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01中学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703298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869.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101中学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北京101中学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北京101中学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北京101中学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北京101中学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北京101中学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北京101中学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北京101中学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北京101中学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北京101中学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北京101中学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北京101中学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北京101中学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北京101中学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北京101中学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北京101中学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101中学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北京101中学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101中学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101中学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北京101中学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北京101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10月阶段性考试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历史的推论离不开对史料的正确解读。

下列对材料的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选项

史料

解读

A

“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

天子授民授疆土,诸侯将土地的所有权转交给子孙后代

B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分封制的目的是将邦国作为保护周王室的屏障

C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

宗法制的具体内容,封国不是完全独立的,必须承担一定的义务

D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诸侯必须定时朝觐,进贡、出兵、劳役等

2.2002年发现的一件西周中期的青铜器“遂公盨”上,铸有以下铭文:

“天命禹尃(敷)土,隓(堕)山浚川,乃厘方设征,降民监德,乃自作配享,民成父母,生我王作臣。

厥贵唯德,民好明德,忧在天下,用厥邵好,益求懿德,……豳公曰:

民唯克用兹德,无悔!

”其铭文内容有助于

①证明大禹存在的可能性②了解西周青铜器的生产水平

③丰富甲骨文的研究资料④研究中国“德治”思想的渊

A.①④B.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3.孔子认为周礼是理想之制度,“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这一思想提出的政治背景是

A.诸侯不满封号,纷纷改称“王”

B.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

C.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

D.王室衰微的迹象开始出现

4.秦始皇历是一位充满争议的帝王。

董仲舒批评秦王朝“力役三十倍于古。

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

”而唐太宗则评论说“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

”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A.董仲舒去秦不远,他的评论应该更接近于历史事实

B.唐太宗着眼国家统一的历史大趋势,评论更为准确

C.两人没有认识历史规律,对秦始皇的评价均不准确

D.出发点和标准不同,对同一历史事物的评价就不同

5.“为人君者,取象于天”。

该语应出自

A.《论语》B.《韩非子》C.《春秋繁露》D.《荀子》

6.西汉初年部分将相及其出身一览表

姓名

官职

出身

萧何

相国

县吏

樊哙

左丞相

狗屠

灌婴

太尉

布贩

出现这种现象与哪种制度有关

A.世卿世禄制B.军功爵制C.察举制D.九品中正制

7.秦汉时代,南方的郡面积都比北方的大得多。

例如,秦朝北方的河东、上党、太原等五郡才相当于今山西省,而南方的长沙郡就相当于今半个湖南省。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秦汉时期

A.北方地区开发的程度更高B.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更重要

C.南方驰道等交通设施更完善D.北方地区实行郡国并存制度

8.《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D。

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9.在古代的中西方交往中,中国有三张“名片”:

一是丝绸,二是瓷器,三是茶叶。

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①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③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在世界领先④在对外贸易中中国一直居出超地位

A.①②③B.②④C.①③D.②③④

10.北魏孝文帝改革举措中,利于改变“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为一户”状况的是

A.均田制B.宗主督护制C.改姓氏籍贯D.三长制

11.下列各项对下图中迁都影响理解准确的是

A.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B.促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利于削弱世家门阀特权

D.促进了民族间的大融合

12.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

这反映出当时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13.在灌钢法的发明为世界冶炼技术做出划时代贡献的同时,制瓷业中的新品种在逐步走向成熟,为后期瓷器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这一品种是

A.白瓷B.青瓷C.秘色瓷D.青花瓷

14.唐太宗说:

“隋末无道,上下相蒙,主则骄矜,臣惟谄佞。

上不闻过,下不尽忠,至使社稷倾危,身死匹夫之手。

朕拨乱反正,志在安人,平乱任武臣,守成委文吏,庶得各展器能,以匡不逮。

”这段材料说明唐朝统治者

①吸取隋朝灭亡教训②重视人才的选拔任用

③鼓励群臣直言进谏④重文轻武以拨乱反正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15.开元时(713-741年),广州“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等舶,不知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聚如山,舶深六七丈”。

从材料中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A.广州是当时世界第一大港B.唐朝时海外贸易十分繁荣

C.唐代的手工业很发达D.指南针运用于航海

16.王夫之称唐朝后期出现了“立国于西北而植根本于东南”的局面,其含义为

A.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B.经济重心南移改变政治格局

C.大运河改变南北经济格局D.西北边防与东南海防的并重

17.唐朝天宝二年,鉴真第二次东渡日本,在扬州采购的物品中,有麝香、沉香、龙脑香、安息香、毕钵、诃梨勒、胡椒、阿魏等香药近千斤,多是外物产。

这说明扬州

A.成为最重要的外贸港B.商业地位超过长安

C.打破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D.是当时外物品集散地

18.《水经注》对某一项水利工程有这样的描述,“旱则藉以为溉,雨则不遏其流”。

这项水利工程是

A.郑国渠B.都江堰C.隋大运河D.漕渠

19.“英国自中国购茶,卖至美国,买回棉花,并以鸦片卖至中国。

”这种情形主要发生在

A.17世纪前期B.18世纪前期

C.19世纪前期D.20世纪前期

20.一位美国学者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只是“给予联军以道义上的支持和合作”,却在战后获得了很多权益。

其中一项权益是

A.获得军费赔偿B.进驻北京使馆区(界)

C.在华开设工厂D.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

21.“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大英钦差大臣……至在京师租赁地基或房屋,作为大臣等员公馆,大清官员亦宜协同襄办。

……待大英钦差公馆眷属、随员人等,或有越礼欺藐等情弊,该犯由地方官从严惩办。

——咸丰八年五月十六日(1858年),天津。

”上述材料表明

A.华夷秩序的传统外交体制解体B.列强控制北京,设立使馆区

C.停止了外国领事的司法裁判权D.于北京设租界,由各国共管

22.近代一位有识之士曾说:

“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

”上述言论针对的是这反映出

A.领事裁判权B.片面最惠国待遇C.居住及租地权D.“门户开放”政策

23.按下列对联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序。

正确的是

①“台湾省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

②“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

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

③“共争青岛归,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

④“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A.①③④②B.③②①④C.②③④①D.①②④③

24.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

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25.读下图,中日甲午战争的战端起于

26.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

“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

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

”这说明

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27.地图可以直观反映历史。

如果给下列地图加一标题,应该是

A.太平天国形势图B.辛亥革命形势图

C.北伐战争形势图D.红军长征路线图

28.“共和建设之初,所以艰难不易现实,往往复反专制或帝制之理由,乃因社会之惰力,阻碍新法使不易行,非共和本身之罪也。

其阻力最强者,莫如守旧之武人,及学者。

”陈独秀这段论述表明他认为辛亥革命后出现帝制复辟现象主要是由于.

A.辛亥革命并未真正确立民主共和制B.康有为等守旧保皇党人的支持推动

C.广大人民群众没有真正理解民主制D.近代中国社会存在复辟帝制的基础

29.20世纪初,以绅商为主体构成的立宪派,是当时中国政治风云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对其历史作用表述准确的是

①主张暴力革命,废除君主专制政体②出台宪法大纲,规定臣民自由权力

③追求政治民主,与革命派殊途同归④策动诸省独立,清朝统治士崩瓦解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30.1911年,从英国留学归国的丁文江参加了清政府组织的“游学毕业考试”,获“格致科进士”,并在京师大学堂开讲地质学。

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教育近代化起步B.去英国留学人数最多

C.科举制度依然存在D.教育体制中新旧交融

31.“当日本企图取代欧洲在中国的位置,如夺取德国在山东的权力时,它倒提高了中国的民族主义精神。

”这次“民族主义精神”高涨带的重要影响是

A.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B.促成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C.动摇了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统治根基

D.取得了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32.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错误的是

材料

结论

A

康有为领导公车上书,提出拒和、迁都、变法的主张。

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B

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发起成立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强学会。

维新变法进入实施阶段。

C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

守旧势力强烈抵制变法措施。

D

戊戌变法中,维新派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

戊戌变法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二、非选择题(52分)

33.货币是商品流通的重要媒介。

货币的兴衰彰显了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西汉五铢钱从汉武帝元狩五年始铸,至隋朝五铢止,沿用了七百多年。

钱文严谨规矩,“五铢”二字修长秀丽,铸工精细,面背比较平整,内外郭宽窄均匀,规矩整齐。

钱直径1.15~1.2厘米之间,重约0.62~0.65克。

表1

时间

政策

西汉初年

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

汉文帝

更铸四铢钱,其文为“半两”,令民纵得自铸钱。

故吴(吴王刘濞),诸侯也,以即山铸钱,富埒(liè等同)天子,其后卒以叛逆。

武帝元狩四年

公元前119年

山东被水灾,民多饥乏,于是天子遣使者虚郡国仓廪以振贫民。

犹不足,又募富人相贷假。

尚不能相救,乃徙贫民……衣食皆仰给县官。

……其费以亿计,不可胜数。

于是县官大空。

而富商大贾……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急,黎民重困。

于是天子与公卿议,更钱造币以赡用,而摧浮淫并兼之徒。

武帝元狩五年

公元前118年

有司言三铢钱轻,易奸诈,乃更请诸郡国铸五铢钱,周郭其下,令不可磨取焉。

武帝元鼎二年

公元前115年

郡国多奸(私自)铸钱,钱多轻,而公卿请令京师铸钟官赤侧,一当五,赋官非赤侧不得行。

武帝元鼎四年

公元前113年

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造。

(元鼎二年,设水衡都尉掌管上林苑,其属官有均输、钟官、辨铜三令,即上林三官)。

表2

——(摘自互联网)《史记·平准书》

根据材料概括汉朝铸币权的变化,分析汉武帝币制改革的影响?

(8分)

34.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近代以不同民族的交往日益密切,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贡献。

围绕这个主题,同学们分组进行探究。

探究一:

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历史学家张传玺认为:

“人们都常常说中国是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津津乐道的事例极多,但有一项更伟大的文明,而且已创造出、并行用了两千余年,却为人们所忽视,这就是在中国所实行的中央集权制度。

(1)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说明秦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

(8分)

探究二:

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反思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指出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康有为和陈独秀对传统儒家思想的不同态度,并分析其原因。

(8分)

35.中国的政治制度随着时代发展,历经变化。

材料一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封邦建国,下同)而形成的国家形态。

……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

……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理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刘建军编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1)依据材料分析春秋时期政治制度变革的趋势及其原因。

(2分)依据战国时期的历史,说明“制度的重新建构”。

(2分)

材料二中国古代行政权力的运行机制以君主权力独占基础上的分权辅政为基本特征。

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①或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②或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

——摘编自赵沛主编《中国古代行政制度》

(2)依据材料,概括君主专制背景下分权辅政的两种模式。

(2分)结合史实,说明材料中两种模式(4分)

材料三

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十六条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三十条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四十九条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

第五十一条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第五十二条法官在任中不得减俸或转职。

非依法律受刑罚宣告或应免职之惩戒处分,不得解职。

惩戒条规以法律定之。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依据材料分析中华民国政治体制的特点。

(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体制与中国古代的权力制衡体制有何不同?

(4分)

36.(12分)近代中国在逐步融入世界大潮的过程中,先后产生了一批通商口岸。

它们见证了近代中国艰难成长的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外国资本主义除向中国倾销棉纱外,也向中国倾销洋布……七十年代后,沿海、沿江一些通商口岸穿洋布的人已相当普遍,以至有的记载说,八十年代江苏一些商埠穿土布者“竟至绝迹”。

……上海、杭州等口岸盛产棉花,这些棉花,除运销本国各地外,有很多都出口到国外。

……南方闽、广一带,还有大批破产农民流离国外。

如1879年厦门一地,有二万一千余人出洋。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八十年》

材料二西方的市政管理、经济模式的传入,使商埠最先脱出中国传统政治城市的模式,率先迈向近代化。

沿海通商口岸发展起之后,其影响力不断向内陆腹地辐射,带动更多的中国城市走向了近代化。

……被迫开埠被视为这些城市近代化的起始点,因为对外经济联系的建立和租界的开辟,直接与此相关。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对东方国家侵略的过程中,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他们“要完成双重的使命:

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据《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导致通商口岸社会面貌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

(2分)

(2)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通商口岸的开放为例,论证材料三的观点。

(10分)

(要求:

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试题答案】

1-32

BABDCBAACDDDADBADBCDABDDCACDDDBB

33.答案要点:

(8分)

变化:

由允许私人及地方铸钱转为由中央政府专铸。

(2分)

意义:

加强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解决财政危机;打击富商大贾及地方诸侯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割据势力;钱币体制逐步规范化,促使币制的长期稳定。

(6分)

34.答案要点:

(16分)

(1)政治: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从大分裂逐渐走向统一;商鞅等人在各国变法,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提供了实践经验。

(4分)

经济:

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逐渐形成,客观上要求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保护,并构成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

(2分)

思想:

法家思想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2分)

(2)康有为的态度:

利用儒家思想。

原因:

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力图借助传统外衣学习西方以救国。

(4分)

陈独秀的态度:

批判儒家思想。

原因:

民主共和初建,北洋军阀“尊孔复古”推行专制,陈独秀通过否定儒家思想维护民主。

(4分)

35.答案要点:

(16分)

(1)趋势:

分封制、宗法制瓦解。

(1分)原因:

诸侯享有较大独立性,实力日益壮大,周天子势力衰微。

(1分)

建构:

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从贵族制(世卿世禄制)向官僚制转变。

(2分)

(2)宰相相互牵制、监督;(1分)在正式体制外设非正式机构。

(1分)

模式1: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度,三省相互牵制、监督;宋朝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分)

模式2:

汉武帝重用身边的近臣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学生回答“中外朝制度”亦可)。

(2分)

(3)特点:

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立。

(或“三权分立”)(2分)

不同:

中国古代的权力制衡体制维护君主专制。

(2分)中华民国的政治体制反对专制,维护民主政治。

(2分)

36.答案要点:

(12分)

(1)资本主义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或资本主义列强侵略)。

(2分)

(2)评分标准:

一等(10—8分)

①观点明确;②能多角度提出论据,且表述准确;③论证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7—5分)

①观点较明确;②能多角度提出论据,且表述较为准确;③论证表述清楚。

三等(4—0分)

①观点不明确;②不能合理提出论据进行论证;③表述不清楚。

观点

(2分)

论证

(共8分)

资本主义列强对东方国家的侵略,具有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双重影响。

破坏性

家庭棉纺织业衰败,农民破产,流离国外。

1分

大量原料被掠夺,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分

中国领土等主权遭到破坏。

1分

如只答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得1分。

建设性

推动了城市近代化,影响辐射内地。

1分

加强了对外经济联系。

1分

促进了民族工业产生发展。

1分

如从政治、思想方面论证,且言之有理者,也可赋分,总分不超过3分。

能够进一步辩证分析、综合评论马克思的观点,得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