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0课.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726748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0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教版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0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教版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0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人教版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0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人教版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0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人教版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0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人教版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0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人教版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0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人教版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0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人教版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0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人教版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0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人教版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0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0课.docx

《人教版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0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0课.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0课.docx

人教版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20课

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一、课标要求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重点叙述了苏俄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以及“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和作用,体现了苏俄(联)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经济政策的变化。

这种变化,各有侧重,又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斯大林模式”则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迅速实现了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向强大的工业国的转变;同时,“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弊端日益严重,后来因没有进行有效的改革而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开始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意识,有探究的渴望和信心,但学习方法和习惯还待养成。

因此,我认为应该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简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归纳该政策的特点。

(2)分析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简述新经济政策的内容,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3)归纳“斯大林模式”的特点,简要评价“斯大林模式”。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比较,引导学生探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不同,从而了解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通过对“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表现、利弊进行讨论和探究,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殊性;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被迫性、必然性和不彻底性;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断进行改革的必要性。

(2)通过对“斯大林模式”利弊的分析,认识苏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和复杂性,从而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斯大林。

六、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难点: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利弊。

七、教学教法

依据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情节性等特点,本节课的教学流程以教材为依据,以多媒体课件为载体,实现文字材料、视频资料、教学图片等教学资源的整合,丰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再现丰富多彩的画卷,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创设问题情景,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比较和问题探究,激发思维,实现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的有机结合,培养探究意识,提高学科能力。

八、教具准备

九、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以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列宁和布尔维什克党对此进行了艰苦的探索。

讲授新课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苏俄进入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1918——1920)

(1)政治与军事上:

①国内:

反革命势力猖獗,被推翻的剥削资产阶级正准备通过武装暴乱恢复其失去的政权。

①国际:

帝国主义集团英法美日一方面派军队侵犯苏维埃俄国,一方面扶植俄国国内反革命力量,使内战更尖锐化和复杂化。

(2)经济上:

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2、目的:

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3、内容

(1)农业:

实行余粮收集制

(2)工业:

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

(3)贸易:

取消自由贸易

(4)分配:

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

4、特点:

背离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色。

这些政策是在战争年代,为了保证战时物资供应而实行的应急措施,它所规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取消商品贸易和货币流通、实行劳动义务制,与马克思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非常接近,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因此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合作探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一些规定损害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其中,对农民利益损害最大的政策是什么?

为什么?

余粮收集制。

因为经历了几年的战争,国民经济十分困难,农民手中粮食十分有限,所以根本不存在真正的余粮,余粮收集制实际上是剥夺了农民的口粮。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生命给予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

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

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这样,在临终的时候,他可以说,我的整个鲜血和生命,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阅读历史纵横和学思之窗部分,思考如何正确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5、评价:

(1)特殊历史条件下和特殊历史时期中,为了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战胜敌人的一项特殊政策;

(2)政策的实施对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战胜敌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

军事上的胜利保卫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3)为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过度提供了一种尝试;

(4)实践证明这不是一种理想的政策,一些措施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严重损害了农民和工人的利益,使工农联盟也濒于瓦解。

因此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正确道路。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

(1)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加上自然灾害,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濒临崩溃。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严重,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模式在实践中遭到失败,俄共(布)需要寻求新的模式。

2、概况(时间、目的)

时间:

1921年,俄共(布)“十大”召开,《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

目的:

解决危机,稳定政权

3、内容

(1)农业:

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粮食税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缓解了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稳定了政治形势;

(2)工业:

解除中小企业国有化

工业方面的措施调动了企业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工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有利于利用外资与技术。

(3)贸易: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允许自由贸易使农民获得了扩大再生产的资金,促进了商品流通;

(4)分配:

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的劳动热情,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4、特点

(1)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

(3)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合作探究:

新经济政策是否要发展资本主义?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特点

管理方法

否定商品货币关系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高度集中,行政管理。

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

经济体制

单一的公有制体制。

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实质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的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核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最重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

5、评价

必要性:

在严重的社会危机形势下为巩固政权而进行的经济政策的调整

作用:

积极方面:

(1)提高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迅速恢复(1925年),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2)是列宁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探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消极方面

领导人对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以致后来过早地终止了新经济政策的执行。

【合作探究】:

列宁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的比较

相同点

(1)都面临内忧外患的局势,在经济出现危机的情况下推行

(2)都缓解了危机

(3)都注意利用不同经济制度的长处

(4)在农业政策上都主张国家对农业进行干预或调节,以促进农业恢复和发展,从而巩固政权。

不同点

(1)背景不同

新经济政策是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政治、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是因为1929-1933年经济危机加剧了美国的政治、经济危机。

(2)性质和前提条件不同

新经济政策是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前提下;

罗斯福新政是在资产阶级专政的前提下。

(3)根本目的不同

新经济政策是为了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巩固工农联盟

罗斯福新政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秩序,减轻经济危机对美国的破坏

(4)方式不同

新经济政策是以市场调节为住,利用市场与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国家放松对经济的干预;

罗斯福新政是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方法。

(5)侧重点不同

新经济政策的侧重点是农业;

罗斯福新政的侧重点是工业。

(6)作用不同

新经济政策使俄国的经济生产恢复到战前的水平,巩固了工农联盟;罗斯福新政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的发展,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

三、斯大林模式

请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模式”吗?

“模式”(英文:

Mode)一词的本意是指“事物的标准样式”。

当“模式”这个词被用于形容一定社会的社会生活组织形式时,它所具有的含义应该是指一定政府代表统治阶级组织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时所提倡的理念、所组建的体制和所采取的政策、方针等。

1、背景:

(1)国际形势:

虽然赢得三年战争的胜利,但仍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之中;

(2)政治形势:

1922年苏联成立;列宁逝世后,斯大林上台,通过政治斗争逐渐巩固了自己的领导地位;

(3)经济形势: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苏联经济迅速恢复,但总体而言其生产力水平仍相对落后,20年代末工业产值仍只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45%。

尤其重工业发展不足。

(4)历史传统与社会环境:

沙皇俄国长期以来是一个农奴制国家,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后虽然走上走向资本主义道路,但仍存在大量的农奴制残余;从经济上讲是一个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落后的农业国;从政治上讲,长期处于沙皇专制统治之下,专制主义的意识形态根深蒂固,而且有着强烈的扩张欲望。

(5)思想环境:

斯大林多次在国家问题上强调,“阶级的消灭,不是通过阶级斗争消灭的道路,而是经过阶级斗争加强的道路达到的”,“只有最大限度的加强国家政权,才成车次铲除垂死的阶级的残余”。

(6)斯大林的个人性格特点:

粗暴、非凡的意志力、对人的主观能动性比较看重,对客观规律则尊重不够、带有俄罗斯农民意识。

2、含义:

是指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起来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

它是苏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

【合作探究】:

“特定的历史条件”是指什么历史环境

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的威胁;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还有斯大林个人的因素

3、斯大林模式的内容

(1)内容

工业方面: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农业、轻工业提供资金

【合作探究】:

苏联为何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1)用现代技术改造落后的工业农业;

(2)增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

(3)给社会主义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经济体制方面: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合作探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哪些利与弊?

利:

与当时的苏联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使苏联在工业化建立的最初阶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弊:

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工业比例的严重失调,后来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农业方面:

农业集体化运动:

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1937)(P96历史纵横)

【合作探究】:

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失误产生了什么严重影响?

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农业的发展,致使苏联整个国民经济无法达到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

4、特点

所有制—单一的公有制,取消一切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

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行政指令代替市场调节

5、评价:

斯大林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它的出现,有其历史功绩,也存在很多弊端。

(1)积极:

①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称为工业强国。

②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③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在扫除文盲的基础上,国家培养了大批各方面的专家。

④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创新。

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

(2)弊端:

①政治上:

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导致社会缺乏民主,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干部职务终身制,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盛行。

②经济上:

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结论:

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

【合作探究】:

中国有没有实行过“斯大林模式”,与“斯大林模式”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吸取了什么经验教训?

20世纪50-70年代末实行过。

启示

(1)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要从本国国情出发,保证国民经济比例稳步健康协调发展。

(3)要注意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十、课堂小结

十月革命的胜利宣告了苏联的诞生。

为巩固新生政权,苏俄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政策对击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正确途径,新经济政策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但被后来的苏联领导人过早地终止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经济建设方针,开展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是也存在着严重的失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日益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这种模式的日益僵化最终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十一、布置作业

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十二、教学反思

十三、板书设计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苏俄进入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1918——1920)

2、目的:

3、内容:

4、特点:

5、评价: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

2、概况(时间、目的)

3、内容

4、特点

5、评价

三、斯大林模式

1、背景:

2、含义:

3、斯大林模式的内容

4、特点

5、评价:

(1)积极:

(2)弊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