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语文中的情感教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742958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中学语文中的情感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论中学语文中的情感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论中学语文中的情感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论中学语文中的情感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论中学语文中的情感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论中学语文中的情感教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论中学语文中的情感教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论中学语文中的情感教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论中学语文中的情感教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论中学语文中的情感教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论中学语文中的情感教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论中学语文中的情感教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论中学语文中的情感教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中学语文中的情感教育.docx

《论中学语文中的情感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中学语文中的情感教育.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中学语文中的情感教育.docx

论中学语文中的情感教育

试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单丹

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的智力发展.

一一苏霍姆林斯基①

引言:

情感教育的传统与现状

“近一个世纪来,中国的教育受凯洛夫教育思想的影响极深,注重认知,忽略情感,学校成为单一传授知识的场所。

这就导致了教育

的狭隘性、封闭性,影响了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尤其是情感意志及

创造性的培养和发展。

”②众所周知,在应试体制下,学生的思维活

动常常被引向片面发展的道路,频繁的考试测验、大量的解题练习,强化了学生的应试能力、机械记忆能力,却在很大的程度上抑制了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最终是创造能力的发展,从而极大地割断了教育与情感的联系,这无疑不利于发展学生健全的思维能力。

面对这具体教学的诸般症结,再纵观当今世界物质文明进程中出现的人的精神危机和情感荒芜,许多有识之士已经明智地意识到并发出呼吁,科学的进步不能自行解决人的道德问题,知识的增长不能自行解决人的情感问题。

就道德、教育过程本身来说,认知的发展不能替代情感的发展,道德教育理论中的认知学派并不能解决今天道德教育的全部难题。

因为人对某种价值的认同不仅是认知所及,而且是情感所致。

没有情感作为人的行动的动力机制,缺乏情感在人的行为系统中的调控作用,忽略情感在建立道德、信念过程中的本源性基础功能,个体的道德人格大厦将无从矗立。

而事实上,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思想一直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以情感和人性作为道德人格最基本的因素,这是历代教育思想家所公认的。

从孔子的“仁者爱人”到孟子的”亲亲仁也,敬长义也”,从庄子的“坐忘”、屈原的“天问”到李白的”对影成

三人”、杜甫的“感时花溅泪”,从道家的“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到王守仁的”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李贽的“童心说”,从孔子的“文、行、忠、信”四教“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到王国维的“心育”(“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善美之三德),无不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所遵循的一条以人性为本、惰性相依、情理合一、情意互通的道路,只要我们善加扬弃并给予新的诠释,完全可以建立一座现代情感教育的高峰。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系统由认知、能力和情感三大系统构成。

而传统教育却一直把抽象思维、认知系统放在首位,片面追求升学率,以统考成绩定优劣,严重束缚了学生的自我发展。

事实上,形象思维也是理性思维的一种形式,形象直观有助于概念的形成;情感虽不直接参与处理各种内外信息,但对认知有启动、维持、强化、定向、引导和调节的作用。

我们的教育应提倡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并重。

自本世纪中叶以来,不少国家在新科技革命浪潮和人文主义思潮的挑战下改革教育,涌现出一大批主张加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教育实验典型,他们提出了不少这方面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操作样式。

从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倡导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到弗洛姆提出的“爱的能力”、马斯洛提出的“高峰情感体验与人的潜能自我实现”,从8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人格智能包括体察他人及自己的情绪再到最近丹尼什。

高曼明确指出“情绪智能”(EmotionalLntelligence)的概念。

显然,西方教育中理性主义的中心地位正在一点点的动摇。

一个重视情感教育的时代已经到来!

一、情感的定义

近些年来,中学语文教育问题一直是社会广泛关注的一大热点,

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被动局面、语文“难教、难学、难考、

难提高”的严峻现实是目前制约语文教学的基本因素,有人说:

”(语文)教师仿佛高明的外科医生,娴熟地给学生解剖标本,告之此之谓心,彼之谓肺,此之谓肝,彼之谓肾,然而心、肺、肝、肾等器官之机械之和等于拥有激情、思想和个性的生命活体吗?

”③当前语文教学亦复如是,明明是一篇文情并茂、激情洋溢的文章,却被“字词句段篇“及传统的”五段式”固定教学法图解为支离破碎、寡情乏味的文字拼凑物。

这也是当前学生不喜欢语文课的重要原因之一,字词句段篇是要讲的,但必须做到“字词句”融情,“段篇”溢情,这既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培养一代新人的需要。

而要实施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就必须把握情感教育的基本内涵。

按照心理学的解释,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内心体验,是一种复杂的复合体。

从性质上可分为道德感、美感、理智感。

道德感是人所特有的一种高级情感。

它是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道德感的表现形式有三类:

第一类是反映个体对社会环境的态度方面的情感,如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情感;第二类是反映对周围人和集体态度方面的情感,如友谊感、同情心、怜悯心、责任心、眷恋心等;第三类是反映对自己和自己行为的态度方面的情感,如良心、羞耻心、荣誉感、自尊心等。

理智感是人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它属于高级情感,与人的认识成就的获得,需要、兴趣的满足,对真理的探索追

求及思维任务的解决相联系。

人的认识活动越深刻,求知欲望越强烈,

追求真理的意志越执著,则人的理智感也越深厚。

其表现形式有:

对新异对象的好奇心与新意感;对认识活动初步成就的欣赏与高兴的体验,即成功感;对矛盾事物的怀疑感与惊讶感;对下判断所需证据不足时的不安感;对问题解答坚定不移的情感;对科学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对偏见、迷信、谬误的憎恨;对错失良机的惋惜;对取得巨大成就的欢喜与自豪等。

理智感不仅产生于认识活动中,而且也是推动人们探索、追求真理的强大动力。

美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或对象的美的特征的情感体验。

它是由具有一定审美观点的人对外界事物的美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一种肯定、满意、愉悦、爱慕的情感。

它可分解为审美知觉、审美理解、审美联想、审美评价、审美表现、审美创造等。

情感教育即情感领域里的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学要求,通过相应的活动,促使学生情感领域发生积极变化,从而产生新的情感形成新的情感品质的过程。

可见,情感教育是个过程,同人的其他心理领域的发展一样,它绝不只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自然发展过程,更要经过一个产生、培养、发展的过程。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可以依据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克拉斯沃尔和布鲁姆等人的研究,将情感教育目标作如下分类:

表一情感教育领域目标的分类

学习水平

具体行为

接受(注意)

意识到事物的存在;愿意接受;有选择的注意

反应

顺从;愿意作出反应;获得满足

价值倾向

接受;产生偏爱;自觉参预

体系化

价值的概念化;形成价值体系

个性形成

(各种价值的)综合化;个性化

笔者就以《春》一课的教学为例对情感目标制定与实施作些说明。

《春》是朱自清先生一篇优美的散文。

教学之始,教师以充满激情的语言导入新课。

接着以富有表情的朗读,通过语音将新教材的信息输入学生大脑,使学生脑海中出现春天生机勃勃繁花似锦的景象,以扩展学生关于春景原在图式的信息量,从而引起对教材的极大兴趣,进入一种审美境界。

这就是同化,达到了情感内化目标的第一、第二两个层次:

接受和反应。

当学生理解了作品拟人、比喻、排比、叠音词等手法将春景表现得如此生动时,他们不仅惊叹于作品高超的表达技巧,产生对这些技巧愿意学习的意向,同时,也对语言所承载的情感内容:

作者对春天向往之情、振奋之感产生共鸣。

朗读时,就会声情并茂。

此时,也就达到了情感内化目标的第三个层次:

价值倾向。

随着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当学生理解了作品运用象征手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由春天联想到人生、社会,表达出珍惜春天,为社会献身,为青春谱写壮丽诗篇的激情,心灵经历了这种由一般情感上升到人生哲理、民族理想的更为深沉、热烈、更具普遍性的人类情感的体验,并将这种情感化为一种自觉去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行为。

与此同时,由于对作品形式美的赞赏之情,学生也会自觉地将作品的表达技巧迁移到自己的习作之中。

如此,《春》一课的情感内化目标已达到最高层次:

体系化和个性形。

当然,上面所述反映的是学生认知成功的外显行为,“但经常表现出适当行为,这条准则则超过了它(认知),从认知领域进入了情感领域。

”④

二、语文学科的情感性因素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⑤纵观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确系“文质兼美”、形神俱佳,贮藏着大量的情感因素:

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挚着;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男女之情、手足之谊;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天地动容的悲壮、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靠靠的柔婉;这里有开怀的笑、嚎啕的哭、会心的喜悦、无名的烦愁……为语文教师进行情感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是中学其他学科所难以企及的。

从这个层面上说,语文教材尤其是新教材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选择了一片丰厚的土壤,只要语文教师充分认识其价值、辛勤耕耘在这片大有希望的田地中,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要想充分认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价值,首先,从文学语言

角度来看。

“祖国语言承载着祖国和民族的思维方式、思想感情,承传着自己祖国绵延不绝的文化,具有深刻的内涵。

”如《满江红》中岳飞的一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报国之情,《过零丁洋》中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救国之情,《京口北雷亭怀古》中辛弃疾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效国之情,《与妻书》中林觉民的“以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的殉国之情;可以说,一个民族的语言是一个民族精神生活的全部历史的反映而作家的语言也即文学语言是作家个性、情采和审美特质的反映,是创作主体灵魂寄存和生活的精神家豳。

在这些鲜活的潺潺流动的诗质语言至,分明搏动着或缠绵、或深沉、或哀怨、或激昂的心灵,横溢着生命的热血、进发出激情的火焰。

其次,在从文学教育的内容来看。

古今中外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

都是创作主体的思想结品和灵魂雕塑,是其人生信仰、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操的直接显现。

在作者所叙述的跌岩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里,在作者所抒发的爱憎分明、入木三分的议论里,在作者所着意的精雕细缕、栩栩如生的描绘里,都浸透着其鲜活的生命汁液,包容着作者复杂的情感。

阅读刘征的《过万重山漫想》、孙犁《黄鹂》中,可以领略到祖国河山之美、可以领悟到生命之美;阅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可以领略月光下荷塘的朦胧美,可以领略作者心中的那种幽幽的爱国情,还可以领略作者的语言美;阅读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可以体会到作者对祖国的挚爱之情;阅读郭沫若的《屈原》,可以感受屈原的那种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

阅读政论文,通过文章阐述的道理,既可以提高道德感,又可以增强理智感。

比如教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时,我们除了感受到马克思一生的伟大功业之外,还可以领略到马克思在敌人面前那种无畏的气概,以及在种种挫折面前不气馁、不妥协的顽强意志;再如《雷雨》(第二幕第二场)中作者对周朴园的虚伪、凶狠、随机应变的丑恶灵魂的厌恶之情,《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对反动派屠杀革命青年的无比愤慨之情,《皇帝的新装》中作者讨皇帝的腐朽愚蠢、虚伪自私的讽刺之情,《纪念白求恩》中作者对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同志的赞扬和崇敬之情,《出师表》中诸葛亮对蜀汉政权的赤诚忠贞之情,对先主刘备的怀念景仰之情,对贤臣的爱慕渴求之情,对小人的鄙视厌恶之情,等等,课文、教材给我们提供了丰富饱满、叠彩纷呈的情感海洋,这些情感内涵的切入,无不对学生的人格产生深远影响。

可以这样说,作为作品载体的语言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人的心灵运作的轨迹。

除此之外,汉字作为一种既能表意且能表音的多功能符号系统,它既具有图画美,同时,汉语的四声以及双声、叠韵、重叠词的运用形成了汉语音节的整齐对称、错落有致、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长舒短促的特点,使汉语语言具有一种音乐美;从表达形式来看,记叙、议论、说明、描写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比喻、拟人、反复、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格,蕴蓄了丰富而别致的情感,让人回味无穷;甚至,各种标点符号也都能参与情感表达,如问号的情绪急切,感叹号的情思奔放,破号的情味蕴蓄,省略号的情感舒张等等都是一种情感载体只有具有这些知识才能深切领会其负载的情感内容,受到情感的熏陶。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不仅要重视语文的知识性、工具性,更要使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的训练统一在一定的情境中之中。

情感教学以语言文字这个思想的载体、信息的载体、文化的载体为依据,要求凭借教材的内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情绪的体验受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从而获得民族文化精神和民族审美感情。

我们应把因应试而被淡化了的中华民族的道德规范、情感、意志、情操等文化要素重新确定为语文教学的有机构成,使学生的兴趣、特长、志向、态度、价值、目标这些人的素质的重要方面在教学中摆上应有的位置,这样就使语文教学达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境界,使之呈现出既丰富多彩又极有个性特色的局面。

三、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

有了对语文教材丰富情感内涵的认识,还必须通过教学实践、辛勤耕耘、身体力行。

具体的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文教师应注意提高自身的修养,在德、识、能上下功夫。

语文教师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具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较高的语言素养,具备扎实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

一个才情横溢的语文教师,就是打开在学生面前的活的教科书,其灼

灼逼人的思想光辉、新颖独特的教学艺术、富有魅力的教学个性和搏动着音乐律动感的教学语言,足以吸引学生的审美目光,并必将对学生人格成长和精神发展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现在提倡成为”专家型”、“科研型”的教师,而对语文老师来说,还应成为一名”作家型”的教师,要能游刃有余地”解剖”课文,得心应手地引领赏读,潇洒自如地表情达意,并以优美而极富感染力的教学语言和富于灵性的文学才情,给莘莘学子带来思想的启迪和美的享受,惟有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地消解困惑、步入新域、铸造新的辉煌。

(二)要善于运用优美的教学语言,特别是设计一些能深深吸引学生注意和足以令人陶醉的开头语和结束语。

这样就可以很快使学生“入境”,为情感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与情感体验必须是“槛内人”而不是”境外人”。

如于漪讲《春》一课的导语是”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出一幅阳光明媚、春风浩荡,绿满天下,花开遍地的美景:

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生机、有无穷的力量,内心洋溢着无比的喜悦。

古往今来,多少诗人曾用彩笔描绘春天迷人的景色。

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是大家熟悉的。

”像这样的导语,既能描绘出文章的内容,又有把学生诱导到作者对春的赞美之情中去的作用。

(三)教师不仅要运用优美的教学语言,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自己品赏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有感情地朗读这些文句,体味这些语句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有感情的朗读是学生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和获得作品情感的基本途径。

它把无声的视觉文字化为有声的听觉语言,把储存信息的符号载体还原成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使作品中的人物、情景跃上纸面,作品的情感便入于自、出于口、闯于耳、铭于心,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其情调,明确其情理,激扬其情怀。

唯有这样做,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教育才是有源之水,回本之木。

只要我们品赏了袁枚的《祭妹文》、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中那些刻骨铭心的描写亲情的文句,并能将之诵出、背出,那么,人世间的这种亲情的体验将会是“水到渠成”。

(四)在语文教育的世界里,”情”,是流淌在学生心灵上的音乐。

因此,用以情感为核心、以形象为表征的诗化语言去创设审美氛围,引导学生进入审美境界,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地去进行情感教育。

这一点非常重要。

俄国乌申斯基曾说过:

”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不能代替的有用的阳光。

”成功地激发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是因为教师用自己的心灵之火点燃了学生的心灵,是因为教材中的感情火种已经在师生心灵中一起燃烧起来了。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语)。

具体地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将自己融入文学作品中,在体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释放最大的情感能去“活化”情文并茂的文学教材,以强劲的情感震撼力和辐射力去感染和同化学生。

当教师和学生一起进入交织着文学家悲欢离合情感的世界里,在这个世界中滋养性灵、省悟人生、提高生命品位的时候,语文课就会成为师生互动的学习过程,共度的情感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

(五)我们通常说“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席勒也曾说过:

“教师就是要使学生在知识的王国里啜饮知识的甘露,在美的领域里成为审美的人。

”⑥要使学生“在美的领域里成为审美的人”,在文学作品欣赏过程中途径很多,而在文学作品中进行情感教育可以说是最为基本,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条。

健康情感、审美情趣的培养靠的是引导、体验,要的是提高。

值得提出的是,当前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儿童是一个“独立的变量”,而不是传统上认为的“依赖的变量”,他是主动的学习者,真正的学习并不是教师传授给儿童,而是出自儿童本身;教师应努力实现由“经师”向“人师”的转变,不仅要随时注意塑造好自己的形象,同时,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发展的个性和成长的各种需要,让学生在“尊重、关爱、民主、信任”的师生关系中,每天都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自信、快乐地成长。

以上所述,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应注意的几个方面,在具体施教过程中,我们还可采取如下途径和方法:

(一)创设情感教育的共鸣点。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⑦语文教材储玉藏珠,是一个情感教育的富矿,尤其是占比例很大的文学作品,更是名家精品,无不透射出情感的魅力,极富情感教育的价值。

但是,教材作为阅读客体,是依赖主体(学生)的参与才能成为欣赏对象的,没有主体的情绪反应,客体就失去了教育的价值。

只有授教内容与主体的内在情感,合拍一致,主客契合,物我同一,才能产生强烈的共鸣。

可见,只有有了主体的这种对应,客体才能显示出美的价值,成为审美对象。

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创设出情感教育的共鸣点,才能进入情感教育的有效境地。

巧设情境,应当是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理想途径。

比如,我在教学鲁迅的《祝福》一课时,先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欣赏了录像《祥林嫂》,使学生在上课之前就通过直观形象深深感受祥林嫂一生的悲惨命运,感受鲁四老爷的可恶,进而感受封建礼教的罪恶,唤起了这般“同构”的情感,再去感受教材的情感内涵就即容易入境,又助于深入理解,因而在课堂上就显示出明显的情感效应。

这种创设“共鸣点”的方式可以称之为“直观形象法”。

除此,我们还可以借时事热点激发学生共鸣。

比如,在美国“9·11”事件的第二日,我在第一节课上向学生通报了事件的经过,没想到学生中竞爆发了一阵欢呼声和掌声,我意识到这是一个不容放过的情感教育的机会。

于是,我示意大家安静下来,神情凝重地说:

“每个都有生存的权利,在纽约世贸大厦中,有五万人刚刚开始新的一天,他们中,有的可能是对生活充满憧憬的年青人,有的可能是事业有成的商业巨子,有的家中还有白发苍苍的父母,有的在计划着下班后给小女儿买一件什么样的礼物,可是,这一切的一切,却化为了血泪的海洋和惨痛的记忆”听了这番话,学生们平静下来,有的为自己刚才的行为羞愧地低下了头。

后来,在这周的随笔上,许多同学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对恐怖主义者的谴责和对生命的珍惜。

有一个同学在她的习作《透过硝烟》中这样写道:

”透过硝烟,我们看不到鲜花和掌声,只会有血泪和创伤。

”可见,学生们在此受到了一种在课文讲授中往往难以达成的情感熏陶,无论在认识上还是在情感上都得到了升华。

这种方式,又可以称之为“时事激励法”。

同时,随着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出现和普及,多媒体在各级教学活动中日益显出其独特的作用,综合运用设境激情、声像传情、媒体组合等多种方法,使音像教材充分发挥其声情并茂、时空兼容、虚实相通、宏微并举的特点,激发学生兴趣,燃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借助音像教材进行体验、思维、想象,在感人的氛围中感触、感知、感动,对感知对象进行欣赏、领略、品味,并由此进行迁移和创造,可以有效地促进其健康情感的形成。

如在作文教学中运用录像、录音激情入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观看《屈原》、《共和国之光》等录像片断,使学生懂得爱国情操是我国的优良传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振奋民族精神。

通过这些可操作性和感染力强的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身临其境,有效地协调了学生左右脑的发展,为学生时时感受美的、高尚的、健康的人和事物创造了条件,激发其渴求知识、追求美、向往崇高的欲望,并注重了学生感受和主动参与。

(二)选准情感教育的切入点。

语文教材中可以用来实施情感教育的内容很多,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不可能面面俱到。

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还要选准情感教育的切入点。

首先,要宏观把握新时代对中学生的特定情感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6月13目)中有关德育的内容规定如下:

“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德育总体目标和学生成长规律,确定不同学龄阶段的德育内容和要求。

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方面,要形成一定的目标递进层次。

要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伦理道德、以及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国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

把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同积极学习世界上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结合起来。

”有关美育的规定如下:

“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

中小学要加强音乐、美术课堂教学,高等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为学校美育工作创造条件,继续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各类文化场所(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等)要向学生免费开放或优惠开放,鼓励文化艺术露体到学校演出高雅健康的节蜀。

农村中小学也要充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美育活动。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首先就应考虑上述总体要求。

如笔者就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长沙古城人文资源丰富的优势,力求既立足课堂和教学内容,又放眼广阔的社会生活,积极将语文课堂向课外延伸,优化大语文学习环境,着眼于学生语文创造力和实践精神的培养?

广泛开辟第二课堂,如社会热点话题讨论、社会调查采访、文学鉴赏、编演课本剧、感受自然等等,使每一堂语文课都成为培养语文能力链条上不可或缺的环节,并以此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情感,使学生真正“乐学”、“愿学”。

其次,要摸准学生在特定时期的情感脉搏。

比如,高一年级学生有经历升学考试之后获取的成就感和自豪感,缺乏对新同学的友谊感;二年级学生有着对班集体的荣誉感,又有着对成人社会问题的困惑感;毕业班学生有着对知识的强烈求知欲,也有着对各种压力的焦虑感。

农村学生追求知识的情趣往往更执著,城市学生的兴趣可能更广泛。

女同学的受挫感可能比男同学更强烈,而现代中学生普遍表现为如下特征:

好奇心、好胜心重、求知欲强而意志薄弱;自蕊意识、独立意识强而又有主观片面性和表面性;重友谊、讲义气而良不分、易受不良影响;接受事物反应快、模仿能力强而自理能力差;等等。

学生的情感表现即有其个性,也会有共性,我们的教育应从这些特征出发,与这些特征相适应,加强引导,促使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成长。

在具体教学中,应当力求使情感教育贴近学生实际。

再则,还要选择好语文教材中的情感焦点。

在对辐射着情感光辉的优秀作品的涵泳、品味和全身心融合中,语文课自然而然地进行着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对语文美、艺术美、自然美、道德美和人性人情美的欣赏能力。

比如,凝眸《我与地坛》,感亲情之美;《故都之秋》之后,赏自然之美;观《灯》,会思想之美……久之,学生的心灵深处便积淀起高尚而健康的情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