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食用菌产业发展分析与展望.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698003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2.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食用菌产业发展分析与展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山东食用菌产业发展分析与展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山东食用菌产业发展分析与展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山东食用菌产业发展分析与展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山东食用菌产业发展分析与展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山东食用菌产业发展分析与展望.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山东食用菌产业发展分析与展望.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山东食用菌产业发展分析与展望.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山东食用菌产业发展分析与展望.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山东食用菌产业发展分析与展望.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山东食用菌产业发展分析与展望.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山东食用菌产业发展分析与展望.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山东食用菌产业发展分析与展望.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山东食用菌产业发展分析与展望.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山东食用菌产业发展分析与展望.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山东食用菌产业发展分析与展望.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山东食用菌产业发展分析与展望.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山东食用菌产业发展分析与展望.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山东食用菌产业发展分析与展望.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山东食用菌产业发展分析与展望.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食用菌产业发展分析与展望.docx

《山东食用菌产业发展分析与展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食用菌产业发展分析与展望.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食用菌产业发展分析与展望.docx

山东食用菌产业发展分析与展望

山东省食用菌产业发展分析与展望

(2016—2020)

 

山东省食用菌产业创新团队

二〇一六年六月

山东省食用菌产业发展分析与展望

(2016—2020)

山东省食用菌产业创新团队

近些年来,我国无论从食用菌生产、消费还是出口总量上,都已成为国际食用菌产业中心。

食用菌产业是我国迅速崛起的现代高效农业和优势特色农业的典范,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食用菌产业是山东省农业的优势产业之一,“十二五”以来我省食用菌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产量、产值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

“十三五”期间,山东作为食用菌生产大省,既面临很多挑战与考验,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如何尽快推进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由食用菌生产大省向产业强省转变,是我们面临的重点任务。

为做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强化产业经济形势研究,为政府决策服务,进一步提升我省食用菌产业发展水平,实现产业提质增效的发展目标,我们对“十三五”期间山东省食用菌产业发展分析与展望如下,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产业发展现状与成效

(一)生产规模逐步壮大,产业地位显著提升

我省食用菌产业已发展成为继粮、油、菜、果之后种植业中的第五大产业。

据统计,2015年全省食用菌总产量446.31万吨,直接产值达269.32亿元,产量产值分别比2014年增长6.3%和8.5%,比“十一五”分别增长78.7%和68.9%,再创历史新高。

其中产量超万吨的县(市、区)达到46个,产值超亿元的县(市、区)达到41个[1]。

全省食用菌产业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持续推进,产业化经营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工厂化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逐步成为我省食用菌产业的新型经营主体,产业进入平稳发展的“新常态”。

产业优势日益突出,在农业经济中的战略地位不断提高,在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品种结构逐步优化,区域布局初步形成

近年来,栽培品种呈现出大宗菇类总体稳定增长、珍稀菇类部分较快发展的新局面。

据统计,2015年平菇产量达164.5万吨,占全省食用菌总产量的36.8%,为全省栽培第一大品种。

金针菇产量达78.2万吨,占全省总产量的17.5%。

10万吨以上的还有双孢蘑菇、香菇、毛木耳、黑木耳和杏鲍菇五种菇类。

珍稀菇类中产量较高的分别为秀珍菇、真姬菇、灵芝和白灵菇等,均在1万吨以上,其中,海鲜菇、滑菇、秀珍菇和灵芝增长幅度较大[2]。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各种食用菌生产量和品种结构初步得到优化调整。

在区域布局上,传统栽培大宗菇类形成了以聊城、青岛、济宁、枣庄、临沂和滨州为主的平菇主产区;以滨州、淄博、青岛、潍坊、烟台和威海为主的香菇主产区,以德州、济宁、聊城为主的双孢蘑菇主产区;以济宁、临沂、德州、潍坊为主的金针菇主产区;以潍坊、青岛、济宁、临沂、日照和滨州为主的木耳主产区。

真姬菇、鸡腿菇、秀珍菇、滑菇、银耳、灵芝、白灵菇、大球盖菇、蛹虫草等珍稀菇类产量占到总产量的15%[3],栽培品种日趋丰富,形成了以泰安、济宁、滨州、淄博、潍坊、青岛和聊城为主的优势产区。

珍稀菇类的逐步增长,既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同时在一定时期缓解了生产传统品种的市场风险,提高了食用菌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整体效益。

(三)栽培模式逐步升级,园区建设步伐加快

近年来,为提高菇农的种植效益,引导菇农由大棚平面栽培逐步向菇房立体栽培模式发展,栽培设施由简易菇棚向高性能设施发展,莘县、武城、邹城、广饶、齐河、即墨、东港区等主产县区,引进创新了多功能恒温菇房、菌菜复合棚、光伏食用菌大棚等新型设施,以及无架吊栽、菌菜轮作、林下轻简化种菇等高效栽培模式,实现了食用菌栽培设施、模式的上档升级。

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应用,普通大棚栽培由单季栽培逐步向多季乃至周年栽培发展,利用不同温型品种的合理搭配实现了同一栽培设施内周年生产,如冠县(灵芝+白灵菇)、莘县(杏鲍菇+草菇)、金乡(金针菇+高温平菇)等模式和邹城等地发展的不同温型香菇、平菇品种周年搭配模式。

栽培设施与模式的升级不仅提高了设施利用率,实现了食用菌产品的周年生产供应,还大大提升了种植效益。

在生产模式不断创新发展的同时,部分食用菌主产县区,着眼于长远发展,科学制定规划,整合相关资源,出台优惠政策,引导菇农改变原来一家一户分散栽培方式,逐步向园区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产业方向发展。

齐河、惠民、武城、邹城、梁山、平阴、邹平、广饶、莘县及兰陵等县(市、区)新建了一批特色化、现代化的食用菌标准生产园区。

每个园区吸纳几十乃至近百个食用菌种植大户,园区内以企业或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实行“五统一”(统一原料供应、统一菌种生产、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产品质量、统一市场销售)的管理模式,既大大提高了食用菌种植水平和效益,又加快了产业集聚步伐。

(四)工厂化生产快速发展,产业化水平逐步提高

我省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具有投资规模大、生产品种较多、年产能大的特点,工厂化生产整体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近十年来,我省食用菌工厂化生产逐年大幅增加,产能、品种都不断扩大,生产企业从2005年的10家发展到2015年的126家,企业数量占到全国的15%以上;工厂化食用菌年产量达82.9万吨,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占全省食用菌年总产量的18.6%,产品占比位居全国首位[4]。

工厂化生产的品种有双孢蘑菇、金针菇、蟹味菇、白玉菇、杏鲍菇、褐色蘑菇、秀珍菇、海鲜菇和白灵菇等近十个。

我省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具有投资规模大、生产品种较多、年产能大的特点,工厂化生产整体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由于经济新常态的影响,近两年工厂化生产企业数量增速明显放缓,但是产能依然持续增加,工厂化生产呈理性发展态势。

随着我省食用菌产业的蓬勃发展,食用菌产业已成为一些县(市、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部分食用菌主产大县,根据当地产业发展和资源禀赋等情况,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了很多工厂化生产企业落地,加快了产业集聚步伐。

企业绝大多数都是采取“企业+农户”或“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在满足自身工厂化生产的前提下,利用自身优势,为农民提供高质量的菌种、菌包,产品统一回购销售,辐射带动种植户增收致富,有力促进了产业化水平的提升。

(五)科技创新能力逐步提升,产业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近十年来,通过产学研结合,协同创新和示范应用,食用菌科技创新和转化推广成效显著,极大地推动了全省食用菌产业技术进步。

先后成立了省农业专家顾问团食用菌分团,设立了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山东岗、站,建立了省食用菌产业创新团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形成了一批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

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和鲁东大学等高校不断适应生产发展需求,相继设立了食用菌及相关专业或课程,培养了1000多名专业人才,全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全省实施的农业良种工程、农业重大应用技术创新、农业地方标准等各类食用菌科研、推广项目100余项,获得科技成果50多项,制定食用菌行业及省级地方标准70余项,集成创新了多项食用菌高效栽培模式及配套技术,建立了多种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关键配套技术,先后选育出大宗和珍稀菇类30多个优良菌株,有20个品种通过国家及省级审定,10多个品种和近30项生产关键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突出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

二、关键问题和重点需求

我省食用菌产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历程,目前已经到了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关键时期,处于产业升级的初级阶段。

我省食用菌产业发展水平总体较高,横向比处于全国省域第一梯队,是生产大省,但是还不是强省。

随着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在科技创新、专业化生产、精深加工和市场开发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提高,发展空间依然很大。

(一)存在的关键问题

1.食用菌主产品种过少,工厂化生产品种单一,多元化结构尚未形成,影响了产业的稳定、持续发展。

据统计,2015年我省平菇、金针菇、双孢蘑菇、香菇和木耳五类主栽品种产量已占到全省食用菌总产量的80%[5],而工厂化食用菌生产品种仅集中在金针菇、杏鲍菇、真姬菇、双孢蘑菇等少数几种,大宗菇类少数品种发展过盛,珍稀菇类规模生产品种较少,尤其是适于工厂化栽培的珍优菇种及专用品种不多。

品种结构和规模比例仍需进一步优化,珍优菇类如银耳、茶树菇、大球盖菇、反季节草菇、猴头菇、白灵菇、黑皮鸡枞、姬松茸、灰树花、绣球菌、羊肚菌、蛹虫草等价格高、附加值高、市场畅销的菇类品种需要大力引种示范和扩大生产规模。

2.种质资源和新型基质开发不足,育种及制种水平较低,专业化生产缺乏,菌包菌料生产方式落后,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我省专用品种选育发展缓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较少,食用菌名特优品种及野生珍贵食(药)用菌新品种研发、引进和储备工作滞后,工厂化生产、珍稀菇类新品种不足。

制种水平和能力较低,工艺落后,尚未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的良种繁育生产,不能满足产业发展对优良品种和优质菌种的需求。

我省菌包菌料以菇农自行生产为主,缺乏专业化分工,产业标准化进程缓慢。

新型栽培基质以及畜禽粪便、食用菌菌渣等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有待提高。

3.传统栽培设施利用率不高,产业精准化智能化水平较低,工厂化生产技术体系尚不完善,栽培模式和关键技术有待进一步创新提升。

我省新型高效栽培设施更新缓慢,周年化生产覆盖率较低。

目前我省食用菌生产的主要模式以分散式季节性传统大棚栽培为主,占全省生产量的一半以上,一般为春秋生产、夏季闲置或夏季生产、冬季闲置。

通过品种优化选配和菇棚性能改进,可以实现周年生产,大大提高设施利用率和种菇效益。

新型可控温栽培设施和周年高效模式亟需创新提升与推广。

我省优势产区的园区化和精准化技术发展进程较慢,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效率不高、人才不足、科技平台和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工人队伍缺乏以及产业带动能力不强等问题凸显,急需转型升级、节本降耗、提质增效,提升产业竞争力。

4.食用菌保鲜加工和菌渣综合利用等产后处理工艺层次较低,产业链延伸深度和产业融合程度不足。

目前,我省食用菌大多以鲜品销售为主,而鲜品保质期短,要延长其销售期,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必须进行精深加工,而我省现有加工企业规模不大,加工品种及产品单一,大多为初加工品,加工增值率较低,工艺技术研发薄弱,产品精深加工严重滞后,大大影响了产业整体效益。

同时,我省菌渣数量大,而综合利用率较低,菇农处理菌渣一般是直接还田、弃置或燃烧,未发挥其应有的价值,造成资源浪费和农业面源污染,并危及食用菌自身栽培环境,影响产业可持续发展,目前相关技术研发不足,产业发展急需解决其共性关键技术。

(二)产业链重点需求

1.建立良种繁育体系,选育补充具有较大推广价值的大宗菇类新品种,引进驯化具有较大市场潜力的珍稀菇类新品种,丰富工厂化生产专用品种,突出优势发展区域,形成新的产业布局。

应加强山东食用菌核心种质资源库和良种繁育技术体系建设,重点推进技术工艺和设施装备水平的升级,逐渐实现菌种生产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改变部分主栽优质菌种高价进口的局面。

针对现有主栽品种,突出适宜新型栽培基质的品种创新,实现上档升级。

大力开展平菇、香菇、黑木耳、双孢蘑菇、金针菇、毛木耳、鸡腿菇、草菇、滑菇等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引进示范,着重在品种改良创新等方面加大研发力度。

针对珍稀菇类,突出适宜较大规模推广的品种创新,壮大生产规模。

积极引进和培育猴头菇、白灵菇、秀珍菇、姬松茸、大球盖菇、灰树花、黑皮鸡枞、羊肚菌等珍稀优质菇类新品种,形成成熟配套技术,通过示范与推广,不断扩大我省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珍稀菇类生产规模,进一步优化调整品种结构,形成一批新的珍稀菇类优势发展区域。

2.突破工厂化生产、珍稀菇类栽培、周年化生产、新型高效设施栽培以及食用菌保鲜与精深加工等制约产业优化升级的重大关键技术,为产业发展提供稳定的技术支撑。

精准精致生产和合理优质优价将是食用菌产业发展趋势之一。

在传统栽培方面,急需研发推广结构合理、性能优良、生产适用的新型菇棚(房),示范推广夏季和新型周年高效栽培模式,形成珍稀菇类高产稳产关键技术。

在工厂化生产方面,急需集成工厂化生产调控关键技术、物联网技术及精准化栽培管理技术。

在质量控制方面,急需建立食用菌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及病虫害安全防控技术体系。

在保鲜加工方面,加快开展食用菌精深加工、贮运保鲜重大关键应用技术研发攻关,建立生鲜食用菌冷链物流技术体系,突破食用菌精深加工技术的产业发展瓶颈,尤其是食用菌功能食品、休闲食品等加工技术急需研制熟化,食用菌有效成分提取工艺和化妆品、药品开发工艺亟待深入研发,形成一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创建食用菌高端品牌,加快深加工产业化步伐,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拓宽产品消费渠道,增加产业综合效益。

3.以推进菌渣综合利用为重点,加快产业由低值转化型向高效循环型转变,促进种、养、菌业的有机结合。

产后资源再利用是食用菌产业链条延伸和整体提升产业综合效益的重要途径,食用菌菌渣资源化高效利用技术有待进一步集成推广。

积极探索适合我省主栽品种菌渣的基质化、肥料化等先进技术,构建和示范推广“食用菌—有机肥(基质)—农作物—食用菌”、“农作物秸秆—食用菌生产(菌渣)—二次种菇—还田”、“食用菌—菌渣饲料/垫料—养殖—沼气—农作物—食用菌”等多种生态循环利用模式,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

通过农、林、牧废弃物的多元增值,实现种养废弃物菌业与绿色种植业、生态养殖业等相关产业的有机结合。

4.加大食用菌技术示范和成果转化应用,强化技术推广与培训基地建设,培养培育产业技术人才和新型职业菇农。

我省食用菌产业发展需要不断引进筛选品质优、产量高、适应性强的新品种,示范应用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成果,培育建设业务精、素质高的产业技术转化型人才队伍,提升科技转化和示范推广能力,重点指导应用周年化高效栽培、标准化生产、病虫害防控等专业技术。

在主产区培训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菇农,提高产业科技含量,增强产业竞争力。

面对当前我省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建设新型高效栽培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和标准化精准化生产园区,实施食用菌提质增效和专业化生产示范推广工程,展示优势、优质、特色食用菌新品种和符合各生态区域特点的栽培新模式,重点突出良种良法配套及新型栽培基质利用,增强试验示范和成果转化效果。

三、产业发展潜力与优势

我省是农业大省,食用菌产业是我省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优势特色产业,每年消耗农作物秸秆等废弃物600万吨以上,直接吸纳农村劳动力200余万人。

食用菌产业是改善农业结构,繁荣农村经济,促进一、二、三产融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种养废弃物菌业与绿色种植业、生态养殖业等相关产业有机结合的新型朝阳产业和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尤其是贫困地区产业扶贫的可靠途径。

作为绿色低碳和生态高效产业,具有我省特色的发展潜力与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原料资源潜力

食用菌可充分利用大量的农作物秸秆、农产品加工下脚料、树木枝条和畜禽粪便等作为栽培原料,而我省作为全国农业和畜牧大省,有着丰富的食用菌原料资源。

据统计,目前我省仅农作物秸秆年产量可达7000多万吨,其中食用菌生产利用率不足10%。

随着技术进步及栽培方式的优化,这些资源可进一步得到转化利用,到2020年,我省食用菌总产量预计达到550万吨以上,仅农作物秸秆年消耗总量将达到800万吨以上。

(二)科技支撑潜力

近年来,随着食用菌产业发展技术支撑体系和科技平台机构的建立与完善,进一步增强了创新驱动在食用菌产业升级中的引擎能力,发挥了新技术对我省食用菌产业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加大了食用菌专业科技人才培养和新技术集成、示范与转化力度,提高了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的推广应用率,山东食用菌产业在规模、产量、品质、安全、加工、效益等方面进一步提升水平,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和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高,有效增强了我省食用菌产业核心竞争力。

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鲁东大学等高校和山东省农科院以及泰安、聊城、东营、济宁、德州等市农科院食用菌科研力量持续增强,产业技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食用菌科技支撑体系的应用潜力越来越大,将显著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加快产业科技进步,推动我省向食用菌科技强省跨越。

(三)国内外市场潜力

近年来,全球食用菌生产持续增长,虽然发达国家的经济活力仍然不足,经济景气和市场需求恢复缓慢,对食用菌国际贸易规模形成平抑效应,但长期看,由于全球人口总量和消费水平不断增长,绿色健康的食品消费理念日益流行,加上发展中国家消费需求潜力逐渐释放,食用菌的人均需求量和总需求规模仍将呈现稳定上升态势。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数量及收入的增加,国内食物消费总量尤其对高蛋白多营养的健康“菇粮”食品的需求将持续增长;民众健康膳食理念日益增强,对食用菌营养和保健功能的认知逐步普及和提高,食用菌消费量将不断增加;随着产量增长和价格降低,食用菌将逐渐成为大众消费品,尤其是珍稀食用菌消费增长预期更大。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一荤一素一菇”的健康膳食结构理念的逐步形成,国内食用菌的消费量将不断扩大,具有极大的市场空间。

(四)生态循环特色优势

食用菌产业具有见效快、风险小、效益高的行业特点,同时具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的优势。

每亩菇棚每年可消耗30亩以上作物秸秆,至少生产约1.5万公斤的鲜菇产品,产出6万元左右的直接产值效益,惠及菇农、惠及民生。

栽培食用菌后的菌渣又可用于生产良好的有机肥料、栽培基质、畜禽饲料、生态养殖垫料、沼气等。

农业废弃资源得到多次利用,实现了多元增值,对于减少农业污染、净化农村环境、节能减排发挥了积极作用,并形成了由“作物种植、动物养殖和食用菌培植”三维要素构成的农业循环经济,成为我省新农村建设的亮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产业政策引导优势

“十二五”以来,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布实施了《蔬菜等五大产业振兴规划的指导意见》,省财政厅、农业厅、科技厅等部门加大对食用菌产业的项目扶持力度,现代农业发展资金果菜产业振兴项目、产业创新团队建设、农业良种工程计划、生态示范县建设、农业重大应用创新项目、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财政支农推广项目等,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引领产业实现了规模化扩张、集约化发展和效益的提升。

随着省政府对《山东省食用菌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6-2020)》、《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实施方案(2016-2020)》和《山东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施方案(2016-2020)》的批复实施,优化产业布局、推进产业升级将成为今后我省农业发展的一个新常态,省农业厅结合实施特色产业振兴规划,加快推进果菜菌等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作为我省农业调结构、转方式的一项重要内容。

我省一系列产业配套政策的实施,将有力助推食用菌产业提质增效目标的实现。

四、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指导原则和预期目标

(一)基本思路

围绕产业提质增效的发展目标,以加快推进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按照“调结构、转方式、稳增长、增效益”的基本思路,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全力推进食用菌原料专业化、生产标准化、销售品牌化、加工精深化,全面提升基地建设、加工增值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打造我省食用菌产业发展新格局,提高食用菌产业的整体效率和质量效益,加快我省由食用菌大省迈向食用菌强省的进程。

(二)指导原则

坚持问题导向,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全面提升我省食用菌产业发展水平,实现食用菌产品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

以市场需求为引导,着力调整生产结构。

在稳定大宗菇类生产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市场潜力大、产品效益好的珍稀菇类,不断推动品种结构优化升级,从而形成更加科学的产业布局。

坚持科技创新驱动,着力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强化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加强食用菌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工艺的研发,探索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服务新机制,开展示范推广,为产业发展提供稳定的技术支撑。

坚持生态循环发展,着力延伸产业链条。

深入推进原料和菌包的专业化生产,产品精深加工和菌渣综合利用,走资源节约、产品安全、产业高效、环境友好的现代菇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是:

到2020年,预计总产量、总产值分别达到550万吨、350亿元,消耗农作物秸秆800万吨,产量、产值等主要指标仍保持全国前列。

“十三五”期间,全省食用菌产业发展要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升级栽培模式和生产技术,加快推进食用菌专业化生产和精深加工,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水平,推动全省食用菌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具体来说,要以推进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为重点,实现“六大转变”:

以推进优势区域布局为重点,加快产业由规模产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以推进园区建设为重点,加快产业由粗放生产型向集约化发展型转变;以推进菌包繁育基地建设为重点,加快产业由分散生产向专业化生产转变;以推进菌渣综合利用为重点,加快产业由简单利用型向循环生产型转变;以推进品牌建设为重点,加快产业由产品优势型向品牌优势型转变;以培育龙头企业为重点,加快产品结构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

五、产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一)科学合理规划,优化产业区域布局

在全省原有优势生产区域的基础上,按照市场导向,科学合理规划,突出重点和特色,注重全产业链协调发展,整合区域农业资源,进一步优化产业区域布局,扩大优势区域,增加当地菇农收入,提高食用菌产业组织化、规模化、园区化、标准化和专业化水平。

在大宗菇类生产上,突出提档升级,平菇优势产区拟以聊城、青岛、枣庄、临沂、济宁、滨州、潍坊、菏泽、德州等为核心地区;金针菇优势产区拟以济宁、临沂、德州、聊城、淄博、莱芜、潍坊、枣庄等为核心地区;双孢蘑菇优势产区拟以德州、济宁、聊城、菏泽、滨州、泰安、潍坊等为核心地区;香菇优势产区拟以滨州、青岛、淄博、烟台、日照、威海等为核心地区;黑(毛)木耳优势产区拟以日照、临沂、济宁、泰安、枣庄、潍坊、青岛、莱芜等为核心地区。

在珍稀菇类生产上,不断扩大我省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珍稀菇类生产规模,珍稀菇类优势发展区域拟以泰安、聊城、东营、滨州、济南、青岛、烟台、临沂、潍坊、淄博、菏泽等为核心地区。

(二)以省食用菌创新团队为主体,提升产业关键技术

“十三五”期间,食用菌创新团队围绕产业提质增效的目标,内外上下联合,相互补充协作,共同进行重点研发。

有针对性地开展基于全产业链关键节点的食用菌产业共性技术和区域发展关键技术攻关。

一是优良专用食用菌品种选育和菌种优质快速繁育技术研究。

通过食用菌野生种质驯化、珍优专用品种选育和菌种优质快繁技术的研究,建立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的食用菌育种技术体系,全面提升食用菌种质创新和育种技术水平。

围绕解决食用菌生产中品种、菌种的关键问题,驯化选育长根菇、花脸香蘑等野生及优异品种;创建工厂化主栽品种孢子资源库和优异基因转化体系;育成黑皮鸡枞、绣球菌等工厂化珍优专用新品种;改良复壮双孢蘑菇、真姬菇等工厂化主栽品种,并建立工厂化菌种繁育、保藏、检测技术体系。

二是食用菌新型高效栽培模式和精准化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

通过开展优势、优质、特色菇类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的研究,以“精准节简,提质增效”为目标,创新周年、轮作、立体等高效栽培模式,专用设施利用、轻简化栽培及工厂化精准调控,新型基质专业化制备与优化配方栽培,病虫害绿色防控及质量安全控制等关键生产技术,集成完善标准化栽培技术体系。

三是食用菌冷链保鲜、加工提取和菌渣综合利用技术研发。

通过对食用菌冷链保鲜、加工提取和菌渣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的研究,以优质供应、副产物增值、产业链高效循环为目标,形成简约冷链物流操作技术体系和产后加工技术体系,开发食用菌精深加工及菌渣系列产品。

(三)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打造现代化生产基地(园区)

加快科技成果转移,引导食用菌新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