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川县鲁沟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排版版4.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729716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515.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伊川县鲁沟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排版版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伊川县鲁沟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排版版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伊川县鲁沟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排版版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伊川县鲁沟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排版版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伊川县鲁沟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排版版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伊川县鲁沟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排版版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伊川县鲁沟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排版版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伊川县鲁沟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排版版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伊川县鲁沟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排版版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伊川县鲁沟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排版版4.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伊川县鲁沟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排版版4.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伊川县鲁沟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排版版4.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伊川县鲁沟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排版版4.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伊川县鲁沟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排版版4.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伊川县鲁沟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排版版4.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伊川县鲁沟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排版版4.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伊川县鲁沟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排版版4.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伊川县鲁沟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排版版4.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伊川县鲁沟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排版版4.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伊川县鲁沟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排版版4.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伊川县鲁沟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排版版4.docx

《伊川县鲁沟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排版版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伊川县鲁沟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排版版4.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伊川县鲁沟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排版版4.docx

伊川县鲁沟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排版版4

伊川县鲁沟村办二矿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1、矿井及井田概况

1.1矿井及井田基本情况

原伊川县鲁沟村办二矿,位于伊川县东南35km的半坡乡政府西南11km鲁沟村。

行政区划隶属伊川县半坡乡管辖,属村办集体煤矿。

法定代表人:

鲁武奇。

该矿于1984年4月建井,1985年9月投产,限采二1煤层,设计生产能力0.03Mt/a,2002年技术改造后,经市煤矿工业管理局核定生产能力为0.06Mt/a矿井。

该次资源整合,根据省煤炭铝土矿资源整合领导小组办公室文件(豫资源整合办[2005]2号文),改建后,矿井生产能力0.15Mt/a,按照原煤炭工业部1994年颁发的《煤炭矿井设计规》,该矿属小型矿井。

鲁沟村办二矿开采二1煤层。

建斜井1个,竖井2个。

主立井一对1.5t箕斗提升,断面,9.6m2,主立井坐标:

X:

3802147.00,Y:

38376730.00,井口标高为+542m;副斜井轨道运输斜长315m,坡度26°,断面5.1㎡,井口标高为+522.316m,井底标高+343,副斜井坐标:

X:

3801551.755,Y:

38376396.66,方位317°;副立井井深202m,井筒直径2.4m,井底标高+340m,坐标:

X:

3802123.814,Y:

38376662.966。

矿井开采深度+440m~+350m标高。

1.2位置及交通

1.2.1位置及交通

伊川县鲁沟煤矿位于半坡乡政府西南11km的鲁沟村西500m,距伊川县城约46.5km,半坡至临汝镇公路从矿区南边界通过,北14km与-潼公路相连,西南10km与洛界公路相连,井田西部有焦枝铁路,北部有登封矿区铁路。

西北距焦枝铁路伊川车站42.5km,西南距临汝镇车站11km,北距洛界高速公路伊川路口36.5km,交通十分便利。

见交通位置示意图1-1-1

 

图1-1-1交通位置示意图

伊川县鲁沟村办二矿矿区位于登封煤田宝雨山勘探区中南浅部,距伊川县城46.5km,行政区划隶属伊川县半坡乡管辖。

井田围是依据伊川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关于伊川县鲁沟村办二矿储量核查的申请书和储量核查矿区围图中的6个座标点圈定(见附表2-1-1)。

井田地质储量是依据该次市矿业发展中心提交的该矿井地质储量计算图而定,该设计依据6个座标点连线,作为该矿井设计的合法边界。

 

井田边界拐点坐标表

表2-1-1

拐点编号

X

Y

拐点编号

X

Y

1

3801430

38376300

4

3802300

38377100

2

3801895

38376300

5

3801900

38377028

3

3802563

38377187

6

3801754

38377000

井田东西走向最长约1150m,南北倾斜最宽约550m,面积0.4488km2。

1.3地形地貌

矿区位于宝雨山井田中部,属低山丘陵地带,地势高低不平,沟谷发育,地面坡度15°~21°。

最高标高位于矿区北东部,为+575m,最低标高位于矿区南部,为+498.87m,相对高差76.13m。

1.4气象、水文

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四季分明,据气象站历年资料:

气温:

最高气温44.4℃,最低气温-21.2℃,历年平均气温为14℃。

霜冻期为11月底至翌年3月初,冻土最大深度16cm。

降水量:

年最大降雨量1006.3mm,最小降雨量420.6mm,年平均降雨量541.55mm,月最大降雨量481.3mm(2000年7月)。

最续降雨天数9天(1964年4月13日~21日)。

雨季集中在7、8、9三个月。

最大积雪厚度0.16m。

蒸发量:

年最大蒸发量2825mm(1959年),最小蒸发量1490.5mm(1964年)。

月最大蒸发量408.9mm(1959年7月),月最小蒸发量40.7mm(1957年1月)。

蒸发量大于降雨量。

湿度和风速:

平均绝对湿度13.5mm,平均相对湿度67%。

冰冻期一般是12月到来年3月。

冻土最大深度22cm。

最大风速24m/s,平均风速2.8m/s。

风向北西、北西和北东,以北东向为主。

1.5地震

据历史记载,公元前519年到公元1942年的2461年间,区域共发生地震84次,省发生的八次大震中,七次对区有较大破坏,其中,发生于1552年1月28日与2月17日,1524年2月4日与2月14日,1809年、1820年8月4日的地震,有民舍倾覆,伤人无数的记载。

据中华人民国地震局编制的地震裂度区划图,地区地震裂度为六度。

1.6矿井排水设施能力现状

矿井现主要排水设施,见表1-3。

矿井正常涌水量28.7m3/h左右,最大涌水量为114.8m3/h,矿井现有排水设施的实际最大排水能力为138m3/h,可以满足矿井的排水需要。

为确保水泵、排水管路的正常运行及水仓容积的蓄水量,加强了对排水设施的维修、维护及水仓淤泥的清理,具备了抗灾能力,满足疏水的要求。

 

地点

标高

(米)

泵型

排水

管路

单泵额定排水能力(m3/h)

电机

功率

(KW)

最大排水能力(m3/h)

最大开

泵数量

(台)

水仓

容积(m3)

泵房

+340

D85—45×5

3台

Ф133mm

2趟

46

90

138

3

300

表1-3矿井排水设施能力现状表

2、以往地质及水文地质工作评述

2.1勘探工作简况

原伊川县鲁沟村办二矿于1984年4月建矿,1985年9月投产,现生产能力为0.15Mt/a,主要开采宝雨山井田中浅部块段。

矿井位于登封煤田宝雨山井田的中南边缘。

宝雨山井田在五十年代由原中南煤田地质局125队进行了详查。

六十年代,又由省冶金煤炭厅地质勘探第三队进行了补充勘探,并于八十年代由省煤田地质二队编写《省登封煤田宝雨山井田精查地质(储量)报告书》(最终报告),国营宝雨山何庄煤矿先后在井田的西、东部建井,至今已开采多年。

鲁沟村办二矿也已经营数年。

故本区地质研究程度较高。

现矿区围为0.4488km2,为查明有关情况,特委托市矿业发展中心于2005年9月对矿区围重新进行了地质(储量)核查,经计算矿区二1煤地质保有储量189.5万t。

并提交了《省伊川县鲁沟村办二矿资源储量核查报告》。

该矿区地质勘探程度较高,资源可靠。

2.2矿井地质工作

1、地质编录与说明书的编制

依据《矿井生产地质规程》及实际生产需要,编制了采区设计说明书、掘进巷道和回采工作面说明书,并随生产进度,对巷道、回采工作面进行测量、编录,做到及时上图与建立台帐,此项工作,为指导矿井建设和生产、地质条件的分析及制定各项措施奠定了基础。

2、地质图件编制

除按《矿井生产地质工程》编制了:

地形地质图、煤系地层综合柱状图、煤岩层对比图、矿井地质剖面图、煤层底板等高线与资源储量估算图、采掘工程平面图、巷道剖面图等,还依据生产实际需要,编制了构造纲要图、煤厚等值线图、矿井涌水量与相关因素曲线图,此项工作,不仅为指导矿井生产布局、采区与采面设计,以及合理开发、利用煤炭资源提供了基础依据,同时为矿井生产规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3、井下探测

为查明煤层赋存特征、厚度变化规律,准确确定断层位置,采用了井下巷探、物探、钻探等方法和手段,该项工作,对正确指导生产布局、采掘生产,避免采掘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损失、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回收率及矿井安全生产起到了良好效果。

4、矿井地质管理

建立与完善了图件、文字、报表和台帐等文献资料及资源/储量的规化管理,为指导煤炭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保证煤矿稳产、高产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2.3矿区地震勘探工作

2.3.1勘探方法与手段

1、勘探类型

矿区位于华北板块南部的嵩箕构造区、颖阳一芦店向斜的南翼西段,属宝雨山井田中段浅部,为一单斜构造。

地层走向50°,倾向320°,倾角15~22°,一般18°。

矿区无断裂构造。

综上所述,伊川县鲁沟村办二矿的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属简单类型。

2、勘探方法与手段

井田属全掩盖区,勘探方法与手段,20世纪50年代勘探,主要采用了岩芯钻探,并配合生产井调查,岩芯鉴定,煤芯煤样化验分析等。

由于当时国家建设急需煤炭,要求加快勘探速度,因此,在勘探过程中未明确划分阶段,但在勘探工程布置与施工时,采用了由浅至深循序渐进的原则。

20世纪70年代之后补充勘探,主要采用了钻探与物探测井。

2.3.2勘探工程质量

1、钻探工程质量

经对区勘探与补勘钻孔统计分析,20世纪50年代施工钻孔,由于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无物探测井验证,但钻探工程全部采用了全取芯钻进。

20世纪70年代之后施工钻孔,配有视电阻率与伽马测井验证。

(1)煤芯采取率

经对主采煤层钻孔见煤点统计,煤芯长度采取率偏低,见表2-1。

表2-1煤芯长度采取率

煤层

名称

统计见煤点个数

项目

煤芯长度采取率

100

100~90

90~80

80~70

70~50

<50

二1

7

见煤点数

1

1

2

1

1

1

比例

0.14

0.14

0.29

0.14

0.14

0.14

比例

0.48

0.14

0.14

0.14

0.14

(2)封孔质量

勘探钻孔采用水泥砂浆对可采与局部可采煤层顶底板进行了封闭,从生产揭露情况,未发生因钻孔引起的透水事件,表明钻探质量基本可靠。

(3)孔斜

由于井田区煤层埋藏一般在500m深度以,未见钻孔超斜现象。

2、采样与测试分析

勘探期间,对煤芯煤样、岩样、煤尘与瓦斯均进行了化验与测试分析、抽水试验与水质分析等项工作,采样方法与分析参数,基本达到了勘探规要求。

经生产实践与煤的利用途径表明,所确定煤的物理化学性质与工艺性能,煤尘爆炸危险性与煤的自燃倾向性及含水层特征基本正确。

2.3.3可靠程度

不同阶段施工的钻孔,尽管工程质量存在一定的缺陷,但对查明煤层层数,煤层赋存特征,煤厚及其变化规律,煤质特征,构造分布特征及开采技术条件起到了主导作用,经对提供的资料统计与分析研究认为:

1、原有的单孔资料大部分基本上可以利用,在利用这些资料时,采取了:

(1)无芯钻孔和煤芯采取率较低的钻孔,以电测井资料为准;

(2)无电测井资料的钻孔,以钻探资料为准;

(3)无测斜资料的钻孔作直孔处理;

(4)未量取岩层倾角的钻孔,岩层倾角从剖面图或平面图取得。

2、经勘探与补勘工作,井田区,工程密度已达到了勘探阶段规要求,构造位置与基本特征,煤层厚度及变化规律控制较严密,煤质与开采技术条件已基本查明,可作为矿井生产布局的主要依据。

3、所确定的煤层层数,煤层厚度、结构及煤质特征可靠,煤层对比清楚,达到了勘探报告的要求。

4、勘探报告对地表水系观测较祥,并做了简易水文孔抽水试验、水质分析等,所阐述的各含水层(组)富水性以及对采掘生产的影响程度,经开采实践证明,其分析基本正确,各种试验参数较为可靠。

2.4矿井水文地质工作

1.水文观测

自矿井生产以来,坚持了对各含水层水文观测孔水位动态不间断的观测,为分析研究地下水的充水因素、补径流条件及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水文地质条件分析研究

通过研究分析矿区与矿井水文地质特征,提出了矿区水文地质单元的划分、确定了寒武、石炭与古近系、新近系灰岩含水层富水性与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断层的导水性及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对矿井涌水量与变化情况的确定,以及制定矿井水防治措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收集与积累了当地历年降水资料和气象站降水资料,建立与完善了矿井水文地质图、矿井充水性图、矿井涌水量与各充水因素相关关系图、地下水水位图等基础图件及水文观测台帐和相关文献资料,为矿井水的分析研究及水文地质技术管理奠定了良好基础。

4、针对矿井地下水量,为综合利用地下水资源,在矿井涌水点采取水样,并对水样进行了水化学特征和供水水质测试化验分析,矿井水的有效利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环境与经济效益。

3、地质概况

3.1地层

矿区地表均为第四系覆盖,根据矿井揭露资料及省煤田地质二队对宝雨山勘探区的精查地质报告,地层由老至新有寒武系崮山组(

3g)、石炭系上统组(C3b)和组(C3t)、二叠系下统组(P1sh)和下石盒子组(P1X)以及第四系等。

现将围的地层,由老至新叙述如下:

1)寒武系崮山组(

3g)

为一套灰色厚至巨厚层状白云质灰岩,夹薄层泥岩与砾屑灰岩,顶部溶洞发育。

厚度一般173.00~182.30m。

与下伏地层连续沉积。

2)石炭系(C)

本区缺失下、中统,仅有上统地层沉积。

平均厚48.30m。

与下伏寒武系崮山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1)上统组(C3b)

灰至深灰色铝质岩、铝质泥岩,含黄铁矿结核,偶夹古占煤。

底部为组铁矿。

本组平均厚8.00m左右,与下伏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2)上统组(C3t)

为一套海陆交互相的含煤地层,依据岩性组合和沉积环境,划分为上、中、下三段。

平均厚37.44m,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a、下段灰岩段:

自一1煤层底板灰岩至L4灰岩顶界,由灰至深灰色石灰岩及砾屑灰岩夹薄层泥岩、煤层(一1~一4)组成。

平均厚8.90m。

b、中部碎屑岩段:

自L4灰岩顶界至一7煤层底界,为灰白色薄层状细粒砂岩及透镜状石灰岩(L5、L6)、深灰色泥岩及砂质泥岩,含黄铁矿结核,中夹不稳定薄煤两层(一5、一6)。

厚16.00m。

c、上部灰岩段:

自一7煤段至二1煤层底板砂岩底界。

自下而上岩性为L7深灰色石灰岩,局部夹薄层状硅质条带,层位稳定,全区发育,平均厚7.13m。

其下为一7煤层,区大部可采,煤厚0.8m~2.8m,平均1.85m,L7灰岩顶为一薄层灰黑色硅质泥岩,含有海绵骨针;上部为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及不稳定石灰岩(L8),夹薄层硅质泥岩2~3层,中夹薄煤一层(一8),不可采。

厚12.54m。

3)二叠系(P)

本区仅保存下统组及下石盒子组三、四、五煤段,厚287.69m,与下伏地层连续沉积。

(1)二叠系下统组(P1sh)

自二1煤层底板砂岩(Ser)之底至砂锅窑砂岩(Ss)之底,本组厚79.63m。

按岩性特征分四段叙述如下:

a、二1煤层段:

自二1煤层底板砂岩(Ser)底至大占砂岩(Sd)底。

岩性为灰、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以及砂岩、粉砂岩及煤层。

砂岩中含炭质条带及黄铁矿结核。

含煤三层(二0、二1、二2),其中二1煤层为主要可采煤层,区煤厚0.8~18.96m,平均3.43m。

本段厚约12m。

b、大占砂岩段:

从大占砂岩(Sd)底至香炭砂岩(Sx)底。

岩性主要为砂、泥岩互层。

含煤两层(二2、二3),极不稳定。

底部的大占砂岩(Sd)以石英砂岩为主,较稳定。

层面含大量白云母碎片。

本段厚约20m。

c、香炭砂岩段:

从香炭砂岩(Sx)底至瑶岭砂岩(Sy)底。

主要岩性为灰至浅灰色泥岩、砂质泥岩、细~中粒砂岩,偶夹二3煤层。

本段厚约30m。

d、小紫泥岩段:

自瑶岭砂岩(Sy)底至砂锅窑砂岩(Ss)底。

岩性主要为紫灰及浅紫色泥岩、砂质泥岩、砂岩。

泥岩中铝质成分较高,本段厚17.63m。

(2)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三煤段(P1x1)

本段紫砂锅窑砂岩(Ss)底至四底砂岩(S4)底。

底部为灰、浅灰色及灰绿色细、中粒砂岩,俗称砂锅窑砂岩(Ss);下部为大紫泥岩(Md),具明显紫斑,含铝质,局部为铝质泥岩并含菱铁质假鲕;中部为灰、浅护送,局部为灰绿色细~中粒砂岩、粉砂岩及灰绿色砂质泥岩,含不可采薄煤一层(三1);上部为紫褐色及灰绿色砂质泥岩,局部见紫斑,间夹薄层粉砂岩及不稳定的三3煤层。

本段产丰富的植物化石。

平均厚71.71m。

(3)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四煤段(P1x2)

自四底砂岩(S1)之底至四、五煤段分界砂岩之底。

岩性为灰、深灰色砂质泥岩、泥岩夹粉砂岩、细粒砂岩或中粒砂岩透镜体,含黄铁矿结核,产丰富的植物化石,含不可采带薄煤八层(四0~四7),局部地段四6煤层顶板、四7煤层底板见海绵骨针。

本段平均厚72.61m。

(4)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四煤段(P1x3)

自四、五煤段分界砂岩底至五、六煤段分界砂岩底。

底部四、五煤段分界砂岩为灰色厚层状中粒岩屑砂岩;中部为灰至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夹薄层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含煤六层(五1~五6),仅五3煤层可采,其余均不可采。

上部为灰色中粒砂、灰色泥岩、紫斑泥岩。

本段平均厚63.74m。

4)第四系(Q)

区广泛分布以角度不整合于各老地层之上。

顶部为耕植土及黄土,中、下部为粘土、亚粘土及疏松砾石层,厚0~32.00m,平均9.48m。

3.1.1含煤地层

1、煤层

本矿区含煤地层为石炭上统组及二叠系下统组,两主要含煤地层平均总厚117.07m,含煤12层,煤层平均总厚13.18m,含煤系数11.26%,其中石炭系上统组,平均地层厚约37.44m,含煤8层,煤层平均总厚2.1m,含煤系数5.61%;二叠系下统组,平均地层厚约79.63m,含煤4层,煤层平均总厚11.08m,含煤系数13.91%。

其中赋存于二叠系下统组的二1煤层为该矿开采煤层。

二1煤层厚0.8~18.96m,平均厚3.43m,煤层是厚、薄层产出,厚度是北厚南薄。

本矿开采矿体为二1煤层,该煤层赋存于二叠系下统组下部的大占砂岩与二1煤层底板砂岩之间。

上距香炭砂岩(Sx)28m。

经宝雨山井田精查勘探,标志层明显,层位及层间距相对稳定,对比可靠。

本矿区煤厚0.8~18.96m,平均3.43m,全区可采。

煤层结构简单,区域上厚度变化较大,短距离有增厚变薄现象,煤厚的变化主要是聚煤前沉积环境影响所致。

属较稳定型煤层。

二1煤层直接顶板为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及粉砂岩,间接顶板为中、细粒砂岩。

直接底板主要为泥岩、砂质泥岩,间接底板为细粒砂岩。

2、煤质

(一)煤的物理性质

二1煤为黑色、条痕黑色,具金属光泽,参差状断口。

煤岩组分以亮煤为主,暗煤次之。

因受构造影响,多以粉状、鳞片状产出,为层间挤压、揉搓的构造煤,具擦痕与摩擦镜面。

视密度为1.37t/m3,孔隙度7~12%左右。

煤中的有机组分占90.9%,其中镜质组67.5%,半镜质组20.3%,惰性组3.1%;无机组分为9.1%,其中泥质物占7.7%,硫化物占1.2%,硫酸盐及氧化物类含量低微。

(二)煤的化学性质及工艺性能

a化学性质

1)灰分(Ad)

原煤灰分产率平均21.32%,属中灰煤;经1.4密度液浮选,浮煤灰分8.22%,降灰分率为48.6%左右。

灰熔融软化温度平均为1327℃,属高熔灰分。

2)硫分(St,d)

原煤全硫含量0.70%,属低硫煤。

3)磷(P)、砷(As)

原煤中磷含量平均0.015%,属低磷煤。

砷含量平均2.2ppm,作为食品加工对人体影响不大。

4)发热量

原煤受到基恒容低位发热量(Qnet,ar)为24.43MJ/kg。

(三)元素成分

二1煤层有机元素主要有:

碳、氢、氮、氧和硫。

据浮煤分析结构,干燥无灰基碳含量90.84%,氢4.23%,氮1.465,氧加硫3.47%。

煤中有机元素碳含量随着煤的编制程度增高而增加,氢则随着碳的增加而减少。

3.断层

矿区位于华北板块南部的嵩箕构造区、颖阳一芦店向斜的南翼西段,属宝雨山井田中段浅部,为一单斜构造。

地层走向NW~SE,倾向320°,倾角15~22°,一般18°。

矿区围无断裂构造。

综上所述,伊川县鲁沟村办二矿的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属简单类型。

4、构造对矿井生产的影响

矿井由于受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影响,褶皱与断裂构造不发育

褶皱:

主要以分布在井田下部,其影响围约0.3Km2,褶皱构造虽较宽缓,但对工作面布置、运输、排水等产生一定影响;

3.4岩浆岩

井田及相邻矿井尚未见岩浆岩存在。

4、区域水文地质

4.1地表水体

区无地表水体。

4.2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1、补给条件

补给区主要位于矿区寒武系灰岩和白云质灰岩出露区,以及被第三、四系覆盖的浅部,由于受构造和风化剥蚀的影响,裸露的寒武系灰岩,并沿地表形成大小不等的丘陵地貌,其岩溶裂隙较发育,易于接受大气降水的入渗.见图4-3。

图4-3矿区地下水补给示意图

2、径流与排泄条件

寒武系、石炭系组灰岩,直接或间接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补给后,由浅至深径流,中深部地下水顺地层走向由西北经F16断层向西南径流,由于断层的阻隔作用,地下水大致以+150m等水位线有矿井排泄。

当岩溶裂隙地下水接受降水和地表水体入渗补给后,大部分由矿井疏水排泄,少部分被人工开采作为供水水源。

二叠系砂岩孔隙裂隙含水层,在露头区或浅部直接或间接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后,受地形和地层产状的影响,一部分在沟谷排泄,一部分由矿井排泄。

5、矿井水文地质

5.1井田边界及其水力性质

矿区北部与宝雨山、东部与鲁沟八矿、西部与鲁沟煤矿相连,均为人为边界。

井田位于矿区井田南部煤层露头与新近系泥灰岩分布区,以及煤层露头以南寒武系灰岩裸露区,是构成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主要补给区;井田北部F16正断层,构成矿区及井田北部自然隔水边界,在其影响下,致使矿区地下水被阻隔之后,沿F16断层南西盘向南向径流,因此,井田围,不仅是矿区和矿井地下水的主要补给区,同时处于矿区地下水径流带

本矿含水层之间,存在的水力联系,其主要形式如下:

5.1.1新近系泥灰岩与含水层之间水力联系

泥灰岩含水层分布于井田浅部,超覆在中、上寒武统、组合组地层之上,厚度不大,岩溶裂隙不发育,导水性较弱,井田南部与中、上寒武统灰岩接触地段导水性不强,渗透系数仅为0.000487~0.622m/d。

上述说明,新近系泥灰岩导致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直接影响各含水层向矿井充水的大小。

5.1.2含水层之间通过弱隔水层以越流形式产生水力联系

组铝土泥岩隔水层,厚度小变化大,隔水性差。

当疏排下部灰岩地下水时,中、上寒武统灰岩地下水在其静水压力下,通过铝土质泥岩薄弱隔水地段产生越流补给矿井水:

组中部砂、泥岩隔水层厚度变化大,中夹稳定的中、粗粒砂岩,隔水性较差。

同样,矿井疏排组上部灰岩地下水时,在隔水层薄弱地段产生越流造成组下部灰岩地下水补给矿井水。

5.1.3地表水下渗与地下水之间有水力联系

有两条季节性冲沟自北向南走向,雨季排洪时对地下水有补给作用。

5.2含水层

依据矿井调查并结合区域勘探资料,结核本区岩性及含水性、地下水的贮存及埋藏条件,对开采一7、二1煤层影响较大的含水层有:

1、寒武系灰岩含水层;2、组灰岩含水岩;3、组砂岩含水层;4、下石盒子组砂岩含水层;5、第四系含水层。

隔水层有:

1、组铝质岩、铝质泥岩隔水层;2、组隔水层;3、二1煤层顶板隔水层。

分述如下:

(一)含水层

根据地层的岩性及一7、二1煤层的相对位置及地下水赋存条件,该矿区分五个含水层。

1、寒武系灰岩含水层

主要由崮山组白云质灰岩、白云岩。

厚层状,岩性坚硬致密,岩溶裂隙发育,且不均一。

据区域资料,该含水层地下水静止水位标高370.93~434.37m,降深10.75~70.91m,涌水量为0.015~3.426升/秒,单位涌水量0.001418~0.319升/秒·米,渗透系数为0.000487~0.622m/日。

该含水层含水性及透水性极不均一,含岩溶裂隙承压水。

为二1煤层底板间接充水含水层。

地下水水质类型以HCO3—CaMg型为主,HCO3—NaCa型次之,水温13~23.5℃,矿化度0.239~0.486克/升,总硬度5.26~17.02德国度。

2、组灰岩含水层

1)组下段灰岩含水层

由L1~L6灰岩组成。

平均厚度一般4.00m,L1灰岩较发育,层位较稳定。

据宝雨山井田1802孔抽水资料,水位降低46.29m,抽水10分钟,总水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