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常识小练52题教学教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70790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1.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常识小练52题教学教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文化常识小练52题教学教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文化常识小练52题教学教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文化常识小练52题教学教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文化常识小练52题教学教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文化常识小练52题教学教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文化常识小练52题教学教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文化常识小练52题教学教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文化常识小练52题教学教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文化常识小练52题教学教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文化常识小练52题教学教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文化常识小练52题教学教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文化常识小练52题教学教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文化常识小练52题教学教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文化常识小练52题教学教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文化常识小练52题教学教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文化常识小练52题教学教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文化常识小练52题教学教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文化常识小练52题教学教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文化常识小练52题教学教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化常识小练52题教学教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文化常识小练52题教学教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常识小练52题教学教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化常识小练52题教学教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A.“布衣”是对百姓的称呼,与之类似的还有:

黎民、庶民、苍生等。

B.“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如《师说》中的“士大夫之族”。

C.《昌黎先生文集》是韩愈的作品集,这是以籍贯命名其文集。

D.“江表”指长江以南地区。

如《赤壁之战》中“江表英豪,咸归附之”中的“江表”就是此意。

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百越”,又作“百粤”“诸越”。

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

古文中常用其泛指南方地区。

B.“察举”,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

有官吏举荐,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C.“乡试”,指明清两代每三年由朝廷选派考官在各乡举行一次的选拔人才的考试。

D.“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

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官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

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优”的本义指表演乐舞、杂戏的艺人。

如《柳敬亭传》中提到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

B.“乞巧”,旧时风俗,农历七月七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

C.“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

D.“太牢”指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

“少牢”指祭祀用的羊,没有豕、牛。

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9.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五谷”是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泛指粮食。

古代对其有多种不同说法。

B.“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人才。

C.“刎颈之交”指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蔺相如终成刎颈之交。

D.“国子监”指国家的最高学府,入监读书的人称监生,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等;

教学人员为博士、直讲、助教等。

10.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风”是《诗经》的一部分,主要是民歌,自《周南》至《豳风》,共十五国风,一百六十篇。

B.“齐宣王”,春秋时齐国国君,与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合称“春秋五霸”。

C.“斋戒”,指古人在祭祀或进行重大活动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洁净身心,以示虔诚。

D.“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为“社”,谷神为“稷”。

后来就以“社稷”代称国家。

1.B.“豆蔻年华”指的是孩子未成年,十三四岁女子.

2.C.这里不包括外亲.3.陛下殿下麾下阁下4.儿童三十五十

5.B.令堂,母亲;

令尊,父亲.

6.C.昌黎韩氏唐代是一时望族,韩愈自称“郡望昌黎”,世称“昌黎先生”。

7.C.在州府里举。

8.D少牢,祭祀用羊、豕,没有牛。

9.D.同时是最高的教育管理机构。

10.B.“齐宣王”改为“齐恒公”。

1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免胄”,按古代礼法,诸侯的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必须脱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敬。

B.“崩”,本指山倒塌,古时用来比喻帝王的死。

如《出师表》中有“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C.古代纪年法有多种,有干支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等。

“赵惠文王十六年”属于帝王年号纪年法。

D.“伯乐”,相传春秋时秦国人,名孙阳,以善相马著称。

现在引申为善于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

1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望”,指农历每月的十五,而农历的每月十六则称为“既望”。

如《赤壁赋》中有“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B.“车裂”,指古代的一种酷刑,以车马撕裂人的肢体。

C.“三秦”,指关中地区。

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

D.古代以水南、山北为“阳”,以水北、山南为“阴”。

1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月兔”,借指月亮。

古神话中称月中有兔,故称月亮为“月兔”。

B.“郎中”,战国时为宫廷医生。

隋唐以后,六部都设置郎中,分掌部内各司政务。

C.“惠存”是敬辞,指请保存。

多用于赠人照片、书籍等时所提的上款。

D.“庠”和“序”,指的是地方开设的学校,如《齐桓晋文之事》中有“谨庠序之教”。

1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微服”,指改变常服以避人耳目,如“桓公微服而行于民间”。

B.“道”,唐代时是监察区,相当于汉代的“州”。

唐代先分天下为十道,后又分为十五道。

C.“流涕”指流泪。

古代的“涕”一般指眼泪。

而“泗”指鼻涕。

D.“五常”,仁、义、礼、智、信,是封建礼教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师生之间的关系的行为准则。

1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朔漠”,指北方的沙漠地区。

如杜甫《咏怀古迹》之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B.“公车”,汉代官署名。

因汉代曾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的人,后便以“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

C.“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起于明代。

D.“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

如岳麓书院、东林书院等。

1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

旧时这一天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B.“拱”,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恭敬。

如《论语·

微子》“自路拱而立”。

C.“晦”,指阴历每个月的三十日,这是古代特定称谓纪日法中的一类,此类纪日法还有朔、望、既望。

D.“黥”,古代的一种刑罚,即墨刑,是古代五刑之一。

即用刀刻犯人额颊等处,再涂上墨,作为惩罚的标记。

1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

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有了华盖星,运气就好。

B.“襁褓”,本义指背负婴儿用的宽带和包裹婴儿的被子。

现在以此借指婴儿。

C.“六部”,隋唐至清,中央行政机构,分礼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这些部门各司其职,如户部主管土地、户籍、赋税、财政等事务。

D.“中岳”,指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市北,我国五岳之一。

1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嫡子”,指正妻所生的儿子。

有时也专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即“嫡长子”。

B.文人的文集命名方式多种多样,如《白氏长庆集》是白居易的文集,这是以自己住所的名字命名的。

C.“伯仲叔季”是古代兄弟间依长幼排行的顺序。

一般来说“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D.“媵”,指古代嫁女时随嫁或陪嫁的人。

如“妃嫔媵嫱,王子皇孙”。

19.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封禅”,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礼,一般都是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上举行的。

B.“士”,商、周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是介于卿大夫和庶民之间的一个阶层。

C.“衅钟”,古代的一种礼制,“钟”这种重要器物制成时,人们一般会杀牲取血涂在上面行祭,叫作“衅钟”。

D.“黔首”,是战国时秦国及后来秦王朝对平民的一种尊称。

20.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庶人”,春秋时对农业生产者的称呼,也可泛指平民、百姓。

B.春秋战国时期,士死了叫“薨”,而诸侯的死则称为“不禄”。

C.“庐冢”,也叫庐墓,指古人在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坟墓所盖的房舍。

D.“跽”,指长跪,两膝着地,上身挺直。

如《鸿门宴》中有“项王按剑而跽”一句。

11.C.属于王公纪年。

12.D.山南、水北是阳山北、水南是阴。

13.B.战国时为宫廷侍卫。

14.“师生”改为“朋友”

15.C.起于隋朝大业年间,结束于清朝光绪年间。

16.C.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17.A.运气不好。

18.B.唐穆宗长庆年间。

19.D.黔首,不是尊称。

20.B.诸侯了叫“薨”,士死称为“不禄”

2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迁客”,指被贬谪在外的官吏,如范仲淹《岳阳楼记》: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B.“樽”,指酒杯。

如李白《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

C.“举案齐眉”,汉代梁鸿的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总是把端饭的托盘举得和眉毛一样高,以示尊敬,故后世常用本词表示夫妻相敬。

其中“案”指书案。

D.“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

2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社日”,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

分春秋两次,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戌日。

B.“笞刑”,古代的一种刑罚,是一种用小荆条或小竹板抽打臀、腿、背的刑罚,隋代定为五刑之一。

C.古代的计时法比较特殊,如平旦、晡时、黄昏、人定等。

按时间先后来说,“人定”在“黄昏”之前。

D.“中国”,古代指我国中原地区或在中原地区华夏族建立的政权。

2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如《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六合”,指天地四方。

如《过秦论》中“履至尊而制六合”中的“六合”就是这个意思。

C.“童试”,即童生试,是明清两代参加科考的资格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

D.“山东”,指泰山以东的地区。

如“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中的“山东”指的就是这个地区。

2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很多地方都有别称,如南京又称建康、金陵、白下、石头城、京口等。

B.“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后用来比喻极细微的数量。

C.“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秦故地。

如“自以为关中之固”中的“关中”指的就是这里。

D.“箜篌”,指古代的一种弦乐器,弦数因乐器的大小而不同,分卧式、竖式两种。

2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沛公”,指刘邦,因其起兵于沛(今江苏沛县),故称“沛公”。

B.“牺牲”,古代祭祀时把宰杀的牛羊猪等牲畜,毛色纯一的叫“牺”,体全的叫“牲”。

C.“臣”,最初指男性奴仆,后成为君主时代官吏和百姓的统称。

D.清代,文官、武官各分九品,并分别以服饰上的九种动物图像表明官职的品级,文官服饰绣走兽,武官服饰绣飞禽。

2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代著名乐曲名,相传为唐玄宗所制。

B.“败北”,指军队打败仗背向敌人逃跑。

C.“期颐”,一般指八九十岁。

如“余生已过足,不必到期颐”。

D.“妪,先大母婢也”中的“先”指已故的,是对死者的敬称。

2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史皇”,指仓颉,古代传说中最早发明文字的人。

B.“号”,又叫别号、表号,一般自己取定,以显示某种志或抒发某种情感;

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C.“太傅”,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被封为“太傅”。

D.“箕踞”,两股着地,伸直两腿,形似畚箕,这种姿势是表示尊敬对方的意思。

2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是古人幼时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称司马迁为司马子长。

B.“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

唐以后称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

C.“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

D.“加冠”,表示已二十。

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仪式,表示已经成人。

30.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以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

B.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就是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爵位依次分为五等,即公、侯、伯、子、男。

C.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变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21.案,端饭的托盘。

22.C.人定,在黄昏之后。

23.D.“山东”,指崤山以东的地区

24.A.京口,是镇江。

25.D.文官服饰绣飞禽,武官服饰绣走兽

26.期颐,指百岁。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五十曰知之命;

六十曰耳顺;

七十古稀;

八十耄,九十耋;

百年曰期颐。

27.D.表示傲慢。

28.A.幼学取名,成人取字。

30.D.箕踞,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

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3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的是诗的内容分类;

后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B.“楚辞”,是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

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C.“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表《诗经》;

“骚”,指《离骚》,代表《楚辞》。

《诗经》与《楚辞》分别是中国文学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传统的两大源头。

D.禊,一种祭礼。

古时一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

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

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戏,以祈福消灾。

3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望,农历每月十五。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晦,农历每月第一天。

朔,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B.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

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C.望帝,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魂魄化为鸟,名杜鹃,啼声哀凄,暮春而鸣,伤感春去。

也哀痛亡国。

春心是伤春之心,比喻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D.鸡人,宫中掌握时间的卫士。

筹,更筹,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指代时间。

3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六军”,周制,天子有六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

后泛指军队。

B.四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为一纪,一纪10年,四纪为四十年。

C.理学,又称“道学”,是宋代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人阐释儒家学说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它认为“理”是宇宙的本体,把“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天理”,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D.连衡,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也作“连横”。

3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

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

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B.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管辖的地区(辖境相当今陕西中部地区)。

汉代在京城继续沿袭秦制的京畿制度。

C.六艺的说法有两种:

一种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一种说法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孟子》、《春秋》。

3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吏部是“六部”之一,长官为吏部尚书,掌管文官的任免、考选、调动等事务。

B.祠亦称祠庙,是旧时祭祀祖先的建筑,相当于现在为纪念名人等修建的纪念堂。

C.授为加授官职之意,表示这种意思的词语还有拜、拔、除、擢,以及左迁等。

D.致仕,古人也常称致事、休致、致政等,指的是古代官员退休,回乡安度晚年。

3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须离职。

B.“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C.御史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官职名称,职责一直是掌管朝廷礼仪及档案文件等事宜。

D.历史上新皇帝即位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新年号开始的一年称改元。

37.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老之言指“黄老思想”。

“黄”指黄帝,“老”指“老子”。

“黄老”也称黄老学说,道教别称之一。

B.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表示升职的词语还有:

晋,加,超迁,拔,擢,左迁和拜。

C.战国时期,山东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指崤山以东。

后秦人也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

在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韩,赵,魏,齐,楚,燕六国都在崤山函谷关以东,故有“山东六国”之称。

D.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

《左传·

昭公十二年》中曾记载“三后之姓,于今为庶”是指夏,商,周三代帝王的后代,到如今成了平民。

3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孝廉,汉代以来荐举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

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B.服阕,古代服丧三年后除去丧服,谓之服阕。

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三年内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

C.九锡,“锡”即“赐”。

九锡是中国古代皇帝赐给诸侯、大臣有殊勋者的九种礼器,是最高礼遇的表示。

这些礼器通常是天子才能使用,赏赐形式上的意义远大于使用价值。

D.束发,清朝以前汉族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用为指代成童。

归有光《项脊轩志》中曾写到“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束发一般指20岁,这时要宗庙中举行相应的仪式。

3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夺情”是中国古代丁忧制度的延伸,中国古代规定政治人物一旦承祖父母、亲父母的丧事,“自闻丧日起,不计闰,守制二十七月,期满起复”;

但是为了应对各种局势,“夺情”可以合法地不守礼制居丧,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

守丧期间从军作战称为“墨绖从戎”。

B.“夷夏”泛指少数民族和汉人。

“夏”是古代汉民族的自称;

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C.“增峻城隍”,“城”原指护城河,“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

后来城隍成为汉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是儒教《周官》八神之一,却受到道教的排斥。

D.“尚书省”是官僚机构。

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

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

4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学,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

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

B知贡举,主试者称为“知贡举”,就是“特命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

C.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没的御前讲席。

D.循吏,正史中记述的那些重农宣教、奉公守法、爱民富民的地方官。

3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互换。

32.A.晦与朔,互换。

33.B.一纪12年。

34.D.乞骸骨:

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如,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35.C,“左迁”为贬官。

)36.C秦朝以后有监察百官职能。

37.B。

“左迁”贬官。

38.D因此用束发(15)指代成童的年龄,即15至20岁

39.C(城隍是汉族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

40.A。

(“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错,“博士”在文中是官名。

4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从“薄父死山阴”的交待来看,薄姬的父亲不是官宦,也不是读书人,只是个普通的百姓而已。

B.寝庙,古代宗庙的正殿曰庙,后殿曰寝,合称寝庙。

宗庙是古代帝王、诸侯或士大夫为维护宗法制度而设立的用于祭祀其祖先的礼制性建筑。

C.灞桥,两边杨柳掩映,汉代开始人们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也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也称销魂桥。

D.《史记》和《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史记》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部分。

42.下面对文中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嘉靖”是明世宗的年号。

汉武帝开创了年号纪元先例,自此,历朝诸帝皆立年号纪元。

B.中国古代官吏变迁制度中,“擢”是指选拔提升职务,“迁”是指调动官职,“左迁”是指降职,

C.文中“中国”是指中原一带,泛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山东”是行政区划名,不是指崤山以东地区。

D.人名称谓前往往加上籍贯名称,如“咸宁侯仇鸾”,即咸宁人,姓“侯”名“仇鸾”。

4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兵部主事”指兵部职方司,全称“职方清吏司”,是明清兵部四司之一。

掌理各省之舆图(地图)、武职官之叙功、核过、赏罚、抚恤及军旅之检阅、考验等事。

至清朝时, 

兼掌关禁、海禁。

B.“翰林”是我国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