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冀教版冀人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706973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版冀教版冀人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新版冀教版冀人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新版冀教版冀人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新版冀教版冀人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新版冀教版冀人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新版冀教版冀人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新版冀教版冀人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新版冀教版冀人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新版冀教版冀人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新版冀教版冀人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新版冀教版冀人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新版冀教版冀人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新版冀教版冀人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版冀教版冀人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

《新版冀教版冀人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冀教版冀人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版冀教版冀人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

新版冀教版冀人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课空气的成分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说出空气是一种混合物质。

2.能说出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

科学探究

1.能从空气的组成的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2.能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取有关空气成分的信息。

3.能用科学语言、记录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结果。

4.能用分析、比较、推理等方法得出实验结论。

科学态度

1.能对研究空气的成分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2.能与他人合作完成空气成分的实验,并愿意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科学、技水、社会与环境(STSE)

能说出人类与空气的相互影响及相互依存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

点燃两支相同的蜡烛,用集气瓶将其中一支蜡烛罩起来。

观察会产生什么现象?

想一想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呢?

2.提问:

蜡烛熄灭后集气瓶内的空气用完了吗?

(二)探究发现,形成知识

1.实验

(一)

(1)掌握方法。

播放有关实验材料和方法的视频,要求学生理解记忆。

讲解:

A.把一支蜡烛粘在玻璃片上放在水槽中;向水糟中加入大约5厘米深的水,水不宜太多,能淹没蜡烛下部即可,倒水时不要弄湿烛芯。

B.不点燃蜡烛,用集气瓶把蜡烛扣上,观察水能进入杯子吗?

C.点燃蜡烛,用集气瓶罩在蜡烛上,观察实验现象。

(2)实验观察。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页中。

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注意安全。

(3)分析现象。

汇报:

指定学生汇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蜡烛熄灭,集气瓶内水面上升,并高出水槽中的水面。

讨论:

A.集气瓶内水面上升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说明瓶子内的空气少了,“腾”出了一部分空间。

B.为什么集气瓶中的空气会减少?

是空气跑了吗?

你认为这与什么有关?

为什么?

(因为蜡烛燃烧会消耗一部分空气。

C.集气瓶中还有没有空气?

是不是都用光了?

为什么?

(集气瓶中还有空气,如果没有空气,水会占据瓶内的全部空间。

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蜡烛燃烧要消耗一部分空气。

2.实验

(二)

(1)引导:

蜡烛熄灭后,集气瓶内的气体还能不能支持燃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再进行实验。

(2)方法:

A.用一块玻璃片在水下把集气瓶盖好,一只手托住玻璃片,另一只手按住集气瓶,倒扣过来放在桌面上。

B.把瓶口的玻璃片推开一条小缝儿,将燃着的木条伸进集气瓶里,观察有什么现象?

(3)实验: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注意安全。

(4)汇报:

指定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5)讨论:

实验中的现象说明燃烧剩下的气体有什么性质?

3.得出结论。

(1)思考:

根据以上研究,你认为空气是单一成分的气体吗?

如果不是,至少有几种气体?

(2)小结:

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

一种是支持燃烧的,只有这种气体存在燃烧才能进行;另一种气体是不能支持燃烧的。

(3)引导:

空气中支持燃烧的和不支持燃烧的气体是什么呢?

请你阅读“科学在线”。

(4)阅读:

学生阅读,了解空气的组成。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引导:

人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

没有空气也就没有了生命,没有了生机勃勃的地球。

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都有哪些用途呢?

请阅读有关资料。

2.阅读:

学生阅读、整理课前搜集的资料或者教师提供的资料,将整理的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页中。

3.汇报:

指定学生汇报阅读结果,其他学生补充与评价。

4.播放:

有关氧气和氮气用途的视频。

5.评价:

教师对小组或个人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

 

第二课燃烧的秘密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说出物体燃烧后构成物体的物质发生了改变。

2.能说出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3.能说出预防烧烫伤的方法。

科学探究

1.能从物体燃烧后构成物体的物质是否发生变化的角度提出探究性问题。

2.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获取有关物体燃烧时发生变化的信息。

3.能用记录表等形式记录整理实验现象,表述物体燃烧的实验结果。

4.能用分析、比较、推理等方法得出物体燃烧后有新物质生成的结论。

5.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反思与评价。

科学态度

1.能对物体燃烧后生成了什么物质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趣。

2.能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依据作出判断。

3.能用不同的材料进行物体燃烧的实验。

4.能与他人分工合作进行探究,愿意沟通交流,形成集体观点。

5.能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或报警电话。

科学、技水、社会与环境(STSE)

能认识到科学技术促进了灭火工具的发展,有力地减少了火灾对人类造成的危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

人类利用燃烧的历史由来已久,燃烧对人类生产、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出示教材中的三幅图片)比较三种取火的燃料、工具和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木柴、煤、天然气等物体燃烧后发生变化了吗?

2.提问:

物体在燃烧时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探究发现,形成知识

1.观察物体的燃烧。

(1)掌握方法。

讲述:

分别点燃纸片、木片和棉纱布,观察这几种物体燃烧时的现象,燃烧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

提示:

注意安全,不认识的物体,不要随意燃烧运用多种感官,认真观察现象,如:

火焰颜色、手的感觉、燃烧后生成的物质和原来的区别等;认真完成实验记录。

(2)学生实验。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页中。

教师巡视指导。

(3)得出结论。

汇报:

说一说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燃烧时会发光、放热,闻到特殊气味,物体燃烧后有灰烬产生。

讨论:

物体燃烧前后有什么不同?

燃烧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小结:

物体燃烧后,有新的物质生成,构成物体的物质发生了改变。

2.探究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

(1)提出问题。

提问:

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新物质?

(2)掌握方法。

出示实验方法:

A.把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燃着的蜡焰上方,大约15秒钟,观察烧杯内壁产生什么现象。

B.往烧杯中加入10毫升澄清石灰水,将蜡烛点燃,放入烧杯中,5秒后盖上盖子,等蜡烛自然熄灭后从瓶中取出,摇晃烧杯,观察石灰水有什么变化。

提示注意事项:

A.点燃蜡烛时要注意安全。

B.如果现象不明显就找找原因,再做一次。

(3)实验观察。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页中。

教师巡视指导。

(4)得出结论。

汇报:

说一说实验中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有小水珠出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讨论:

烧杯内壁有水雾生成说明什么?

蜡烛燃烧后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又说明了什么?

引导:

什么物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呢?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做个实验。

(教师用吸管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石灰水变浑浊。

)我们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它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由此我们可以推想蜡烛燃烧后有什么物质生成?

小结:

蜡烛燃烧时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等新物质。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引导:

物体燃烧能够发光、发热,带给我们很多便利,但是燃烧引起的火灾或高温液体、蒸汽等也会给我们带来烧烫伤的危害。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预防烧烫伤呢?

课前我们搜集了一些关于预防烧烫伤的资料,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结合书上的案例对资料进行阅读和整理。

2.阅读:

学生在小组内阅读整理资料。

3.汇报:

指定小组代表汇报阅读结果,其他学生补充与评价。

将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页中。

4.总结:

只要我们在生活中提高防范的意识,远离明火以及高温物体、液体,规范使用电器等,就可以有效减少烧烫伤事件的发生。

如果身边发生烧烫伤事件时,不要慌张,根据情况先报警,然后按照五步法进行急救,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烧烫伤带来的伤害。

5.评价:

教师对小组和学生个人的学习行为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

 

第三课变色游戏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说出物体变色后有新的物质生成。

2.能用自己的话解释变色游戏的原理。

科学探究

1.能从物体变色的现象中提出探究性问题。

2.能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取物体变色现象的信息。

3.能用科学语言、图表记录、整理实验现象,表述探究结果。

4.能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式得出实验结论。

科学态度

1.能对变色现象的原因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趣。

2.能用新的材料、新的方法进行物体变色的实验。

3.能与他人合作探究、沟通交流,形成集体观点。

科学、技水、社会与环境(STSE)

能认识到物质的变化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切开苹果后如果没来得及吃,放置一会儿苹果切面的颜色就会发生变化,(出示两半切开的苹果,一半没有变色,一半变色)你遇到过类似的现象吗?

2.提问:

苹果切面为什么会变色呢?

(二)探究发现,形成知识

1.观察苹果切面。

(1)掌握方法。

出示图片,讲述实验方法:

将苹果从中间纵向切开,分别放在小碟中。

向其中一片苹果表面滴上柠檬汁或用保鲜膜包住。

10分钟后观察两片苹果切面的变化。

选取其他水果或蔬菜,重复上述步骤。

(2)实验观察。

实验: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3页中。

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注意安全。

汇报:

说一说你们组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

A.讨论:

苹果切面变色与什么有关?

变色的苹果还能恢复原来的颜色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B.汇报:

指定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情况其他学生补充与评价。

C.播放:

苹果切面变色原因的视频。

D小结:

苹果等水果蔬菜切面变色是因为有新的物质生成。

2.探究白色纸花变色的原因。

(1)提出问题。

演示:

向纸花和叶子上喷紫甘蓝汁。

(课前用白纸折一朵纸花,花瓣上涂上白醋,叶子上涂上小苏打溶液,晾干备用。

提问:

白色的纸花为什么会变色呢?

(2)掌握方法。

播放实验方法视频,然后讲述实验方法:

取两只烧杯,向其中一只烧杯中加入少量白醋,另一只烧杯中加入少量小苏打溶液。

用滴管吸取新制的紫甘蓝汁,分别滴到两种溶液中。

(3)实验观察。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3页中。

教师巡视指导。

(4)得出结论。

汇报:

说一说你们组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思考:

紫甘蓝汁遇到白醋和小苏打溶液变色后有新物质生成吗?

讲述:

紫甘蓝汁遇到白醋和小苏打溶液变色的原因。

小结:

白醋溶液呈酸性,小苏打溶液呈碱性,紫甘蓝汁在酸碱性不同的溶液中会呈现不同的颜色。

推想:

根据白色纸花变色的现象,推想白色纸花和叶片上可能涂有什么物质?

3.密写游戏。

(1)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引导:

1895年12月,列宁被关在圣彼得堡监狱,但他仍在工作,在没有笔、纸的情况下,他用一种特殊的东西把字写在书上,敌人什么也看不出来,而他的同伴却知道列宁写了什么,谁知道列宁用什么东西写的字?

(用牛奶写的)今天我们也来进行一次密写小游戏。

(2)掌握方法,实验观察。

出示实验方法:

用小毛笔蘸取柠檬汁在纸上写一行字,晾至完全干燥后,将纸片放在陶土网上,用酒精灯小心烘烤。

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注意安全,还可以用其他无色果蔬汁液做“隐形墨水”进行书写。

(3)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汇报:

指定学生汇报自己的密写结果。

小结:

隐形字迹遇热后能够变色,是因为有新的物质生成。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引导:

(出示多色果冻图片)想一想,果冻的颜色是怎样做出来的?

下面我们也制作一个多色果冻。

2.播放:

制作多色果冻的视频,提示学生注意制作的材料、过程和方法。

3.出示:

制作果冻的方法,画出关键词,学生理解记忆。

4.制作:

学生制作多色果冻。

(建议课后在家长帮助下制作。

5.展示:

学生展示制作的多色果冻,组织学生相互评价。

教学反思:

 

第四课生锈与防锈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说出金属生锈后有新的物质生成。

2.能归纳出铁生锈的条件。

3.能说出防止铁生锈的方法。

科学探究

1.能从生活中常见的金属生锈现象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2.能对铁生锈的条件作出假设。

3.能通过观察、实验、阅资料等方式获取有关铁生锈及防锈的信息。

4.能用图表记录整理信息,表述结果。

5.能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式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科学态度

1.能对探究金属生锈的条件和防锈的方法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趣。

2.能坚持不懈地完成铁生锈的实验。

3.能采用新的思路、新的材料、新的方法设计防止小刀生锈的方案。

4.能与他人合作探究、沟通交流,形成集体观点。

科学、技水、社会与环境(STSE)

1.能认识到金属生锈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2.能意识到社会需求是防锈技术发展的动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

(出示生活中金属生锈的图片)金属生锈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想一想,你在哪儿见过生锈的物品?

2.提问:

金属生锈以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二)探究发现,形成知识

1.比较铁和铁锈。

(1)提问:

铁锈和铁有什么不同呢?

(2)讲解实验方法:

A.用铁钉分别划一划铁制品和铁锈,观察有什么现象。

B.将铁制品和铁锈分别连接到电路中,观察灯泡能否发光

C.用磁铁的磁极分别接近铁制品和铁锈,观察有什么现象。

(3)温馨提示:

使用铁钉要注意安全,连接电路时注意不要短路。

(4)实验: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4页中。

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

说一说你们组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6)讨论:

铁和铁锈有什么不同?

铁生锈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7)小结:

铁制品生锈后硬度降低、不导电、不能被磁铁吸引,说明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2.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1)引导:

在我们周围的铁制品中,有的生锈了,有的没有生锈,这是怎么回事呢?

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的铁制品更容易生锈?

(2)假设:

你认为铁生锈可能与哪些条件有关?

(铁制品生锈可能与水、空气、盐等有关)

(3)出示实验方法:

把5枚干净无油的铁钉分别放入5支试管中,给试管编上号码。

1号试管保持干燥,用橡皮塞密封;向2号试管中加满食用油,用橡皮塞密封;向3号试管中注满水,用橡皮塞密封;向4号试管中注入少量的水,敞口放置;向5号试管中注入少量的水,并放入少许盐,敞口放置。

连续观察十天左右。

温馨提示:

铁钉表面要干净、无锈、无油;实验要用纯净水。

(4)实验:

课前两周布置学生进行实验,要连续观察十天左右,将实验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4顶中。

(5)汇报:

指定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其他学生补充与评价。

(6)讨论:

比较5枚铁钉都发生了什么变化。

推想铁生锈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5枚铁钉生锈的程度不同,1号、2号没有生锈,5号铁钉生锈最严重。

(7)总结:

铁生锈与空气、水、盐等因素有关。

(三)运用知识,解释现象

提问:

菜刀切过西红柿后很容易生锈,这是为什么呢?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形成问题

1.讲述:

每年由于生锈而报废的金属制品占全世界金属制品年产量的20%6—40%,金属生锈还会造成环境污染、机器设备爆炸或损环,给人们生活和生产带来很大影响。

2.提问:

怎样防止金属生锈?

(二)观察交流,掌握方法

1.引导:

我们知道金属生锈与空气、水、盐等因素有关,如果我们能够隔绝或减少金属与空气、水、盐(或酸)的接触,就可以达到防锈的目的。

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是怎样隔绝或减缓金属与空气、水、盐(或酸)的接触的呢?

2.播放:

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防锈方法的视频。

3.讨论:

涂油、搪瓷、喷漆、电镀、擦干水分这些方法,为什么能够防止金属生锈?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引导:

折叠小刀由刀片和刀柄组成。

刀片是用来削、切东西的,刀柄是存放刀片和使用时手握的把儿,根据折叠小刀的各部分的功能,请设计防锈的方法。

2.设计:

分组设计小刀防锈的方案,并将设计的防锈方法和理由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4页中。

3.汇报:

指定学生汇报设计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修正与评价。

4.评价:

本课学习中小组或学生的表现。

5.提问:

不锈钢为什么不生锈呢?

6.作业:

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整理成资料卡。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