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遂宁市市中区水利建设发展规划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697070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1.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遂宁市市中区水利建设发展规划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四川省遂宁市市中区水利建设发展规划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四川省遂宁市市中区水利建设发展规划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四川省遂宁市市中区水利建设发展规划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四川省遂宁市市中区水利建设发展规划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四川省遂宁市市中区水利建设发展规划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四川省遂宁市市中区水利建设发展规划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四川省遂宁市市中区水利建设发展规划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四川省遂宁市市中区水利建设发展规划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四川省遂宁市市中区水利建设发展规划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四川省遂宁市市中区水利建设发展规划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四川省遂宁市市中区水利建设发展规划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四川省遂宁市市中区水利建设发展规划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四川省遂宁市市中区水利建设发展规划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四川省遂宁市市中区水利建设发展规划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四川省遂宁市市中区水利建设发展规划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四川省遂宁市市中区水利建设发展规划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四川省遂宁市市中区水利建设发展规划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四川省遂宁市市中区水利建设发展规划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四川省遂宁市市中区水利建设发展规划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遂宁市市中区水利建设发展规划报告.docx

《四川省遂宁市市中区水利建设发展规划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遂宁市市中区水利建设发展规划报告.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川省遂宁市市中区水利建设发展规划报告.docx

四川省遂宁市市中区水利建设发展规划报告

四川省遂宁市市中区水利建设发展

规划报告

 

 

第一章综合说明

第一节概况

一、自然概况

遂宁市中区位于川中腹部丘陵区,嘉陵江、涪江中下游,东经105°04′22″至105°45′58″,北纬30°10′50″至30°39′25″之间,东西宽67km,南北宽53km,幅员面积1876km2。

东邻蓬溪,东南与潼南、安岳相连,西与乐至、大英接壤,海拔多在280~350m之间,全区辖33个乡镇,729个村,7008个农业合作社,总人口142.14万人,耕地面积102.22万亩(其中田37.47万亩),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红苕、油菜、花生等。

全区地形以丘陵为主,约占全区幅员面积的88%,丘陵平缓,地面坡度一般为10~20°,地貌类型和地形特征明显,以褐皱微弱的侏罗系中上统砂泥岩的剥蚀构造地形为主,砂泥岩互层地带呈台阶状,以泥岩为主的地区多呈馒头状。

区内浅丘面积占幅员面积的42.7%,中丘占37.7%,深丘占7.6%。

涪江和琼江两岸冲积而成的阶地占耕地面积的12%。

1、水系

全区大小溪河49条,总长896.2km,总集雨面积1873.3km2,均属长江二级支流的涪江水系。

主要河流有涪江和琼江,涪江从蓬溪、大英交界线入境,由北向南出境,境内主河道全长67.1km,多年平均流量472m3/s。

琼江系涪江一级支流,发源于安岳、乐至的涪沱分水岭,由西部入境蟠龙河、白安河于安居坝汇合后,折向南出境,至铜梁县注入涪江,境内主河道全长116.6km,多年平均流量9.73m3/s。

区内大小溪流47条,总长712.5km,绝大多数发源于境内,源短流小,受降雨的年际变化影响,故区内的小溪流经常出现断流,而5~10月则是产生径流的主要时期,径流总量占多年平均的80%左右,所以易发生洪涝灾害。

2、气象、水文

我区属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无霜期较长,多年平均气温17.4℃,最高气温39.3℃,最低气温–3.8℃,多年平均无霜期296天,多年平均日照1333.4小时,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2%,最大风速18m/s,多年平均降雨993.3mm,降雨在年内分配不均,5~10月降雨占全年雨量的80%以上,多年平均蒸发量991.4mm,多年平均径流深214.5mm,径流总量3.97亿m3,径流系数0.2288,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21.5万m3,比全省平均产水低50%。

全区人均水资源拥有量351立方米,为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4.9%,耕地亩平拥有量350立方米,都明显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属全省径流低值区。

3、水文地质

区内地下水主要以红层丘陵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为主。

孔隙水主要分布在涪江沿岸的一级阶地上,而琼江基座阶地松散堆积层含水极为贫乏,除上部有暂时性上层滞水外,则基本无孔隙水。

基岩裂隙水主要分布于红层丘陵区中界侏罗系中上统沙溪庙组、遂宁组和蓬莱镇组地层中,中层砂岩是红层丘陵区的主要含水层,赋存于砂、泥岩风化带中,含水较为丰富,红层丘陵区的地表水资源较为贫乏。

区内地下水储量直接受大气降水影响较大,丰枯水年差别明显,埋置深度10~30m,适宜开采利用。

4、土壤植被

遂宁市市中区土壤类型主要为紫色土、褐色土和新老冲积土。

紫色土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区,褐色土分布在缓丘平地,丘间谷地和部分河谷阶地,老冲积黄壤土零星分布于涪江两岸的2~5级阶地上,新冲积土则主要分布在涪江、琼江沿岸的一级阶地上。

全区壤粘土居多,沙土次之,境内西、北部轻壤土、中壤土分布较多,东、中部和南部中壤、重壤土分布较多,丘岗顶部一般为轻壤土,中部多为中壤土质,下部一、二台阶地位低坡缓,多为重壤土和轻粘土质。

全区大部分地质土壤发育不深,土层较薄,透水性小,持水量少,母质性强,碳酸性反应剧烈,土性偏沙,有机质含量低,土壤肥力中等偏下。

遂宁市市中区实施了长江上游防护林和水土保持工程,森林覆盖率有所提高,已达到了18.7%,水土流失有所缓减。

二、社会经济慨况

据2002年遂宁市市中区统计局年鉴资料,全区有建制乡镇33个,辖729个村7008个农业合作社,总人口142.1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4.05万人,农村劳动力53.71万人,人口出生率12.0‰,自然增长率2.79‰,场镇人口6.07万人,城市化水平5.7%。

全区土地面积1876km2,其中耕地面积102.22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36.32%,耕地中,田面积37.47万亩,占耕地面积36.66%,旱地面积64.7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3.34%,农业人均耕地0.9亩,2002年种植水稻33.16万亩,小麦44.47万亩,玉米33.69万亩,红苕29.2万亩,豆类10.26万亩,经济作物52.65万亩,其他作物28.43万亩,农业复种指数为2.26。

2002年全区社会总产值822251.0万元,国内生产总值381151.0万元。

工农业总产值593888.0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71109.0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5.6%,工业以轻纺工业为主,另有食品加工业、建筑材料、机械电子、轻化工业等,总产值322779.0万元,占工农业生产总值54.4%。

农民人均纯收入2006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1元。

第二节  水利工程现状

一、水利工程现状

全区虽已建成各类水利工程6882处,其中中型水库3座,小[一]型水库14座,小[二]型水108座,山平塘5337口,石河埝778处,电力提灌站632处。

蓄、引、提水能力2.82亿立方米,但水利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脆弱,有效灌溉面积54.6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0.7%,全区仍有46.8万亩耕地存在不同程度缺水灌溉,其中旱地38.8万亩,绝大部分为干湾死角区,无外来水源,塘埝蓄水、农业种植和保苗用水仅靠降雨解决,据调查统计,全区旱片死角区有180个村,其中旱山村87个。

根据遂宁市市中区农业区划(水利部分),中水年全区农业灌溉总需水量3.5亿立方米,中等干旱年农业灌溉总需水4.8亿立方米,年需水量尚差0.68亿立方米和1.98亿立方米,分别占24.2%和68.1%,农业供需水矛盾十分突击。

遂宁市市中区属川中老旱区,低值径流区,旱灾频繁,十年九旱,主要是受大气降水在年内的分配不均影响,降雨量的80%集中在5~10月,形成径流流失严重,常出现暴雨洪灾,而冬春降雨偏少,形成冬干春旱、盛夏、初秋又是持续高温天气,形成夏旱和伏旱。

据气象资料统计,冬干频率为53.3%,春旱为55.6%,夏旱和伏旱频率为61.1%。

二是蒸发量大,多年平均蒸发量为991.4mm,特别是农业用水的高峰期4~6月又是降雨量偏少时期,而这段时期的蒸发量往往大于同期降雨量(据气象资料系列统计,4、5、6三个月降雨量303.7mm,同期蒸发量346.8mm),致使旱情恶化。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水资源利用概况

我区水资源利用根据水源条件、供水方式及水利工程布置和效益划分为三个区。

区(涪江平坝引提灌区),地处涪江沿岸的河谷阶地地势平坦,相对高度20m以下,对水资源开发利用主要以引灌为主,提灌为辅,幅员面积131.8km2,占全区幅员面积1876km2的7.03%。

区(涪江丘陵提灌区),该区地处涪江平坝两侧的丘陵区,地势外缘高而内缘低,逐渐向坝区倾斜,相对高度一般在20~80之间,临江一带为丘、中丘陵区,相对高差20~50m,取水方式主要以提灌为主,拦蓄径流为辅,幅员面积695.4km2,占全区幅员面积的37.07%。

区(琼江流域蓄、提灌区),该区地处琼江流域,地势西北为深中丘区,修建蓄水工程较好,东南为浅丘和冲积坝区,农田集中成片,水资源利用方式以蓄水自流灌溉为主,高膀辅之提灌,幅员面积1049.0km2,占全区幅员面积的55.9%。

(二)水资源及特点

我区水资源补给来源主要以大气降水,多年平均降水量993.3mm,降雨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5~10月降雨量占全年的80%,具有明显的复蓄型特征。

汛期径流量约占全年总量的72%,径流流失十分严重,枯季区内的大小溪河基本断流。

全区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总量153.71亿m3,其中涪江、琼江外来客水量149.7亿m3,占地表水资源总量的97.4%,过江客水虽然十分丰富,但目前仅利用1.31亿m3,占过江客水总量的8.8%。

全区地下水资源量1.294亿m3,可利用量仅为0.47亿m3,且在区域分布上不均,涪江平坝区可开采量0.242亿m3,占51.3%,在缺水严重的丘陵地区可开采量0.23亿m3,占48.7%。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截止2002年,全区已建各类水利工程6882处,其中:

中型水库3座,小[一]型水库14座,小[二]型水库108座,山平塘5337口,石河埝788节,提灌站632处。

这些蓄水工程已控制了全区幅员面积80%以上,可蓄引、提水量2.8736亿m3,其中:

拦蓄水2.1718亿m3,引水0.385亿m3,提水0.3168亿m3。

(四)水资源问题

一是遂宁市市中区水资源贫乏突出,人均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14.9%,径流深214.5mm,属典型的水资源贫乏区和低值径流区。

二是全区各类蓄水工程已控制了80%的集雨面积,再新建拦蓄工程已不现实。

三是过江客水虽然丰富,但由于位低,利用率小,且供水成本高。

四是地下水可开采量受降雨量在年际变化大的影响,开采难度大,利用率很小。

五是水资源污染较为严重,污染源主要是农业施用化肥、农药残量、工业排放、生活污染等因素。

目前的水源水质基本符合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标准。

第二章水利建设发展规划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一节必要性分析

鉴于遂宁市市中区的自然水利条件和旱灾以及水资源极度贫乏等情况,全面节流,适当开源,充分挖掘现有水利设施潜力,科学用水、节约用水对全区的经济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四川省委、省府提出的“跨越式”发展战略,遂宁市市中区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遂宁市市中区正面向市场调结构,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着力开发农业名、优、特、新品种,向种植业、养殖业的区域化、规模化、商品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

计划在全区8个乡镇分四片实施产业结构调整。

第一片,常理、桂花以果树、畜牧为主经济片;第二片,保石、拦江以中药村、棉花为主经济片;第三片,东禅、安居镇以绿色蔬菜和旅游开发为主经济片;第四片,三家、西眉镇以水产养殖业为主经济片。

一、遂宁市市中区属农业大县,人多地少

全区人均耕地不到1.0亩,粮食需求量大。

据2002年统计资料,全区总人口142.14万人,粮食总产量43463.8万公斤,人均粮食305.7公斤。

二、现有水利设施老化严重

全区大部分水利设施均在50~70年代修建,经长达50年以上的运行,淤塞、病险、设施设备陈旧落后等,蓄水量锐减、设备老化、功能降低,灌溉水利用率减少。

三、旱灾频繁

冬干春旱,夏旱连伏旱出现频率高,冬干频率53.3%,春旱频率55.6%,夏旱和伏旱频率61.1%,特别是1994年~1998年连续5年旱灾,造成全区200个社,25万人,27万头牲畜用水特别困难。

干旱面占全区幅员面积90%以上。

旱灾对全区农业生产、产业结构调整,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等方面受到了严重制约,为此,在我区实施水利工程建设与开发势在必行。

——增加灌溉面积,实现农业稳产高产

项目实施后,可基本达到农田旱涝保收,同时还可解决全区人多地少与粮食供需矛盾。

——实施综合开发,调整产业结构

项目实施后,为开发林、果、桑、渔、禽等立体农业提供水源保证,将对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起到关键作用,经济和社会发展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节约水资源,充分发挥水资源效益

项目实施后,水资源的利用率将大大提高,全区供需水矛盾将得到缓减。

综上,新建水利工程是遂宁市市中区人民的迫切愿望,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无疑将解决遂宁市市中区长期受水资源贫乏的困境,无疑将推动遂宁市市中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项目的建设是必要的。

第二节可行性分析

一、领导重视

水资源缺乏是严重制约我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对此,区委、区人民政府引起了高度重视,把解决我区农业灌溉问题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区委拟建以分管农业的副书记为组长、分管农业副区长为副组长、农委、水利、财政、农业等职能部门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为实施该项目有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农民群众积极性高

水利节水灌溉使农民群众得到了实惠,享受到了水利工程带来的利益,农民群众渴望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强烈要求解决他们的疾苦,并自觉地愿意投工投劳兴修水利工程。

三、资源条件

全区境内有十分丰富的砂、石、劳动力等资源,地方建材开采十分方便,无论是数量、质量等均能满足工程所需,劳动力资源从技术和数量方面也能满足工程建设期需要。

四、交通运输条件

遂宁市市中区的交通建设发展很快,县乡道路全部硬化,村道路已全部建成,机耕道遍布境内。

县—乡(镇)—村已形成交通网络,对工程的兴建无交通障碍。

五、经营管理及技术力量

我区的水利科技服务体系较为完善,形成了以区为中心,乡(镇)为纽带,村为基础的水利科技服务网络,区以水利局为依托建立了水利技术推广中心,乡(镇)以水电管理站为基础,建立了技术推广服务站,并通过农广校对村干部进行水利技术培训等,在经营管理及技术能力方面能保证全区水利工程的实施。

综上,无论从项目实施的组织保证、地方材料的数量和质量、交通运输等条件,还是从建设管理、技术力量等方面,完全具备了兴修水利工程的可能,故,实施该项目是可行的。

第三章水利建设发展规划

第一节水利建设发展规划原则

根据四川省水利厅2003年8月1日《关于召开四川省丘陵区水利工程建设规划工作会议的通知》要求,我局立即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对遂宁市市中区水利建设进行了全面规划,本着“开源节流、保护环境、强化管理、平衡供需、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注重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把水利工程建设成规模适度、功能完善、技术先进、经济社会及环境效益显著的综合利用工程。

水土保持工作本着统筹规划,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坚持五个结合,即:

坚持人工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建设与管理相结合,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结合,预防与治理相结合,政府引导与全社会参与相结合,按照“重点突出,逐步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

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为重点,集约高效利用水土资源,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服务和支撑。

根据《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我区实际,确定工程规划基准年为2010年,规划设计水平年为2030年,规划后期展望为2040年。

开发任务是:

以灌溉和城镇工业、生活供水为主,兼有生态环境、旅游等综合利用。

开发方式以引、蓄、提、充囤相结合,以供定需,满足灌区各部门综合利用水资源和要求。

设计保证率:

根据规范要求,工业和城镇生活供水保证率为P=95%,农田灌溉设计保证率为P=75%。

第二节工程规划主要项目

遂宁市市中区水利建设规划一是中型水库新建、扩建及渠系配套建设(新建人民渠跨妻阝江中型囤蓄工程余家坝水库、扩建毗河供水工程新生水库、整治已建的麻子滩水库、跑马滩水库枢纽及节水与改造渠系配套建设);二是14座小[一]型水库及108座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及渠系配套建设;三是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10km2(全区截止2002年尚有901.83km2未治理);四是解决农村29.72万人的人饮项目建设;五是干旱缺水区28个镇180个村实施集雨节灌项目建设;六是完善川中丘陵地区水利科技试验站等项目建设;七是涪江、琼江遂宁市市中区段防洪工程建设;八是前池电力提灌站改造及渠系配套建设。

全区完成以上项目需挖填土石方4140.245万m3,浆砌条石1298.908万m3,砼及钢筋砼36.344万m3,各类设备27台套,工程总投资29.092亿元。

一、中型水库

1、新建人民渠跨妻阝江囤蓄工程余家坝水库

(1)人民渠跨妻阝江囤蓄工程供水范围

经1992年四川省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院规划,人民渠跨妻阝江工程取水于鲁班水库鲁联干渠桩号63+711处,引水流量4.5m3/s,经引水干渠34.2km冲蓄余家坝水库(新建),拟定水库最大坝高45m,坝长210m,正常水位360m,总库容0.65亿m3,水库分左右干渠,左干渠30km,流量2.5m3/s,右干渠40km,流量3.0m3/s,灌溉遂宁市市中区的桂花、新桥、横山、常理、会龙、南强、西宁、保升、西眉、磨溪、马家11个乡镇362个村23.3万亩耕地面积,其中:

灌田12.4万亩,灌土10.9万亩。

(2)工程布置

人民渠跨妻阝江工程为一引洪囤蓄工程,其水源及供水区域分布基本决定了工程的总体布局,工程由取水建筑、输水总干渠、灌区新建囤蓄水库(余家坝水库)、灌溉渠系及提水设施等五部分组成。

取水建筑物在现已开通的鲁联干渠末端的浸水垭,桩号63+711处,修建分水节制闸。

总干渠34.2km,其中:

渡槽8座,长6381m,建筑物占渠道总长18.6%,明渠27.819km,规划引水流量4.5m3/s。

水库供水片布置左右干渠各一条,总长70km,其中:

渡槽12座,长3100m,隧洞46个,长14380m,建筑物占渠道总长25%。

共布置支渠35条,总长180km,其中,渡槽12座,长度1380m,隧洞135个,长34620m,建筑物占支渠总长20%。

(3)投资估算

根据工程估算,需挖填土石方630万m3,浆砌条石156万m3,钢筋砼及砼14万m3,静态工程总投资8亿元。

2、扩建毗河供水工程新生水库

(1)工程概况

新生水库位于遂宁市市中区西北部琼江支流白安河上游的拦江镇,坝址地理坐标东经105°18′,北纬30°24′。

兴建于1958年,由于当时政治经济等原因,于1970年复工,1971年完成枢纽工程项目,最大坝高33m,坝长205m,集雨面积54.8km2,多年平均来水量746万m3,当P=75时,来水量343万m3。

总库容1520万m3,有效库容954万m3,是一座以灌溉为主的中型水库,设计灌溉面积4.16万亩,其中:

田2.75万亩,土1.41万亩。

(2)毗河供水工程扩建新生水库概况

遂宁市市中区已于2002年正式列入都江埝灌区规划,四川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的四川省都江埝灌区《毗河供水工程规划报告》已于2003年1月在资阳市通过了水利部批准。

新生水库作为毗河供水工程的冲蓄水库,取水于资阳市宝石水库,经10公里引水干渠冲囤新生水库,在现有坝址加高大坝20m,即现坝顶高程390m,加高至410m高程,校核洪水408m,相应库容4718万m3,正常水位405.8m,相应库容4218万m3。

多年平均供水7225万m3。

(3)新生水库供水范围

供水范围为遂宁市市中区的拦江、莲花、保石、分水、东禅、白马、中心等7个乡镇,供水流量6.3m3/s,灌溉面积13.77万亩。

(4)工程布置

新生水库为一引洪囤蓄工程,其水源位置及供水区域分布基本决定了工程的总体布局,工程由扩建囤蓄水库枢纽、输水总干渠、灌溉渠系及提水设施等五部分组成。

输水总干渠长10km,取水于资阳市宝石水库。

囤蓄水库需加高大坝20m,溢洪道、放水设施将一并建设。

灌溉渠系由分干渠的拦江支渠、中心支渠、分水支渠、东禅支渠组成,分干渠长23.7km,拦江支渠长22km,中心支渠长28km,分水支渠20km,东禅支渠25km,四条支渠总长95km。

(5)工程投资估算

根据四川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编制的《毗河供水工程规划报告》工程投资估算部分、新生水库枢纽及其渠系配套项目建设挖填土石方540万m3,浆砌条石123万m3,钢筋砼及砼8万m3,需静态总投资7亿元。

3、整治麻子滩枢纽及节水改造渠系配套

(1)工程概况

麻子滩水库位于遂宁市市中区白马镇,琼江支流白安河上游,枢纽地理坐标东经105°9′22″至105°15′30″,北纬30°22′30″至30°27′32″之间。

距遂宁市城市53km,坝址以上集雨面积231.8km2,主河道长度39.45km,河道坡降1.23‰。

总库容7585万m3,设计灌溉面积22.84万亩。

该水库是一座以农业灌溉为主,兼有防洪、发电、城镇供水、水产养殖等综合利用的多年调节的中型水库。

工程于1971年2月动工,1978年5月完成主体工程,坝型为粘土斜墙防渗土石混合坝,最大坝高30m,坝顶宽7m,坝长262m。

溢洪道、放空设施、放水设施相继建成。

设计左右干渠97km,已完成防渗47km,设计支渠751km,已完成配套118km。

(2)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3年3月四川大学水电学院组成专家组对麻子滩水库大坝进行了安全鉴定,形成遂宁市市中区麻子滩水库《大坝安全鉴定论证报告》,大坝为三类坝,现将存在的主要问题摘录如下:

1)上游坝坡变形较大,经大坝稳定复核,大坝上游坝坡工况二、三、四不满足要求,下游坡在工况一、二均不满足规范要求;下游浆砌石拱坝支撑体其拱冠梁应力超强,拱座稳定安全系数各种工况均不满足规范要求,下游坝坡外凸变形。

坝顶中部沉陷量超过设计值。

大坝不安全。

2)大坝坝肩和坝体及基础渗漏较为严重,水位在329.46m以上,渗漏水带细粒土,水体浑浊,危及大坝安全。

3)溢洪道在泄洪时,闸墩有震动现象,闸房局部开裂,闸室出口与渐变段始段交界处出现5~12mm宽两条竖向裂缝,挑流冲刷严重。

溢洪道闸门主次梁变形锈蚀严重。

不能正常运行。

4)放空洞闸门主次梁变形锈蚀严重,丝杆弯曲吊耳已拉断,不能正常启闭,隧洞洞身结构经复核不满足设计要求,放空隧洞已冲毁,垮塌严重,不能运行。

5)左右放水洞竖井岩体裂隙发育,绕闸渗漏严重;左放水隧洞洞身垮塌严重。

6)工程观测设施不齐,防洪抢险公路不畅,通讯困难,管理设施简陋。

7)配套不完善,设计支渠配套751km,已完成118km,仅占应配套的15.7%。

(3)工程规模及投资估算

针对枢纽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配套不完善状况,需对工程各项目进行整治和完善,根据工程初步估算,枢纽整治需投资2900万元,渠系配套需总投资6.3亿元。

整治内容包括:

对大坝坝体、坝肩、基础进行防渗、加固整治处理。

整治溢洪道。

整治放空隧洞。

整治左放水洞,并对右放水洞进口段进行防渗处理。

按规范规定重新设置大坝观测设施,完善进库防洪抢险公路及管理设施。

干渠防渗50km,支渠配套及防渗633km。

完成以上项目挖填土石方502万m3,浆砌条石145万m3,钢筋砼及砼8万m3,工程静态总投资6.59万元。

4、整治跑马滩水库

(1)工程概况

跑马滩水库位于遂宁市市中区东禅镇,琼江支流蟠龙河上游,地理坐标东经105°1′22″,北纬30°7′50″,坝址以上集雨面积424.7km2,区间集雨面积95.5km2,主河道长55.6km,枢纽工程于1958年动工,1960年建成,坝型为粘土均质土坝,1983年对大坝加固为土石混合坝,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防洪、发电、场镇供水、水产养殖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利工程。

最大坝高20.5m,水库总库容3260万m3,设计灌溉面积3.14万亩。

跑马滩水库枢纽大坝1983年加固为土石混合坝,溢洪道及放水设施2000年进行了整治,目前,水库枢纽部份运行正常。

(2)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灌溉渠系走向低,放水洞进口底板高程293.5m,大部分渠道段经过农田,穿越民居,暗渠多、隧洞长。

在干渠总长40km中,暗渠有33处,长12km,占干渠总长30%,隧洞54个,长2.9km,占渠道总长7.25%,平均每个隧洞长度均在500m以上,最长的6号隧洞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