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届高三语文第九次调研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新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701441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71.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届高三语文第九次调研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新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精品届高三语文第九次调研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新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精品届高三语文第九次调研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新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精品届高三语文第九次调研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新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精品届高三语文第九次调研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新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精品届高三语文第九次调研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新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精品届高三语文第九次调研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新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精品届高三语文第九次调研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新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精品届高三语文第九次调研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新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精品届高三语文第九次调研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新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精品届高三语文第九次调研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新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精品届高三语文第九次调研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新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精品届高三语文第九次调研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新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精品届高三语文第九次调研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新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精品届高三语文第九次调研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新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精品届高三语文第九次调研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新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精品届高三语文第九次调研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新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精品届高三语文第九次调研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新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届高三语文第九次调研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新版.docx

《精品届高三语文第九次调研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新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届高三语文第九次调研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新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品届高三语文第九次调研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新版.docx

精品届高三语文第九次调研考试试题新人教版新版

2019

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九次调研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考生应将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卷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卷。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3小题,共9分)

造纸术的起源在历史上有着两种不同的记载。

一种以《后汉书》为代表,认为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发明年代为东汉元兴元年(公元105年)。

这种说法的支持者众多,甚至被纳入历史课本。

而唐宋时期的部分学者则持另一种观点,他们认为西汉初期已经有纸,蔡伦是造纸术的改良者而非发明者。

如唐代张怀瓘《书断》记载:

“汉兴,有纸代简。

至和帝时,蔡伦工为之。

”两种观点各有支持者,长期以来争论不休。

近年来考古发掘出土了西汉的纸张,如陕西西安东郊出土的灞桥纸和扶风县出土的中颜纸、甘肃悬泉置遗址出土的悬泉纸等,似乎为第二种观点提供了支持,成为西汉有纸的有力证据。

但也有学者对此有质疑,其根本原因是对“纸”的定义不同:

一些学者认为出土的西汉纸多数质地粗糙、厚度不均,纸面还能看到麻筋,上面大多也没有字,而纸张作为书写载体,需要满足一定的质量要求,因此这些质地粗糙,很可能不是作为记载工具的“麻片”,并不能称为“纸”。

但是支持者则认为,该纸只是制作粗糙,没有蔡伦纸精细。

正是由于定义的差异,争论进入长期对峙状态。

面对这一疑问,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李晓岑等学者另辟蹊径,运用传统工艺调研和科学手段分析方法,发现了西汉纸与当下仍然存在的少数民族纸之间的传承关系,从而提出西汉纸是中国古纸,蔡伦并非造纸术发明者,而是改进者。

他们的研究成果在此次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上得到广泛认同。

李晓岑长期对云南、新疆、西藏、贵州等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工艺进行调查研究,他发现,这些地区至今仍保留着比较原始的造纸术。

这种造纸术在原料处理、工序等方面有别于我国传统上“主流”的造纸工艺,即蔡伦留下的造纸工艺——抄纸法。

最明显的区别是这种造纸方法采用固定的纸帘,纸浆被一点点浇到纸帘上,然后直接在纸帘上晾干,而不是像抄纸法那样将纸浆和纸药加入槽中,再用活动式纸帘一张张抄起来进行压榨、上墙烘干。

因而,少数民族地区的“浇纸法”造的纸比较厚,帘纹不明显,纤维分布也不像抄纸法造的纸张那样有一定的方向性。

近年来,随着扫描电子显微镜、纸张纤维分析仪等科学仪器的介入,学者们对出土的西汉纸进行了科学分析,发现西汉纸较厚,原料为麻纤维,有些纸张甚至经过了简单加工,竟然与现今少数民族地区仍保留的质地粗糙、厚度较厚的纸张有相似之处。

于是李晓岑提出,少数民族地区的造纸术是非蔡伦系的浇纸法造纸术的“继承者”,西汉出土的放马滩纸等正是用这种方法制造出来的,因此是纸无疑。

他还发现,有的西汉纸经过了加工,例如在利用偏光显微镜分析悬泉纸时发现了淀粉颗粒,表明该纸经过淀粉加工,这也让我们对早期纸张加工技术有了新的认识,为造纸术在西汉已经出现提供了有力证据。

同时,根据考古发现、田野调查和文献考证,造纸术的传播研究也涌现出新成果:

中国古代造纸术分两波向外传播:

最早向外传播的是浇纸法,从中原地区传播到甘肃、新疆、云南,甚至东南亚和印巴次大陆等地区,而抄纸法是中国造纸术外传的第二波。

(摘编自《蔡伦发明造纸术?

科技揭示答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宋时期已有部分学者认为纸张不是蔡伦发明的,西汉初期已有,近年来有更多人倾向于这个观点。

B.西汉纸与蔡伦纸相比,制作工艺不同,所以纸张质地非常粗糙,厚度也不均匀,帘纹很浅。

C.少数民族地区用“浇纸法”造的纸还在使用,西汉墓出土的“纸”和其制造方法相同,所以可称为“纸”

D.根据考古发现、田野调查和文献考证,传播到东南亚地区和印巴次大陆的只有使用“浇纸法”的造纸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指出了关于造纸术的起源的两种说法,而并没有说明到底应以哪种为准。

B.文章中主要用李晓岑教授对于纸的研究的一些成果证明了西汉时期就有纸张的观点。

C.文章先介绍了少数民族地区的造纸纸工艺,又介绍了西汉纸的纸张成分,找到了二者间的关系。

D.文章呈现总分总结构,开头两段提出问题,中间两段分析问题,最后确定纸张出现时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不是有人质疑“纸”的定义,灞桥纸、中颜纸、悬泉纸的出土就可证明西汉有纸了。

B.如果没有扫描电子显微镜等科学仪器的出现,就无法证明少数民族造纸术传承自古法。

C.出土的西汉纸张被发现有淀粉颗粒,这说明西汉时期人们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加工纸张了。

D.从对造纸术起源的探寻过程来看,科技的发展可能会解开许多历史考古存在的谜团。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唢呐王

刘靖安

在桠村,唢呐吹得好的人,就数李三毛和王吹吹。

李三毛出道早,全村人都叫他唢呐王。

按辈份,王吹吹是李三毛的徒孙,但这个徒孙却有点“大逆不道”。

他放话说,当唢呐王可以,赢了我再说。

机会终于来了。

张铁匠死了娘,请王吹吹去闹丧,和他搭档的刚好是李三毛。

桠村吹唢呐一般是两人合奏,互相补充,互相应和,这样吹出的声音才好听。

两人合吹了一曲,引出了一片唏嘘声。

王吹吹得意洋洋地扬起头看天,斜也不斜李三毛一眼。

天上,笼一层黑云,像要下雨的样子。

王吹吹就看着那层黑云,慢悠悠地说,你敢不敢比,比谁能把雨吹下来?

李三毛一怔,望了望天,沉思了一会,说,好吧,谁先?

王吹吹又看了看天,那云比先前更黑了,黑得像要掉下来。

雨马上就要下了,不能让他抢了先机。

王吹吹有了主意,笑着说,你是前辈,让我先来吧。

王吹吹把“前辈”两个字说得很重。

李三毛不介意,大度地说,好,你先!

王吹吹吸气、鼓腮……一曲哭丧调,徐徐吹了出来。

喇叭对着黑云,黑云开始慢慢翻卷。

王吹吹哭了,看热闹的人哭了,但雨却没掉下来。

泪眼朦胧中,王吹吹看见李三毛抹了把眼睛,手里的唢呐对准了黑云。

李三毛吹的是同一首曲子。

一曲没吹完,在场的人全都不能自已,众皆号淘大哭。

天上的黑云翻得更快了,一团更大的黑云罩上了头顶。

黑云终于掉下来了,变成了哗啦啦的雨,像人们哗哗的泪。

李三毛赢了,但王吹吹心服口不服,说要找时间再比比,谁赢了,才是真正的唢呐王。

不比了,我把它让给你吧!

李三毛说。

让给我?

你这是臊我脸哩。

王吹吹甩下这话,不管张铁匠如何挽留,自顾自收了家伙,回家了。

以后,村里人只能闻其唢呐声,很少见到王吹吹其人了,有时一连十来天也不见他的人影儿。

他这是在苦练绝技哩。

村里人说。

李三毛呢,处变不惊,该干啥还干啥。

请他的人,排队成了长队。

他经常是走了东家,去西家,很少落屋。

这天中午,李三毛从桐村闹丧回来,渴了,环顾四周,没处有水喝。

于是,他对不远处一丛杂草说,把水拿来我喝点吧!

过了一会,一个人从中走了出来,竟是王吹吹。

王吹吹手里拿着一瓶矿泉水。

李三毛喝了水,盯着王吹吹的脸,问,跟了我这么多天,有收获了?

吹给我听听?

王吹吹却扬了扬了头,说,谁跟你了?

我也是路过这儿。

李三毛知道王吹吹一向傲气,即使是偷艺,也不会承认的。

李三毛转移话题,问,还比吗?

当然比!

王吹吹挺着胸,脱口而出。

好吧,你赢了我,我才高兴哩,李三毛笑着说,你还是跟在后面,小心别让人发现了。

说完,他快走了几大步,甩下了王吹吹。

没过多久,大槐的婚期到了。

他经不住怂恿,有意请了李三毛和王吹吹。

大家都等着看好戏哩。

快比吧,今天,你们谁赢了,谁就是唢呐王。

刚扯开场子,村里人里三层外三层就围了过来,大喊大叫。

今天,我们比吹流行歌曲,看谁吹得多,吹得好。

王吹吹高声说。

好!

李三毛手心揉搓着下巴上的胡茬子,低声应战。

这次,你先来!

王吹吹说。

李三毛也不推辞,吹了一首《太阳出来喜洋洋》。

吹完,人们鼓掌叫好。

王吹吹吹的是《妹妹你大胆往前走》,吹完,也赢得一片叫好声。

就这样,二人一言不发,你吹完了,我接上;我吹完了,你接上。

大槐院子里满是树,像一片绿云,云朵里,鸟儿飞来了,叽叽喳喳地应和。

天,渐渐黑了。

灯光,亮起来了。

王吹吹和李三毛还在吹。

声音,渐渐低了下去。

二人的嘴肿了,没力气了。

吹到半夜,李三毛接不上了,他含着唢呐,吸不进气。

一吸,嘴就痛。

还吹吗?

李三毛歪着嘴问,吹!

王吹吹吐出这个字,使出吃奶的力气又吹上了。

可是,他只吹到一半,就瘫在了地上。

看王吹吹倒地,李三毛打起精神,一曲吹完,也像散了架,瘫了下去。

李三毛多吹半首,又赢了。

毕竟,李三毛上了年纪,经这一折磨,从此一病不起。

不久,他就死了。

出殡那天,王吹吹披麻戴孝,把李三毛送到了坟地。

第二天,有人说,在李三毛的坟地里,唢呐寂寞地响了一个晚上。

一些人不信,就跑去找王吹吹,想问个明白。

家里没有,他们就去了坟地。

果然,王吹吹坐在地上,一根手指上,全是凝固的血块。

嘴里的唢呐,杵在地上,吹出的只是断断续续的“嘘——嘘——”声。

他的嘴,已经肿成了香肠。

坟前的石碑上,写着三个血字:

唢呐王。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吹吹对前辈李三毛先是不服气,继而是偷师,最后为逝去的李三毛吹唢呐祭奠,这一系列的变化反映了他对李三毛认识的改变。

B.在张铁匠家闹丧时,二人首先一曲合奏,引来众人唏嘘,也表现了大家意识到王吹吹的技艺确实不如李三毛好。

C.王吹吹不屑于李三毛把“唢呐王”的名号让给自己,而是一定要比赛定输贏,这表现他虽然重名,但也不是一味追求虚名。

D.小说大量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李三毛“唢呐王”的形象特点。

或是李王二人的对比,或是王吹吹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

5.小说在叙述王吹吹和李三毛的两次比试时,都出现了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分析。

(6分)

6.请结合全文,分析李三毛作为“唢呐王”的特质。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7年5月10日,位于我国南海的神狐海域,蓝鲸1号钻井平台上一束橙色火焰喷薄而出,标志着中国“可燃冰”试采成功!

深海“可燃冰”开采,是一个全新领域,美国、日本等技术先进国家也尚未攻克。

此番“试剑”神狐深海,领跑“可燃冰”开采的总包方是中国海洋工程公司,他们完成了从100米浅海向1300米深海进军的大跨越,实现了从常规油气到“可燃冰”全新领域作业的大突破,创造了“可燃冰”试采产气时长和总量的世界纪录。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铁人王进喜攻坚克难的精神融入石油人血液。

总经理刘圣志认为,惟有创新,方能为深海领域的“可燃冰”开采杀出一条路!

泥质粉砂岩储层中的“可燃冰”开采,如同在“泥巴层里取气”,他们在无数次求解世界难题中寻到“最优”路径,通过60天连续试采,验证了防砂思路的科学性和防砂工艺的有效性。

海洋工程公司组建了一支近800人的攻关团队,主力大多是80后。

公司让年轻人大胆地练、铆劲儿地闯,一批深水石油人在实战中加速成长、历练。

(新浪网《找寻深海中的“可燃冰”密码》)

材料二:

我国各类能源可能储量对比图图:

我国可燃冰开发时间表

(数据来源:

人民日报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材料三:

2017年7月29日,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工程全面完成海上作业,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圆满结束。

可燃冰具有燃烧值高、污染小储量大等特点,被各国视为未来石油天然气的战略性替代能源。

9月1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文智在“中国能源研究会2017年会”上做演讲时表示。

实现天然气水合物的规模、效益开发任重而道远。

他说:

“我国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采了31万方气,但我判断,只有一部分是水合物,还有相当多的是游离气。

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关键一步,实现产业化仍然面临着提高产量、降低成本、保护环境等诸多挑战。

(澎湃新闻《赵文智院士:

南海可燃冰规模、效益开发任重而道远》)

材料四:

谱写中国人攀登世界科技高峰之歌,一位从事可燃冰研究20多年的专家功不可没,他就是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可燃冰试来工程首席科学家卢海龙。

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化学专业的卢海龙,赴日本留学深造,1998年成为日本第一个天然气水合物专业博士,第一次证明可然冰的真实存在,随后移居加拿大。

卢海龙创造了多个世界性“首次”。

他本人也得到日本和加拿大政府的充分肯定。

2014年,乘着国家”千人计划”的东风,他回到了祖同的怀抱,“我想为国家多做点事情”。

回国后,卢海龙在北京大学组建了一支天然气水合物研究团队,为我国试采可燃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我国海域虽然可燃冰储量丰富,但储层条件并不好。

卢海龙和科研团队咬定青山不放松,从试采前的勘查准备到提出试采方法,再到可能出现问题的预案,都做足了准备。

科研事业需要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年过五旬的卢海龙深知为国家培养人才的紧迫性,对待学生毫无保留,悉心培养。

“卢老师非常希望把学生培养成独当一面的科研工作者,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博士生滕益华眼中,卢海龙时刻关注着学生的成长。

(2017年09月04日《人民日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在美日等国尚未攻克可燃冰开采技术难题的情况下,创造了“可燃冰"试采产气时长和总量的世界纪录。

B.我国可燃冰可能储最高居各类能源可能储量榜苜,但开展海上大规模商业化试采,从2018年开始至少需要32年时间。

C.可燃冰被各国视为未来石油、天然气的战略性替代能源,是因为其具有燃烧值高、污染小、储量大等特点。

D.卢海龙北大毕业后赴日本留学深造,在日本创造了两个第一,随后移居加拿大,创造了多个世界性“首次”。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三都报道了中国“可燃冰”试采的消息,材料一侧重介绍团队,材料三侧重介绍开采价值。

B.中国海洋工程公司“试剑”神狐深海,实现了作业海域深度的大跨越,实现了全新领域作业的大突破。

C.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文智在演讲时对我国天然气水合物的规模、效益开发表示忧虑,认为前景不乐观。

D.材料四描写卢海龙时正侧结合,运用了大量的细节表现其爱国奉献无私传承,充满责任感的精神。

9.我国可燃冰实行产业化开采要想获得成功,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忠嗣,太原祁人也。

忠嗣初名训,以父死王事,赐名忠嗣,养于禁中累年。

及长,雄毅寡言,严重有武略。

玄宗以其兵家子,与之论兵,应对纵横,皆出意表。

玄宗谓之曰:

“尔后必为良将。

”尝短皇甫惟明义弟王昱,憾焉,遂为所陷,贬东阳府左果毅。

属河西节度使杜希望谋拔新城,或言忠嗣之材足以辑事,必欲取胜,非其人不可。

希望即奏闻,诏追忠嗣赴河西。

忠嗣少以勇敢自负,及居节将,以持重安边为务。

尝谓人云:

“国家升平之时,为将者在抚其众而已。

吾不欲疲中国之力,以徼功名耳。

”每军出即各召本将付其兵器令给士卒虽一弓一箭必书其名姓于上以记之军罢却纳若遗失即验其名罪之故人人自劝甲仗充牣矣。

初,忠嗣在河东、朔方日久,备谙边事,得士卒心。

及至河、陇,颇不习其物情,又以功名富贵自处,望减于往日矣。

玄宗方事石堡城,诏问以攻取之略,忠嗣奏云:

“石堡险固,吐蕃举国而守之。

若顿兵坚城之下,必死者数万,然后事可图也。

臣恐所得不如所失,请休兵秣马,观衅而取之,计之上者。

”玄宗因不快。

李林甫尤忌忠嗣,日求其过。

李林甫又令济阳别驾魏林告忠嗣。

玄宗大怒,因征入朝,令三司推讯之,几陷极刑。

十一月,贬汉阳太守。

七载,量移汉东郡太守。

明年,暴卒,年四十五。

其后哥舒翰大举兵伐石堡城,拔之,死者大半,竟如忠嗣之言,当代称为名将。

先是,忠嗣之在朔方也,每至互市时,即高估马价以诱之,诸蕃闻之,竞来求市,来辄买之。

故蕃马益少,而汉军益壮。

宝应元年,追赠兵部尚书。

(选自《旧唐书·王忠嗣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每军出/即各召本将付其兵器/令给士卒/虽一弓一箭/必书其名姓于上/以记之军罢却纳/若遗失/即验其名罪之/故人人自劝/

B每军出/即各石本将付其兵器/今给土卒/虽一弓一箭/必书其名姓于上以记之/军罢却/纳若遗失/即验其名罪之故/人人自劝/

C.每军出/即各召本将付其兵器/令给士卒/虽一弓一箭/必书其名姓于上以记之/军罢却纳/若遗失/即验其名罪之/故人人自劝/

D.每军出/即各召本将付其兵器/令给士卒/虽一弓一箭/必书其名姓于上/以记之军罢却纳/若遗失/即验其名罪之故/人人自劝/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养于禁中累年禁中:

指皇居住的地方

B.颇不习其物情习:

通晓,熟悉

C.观衅而取之衅:

破绽,机会

D.明年,暴卒卒:

士死曰卒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忠嗣深受皇恩。

因父亲对朝廷有功,他小时候被皇上赐名并养于禁中;长大后,皇上和他谈论兵法,认为他会成为将才。

B.王忠嗣治边有方。

他成为边将后,一心维护边境稳定,不愿意让兵力疲惫来求取名声,想方设法使将士兵器、马匹充足。

C.王忠嗣很有远见。

他认为右堡城地势险要、城墙坚固、防守严密,攻打它不是一个好主意;之后,哥舒翰率兵攻打,果然战败。

D.王忠嗣获罪被贬。

他的进言不合皇上的心意,李林甫又忌恨他,总是挑他的过错,并让人诬告他,他被审讯,后被贬官。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尝短皇甫惟明义弟王昱,憾焉,遂为所陷,贬东阳府左果毅。

(2)每至互市时,即高估马价以诱之,诸蕃闻之,竞来求市,来辄买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4~16题。

三登乐

范成大

路转横塘,风卷地,水肥帆饱。

眼双明,旷怀浩渺。

问菟裘,无恙否,天教重到。

木落雾收,故山更好。

过溪门,休荡桨,恐惊鱼鸟。

算年来,识翁者少。

喜山林,踪迹在,何曾如扫。

归鬓任霜,醉红未老。

【注释】范成大:

南宋诗人。

此词为多年在外的诗人归乡时所作。

横塘:

地名,在今江苏苏州市西南。

菟裘:

此处指诗人家乡吴县石湖。

醉红:

指酒醉后面庞泛红。

14.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作开篇点明行迹;“水肥帆饱”不仅描写看到的景色,亦寓有归乡时的心情。

B.“无恙否”既是揣测,又流露出隐隐的担忧,这种心情与“近乡情更怯”颇相似。

C.“休荡桨”写舟行水上,已无需荡桨,意在表现风力迅猛,浪推船行,极为迅速。

D.“喜山林”三句是说虽然作者离家日久,但故乡山林的遗迹依然,还是旧日模样。

15.“横塘”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下列诗句中“横塘”的情感内涵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复见花开人又老, 横塘寂寂柳依依。

(唐·李嘉祐《伤吴中》)

B.散客出门斜月在,两眉愁思问横塘。

(唐·韩偓《横塘》)  

C.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宋·范成大《横塘》)

D.道出横塘跨石梁,塘南塘北稻花香。

(宋·程师孟《入涌泉道中》)

16.同为归乡途中所作,刘克庄《归至武阳渡作》与范成大《三登乐》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

请结合相关内容加以分析。

(6分)

夹岸盲风扫楝花,高城已近被云遮。

遮时留取城西塔,篷底归人要认家。

                         (刘克庄《归至武阳渡作》)

注:

楝:

音liàn,落叶乔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8分)

(1)《劝学》中用蚯蚓“爪牙”不利、“筋骨”不强却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来证明用心专一的好处,用相反的事例“,”来揭示用心不专的坏处。

(2)《道遥游》中“,”两句,指出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才是真正的道遥游。

(3)《师说》中,士大夫们不能相互为师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年相若”“道相似”,自认为如果彼此为师,就会出现“,”的尴尬状况。

(4)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对秦国贪婪掠夺而又肆意挥霍财富的行为提出批评的句子是“,”。

(5)苏轼《赤壁赋》中通过侧面描写表现洞箫声的凄切婉转的两句是“,。

(6)《诗经・氓》中写女子回忆少年时与氓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的句子是“,”。

(7)屈原在《离骚》中写自己虽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多年后仍然遭到贬黜的两句是“,”。

(8)白居易(琵琶行》中“,”两句,说明偏僻之地粗俗的乡野音乐很难听,以此表现琵琶女技艺的高超。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

18.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在这种人心惶惶的时候,他却好整以暇,大有轻裘缓带的气象,只把军队移驻山海关。

②行事或虎头蛇尾或狼顾狐疑,不仅个人不能有所成就,而且也会拖累整个团队。

③黄大年回国以后,宵衣旰食,忘我工作,为我国航空地球物理事业奉献了自己的全部。

④只要政府的信息相对公开化透明化,百姓对政府的疑虑慢慢就会涣然冰释。

⑤无论是穿靴戴帽、各种礼仪,还是企业计划书等细节,他都不放过,力求在这次与投资人的见面会上做到完美。

A①③B③⑤C②⑤D④⑤

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在公共场所,不可信的免费Wi-Fi千万别连。

不法分子会在公共场所搭建不设密码的Wi-Fi,手机用户一旦连上,不法分子即可查询用户信息,涉及姓名、证件号、余额。

并可进行金额充值,换卡等。

B.轻松筹上诈捐事件被曝光以来,引起社会热议,有关部门也介入调查,不少专家和网友谴责这种行为是在透支社会的善意。

C.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旨在为了鼓励世界上各个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

D.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

20.三段论推理是以一个一般性的原则(大前提)以及一个附属于一般性的原则的特殊化陈述(小前提),并由此引申出一个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特殊化陈述(结论)的过程。

请仿照下面完整的三段论示例,将其他两句话还原成三段论。

(5分)

示例:

所有企业都应该提高经济效益,国有企业也是企业,所以国有企业应该提高经济效益。

(1)你是新闻学院的学生,你应该学好新闻理论。

(2)这台个人计算机是电子计算机,它应该具有输入输出装置。

 

21.下面一段文字有三处表述不够恰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使之逻辑严密,语句通顺,语意简明。

(6分)

有一种病叫“开学恐惧症”,儿童和青少年是此症的多发人群,国内有研究发现,学校恐惧症中女孩比男孩稍稍略多,比例为4:

3。

学习压力大是开学恐惧症的唯一原因,患者最常见的是头晕、胸闷、肚子疼等躯体症状和手抖、尿急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然而,家长常常会忽略上面出现的症状,建议家长们,一旦发现此种症状,最好还是及时带孩子到专业医疗机构就诊,这样,孩子的症状就一定会消除。

①改为:

②改为:

③改为: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作家薛涌写了一篇名为《在自拍中消失的人生》的文章,文末有这样一段话:

苏格拉底上街,是和人们论道的,由此留下的智慧,两千多年来依然让人类受用不尽。

如今人们上街,拿着手机随处自拍,所见证的则是自我的消失。

对此你有何看法?

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九调答案

1C【解题思路】A项,“有更多人倾向于这个观点”错误,从原文来看,近年来有人倾向于这个观点,但看不出比较性。

B项,西汉纸“帘纹很浅”错误,原文中说的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浇纸法”造的纸“纹不明显”。

D项,“传播到东南亚地区和印巴次大陆的只有使用“浇纸法”的造纸术”错误,从原文来看,“浇纸法”造纸术是“最早”传播过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