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考题诗歌赏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701570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8.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联考题诗歌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联考题诗歌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联考题诗歌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联考题诗歌赏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联考题诗歌赏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联考题诗歌赏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联考题诗歌赏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联考题诗歌赏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联考题诗歌赏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联考题诗歌赏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联考题诗歌赏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联考题诗歌赏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联考题诗歌赏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联考题诗歌赏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联考题诗歌赏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联考题诗歌赏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联考题诗歌赏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联考题诗歌赏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联考题诗歌赏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联考题诗歌赏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联考题诗歌赏析.docx

《联考题诗歌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联考题诗歌赏析.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联考题诗歌赏析.docx

联考题诗歌赏析

2006~2007年联考题诗歌赏析

2006~2007年联考题

1.(07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注】

晋陵:

即今江苏常州。

黄鸟:

即黄莺。

绿苹:

指水中浮萍。

古调:

在这里指陆丞作的《早春游望》。

(1)结合诗句,简要说说早春“物候新”的表现。

答:

(2)诗歌抒发了什么感情?

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

请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海上朝霞灿烂,江边梅开柳绿,天气和暖,黄莺欢鸣,阳光明媚,浮萍泛绿。

(2)归思(思念家乡的感情)。

二、三两联借景抒情,最后一联直抒胸臆。

2.(07西安市高三第一次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明君词

陈昭

跨鞍今永诀,垂泪别亲宾。

汉地行将远,胡关逐望新。

交河拥塞雾,陇日暗沙尘。

唯有孤明月,犹能远送人。

【注】

明君:

即王昭君,为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改称明君。

交河:

古城名,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北;陇:

即甘肃六盘山南段。

交河、陇均泛指塞外边城荒僻遥远之地。

塞:

边塞。

(1)简要说明这首诗的线索。

答:

(2)请结合全诗内容,赏析第五、六句中“拥”和“暗”两字的内涵及作用。

答:

答案

(1)这首诗以王昭君在时空中的移动为线索。

时间上由早晨到夜晚,空间上由汉地到胡地。

(2)“拥”描绘出边城塞外早晨浓雾凝聚缭绕的样子,“暗”写出了边塞沙漠中夕照昏黄的情景。

两字还象征了王昭君前往异地时孤苦悲伤的心情。

抒发了对王昭君出塞的悲悯与怜惜之情。

3.(07皖南八校高三第二次联考)阅读杨万里的《晓行望云山》,按要求答题。

晓行望云山

杨万里

霁天欲晓未明间,满目奇峰总可观。

却有一峰突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

(1)全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

答:

(2)杨万里的诗的最大特点是:

诗人用自己的感官去观察世界,用活泼的语言把亲身的感受生动而巧妙地表现出来。

请分析一下这首诗的妙处。

答:

答案

(1)写天刚晴,拂晓赶路远望云山奇峰的情景。

(2)善于摄取自然景物的特征,把晓行所见静与动的景致写得变幻神奇。

把彩云误当山峰,写得新颖、活泼,很有情趣。

语言质朴自然,明白如话,却把景物描摹得生动逼真。

(三条答出两条即可)

4.(07北京海淀高三第一学期期中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

(2)题。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杜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

此诗写于唐文宗开成年间,杜牧任宣州(今安徽宣州)团练判官时。

八年前,他供职于沈传师的幕下。

也曾在此地盘桓。

范蠡,春秋时曾辅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后,乘扁舟归隐于五湖一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勾连古今,写登楼所见之景:

放眼天际,惟见草色连空。

诗人眼中风景如故,但六朝繁华已为

陈迹。

B.第二联写的是眼前平淡而真实的生活:

飞鸟来去出没在山色之中,诗人隐约听见夹溪居住的百姓的歌

声和哭声。

C.第四联借对一代名臣范蠡的追慕而不可得,表达出仕途失望的惆怅;以似烟如雾的景语作结,更加重

了惆怅之感。

D.诗中使用了融情于景的艺术手法,景物描写实虚结合,将风物景色表现得有色有声,传达出诗人明朗

的心境。

E.诗人由六朝文物消磨而云天不为之变起兴,全诗笔意挥洒自如,含蓄有致,对仗精妥,意象颇有新意。

(2)对杜牧这首诗,古人曾说:

“此诗全在景中写情,极洒脱,极含蓄,读之再三,神味益出。

”(见《瀛奎律髓汇评》)在二、三两联中任选一联,结合诗句分析诗人是如何“景中写情”的。

答:

答案

(1)BD

(2)第二联:

描绘了一幅明丽的图景:

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和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

承上联“今古同”想到宛溪的山水是持久的,歌哭相迭的一代代人生却是有限的。

于是顿生无法让人生永驻的感慨。

或:

联想八年前曾游此地,今故地重游,虽明丽的风景依旧,无奈年华如流水,一去不复返,于是顿生人世易变的感慨。

第三联:

深秋时节的密雨,像给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

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

略显悲凉的意象,勾画出秋天特有的情韵,隐隐透露出惆怅、凄凉之情。

(以丽景写哀情)或:

时间上并不连续却又每每使人难忘的景象同时涌入脑海,引发诗人人生多变的感慨。

5.(07江苏苏州联考)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思二首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1)诗歌中有两个字透露了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这两个字是什么?

诗人是怎样表达的?

有何艺术效果?

答:

(2)开头两句以嫩绿、鹅黄两色来点染明媚春光的目的是什么?

答:

答案

(1)“愁”“恨”。

是通过埋怨、迁怒于毫不相干的“东风”和“春日”来表达的。

将深愁苦恨表达得更加深切。

(2)从反面衬托无法驱遣的“愁”“恨”之强烈。

6.(07黄冈市高三2月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张耒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1)这首诗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致?

所用修辞手法的作用何在?

答:

(2)本诗写梧桐,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

(3)古典诗词摹写梧桐通常表达怎样的情怀?

举你所知一句印证你的观点。

答:

答案

(1)写了明月、夜霜和梧桐叶。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明月和夜霜是“梧桐”所处的艰难境遇,它的“不甘”正是诗人自己的写照。

(2)诗歌借几叶梧桐在寒风中抖动,铮铮有声,暗示诗人面对困难时刚强的抗争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

(3)古典诗词常借梧桐表达一种孤寂的愁绪,如李清照《声声慢》中: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7.(06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秋季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1)颈联是怎样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表达的思想感情的?

答:

(2)联系全诗的情感,简析尾联的寓意。

答:

答案

(1)虚写乡愁令人难眠,渐入梦境,梦回故乡。

可路远,醒时天已大亮。

实写的是远离故乡,书信难达。

表达羁旅中的思乡之情。

(2)用沧江美景、渔人垂钓、与诗人长途跋涉、行旅艰辛形成鲜明对比。

反衬自己风尘仆仆难与家人团聚的愁绪,表达诗人对家乡自由自在闲适生活的向往。

8.(06宁夏五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注】山楹:

指山间的房屋。

谈谈你对诗人所写的“风”的认识。

(不少于40字)

答:

答案

初秋之风为人送爽;秋风又奏响了大自然的乐曲,给人以欢愉;秋风不择地域地吹,体现了仁爱、阔达的胸怀。

诗人以风喻人,风不舍昼夜地有益于人,有为之士也应如此。

9.(06海南三亚模拟)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颔联中“摇”“滴”两字用得非常传神,试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

“摇”“滴”两个动词用得尤其精彩。

城是不会摇的,但秋风吹动,水摇动了,影摇了,让人感觉水中的城池也摇荡起来了;露珠是不会从月亮上滴下来的,但独上高楼,开阔的江面上一轮皎洁的明月高挂在空中,整个天空显得极其明亮洁净,仿佛被露水洗过一样,这些露水又仿佛是从月亮上滴下来的一样。

“摇”与“滴”,使整个静止的画面飞动起来,令人浮想联翩,心向往之。

10.(06陕西高三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1)有人说“不系船”三字之意,在全诗中首尾相贯。

你同意吗?

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分析,说明理由。

答:

(2)诗中反映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或生活情调?

你对此有何感触?

答:

答案

(1)同意。

“不系船”三字是全诗的诗眼,以下三句全从这三字生出。

首句写渔翁夜钓归来,懒得系船;第二句点明“钓罢归来”的地点、时间及人物疲倦想睡觉而懒得系船的心情。

情景结合,表现了悠闲的生活情趣。

最后两句,“纵然”“只在”两个关联词语,一放一收,把诗歌的意思推进了一层,生动地表现了钓者悠闲的生活情趣和江村宁静优美的景色。

(2)第一问:

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悠闲自在或者闲适洒脱的生活情调。

第二问正面回答:

诗歌即事抒情,将“钓罢归来不系船”这一事件,与“江村”夜景融为一体,表现出一种看似懒散实际是一种闲适的美好的生活情趣,这正是现代都市人包括我们特别向往的理想的生活境界。

第二问反面回答:

可从“看似闲适实际是一种懒散的生活情趣”“缺乏积极进取的激情”“不符合真实生活”等角度回答。

第三部分

创新预测题精选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

西京:

唐朝都城长安。

牙璋:

古代皇帝调兵的符信。

凤阙:

皇宫的代称。

龙城:

匈奴名城,泛指敌方要塞。

百夫长:

泛指低级军官。

(1)本诗用“照”“辞”“绕”这些动词写出了书生从军的原因和过程,请作简要分析。

答:

(2)第三联描写战斗的情景,诗人是从什么角度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的?

试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

三个动词描写了三幅典型的画面。

一个“照”字写出了敌军入侵之急,这激起了“书生”心中的爱国情怀。

一个“辞”字写出了“书生”辞别朝廷,告别家人,义无反顾地奔赴前线的情景。

一个“绕”字,写出唐朝的军队把入侵的敌军紧紧地包围起来,一场激战就在眼前的情景,也表现了英雄的气概。

三个动词高度概括,生动地描写了书生从军的原因和过程,语言准确、凝炼。

(2)诗人没有正面描写战斗的激烈,而是从侧面,采用景物描写和气氛烘托的艺术手法来描写一场激战。

“雪暗凋旗画”从人的视觉出发,写出了边塞环境的恶劣,天昏地暗,大雪弥漫,遮天蔽日,连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从侧面衬托出了将士们的昂扬斗志,表现了战斗的残酷。

“风多杂鼓声”,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惊心动魄,烘托出战斗的激烈和悲壮。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辛夷才谢小桃发,蹋青过后寒食前,

四时最好是三月,一去不回唯少年。

【注】

辛夷:

一种香草。

蹋青与寒食是古代的节日,寒食节在清明的前一天(一说前两天)。

(1)“四时最好是三月”,请简要分析诗中是怎样描写三月的。

答:

(2)请指出本诗的主旨句是哪一句,并结合全诗分析诗人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它。

答:

答案

(1)诗的前两句从两方面选择具有特色的事物对三月进行了描写。

第一句从景物的角度写,辛夷刚凋谢,桃花又接着开放了,写出了三月百花盛开的美好景象;第二句从节日的角度写,踏青的快乐还在心头,寒食节又来了,寒食节之后紧接着又是清明节,节日一个接一个。

所以说一年四季最好的是三月。

(2)本诗的主旨句是第四句。

诗人采用比喻和铺垫的手法来表现诗的主旨。

诗人将少年和美好的三月作比,前三句把三月的美好写到极致,为第四句感叹美好的少年时光一去不回作铺垫,给读者造成巨大的心理落差,冲击着读者的心灵。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

西塞山:

三国时吴国的西部要塞。

王濬:

西晋龙骧将军,建造大型战船以伐吴。

往事:

这里指东吴和六朝破亡的历史。

四海为家:

指国家统一。

(1)这首诗开头四句叙述“王濬伐吴”这一史实,运用了什么手法?

试作简要分析。

答:

(2)这首诗结尾一句写景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请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

(1)运用了对比手法,一“下”一“收”,一“沉”一“出”,写出了吴国的“金陵王气”在王濬大军摧枯拉朽般的攻势之下不堪一击的这一段历史。

诗人借用典故,怀古慨今,暗示江山一统、四海一家是历史的必然这样的主题思想。

(2)诗人以景衬情,感慨不尽之意寄于言外。

往日的军事堡垒西塞山,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破败荒凉的西塞山恰似那些割据一方的藩镇,最终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其讽刺入木三分,而诗人对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的警告可谓义正辞严。

4.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本诗前两句所写之景有何特点?

对后面的抒情有何作用?

答:

(2)读诗贵在自悟,不同的读者,不同的时间,读同一首诗会有不同的感受,请你谈谈读后两句的感受。

答:

答案

(1)前两句写景用白描手法,形象地写出北方冬日傍晚黄云覆盖千里,风吹雁飞,大雪纷飞之景,既壮阔,又悲凉;这正是为下文情感的陡作准备。

(2)后两句抒情有别于一般的送别诗,写得大气豪放,踌躇满志。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送夏侯审校书东归

楚乡飞鸟没,独与碧云还。

破镜催归客,残阳见旧山。

诗成流水上,梦尽落花间。

傥寄相思字,愁人定解颜。

【注】

夏侯审:

唐德宗建中元年中进士,曾任校书郎。

楚乡:

指夏侯审的故乡安徽亳州谯县,该县旧属楚地,故称。

(1)此诗首联与李白《独坐敬亭山》首联的构思有异曲同工之妙,主要使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其作用是什么?

答:

(2)前人评此诗时,认为颈联“最妙”。

你是否同意此说?

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

答案

(1)运用比兴手法,营造出朋友离别的依恋氛围,为下文具体抒写惜别深情作铺垫。

(2)同意。

一是形式上,对仗精工奇巧。

“诗”对“梦”,“成”对“尽”,“流水”对“落花”,“上”对“间”。

二是内容上,换自然贴切。

此联由上文绘眼前景至写手中诗,聚集“诗”与“梦”。

如果说欲用此诗来表达对友人离别的相思之意,可算是一种自慰的话,那么,他与友人分手后只能相见于流水、落花之间的夜梦中,则是一种挥之不去的长久痛苦。

此联景情相生,象意互映,自然令人产生惜别的强烈共鸣。

(如答“不同意”,只要言之成理也可)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1)你认为第三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分析。

答:

(2)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

(1)“分”字写出了野竹在青霭中时隐时现的动态美;“挂”字写出遥望泉水飞流直下的形态,在青碧山峰的映衬下富有生机。

(2)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是清新幽静、超凡脱俗。

蕴含了诗人造访道士不遇的惆怅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耒阳溪夜行

乘夕棹归舟,缘源路幽。

月明看岭树,风静听溪流。

岚气船间入,霜华衣上浮。

猿声虽此夜,不是别家愁。

(1)试分析本诗前六句,体味在诗中寄寓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并说明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

答:

(2)本诗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

(1)在诗中寄寓了一种归家的喜悦之情。

把这种喜悦之情融入一幅清幽独绝的月夜旅行图里。

在夕阳中登上归家的船,心里自然充满了喜悦。

路船行,来到幽深的溪谷。

此时万籁俱寂,只有溪水在船下流淌;明月已升起,挂在高高的山岭上的树梢上,望着那轮明月,诗人心中溢满了回家的喜悦。

即使岚气飘入船间,霜华沾湿了衣服,诗人也没察觉,或者说没有去理会,完全沉浸在回家的喜悦中。

(2)最后两句诗运用了衬托(反衬或以哀写乐)手法。

猿声凄惨,但在这归家的晚上,听到它,唤起的不再是离愁别绪,从而衬托出心中的喜悦之情。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移家别湖上亭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答: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哪两个动词用得准确传神?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

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易位,借柳条、藤蔓、黄莺对诗人的留恋表达自己的感情。

(2)“系”“啼”二字。

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还符合春日和风拂拂的情景,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

用“啼”字,既指黄莺的鸣叫,又似辞别时离人伤心的啼哭,兼言情景两面,而且体物传神。

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

陈子昂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注】

兰若:

香兰和杜若。

这是《楚辞》里边屈原最赞美的两种花。

蕤(ru):

花下垂的样子。

(1)请简析诗人在诗中所咏之物的特点。

答:

(2)试赏析诗人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

(1)这首诗所咏之物是香兰和杜若,它们生长于春夏,凋零于秋天,花红叶绿茎紫,幽雅清秀,独具

风采。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比喻(或象征)的手法,诗人以香兰、杜若自喻,前半首的文字表面上以其“幽独空林色”着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借此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

后半首通过“白日晚”“秋风生”“尽摇落”等语句借写兰若芳华尽失最终枯萎凋谢的变化,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

10.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1)“赚得行人错喜欢”一句,有的版本作“赚得行人空喜欢”,“错”与“空”哪一个字更恰切?

请说明理由。

答: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请简要说明。

答:

答案

(1)“空”比“错”恰切。

“错”字只表明“喜欢”是一种错误;而“空”字不仅包含了这一层意思,还突出地表现了“行人”被“赚”后空落落一片惘然的失落神态,形象感更强。

(2)这首诗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全诗用下岭比喻人生之路。

本以为下岭比上山容易、轻松,而当缺乏思想准备的行人下了一个山头,又遇到一个山头,发现自己正处在万山围绕的圈子里,才恍然大悟:

下岭的过程中同样会有一系列的艰难险阻。

在生活中,人们往往只注意到求知的艰难,却忽略另一种艰难。

第四句“放”“拦”两字将山赋予了人的思想、人的性格、人的行为。

全诗表达了深刻的人生感悟:

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满自得,而应不断进取。

1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乐雷发

租帖名犹在,何人纳税钱?

烧侵无主墓,地占没官田。

边国干戈满,蛮州瘴疠偏。

不知携老稚,何处就丰年?

(1)诗歌的题目是“逃户”,但诗歌中没有出现一个“逃”字,题目与内容是否不相符?

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答:

(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

(1)诗歌中没有出现“逃”字,但又处处写“逃”。

如诗歌前两句,交租的名册上还有“名”,但“纳税钱”的人却不知到了哪里,暗写“逃”;“何处就丰年”等也表现了“逃”。

(2)诗人写了农户生活艰难,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的同情,对苛政的愤激之情。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雪中过虎牢

萧萧行李戛弓刀,踏雪行人过虎牢。

广武山川哀阮籍,黄河襟带控成皋。

身经戎马心愈壮,天入风霜气更豪。

横槊赋诗男子事,征西谁为谢诸曹?

【注】

李汾:

字长源,金太原平晋(今属山西)人,为元好问“平生三知己”之一。

虎牢:

战国末期秦国建置,西汉时易名成皋关。

广武山:

嵩山余脉。

谢诸曹:

指晋谢安及其弟谢石、其侄谢玄。

淝水之战时,谢安为征讨大都督,谢石监江北诸军事,以将军假节征讨大都督,大败苻坚。

(1)联系全诗,结合注释,说说颔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2)元好问评此诗云:

“清壮顿挫,能动摇人心,高处不减唐人。

”请从这首诗艺术风格的角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

答案

(1)此联紧承首联悲壮苍凉之感而来,写诗人空怀济世之志,终不为世所用的孤独寂寞之情。

出句引一代名士阮籍为知音,同命相怜,写出了内心的失意悲凉;对句从广阔的时代背景中再做渲染,奔涌的黄河驾驭着这座阻挡着敌兵而又承载着无奈的古老关城,令人生出无限悲壮。

(2)这首诗以铺叙起笔,先勾勒出一幅壮丽而苍凉的雪中行军图,而后追思古人,抒发失意之慨,感情基调苍凉壮阔而又深沉。

后两联则雄起陡,气势恢弘,抒发了诗人崇高壮美的英雄气概,展示了诗人的昂扬斗志和铁骨豪情,其狂放之态有如李白,沉郁之风好似杜甫,可谓“高处不减唐人”。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多景楼

欲收嘉景此楼中,徒倚阑干四望通。

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

一川钟呗淮南月,万里帆樯海外风。

老去衣襟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

【注】

冥鸿:

指飞入远天的鸿雁。

(1)这首诗的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一幅图景?

请简要分析。

答:

(2)尾联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山川掩映的壮丽图景。

云气和水光弥漫(交汇)之处,浮现出碧瓦红楼;红色的晚霞、青色的山峦相互映照(映衬),浸染远处的天空。

(2)虽老境渐至,征尘满衣,却仍想振翅高飞,表达了年岁已老,但内心依然追求远大抱负的旷达情怀。

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朔风吹雁渡江干,月白霜清响尚寒。

孤客几回愁里听,故乡何处报平安?

【注】

诗人韩洽生活的时代正当明清易代之际的动乱之秋。

(1)悲秋兴感、闻雁怀乡,是游子思乡的传统题材,但本诗抒发的情感却与传统思乡诗歌不同,说说你的

理解。

答:

(2)本诗是怎样描绘江畔深秋月夜之景的?

试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

`

答案

(1)诗人生活在明清易代的动乱之秋,干戈遍地,人民流离。

作为亡民遗民的诗人抛家别井,万里投荒,漂泊无归,他在诗中所抒写的情感不仅仅有普通的客子羁旅乡愁,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