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生物全国一轮复习单元练第八单元 动植.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703348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43.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生物全国一轮复习单元练第八单元 动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版高考生物全国一轮复习单元练第八单元 动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版高考生物全国一轮复习单元练第八单元 动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版高考生物全国一轮复习单元练第八单元 动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版高考生物全国一轮复习单元练第八单元 动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版高考生物全国一轮复习单元练第八单元 动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版高考生物全国一轮复习单元练第八单元 动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版高考生物全国一轮复习单元练第八单元 动植.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版高考生物全国一轮复习单元练第八单元 动植.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版高考生物全国一轮复习单元练第八单元 动植.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版高考生物全国一轮复习单元练第八单元 动植.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版高考生物全国一轮复习单元练第八单元 动植.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版高考生物全国一轮复习单元练第八单元 动植.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版高考生物全国一轮复习单元练第八单元 动植.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版高考生物全国一轮复习单元练第八单元 动植.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版高考生物全国一轮复习单元练第八单元 动植.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版高考生物全国一轮复习单元练第八单元 动植.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版高考生物全国一轮复习单元练第八单元 动植.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版高考生物全国一轮复习单元练第八单元 动植.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生物全国一轮复习单元练第八单元 动植.docx

《版高考生物全国一轮复习单元练第八单元 动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生物全国一轮复习单元练第八单元 动植.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高考生物全国一轮复习单元练第八单元 动植.docx

版高考生物全国一轮复习单元练第八单元动植

单元练八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关于正常情况下人体体液成分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比细胞内液中的高

B.红细胞的代谢产物可能导致血浆的pH降低

C.组织液中的成分通过不断生成与回流保持动态平衡

D.组织液中可能含有蛋白质但不可能含尿素

解析:

选D。

由于组织细胞中消耗氧气,故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比细胞内液中的高,A正确;红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会产生乳酸,故可能导致血浆的pH降低,B正确;组织液中的成分通过不断生成与回流保持动态平衡,C正确;组织液中可能含有小分子的蛋白质,也含有代谢产物尿素等,D错误。

2.下表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成分(mmol/L)

Na+

K+

Ca2+

Mg2+

Cl-

有机酸

蛋白质

142

5.0

2.5

1.5

103.3

6.0

16.0

147

4.0

1.25

1.0

114.0

7.5

1.0

10

140

2.5

10.35

25

47

A.②属于血浆,其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及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③属于组织液,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增多

C.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

D.由于多种因素的调控,人体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是稳定不变的

解析:

选D。

Na+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中,K+主要存在于细胞内液中。

血浆中蛋白质含量比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高很多。

因此可以判断②和③属于细胞外液,②中蛋白质含量较高,属于血浆。

④含有较多的K+,并且含有较多蛋白质,因此属于细胞内液。

由于多种因素调节,人体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而不是稳定不变。

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和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的模式图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图Ⅰ中的丁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

B.在因捕食关系建立的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图Ⅰ中的乙所处的营养级

C.人体内氧气浓度最高的是图Ⅱ中的乙

D.人体产生过敏反应时,图Ⅱ中的甲增加导致组织水肿

解析:

选D。

图Ⅰ中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丁为大气中的CO2库,其中甲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乙不参与食物链的构成。

图Ⅱ中甲为组织液,乙为淋巴,丙为血浆,丁为细胞内液,其中氧气浓度最高的是血浆。

人体产生过敏反应时,释放组织胺,使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大,使图Ⅱ中的甲增加导致组织水肿。

4.如图是某反射弧的组成示意图(虚线内为神经中枢),据图分析,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图中兴奋传导(传递)的方向是④③②①

B.图中箭头表示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ABCD四个箭头表示的方向都正确

C.图中表示神经元之间的突触有5个

D.图中表示当④受到刺激而②损伤时,人体能产生感觉

解析:

选B。

图示反射弧的结构中,③②分别为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④①分别为感受器和效应器,兴奋传导(传递)的方向是④③②①;④受到刺激时,兴奋能通过传入神经传到神经中枢,使人体产生感觉,故A、D正确。

图中A、D都与反射弧中的神经元的轴突相连,可以接收到从神经元传出的信号;而C与反射弧中的神经元的细胞体相连,不能接收到从该神经元传出的信号,因为信号只能从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B错误。

5.如图为人体某神经调节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针刺肌肉后,图中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感受器产生兴奋主要是因为神经细胞的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增加

C.针刺手指皮肤后,兴奋到达脊髓中枢,经过分析综合产生痛觉

D.针刺取血时未出现缩手反射,与脊髓中枢内突触的抑制有关

解析:

选D。

肌肉及支配肌肉的传出神经末梢构成效应器,肌肉和神经接触的部位相当于突触,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因此针刺肌肉产生的兴奋,不能传到图中电流计所在的传出神经,电流计不发生偏转,A项错误;感受器产生兴奋主要是因为神经细胞的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B项错误;痛觉的形成部位是大脑皮层,C项错误;针刺取血时未出现缩手反射,其原因是在大脑皮层的调控下,脊髓中枢内相应的突触受到抑制的结果,D项正确。

6.如图为兴奋的传导和传递过程以及膜电位变化示意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轴突膜处于bc段时,钠离子大量内流,消耗ATP

B.轴突膜处于ce段时,钾离子大量外流,不消耗ATP

C.轴突膜外侧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D.A处只有在兴奋传到后才能合成神经递质

解析:

选B。

图中bc段处于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此时钠离子大量内流,方式为协助扩散,不消耗ATP,A错误;图中ce段表示静息电位的恢复过程,此过程中钾离子大量外流,方式为协助扩散,不消耗ATP,B正确;轴突膜外侧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轴突膜内侧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C错误;A处只有在兴奋传到后才能释放神经递质,D错误。

7.图乙是图甲中方框内结构的放大示意图,图丙是图乙中方框内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图甲中突触后膜上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B.C处,细胞膜外电流的方向与兴奋的传导方向相同

C.图丙中物质a的分泌与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有关

D.图丙的b如果不能与a结合,则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抑制

解析:

选C。

图甲中A、B为两个神经元,两个神经元之间的结构为突触;图乙为突触的放大图,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组成,图丙为神经递质的释放。

图甲突触后膜上信号转换是化学信号→电信号,A错误;细胞膜外电流的方向与兴奋的传导方向相反,B错误;图丙中物质a是一种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的分泌与高尔基体、线粒体有关,C正确;丙图的b如果不能与a结合,则不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D错误。

8.下列有关激素调节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激素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

B.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通过体液只运送至靶细胞

C.正常人体内,激素的分泌通过反馈调节维持含量的动态平衡

D.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的结构,也不起催化作用

解析:

选B。

激素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A正确;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通过体液运送至全身各处,但只作用于靶细胞,B错误;正常人体内,激素的分泌通过反馈调节维持含量的动态平衡,C正确;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的结构,也不起催化作用,只起调节作用,D正确。

9.如图表示水盐调节的部分过程。

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图中的甲是饮水不足、机体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

B.乙、丙、丁分别是下丘脑、大脑皮层、肾小管和集合管

C.图中所示过程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

D.渴感在大脑皮层中产生,所以水盐调节中枢在大脑皮层中

解析:

选D。

由于甲引起的变化是渗透压升高,所以甲可能是饮水不足、机体失水过多或吃了过咸的食物,A正确。

渗透压感受器在下丘脑中,所以乙是下丘脑;渴感在大脑皮层中产生,所以丙是大脑皮层;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所以丁是肾小管和集合管,B正确。

图中所示过程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C正确。

渴感虽然在大脑皮层中产生,但水盐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中,D错误。

10.如图为血糖调节模型,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甲能接受血糖浓度升高和下丘脑发出的信号

B.胰岛素作用的效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

C.胰岛素分泌过多,会反馈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

D.血糖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解析:

选C。

甲表示胰岛B细胞,其既能接受血糖浓度升高的信息,又能接受下丘脑发出的神经信号,A正确;胰岛素分泌增加,血糖浓度下降后会反过来作用于胰岛B细胞,使胰岛素分泌减少,该调节机制为反馈调节,B正确;胰岛素的分泌不受垂体调节,C错误;血糖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调节中枢为下丘脑,相关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D正确。

11.下列事例能够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的是(  )

A.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

B.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

C.大脑皮层语言H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

D.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但不能控制,意识恢复后可控制

解析:

选D。

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只要有脊髓就能够完成,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大脑皮层语言H区损伤只涉及高级中枢,以上三例都没有体现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的控制作用。

脊髓低级中枢能够控制排尿过程,但正常成年人能够有意识地控制排尿,受大脑皮层的控制,说明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

12.下面是某人在餐后及运动过程中两种主要分泌物对血糖平衡调节的示意图。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餐后血糖含量升高,主要是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增加所致

B.分泌物甲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其作用的结果又可影响分泌物乙的分泌

C.2~2.5h分泌物乙增多,它能促进肝细胞和肌细胞内糖原的分解和脂肪等转化成葡萄糖

D.据图可知,分泌物甲和乙共同维持血糖平衡,二者是协同作用的关系

解析:

选B。

餐后血糖含量升高,主要原因是机体对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和吸收;分泌物甲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分泌物乙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当胰岛素分泌增加时会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而肌糖原不能被分解;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在血糖平衡调节过程中是拮抗作用的关系。

13.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

B.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

C.淋巴细胞只存在于淋巴中

D.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解析:

选B。

免疫活性物质由免疫细胞产生,如淋巴因子和抗体,或其他细胞产生,如溶菌酶,A错误;免疫细胞主要指淋巴细胞(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B正确;淋巴细胞存在于淋巴、血浆中,C错误;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D错误。

14.关于T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液中存在T细胞

B.T细胞可接受吞噬细胞呈递的抗原

C.HIV感染人体可使T细胞数量下降

D.在抗原的刺激下T细胞产生抗体发挥免疫作用

解析:

选D。

T淋巴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分化、发育成熟,存在于血液、淋巴液中,A选项正确;在免疫过程中,T细胞能接受吞噬细胞呈递的抗原,B选项正确;HIV能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能够侵入T细胞,使T细胞大量死亡,C选项正确;产生抗体发生免疫作用的是效应B细胞,D选项错误。

15.免疫失调包括过强与过弱两种情况。

如图是重症肌无力致病的机理。

下列有关免疫失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示的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重症肌无力致病机理属于免疫过弱引起的

B.物质a属于抗原,在此过程产生抗体的细胞仅来自B淋巴细胞

C.由图示过程可以推测乙酰胆碱属于兴奋性神经递质

D.过敏反应和重症肌无力都属于免疫过强引起,二者都是在机体二次接触抗原时才会有的病症

解析:

选C。

物质a能刺激机体产生抗a抗体,只有体液免疫过程能产生抗体,说明物质a引发的上述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图中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属于免疫能力太强引起的,A错误;物质a属于抗原,在此过程产生抗体的浆细胞可以来自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B错误;乙酰胆碱不能发挥作用,导致重症肌无力,说明乙酰胆碱是兴奋性神经递质,可以引起肌肉收缩,C正确;过敏反应和重症肌无力都属于免疫过强引起的,前者是在机体二次接触抗原时才会有病症,后者不是,D错误。

16.效应T细胞能释放一种插入到靶细胞膜上的成孔蛋白(穿孔素),促使靶细胞裂解,相关机理如图,以下推测正确的是(  )

A.穿孔素参与调节的方式属于体液免疫

B.效应T细胞通过协助扩散释放穿孔素

C.穿孔素能够直接进入靶细胞消灭病毒

D.穿孔素促进Na+内流改变细胞内渗透压

解析:

选D。

效应T细胞作用于靶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出抗原,此过程为细胞免疫,A错误;穿孔素又称成孔蛋白,为大分子,效应T细胞通过胞吐方式释放穿孔素,B错误;据图可知,穿孔素不能直接进入靶细胞消灭病毒,其能促进溶解素进入细胞内,使靶细胞裂解,释放抗原,C错误;多聚穿孔素在靶细胞膜上形成穿膜的管状结构(通道),促进Na+内流.从而改变细胞内渗透压,D正确。

17.某校生物兴趣小组把一个胚芽鞘尖端放在一块琼脂块上,琼脂块的中央被云母片隔开,同时被一个纸盒罩住,纸盒的一侧开口,有单侧光照(如图甲所示)。

经过以下三种方法处理一段时间:

仅纸盒转动、仅胚芽鞘尖端及琼脂块转动、整个装置同时转动,然后分别把A、B所示琼脂块放在三个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的切口上(如图乙)。

胚芽鞘的生长状况分别是(  )

A.直立生长、向右弯曲生长、向右弯曲生长

B.向左弯曲生长、直立生长、向右弯曲生长

C.向左弯曲生长、向右弯曲生长、直立生长

D.向右弯曲生长、直立生长、向右弯曲生长

解析:

选D。

仅纸盒转动时,胚芽鞘始终只有右侧受到单侧光照射,所以A所含的生长素浓度高于B,图乙中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仅胚芽鞘尖端及琼脂块转动时,相当于胚芽鞘的每一侧都均匀受光,所以A所含的生长素浓度等于B,图乙中胚芽鞘直立生长;整个装置同时转动时,始终是靠开口的一侧受到光照,所以A所含的生长素浓度高于B,图乙中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

18.如图表示施用IAA(吲哚乙酸)对某种植物主根长度及侧根数的影响。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促进侧根数量增加的IAA溶液,会抑制主根的伸长

B.施用IAA对诱导侧根的作用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

C.将未施用IAA的植株除去部分芽和幼叶,会导致侧根数量增加

D.与施用10-4mol·L-1的IAA相比,未施用的植株主根长而侧根数量少

解析:

选C。

据图分析可知,促进侧根数增加的范围内IAA的浓度都能抑制主根的生长,A正确。

据图分析,在较低浓度范围内,IAA对诱导侧根的生成具有促进作用(与浓度为0的比较),在达到一个较高浓度后却发挥了抑制作用,B正确。

依据上述原理,去掉未施用IAA的植株的部分芽和幼叶,侧根部位的IAA浓度会降低,侧根的正常生长受影响,其数量将减少,C错误。

由题目所提供的图可以直接看出,与施用10-4mol·L-1的IAA相比,未施用的组的主根长,侧根数量较少,D正确。

19.如图表示水稻种子成熟过程中生长素、脱落酸和有机物总量的变化情况。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曲线表明生长素能抑制脱落酸的合成

B.种子成熟过程中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

C.蜡熟期脱落酸含量的下降有利于种子中有机物的合成

D.生长素和脱落酸能够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

解析:

选D。

在乳熟期生长素浓度增加,脱落酸的含量也增加,所以图中的曲线不能反映出生长素抑制脱落酸的合成,A错误;种子成熟中无法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B错误;由图可知,蜡熟期脱落酸含量下降,有机物总量保持相对稳定,说明脱落酸含量下降不影响种子中有机物的合成,C错误;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空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外界因素会引起包括植物激素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D正确。

20.在水稻花期,分别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赤霉素和乙烯利(释放乙烯)。

成熟期测定水稻产量和成熟度,结果如下表。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处理浓度

每穗粒数(个)

千粒重(g)

产量(kg/km2)

成熟粒率(%)

对照

115.7

25.6

7661

80.6

生长素5ppm

146.9

27.2

8415

89.5

赤霉素30ppm

132.2

28.1

8215

85.2

乙烯利20ppm

110.2

26.1

7499

87.4

A.5ppm生长素促进水稻增产的综合效果最好

B.20ppm乙烯利可以促进水稻子粒的成熟

C.30ppm赤霉素可促进水稻子粒淀粉的累积

D.生长素与乙烯调节子粒成熟的作用是相互拮抗的

解析:

选D。

从表格可知,5ppm生长素水稻的各项数据是最适宜的,故5ppm生长素促进水稻增产的综合效果最好,A正确;乙烯利是乙烯的类似物,可以促进水稻子粒的成熟,B正确;30ppm赤霉素可促进水稻子粒淀粉的累积,C正确;表格中得不出生长素与乙烯调节子粒成熟的作用是相互拮抗的,D错误;答案是D。

21.为研究动物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研究人员利用脊蛙(剪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1:

将浸有0.5%硫酸溶液的小纸片贴在脊蛙腹部的皮肤上,蛙出现搔扒反射;实验2:

去除脊蛙腹部皮肤,重复实验1,蛙不出现搔扒反射;实验3:

破坏脊蛙的脊髓,重复实验1,蛙不出现搔扒反射。

关于本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剪除脑的目的是排除脑对脊髓的控制

B.在实验1的搔扒反射中兴奋的传导是单向的

C.实验2不出现搔扒反射的原因是效应器被破坏

D.本实验说明搔扒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

解析:

选C。

剪除脑的目的是排除脑对脊髓的控制,A正确;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B正确;实验2不出现搔扒反射的原因是感受器被破坏,C错误;实验3,破坏脊髓后,蛙不出现搔扒反射,说明搔扒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D正确。

22.抗利尿激素(ADH)是调节机体水盐平衡的重要激素,其化学本质是多肽,如图为该激素的生理作用示意图。

另有研究表明,过量的乙醇会抑制ADH的分泌。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激素与神经递质不可能作用于同一细胞

B.过量饮酒可导致尿量减少

C.抗利尿激素可促进毛细血管收缩,从而使血压升高

D.一种细胞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激素

解析:

选C。

甲状腺激素几乎可作用于全身细胞,可以和神经递质作用于同一细胞;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过量饮酒会抑制ADH(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从而导致尿量增加;根据过程图可以看出抗利尿激素能促进毛细血管收缩,从而使血压升高;某些细胞可识别多种激素,如垂体细胞既能够识别甲状腺激素,又能够识别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23.甲型流感病毒(H1N1)是一种RNA病毒,如图是该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后,机体发生免疫反应的某个阶段的示意图,下列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因为有吞噬细胞参与,所以人体对甲型流感病毒的免疫是非特异性免疫

B.①病原体进入吞噬细胞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C.③是溶酶体,③处理病原体的过程无特异性,处理的目的是暴露抗原

D.物质④最有可能是细胞膜上的信号分子

解析:

选C。

人体对甲型流感病毒的免疫是有吞噬细胞参与的特异性免疫,A错误;①病原体进入吞噬细胞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B错误;③是溶酶体,其作用过程属于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处理病原体的过程无特异性,处理的目的是暴露抗原决定簇,C正确;④最有可能是细胞膜上的受体(或糖蛋白),D错误。

24.如图实验,甲、乙、丙枝条切去顶芽,丁顶芽不切除。

将切下的乙顶芽放回原位置,丙顶芽放置在琼脂块上一段时间后将琼脂块置于丙原顶芽位置。

四组枝条均给予图示单侧光照。

下列对实验结果预测正确的是(  )

A.最先发育为侧枝的是侧芽2

B.主枝直立生长的只有丙

C.能弯向光源生长的只有丁

D.丁中4号芽较5号芽优先生长

解析:

选B。

解除顶端优势后,侧芽容易发育成枝条,最先发育为侧枝的是侧芽1,A错误;甲不具顶芽,所以主枝不生长,乙、丁具有顶芽,在单侧光的照射下,都会向光生长,丙没有顶芽,但有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因此主枝直立生长的只有丙,B正确;能弯向光源生长的有乙、丁,C错误;丁具有顶芽,没有解除顶端优势,所以丁中4号芽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受抑制,5号芽生长素浓度低,优先生长,D错误。

25.如图是由甲、乙、丙三个神经元(部分)构成的突触结构。

神经元兴奋时,Ca2+通道开放,使Ca2+内流,由此触发突触小泡前移并释放神经递质。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相同

B.若乙神经元兴奋,会引起丙神经元兴奋

C.若某种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不会影响甲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

D.若甲神经元上的Ca2+通道被抑制,会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

解析:

选C。

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都与突触后膜对应的受体结合,A错误;乙神经元兴奋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故丙神经元不兴奋,B错误;若某种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只能影响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不会影响甲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C正确;若甲神经元上的Ca2+通道被抑制,乙酰胆碱不能正常释放,不会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D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50分)

26.(15分)如图是体育运动对学习记忆的促进作用与蛋白质类神经营养因子(BDNF)关系的部分图解。

请据图回答问题:

(1)突触小泡中的b物质是________,该物质通过________方式进入突触间隙。

(2)运动应激能促进a过程,a过程是指BDNF基因的________。

(3)b物质与AMPA结合后兴奋传导至d处时,d处细胞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是________。

(4)据图可知,BDNF具有________和激活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的作用,从而促进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

若向大鼠脑室内注射抗BDNF的抗体,将导致突触间隙内b物质的含量________(填“增加”“不变”或“减少”)。

(5)图中c是突触蛋白,它在海马区的密度和分布可间接反映突触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有实验表明,水迷宫训练后大鼠海马区突触蛋白表达明显增强,大鼠学习记忆受损后突触蛋白表达水平下降。

由此推测,长期记忆可能与________的建立有关。

解析:

(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通过胞吐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2)a过程是指BDNF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包括转录与翻译。

(3)兴奋传至d处,细胞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是外负内正。

(4)据图可知,BDNF具有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和激活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的作用,从而促进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

若向大鼠脑室内注射抗BDNF的抗体,则会抑制神经递质的释放,将导致突触间隙内b的数量减少。

(5)根据突触蛋白c在海马区的密度和分布可间接反映突触的数量和分布情况,说明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密切关系。

答案:

(1)神经递质 胞吐

(2)表达(转录和翻译)

(3)外负内正

(4)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 减少

(5)(新)突触

27.(15分)血糖浓度保持动态平衡对机体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如图为胰岛素作用机理模式图,请分析回答:

(1)胰岛素的生理功能是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________和________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

(2)胰岛素属于一种信息分子,除激素外,人体内还有________(举一例)也为信息分子;胰岛素与靶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受体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

(3)当正常人处于饥饿状态时,血液中胰岛分泌的________(写激素名称)含量增多,它与胰岛素相互________,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

(4)人体感染某病毒时,胰岛B细胞会被自己的免疫细胞破坏,引起Ⅰ型糖尿病,在免疫上这类疾病可称为________;Ⅱ型糖尿病表现为组织细胞表面受体受损,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

现有甲(正常)、乙(Ⅰ型)、丙(Ⅱ型)三人,一次口服较多葡萄糖后,三人的胰岛素分泌量由高到低的顺序是________。

解析:

(1)胰岛素的生理功能是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

(2)人体内的信息分子除了激素外,还有淋巴因子、神经递质、CO2等。

靶细胞表面的受体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