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名词解释全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72727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52.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名词解释全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名词解释全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名词解释全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名词解释全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名词解释全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名词解释全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名词解释全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名词解释全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名词解释全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名词解释全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名词解释全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名词解释全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名词解释全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名词解释全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名词解释全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名词解释全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名词解释全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名词解释全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名词解释全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名词解释全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名词解释全Word格式.docx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名词解释全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名词解释全Word格式.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名词解释全Word格式.docx

它的建立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内政与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5、辛酉政变:

1861年11月慈禧勾结奕訢,在外国公使支持下发动政变,处死载垣、端华、肃顺,史称祺祥政变(又称辛酉政变)。

从此,慈禧掌握了清朝的统治权。

这一政变是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产物。

6、洋务运动:

在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和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打击下,清朝中央以恭亲王奕訢为代表,地方上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僚,为维护清朝统治,御侮自强,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宗旨,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了一场名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以1861年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起点,以《马关条约》签订为终结,历时30余年,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7、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出兵帮助镇压。

6月,清政府出兵朝鲜牙山。

与此同时,日本则以保护侨民和使馆为借口在仁川登陆并占领了汉城。

7月25日,日本海军突然在丰岛海面偷袭中国舰船,进犯驻牙山的清军,日本不宣而战。

8月1日,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

这一年是中国农历甲午年,史称甲午中日战争。

主要经过包括丰岛战役、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

威海卫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历时30多年的洋务运动至此告一段落。

8、《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直接后果,就是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代表李鸿章与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其主要内容是:

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殖民统治;

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

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等。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最苛刻的卖国条约。

它不但规定中国割地、赔款、增开商埠,还使中国为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敞开大门。

从此,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9、“门户开放”政策:

为了分享侵略中国的权益,1899年美国政府提出的.其内容主要是美国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已经取得的特权,但在各国的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美国享有均等的权利,并要求中国内地全部开放.“门户开放”政策是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争夺在华利益上的一个妥协方案,从此以后美国在华势力一天天扩大.

10、《海国图志》:

清朝后期魏源著.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祥备的世界史地巨著.书中介绍和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特别是战舰和火器生产技术;

系统地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和辩证关系.是一部研究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探寻向西方学习富国强兵之路的维新思想的启蒙书.

11、金田起义: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率拜上帝会众两万余人在桂平县金田村正式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军队称太平军,并颁布军纪五条,这就是举世震惊的金田起义,它标志着气势磅礴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从此开始。

12、永安建制:

1851年9月25日,太平军攻占永安后,洪秀全在永安进行了政治、军事建设,称永安建制。

永安建制——内容有:

第一,封王建制。

初步建立了政权,封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等分别为东、西、南、北、翼王,并决定由东王节制诸王(见右图)。

同时颁布《太平官制》、《太平礼制》等各项制度,通过永安封王建制,太平天国政权已初步形成。

第二,颁行《太平天历》(冯云山创)。

第三,整饬军纪。

颁行军律《太平条规》、《太平军目》(冯云山编制)。

永安建制,初步确立了太平天国的立国规模和军政体制,进一步巩固了起义队伍,增强了太平军的战斗力,为太平天国的胜利进军奠定了基础。

13、《天朝田亩制度》:

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后洪秀全颁布了一个以土地和财产分配制度为核心,扩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

它是太平天国建设新世界的蓝图,是农民向封建统治全面宣战的总纲领是革命的农民对未来理想社会的结晶。

首先,从根本上否定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直接把矛头指向封建统治的基础,具有巨大的反封建的革命性。

其次,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是一种空想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根本无法实施。

14、天京事变:

是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发生于1856年的天平天国的都城天京。

主要事件包括:

杨秀清逼封“万岁”、韦昌辉滥杀无辜、石达开负气出走。

其影响是太平天国运动从此由盛转衰。

15、公车上书: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举人1300多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

因为汉朝时封建政府用车马接送应举之人到京称“公车”,后来人们就用公车作为举人的代称,因此,叫“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是近代知识分子第一次群众性的爱国行动,它冲破了清政府规定的知识分子不得干政的禁令,是资产阶级变法维新思潮转变为政治运动的标志.

16、《中外纪闻》:

1895年8月17日(清光绪二十一年六月二十七日),康有为、陈炽等在北京创办《中外纪闻》。

内容主要为编译西电西报,介绍“列强政治、经济情况和清廷奏章”,意在广开知识,宣传变法。

1896年1月20日被清政府查封,禁止发行。

《中外纪闻》是资产阶级早期政治团体的机关刊物,在中国近代政治史、新闻史上有一定地位。

  

17、百日维新:

在维新派的推动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终于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正式宣布变法。

诏书明确表示了变法的决心。

这一年是中国干支纪年的戊戌年,历史上被称为戊戌变法;

从正式宣布变法开始,到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止,光绪帝发出了100多件维新谕旨,推行新政共计103天,故又称“百日维新”,这是维新运动的高潮和集中表现。

在此期间,根据维新派的建议,光绪颁发了数十道推行新政的诏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和军事、文教等各个方面。

18、兴中会:

1894年底,孙中山在檀香山联合华侨人士20余人,创立了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小团体——兴中会。

1895年,孙中山回到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在这前后,广州等地,还建立了兴中会分会。

孙中山亲自草拟的《兴中会章程》,以“振兴中华,维护国体”为立会宗旨,并制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第一次向中国人民提出了推翻清朝专制政权,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目标。

这个团体的成立是孙中山从事民主革命活动的正式开始,表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在组织上已初步形成,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开端。

19、中国同盟会:

这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政党。

它于1905年8月20日在东京正式成立。

同盟会在组织上按照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建设,孙中山为总理,下设三部,国内外分别建立支部,支部下设立分会。

同盟会的章程是“驱除靼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同盟会的主要成员是中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

20、辛亥革命:

1911年(辛亥年)爆发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黄花岗起义失败不久,湘、鄂、川、粤四省掀起保路风潮,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线。

10月10日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共进会在同盟会的影响和推动下,发动武昌起义,成立湖北军政府。

全国各地相继响应,不到两个月,全国有十四省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12月29日南京十七省代表会议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并于1912年元旦在南京成立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策法令,成立临时参议院,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月12日清帝被迫宣布退位,从此结束了清朝二百六十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

中华民国的建立和清朝的覆灭,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诞生和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终结。

2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南京临时政府公布的、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献。

1912年3月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11日公布施行。

其基本精神是按照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要在中国建立一个实行议会制和责任内阁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规定了人民享有的各项民主权利。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开创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新局面,在中国近代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2、二次革命:

即“讨袁之役”,又称“癸丑赣宁之役”。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辛亥革命后发动的反对袁世凯独裁专制、维护民主共和的武装斗争。

“二次革命”是维护共和制度的一次武装反袁斗争,实为辛亥革命的继续。

它的失败使民国初年的历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北洋军阀黑暗统治的时期。

23、护国运动:

袁世凯称帝,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慨和反抗,1915年底,爆发了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运动”,领导这次运动的是梁启超的进步党。

梁启超利用自己与蔡锷的师生关系和蔡锷在云南的影响,要蔡锷回云南发动武装起义,并联络了西南军阀起兵反袁。

在这之前,孙中山已派李烈钧等人去云南活动,滇军中下级军官对袁的倒行逆施十分不满。

蔡锷回到云南,进一步壮大了反袁力量。

他策动云南将军唐继尧于1915年12月25日宣布云南独立,组成“护国军”,出兵讨袁。

此后,贵州、广西宣布独立,各地继而纷纷响应,表示讨袁。

袁在内外压力下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撤销帝制,企图退保总统地位,但遭到各方拒绝。

5月8日军务院在广东肇庆成立,唐继尧任抚军长,与袁世凯政府对峙。

6月6日袁忧愤而死,由黎元洪任大总统,宣布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

7月14日军务院撤销,护国运动结束。

24、张勋复辟:

1917年7月中国清代废帝溥仪在北京复辟12天的事件。

由于这次事件是张勋一手策划,史称张勋复辟。

1916年袁世凯称帝败亡后,政局动荡不已。

张勋遂乘机联络前清遗老遗少及保皇党人康有为等,积极为复辟作准备。

1917年5月,因是否解散国会问题,大总统黎元洪和国务总理段祺瑞发生争端。

黎元洪被迫召张勋入京调解。

张勋便带领他的“辫子军”于6月14日入京,7月1日,把清朝已退位的12岁小皇帝溥仪抬出来宣布复辟,遭到全国强烈反对。

25、护法战争:

是孙中山先生发起和领导的一场为维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恢复国会反对北洋军阀段祺瑞反动统治的战争。

1918年5月,逼迫孙中山辞去大元帅职务。

非常国会的议员也改组军政府,把元帅制改为总裁制,推出总裁7人。

实权操在陆荣廷手里,孙中山被迫离开广州去上海。

护法运动失败。

26、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的文化革命运动。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学和白话文,反对封建旧文学和文言文。

初期的新文化运动是一次解放思想的启蒙运动,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传播在客观上准备了思想条件,但是,它并未超出旧民主主义的范畴,没有给中国人民指出彻底解放的道路。

十月革命后,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中国,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成长起来,赋予了新文化运动以新的方向,把宣传马克思主义提到首要地位,因此,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发展成为一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的波澜壮阔的文化革命运动。

27、五四运动:

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伟大革命运动。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直接引发了五四运动。

这次运动表明,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发展到工人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28、陈独秀:

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安徽人。

曾为国民党的改组以及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在国民革命后期,因犯“右”倾错误,主动放弃了无产阶级在大革命中的领导权,最终导致国民革命的失败。

30、香港海员大罢工:

香港工人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推动下,为反对英帝国主义压迫,争取改善待遇而举行的大罢工。

1922年1月12日,为了反抗香港英国资本家对中国海员工人的奴役,要求增加工资,香港海员在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领导下举行罢工,罢工坚持了八个星期,最后取得胜利。

这次罢工,成为党领导下的第一次中国工人运动高潮的起点。

31、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又称二七政治大罢工。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23年2月1日,京汉铁路总工会在郑州召开成立大会,遭到北洋军阀吴佩孚的武力干涉。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

二七惨案发生后,在反动政府的血腥镇压下,全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

32、第二次护法运动:

1920年11月,孙中山重返广州,再组军政府,再度揭起了护法的旗帜,发起第二次护法运动。

1921年4月7日,国会非常会议参众两院联合会议选举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

1921年9月平定广西,统一两广;

随后两度发布北伐令,分别计划取道湖南和江西督师讨伐北洋军阀。

后因陈炯明的叛变直到导致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

这是孙中山遭受的他一生中最惨重的一次失败,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没落。

33、黄埔军校:

在苏联和中共的帮助下,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立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

军校的宗旨是培植军事与政治人才,建立一支革命的武装力量。

它在短期内就培养了大批军政干部,成为后来建立国民革命军的骨干,在统一广东和推进北伐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34、冯玉祥北京政变:

1924年10月,正当直奉战争激烈进行的时候,冯玉祥率部从前线倒戈回北京举行政变,囚禁了曹锟,并合奉军妥协,合击直军,直军崩溃,直系军阀控制北洋政府的局面顷刻瓦解。

冯玉祥将所部改称“中华民国国民军”。

35、中山舰事件:

1926年3月18日,由蒋介石的盟弟、孙文主义学会分子欧阳格用黄埔军校驻省办事处的名义,电话命令海军代理局长、共产党员李之龙,调中山舰到黄埔候用。

中山舰开到黄埔,阴谋分子立刻散布谣言,说共产党阴谋暴动。

3月20日,蒋介石借口“共产党阴谋异动”,宣布戒严,断绝广州市内外交通,调动军警包围省港罢工委员会及苏联顾问办事处和住所,逮捕了李之龙和中山舰中的共产党员,又扣捕黄埔军校及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二师中的共产党员共40余人,强迫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工300多人退出第一军。

这一事件是民族资产阶级右翼向无产阶级争夺革命领导权、特别是军权的第一个阴谋政变,是民族资产阶级右翼压制革命的第一个重大的企图。

36、整理党务案:

1926年5月15日,国民党在广州召开二届二中全会。

蒋介石在会上提出整理党务案。

主要内容是:

共产党员在国民党各高级党部的委员比例不得占1/3以上;

共产党员不得任国民党中央各部部长;

国民党员不得加入共产党;

共产党须将其加入国民党之党员名单交国民党中央保存;

第三国际对中国共产党的指示以及中国共产党对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的指示,均须先交国共两党联席会议讨论通过等。

“整理党务”即国民党右派为限制共产党人在国民党内的正当活动,破坏国共合作采取的组织措施。

整理党务案被通过,一些国民党右派分子取代共产党人充当国民党的部长,蒋介石也乘机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席、组织部长和军人部长等职。

至此,蒋在掌握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以后,继而篡夺了党权、政权和军权。

37、“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的反革命政变。

4月12日,被蒋介石收买的青红帮流氓冒充工人,向分驻上海各处的工人纠察队队部发动袭击。

随后,国民党军借口调解"

工人内讧"

,强行解除工人纠察队武装,并打死打伤纠察队员二三百人。

13日,上海工人举行总罢工,十万余人、学生、市民举行集会和示威游行。

当队伍行至闸北宝山路时,再次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屠杀,群众死百余人,伤无数。

此后,蒋介石继续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进行捕杀。

仅三天内,即有三百多人被杀,五百多人被捕,五千多人失踪。

这次反革命政变为蒋介石建立反动的南京政府扫清了道路。

38、“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不顾国民党左派宋庆龄,邓演达等人的坚决反对,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

公开背叛革命,疯狂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至此,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国民革命全面失败。

39、宁汉合流:

1927年9月,国民党内的蒋介石集团同汪精卫集团在反共的基础上实行反革命合流。

1927年“七&

#8226;

一五”政变后,武汉国民党政府迁往南京,与南京国民党政府合在一起,史称“宁汉合流”。

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国民党集团建立了与武汉国民政府相对立的南京国民政府,造成“宁汉分裂”的局面。

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叛变革命,消除了宁汉双方在反共问题上的分歧,使宁汉合流成为可能。

冯玉祥几次致电宁汉双方,解决党内争执。

7月24日,汪精卫表示愿意“和平统一”,并同意迁都南京。

9月,南京国民政府和军事委员会进行改组,并发表宁汉合作宣言,宣布国民党“统一”完成。

40、济南惨案:

日本侵略者于1928年5月3日,在中国济南屠杀中国外交官员和军民的事件,又称五三惨案。

从5月3日到11日,日军共杀害中国军民6000余人,造成了震惊中外的济南惨案。

41、东北易帜: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在中国东北将原北京政府的红黄蓝白黑五色旗改为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宣布拥护国民政府的政治行动。

这样,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42、中原大战:

1930年春爆发的中原大战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军阀混战。

43、三湾改编:

9月29日,毛泽东领导湖南秋收起义的部队在三湾村进行改编(三湾改编):

将原来的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

在部队中建立各级党组织和党代表制度,将党的支部建在连上;

在部队内实行民主管理制度,连以上建立各级士兵委员会。

“三湾改编”开始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从政治上、组织上奠定了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

44、古田会议:

1929年12月。

在福建省上杭县的古田村召开了红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毛泽东、朱德作了报告,陈毅传达了周恩来等起草的党中央九月来信。

大会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决议,《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既是其中的重要的一部分。

决议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制定了正确的建党路线和建军路线,强调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从根本上保证了党和红军即使处于农村环境,在工人成分不多的情况下,也保持了无产阶级思想的纯洁性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统一,从而以新的经验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和建军学说。

45、九一八事变:

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的头幕。

由石原莞尔和板垣征四郎策划,日军关东部队在1931年9月18日炸毁了南满铁路在沈阳柳条湖附近的路段,原计划挑衅中国军队,但中国军队并没有动作,日本便诬陷中国军队破坏铁路,进军入东三省。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开始,此后东北三省被蹂躏、奴役达14年之久;

也是中国各阶层人民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掀起空前规模的抗日救国高潮的开始,对中日两国历史均具重大影响。

46、淞沪会战:

1932年1月28日晚,日本海军陆战队2000多人攻击驻在闸北的中国军队第十九路军,继而又进攻江湾和吴淞。

第十九路军在将领蔡廷锴、蒋光鼐等的统帅下,奋起抵抗,由此开始了一&

二八淞沪抗战。

到1932年5月5日,中日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这个协定实际上让中国撤除了在上海的驻军权,对日本今后的侵略有利。

此后,蒋介石也正式将“攘外必先安内”作为国民党当局处理对外对内关系的基本准则。

47、华北事变:

为了进一步侵略中国,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在华北进行经济侵略的同时加紧策划把华北从中国分离出去,我们把这一系列日本分离华北的活动总称为华北事变.在事变中,日本以各种借口与国民党政府签订了《何梅协定》和《秦土协定》,控制了冀察两省,从而使国民党中央势力退出了平津和河北,同时又策动华北五省自治,成立了冀察政务委员会,,虽然名义上隶属国民党政府,但实际已是变相自治.华北事变进一步加深了中华民族危机,也掀起了中国的全国性的抗日救亡运动.

49、瓦窑堡会议:

1935年12月,党中央政治局在瓦窑堡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

总之,瓦窑堡会议从理论上和政策上解决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问题,从而解决了遵义会议没有来得及解决的党的政治路线问题,保证了中共在新形势下运用正确的战略和策略团结全国人民迎接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掌握政治上的主动权。

这表明中共已经着手总结过去革命成败的经验教训,学会了从中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进行工作。

50、西安事变:

又称“双十二事变”。

由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南京国民政府一意孤行,继续调集重兵入陕,并逼迫张学良、杨虎城"

剿共"

在进退两难的情况下,张、杨毅然实行兵谏,于1936年12月12日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经过中国共产党等多方力量的努力,西安事变遂告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为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51、卢沟桥事变:

日本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于1937年7月7日在北平西南宛平县(今属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制造的军事冲突。

又称七七事变。

日军挑起事端、进而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后,中国军队在平津地区奋起抗击日军侵略的作战,称为卢沟桥抗战。

中国人民进行的八年抗日战争从此开始。

52、淞沪会战:

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正面抗战的第一大战役.八一三事变后,中国政府为了表明抗战的决心,从1937年8月——11月,组织了淞沪会战,历时三个月.双方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在上海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最后上海沦陷.会战中,中国军队奋勇苦战,虽然负出了沉重的代价,但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幻想.歼灭了大量日军,给敌人以沉重打击.

53、徐洲会战:

是1938年1月至5月,中国第五战区部队与日军华北方面军、华中派遣军各一部,在以江苏省徐州为中心的津浦(天津至浦口),陇海(宝鸡至连云港)铁路地区进行的大规模的防御战役。

在李宗仁将军坚定有力的指挥下, 

 

徐州会战历时4个多月,日军虽然打通了津浦线,但妄图打击中国军队主力的目标却未能达成。

再次打破日军速战速决的企图。

而中国军队将日本主力吸引到津浦线上,暂时转移了日军的进攻方向,为部署尔后的抗战初期最后一场关键大会战武汉保卫战赢得了宝贵时间,尤其是台儿庄大捷大大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意志。

54、武汉会战:

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初期发生在武汉外围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会战从1938年6月11日日军进攻安庆起,至10月25日中国军队主动撤出武汉止,历时约4个半月。

这场以“保卫大武汉”为口号的大规模战役主要在武汉外围展开,日军前后投入武汉作战的兵力达35万余众(是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