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736039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5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5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5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5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5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5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5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5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5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5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5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5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5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5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5页
亲,该文档总共6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第一单元

单元主题

亲情

教材简析

新学期开始了,又一阶段的语文学习之旅启程了。

第一单元以家庭人生为主题,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

本单元是七~九年级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单元,在起始阶段具有定位、定势的意义,影响深远。

务必认真贯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争取开个好头。

要确认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教师应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地、合作地、探究性地从事学习,要努力形成这种新的学习方式。

要牢牢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防止这样或那样的偏颇,一切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人文教育要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通过熏陶感染,收到潜移默化的功效。

引导学生探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首先要摸清学生的已知领域与未知领域,据以确定探究什么,怎样引导学生探究,要重视学生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探究之后,还要回顾探究的得失,总结经验教训,使学生逐步学会学习。

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语言学习总是从模仿开始的,要模仿着说和写,日积月累,丰富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朗读教学要有示范,要有指导,要多让学生自己练读,使全体学生都得到提高。

本单元综合性学习,根据新生入学的情境,以“自我介绍”为主题,设计了多种活动方式,进行口语交际和写作练习。

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和新型的教学活动,不像单纯的口语交际、单纯的写作训练那样简单,有许多准备工作要做,教师要满腔热情,组织好这种学习活动。

课程

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提炼文章主旨。

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学会思考人生,感悟亲情。

2、学会朗读,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读出语气。

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能有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学习并积累课文中精彩的字词句段,学会在自己的表达中运用本单元精彩的语言材料。

3、规范书写、积累、掌握和运用课后常用词,在阅读课文时,能抓住关键的语句,品味语言,理解课文。

能熟练使用字典、词典并养成习惯,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单元重点与难点

学习这个单元,必须抓住如下要点: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提炼文章主旨。

3、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学会思考人生。

4、学会朗读,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5、学习并积累课文中精彩的字词句段,学会在自己的表达中运用本单元精彩的语言材料。

课时安排

1、《散步》3课时

2、《秋天的怀念》2课时

3、《羚羊木雕》2课时

4、《散文诗两首》2课时

5、《世说新语》两则2课时

第1课第1课时

课题

1散步

课时目标

(含重、难点简析)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感悟作者一家人深深的亲情。

2、理清文章的脉络。

3、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勇于承担责任的情感。

教学重点:

赏析语言,体会语言中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

揣摩文中一些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学会联系语境,在动态的语境中理解词句。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用具:

媒体课件准备作者的相关资料、本课的生字词。

教学方法:

诵读、质疑、讨论、合作、探究。

预计授课

时间

月日

教学过程

个人修改(或备注)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

学情诊断

1.教师导入。

妈妈,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称呼;妈妈,是我们每个人情感世界的主角。

我们爱妈妈!

困难中,妈妈是手杖;黑暗中,妈妈是烛光;幸福中,妈妈是微笑。

当我们长大成人时,妈妈却衰老了,我们该如何回报妈妈呢?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莫怀戚的《散步》,去感受成熟生命对衰老及幼小生命的呵护。

2.字词积累。

(1)字音字形。

拆散(chāi)分歧(qí)粼粼(lín)委屈(qū)

(2)词语解释。

熬:

忍受,艰苦支持。

委屈:

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文中是使儿子受到委屈的意思。

粼粼:

形容水的明净。

(3)多音字。

散(sǎn)散漫(sàn)散步铺(pū)铺床(pù)当铺

3.多媒体显示作者资料。

莫怀戚,当代作家,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

已发表各类作品近500万字,包括小说《诗礼人家》《大律师现实录》《经典关系》等,散文《散步》人选现行中学语文课文及新加坡华文教材。

第二阶段:

自主探究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先由教师提问以此来帮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

提问:

1.从文中找出散步的时间、地点、人物。

2.散步中发生了什么分歧?

3.为什么由“我”来解决?

4.“我”要如何解决呢?

5.最后为什么选择了走小路?

6.根据上面的几个问题,让一位同学来概括一下,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是一篇叙事性的散文,在概括时要注意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我们一家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

第三阶段:

合作探究

1.文章哪几个段落有写景物的片段?

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学生合作讨论后回答。

第4段:

田野、新绿、嫩芽、冬水;第7段:

菜花、桑树、鱼塘。

2.理清课文脉络(给课文分层次)。

学生合作探讨,教师讲解。

第一部分(第1段):

开门见山地交代了事件(散步)、地点(田野)、人物。

第二部分(第2-8段):

围绕散步这一中心事件,展现了一家人尊老爱幼的动人情景。

最后一句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揭示了中年人要对生活充满责任感的道理。

第一层(第2段):

交代母亲对这次散步的态度的转变。

第二层(第3-5段):

写田野的春色以及一家人散步的乐趣。

第三层(第6-8段):

写散步路线产生分歧以及解决办法。

第四阶段:

检测小结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嫩芽()

(2)波光粼粼()(3)拆散()

2.用横线画出下面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树上的嫩芽也蜜了。

()

(2)我想折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

终不愿意。

()

(3)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

()

(4)不过,一切都取绝于我。

()

二、阅读理解

①我们在田野散步:

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

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

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后来发生了分歧: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我说:

“走大路。

⑥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

“还是走小路吧。

”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母亲对我说。

⑦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1.从记叙的要素看,选文第①段交代了散步的和。

2.联系选文内容,你认为下面这段话放在哪儿最合适呢?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们都笑了。

3.“熬过”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4.请结合文意说一说怎样理解文中的“强壮”“高大”?

5.文中画线的两句话,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道德品质?

教学反思

第1课第2课时

课题

1散步

课时目标

(含重、难点简析)

教学目标:

1、学会赏析语言,体会语言中所蕴含的情感。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感悟作者一家人深深的亲情。

3、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勇于承担责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细节描写,把握文章中的四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在阅读中逐步提高赏读美文的能力,通过比较阅读来提高审美情趣。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准备作者的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预计授课

时间

月日

教学过程

个人修改(或备注)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

学情诊断

1.教师导入。

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

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

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

这节课我们一起品读莫怀戚的《散步》,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2.教师提问,一起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学生思考下列问题并回答。

(1)《散步》一文的线索是什么?

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文中哪些段落是写景的?

作用是什么?

学生积极发言。

巩固旧知,引出新知。

第二阶段:

自主探究

1.如何理解文章结尾“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

学生认真思考并回答。

教师讲解。

中年人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

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

2.分析人物形象。

(1)“我”的形象。

在文中找出有关“我”孝顺的段落或语句。

学生自主发言,教师引导总结。

(2)母亲的形象。

在文中找出有关“母亲”善解人意、爱护小辈的段落和语句,小组内讨论交流。

参考:

善解人意,爱护小辈。

(慈爱、亲切)

(3)儿子、妻子的形象。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讲解。

妻子很贤惠,是位慈爱的妈妈和孝顺的儿媳。

对丈夫温顺有理,对婆婆尊敬有加,对儿子关怀备至。

在她身上也渗透了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高尚情操。

儿子天真活泼、聪明伶俐,也非常懂事,在爸爸作出决定后,他欣然接受,没有一点蛮横无理的态度。

小结:

本文无论写谁,作者在字里行间都表达一种永恒的情感——亲情。

第三阶段:

合作探究

小组探究,总结本文写作特点。

本文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示:

根据本文主旨内容作答)

学生小组内讨论并回答。

(1)以小见大,文中作者抓住一件十分平常的小事“散步”,反映了祖孙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昭示中年人应当肩负起赡养老人、孝敬长辈,爱护儿女、教育幼辈的责任,即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2)通过细节描写展示人物的思想感情。

文中多处表现了互敬互爱的细节。

如母亲和她孙子发生分歧时,“我”经过思考决定:

“走大路。

”——走大路方便老人。

“我”理所当然地照顾母亲,反映了对母亲的尊敬。

母亲改变了主意:

“还是走小路吧!

”——走小路孩子感兴趣。

母亲慈祥,想让孙子高兴,改变了主意,反映了母亲对孙子的喜欢和爱护。

这两处细微的情节,反映了两代人的具体心态,具体表现了一个幸福的家庭,他们在散步中互敬互爱,感情十分融洽。

(3)语言平易朴实,但内涵丰富,耐人寻味。

第四阶段:

检测小结

1.结合语句的意思,解释加点的词语。

(1)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熬:

(2)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各得其所:

(3)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委屈:

2.“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对“整个世界”的正确理解是()

A.世界就是由“母亲”和“儿子”构成的。

B.“我”上有老,下有小,因此责任极其重大。

C.在家庭生活里,“母亲”和“儿子”是最重要的两代人。

D.“母亲”是老一代,“儿子”是新一代,他们代表了人类的过去和未来。

答案:

1.

(1)忍受,耐苦支持。

(2)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3)这里指不按儿子的意愿办事,使儿子受到委屈。

2.D

板书设计

母亲:

走大路↑承上

散步—→分歧—→我和妻子责任重大—→使命感

儿子:

走小路↓启下

教学反思

第1课第3课时

课题

1散步

课时目标

(含重、难点简析)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感悟作者一家人深深的亲情。

2、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作者的情感,品析人物形象。

3、在朗读中整体感知文意,体味三代人互相体谅、互相挚爱的朴实纯真的亲情。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作者的情感,品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去仔细品味、感受本文朴素自然而又深沉的意蕴。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点拨法。

预计授课

时间

月日

教学过程

个人修改(或备注)

教学过程:

学法点津。

《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内蕴丰富的精美散文。

它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

根据散文的特点,学生在鉴赏时可从如下几个方面人手:

第一,把握立意,探索作者不断深化的脉络,进而揣摩作品的立意和主旨。

第二,鉴赏散文,善抓“文眼”较为重要。

抓住了本文的文眼,欣赏佳作就像按图索骥、顺藤摸瓜一样。

第三,在鉴赏散文时要探索散文意境美,可以从即景、披事、体物人手,进而悟情、人情、察情、明情,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四,分析结构。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鉴赏散文,就要在分析和梳理其组织材料的结构特点以及明确其线索的基础上,把握文中的“神”。

第五,仔细体味散文的语言之美。

鉴赏品析

句子赏析

1.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这句话句式整齐、对称,有一种独特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很有情趣,写出了慈母孝子之间深沉的爱,和睦家庭的宁静温馨。

这种对称的句子为文章内容服务,“我”站在人生的中点上,一边是长辈,一边是后代,这样写既表现了“我”强烈的责任感,又体现了“我”挚爱生活,品尝人生甜美的无穷韵味。

2.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

“还是走小路吧。

摸摸,让人感受到奶奶对孙儿的那种爱抚和疼爱;还有她遵从了孙儿的想法,因为她不想让孙儿委屈。

从这里能体会到浓浓的亲情。

3.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句话寓意深刻。

它以轻衬重,不仅突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含蓄地写出了“我”——一个站在生命之链连接点上的中年人——对生命和社会的责任。

此句揭示了本文的中心,是作者写作意图及情感升华之所在,与文章的第四段中“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前后呼应,在全文中起着点明题旨、深化内涵的作用,是点睛之笔。

写法赏析

1.本文采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借一家人散步这一小事,表现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和中年人肩负重任的大主题。

2.语言富有诗意而情趣盎然。

本文的语言散发着清新淡雅的芬芳。

于平实中见灵气,在浅易中见哲理。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一句看来熟悉、平实,令人羡慕母子情深的同时又有所感悟:

生命原本这样,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而结尾“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在文中是常见的,它构成了句式的对称美,同时也为文章的内容服务,这里既有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又体现了作者挚爱生活,品尝人生甜美的无穷韵味。

巩固拓展阅读

阅读选段,完成1-5题。

(文章见参考资料)

1.“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的意思是(C)

A.母亲老了,她依赖长大了的我,就像我小时候依赖她一样。

B.母亲老了,没有自己的主见,就像我小时候没有自己的主见一样。

C.生活的担子已经从母亲肩上转到了我的肩上,母亲依赖我,就像我小时候依赖她一样。

D.母亲老了,只能听从我的安排.就像我小时候只能听从母亲的安排一样。

2.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几句把母子二人的情态都显现出来了,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

交代了母亲对这次散步的态度转变,并上为下文“我”背母亲埋下了伏笔。

3.④⑦这两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第④段对初春景物的描写,突出初春蓬勃旺盛的生机,使人感觉到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召唤,为后文作铺垫。

第⑦段的景皂描写“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是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呼唤。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自珍爱。

4.用一句话概括第⑥段内容。

(散步路线上的分歧。

5.为什么“我”感到责任重大了?

(祖孙发生分歧,“我”处理好了,全家高高兴兴;处理不好了,别别扭扭,会破坏家庭和谐,所以“我”感到责任重大。

阅读短文,完成6-9题。

孝心无价(文章见参考资料)

6.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嗷嗷(áo)磋跎(cuō)(tuó)咫(zhí)尺

7.作者说,“我不喜欢一个苦孩子求学的故事”“也不喜欢父母卧病在床,断然离去的游子”,作者对“求学的苦孩子”和“断然离去的游子”都作了道德上的评价,请从文章中找出作者评价的语句。

(对求学的苦孩子:

“那是一个自私的学子”;对断然离去的游子:

“那是对生命的大不敬”。

8.作者主张如何尽孝心?

请从原文中找出一个最恰当的词语来概括。

(抓紧)

9.你能从本文中找到一句富有哲理的句子吗?

(1)有一些事情,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

(2)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之日。

教学反思

第2课第1课时

课题

2秋天的怀念

课时目标

(含重、难点简析)

教学目标:

1、积累“瘫痪、暴怒”等词语。

了解史铁生的相关资料。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子深情,把握母亲的艺术形象,感悟作者的意图。

3、初步理解母子之间的浓浓深情,把握母亲的艺术形象,感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重点:

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母子深情,感受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品析课文意味深长式的结尾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用具:

多媒体准备作者的相关资料、本课的生字词。

教学方法:

读书指导法。

预计授课

时间

月日

教学过程

个人修改(或备注)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

学情诊断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秋天是迷人的,天高云淡,大雁南归,枫叶似火,硕果累累。

秋天的美别具一格,秋天的美实实在在,秋天的许多事物都会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也会让我们产生某种怀念的情绪。

著名作家史铁生就在秋天里产生了怀念之情,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课文《秋天的怀念》。

2.多媒体显示重点字词和作者简介。

(1)出示重点字词。

瘫痪(tān)沉寂(jì)捶(chuí)打

憔悴(qiáocuì)絮(xù)叨诀(júe)别

(2)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出生于北京,河北涿县(今涿州市)人,中国电影编剧,著名小说家,文学家。

生前曾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驻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副主席。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他死前把绝大部分的器官捐献了出去。

本文写于1993年。

第二阶段:

自主探究

整体感知,学生通读课文思考。

1.默读全文,思考课文里写了几次秋天里看菊花?

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提示:

本文三次写秋天里看菊花,前两次母亲和“我”都有不同的表现,第三次是“我”和妹妹去看菊花。

第一次: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不,我不去!

第二次: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什么时候?

第三次: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2.作者的生活态度前后有什么改变?

(勾画出表现作者对生活态度发生变化的语句。

)学生思考并尝试作答。

教师讲解。

提示:

是母亲促使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发生巨大的转变,并影响了作者的人生观。

“我可活什么劲!

”(绝望)

“要好好儿活……”(再生)

结尾句: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要好好儿活。

3.通过读课文你感受到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尝试归纳总结,教师小结。

母亲关心体贴儿子,坚强乐观,非常爱“我”。

第三阶段:

合作探究

学生小组合作,共同研讨:

1.母亲为什么要带“我”去看菊花?

学生积极探讨。

美丽的菊花象征着多姿多彩的生活。

菊花很美,生活也很美。

我们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与打击,都应该勇敢地、好好地活下去!

2.文中多次提到菊花,有何用意?

本题体会“菊花”这一物象的作用,结合上下文和文章的主旨,考虑的是菊花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寄托的作用。

学生认真思考。

母亲带“我”看花,是对生命的热爱;菊花的淡雅高洁,是母亲品质的写照;菊花热烈深沉,是母爱的写照;母亲爱花,“我”看菊花是对母亲的缅怀。

第四阶段:

检测小结

1.给加点字注音或在括号内填上正确的字。

瘫痪()沉寂()xù()叨淡yǎ()

暴nù()júe()别làn()漫chuí()打

2.下面各组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D)

A.瘫痪墙壁沉寂B.捶打遮挡憔悴

C.央求絮叨豌豆D.决别淡雅烂慢

3.“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暴怒无常”的意思是(B)

A.常常生气B.毫无规律地发大火

C.无缘无故地发火D.不常常生气

4.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项是(D)

A.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

B.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

C.这些年,我到北京必去看望史铁生。

在他那里坐两、三个小时,吃顿饭。

D.读史铁生的文章,和他谈话,都不会越读越狭隘。

A句“我与地坛”应加书名号;B句中“优秀的”后面应用顿号;C句“两三个小时”为估计的约数,期间不能加标点符号。

教学反思

第2课第2课时

课题

2秋天的怀念

课时目标

(含重、难点简析)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母爱”的内涵。

2、在“怀念”的情意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作者“爱母”的思绪。

3、在“秋天的怀念”中,获得“好好儿活”的感悟。

教学重点:

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中品味。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品析课文意味深长式的结尾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用具:

多媒体准备作者的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

诵读品味法、研究探讨法。

预计授课

时间

月日

教学过程

个人修改(或备注)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

学情诊断

1.教师导入。

母亲,是十月怀胎的艰辛凝成的泪;母亲,是玉不成器的愁絮集成的鬓;母亲,是临行密缝的情意交织的衣……倘若我们是跋涉千里的夜行者,母亲一定是那重重夜幕里一盏温柔的灯光,远远地为我们亮着,轻唤我们迟疑的脚步。

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让我们走进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细品这浓浓的母子情吧!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中母子之间的浓浓深情,初步把握了母亲的艺术形象,感悟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读课文。

2.提问回答:

从哪些地方看出,母亲爱花但是更爱儿子。

学生自主思考,教师讲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