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景深山楂树栽培管理技术详解概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728161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景深山楂树栽培管理技术详解概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秋景深山楂树栽培管理技术详解概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秋景深山楂树栽培管理技术详解概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秋景深山楂树栽培管理技术详解概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秋景深山楂树栽培管理技术详解概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秋景深山楂树栽培管理技术详解概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秋景深山楂树栽培管理技术详解概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秋景深山楂树栽培管理技术详解概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秋景深山楂树栽培管理技术详解概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秋景深山楂树栽培管理技术详解概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秋景深山楂树栽培管理技术详解概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秋景深山楂树栽培管理技术详解概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秋景深山楂树栽培管理技术详解概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秋景深山楂树栽培管理技术详解概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秋景深山楂树栽培管理技术详解概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秋景深山楂树栽培管理技术详解概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秋景深山楂树栽培管理技术详解概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景深山楂树栽培管理技术详解概要.docx

《秋景深山楂树栽培管理技术详解概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景深山楂树栽培管理技术详解概要.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秋景深山楂树栽培管理技术详解概要.docx

秋景深山楂树栽培管理技术详解概要

山楂树栽培管理技术

山楂(Hawthorn),蔷薇科,山楂属,分布于山东、河南、山西、河北、辽宁、广东等地。

山楂树一般生于山谷或山地灌木丛中,适应能力强,抗洪涝能力超强。

树冠整齐,枝叶繁茂,容易栽培,病虫害少,花果鲜美可爱,因而也是田旁、宅园绿化的良好观赏树种。

野生山楂属嵩山最多。

可食用植物,质硬,果肉薄,味微酸涩。

落叶灌木。

枝密生,有细刺,幼枝有柔毛。

小枝紫褐色,老枝灰褐色。

叶片三角状卵形至棱状卵形,长2~6cm,宽0.8~2.5cm,基部截形或宽楔形,两侧各有3~5羽状深裂片,基部1对裂片分裂较深,边缘有不规则锐锯齿。

复伞房花序,花序梗、花柄都有长柔毛;花白色,有独特气味。

直径约1.5cm;萼筒外有长柔毛,萼片内外两面无毛或内面顶端有毛。

花期5~6月,果期9~10月。

果实深红色,较小,类球形,直径0.8~1.4cm,有的压成饼状。

表面棕色至棕红色,并有细密皱纹,顶端凹陷,有花萼残迹,基部有果梗或已脱落。

拉丁学名:

Crataeguspinnatifida

别名:

赤爪实,赤爪子,棠棣子,棠球子,山查,鼠楂,羊棣,赤枣子,鼻涕团,柿楂子,茅楂,猴楂,映山红果,海红,酸梅子,山梨,山梨果,,山果子,南山楂,北山楂,药山楂,大山楂,小山楂,大果山楂,小果山楂,山植,小叶山楂,棠棣,绿梨,山里红,酸里红,红果,红果子,酸楂,酸枣等。

商品名与主产地:

  南山楂:

又名猴檀、野山楂、药山楂、小果山榜、小山楂、小叶山楂、个山楂,山楂子、山楂粒。

为植物野山楂的果实。

主产于浙江,江苏、云南、贵州等地。

  北山楂:

又名大山楂、大果山楂、红果。

为植物山楂的果实。

主产于河南、河北、山东和辽宁、吉林等地。

  东山楂:

又称东楂,东查。

为山东所产的北山楂。

习以为佳。

  石板楂片:

产于河北省安国地区的北山楂片。

品质亦佳。

销全国,并出口。

以上均以果大、内厚、核少、皮红者为佳。

主要品种分类:

  山楂按照其口味分为酸甜两种,其中酸口山楂最为流行。

  甜口山楂,外表呈粉红色,个头较小,表面光滑,食之略有甜味。

  酸口山楂又分为几个品种,歪把红,大金星,大绵球和普通山楂(最早的山楂品种)。

  歪把红,顾名思义在其果柄处略有凸起,看起来像是果柄歪斜故而得名。

歪把红山楂单果比正常山楂大,现在市场上的冰糖葫芦主要用它作为原料。

  大金星,单果比歪把红要大一些,成熟个数上有小点,故得名大金星。

口味最重,属于特别酸的一种。

  大绵球或红棉球,单果个头最大,成熟时候既是软绵绵的,酸度适中,食用时基本不做加工,保存期短。

  普通山楂,山楂最早的品种,个头小,果肉较硬,适合入药,市场上的山楂罐头的主要原料。

  近年在山东地区出现新兴品种:

大五棱,此果果型巨大,单果可达31.6克,果实长圆形,萼部较膨大,萼洼周围有明显的五棱突起,宛如红星苹果。

果皮全面鲜红,有光泽,果点小而稀,果肉黄白色,肉质细嫩,味甜微酸,不面不苦不涩,鲜美可口。

可当水果食用。

山楂树栽培技术详解

  山楂是我国特有的药果兼用树种.山楂品种繁多,鲜食和加工果均在市场上销售看好.山楂在山地、平原、丘陵、沙荒地、酸性或碱性土壤,均可栽培.对土壤条件要求以砂性为最好,粘重土则生长较差。

用种子、分株、扦插、嫁接繁殖。

  种子繁殖:

成熟的种子须经沙藏处理,挖50--100厘米深沟,将种子以3--5倍湿沙混匀放入沟内至离沟沿10厘米为止,再覆沙至地面,结冻前再盖土至地面30--50厘米,第两年6--7月份将种子翻倒,秋季取出播种,也可第3年春播。

条播行距20厘米,开沟4厘米深,宽3--5厘米,每米播种200--300粒,播后覆薄土,上再覆l厘米厚沙,以防止土壤板结及水分蒸发,每1hm2播种量375--450公斤。

  分株繁殖:

挖出根蘖,栽于苗圃进行嫁接。

扦插繁殖:

春季将粗0.5--l厘米根切成12--14厘米根段,扎成捆,用质量分数0.3×10-6--0.5×10-6“九二零”漫后以湿沙培放6--7日,斜插于苗圃,灌小水使根和土壤密接,15日左右可以萌芽,当年苗高达50--60厘米时,可在8月份初进行芽接。

  嫁接繁殖:

春、夏、秋均可进行,用种子繁殖的实生苗或分株苗均可作砧木,采用芽接或枝接,以芽接为主。

播种苗高至10厘米时间苗,移栽行株距为50--60厘米×10--15厘米。

结合秋季耕翻施入有机肥,从开花至果实旺盛期可于叶面喷无机肥。

定期整形剪枝、耕翻除草、刨去根蘖、培土等。

针对近年来山楂生产存在产量低而不稳的问题,现总结出山楂的高产栽培技术如下:

  一、土肥水管理

  1.1土壤管理土壤深翻熟化是增产技术中的基本措施,进行深翻熟化,可以改良土壤,增加土壤的通透性,促进树体生长.

  1.2施肥施基肥,未果後及时施基肥,以补充树体营养,基肥以有机肥为主,每亩开沟施有机肥3000——4000千克,加施尿素20千克,过磷酸钙50千克,草木灰500千克.追肥,一般1年追3次肥,在3月中旬树液开始流动时,每株追施尿素0.50——1千克,以补充树体生长所需的营养,为提高坐果率打好基础.谢花後每株施尿素0.50千克,以提高坐果率.7月末花芽分化前每株施尿素0.50千克,过磷酸钙1.50千克,草木灰5千克,以促进果实生长,提高果实品质.

1.3浇水一般1年浇4次水,春季有灌水条件的在追肥後浇1次水,以促进肥料的吸收利用.花後结合追肥浇水,以提高坐果率.在麦收後浇1次水,以促进花芽分化及果实的快速生长.浇封冻水,冬季及时浇封冻水,以利树体安全越冬。

山楂树施肥的要点有哪些

 山楂的施肥时期主要有基肥、花期追肥、果实膨大前期追肥、果实膨大期追肥。

  基肥施用。

最好在晚秋果实采摘后及时进行,这样可促进树体对养分的吸收积累,有利于花芽的分化。

基肥的施用最好以有机肥为主,配合一定量的化学肥料。

化学肥料的用量为:

作基肥的氮肥一般占年施用量的一半左右,相当于施用尿素0.25千克~1.0千克或碳酸氢铵0.7千克~5.0千克;磷肥一般主要作基肥,约占年施用量的80%,相当于施用含五氧化二磷16%的过磷酸钙1.0千克~5.0千克。

基肥中的钾肥用量一般主要为0.25千克~2.0千克的硫酸钾或0.25千克~1.5千克的氯化钾。

施用量根据果树的大小及山楂的产量确定。

开20厘米~40厘米的条沟施入,注意不可离树太近,先将化学肥料与有机肥或土壤进行适度混合后再施入沟内,以免烧根。

  花期追肥。

以氮肥为主,一般为年施用量的25%左右,相当于每株施用尿素0.1千克~0.5千克或碳酸氢铵0.3千克~1.3千克。

根据实际情况也可适当配合施用一定量的磷钾肥。

结合灌溉开小沟施入。

  果实膨大前期追肥。

主要为花芽的前期分化改善营养条件,一般根据土壤的肥力状况与基肥、花期追肥的情况灵活掌握。

土壤较肥沃,基肥、花期追肥较多的可不施或少施,土壤较贫瘠,基肥、花期追肥较少或没施的应适当追施。

施用量一般为每株0.1千克~0.4千克尿素或0.3千克~1.0千克碳酸氢铵。

  果实膨大期追肥。

以钾肥为主,配施一定量的氮磷肥,主要是促进果实的生长,提高山楂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提高产量、改善品质。

每株果树钾肥的用量一般为硫酸钾0.2千克~0.5千克,配施0.25千克~0.5千克的碳酸氢铵和0.5千克~1.0千克的过磷酸钙。

山楂对微量元素肥料的需要量较少,主要靠有机肥和土壤提供,如有机肥施用较多,可不施或少施微量元素肥料,有机肥施用较少的可适当施用微量元素肥料,实际的微肥用量以具体的肥料计作基肥施用为:

硼砂亩用量0.25千克~0.5千克,硫酸锌亩用量2千克~4千克,硫酸锰亩用量1千克~2千克,硫酸亚铁亩用量5千克~10千克(应配合优质的有机肥一起施用,用量比为有机肥与铁肥5:

1),微肥也可进行叶面喷施,喷施的浓度根据叶的老化程度控制在0.1%~0.5%,叶嫩时宜稀,叶较老时可浓一些。

  二、整形修剪

  2.1冬季修剪

  2.1.1防止内瞠光秃,由於山楂树外围易分枝,常使外围都闭,内膛小枝生长弱,枯死枝逐年增多,各级大枝的中下部逐渐裸秃.防止内膛光秃的措施应采用疏、缩、截相结合的原则,进行改造和更新复壮,疏去轮生骨干枝和外围密生大枝及竞争枝、徒长枝、病虫枝,缩剪衰弱的主侧枝,选留适当部位的芽进行小更新,培养健壮枝组.对弱枝重截复壮和在光秃部位芽上刻伤增枝的方法进行改造.

  2.1.2少短截山楂树进入结果期後,凡生长充实的新梢,其顶芽及其以下的1——4芽,均可分化为花芽,所以在山楂修剪中应少用短截的方法,以保护花芽.

  2.1.3复势山楂树进入结果期後,多年连续结果,导致枝条下垂,生长势逐渐减弱,骨干枝出现焦梢,产量下降.要及时进行枝条更新,以恢复树势.对於多年连续结果的枝或其他冗长枝、下垂枝、焦梢枝、多年生徒长枝,回缩到後部强壮的分杈处,并利用背上枝带头,以增强生长势,促进产量的提高.

  2.2夏季修剪

  2.2.1疏枝山楂抽生新梢能力较强,一般枝条顶端的2——3个侧芽均能抽生强枝,每年树冠外围分生很多枝条,使树冠郁闭,通风透光不良,应及早疏除位置不当及过旺的发育枝.对花序下部侧芽萌发的枝一律去除,克服各级大枝的中下部裸秃,防止结果部位外移.

  2.2.2拉枝夏季对生长旺而有空间的枝在7月下旬新梢停止生长後,将枝拉平,缓势促进成花,增加产量.

  2.2.3摘心5月上中旬、当树冠内心膛枝长到30——40厘米时,留20——30厘米摘心,促进花芽形成,培养紧凑的结果枝组.

  2.2.4环剥一般在辅养枝上进行,环剥宽度为被剥枝条粗度的1/10.3病虫害防治山楂虫害主要有红蜘蛛、桃小食心虫、桃蛀螟,病害有轮纹病、白粉病.

  三、病虫害防治

  3.1防治红蜘蛛和桃蛀螟在5月上旬至6月上旬,喷布2500倍灭扫利.

  3.2防治桃小食心虫在6月中旬树盘喷100——150倍对硫磷乳油,杀死越冬代食心虫幼虫,7月初和8月上中旬,树上喷布1500倍对硫磷乳油,消灭食心虫的卵及初入果的幼虫.

  3.3防治轮纹病在谢花後1周喷80%多菌灵800倍液,以後在6月中旬、7月下旬、8月上中旬各喷1次杀菌剂.

  3.4对白粉病发病较重的山楂园在发芽前喷1次5瘦石硫合剂,花蕾期、6月份各喷1次600倍50%可湿性多菌灵或50%可湿性托布津.

采收加工:

  9--10月份果实成熟后采收。

山里红和山楂的果实采下后趁鲜横切或纵切成两瓣,晒干,或采用切片机切成薄片,在60--65摄氏度下烘干。

野山楂的果实采下后即晒干或压成饼状后晒干。

山楂树腐烂病山楂树腐烂病树干上产生的子实体

 【主要特征】:

危害山楂的枝干。

症状分溃疡型和枯枝型。

溃疡型多发生于主干、主枝及桠杈等处。

发病初期,病斑红褐色,水渍状,略隆起,形状不规则,后病部皮层逐渐腐烂,颜色加深,病皮易剥离。

枝枯型多发生在弱树的枝上、果台、干桩和剪口等处。

病斑形状不规则,扩展迅速,绕枝一周后,病部以上枝条逐渐枯死。

后期在病斑上产生小黑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雨后或天气潮湿时从分生孢子器中涌出橙红色卷须状孢子角。

子囊壳在秋季形成。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

增施有机肥,合理修剪,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

(2)预防冻害。

冬前适时进行树体涂白。

(3)消除菌源。

早春于树液流动前清除园内死树,剪除病枯枝、僵果台等,携出园外集中烧毁。

  叶黄斑病毒病

[症  状]感病植株叶片出现黄色斑驳或彩斑,一般黄色。

斑驳具有不同的形式,有时褪绿很轻,有时有不规则污斑或斑点。

花有时也出现斑驳或大理石花纹。

[病  原]为山茶叶黄斑病毒(CamelliaYellowspotVirus)。

有关此病毒的特征和性状沿不清楚。

[传染途径]据试验,嫁接可以传染山茶叶黄斑病毒病。

病株作为砧木,接穗上就易出现此病病。

[防治方法]避免用病树接穗扦插,也不要用病株作砧木。

 斑点病

 [症  状]感病叶片初出现小圆点,经一段时间形成圆形或椭圆形斑点,大小为2毫米-7毫米。

病斑暗褐色至烟灰色,边缘稍鼓起。

有时在坏死区与健部间有一暗褐色带。

后期,病斑表面长出小黑点。

 [病  原]为MonochaetiakansensisSacc.,属腔孢纲、黑盘孢目。

病斑上的小黑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

 [传染途径]病害在4-9月都有发生。

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病叶上越冬。

 [防治方法]摘除病叶,并喷洒75%百菌清600倍液,或0.15%高锰酸钾液。

 

网饼病

 [症  状]病害主要发生在已充分展开的新叶上,老叶受害少。

病斑多发生在叶缘或叶尖。

初期在叶片上产生针头大小的油渍状小点,淡绿色,边缘不清,以后病斑逐渐扩大,呈暗褐色,病组织变厚,有时向上反卷,叶片背面沿着叶脉出现网状突起,故称网饼病。

 [病  原](网状外担菌),网状外担菌属子菌亚门、层菌纲、外担菌目。

病斑上的网状突起病菌的菌丝,白色粉状物即为病菌子实层。

子实层上为许多担子及担孢子,担子圆筒形或棍棒形,顶端稍膨大,基部稍尖,大小65-135×3-4微米,无色,无隔膜。

担子顶端生4个小梗,每个小梗上着生1个担孢子。

担孢子无色,透明,单胞,倒卵形,或短棍棒形,大小8-12×3-4微米,萌发时中间形成分隔。

[传染途径]病菌以菌丝在植株的病叶上越冬,但不能在落叶越冬。

病菌孢子通过风力传播。

南京地区3月下旬开始发病,全年以4-6月,9-10月间发生较重。

潜育期和孢子形成期较长,在适温条件下,潜育期10-23天,孢子形成期约2个月。

有多次再侵染。

温暖(22-27℃)、高湿、多雾、少日照、通风不良及植株生长稠嫩的易于发病。

[防治方法]在引种山茶苗时,应注意检查,不要把此病带入。

种植不宜过密,注意通风透光,使其不利于病害的发生。

在病害发生期,可喷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1:

0.5:

160波尔多液。

 

灰霉病

 [症  状]病菌先从花瓣的尖端侵入。

发病后,病部呈水渍状,褪色。

最后,花瓣变褐腐烂,花朵脱落。

[病  原]为灰葡萄孢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

病部的灰色霉层,即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传染途径]以菌核或菌丝体在病株残体上越冬。

翌春产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染危害。

   [防治方法]

   1、注意通风,降低湿度。

   2、及时摘除病花,集中销毁或深埋于土中。

   3、发病初期,喷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扑海因1500倍液。

 

日灼症 

 [症  状]主要被害部位是叶片。

受害较轻的叶片,在叶面产生淡灰白色、淡黄色和淡黄褐色伤斑,斑的边缘界限不明显,叶背相应部位不显现症状。

受害较重的叶片,伤斑为褐色至黑褐色,边缘较明显,周围略显淡黄色。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伤斑中受害量重部位,出现长椭圆形,椭圆形或近圆形褐色坏死斑,颜色较伤斑明显为浅,边缘稍凹,与伤斑分界明显。

在坏死斑的正面和背面为病菌所寄生,并产生小黑点。

在少数暴露较明显的枝条上,亦可出现浅灰褐色灼伤斑。

 [发病原因]此病发生在夏季高温季节,为烈日灼伤所致,是生理的原因。

非病原生物侵染所造成。

山茶为喜温暖湿润环境的树种,生长适温3至9月为13-18℃,9至次年3月为10-13℃;喜半阴环境,切忌强光曝晒。

人们归纳为山茶"喜温暖,稍耐寒,惧耐寒,惧高温,畏曝晒"。

因为强烈曝晒,在山茶的最高温限以上,植株的正常生理活动受到阻碍,叶绿素遭到破坏,失去活性,光合作用不能进行,细胞内蛋白质结构遭到破坏而凝聚变性。

且高温引起呼吸作用增大,使养分消耗量剧增,而得不到补偿,致使叶片的组织出现灼伤以至枯死的症状。

灼伤的叶片主要分布在各个枝梢的第一至每三张叶片上。

从全株被害叶片的分布情况看,上部被害叶片重于下部,南部重于北部,西南部重于东南部。

   [防治方法]在夏季高温季节,用芦帘等物进行遮荫,可以有效地防止日灼。

如系盆栽山茶,可以搬到有荫处,避免太阳直接照射。

在高温干旱季节,应增加灌水次数,以不断补充植株蒸腾所需要的水分,也可设法降温,减少水分的蒸腾,如叶面喷水,地面铺草等。

在高温期间不施或少施氮肥,适当施些钾肥,以免枝叶徒长而肥嫩娇弱,易遭灼伤。

在夏季高温地区的园林绿地建设中,如需配置山茶,宜考虑种植在较阴处。

 

缺铁黄叶病

 [症  状]主要表现在新梢的幼嫩叶上。

开始叶肉先变黄,而叶脉两侧仍保持绿色,致使叶面呈绿色网纹状失绿。

随病势发展,叶片失绿程度加重,出现整叶变为黄色,叶缘枯焦,引起落叶。

严重缺铁时,新梢顶端枯死。

   [病  原]由缺铁所致由于铁元素在植物体内难以转移,所以缺铁状多从新梢顶端的幼嫩叶开始表现。

铁对叶绿素的合成有催化作用,铁又是构成呼吸酶的成分之一缺铁时,叶绿素合成受到抑制,植物表现褪绿、黄化甚至白化。

   [发病条件]从土壤的含铁量来说,一般土壤并不缺铁,但是在盐碱较重的土壤中,可溶性的二价铁转化为不可溶的三价铁,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便表现缺铁。

可以说,一切加重土壤盐碱化程度的因素,都能加重缺症状的表现。

如干旱时地下水蒸发盐分向土壤表层集中;地下水位高的洼地,盐随地下水积于地表;土质粘重,排水不良,不利于盐分随灌溉水向下层淋洗等,黄叶病都易发生。

   [防治方法]改良土壤,释放被固定的铁元素,是防治黄叶病的根本性措施;适当补充可溶性铁,可以治疗黄叶病树。

 

茶黄毒蛾 

 [简  介]又名茶毛虫,属鳞翅目、毒蛾科。

国内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

国外分布于日本。

茶黄毒蛾是山茶的重要食叶害虫,除危害山茶外,还危害樱桃、枇杷、柿、乌桕、柑桔、油桐、油茶、茶等。

  [为害症状]发生严重时能将山茶等的叶片食光,并可食害嫩枝皮层和花蕾。

幼虫体上有毒毛,人体触及,会引起皮肤奇痒和红肿。

形态特征成虫雄蛾体长6-8毫米,翅展20-28毫米。

雌蛾体长9-13毫米,翅展26-35毫米。

雄蛾前、后翅棕褐色,稀布黑色鳞片。

前翅前缘橙黄色,顶角和臀角各有1块橙黄色斑,顶角黄斑内有2个黑色圆点。

翅中部有2条黄白色横带,两端弯。

  卵扁圆形,淡黄色。

直径约0.8毫米。

卵块椭圆形,上覆黄褐色绒毛。

  幼虫体长10-25毫米。

头部黄棕色,有光泽,具褐色小点。

体黄棕色,圆筒形。

各体节背、侧面多具黑瘤数枚,瘤上族生黄色毒毛。

 生活史及习性一年发生2-4代。

江苏等2代地区,以卵在植株中、下部叶片的背面越冬。

  成虫有趋光性,白天伏于叶背或隐蔽处,夜间交尾、产卵。

每头雌成虫产卵100-200粒。

卵产于植株中、下层老叶背面,亦有产于枝干、枯叶或杂草上。

未交尾的雌成虫也能产卵,但卵块小,或散产,卵不能孵化。

卵的孵化盛期,一般在最早的卵块孵化后5天左右出现。

同一卵块卵,常在一天内孵化完。

幼虫1-3龄时,有群集性,常10-100头集取食叶肉,3龄以后开始分散危害。

 

 防治方法:

 幼虫群集时,可摘除虫叶。

摘时不要触及毒毛。

幼虫发生初期,用90%敌百原药、50%马拉硫磷乳油、25%亚胺硫磷乳油、50%杀螟松乳油中任一种杀虫剂的1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2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喷雾防治。

 

 

红蜡蚧 

  [分布与为害]分布于河北、山东、陕西和长江流域以南各省。

国外日本、印度、美国等有分布。

多聚集于枝梢上吸取汁液、叶片上亦有寄生。

树体受害后,抽梢量减少,枯枝增多。

   [形态特征]雌虫椭圆形,背面有较厚的蜡壳覆盖。

蜡壳呈暗红色,长约4毫米,高约2.5毫米,顶部凹陷,形似脐状。

有4条白色蜡带,从腹面卷向背面。

体极鼓起。

虫体紫红色,触角6节,第三节最长。

雄成虫体长1毫米,翅展2.4毫米。

   卵 椭圆形,淡红色,长0.3毫米,两端稍细。

 若虫初孵时呈扁平椭圆形,长0.4毫米,暗红色,腹端有2长毛。

2龄时成广椭圆形,稍突起,暗红色,体表披白色蜡质,3龄时蜡质增厚。

   前蛹和蛹蜡壳暗红色,长形。

蛹体长1.2毫米,淡黄色,茧椭圆形,暗红色,长1.5毫米。

   [生活史及习性]1年发生1代,以受精雌虫越冬。

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越冬雌虫产卵盛期。

雌若虫蜕皮3次,第一龄约经20天;第二龄23天-25天;第三龄约30-35天。

9月上旬成熟交尾后越冬。

雄虫第一龄若虫期与雌虫同,第二龄若虫期40-45天,前蛹期1-2日,蛹期2-6日。

雄成虫8月中旬至9月上旬羽化,寿命甚短,仅1-2天。

越冬雌虫产卵于体下,产卵期长可达一个月。

每雌可产卵200-500余粒。

初孵若虫离母体后移至新梢。

群集于新叶及嫩枝上,多在受阳光的外侧枝梢上寄生,树冠内膛枝叶较少。

 若虫孵化后,离母体移至新稍定居后,即吸取汁液,并由泌蜡器官在虫体背面和胸部两侧分泌蜡质,背面呈马蹄形,侧面呈斑点状,均粉白色。

以后虫体逐渐长大,分泌物也逐渐长大,分泌物也逐渐增厚,雄虫在前蛹期停止分泌蜡质物。

雄虫化蛹时,分泌一层较薄的白色蜡茧,化蛹其中。

 

茶细蛾

  [简  介]又名幕孔蛾、三角卷叶蛾,属鳞翅目、细蛾科。

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广为分布。

危害山茶、茶和油茶。

   [为害特点]将叶尖向叶背面卷结成三角形虫包,居于包内取食。

转移他叶时则另行卷包取食。

一般一包内1虫,偶尔一包内有2-4头幼虫。

幼虫老熟后在虫包上咬一孔洞爬出,转移到下部老叶或成叶背面靠近主脉处结茧化蛹,一般一叶结茧1个,也有的一叶上结2-3个的。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4-6毫米,翅展10-13毫米。

头、胸暗褐色。

触角丝状、褐色。

颜面密布黄色鳞片。

前翅褐色,带有紫色光泽,前缘中央偏基部有三角形金黄色斑纹。

后翅褐色,缘毛长。

腹部背面暗褐色,腹面金黄色。

   卵扁椭圆形,长径0.3-0.5毫米。

无色,半透明,有光泽,近孵化时变混虫。

幼虫体乳白色,半透明。

口器褐色,单眼黑色。

老熟幼虫体长8-10毫米。

头小、胸部大,腹部由前向后渐细,呈圆筒形、半透明,能透见体内紫黑色内脏,体表生有白色细毛。

腹足3对。

   [生活习性]安徽一年6代左右,浙江一年8代左右。

各地都以蛹越冬。

一般于次年4月上旬成虫羽化产卵,4月中旬-5月上旬为第一代幼虫发生期,5月中、下旬又出现成虫产卵。

各代发生不整齐,成虫夜间羽化,以清晨前最多。

有趋光性,夜间交尾产卵,白天不活动。

通常羽化后2-3天开始产卵,卵单粒散产于嫩叶背面,以芽下第一、二叶最多,约点总卵量以第一至第三代为多,平均50粒左右,其它代仅15粒左右。

成虫停息时,前、中足靠拢直立,后足与体平行,体、翅前端抬起,末端紧贴于叶,似"入"字形。

茶细蛾发生的轻重与气候条件和天敌等关系密切,当气温超过28℃时,成虫产卵量少,寿命亦很短。

天敌有金小峰、小茧峰等,寄生率高时可达80%。

防治方法人工捕杀三角苞内的幼虫。

   在幼虫孵化初期喷布80%敌敌畏乳油、50%杀螟松乳油、50%辛硫磷乳油中的任一种杀虫剂的1000倍液,或10%二氯醚菊酯乳油6000-8000倍液。

 

 茶二叉蚜 

 [分布与为害]国内以广东、广西、云南发生较多;亚洲热带地区、北非、中非、欧洲南部、大洋洲、北美洲热带及亚热带地区都有分布。

为害茶、山茶、金花茶、可可、咖啡、柳和榕等植物。

   [为害症状]以成虫和若虫群集在幼叶背面和嫩梢上为害,也为害嫩芽和花蕾等。

常造成枝叶卷缩硬化,以致枯死,亦诱生煤病或招至黑霉菌的孳生,使枝叶变黑。

   [形态特征]有翅孤雌蚜体长卵形,长、宽1.8-0.83毫米。

活虫体黑褐色或桔红色褐色。

 若虫1龄若虫淡棕黄色,体长0.2-0.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