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怀念母亲》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728230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怀念母亲》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怀念母亲》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怀念母亲》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怀念母亲》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怀念母亲》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怀念母亲》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怀念母亲》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怀念母亲》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怀念母亲》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怀念母亲》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怀念母亲》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怀念母亲》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怀念母亲》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怀念母亲》教案.docx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怀念母亲》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怀念母亲》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怀念母亲》教案.docx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怀念母亲》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怀念母亲》教案

  《怀念母亲》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祖国在我心中”,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要让学生感受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怀念母亲》教案,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怀念母亲》教案一

  一、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亲生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亲生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同学们,课前我们来做一个交流,你们知道“国宝”指什么吗?

(是什么?

生:

熊猫)对,是我们国家的大熊猫被称为国宝,然而在北京大学曾经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也被称为“国宝”,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生:

季羡林)回答得非常正确,正是季羡林老先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题目是《怀念母亲》。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2、走进季羡林

  对于季老先生,相信同学们应该不陌生。

我们在五年级的时候曾经学过关于他的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还有他写的《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那么,谁能简单地为大家介绍一下季羡林先生呢?

  在了解作者这一个环节中,学生都做了预习,手头有有关季羡林的相关资料。

在做汇报时,师应引导学生放下手头资料,口头表述自己所知道的季羡林,可以简短,可以只说一点,忌学生照着资料读。

  师:

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所了解的季羡林,那么退去我们刚才所听到的那些耀眼的光环,今天他是以一个儿子的身份出现的,我们要品味的是他平凡而真挚的情怀。

  3、生字新词

  1)音

  相信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中的生字词,文中的生字词会读了吗?

好,那老师就要考一考你们了,同学们来看小黑板。

请生读:

  真挚朦胧凄凉可见一斑

  篇目薄暗弃养频来入梦

  沮丧奔丧寝不安席

  心潮腾涌思潮起伏终天之恨

  小结:

多音字有奔;薄

  (在讲解多音字的时候要给学生解释清楚,什么时候读什么音)

  奔:

奔走;急跑;赶忙或赶急事;逃跑——读一声

  直向目的地走去;年纪接近——读四声

  薄:

与厚相对应,薄板、薄纸——读bao,二声

  合成词,单薄,浅薄,红颜薄命——读bo,二声

  薄荷、薄荷糖——读bo,四声

  师:

大家读的都非常准确,老师希望大家在读的时候声音可以放开,再响亮一点,好,我们来一起读一遍。

  2)形

  同学们注意到加点的字了吗?

这是本课中的生字,我们在书写这些生字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谁能给大家提个醒呢?

  小结:

斑(班);朦胧(月字旁,指景象、事物模模糊糊,这是一个形声字,用形声字的方法识记汉字,这是一个好方法);篇(下面一横);频(不是少)

  师:

同学们现在打开语文书,翻到25页生字表部分,就我们刚才说的这几个字,容易写错的,你在生字表旁边的空白的地方一个字写一个,要求清楚吗?

好,开始。

(写字的时候要注意坐姿,对)

  3)意

  写完的同学抬头,好,我们现在已经会读会写了,那文中的词语的意思你都理解了吗?

(小黑板加小三角号标注)

  【真挚:

(感情)真诚恳切;弃养:

婉辞,指父母死亡;寝不安席:

无法安然入睡;终天之恨:

终身的遗恨;薄暗:

昏暗;沮丧:

灰心失望;思潮起伏:

接二连三的思想活动。

心潮腾涌:

心情跳跃、涌动。

  师:

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小结:

查字典是我们学习的好方法。

我们对这些词语的理解都是借助了字典这个工具书来理解的,那么接下来我们还要将这些词语放在文章里联系上下文做一个深入的理解。

  这个环节的增加是为了让学生对相关词语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课文探究环节的抓重点字词理解字词及情感打基础、做准备。

  4、课文探究

  1)朗读课文,梳理脉络;

  师:

请同学们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在这篇课文里,作者提到了几位母亲?

并试着理清课文的层次,划分段落。

  2)梳理课文脉络,理清层次

  师:

好了,那老师想问问大家,文章的题目是怀念母亲,那么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提到了几位母亲呢?

  生:

提到了两位,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

  师:

说得非常好,那么他对这两位母亲怀着怎样的感情呢?

  生: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师:

很好,你能告诉大家你从哪找到的吗?

  生:

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

  师:

生齐读“我对这两位母亲……”,再读:

要读得整齐,更要读得有感情。

  师:

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门见山,指出两位母亲在他的生命中同等重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同时也引出下文对两位母亲的描述。

那我们就可以将第一自然段作为第一部分内容。

课文接下来又讲了什么?

该如何划分呢?

  【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

一、作者开门见山,指出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同时引出下文对两位母亲的描述。

二、接着,作者描述了自己与亲生母亲的关系:

虽然相处时间不多,但母子感情却丝毫未减,相反应为母亲的离世,更加深了自己对母亲的歉疚,并为此不断怀念母亲,这为阐述自己对祖国母亲的爱铺垫了感情基调;三、然后,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将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这是文章的重点所在。

四、最后,作者呼应文章开头,说明为什么会有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着重研究研究,季老对他的亲生母亲这种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

下面请同学们看学习要求3。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从哪些句子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亲生母亲的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

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朗读课文的时候记得拿起笔来在书上做适当的批注、勾画,还可以写上自己的感受。

要求清楚了吗?

好,开始。

  师:

如果你自学好了,就可以进行小组讨论了。

  师:

好了,同学们,可以了吗?

谁来说一下。

  分析:

  A“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母亲的去世,让作者感到无比的伤心,一连痛哭了好几天,而且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可见作者多么爱自己的母亲。

  B“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恨”,终天之恨。

作者当时是什么心理?

非常悔恨。

他悔恨什么呢?

六岁离开,大二弃养,20岁,离开了母亲多少年?

十四年,相处时间很短,整整十四年几乎没有见过,当他想见母亲的时候,他的母亲却走了,还没有等到孩子报答恩情母亲就弃养了。

他悔,悔自己为什么要离开故乡离开母亲,他恨,恨自己为什么没有为母亲承担更多的家务,为什么没有替母亲分担更多的忧愁。

  灵魂不全:

母爱是我们自身灵魂的一部分,如果失去了母爱将会使灵魂残缺。

作者将失去的母爱看成是灵魂缺失的一部分,可见失去母亲对作者的打击是非常大的,以至于让作者抱憾终身。

同样,一个没有了母亲关心。

唠叨的人生活就也就变的毫无意义,一切都变的空虚和寂寞了。

  在带学生领会“终天之恨”时,让学生出示自己课前预习搜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写母亲的文章,师简单点评,有学生出示了《赋得永久的悔》,师重点范读第一和第四自然段及第五自然段的重点语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对母亲去世的终身遗恨。

  C“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是啊,作者一想到母亲就泪流满面,数十年如一日,在他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的时候,他的脑海中会回想起什么呢?

  师总结:

母亲为孩子付出了全部。

可是在母亲临终的时候有没有见到作者?

没有见上作者一面就永远的离开了自己的孩子,离开了这个世界,所以作者的内心充满了悔恨,充满了痛苦。

  

(2)朗读:

  正像古人所说: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同学们交流的太好了。

你们的发言让老师感动,我们把这种感动变成我们的朗读,我们来读一读这段文字,来体会此时的季羡林的心好吗?

  A,个别生读(悔恨)

  B,生齐读“我痛哭了几天……数十年如一日”。

  师:

孩子们读的太好了,这里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了作者失去母亲之后的伤心、痛苦和悔恨。

  5、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词,了解了作者,主要学习了作者对亲生母亲的那份情,那么作者对祖国母亲又是怎样的情?

我们下一节课再来学习。

  6、作业:

继续预习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

  板书:

  一、

(1)开门见山引出下文

  二、

(2)怀念亲生母亲

  三、(3~12)母亲、祖国

  四、(13)呼应开头

  《怀念母亲》教案二

  教材分析:

  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

作者开门见山,指出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同时引出下文对两位母亲的描述。

接着,作者描述了自己与亲生母亲的关系;然后,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将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这也是文章的重点所在。

最后,作者呼应文章开头,说明为什么会有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学情分析:

  课文语言富有跳跃性,而且作者对母亲和祖国的这种深厚感情,学生缺乏现实体验。

因此,在感受作者的情感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

  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板书课题:

怀念母亲。

教师强调“怀”和“念”都有“心”,用心去感悟文章表达的情感。

  2.文中怀念哪两个母亲?

对这两个母亲,作者有怎样的感情?

  二、自学提示

  三、展示点拨

  

(一)母亲弃养—悔恨之心

  重点理解:

  1.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2.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3.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补充资料深入理解。

  资料一:

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

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

  资料二:

“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

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

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

  

(二)日记四则—思念之情

  1.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2.我看了她的神情,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

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3.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

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

  4.心里思潮起伏,又想起故国了。

  (三)散文两段—寻梦之路

  1.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

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2.天哪!

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四、反思总结

  1.课文开头“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和结尾“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我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

”有什么关系?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热爱祖国,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同伴和睦”。

  ——2019年4月,93岁的季羡林先生通过《人民日报》寄语全国的中小学生

  五、课堂检测

  《怀念母亲》教案三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积累语言。

  谈话导入

  1.了解作者。

谁知道一般“国宝”是指什么?

(大熊猫)但是在北京大学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被人称为“国宝”,他是谁呢?

  课件出示季羡林生平及主要经历。

  2.呈现季羡林作品《永久的悔》片段:

  

(1)课件出示:

“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

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

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2)学生默读,交流感受。

  (3)出示课题。

  季老的许多文章里都谈到了母亲,也都表达了这样的情感。

  出示课题《怀念母亲》板书)读,读出“怀念”的情感。

  (4)作者,怀念的仅仅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吗?

让我们一起走进《怀念母亲》。

  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对学生讲清自学的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感悟,文章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自学反馈:

读读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说说读懂了什么。

  如,题目的双重含义。

  以下这些语言也可在初读时结合课文相关内容初步理解: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

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品读课文

  

(一)抓课文主线。

  母亲去逝后,季老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直到许多年后,母亲还常常出现在梦中;留学德国,故国母亲的一草一木也常会浮上心头。

请从文中找出描写这个意思的几句话读一读。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离开她。

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1.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非常地思念“母亲”?

(两个“频来入梦”)

  2.朗读句子。

质疑。

(如,“频来入梦”什么意思?

对于“频来入梦”的初步理解应该联系上下文,如文中的日记中的时间可以反映经常怀念母亲,文章的最后一节中的“没有断过”、“一直”“十一年”等。

  

(二)品读思母之情。

  1.自己的生母“频来入梦”,季老却说“不知道是为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为什么。

  课件出示资料1:

到了中秋节──农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

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

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

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

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

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

到了歉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课件出示资料2:

有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

“你娘经常说:

‘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

’”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

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

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1)学生浏览以上资料谈体会。

  

(2)联系“11月18日”的日记谈理解。

  指读或师范读。

  说说感受,谈谈作者思母的原因。

  教师相机引读: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

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后来到了德国,来到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三)品读思国之情。

  母亲给了我多少的爱,给了我多少的温暖,远在异国他乡,孤寂时时涌上心头,母亲怎不频来入梦呢?

此时此刻,季老怀念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母,还有那──(祖国母亲)

  1.动情地读一读季老的几段日记。

  2.说说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

  3.读读最让你感动的一则日记,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

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

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

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

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

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

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谈谈体会,或是质疑。

  

(2)常人觉得凄凉,可能是因为什么事?

  (3)季老感到凄凉是因为什么事?

再次细读下文,从字里行间寻找答案。

  设计想象说话:

  如,因为季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觉得有点凄凉。

  (4)既然这思念是“凄凉”的,季为什么又说这凄凉是“甜蜜”的呢?

学生交流。

  设计想象说话:

  如,他想到_________________,仿佛觉得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

  (5)朗读其他相关内容。

  从交流中,我们体会到了游子那诚挚的爱国心,请同学们深情朗读,再次走进老人的心田。

读:

  ──11月16日……

  (读中评议,评议后再读)

  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读:

  ──11月20日……

  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丝轻轻的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读:

  ──11月28日……

  (四)抒发情感

  这样的思绪可以在日记中找到许多许多,这样的情怀在心中很浓很浓。

母亲成了游子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让我们纵情读一读(课件出示《寻梦》的开头与结尾)。

  1.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2.读着读着,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

你看到了生母怎样的面影?

你又见到了祖国母亲怎样的面影?

  3.这是何等的魂系梦萦啊!

你从这“开头”“结尾”中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感?

4.从文中找出描写这种情感的句子读给大家好吗?

  拓展升华

  1.赏读季老的其它作品中怀念“母亲”的有关语句:

  “在梦里向我走来的就是这面影,我只记得,这面影才出现的时候,四周灰蒙蒙的,母亲仿佛从云堆里走下来。

脸上的表情有点同平常不一样,像笑,又像哭。

但终于向我走来了。

  惊心动魄的世界大战,持续了6年,现在终于闭幕了。

在我惊魂甫定之余,我顿时想到了祖国,想到了家庭。

我离开祖国已经10年了,我内心深处感到了祖国对我这个海外游子的召唤。

离开时,我头也没有敢回,登上美国的吉普。

我在心里套一首旧诗想成了一首诗:

  留学德国已十霜;

  归心日夜忆旧邦,

  无端越境入瑞士,

  客树回望成故乡。

  2.小结:

是母亲养育了作者,作者也与母亲的命运息息相连。

这样一个时刻将母亲装在心中的让人起敬的学者、作家,在自己的学术领域内,取得了崇高的地位,为祖国母亲赢得了巨大的荣誉。

祖国母亲怎么能不称之为“宝”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