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723548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docx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docx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集备人:

张俊莲时间:

03.23讲课时间:

03.30

  

教材分析

本文作者是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

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

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

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也表达了作者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本单元的主题是“民风民俗”。

对于“民风民俗”的学习,学生虽然学习过一些:

如二年级下册的《难忘的泼水节》等,但并不是主题的深入学习。

本文是本组课文的第一篇课文,作为单元的开篇课文,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方法:

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走进课文、阅读“阅读链接”的资料和搜集资料,了解一些关于北京的春节的传统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二是让学生通过品读课文、对比阅读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

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

为以后的课文学习作好学习迁移的准备。

课标链接

1、《新课程标准》提出我们的教学目标应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并展开教学。

使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并打下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突出语文教育的特点。

突出语文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中设计大量的听、说、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受到感染,在语文实践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求得发展。

3、教学中在充分体会语文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为学生拓宽学语文用语文的天地。

4、突出阅读教学的重点。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

“感受、理解、欣赏、评价”。

教学中要充分体现这一特点,要把四者有机结合,真正体现阅读教学的特点,突出阅读教学的重点。

5、实现语文课的实践性本质。

语文课程的一个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而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本课将引导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

运用语文实现读写结合,真正把语文实践落到实处。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春节这一节日习俗已经了解的很多了,而且刚过完春节,记忆还比较深刻,所以学习起来比较省力。

我班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多数孩子对文章的理解不再局限于一个段落,在长期引导学生要注重前后贯通的方法后,已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初步感受作品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而本文作者“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对于北方孩子们是比较容易接收的。

但课文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运用及其好处,我感觉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但也是最需要去学习的。

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独立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

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依据:

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写灯多的部分和描写小孩过春节的部分。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依据:

会用恰当的语调、语气,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要求不少于300字。

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依据:

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语言特色及基本表达方法。

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4.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习本文的的写法,写自己过春节的一个小片段。

(依据:

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5.借助资料了解更多的有关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

(依据:

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有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

学习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习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歌曲《恭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一)出示我班孩子过春节的一些画面,播放歌曲《恭喜》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巩固背诵《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二)阅读链接《本命年的回想》

谈读后你最想说的话,积累“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清)孔尚任

(三)了解作者(由学生相互补充了解)

老舍,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

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

母亲靠替人洗衣裳做活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1918年夏天,他以优秀的成绩由北京师范学校毕业,被派到北京第十七小学去当校长。

1924年夏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中文讲师。

在英期间开始文学创作。

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第一部作品,由1926年7月起在《小说月报》杂志连载,立刻震动文坛。

以后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赵子曰》和《二马》。

奠定了老舍作为新文学开拓者之一的地位。

1930年老舍回国后,先后在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任教授。

这个时期创作了《猫城记》、《离婚》、《骆驼祥子》等长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等中篇小说,《微神》等短篇小说。

1944年开始,创作近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四世同堂》。

1966年“文革”中不堪凌辱投湖自尽。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一)听写词语,同桌间互读检查。

“中旬﹑蒜瓣﹑熬年﹑腊月﹑饺子﹑榛子﹑鞭炮﹑爆竹﹑栗子﹑杂拌儿﹑截然不同﹑张灯结彩﹑逛街”

  

(二)默读课文思考:

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1.独学思考。

2.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3.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4.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围绕春节的热闹,作者时按什么顺序写的?

哪些部分写得详细?

哪些部分写得简单?

(师在板书中标注)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一)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

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二)小组内交流。

  (三)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1)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有声有光地玩耍。

)与此同时结合自己的经历来谈。

(2)朗读指导“孩子们准备过年……口琴等”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A.找读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腊八粥、腊八蒜;杂拦儿;二十三,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准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家家过年时都吃饺子;正月十五,这一天,大家必须吃元宵啊。

),说说体会(充足、丰盛)。

  B.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

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4.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A.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的灯会。

体会人们的轻闲、娱乐、高兴的心态。

  B.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阅读链接

默读梁实秋的《过年》和斯妤的《除夕》,思考:

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

(为下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五、作业设计

A:

搜集不同地区或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抓住特点重点介绍。

(节日﹑服饰﹑饮食﹑居民等)

B:

搜集有关春节的资料并整理出主要内容。

(如:

关于春节的来历﹑春节的习俗:

祭灶扫尘贴春联守岁闹元宵等﹑关于春节的传说:

年的传说岁的故事等)

六、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详  腊八熬粥泡蒜

腊月二十三吃糖放鞭炮

详除夕做年菜贴对联等

详正月初一拜年逛庙会

详正月十五看花灯吃元宵放花炮

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第二课时

  一、共话春节 

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资料。

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一)感受灯多

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

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灯的数量多:

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灯的种类多:

“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

  

(二)朗读指导

如果你就置身于这个灯会中,你有什么感受?

什么心情?

用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三、拓展

你哈知道哪些不同地区或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抓住特点重点介绍。

(如节日﹑服饰﹑饮食﹑居民等)

四、领悟表达特点

(一)总结本文的写法

作者是如何将“春节”的喜庆及这种民俗特点写得这么淋漓尽致的?

  预设:

一是按时间顺序来有条理地写春节,二是有详有略,对于春节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而其他部分则简略介绍,使我们对通宵达旦的除夕和张灯结彩的元宵节,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二)对比写法

   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中两部分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

      

生自由交流,教师及时梳理:

老舍笔下的除夕为我们展现的是全景图,抓住除夕人们主要的活动简单勾勒,语言简洁明快;而“阅读链接”短文二由回忆外婆入手,重点写了一家人怎么过除夕的情景,其中细致描写了准备过程和围炉情景。

启发:

我们要善于灵活运用不同的写法,写出个性,写出特色。

 五、小练笔训练

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

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

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

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

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个精彩的片段。

(提前布置写一篇有关过年的日记)

 六、布置作业(A:

所有内容必须全有。

B:

可以没有1)

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

1.春节印象:

自己修改或写一篇关于春节的习作。

 2.春节花絮:

从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传说、习俗中选择编写。

 3.精彩再现:

摘抄自己认为描写好的关于春节的诗词佳句或优美片段。

 4.春节建议:

春节怎么过,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5.节日集锦:

除了春节,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哪些,把你调查到的内容记录下来。

七、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详略得当

按顺序写

有侧重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