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中考模拟试题一.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738626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中考模拟试题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初中语文中考模拟试题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初中语文中考模拟试题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初中语文中考模拟试题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初中语文中考模拟试题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初中语文中考模拟试题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初中语文中考模拟试题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初中语文中考模拟试题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初中语文中考模拟试题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初中语文中考模拟试题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初中语文中考模拟试题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初中语文中考模拟试题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初中语文中考模拟试题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初中语文中考模拟试题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中考模拟试题一.docx

《初中语文中考模拟试题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中考模拟试题一.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语文中考模拟试题一.docx

初中语文中考模拟试题一

二〇一四年初中学生学业考试

语文试题一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16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颀(qí)长 横亘(gèng)   消声匿迹(nì) 怒不可遏(è)

B.隽(jùn)逸剽(biāo)悍相提并论(xiāng)金碧辉煌(huáng)

C.罹(1í)难潜力(qiǎn)大相径庭(jìng)众志成城(zhòng)

D.骚乱(sāo)附和(hè)彬彬有礼(bīn)韬光养晦(huì)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点缀狼藉人声鼎沸深恶痛疾B.妖娆静谧更胜一筹骇人听闻

C.嶙峋惭怍重倒覆辙根深帝固D.籍贯拮据苦心孤诣中流砥柱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自是指物作诗立就(立刻完成),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王安石《伤仲永》)

B.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寒冷)(吴均《与朱元思书》)

C.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范仲淹《岳阳楼记》

D.公输班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抵挡)有余。

(《墨子·公输》)

4.在下列句子的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基本完成自主开发宇航服的研究,即将进入阶段。

(2)国际社会强烈谴责这种的滥杀无辜的行径。

(3)你尽了力,会得到大家的认可。

A.试验卑劣只要/就B.实验卑鄙只有/就

C.试验卑鄙虽然/但是D.实验卑劣即使/就

5.对下面复句关系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

A.一重复句,转折关系。

B.一重复句,因果关系。

C.二重复句,第一重是转折关系,第二重是因果关系

D.二重复句,第一重是因果关系,第二重也是因果关系

6.下列诗文默写与原文一致的是()

A.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诗经·秦风·蒹葭》)

B.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默默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温庭筠《望江南》》)

C.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D.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嬴,笑从双脸生。

(晏殊《破阵子》)

7.对下列各句修辞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夸张)

B.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拟人)    

C.……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反语)

D.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比喻)

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与名著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A.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叙述了法国音乐家贝多芬、意大利画家米开朗琪罗、德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高尚的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B.《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早期的作品,是一部具有极大社会讽刺性的喜剧,文中的夏洛克是外国文学人物画廊中的四大吝啬鬼之一。

C.汉语中常用“烽烟”代战争,“手足”代兄弟,“桃李”代学生,“鸿雁”代书信。

D.小说《故乡》中的少年闰土是一个勇敢机智、见多识广、活泼的少年英雄。

二、(12分,每小题2分)

阅读《海燕》中的节选文字,完成9—14小题。

雷声轰响。

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

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

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狂风吼叫……雷声轰响……

  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

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

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暴风雨!

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9.对“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一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运用了拟人手法,“抓住”“熄灭”等词突出了大海的巨大声势和强大力量。

B.写出了大海和闪电的搏斗,反映了革命与反革命斗争的日益激化。

C.这是以壮阔的背景来烘托海燕的战斗雄姿。

D.大海战胜闪电,象征了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勇善战。

10.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能用括号里的词替换的一项是()

A.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

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砸)

B.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飞舞)

C.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曲折)

D.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激烈)

11.文中把海燕比作黑色的闪电,意在突出海燕的()

A.勇敢高傲B.热情乐观C.敏感聪慧D.敏捷矫健

12.能概括海鸥、海鸭、企鹅本质特点的词语是()

A.呻吟飞窜B.恐惧蠢笨C.吓坏了躲藏D.恐惧胆怯

13.对这几段文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海与闪电激战,象征了革命斗争的进一步激化。

B.战斗以大海的失败而告终,说明人民必将战胜强大的敌人,取得革命的胜利。

C.海燕在文中的几次大声疾呼,点出了海燕“预言家”的本质特征

D.文中的暴风雨象征了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一触即发的革命形势,一场空前的无产阶级革命。

14.这几段文字的语言特点是()

A.冷峻犀利,富含人生哲理。

B.清新自然,充满诗情画意。

C.文笔粗犷,气势磅礴。

D.古朴典雅,委婉含蓄。

三、(8分,每小题2分)

阅读《故宫博物院》里的三段文字,完成15—18题。

  ①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称“后三宫”。

布局和前三殿基本一样,但庄严肃穆的气氛减少了,彩画图案也有明显的变化。

前三殿的图案以龙为主,后三宫凤凰逐渐增加,出现了双凤朝阳、龙凤呈祥的彩画,还有飞凤、舞凤、凤凰牡丹等图案。

  ②后三宫往北就是御花园。

御花园面积不很大,有大小建筑二十多座,但毫无拥挤和重复的感觉。

这里的建筑布局,环境气氛,和前几部分迥然不同。

亭台楼阁、池馆水榭,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假山怪石、花坛盆景、藤萝翠竹,点缀其间。

来到这里,仿佛进入苏州园林。

  ③从御花园出顺贞门,就到紫禁城的北门神武门,对面就是景山。

景山是明代修建紫禁城的时候,用护城河中挖出的泥土堆起来的,现在成了风景优美的景山公园。

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而井然有序。

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

15.第一段文字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A.下定义作比较B.作比较引用C.举例子作比较D.作诠释举例子

16.“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

”一句,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A.说明抒情B.抒情议论C.描写议论D.叙述说明

17.对这三段文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三段文字大体按照参观路线,由北到南逐次详略得当的介绍了后三宫的情况。

B.文章最后一段写在故宫对面的山上望故宫,人们会不由自主地发出赞叹,既呼应前文,也是读者此时的由衷感受。

C.选文第三段使用逻辑顺序。

本段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D.选文用语准确而简练,和全文保持一致。

18.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生动说明与平实说明相结合,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

B.“御花园面积不很大,有大小建筑二十多座,但毫无拥挤和重复的感觉。

”一句中,修饰语“毫无拥挤和重复”的使用值得商榷,说明文的语言应该讲究准确,话不能说的太死。

C.文章几乎每个自然节都有交代地点的词语,更显示了说明文层次的清晰。

D.文章虽为说明文,但从文章中,仍能读出作者对祖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自豪感。

四、(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的几段文字,完成19—21题。

  ①“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

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②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③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9.作者所要表明的观点是()

A.“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

B.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C.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D.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2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指代的对象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一句中的“中国人”指广大的人民群众。

B.“这一类的人们”指那些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

C.“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中的“他”指被谈论的中国人。

D.“要自己去看地底下”中的“自己”指作者自己。

21.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摆出从古至今的事实,正面立论,直接批驳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论点。

B.第二段以排比的句式列举事实,用不可辩驳的语气有力地证明了论点。

C.“中国的脊梁”用于比喻那些那些有自信力的中国人。

D.第三段写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

 

五、(8分,每小题2分)

阅读《小石潭记》,完成22—25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

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曰恕己,曰奉壹。

22.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岸,卷石底以出  (靠近)    B.四面竹树环合(以……为环)

C.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向下)  D.皆若空游无所依(在空中)

23.下列用现代汉语翻译“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正确的一项是()

A.(潭)的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寂寞空旷没有别的人。

B.(潭)的四面被竹林树木缠绕着,静悄悄的,没有别的人。

C.(潭)的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静悄悄的,没有别的人。

D.(潭)的四面被竹林树木缠绕着,没有别的人,感到寂寞。

2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影布石上B.潭西南而望C.斗折蛇行,明灭可见D.其岸势犬牙差互

25.对选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的作者是唐代的柳宗元,其被贬永州后所写的山水游记总称为《永州八记》,在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特点。

B文章对潭中鱼的刻画虽只几句,却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的清澈透明来衬托游鱼的形神姿态。

C.本文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清楚。

顺序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D.作者通过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和气氛,意在表现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第Ⅱ卷表述题(共70分)

六、(14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26—28题。

治国犹栽树

唐太宗谓侍臣①曰:

“往昔初平京师②,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

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安乐。

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

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注释]①侍臣:

周围的大臣。

②京师:

京城。

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

③炀帝:

指隋朝未代皇帝杨广。

④孜孜:

勤恳的样子。

⑤稔:

rěn,丰收。

2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4分)

①征求不已②惟欲清净

27.翻译句子:

(6分)

①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

②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③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28.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4分)

 

七、(14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29—32题。

春天是改革家

鲍尔吉·原野

   ①在北方,四季当中,春天最神奇。

夏季的树叶长满每一根枝条时,花朵已谢了,有人说:

“我怎么没感觉到春天呢?

   ②春天就这样,它高瞻远瞩。

它从事的工作一般人看不懂,比如刮大风。

风过后,草儿绿了。

再下点雪,然后开花。

之后不妨碍春天再来点风,或雨,或雨夹雪。

树和草不知是谁先绿的。

河水解冻了,但屋檐还有冰凌。

   ③事实上,我们在北方看不到端庄娴静的春天,比如油菜花黄着,蝴蝶飞飞。

柳枝齐齐垂在泛着绿意的春水上,新出的柳芽呈嫩嫩的鹅黄。

黑燕子像钻门帘一样穿过枝条。

这样的春天住在江南,它是淑女,适合被画成油画、水彩,被拍照和旅游。

北方有这样的春天吗?

没见过。

在北方,春天藏在一切事物的背后。

   ④在北方,远看河水仍然是白茫茫的冰带,走近才发现这些冰已酥黑,灌满了气泡,这是春天的杰作。

虽然草没有全绿,树没有吐芽,更没有开花,但脚下的泥土不知从何时起泥泞起来。

上冻的土地,一冻就冻三尺,是谁将冰冻的土地化成泥泞?

春天。

   ⑤像所有的大人物一样,春天惯于在幕后做全局性、战略性的推手。

让柳叶冒出芽尖儿只是表面上的一件小事,早做晚做都不迟。

春天在做什么?

刚刚说过,它让土地解冻三尺,这是改革,是在把冬天变成夏天——春天认为:

春天不是自然界的归宿,夏、秋才是归宿或结果——这事还小吗?

   ⑥春天是大人物,它深居简出,偶尔接见一下青草、燕子这些春天的代表。

春天在开会,在讨论土地解冻之后泥泞和肮脏的问题。

许多旧大臣认为土地不可解冻,解冻就乱了,泥泞的样子实在给“春天”这两个字抹黑。

这些言论是呼呼的风声,我夜里常听到屋顶有什么东西被吹得叮当响,破门拍在地上,旧报纸满天飞。

这是春天会议的一点小插曲。

   ⑦说干就干,绝不拖泥带水,这是春天的作风。

春天一边招呼一帮人开会,另一边在让土地解冻,催生草根吸水,柳枝吐出新叶,把热气吹进冰层里,让小鸟满天飞。

看上去一切都乱了、脏了,一切却在突然间露出了崭新的面貌。

   ⑧春天暗中做的事情就是让土地复苏,让麦子长出来,青草遍布天涯。

“草都绿了,冬天想回也回不来了!

”这是春天常说的一句话。

春天并不是从冬天到达夏天的自然过渡,而是改革。

世间最艰难的斗争是自然界的斗争,最酷烈的,莫过于让万物在冬天里苏醒。

冬天是冷酷而古板的君主,拒绝哪怕是极其微小的点点滴滴的变化。

一变化,冬天就不成其为冬天了。

正如不变化,春天不成其为春天。

春天和冬天的较量,每一次都是春天取胜。

谁都想像不到,一寸高的小草,可以打败一米厚的白雪。

白雪认为自己这么厚永远都不会融化。

如果它们是钱,就永远花不完,但是积雪没想到自己不知不觉间就变成沟壑里的泥汤浊水了。

   ⑨春天朴素无华,春天大象无形,春天弄脏了世界又让世界进入盛夏。

春天实现了改革大计,它不贪功劳,改变了江山就退隐。

它认为柳枝的叶苞就是叶苞,它并不是春天;青草也只是一株草,也不是春天。

肩负改革使命的春天,说来就来;完成改革使命后的春天,说走就走。

在北方,爱照相的人可以跟夏天合影、秋天合影、冬天合影,最难的就是跟春天合一张影,春天的脚步比照相机“咔嚓咔嚓”的快门声还要快。

29.在作者看来,有人“没感觉到春天”的原因是什么?

(3分)

 

30.文章第③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写江南的春天?

联系全文说说你的看法。

(3分)

 

31.文章第⑥段中,作者写“春天”在改革中碰到了哪两个问题?

写这两个问题对表现“春天”这位“改革家”形象有什么作用?

(3分)

 

32.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下面这句话中加点短语的表达效果。

(2分)

谁都想像不到,一寸高的小草,可以打败一米厚的白雪。

 

33.根据全文内容,分条概括“春天”这位“改革家”形象的特点。

(3分)

 

八、(2分)

34.请将下面一句话,用正楷或行楷抄写在田字格内。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九、(40分)

35.作文。

题目:

生命因而闪光

要求:

1.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

题目自拟。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如果需要,请用“XXX”代替。

提示:

命题者倡导朴实的文风。

100字

200字

300字

400字

500字

600字

700i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