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2课 祝福含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742824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97.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2课 祝福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2课 祝福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2课 祝福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2课 祝福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2课 祝福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2课 祝福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2课 祝福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2课 祝福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2课 祝福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2课 祝福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2课 祝福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2课 祝福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2课 祝福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2课 祝福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2课 祝福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2课 祝福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2课 祝福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2课 祝福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2课 祝福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2课 祝福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2课 祝福含答案.docx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2课 祝福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2课 祝福含答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2课 祝福含答案.docx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2课祝福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

第2课祝福(含答案)

(一)作者简介

生平经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葬于虹桥万国公墓,上海上万名民众自发举行公祭、送葬。

作品

  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

评价

  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二)人物轶事

1.碰壁

有一次,鲁迅的侄女在鲁迅家作客,吃晚饭时,她说道:

“你和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那么一点不像。

”“哪一点不像?

”鲁迅问道。

“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你的鼻子又扁又平。

”侄女说。

“你不知道,”鲁迅笑了笑,“小时候,我鼻子跟你爸爸的是一样的,只是后来才变扁变平了的。

”“那是为什么呢?

”侄女不解地问。

“那是到了后来,我住的环境比较黑暗,到处碰壁,所以把鼻子都碰扁了!

”鲁迅说。

2.我不走

1927年4月15日,国民党在广州发动政变。

事变中,中山大学遭到大搜捕,鲁迅冒着狂风暴雨设法营救被捕学生,并以辞去中山大学一切职务表示抗议。

学校当局想利用他的声望装饰门面,都被鲁迅拒绝。

中大当局拉不来鲁迅,翻脸将接近过鲁迅的人都说成“鲁迅派”或“语丝派”,用尽手段孤立鲁迅。

鲁迅看穿了反动派罗织罪名的伎俩,坚持继续留在广州从事创作和翻译。

来访的青年朋友恳切地劝他到别的地方去。

鲁迅说:

“他们不是造谣说我已逃走了,逃到汉口去了吗?

现在到处都是乌鸦一般黑,我就不走,也不能走。

倘一走,岂不正好给他们造谣?

(一)背景链接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

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残酷的现实不久就让他失望了。

他看到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被彻底推翻,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因此他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妇女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

封建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严重束缚着她们的身心,妇女解放问题成为鲁迅这一时期探索的主要问题。

因此鲁迅选取了妇女题材,写了《祝福》这篇小说,目的就在于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反映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

(二)常识整理

1.送灶

旧俗以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为灶神升天奏事的日子,人们于此日或前一日祭送灶神,叫“送灶”。

灶神系玉帝派来人间至各家监察善恶之神,故于其“上天奏事”之日,家家户户均须以酒食祀之。

2.四书

“四书”为儒家经典,南宋学者朱熹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

3.祝福

“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习俗。

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的平安,并祈求来年的幸福。

                                         

(一)读准字音

Ⅰ.单音字

(1)悚然(sǒng)     

(2)芒刺(máng)

(3)俨然(yǎn)(4)忌讳(huì)

(5)尘芥(jiè)(6)荸荠(bí)

(7)山墺(ào)(8)草窠(kē)

(9)驯熟(xùn)(10)讪讪(shàn)

(11)渣滓(zǐ)(12)窈陷(yǎo)

(13)惴惴(zhuì)(14)歆享(xīn)

(15)牲醴(lǐ)(16)蹒跚(pánshān)

Ⅱ.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拓

(2)削

(3)间(4)更

(5)笼(6)槛

(7)剥(8)炮

(9)拗(10)咽

2.语境辨析法

(11)为了便于监(jiān)督学生读书,国子监(jiàn)还把教师的办公室设在了教室旁边,这样的布局浸透了“看管”学生的传统。

(12)为了看到这位道德楷模(mó)的模(mú)样,他特意请假来到颁奖现场。

(二)写准字形

(1)

(2)

(3)(4)

(5)(6)

(7)(8)

(三)用准词语

Ⅰ.明确词义

(1)百无聊赖:

生活或感情上没有寄托。

(2)沸反盈天:

形容人声喧嚣杂乱。

(3)天有不测风云:

比喻灾祸是无法预料的。

(4)走投无路:

形容无路可走,陷入绝境。

(5)七手八脚:

形容人多手杂,动作纷乱。

(6)宽洪大量:

形容度量大。

(7)少不更事:

指人年纪轻,经历的事不多,缺少经验。

(8)安分守己:

规矩老实,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语境运用(辨析正误)

随着一阵沸反盈天的锣鼓声和爆竹声,大家七手八脚地将舞龙举起来了。

辨析:

“沸反盈天”使用不当,因为“沸反盈天”形容“人声”,而不能用于“锣鼓声”“爆竹声”。

Ⅱ.易混辨析

1.毕竟vs究竟

课本原句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

辨析

  都可作副词,表示到底,说明事物的终究。

但二者的语法功能还是有区别的:

“究竟”在句中还可作名词,“毕竟”没有这种用法。

即境活用

  诺基亚和微软在财务方面的关系令人十分好奇。

毕竟微软要给诺基亚提供平台支持费,诺基亚还要反过来向微软缴纳软件授权费用,究竟是谁在向谁付钱呢?

2.鉴于vs基于

课本原句

  当她初到的时候,四叔虽然照例皱过眉,但鉴于向来雇用女工之难,也就并不大反对。

辨析

  都是介词。

但与它们构成介宾短语的内容不同:

“鉴于”中“鉴”引为教训或教训的事,“鉴于”表示觉察到,考虑到某些经验、教训,后面一般会给出应对措施;“基于”表示根据某些理由。

即境活用

  基于种种理由,他没有及时处理这些问题,导致了这次事故的发生。

考察组最后决定,鉴于他所犯的错误比较严重,撤销他的工作职务。

第一步快读课文·明大意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行文线索是什么?

答:

 

明确:

本文记叙了旧中国一个底层劳动妇女祥林嫂在封建思想毒害之下悲惨的一生。

从文章的内容看,作者是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的。

2.文中有三次描写祥林嫂的肖像,各有什么变化?

试完成下表。

肖像

次数 

脸色

两颊

眼睛

衣着饰物(用物)

形象特点

第一次

青黄

红的

顺着眼

第二次

青黄

消失血色

顺着眼有泪痕

与第一次一模一样

第三次

黄中带黑

瘦削不堪

消尽悲哀

神色木刻

答:

 

明确:

①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②眼光没精神 ③眼珠间或一轮 ④破竹篮、空饭碗、破竹竿

第二步精读课文·细揣摩

1.理解文章结构形式并概括故事情节。

2.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3.赏析肖像描写的作用。

     

(一)阅读课文第一部分(1~33)和结尾部分(112),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文章开篇和结尾都描写了祝福的景象,这种特定环境的描写各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答:

  

明确:

为人物提供了活动的环境,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

结尾的景物描写则渲染了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了“我”的心情,与开头的描写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中心,同时在布局上首尾呼应,使小说的结构更臻完善。

2.“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句中的“如此”指什么?

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

  

明确:

“如此”指的是鲁镇上各家各户“祝福”的盛况。

揭示了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农村的状况:

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

3.根据文意,解释下列语句在文中的含意。

(1)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

答:

  

(2)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答:

  

明确:

(1)祥林嫂陷入绝境,精神麻木,已是濒于死亡。

(2)祥林嫂怀疑魂灵的存在,问题即将被证实,内心产生希望。

4.描写鲁四老爷书房的陈设对塑造鲁四老爷的形象起到了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答:

  

明确:

这是一个保守、反动的理学监生的书房。

大红的“寿”字和祥林嫂的死形成对照,“事理通达心气和平”与鲁四老爷大骂新党、大骂祥林嫂是一个“谬种”形成鲜明对照,这样言行不一,对鲁四老爷起到嘲讽批判的作用,有力地表现了鲁四老爷的虚伪、保守和反动。

5.作者用倒叙的手法,回忆了祥林嫂的一生,小说的整个思路是“现实——过去——现实”。

请在第一部分中找出标志作者思路转换的句子。

在结构上采取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

  

明确:

“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作用:

造成悬念;形成对比,增添悲剧气氛;突出主题,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一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设置了一系列悬念吸引读者:

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

为什么死去?

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

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形成鲜明对比,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二)阅读课文第三部分(66~111),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6.请简要概括本部分故事情节。

答:

  

明确:

(1)祥林嫂再次到鲁镇做女佣;

(2)祥林嫂的痛苦成了人们取笑的材料;(3)祥林嫂捐门槛;(4)祥林嫂捐门槛后仍得不到解脱,最后被赶走沦为乞丐。

7.原来不爱说话的祥林嫂为什么反复讲阿毛的故事?

鲁镇人们的反应说明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答:

  

明确:

是因为她心中非常悲伤,想通过倾诉来发泄心中的痛苦,希望得到人们的安慰和同情。

但人们却很少同情和怜悯她,在鲁四老爷家不让她干祭祀的活,镇上的人们很快就厌倦了她的故事,并把她作为取笑的对象。

鲁镇人们的反应说明了社会是一种愚昧、麻木和残酷的生命形态。

8.结合上下文,探讨第86段中“微雪点点的下来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

  

明确:

“微雪点点的下来了”和下文“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相照应,这样一方面将过去短暂生活的甜蜜和现实生活的冷酷形成强烈对比,另一方面又暗示柳妈讲的故事将对祥林嫂造成严重的精神打击。

(三)纵览全文,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9.结合全文探究:

有人说祥林嫂自始至终都没有反抗过,你认为呢?

祥林嫂对她自己有没有责任呢?

答:

  

明确:

(观点一)反抗过。

“反抗”主要表现在:

面对婆婆的逼嫁,祥林嫂以死抗争;面对加诸身上的罪名,努力清洗;对死后魂灵的有无的怀疑则说明了她最后对整个传统的封建观念发生了怀疑。

(观点二)没有反抗。

“没有反抗”主要表现在:

面对婆婆的逼嫁,祥林嫂以死抗争,只是为了所谓的贞节;面对加诸身上的罪名,努力清洗,却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捐门槛上。

有责任。

祥林嫂本人也是个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很深的人,她把封建礼教思想和迷信思想当作救命稻草,结果反而使自己陷入更恐怖的深渊。

因此,我们可以说,祥林嫂也是杀害自己的凶手之一,她的死,既是他杀,也是自杀。

但不管是他杀还是自杀,归根到底,是封建礼教将可怜的祥林嫂逼上了绝路。

如何进行肖像描写

[写法领悟]

运用简洁而多样的肖像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典型性格。

写鲁四老爷,是从他屡屡“皱眉”的细节,来刻画他那副虚伪自私的道学先生的面孔的,表现出他对寡妇的厌恶和对封建礼教的维护。

全文中有三次写到祥林嫂的外貌:

经历

肖像

性格与命运

初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善良、新寡

再到鲁镇

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善良、再寡,精神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含着悲痛

捐门槛后沦为乞丐

头发已经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

陷入绝境、精神崩溃、倒在祝福的风雪中

对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概括了祥林嫂一生的不幸,揭示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以祥林嫂为代表的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

三次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外貌描写对反封建的主题起到了见微知著、画龙点睛的作用。

人物的肖像描写是指关于人物的音容、笑貌、服饰、姿态等方面的描写。

人物的喜怒哀乐、生活经历、社会地位以及个性特征,常常从肖像中表露出来。

恰如其分的进行肖像描写,有助于刻画人物的形象。

(一)描写要求

1.要准确。

肖像描写要“准”,准就是准确地描写人物外貌,人物形象才会真实可信。

人的外貌往往受到其身份、职业、年龄、教养、习惯、生活经历、家庭环境、身体状况等诸因素影响。

不同职业的人往往外貌也有所区别。

如舞蹈演员的腿较粗而四肢修长;举重运动员往往比较壮实;渔民则肤色较黑,脚趾因长期在船上行走而像蒲扇般张开。

人的年龄不同,其形象也有明显的差异,少年儿童天真可爱,青年人血气方刚,中年人成熟稳重,老年人则耳聋眼花。

这一些无不反映其人生的自然规律。

2.要有重点。

人物肖像描写要抓重点,不可蜻蜓点水,面面俱到,要选取最能突出人物个性的肖像特征来描写。

3.要有顺序。

对同一个人做多次肖像描写还要讲究一定的顺序。

选好写作的角度,无论前后左右,正视侧视,仰视俯视,近观远看,哪个角度最能展示人物精神面貌、性格特征,就从哪个角度入手进行描写。

(二)描写技法

1.工笔细描法。

工笔细描法是指用工整细密的笔法来描绘物象,也就是用细腻的笔触精细地描绘人物外貌和生活场景。

用工笔细描法描绘人物肖像,犹如电影中的人物定格特写镜头或绘画中的工笔肖像画,人物的外貌特征,服饰穿戴以及细微的表情神态,都能让读者看得一清二楚,人物给读者有一种呼之欲出之感。

它常用对比、比喻、拟人、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讲究铺陈渲染,语言精巧细腻,富于色彩。

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对王熙凤的肖像描写就采用了此法。

2.白描勾勒法。

白描勾勒法原指中国画的传统技法,即纯用“线条勾画,不加彩色渲染”。

将这一技法引入写作,把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风格,称为白描勾勒法。

工笔细描法注重精雕细刻,白描勾勒是简笔勾画,它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文字朴实,不尚修饰,以叙述的语言进行描写,或者说是叙述和描写的高度结合,融而为一。

二是简练传神,不用很多笔墨,无须很多描写,只寥寥几笔就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来。

鲁迅先生就很提倡这种写法,如《祝福》中对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就是此法。

3.画龙点睛法。

画龙点睛法是指通过描写人物的眼睛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活动的一种肖像描写方法。

这是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可以从中透露出人的内心世界。

鲁迅说:

“要极简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我认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部的头发,即使画得逼真,也毫无意思。

”(《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人的喜怒哀乐等各种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总是在眼光、眼神中表现出来的。

因此很多作家都很重视描写人物的眼睛。

如:

(贾宝玉)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曹雪芹《红楼梦》

(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曹雪芹《红楼梦》

(祥林嫂)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鲁迅《祝福》

4.夸张漫画法。

夸张漫画法指运用夸张、比喻等手法对人物外貌中最具特色的部位进行描绘的一种写法。

它的特点在于从“点”上用力。

通常用在作者需要加以鞭挞、批评的喜剧性人物身上。

用起绰号的方法来概括人物精神面貌和肖像特征就属于漫画法。

鲁迅先生经常用这种方法写小说中的次要人物。

如“红鼻子老拱”是一个酒徒,“雪花膏”是个心灵空虚的纨绔公子,“红眼睛阿义”是个贪婪残暴的牢头。

再如“三角脸”“山羊胡子”“花白胡子”“长胡子”“驼背五少爷”等,都是以绰号概括肖像特征的。

 

参照右面鲁迅先生的画像,结合你对鲁迅的了解,刻画你心目中鲁迅的形象。

要求:

(1)使用第二人称,侧重肖像描写。

(2)运用比喻、排比两种修辞手法。

(3)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4)不少于200字。

答:

  

 

  

 

参考答案:

看到您的画像,我自然想起您的两句诗: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觉得这诗句正是您一生的真实写照,也是您作为一位伟大作家的人格的全部体现。

您目光犀利,眉头紧锁,面容消瘦,留着一撇浓黑的胡须,表情非常严肃又非常慈祥,从中可以想见你的清苦、刚直、坦然。

您一头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约两寸长的头发,粗而且硬,当真一副怒发冲冠的样子。

您是新文学的伟大旗手,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您的文章独抒新见,入木三分。

而您的杂文则是匕首,是投枪,是飞镖,直刺向黑暗社会,使反动统治者胆战心惊。

                                         

 

一、积累妙用素材·让文笔更鲜活

(一)这样积累素材

话题专辑——关爱

1.从教材中积累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悲剧性不仅仅指个体遭遇不幸带来的悲剧,更重要的是写出了社会的悲剧。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人心冷漠,没有同情,没有爱。

对于祥林嫂的不幸,鲁镇的男女老少,都视为笑料,没有丝毫的安慰和援助,有的只是烦厌,嘲弄和唾弃。

最后被鲁家无情地打发出门,沦为乞丐,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在人们只顾“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之时,倒毙在风雪中。

即便如此,还被骂为“谬种”,实乃冷酷之至。

封建思想对祥林嫂的影响,以及那些把听祥林嫂讲故事当作安慰的无聊的麻木的看客,更突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

捐了门槛之后仍不被理解,成了祥林嫂内心永远的痛。

也正是这不被理解的痛苦,才让她在别人的“祝福”声中死去。

她的死也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痛。

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冷漠虽然还或多或少存在,但存在更多的是关爱:

雪灾之后的支援,地震之后的大爱,都说明了这一点。

愿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多一些责任,多一份关爱,多一份善良,让世界变成美好的人间。

2.从现实中积累

郑州市二七社区陇海大院居民高新海,高位截瘫,父母也相继去世,留下高新海孤零零一人。

当不幸开始笼罩这个家庭的时候,大院里的邻居们自发形成的爱心群体自觉承担起照顾他的义务,三十多年来从未间断。

年夜饭到高新海家吃,这个传统有好多年了。

高新海说:

“不光是年夜饭,遇到世界杯、欧洲杯等大赛时,我家也是邻居们聚在一起看球的地方,其实,我知道,邻居们就是为了陪陪我,怕我寂寞,跟我说说话。

”如今,高新海学会了骑电动三轮车,他用这辆三轮车免费接送社区赶着去办急事的人。

一座爱的大院,满是善良的人,温暖的手,真诚的心。

陇海大院里的邻居,给了父母不在人世、高位截瘫的高新海一个家。

3.从名言中积累

(1)每有患急,先人后己。

——陈寿《三国志·蜀志》

(2)最好的满足就是给别人以满足。

——拉布吕耶尔

(3)帮助他人的同时也帮助了自己。

——罗夫·瓦尔多·爱默森

(4)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这就是松树的风格。

——陶铸

(5)我们的生命是天赋的,我们惟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

——泰戈尔

(6)一个丰富的天性,如果不拿自己来喂养饥肠辘辘的别人,自己也就要枯萎了。

——罗曼·罗兰

(7)利己的人最先灭亡。

他自己活着,并且为自己而生活。

如果他的这个“我”被损坏了,那他就无法生存了。

——奥斯特洛夫斯基

(8)我们这一代就是施肥的一代,用自己的血灌溉快将实现的乐园,让后代享受人类应有的一切幸福,这就是我们一代的任务。

——李卡

4.从佳作中积累

(1)那就从现在开始吧!

学会关心,关心父母;关心老人;关心乞丐;关心……,关心一切需要关心的生物。

我们需要别人的关心,别人同样需要我们的关心。

只要你细心观察,你就会发现你的身边有许许多多的人都需要你去关心。

(2)我认为如果想要得到幸福,那就应该学会如何去关心他人。

得到他人的关心是一种幸福,关心他人更是一种幸福。

让我们一起去关心他人,并因此得到幸福。

(3)是呀!

正如歌中所唱的: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我们的家园才会更加温馨美好。

(二)这样运用素材

春天是最有生命力的季节。

拥有春天,就如同在你的灵魂中播下了希望的花苗,绽放人生的季节之花;拥有春天,就如同在你的生命中收获了愉悦的幸福,吹响社会的和谐之果。

享受春天,是我生命中最快乐的事。

我敢于与百花一起争春,因为丛飞的生命让我品读到生之快乐与伟大;我敢于与风雨一起斗春,因为史铁生的地坛赋予了挫折一种坚强的活着;我敢于与大地一起唱春,因为厚重的文明让我们铭记了“中华儿女”的责任感;我更敢于与天空一起颂春,因为“海西”的建设正扬起“指点江山”的旗帜“走进新时代”。

春天是属于这幸运的一代,你看,华夏儿女正摩拳擦掌,振奋一心投身到新一轮的建设中国的大潮中。

他们正演绎着新一曲“春天的故事”:

邓中翰的“中国芯”软件打出了中国青年的品牌;刘翔的“跨栏王”美誉征服了世界“异样”的眼神;杨利伟的“神舟六号”更是一展中国科技的“五星红旗”……

我快乐,我自豪能够出生在这样和谐的“春天”,让我们“百舸争流”“鱼翔浅底”,让我们成为这个时代的“风流人物”。

我反省,我铭记曾经那个“一潭死水”的“春天”。

那是何等的“万马齐喑”“鸟儿不鸣”,“病梅”无心唤春,“枯木”无意逢春。

屈子不再执着于“美政”的信念,“心不甘”地投进汨罗江;苏子愤恨地辗转“越贬越远”的为官路途中,“情不愿”地疾书心中的“不平”;陶子更是卷起“官场”的铺盖,“意逍遥”地做起“南山”的居士。

他们是不幸的,因为他们活在了“束缚”重重的时代。

那样的时代是没有春天的。

那样的时代里,中国的劳动人民一直痛苦与不幸地活着,尤其是那些底层的“妇女”。

“祥林嫂”是没有春天的女人,不是吗?

春天里没了丈夫,改嫁后又没了“后夫”,于是才有了“捐门槛”的赎罪;春天里没了“阿毛”,于是“我真傻,真的”成了她的唠叨;春天里没有“祝福”,雪花成了她最后的祭品。

“祥林嫂”是不幸的,因为她被“三从四德”的绳索捆绑得太久太久。

“祥林嫂”何尝只是那不幸的个体啊!

那样的时代对于我们的劳动人民而言是没有春天的。

如今,胡总书记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构建和谐社会的蓝图正描绘了新时代“春天”的活力与生机。

万木逢春欣欣以向荣,百花齐放,好一个“万类霜天竞自由”。

“男儿当自强”“妇女能顶半边天”,男女老少你争我赶,你欢我乐,一起不怕挑战,不惧困难,勇敢前进。

我们敢于迎春,因为我们的时代已经绽放出春天的气息。

我喜欢春天,因为那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和谐和关爱的季节。

[领悟] 以“春天”内涵作为写作的切入点,把“祥林嫂”的事例作为反面事例运用,又非常切合题意,祥林嫂是没有春天的。

对一个写作素材可以多角度的挖掘运用。

  

①在当下,中学生有三怕,怕奥数、怕英文、怕鲁迅。

对于前两者,我倒心有戚戚焉;对于后者,我不仅不怕,反而喜欢。

②当今中国的中学生,目光盯着升学,压力山大。

奥数、英文是两种特别的东西,它能帮助中学生走上升学的捷径,中学生总是怕学得不好,拿不到高分,而语文学科无论怎么考,分数既高不上去,也拉不下多少(这是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的“共识”),且语文课程中的“鲁迅”更是难得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