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精选3篇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70267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精选3篇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精选3篇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精选3篇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精选3篇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精选3篇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精选3篇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精选3篇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精选3篇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精选3篇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精选3篇Word下载.docx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精选3篇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精选3篇Word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精选3篇Word下载.docx

师巡视学生自学交流情况。

  2、全班围绕什么是纳税、举例说说纳税的作用、纳税的项目三个方面进行交流。

  

(1)什么是纳税?

学生回答后,出示课件:

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有关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

  

(2)举例说说纳税的作用

  师:

每个国家都纳税,那纳税有什么作用?

谁来举例说说?

  生:

国家用纳税收的钱可以给老师发工资

可以建设我们美丽的学校、漂亮的公园和广场

可以建设医院,发射卫星等

……学生回答后师课件出示图片并进行总结。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之一,国家用收来的税款发展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国防等事业。

  总之,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所以每位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那纳税的项目有哪些?

  (3)纳税的项目有哪些?

那我们国家有哪些税呢?

税收主要分为消费税、增值税、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等几类。

由此看来,纳税的种类还挺多。

纳税是按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交给国家。

那一定的比率叫什么呢?

  三、结合情境,学习新知。

  1、理解两个专业术语的含义。

应纳税额:

缴纳的税款叫做应纳税额。

税率:

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如销售额、营业额)的比率叫做税率。

  

(1)举例子理解,课件出示:

  一家饭店10月份的营业额约是30万元。

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10月份应缴纳营业税1.5万元。

在这里:

收入是()税率是()应纳税额是()

  

(2)考考你:

说出下面每条信息中应纳税额、各种收入和税率分别是多少?

晨光文具店20xx年全年的销售额是44万元,按销售额的5%缴纳增值税2.2万元。

长城宾馆20xx年上半年营业额是840万元,按营业额的4%向国家缴纳营业税33.6万元。

  (3)学习计算有关税率的公式

你能写出计算税率的公式吗?

学生回答,教师课件展示:

税率=应纳税额÷

各种收入×

100%

你能有此公式推出另两个公式吗?

课件展示:

应纳税额=各种收入×

税率各种收入=应纳税额÷

税率

你们都很棒!

师强调求应纳税额,就是求收入的百分之几是多少。

  2、教学例3,进一步理解概念。

  

(1)师:

接下来就让我们用刚得到的计算公式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切实体验一下税务员叔叔的工作。

(出示课件,图片)一家饭店10月份的营业额是30万元。

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10月份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2)先读题,再指名说说“营业额30万元”是指什么,“营业额的5%”是什么意思?

  (3)学生独立完成。

  (4)集体交流反馈

  3、介绍发票在纳税中的作用

  老师:

就在税务员叔叔准备离开的时候,饭店的大厅里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

我们一起去看看。

课件动画演示情景:

一位阿姨用完餐后准备结账,说:

“服务员,买单”。

饭店服务员对她说:

“您好,如果不开发票打9折或送精美礼品一份。

”同学们如果你是这位阿姨,你会怎么办呢?

生可能会出现以下观点:

  观点一、要礼品,因为要发票没什么用。

  观点二、要发票,因为可以报销。

观点三、要发票,否则饭店就不用交税。

同学们之间会进行激烈的争辩。

此时教师总结并强调发票的作用。

并出示课。

发票除了是消费的凭证外,更是依法纳税的重要凭证。

如果你不要发票我不要发票大家都不要的话,那这个饭店的收入就是0,就不用交税,国家还有税收吗?

还有我们美丽的校园,漂亮的公园吗?

因此,依法所要发票可以促进纳税。

  4、介绍个人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是一种非常专业的经济学术语,是一种法律规范的总称。

简单的说,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本国公民、居住在本国境内的个人的所得和境外个人来源于本国的所得征收的一种所得税。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税法》于1980年9月10日公布,是我国建国以来颁布的第一部个人所得税税法。

个人所得税从诞生到现在一共经历了三次修改历程,其中最后一次是在2022年4月20日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确定的。

2022年9月1日起个人所得税免征额调整至3500元。

  5、个人所得税的求法(课件出示教材第10页“做一做”。

)李阿姨的月工资是5000元,扣除3500元个税免征额后的部分需要按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她应缴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读题,重点引导理解“扣除3500元个税免征额后的部分需要按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这句话的意思。

这里3%的税率是所有月工资的3%吗?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集体交流反馈,知道如下关系:

个人所得税=(总收入-免征收部分)×

  四、在游戏中练习(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同学们,现在网络上流行这样一个称呼,“达人”。

你们知道“达人”是什么意思吗?

那我们今天也来做个达人,做一个税务小达人好不好。

要想成为一个税务小达人必须具备以下几点。

你们能做到吗?

生:

能。

信心十足呀。

那我们就开始吧。

  1、快乐判断

  

(1)税率是永远不变的。

()

  

(2)各种收入与应纳税额的比率叫税率。

  (3)纳税只有我国才有,其他国家没有。

  2、王老师刚买了一辆新车花了158000元,需按车价的10%缴纳车辆购置税,王老师应缴纳车辆购置税多少元?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

税收的种类有:

个人所得科、营业税、增值税、消费税等缴纳的税款叫做应纳税额,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销售额、营业额等)的比率叫做税率。

  六、结束语。

  正因为有了纳税,才有了国家的税收,才有了我们美丽的城市、漂亮的校园。

所以同学们应好好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祖国、回报社会。

将来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应依法纳税。

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国家更加强大。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2  一、设计理念

  新一轮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二、教学策略

  1.创设生活情景,激励自主探索。

  2.创建探究空间,主动发现新知。

  3.自主总结规律,验证领悟新知。

  4.解决生活问题,深化所学新知。

  三、教材分析

  《圆柱的表面积》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包括圆柱的侧面积和圆柱的表面积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例3是说明圆柱的表面积的意义,给出圆柱表面积的展开图,让学生了解圆柱表面积的组成部分。

例4是让学生运用求圆柱表面积的方法求出做一个厨师帽的用料,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让学生了解进一法取近似值的方法。

  四、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运用公式计算出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五、教学难点:

  理解和掌握求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六、教具准备:

  圆柱表面积展开模型电脑课件

  学具准备:

  易拉罐、白纸壳、剪子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励自主探索

  在导入新课时,老师用孩子们喜欢喝饮料的爱好创建生活情景:

“同学们爱喝饮料吗?

”“爱喝。

”“给你一个饮料罐,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提了很多问题,“有的问题以后在研究,今天我们来解决用料问题。

假如你是一个小小设计师,要设计一个饮料罐,至少要多少平方米的铁皮?

  (评析: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实际,因此,用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去创设情景,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使其自主地积极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二)创设探究空间,主动发现新知

  1、认识圆柱的表面积

我们先来做一个“饮料罐”(出示模型)薄纸壳当铁皮,你们想怎么做?

要卷一个圆筒,要剪两个圆粘合在圆筒的两边就行了。

用什么形状的纸来做卷筒呢?

(有的学生动手剪开模型)

我知道了,圆筒是用长方形纸卷成的!

各小组试试看,这位同学说的对吗?

  (其他小组也剪开模型,有的得到了长方形,有的得到了平行四边形,有的得到了正方形。

还有别的可能吗?

如三角形、梯形。

不能。

如果是的话,就不是这种圆柱形的饮料罐了。

学生能拆开纸盒看个究竟,说明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学生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完成了对圆柱各部分组成的认识。

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2、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我们先研究把圆筒剪开展平是一个长方形的情况。

“求这个饮料罐要用铁皮多少?

”这一事件从数学角度看,是个怎样得数学问题?

  学生观察、思考、议。

  生A:

它是圆柱体:

两端是同样的两个圆,当中是长方形铁皮卷成的圆柱。

  生B:

求饮料罐铁皮用料面积就是求:

  圆面积X2+长方形面积

  生C:

必须知道圆的半径、长方形的长和宽才能求面积。

  生D:

我看只要知道圆的半径和高就可以求出用料面积。

我们让这位同学谈谈他的想法。

长方形的长与圆的周长相等,长方形的宽与高相等。

  所以只要知道圆的半径就可求出长方形的长,也可求出圆的面积。

  师随着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长×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

  (三)自主总结规律,验证领悟新知

  让学生就顺利地导出了圆柱的侧面积计算方法:

S=2πrh

如果圆柱展开是平行四边形,是否也适用呢?

  学生动手操作,动笔验证,得出了同样适用的结论。

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由学生得出结论,又让学生验证,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地展示自我,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

  (四)解决生活问题,深化所学新知

大家谈得很好,现在小组合作,计算出“饮料罐”的铁皮面积。

  生汇报。

通过计算,你有哪些收获?

  生E:

我知道了,圆柱的则面积等于地面周长乘以高,圆柱的表面积等于侧面积加上底面积和的两倍。

  生F:

在得数保留时,我觉得应该用进一法取值,因为用料问题应比实际多一些,因为有损耗,所以要用进一法。

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发现问题,交流解决。

  课件出示例四,读题明题意,学生试做,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第16页第七题,学生试做,全班交流。

  讨论:

如果一段圆柱形的木头,截成两截,它的表面积会有什么变化呢?

小结,谈收获。

  八、板书设计

  S表面积=S侧+2S底

  =2πrh+2πr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

  过程与方法:

1.能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初步学会用负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和欣赏自然景色的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正负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

  教学难点

  能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课件呈现教材图(第2页)例1,提出问题:

“观察上图,你能发现什么?

  二、新知讲授

  

(一)学习例1

  1.明确气温的表示方法;

观察各地的气温数据。

  “~”左面的温度表示当地的最低气温,右边表示当地的最高气温。

  有的数据前面加了“-”号,如哈尔滨-27°

C~-19°

C。

长沙的最低温度是0°

  2.明确0°

C表示的意义。

  

(1)温度的计量单位。

  

(2)标准大气压下,淡水开始结冰的温度是0摄氏度,记作:

  (3)比0°

C高的温度叫零上温度;

比0°

C低的温度叫零下温度;

C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

  3.明确-3°

C和3°

  

(1)表示零上温度时,在数字前加“+”,一般情况下省略不写,这里的“+”不是加号,而是正号写作3°

C,读作三摄氏度。

  反之,-3°

C表示零下3摄氏度,读作负三摄氏度;

  4.根据情境图中的信息完善表格,并让学生明确个数据表示的意义。

  

(二)学习例2

  1.出示例2教材情境图,问题:

“存折中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学生一一回答存折中各数表示的意义,最后教师总结。

  2.明确正负数的意义。

  教师引领学生进行总结。

  3.正负数的读写方法及0的特殊性。

  读法:

“+”读作正,“-”读作负;

  从左往右的顺序读数,先读“正”或“负”再读符号后面的数字;

例如:

+6.3读作:

正六点三;

-4读作:

负四(若数字前面的正号省略不写,则读数时也可不读)

  写法:

在数的左侧写上“+”或“-”,例如:

正八十写作:

+80;

负八十写作:

-80。

  0既不是整数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点。

  4.正、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5.完成第四页的做一做的第二题。

  (三)学习例3

  1.课件呈现教材图(第5页)例3,提出问题:

“如何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行走的距离和方向呢?

  2.让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

学生画完交流。

  3.教师在黑板上画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在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

(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

  4.学生回答,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5.总结:

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

  6.引导学生观察:

  A从0起往右依次是?

从0起往左依次是?

你发现什么规律?

  B在数轴上分别找到1.5和-1.5对应的点。

如果从起点分别到1.5和-1.5处,应如何运动?

  7.完成第5页的做一做。

  三、巩固应用

  1.完成练习七的第2题。

  2.完成练习七的第3题。

  3.完成练习七的第4题。

  4.完成练习七的第5题。

  5.完成练习七的第7题。

  课后小结

  四、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