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音乐才能与外语能力的对比研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727012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音乐才能与外语能力的对比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关于音乐才能与外语能力的对比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关于音乐才能与外语能力的对比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关于音乐才能与外语能力的对比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关于音乐才能与外语能力的对比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音乐才能与外语能力的对比研究.docx

《关于音乐才能与外语能力的对比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音乐才能与外语能力的对比研究.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音乐才能与外语能力的对比研究.docx

关于音乐才能与外语能力的对比研究

关于音乐才能与外语能力的对比研究

  语言与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国古代圣贤对此曾有精辟的阐释,《乐记》曰: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声成文,谓之音。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在心为情,发言为声。

”可见古人早巳看到语言与心理、音乐与心理、语言与音乐之间的内在关联。

  近年来,关于语言与音乐的跨学科交叉研究在国内外均取得可喜的成果。

例如,澳门亚洲国际开放大学爱德华·吴(音译)的《语言研究中的音乐方法》、美国布兰戴斯大学语言学家贾肯多夫(Jackendoff)与哥伦比亚大学作曲家勒达尔(Lerdahl)根据乔姆斯基(Chomsky)转换生成语法理论而写成的《有调性音乐的生成理论》。

这一方兴未艾的跨学科研究大有形成一门新兴学科——音乐语言学之势。

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之下,针对目前尚未涉猎的领域——音乐才能与外语能力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假设、分析和论证。

笔者希望此研究能抛砖引玉,引发国内同仁一起开发这块视野之外的荒原。

这对语言学和音乐学的研究,对提高我国音乐艺术院校外语教学乃至艺术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音乐才能与外语能力

  音乐才能与外语能力(特殊的语言能力)是人大脑功能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心智发展的生物基础。

离开这一物质基础,任何个体的发展都是不可想象的。

美国语言学家贾肯多夫和作曲家勒达尔在《有调性音乐的生成理论》一书中列举了人类不同文化共享的与生俱来的60余条音乐规则。

同时他们认为人类85%的语言规则是天赋的,其余是后天习得的;95%的音乐规则是先天的;人本身具有某种语言与音乐认知能力。

  1.音乐才能

  根据音乐心理学研究,才能是指人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潜在的能力。

音乐才能就是人们从事音乐活动过程中所需要的敏锐的听觉、丰富的想象力和良好的表现能力。

音乐才能是对音乐的敏感性,是一种特殊的综合能力,其中包括:

对节奏、旋律、音调、音色和音高等的敏感性、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操作能力、情感反应能力和审美能力等。

音乐才能是学习音乐的基础。

  2.外语能力

  正如音乐才能一样,语言能力是人们学习掌握语言的一种具有生理基础的机能。

乔姆斯基提出了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的区分,认为语言能力是天赋的。

语法规则是有限的,但依此所生成的句子却是无限的。

美国心理学家伦纳伯格(E.H.Lenne—berg)认为离开发声系统和大脑构造,人要学习和掌握语言是不可想象的。

语言是一种具有物种特征的倾向,语言能力受大脑左半球支配。

大脑侧化(1ateralization)发生前,若左半脑受伤,语言能力便留在右半脑;侧化之后,若左半脑受伤,人就会丧失语言能力。

而外语能力只是一种特殊语言能力。

人正是具备了语言能力,才有可能学习和掌握一门或几门外语。

语言能力是外语能力的基础。

  二、假设与相关理论依据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分为左右半球,分别掌管不同的功能。

右半球大脑侧重事物、形象、音乐、艺术和直觉等活动,称为“音乐脑”;而左半球大脑则侧重逻辑、抽象、语言、判断和推理等活动,有“语言脑”之称。

可是在大脑侧化发生之前,语言功能和音乐功能一样处于右半球大脑。

这说明在个体生命的早期,语言与音乐实际上难以区分。

就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而言,早期的诗与歌,语言与音乐也是水乳交融、不分彼此的。

中国人则干脆把诗叫做“诗歌”。

大脑侧化的发生使个体生命的语言功能与音乐功能相互分离,理性思维与情感思维日趋成熟。

在整个人类历史进程中,随着社会生活日益复杂化,也发生了同样的和同步的“侧化”,即,语言与音乐的分化,只见诗不见曲的《诗经》乃至宋词的出现与乐曲的失传,足以说明这一点。

个体的发展与人类文化的进程,二者之间高度的同步性和一致性现象决非偶然的巧合。

  既然音乐才能和外语能力(特殊的语言能力)都是天赋的,二者同宗同源,那么,它们之间就一定存在着某种关联和联系,彼此相互补充、相互影响。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HowardGardner20世纪初出版的《心智架构》(FrameofMind)一书,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将人的能力分为八种类型。

其中有包括音乐才能(即,对节奏、音调或旋律、音色的敏感性,察觉、辨别、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它允许人们能对声音的意义加以创造、沟通与理解)和语言能力(即,口语及书写文字的运用能力,语义能力、语法能力,以及声音、节奏、音韵等的敏感性)。

他认为每一种能力代表着一种不同于其他能力的独特思考模式,然而它们却非独立运作的,而是同时并存、相互补充、统合运作的。

  多年来,人们普遍认为音乐艺术院校学生的外语不好,四、六级考试通过率很低。

这只是片面的认识,考试通过率并不代表外语能力。

实际上,音乐专业学生的外语能力一点也不亚于其他专业学生,甚至高于他们。

根据多年的教学研究,笔者认为音乐综合才能突出的学生,外语能力,特别是听力也表现出同样的倾向。

而且根据心理学理论,人的才能或能力是有差异的。

为了证实这一点,笔者近期进行了一次实验。

  三、实验法与恒量分析

  1.实验法

  在音乐专业教师的协助之下,从2003级不同专业学生中挑选出30名音乐综合才能测试成绩在80分以上的学生作为A组,30名音乐综合才能测试成绩70分以下的学生作为B组,然后用同样的标准化英语试题对A、B两组学生分别进行两个小时的外语能力测试。

测试结果

  A组结果显示70分以上27人,占总人数的90%,音乐综合才能测试成绩与外语能力测试成绩构成正比例关系,符合我们的假设;70分以下只有3人,仅占总人数的10%,音乐综合才能测试成绩与外语能力测试成绩构成反比关系,与设定假设不相吻合。

  B组结果显示70分以上10人,占总人数的33%,音乐综合才能测试成绩与外语能力测试成绩构成反比例关系,与设定假设不符;70分以下20人,占总人数的67%,音乐综合才能测试成绩与外语能力测试成绩构成正比例关系,符合预定假设。

  综合A、8两组的情况,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的音乐综合才能测试成绩与外语能力测试成绩构成正比例关系,符合我们预定的假设,即音乐综合才能测试成绩优秀的学生,外语能力测试成绩则有与之相应的表现,而音乐综合才能测试成绩低的学生,外语能力测试成绩也有与之相应的表现。

不过,这里有一个问题颇令人困惑不解,A组10%和B组33%的学生何以音乐综合才能测试成绩与外语能力测试成绩构成反比例关系呢?

如何解释这一变量呢?

  当然,没有例外,则不成规则。

根据当代语言测试理论,只要对变量加以控制,才能保证评判的客观性、一致性、效度和信度。

A.Davies指出:

“毕竟理论决定一切,必须首先有一个关于语言运用能力构成的理论,才能在此基础上设计语言测试的内容和形式,所得到的分数才有解释力。

  德国进化认识论创始人福尔迈认为在实证科学领域尽管有些假设和理论不可能得到绝对的证实,但是确实存在着一些标准,根据这些标准,它们是可以得到检验和评判的。

公理的独立性和完备性,理论的精确度和覆盖面(强度),可以被视作重要的评价标准。

一种包含矛盾的理论的存在,有时会激发寻找一种更好的理论研究。

福尔迈还认为,只要对矛盾加以限定或将其消除,该理论还是有意义的。

  2.问卷,变量控制与分析

  为了解释上述反比例关系并对变量加以控制或将其消除,我们又对A组10%和B组33%的学生分别进行了英语学习动机问卷调查。

问卷设有两个问题:

一是学习英语对你的未来是否重要?

二是课外是否学习英语?

调查结果A组3人都认为学习英语对自己的未来不重要,课外根本不学英语。

B组10人都认为学习英语很重要,每周课外学习英语三个小时左右。

有意思的是A组3人中有一人来自管弦系,二人来自民乐系。

而管弦系和民乐系许多学生来自艺校,考上大学之前没有系统地学过高中英语。

B组10人多出自音教系、音乐学系、作曲系或声乐系,这些系绝大多数学生是从高中考上的,专业功底一般,文化课基础却好。

调查结果完全可以回答为何音乐专业能力强而外语能力弱以及音乐专业才能一般外语能力相对好的令人困惑的问题。

同时,调查结果也显示上述变量处于可控制范围之内,并不足以影响或扭转假设及其验证过程的合理性和客观性,可以将其消除或排除不记。

这也从另一侧面印证了音乐才能好的学生,外语能力也有相应的表现这一预定假设是完全成立的。

我们认为人的各种能力,特别是音乐才能和外语能力(特殊的语言能力)之间存在着迁移现象,彼此之间不是孤立运行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

天赋才能或能力不能决定一切,只有与后天努力结合时才能显示其强大的潜在势能,迁移作用方能发挥应有的积极的效力,即正迁移。

而且一个人仅有天赋,而缺乏有力的动机和应有的与之相符的努力,是不可能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

  四、结论

  淮南子曰:

“夫天地运而相通,万物总而为一。

能知一,则无一之不知也;不能知一,则无一之能知也。

”(《淮南子}卷七,精神训)也就是说天下万事万物总是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彼此相通、相互包含、互相影响。

按照全息论的观点:

“宇宙是一个普遍联系体,一切事物都处在全方位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之中。

”(钱冠连《语言全息论》)音乐与语言、音乐才能与外语能力也概莫能外。

HowardGarner则认为人的智能并非固定与静态的实体,它们可能被强化与扩大。

而后天的努力和其他因素,如教育、文化等则是影响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每个文化或社会对不同型式的能力有不同的评价,使得个体在各种才能或能力的发展上表现出不同的动机,也使得某些人在某些能力上会有高度的发展。

由于遗传、环境或其他因素的差异,每个人在各种才能或能力的发展程度上有所不同,而且也会以不同的方法来统合或糅和(blend)这些潜在势能。

每种能力有其独特的发展顺序,并在人生的不同时期中开始生长与成熟。

例如,语言能力和音乐才能是最早被发展的。

上述不同理论则是在哲学的高度上和心理学的深度与广度上支持和证实了我们所设定的假设及实验过程的正确性、合理性和科学性。

音乐上极有天赋的学生往往有强烈的动机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才能,而这种源于音乐专业天赋的动机会激活内心深处需要在各方面(包括外语能力)完善自己的动机。

因而当一个有音乐才能的学生在专业上取得优异成绩的时候,他在语言特别是外语能力方面表现出同样的趋势,就不足为怪了。

毕竟音乐与语言、音乐才能与外语能力同源同宗,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从而产生强有力的正迁移效果。

毫无疑问,对此的认识和理解将有助于音乐艺术院校外语教学甚至艺术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扬惠中着《C.Weir效度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

  钱冠连着《汉语文化语用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冯志伟着《现代语言学流派》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洪堡特着《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商务印书馆,2004年

  何兆熊、梅德明着《现代语言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

  丰子恺着《世界大音乐家与名曲》,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年

  金文大着《中国古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

  俞人豪着《音乐学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

  沈旋、谷文娴、陶辛着《西方音乐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