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历年真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715937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52.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文地理历年真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人文地理历年真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人文地理历年真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人文地理历年真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人文地理历年真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人文地理历年真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1页
人文地理历年真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1页
人文地理历年真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1页
人文地理历年真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1页
人文地理历年真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1页
人文地理历年真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1页
人文地理历年真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1页
人文地理历年真题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1页
人文地理历年真题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1页
人文地理历年真题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1页
人文地理历年真题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1页
人文地理历年真题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1页
人文地理历年真题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1页
人文地理历年真题及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1页
人文地理历年真题及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1页
亲,该文档总共6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文地理历年真题及答案.docx

《人文地理历年真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文地理历年真题及答案.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文地理历年真题及答案.docx

人文地理历年真题及答案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初试科目

人文地理学

 

2017年人文地理学考研真题

名词解释

1、社会质量:

人类能够多大程度上参与其共同体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并且这种生活能够提升其福利和潜能。

出发点是消除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矛盾,解决组织世界和生活世界的冲突,改善社会状况,进而提高个人的福利与潜能。

2、行为文化:

是人类处理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关系的文化产物,它包括人际关系和规范化了的社会制度。

3、文化扩散阻滞:

4、人口思想道德素质:

指人们的思想意识状况(人口观、道德观、传统习惯、精神面貌、心理状态、纪律和法制观等)

5、知识密集型工业:

是指需要投入大量知识和智力,需要众多科学家和专家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手段,开发和生产高精尖产品的工业部门。

6、城市职能:

是指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所承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作用。

简答题

1、简述村落职能类型

(1)农业村落:

以从事耕作业为主,兼营动植物饲养和其他农副业。

该类型多分布于平原与河谷、三角洲地带。

(2)牧业村落:

包括固定的、半固定的、流动的三种村落类型。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牧业村落转变为固定村落为主。

与农业村落相比较,牧业村落活动半径较大,规模小而分散。

(3)渔业村落:

包括内河(湖)和沿海渔民村落两种类型。

现在的渔业村落以淡水养殖和沿海滩涂养殖为主。

渔村的居民点布局包括水上和陆地两部分,但以陆地居民点为主。

(4)林果业村落:

以生产各种水果、经济林为主要经济活动。

该类型多位于海拔相对较低的山地和丘陵地带。

村落布局受自然环境严格限制,呈现主体村落布局景观。

2、简述人文地理学的区域属性

(1)系统性

(2)整体性

(3)层次性

(4)开放性

(5)复杂性

(6)不确定性

3、简述自然资源的价格构成

4、简述地缘政治学主要理论

地缘政治学:

是政治地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是研究一个变化的国际环境下地理学与国家外交政策之间的关系的学科,是一种说明和解释政治现象与地理因素、人类政治行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理论。

①海权理论

②陆权理论

③生存空间理论

④多极世界模式理论

⑤世界体系论

⑥文明冲突论

论述题

1、论述地理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1)自然环境是人口分布的客观基础。

①在各种自然因素中,气候是对人口分布影响最大的因素,也是最直接因素。

②不同的地形对人们之间的交往和经济文化联系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从而影响着人类的生产活动与人类的适应能力,制约着人口分布。

③水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之一。

④土壤主要通过农业生产、人的身体健康两个方面来影响人口分布。

⑤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人口分布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但其引力的强弱是根据矿产资源本身的价值和人类对它的开发利用程度而变化。

(2)社会经济环境对人口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

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供养人口自身生存和繁衍的必要物质生活资料,也决定了供养人口所必要的物质生产资料。

不同的产业结构对人口的分布有很大的影响。

生产力的布局影响人口的再分布。

②科学技术进步孕育着社会生产力的变革,导致人口分布的变化。

③人口分布一定程度上受开发历史的影响,而开发历史又与自然环境的优劣相联系。

④国家间的政治关系,各国的人口经济政策以及疆域变动和战争等政治因素对人口分布都有重大影响。

2、运用人地关系协调理论,论述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发展机制和发展途径?

2015人文地理学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

(共30分)

1、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是指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的传统研究内容。

(P2绪论)

2、城市:

城市是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类型,是非农产业的核心空间载体及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

(P89第四章)

3、人口结构与人口素质:

(1)人口结构是指在人口整体中,具有不同自然的、社会经济的、地域特征(或标志)的人口之间的比例关系,即各特征的人口数在人口总数中的百分比,也称人口构成。

(P73第三章)

(2)人口素质又称人口质量,是人口总体所具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

(P67第三章)

4、农业经济活动与工业经济活动:

(1)农业经济活动:

农业经济活动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初始阶段,最早出现农业经济活动的地域,特别是农耕文明最早出现的地域,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

(P30第二章)

(2)工业经济活动:

工业经济活动是工业经济时代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物质生产方式,是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物质保证。

(P37第二章)

二、简答题:

(共60分)

1、简述资本密集型产业的主要特征。

(15分)(P39第二章)

(1)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固定投资较多;

(2)技术装备程度较高;

(3)用人较少;

(4)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

(5)物资消耗较少。

2、简述人口移动对迁出和迁入地的利弊。

(15分)(P85——P86第三章)

(1)对迁出地的利弊:

利:

①第一,大量人口迁出可以减轻迁出地人口压力并解决部分失业问题,同时也相对增加了国内劳动力的就业机会,暂时缓和国内矛盾。

②第二,外出人口的劳动收入汇回迁出地,成为本地收入的一个来源,对平衡货币支付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弊:

①第一,迁出的人口多为青壮年,这必然给迁出地带来人才的流失及抚养费用和教育费用的损失。

②第二,大规模劳动力迁出造成迁出地经济上的依赖性和脆弱性,已成为一个严重问题。

③第三,离开家乡而漂泊的到异地工作的人,由于没有永久居住权而没有政治发言权,其社会地位之低下可想而知,因此移民“寄人篱下”的心理损伤是无法估量的。

(2)对迁入地的利弊:

利:

改善迁入地的综合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弊:

一定程度上引起或加剧迁入地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3、简述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内涵及其应用价值。

(15分)(P159第六章)

(1)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内涵:

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旅游地环境的现存状态和结构组合在不发生对当代人及未来人有害变化(如环境美学价值的损减、生态系统的破坏、环境污染、舒适度减弱等过程)的前提下,在一定时期内旅游地(景点、景区)所能承受的旅游者人数。

(2)环境承载力的应用价值:

①是进行旅游规划的基础,并可寻求影响总体承载力发挥的限制性因子,为拓展旅游承载力提供突破点;②根据旅游承载力的时空差异,寻求解决季节性分配不均、景点冷热程度不一的途径,为制定空间分流和季节调配方案提供依据;③根据旅游景点的承载利用程度,解决因超载而出现的旅游环境系统的破坏,和因景点游客过度稀疏导致的旅游资源闲置、浪费、经济效益低下的问题。

4、试述中国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中的不安全因素。

(15分)(P198第七章)

(1)中国的周边国家存在着核扩散的潜在危险。

(2)中国周边国家存在不稳定的因素。

(3)民族、宗教矛盾上升为困扰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突出问题。

(4)南海、东海问题可能成为中国最大的隐患。

(5)台湾分离主义势力的发展将使我国卷入局部战争的危险不断增大,但发生世界大战的可能性依然极小。

(6)美国因素是中国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中最不稳定和最大的不确定因素。

(7)大国的地缘政治对抗与地区冲突。

三、论述题:

(60分)

1、论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战略背景及其战略意义。

(30分)(时政题)

(1)战略背景:

①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振兴这一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②从能源、经济贸易等多个领域合作看,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

③西部开放程度的提高和新区建立,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提供政策保障。

(2)战略意义:

①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崛起,将影响全球经济的版图。

②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崛起,有利于构建大合作大发展的世界经济新格局。

③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崛起,有利于促进中国西进战略。

④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有利于促进中国产业升级。

⑤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有利于带动沿线国家经济复苏。

2、论述世界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并指出解决资源问题的途径与措施。

(P215——P219第八章)

世界的资源问题:

臭氧层空洞、化石资源的浪费引发的酸雨问题、生物资源多样性问题、森林资源的减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导致土地资源的减少、水资源短缺、海洋资源污染。

(世界十大环境问题:

①土地退化日趋严重。

②森林遭到严重破坏③野生动物大量灭绝④人口激增加大对环境的压力⑤饮水资源越来越少⑥盲目捕捞使渔业资源遭到破坏⑦河水污染严重⑧大量农药使农作物和人体受到危害⑨地球升温明显⑩酸雨现象正在发展)

产生原因:

①资源问题产生根本原因是人口的迅速增长导致人类对各类资源需求的快速增长,而世界可供给的资源数量、时空分布等的有限性构成了供给的有限性。

②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导致了区域资源供给能力的差异。

③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世界资源问题的不断加剧,并引起世界资源供需的时空失衡。

解决资源问题的途径与措施:

(1)臭氧层的主要保护措施:

保护臭氧层,是迄今人类最为成功的全球性合作。

《议定书》已成为一个非常成功的环境条约,各国都在寻找代用品,限制使用氯氟烃等破坏臭氧层物质,加速氯氟烃等物质的淘汰,以保护臭氧层。

(2)酸雨的主要防治措施:

一是调整能源战略,一方面节约能源,减少煤炭、石油的消耗量,以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另一方面开发新能源,尽快地利用无污染或少污染的新能源,如太阳能、核能。

二是发展植物净化,植物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吸收有毒气体的功能,可以在大面积、大范围内,长时间连续地净化大气,也是解决二氧化硫污染的有效途径。

加强宣传,提高全民防酸雨意识。

(3)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措施:

生物多样性保护基本方法有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离体保护遗传物质资源。

就地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最有效的措施。

(4)森林的主要保护措施:

①对森林实行限额采伐,鼓励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扩大森林覆盖面积;

②根据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规定,对集体和个人造林、育林给予经济扶持。

③提倡木材综合利用和节约使用木材,鼓励开发、利用木材代用品。

④征收育林费、专门用于造林、育林。

⑤煤炭、造纸等部门,按照煤炭和木浆纸张等产品的产量提取一定数额的资金,专门用于营造坑木、造纸等用材林。

⑥建立林业基金制度、开展林权改革,落实资源保护主体调整林业产业结构。

(5)水土流失的主要防治措施:

水土流失的防治主要从地表径流形成地段开始,沿径流运动路线,因地制宜,步步设防治理,实行预防和治理相结合,以预防为主;治坡与治沟相结合,以治坡为主;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

只有采取各种措施综合治理和集中治理,持续治理,才能奏效。

开展水土保持的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建立稳定的水土保持科研队伍,加强高新技术的攻关、推广和应用工作,注重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提高我们水土流失治理的水平。

(6)土地荒漠化防治措施:

①制定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一体化的政策,把保护和合理使用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②逐步建立合理的土地使用权制度体系,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增强农牧民保护土地的经济动力。

③合理管理和使用水资源,控制上游过度利用水资源和盲目灌溉,建立流域管理体系和节水农业体系。

④合理规划和使用耕地和草地,营造防护林和薪炭林,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

⑤改变过度放牧和过度垦殖的状况,限制载畜量,退耕还牧,有效改善退化的土地。

(7)大气污染的主要防治措施:

①控制污染源,治理二氧化硫及酸雨污染,治理汽车尾气污染。

②绿化造林。

③加强环境监测和人群健康监测。

④开展环境保护和环境卫生知识教育。

⑤开发利用其他清洁能源。

(8)水污染防治措施:

①建立水质监测体制,完善对市政污水管网,整治引用水源,实施污水深度处理工程,因地制宜地建设污水生态处理系统。

②完善排水治污法规假设,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

③调整产业结构,关闭或转移污染严重的企业。

④建立科学合理的用水排污价格体系,运用价格杠杆进行调节。

⑤加强监督管理。

(9)海洋污染的主要防治措施:

①加强污染源控制,制定入海河流全流域水质目标,建立重点海域排污总量控制制度,确定主要污染物排海指标,严格限制超过规定数量的排放。

②加强海洋污染调查、监测和管理,完善污染监测网,健全飞机、船舶、岸站立体监视和执法体系。

③逐步建立排污收费制度,鼓励社会各方面发展海洋环保技术和产业。

④加强海洋监测和灾害预警系统建设,建立观测网、数据采集与通信网、预警和服务网,以及资料质量控制系统等。

⑤加强国际合作,由于海洋环境的全球性,在海洋污染防治方面,各国必须进行广泛密切的合作,通过合作采取共同的环境资源保护措施,实现保护国际海洋环境的目的。

2014人文地理学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

(每小题10分,共40分)

1、文化区与文化景观:

(P133、P135第五章)

(1)文化区:

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属于某一文化系统的人在空间上的分布。

(2)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是人类文化综合作用于地表的地域文化的综合体现。

2、人口分布与人口移动:

(P60、P77第三章)

(1)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某一特定时间内于一定地理空间的集散状态,或称之为人口的空间形式。

(2)人口移动:

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改变。

3、城市化与逆城市化:

(P90、P93第四章)

(1)城市化:

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域聚集和乡村地域转为城市地域的过程。

(2)逆城市化:

逆城市化是指人口和工商业从中心城市向中小城镇转移,城市化地域不断扩大,城市化向农村地域推进,并以中小城镇的分散发展为主,城乡逐步一体化。

4、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

(P31第二章)

(1)传统农业:

传统农业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铁器等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靠世代积累下来的传统经验发展,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居主导地位的农业。

(2)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是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

二、简答题:

(共60分,每题15分)

1、简述人口素质的主要因素。

(P70第三章)

(1)社会因素:

影响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主要因素就是社会因素,关键是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对人口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又为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

(2)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是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制约因素。

教育事业既是开发人们智力,提高人口文化程度和培养人才的事业,又是科学技术的奠基工程。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速度快、水平高,人均国民收入大有增加,用于教育的经费也会相应增加,则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即有利于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2、简述农村聚落的类型及其空间结构特征。

(P110第四章)

村落职能类型:

(5)农业村落:

以从事耕作业为主,兼营动植物饲养和其他农副业。

该类型多分布于平原与河谷、三角洲地带。

(6)牧业村落:

包括固定的、半固定的、流动的三种村落类型。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牧业村落转变为固定村落为主。

与农业村落相比较,牧业村落活动半径较大,规模小而分散。

(7)渔业村落:

包括内河(湖)和沿海渔民村落两种类型。

现在的渔业村落以淡水养殖和沿海滩涂养殖为主。

渔村的居民点布局包括水上和陆地两部分,但以陆地居民点为主。

(8)林果业村落:

以生产各种水果、经济林为主要经济活动。

该类型多位于海拔相对较低的山地和丘陵地带。

村落布局受自然环境严格限制,呈现主体村落布局景观。

村落形态与规模类型:

(1)聚集型村落:

该类型村落的特点是集中布局,房屋住宅连片分布,村落布局整体功能明显,有统一的道路网络和基础设施,土地利用效益高。

(2)分散型村落:

该类型属发育水平较低的村落,村落沿公路或沿河呈带状分散布局。

这一村落类型不利于居民的生活。

(3)特殊类型村落:

由于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较高,农业生产效率高,形成一种单户型的聚落景观;服务设施齐全、社会组织健全的集体农场型聚落;社会组织较低的经营性农场聚落。

村落布局类型:

(1)主轴型村落:

村落主轴由一个带状的大村构成,伸展轴较长,人口规模大。

村落房屋、商店、饮食服务设施均沿伸展轴两侧布局。

(2)子母型村落:

村落由一个大村和若干个小村构成。

大村常是行政、服务中心,具有中心村的性质。

小村围绕大村不规则分布,小村布局往往受耕作半径、地形阻隔、河流分割等因素制约。

(3)串珠型村落:

若干规模大体一致的村庄,由于受地形因素影响,形成串珠状分布状态,该类型常见于河谷、沼泽、高地、山麓等地区。

(4)均衡型村落:

在某些平原地区,均衡分布的一些规模相近的村庄,共同构成一个行政村,并且有一定的服务设施。

(5)星点型村落:

在许多山区、丘陵地带,村落由若干个分散的村庄构成,村庄之间相距较远,缺乏中心村和中心地服务职能,村庄分布无规则。

该类型属于发育水平较低的村落类型。

3、简述当今世界地缘经济格局的基本特征。

(P194第七章)

(1)经济安全已构成当今国际安全形势的重要内容。

(2)经济手段已成为实现国际政治目的的重要方式,并直接导致了国际政治经济化的趋势。

(3)经济力量的多元化是推动国际政治格局转型的主导因素。

(4)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削弱了传统意义上的国家主权,增强了国际组织等非国家行为主体的政治协调功能。

(5)世界出现三大地缘经济区及其附属地区。

4、简述影响旅游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子。

(P159第六章)

(1)社会文化环境因子:

反映旅游者对当地社会冲击大小。

(2)社会经济环境因子:

反映当旅游地居民和政府的经济收益达到某一临界值时所容纳的游客人数。

(3)生态环境因子:

旅游区内的旅游用地面积越大,旅游活动规模空间越大,居民用地就越少。

三、论述题:

(50分)

1、试分析我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问题,阐述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20分)(P94第四章)

我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1)城镇化速度虚高,特别是“土地城镇化”的速度太快。

(2)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水平及就业岗位增加不能适应如此急速的城镇化。

(3)给资源、环境基础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乃至破坏。

(4)冒进式城镇化危害严重。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加快新型城市化进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有效解决城市建设发展突出矛盾和困难的有力措施,也是新形势下推进城市建设发展的必然选择。

其核心就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积极探索推进城市建设发展的新路子。

从总体上讲,推进新型城市化应该把握好“六个体现”:

第一,要充分体现功能化。

道路交通通畅,社会公益设施齐全,综合服务功能完善,才能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好的环境,创造好的条件,才能不断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真正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第二,要充分体现人文化。

城市建设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求,让规划具有灵气,让建筑具有思想,注重城市文化、艺术功能,塑造人文精神,提高内涵品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要充分体现生态化。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城市由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转变的重要标志,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

这就要求我们在城市建设中要把环境建设、生态保护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绝不能把城市变为“水泥森林”和“人库”。

第四,要充分体现集约化。

不论是城市规划设计还是开发建设,都要立足于节约能源。

实施集中开发、成片开发、立体开发,充分发挥城市的功能聚集作用,充分利用好每一寸土地,让每一寸土地都能发挥最大的效益。

第五,要充分体现信息化。

积极运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加快推进城市的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已成为城市建设发展的方向。

第六,要充分体现市场化。

尤其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正确处理好市场导向和政府主导的关系,切忌大包大揽和用行政手段取代市场行为,能用市场手段的一定要按市场规律办。

(1)城市与区域的空间一体化

(2)城市与区域的产业一体化

(3)城市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体化

(4)城市与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体化

(5)建立低碳城镇

2、试阐述人地关系矛盾的地域表现形式,进而论述实现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相协调的有效途径。

(30分)(P21第一章、P281第十章)

(1)人地关系矛盾的地域表现形式:

具体区域内的自然资源量、自然环境条件以及有机物、无机物之间的比例结构关系是一定的。

在一定科技条件下,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量以及交流的比例和频率也受一定限制。

(2)有效途径:

①对区域生产条件和基础的分析评价,明确区域发展方向;

②调整改善区域的生产布局,优化结构;

③确定区域内城镇的人口、城镇性质、规模、城乡关系;

④制定土地利用、开发计划;

⑤协调和完善交通网络、能源供给、通信、生活服务等基础设施;

⑥防止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等。

2013人文地理学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

(共20分,每小题5分)

1、第四产业:

是指对本身无明显利润但是可以提升其他产业利润的公共产业。

也可以称之为知识产业,或者信息产业。

(XX百科)

2、人口经济密度:

人口经济密度是指某地区达到一定经济水平时所拥有的人口数,它是把某地常住人口与该地经济发展水平指标加以对比,以反映人口与经济的关系。

(P61第三章)

3、扩展扩散:

指某种文化现象以一地的居民为中介在空间上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这样连续不断地传下去,其所占据空间越来越大。

(P131第五章)

4、区域共同体:

是指生活在地球表面的人类同所有其他的生命的和非生命的环境因子或成员组成的关系统一体,各成员实现着各自的价值、权利和义务,这个关系统一体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各部分的价值、权利和义务的合理的满足,实现协同进化,从而在整体上达到和谐。

(P267第十章)

二、简答题。

(共80分)

1、从人文地理学科特性阐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特性。

(P3绪论)

(1)地域性——地理学科的灵魂

(2)社会性——由学科研究对象所决定

(3)综合性——由学科属性所决定

(4)复杂性——学科体系构建的基本特征

2、试评价人文文化景观论。

(P13第一章、P135第五章)

该理论是由美国地理学家索尔在其《景观的形态》一文中提出的。

他认为一个特定的人群,有其特有的文化,在其长期活动的地域内,一定会创造出一种适应环境的地表特征,这种被人为活动改造后的自然景观就是文化景观,人类是造成景观的最后一种力量。

在这个演化过程中,“文化是动因,自然条件是中介,文化景观是结果”。

解释文化景观就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

地理学的中心命题是可见景观的研究,要鉴别和区分不同的文化区域,研究人类如何认识、介入、适应和改造环境,尤其要研究自然环境如何随文化景观而发生变化。

文化景观论强调:

人类居住的大地,不单是人类活动的舞台,也是人类塑造的过程,这种塑造不仅追求功能上的效益,也体现人类的审美观赋予其文化上的价值。

文化景观就是人类的自我表现,研究文化景观就是研究文化如何烙印在大地之上。

3、分析我国人文环境对农业经济活动的影响。

(P33第二章)

(1)农业劳动力的数量与素质是影响农业经济活动的因素之一。

(2)农业科学技术进步缩小了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布局的限制,减少了农业生产对土地的依赖性,使人们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有选择地布局农业。

(3)生产力水平高低,既影响农业生产布局,又影响农业生产水平。

(4)市场需求影响农业生产发展和布局。

(5)交通运输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前提。

(6)农业政策对农业生产与布局起调控作用。

4、阐述科学技术进步与人口分布的关系。

(P66第三章)

(1)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将从根本上改变生产增长与人口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

(2)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将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