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69402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5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8页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8页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8页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8页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8页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8页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8页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8页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8页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8页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8页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8页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8页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8页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8页
亲,该文档总共6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6——7自主练习,克、千克相关知识及拓展练习

一、导课复习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自己的体重吗?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知道我们的体重呢?

2、认识体秤,简单介绍。

3、小组合作称一称组中成员的体重

(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际生活)

4、你还知道哪些秤?

(知识拓展,激发兴趣)

二、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P8—10部分内容

练习比较克与千克之间的大小

2、补充:

填合适的单位

1)小兰体重32()

2)一个鸡蛋重50()考察学生对质量单位的把握

3)2瓶矿泉水重约()

4)7粒黄豆约重()

3、自主练习P8—11

1)引导学生看图,明确“2元/千克”所指示的意思

2)仔细观察图中所提供的信息“每千克1元,每人限买1千克”——同位合作解答

(2)问,集体交流

4、自主练习P8—8独立完成,注意质量单位的字母表示

三、拓展延伸

2.5元2.5元你会买哪种,为什么?

四、作业布置

找一找周围还有哪些物品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

第三课时

一、沟通旧知.

1.同学们学过哪些重量单位?

具体描述一下1克与1千克有多重.(可以举例说明)

2.填空.

1千克=()克  3千克=()克

1000克=()千克  5000克=()千克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里填上合适的重量单位.

一筐苹果约重20()  小兰体重约25()

一个鸡蛋约重50()  一条鲸鱼体重约34()

(最后一题填单位,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有的学生说出用“吨”做单位,问问他是如何知道的,说不出也不用详问,教师导入新课.)

鲸鱼的重量很大,上面一题用千克做单位不合适.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重量单位家族的一个新成员——吨.(板书课题:

吨的认识)

三、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1.教学吨的认识.

(1)各小组汇报课课前所做的实践活动情况,如:

称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跟父母一起去商店买5千克的粮食、油或蔬菜……自己拎回家,体会其重量.学生汇报时,教师及时板书有关数量.

(2)提问:

那么1吨到底有多重呢?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3)引导:

假设三年级同学平均每人重25千克,10个同学体重共多少千克?

40个同学的体重多少千克?

(可找几个体重约25千克的同学,让每个同学都背一背,实际感受一下.)像这样40个同学的体重约是1000千克,也是1吨.(板书:

1吨=1000千克)

(4)提问:

每袋水泥重50千克,那么多少袋水泥重1吨?

一桶油重100千克,几桶油重1吨?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汇报.

教师小结:

40个同学的体重、20袋水泥的重量以及10桶油的重量大约都是1吨.

(5)根据自己课前所做的实践活动,进行推算,然后汇报“1吨就是……的重量”.

(6)举例:

让学生举出重量大约是1吨的物品.

(7)出示书上例题的图片,让学生填上合适的单位.

2.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1)出示:

3吨=()千克  8000千克=()吨

让学生任选一题解答,并说出是怎样想的.

(2)师强调:

因为1吨是1000千克,3吨是3个1000千克,3个1000千克就是3000千克,所以3吨=3000千克.因为1000千克是1吨,8000千克里有8个1000千克,所以8000千克是8吨.

(3)练习质疑

①3吨=()千克5000千克=()吨

②一只大象体重6吨,是()千克.

四、巩固与反思.

1、日常生活中计量哪些东西的重量用吨作单位?

写出几种来.

2、2吨=()千克   5千克=()克

7000千克=()吨  9000克=()千克

3、一辆卡车的载重量是5000千克,是多少吨?

五、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你学到了哪些本领?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6—9自主练习,复习、巩固吨的相关知识

1、资料交流。

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东西的质量以“吨”作单位?

(增强质量单位与生活的联系性)

2、感悟生活中的“吨”,教师补充资料

二、巩固提高

1、我问你答。

你能把我说的单位快速转化为“千克”吗(考察学生对质量单位的熟练程度)

3吨=()千克2000克=()千克6000克=()千克50吨=()千克

※最后一个略有难度,可以给学生一点讨论时间

2、排排队(从大到小排)

1)3千克3吨3克

2)2千克2500克2吨1500千克25000克

※你发现了什么?

4、自主练习P7—6(同位讨论解决方案)

1)可以把4吨转化为4000千克,在把6个600千克连加

2)可以用600千克×

6=3600千克,3600千克〈4吨

5、自主练习P7—7

猎豹体重80()鲸鱼体重34()袋鼠体重30()

每小时跑100()每小时游30()每小时跑50()

(此题具有一定的知识性,同位合作完成降低难度)

200kg

300kg

400kg

50kg

你能搭配出1t吗?

有几种方案?

调查一下小组同学的体重,想一想大约多少同学合起来体重是1吨?

第五课时:

我学会了吗和综合练习

教学过程:

一.引导复习

1、这两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哪几个质量单位?

2、一看到吨,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千克呢?

克呢?

3、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吨、千克和克。

(请学生来当一当小老师:

讲一讲有关吨、千克、克的知识。

(1)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

(2)一吨,相当于10头100千克的猪;

相当于2头500千克的牛;

相当于40个25千克的学生……

(3)一吨很重,只有计量较重的物品或大宗物品时才用吨作单位。

一千克……

1克……

4. 解决问题

铅球

篮球

乒乓球

杠铃

4

650

50

学生分小组讨论它们大约有多重,该用哪个重量单位。

学生回答后,教师看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讲解。

二、情境导入

1、师:

学习了这么多的和质量有关的知识,让我们到超市走一走,看看谁是超市大赢家。

2、出示情境图,指导看图

1)多少根香蕉大约1千克?

为什么?

(引导学生以黄瓜为参照物“6根黄瓜大约重1千克”)

2)一棵白菜大约有多重?

(学生可结合生活实际,只要合理就正确)

3)你喜欢的小食品有多重?

和你的同位说一说。

4)一个西瓜大约重5千克,10个、20个、30个呢?

多少个就是1吨了?

(考察学生千克和吨之间的关系,以及吨的组成)

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集体交流解决)

三、作业布置

实践作业:

回家完成这样的表格:

1千克中大约有多少这样的水果?

物品

苹果

橘子

西红柿

黄瓜

数量

摸名片 统计和可能性 教案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九单元《统计和可能性》

盒子。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提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课间喜欢做游戏吗?

在游戏前怎样决定谁先玩的呢?

石头、剪刀、布这三种手式哪种最厉害呢?

想和老师比试比试吗?

如果老师和人们一起玩,你们认为有什么结果?

学生发言(可能赢、可能输、也可能平)师生共同班几次,充分体验。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研究有关可能性的问题。

(板书课题)

二、实验探索,学习新知

活动一:

摸名片

1、学生制作自己的名片,注意写清姓名、性别、属相、班级、爱好、电话号码。

2、学生自读游戏规则(课件出示)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摸名片”游戏,游戏后各组组长做好记录并统计结果。

4、集体交流:

汇总每小组的实验数据。

引导学生:

通过观察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为什么摸出属牛的同学比较多,而摸出属鼠的同学比较少呢?

5、结论:

有的小组属牛可能性大,有的小组属鼠可能性小。

有的小组属牛和属鼠的可能性一样大。

6、这是为什么?

可能性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小组讨论。

7、学生举例:

生活中哪些事情存在可能性的现象?

活动二:

抛纸杯

1、猜想:

纸杯抛向空中落地时有几种可能。

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

到底谁说得对呢?

我们一起来做个试验。

2、实验:

每个人重复抛5次,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3、与同伴说一说,可能出现哪几种结果并写下来。

4、结论:

纸杯抛向空中落到地面后可能出现三种情况:

杯口朝上、杯口朝下、躺在地面上。

活动三:

摸球

1、出示盒子(里面两个黄球,一个白球)

①任意摸一个球,摸哪种颜色球的可能性大。

②分组实验加以证明。

③小结:

任意摸一个球,有2种结果,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大,白球的可能性小。

2、再放入3个红球,会出现哪种结果?

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大,哪种球的可能性小,能摸出黑球吗?

①实验验证。

②小结。

3、出示盒子(2个白球,2个黄球)

一次摸出两个球,可能出现哪些结果?

小组讨论并填表。

4、扩展练习:

①前几天老师在一个商场门口发现了这样一种情况:

一个人手里拿着一个布袋,布袋里红、绿两种玻璃球各5个,只需5角球就能玩一次,谁能在布袋里摸5次,摸5个红球或5个绿球就奖励5元钱,如果你在场你会不会去玩?

②学生模拟摸球游戏。

在布袋中能够摸出5个红球或5个绿球可能性非常小,这只是生活中最简单的骗术,在生活中还有许多形形色色的陷井,我们识破这些陷井的办法就是学好科学知识,用知识武装我们的头脑。

三、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奇妙的变化”教案设计——分数的初步认识

创设情境,图片导入

课件演示:

三张不同时期的照片。

小朋友们,猜猜看,照片上的人你们认识吗?

(生猜测、回答)

是的,老师从小到大的变化很多很大,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些奇妙变化中的数学问题

新课:

(二)一、认识1/2

引入“一半

老师这里还有三张图片,(出示胎儿,婴儿,成人图片),小朋友们,你们觉得哪一张最有意思,为什么?

生1:

胎儿。

因为我们从来没有见过。

生2:

因为胎儿的头很大。

你认为胎儿的头长占整个身高的多少呢?

(生:

一半。

)那什么是一半呢,你能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吗?

老师这里有一个苹果,你怎样找到它的“一半”呢?

(出示苹果)

生:

把苹果从中间切开,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一半,

把苹果从中间切开,得到的两份大小是完全一样的,这叫做“平均分”(强调“平均分”)

2、书写“一半”

你想怎样表示“一半”?

请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力,用你喜欢的方法在作业本上,画图也可以,写字也可以,用数学符号也可以,表示出“一半”

学生展示作品并说明理由。

其实“一半”的写法有很多(介绍“一半”的各种写法),现在我们统一用1/2来表示“一半”。

(板书:

1/2读作:

二分之一)

3、找“1/2”

我们认识了1/2。

请你选择你喜欢的纸片,动手折一折,找到它的1/2,并涂上阴影。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

教师适时引导,巩固学习。

二、学习的读法写法及意义。

1、学习1/4的写法读法

其实,小宝宝在妈妈肚子里长到8个星期大时头长大约就是身长的1/2了!

宝宝出生后慢慢成长,到了婴儿期,宝宝的头长又发生什么变化呢?

(出示婴儿期图片,学生观察回答)婴儿的头长占整个身高的1/4(或者1/3、1/5)

(教师相机让学生解释所说分数的意义。

出示课件:

显示将婴儿身高平均分成4份,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同时请学生自己板书:

1/4读作四分之一。

折纸,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取出2号纸条)如果用长方形纸条代表婴儿身高,你能用阴影部分表示出婴儿头长吗?

请同桌商量着折一折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适时

[反思]

本节课从本班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与生活经验出发,我选择了教材中的活动编排。

在教学中充分地信任学生,相信学生是有主动学好数学的愿望和潜能,课堂气氛民主、活泼、开放。

先创设分桃子的情境,让学生迫切地感到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的问题,产生学新知识的必要性。

但在这节课中,我所设计的情境没有发挥作用,因为学生已有分东西的经验,感觉这个情境没有出现的必要,更为重要的是,分数这一数学符号产生的必要性没有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

通过上色,折纸等活动,学生对分数都有了初步的认识也能表示简单分数。

但是学生的语言表达比较滞后,没从低级向高级提升,要适时给学生示范一下语言上的陈述,让学生进行模仿。

对学生学习进程的跟进没有把握好,没有充分利用好课堂中生成资源。

本节课的小组活动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能有序的进行,并达到了活动的目标。

学生在活动中能相互交流,做到人人参与。

在活动中给学生“活动小秘决”让学生都能明确自己活动目的与步骤,我认为这个方式是小组活动有序开展的关键。

小组长在本次活动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说明我们班采用不频繁换组长,让每个组长都以半个学期为一任,并进行小组长培训工作有了一定的成效。

但对同质分组与异质分组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也是我们课题实验的下一个试点。

第二课时比 大 小

P58——59

教学目标:

1、经历比较简单分数大小的过程,会根据表示分数的图例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2、培养观察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抽象的概括能力。

3、通过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会比较简单的大小(分母相同分子不同的两个分数大小比较;

分子都是1,分母不同的两个分数大小比较。

教学难点:

理解和掌握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关键:

借助直观的图形,引导学生经历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的过程。

基本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二、出示圆。

这是一个蛋糕,小猴想吃这块蛋糕的1/4,小熊想吃这块蛋糕的3/4,谁吃得多?

三、、比较大小。

1、是怎么知道的,你能用手里的圆折一折,涂一涂,说明吗?

你手里还有一个蛋糕吧?

小猫吃这个蛋糕的1/2,小狗吃了这个蛋糕的1/4,你能折一折,涂一涂吗?

2、谁吃得多?

3、第61页试一试。

填分数,比大小。

4、你是怎样比较的?

5、按分数先涂上颜色,再比较大小。

你认为比较分数的大小容易吗?

四、巩固与提高

1、练一练,第1题。

2、练一练第2题。

3、练一练第3题。

4、分数总是与平均分联系在一起的,这两个不一样的苹果怎样才能平均分呢?

5、出示两个同样的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的不同分法。

都涂上1份,比较大小。

五、总结。

第三课时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教材第60页—61页的内容。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动手动脑能力及归纳出分数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法的算理、“整体”与“个体”的转化,化未知为己知。

实际问题抽象后的数学模型,建立数学模型。

理解“1”表示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交流谈话法、操作合作法。

教具准备:

课件、纸卡片、彩笔、剪刀。

一、新课导入、理解分数

二、动手动脑、交流合作

  1.创设情境

  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

这一天,天气特别热,师傅就派猪八戒找水喝,没想到猪八戒找到一个大西瓜,他可高兴了!

猪八戒实在忍不住,就把西瓜平均切成八块,师徒四人每人两块。

他很快吃掉自己的两块西瓜,可是他还馋得直流口水,就又吃了三块西瓜,他只顾自己吃,差点把师傅都忘了。

  2.学习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法运算

  

(1)猪八戒第一次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第二次又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两次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同学们,你能帮他算一算吗?

+等于多少,你是怎么算的?

说说看。

  (全班交流,初步感悟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规律。

  

(2)动手操作活动。

  ①同桌合作商量,将一张画有图形的纸平均分成若干份。

  ②每人按自己的喜好,涂出其中的几份。

(不能都涂完,要互相谦让。

  ③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涂色的部分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④你们两人一共涂了这个图形的几分之几,怎样算的?

  (同桌合作完成,师巡视并提醒如何进行计算。

  ⑤全班交流,同桌汇报。

⑥观察交流,在进行同分母分数加法计算时你发现了什么?

师生共同归纳小结,明确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

  

  3.学习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减法运算

  

(1)师:

猪八戒第一次和第二次哪次吃的西瓜多,多了几分之几,你知道吗?

怎么算呢?

  

(2)比一比。

  ①拿出涂色的纸,同桌互相比一比。

  ②把算式写在纸的背面,并说一说是怎样减的。

  ③你在计算时发现了什么?

  (3)师:

猪八戒吃了这个西瓜的后,还剩下几分之几?

留给师傅和师兄够吗?

(四人小组讨论)。

4.总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数形结合

1.教材第61页“练一练”第1题。

2.教材第61页“练一练”第2题。

四、强化新知、课外延伸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教学反思:

本课在新授课之前先练习了两道题。

旧知一般是后继新知的生长点,通过叙述分数的意义和看图比较分数的大小等练习,可以习旧引新,承前启后;

再通过动画故事作为切入点,创设亲切、活泼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

  本课以“猪八戒吃西瓜”的有趣情境为主线,用直观图形来揭示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法的运算规律,最终达到摆脱对图形直观的依赖,使学生能够直接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运算,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愉悦和成功。

本课教学时,学生做用“1”减去一个分数的运算时,稍有困难,通过理解“1”表示的意义后,就能够很顺利地进行运算了。

第四课时整理复习

教材第66-68页的内容。

1.通过整理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分数及面积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

  2.通过小组合作整理知识,培养学生系统地、有条理地梳理知识的能力,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3.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合理的数学思考。

  4.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数学、用数学意识。

1、整理复习“面积”和“认识分数”两个单元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2、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看图想象提问题,能交流、合作、梳理、概括地学数学。

课件、彩笔、智慧星(奖品)

一、情境激趣,引入复习

今天是笑笑的生日,妈妈给她买了一个大蛋糕,笑笑请好朋友来吃蛋糕。

他们又唱歌又跳舞可热闹了,我们一起去看看。

(播放课件一)好一个又香又甜的蛋糕呀!

猜一猜笑笑把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几块?

这分吃蛋糕的情境使你们想到了曾经学过的哪方面的知识?

这节课我们就来整理复习知识。

  (评析创设“笑笑过生日”的情境,引出复习内容(分数的认识),启发学生,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导向和激励的作用。

二、整理分数知识,探求问题

  1.小组交流整理(教材第67页1题、2题)

  2.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闯关

  看谁硕果累累,每闯一关可获得一颗智慧星。

  第一关:

独立完成教材67页第3题,互相讲解、互相检查、互相评价。

  第二关:

完成教材67-68页第4题、第6题,讲解计算方法,评价自我。

  

(2)问题接龙

  ①创设情境。

  (继续播放课件1)笑笑把蛋糕平均分成8块,自己吃了一块,冰冰吃了3块,永全吃了2块。

  ②小组内自编问题。

要求根据情境编出有关分数的问题。

  ③由小组轮流报题,全班抢答,答对一题可获得一颗智慧星。

  (3)清查获奖个数,同桌互说收获与不足。

三、整理面积知识,实际应用

  1.继续创设情境,引入复习

  今天笑笑过生日,俊伟怎么没来?

他在忙什么呢?

我们到他家去看一看。

(播放课件二:

俊伟铺地砖。

)原来他在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真是个热爱劳动的好孩子。

看到俊伟铺地砖的情境,猜一猜他可能用到哪一方面的知识?

  2.整理知识,加深理解(教材68页第5题)

  

(1)小组合作整理出有关面积的知识。

  

(2)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3.应用知识,提高能力

  

(1)粗心的俊伟

  俊伟收集了一些面积数据,可是忘了写单位。

  ①请你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填空。

  ②与同桌交流,评价。

  

(2)洒水车(教材68页第7题)

  今天天气比较热,看,开过来一辆洒水车,路面变得湿润了。

(播放课件)这里面还有许多数学问题呢!

(3)帮助俊伟解决问题

  ①播放俊伟铺地砖,猜测可能遇到什么问题。

  A.俊伟房间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

  B.需要铺多少块边长为20厘米的地砖?

  C.如果一块地砖3元钱,需要多少钱?

  ②挑战问题,巧妙解答。

(4)发散思维、摆火柴棍(教材68页第9题)

四、回顾自查,评价自我

  师:

这节课复习了有关分数和面积的知识,复习应用中,你对这部分知识掌握的情况进行检查,情况如何

二、风筝厂见闻---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第二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结合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课本情境图]

请同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