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三首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743187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白诗三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李白诗三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李白诗三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李白诗三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李白诗三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李白诗三首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李白诗三首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李白诗三首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李白诗三首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李白诗三首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李白诗三首教案.docx

《李白诗三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白诗三首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李白诗三首教案.docx

李白诗三首教案

李白诗三首教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

  【教学目标】

  通过这三首诗,进一步了解李白的创作思想。

  体会和学习夸张及想象结合的表现手法,能够鉴赏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作品。

  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教学重点】

  体会和学习夸张及想象结合的表现手法。

  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教学难点】

  感悟本诗中神奇瑰丽的梦幻世界所寄予的理想。

  能够鉴赏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作品。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曾对李白的这样的评价:

“酒入愁肠,七分化作月光,余下三分呼为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二、作者介绍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

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

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是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

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思想,希望能有一番作为。

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

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满以为可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但因玄宗沉溺于声色,在宦官权贵的谗言中伤下,次年李白被排挤出长安。

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认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

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年,李白准备由东鲁南游吴越

  云霞明灭或可睹

  势拔五岳掩赤城

  找出文中的多义字

  訇然中开

  使我不得开心颜

  古来万事东流水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虎鼓瑟兮鸾回车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云青青兮欲雨

  名词用作状语

  对此欲倒东南倾

  訇然中开

  古来万事东流水

  使动用法

  栗森林兮惊层巅

  六、理清思路、理解主题、体会艺术特色

  概括三段大意。

  明确:

段写梦游缘由。

第二段写梦游过程。

第三段写梦游后的慨叹。

  段中诗人是怎样形容天姥山的?

  明确:

用“信难求”的瀛洲反衬出“或可睹”的天姥山之客观存在。

接着,诗人借越人之口,着力描述天姥山的高峻气势。

“横”、“拔”、“掩”三个动词不仅写出了天姥山横空出世、高峻挺拔、卓尔不群的外形特点,还赋予它极强的动感。

  按梦中景色的不同,第二段可以分为几层?

每层各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层到“渌水荡漾清猿啼”,描写梦至剡溪的情景。

第二层到“空中闻天鸡”,描写梦游天姥山的情景。

第三层到“仙之人兮列如麻”,描写诗人在天姥山之巅偶见仙人的神妙情景。

第四层到“失向来之烟霞”,写诗人梦醒长嗟的情状。

  描述一下你最喜爱的画面,注意表现出时空的交替、色彩的变换、场面的宏大。

  明确:

例如,“在幽深的天空尽头,是金碧辉煌、五彩斑斓的神仙世界。

这里日月双悬,金宫银宇。

神仙们披着霓裳衣,御风而行。

清风荡漾,衣袂飘飘。

神仙们纷至沓来;虎为他们弹琴鼓瑟,鸾鸟为他们驾车前行。

仙乐声声,盛况空前!

如此自由美好的神仙世界,怎能不令诗人为之倾倒呢?

  为第三段划分层次,进一步理解本诗的主题。

  明确:

这七句话实际表明了三层意思。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写世事之不可把握,就像那转瞬即使的梦境一样。

这里面流露出一些消极的情绪,但就全诗而言并非主要的。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诗人想远离这黑暗污秽的现实世界的直语表白。

我们不能把这种想法看成是消极和遁世,而应悟出诗人明察世事的智慧和鄙弃世俗的豪情。

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句话则最为直接最为彻底的表明了诗人不事权贵的清高与傲气。

  再读诗歌,谈谈你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明确:

这首诗反映了李白复杂的思想感情和矛盾的心理状态。

现实社会黑暗冷酷,如在梦中。

与其沉迷于不可把握的现实,还不如骑鹿求仙,远离浊世。

诗人展开如梦似幻的浪漫主义手法,梦游仙境,把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表现了出来。

  虽然作者也表现了“古来万事东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消极出世思想,但更为突出的是文中流露出的明察世事、不事权贵的机敏与傲气,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磊落与轩昂。

  读完第二段,你对李白的诗歌艺术特色有那些认识?

请举例说明。

  明确:

1丰富的想象

  大胆的夸张

  七、拓展延伸

  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

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

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

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

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

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八、总结

  英国诗人柯尔律治说:

“诗的各个部分都是相互支撑相互解释的。

”读至此,再体会1、2两段,我们心里豁然开朗:

高大雄奇的天姥山,不正体现了诗人所羡慕的人格形象吗?

富丽堂皇,超脱尘世,和睦美好的仙境不正是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越,对美好人生的追求吗?

抒情主人公最后发出的感慨和呼喊,不也正是为梦中图景心旌激荡的结果吗?

我们知道了,诗人对壮丽奇伟的崇高美的向往,正是因为人生征和的激情的驱动,虽然有苦闷,但洋溢着热情!

诗歌也由此气势流注,奔放飘逸,形成了内在强大的精神力量。

  九、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蜀道难

  【教学目标】

  反复诵读,感知诗的内容,体会诗的寓意。

  品味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诗歌的章法、意象、基调及其艺术风格。

  感受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

  感受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品味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诗歌的章法、意象、基调及其艺术风格。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唐之韵》中关于李白身世的片段,导入:

  李白,中国诗坛上最为辉煌的一座雕像。

他的浪漫主义情怀在他五彩缤纷的山水诗中始终闪烁着奇异的灵光。

他眼里的黄河,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他眼里的长江,是“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算不得多么高峻的天姥山,在他的笔下却是“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未必真有那么险峻的蜀道,竟是“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根本谈不上壮观的庐山瀑布,也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他以吞吐宇宙的豪气让神思在时空之中毫无拘束地游行。

今天,让我们再次追随诗仙,一起神游《蜀道难》。

  二、美读欣赏,入境。

  在不朽名篇《蜀道难》中,他凭借天马行空般的驰骋想象和超凡脱俗的生花妙笔,向世人诠释了“浪漫”和“境界”的最高层次。

让我们先来听一听千年前的古人面对大自然发出的咏叹。

  三、初读感知,明意。

  诗非读不能明其意也,请同学们放松地、纵情地朗读全诗,读准音读,理解内容。

  学生就字词质疑,教师释疑。

  师生共同探知内容及结构。

  开篇:

主旨句一见

  一叹高蜀道来历

  难行蜀道高峻

  二叹险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

  可畏山水险恶主旨句二见

  照应

  三叹战祸之烈剑阁险要

  申戒杀人惨景——以“早还家”结

  结尾:

主旨句三见

  四、品读鉴赏,悟情。

  《蜀道难》气象雄奇奔放,感情激越跌宕,兴寄遥深,“非高声朗诵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那就让我们在诵读中深入诗情,参悟画意。

  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感知节奏及感情。

  师生共同探讨读法,感受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诵读提示:

  “噫吁唏……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但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

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

“噫吁唏”是惊异之辞。

“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

“乎”“哉”,皆可有延长音。

“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

“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

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凋诵读。

“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

“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

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

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

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

然后用感叹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

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

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

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剑阁峥嵘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

“一夫”两句应该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

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

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

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

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

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

“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五、诵读指导

  朗读时应于抑扬顿挫中突显诗中词语的情韵意味,于舒缓疾徐中突显长短散整诗句自由奔放之气韵风神,于轻重缓急中突显情感语气的起伏跌宕。

具体而言,即:

  明语气而悟其情,如“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如骤马下坡,势不可挡;“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似闲庭信步,舒缓平和;“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惊呼发忧;“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犹大堂惊木,声惊语寒;“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谆谆叮咛。

  明节奏而悟其韵,如“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明重音而悟其意,如“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名词重读;“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韵脚重读;“猿猱欲度愁攀援”“使人听此凋朱颜!

”“砯崖转石万壑雷”“侧身西望长咨嗟!

”,活用词重读。

  六、研读探讨

  清人沈德潜评论它“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唐人殷璠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这主要是指回旋起伏的章法和雄伟奇丽的气象,请结合诗文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

诗的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定下基调。

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形成了以此为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

这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来写景抒情。

  诗人在描绘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时,融入浪漫主义的激情。

  诗人对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字数参差错落,句子长短不齐,也突破了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

  神话传说:

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

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

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

古木荒凉、鸟声悲凄——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七、美读整合

  指名三学生伴随音乐朗读课文,整合对诗歌内容情感的感悟。

  师生合作朗诵全诗,品味诗歌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诗歌的章法、意象、基调及其艺术风格。

  学生表演背诵,结束新课。

  八、总结

  《蜀道难》脍炙人口,至今至今传诵不衰。

在这幅描绘蜀国古道的泼墨大写意里,李白以他神鬼莫测的笔法,不仅写出了蜀道的雄奇,逶迤,险峻和峥嵘,写出了鬼斧神功的大自然对人心灵的震撼,还寄情山水,状物抒情,把想象、夸张、神话和现实了无痕迹地融和在一起。

从五丁开山写到六龙回日,从黄鹤难飞写到猿猴愁渡,又以猛虎长蛇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影射唐朝天宝初年所谓太平盛世一片歌舞升平背后潜伏的重重社会危机。

让我们再次纵情诵读,感受诗人豪放飘逸的浪漫主义情怀和他笔下高峻险要的蜀道。

  九、布置作业

  背诵全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教学目标】

  体会诗歌中所蕴涵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诵读、体味、欣赏这首诗。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中所蕴涵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诵读、体味、欣赏这首诗。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李白的身世导入。

  二、学生齐读全诗。

  三、讲解诗歌:

  从题目看,这是一首饯别诗。

  开头即以两个散文式的句子直抒心中的郁结。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两句借景抒情。

  “蓬莱建安骨”以下四句自成一段,写登楼引发的感慨,也是李白与族叔李云酒酣耳热之后谈话的中心。

  “抽刀断水水更流”以下四句写壮志难酬的悲慨。

  每组派一代表朗读,男女生轮流朗读。

  四、小结:

  李白的诗,语言朴素,感情激荡,韵味深长,形成了独特的“纵逸”风格。

这首饯别诗如歌如诉,情感跌宕起伏,充分体现了诗人豪放坦率的性格和怀才不遇却无可奈何的心态。

结构上的大跨度跳跃与诗人的情感变化相一致。

  五、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李白的诗歌《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赏析:

这是李白的《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谢朓北楼又名谢公楼,是南朝著名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

天宝十三年,李白漫游至此,一个晴朗的秋天傍晚,诗人独自登楼,凭栏远眺,只见依山傍水的宣城,景色十分秀丽。

不禁诗兴勃发——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诗人怀着赞叹的心情用凝炼的笔墨描写了登高所见的总体印象。

平旷的郊原,起伏的山峦,错落有致,在秋日的晴空下,宛如一幅美妙的风景画。

这开头两句一下子将读者带入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中。

接下来具体描写诗人眼中的景色。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写远景。

“两水”,指环绕宣城的句溪和宛溪。

时值秋天,溪水宁静澄澈,远远望去,光亮如镜。

“双桥”,指横跨溪水的两座拱形桥。

两座桥倒映水中,在夕阳的照耀下,折射出绚丽奇幻的色彩。

这哪里是桥?

分明是两道彩虹从天而降!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写近景。

诗人选取了人烟、橘柚、梧桐三种具有时节特征的物象来展示深秋傍晚的景色。

山岗丛林中,飘出农家的一缕缕炊烟;深碧的橘柚、变黄的梧桐都显出一片苍凉。

诗人敏锐地捕捉住瞬间的感受,借视觉写出感觉,“寒”、“老”二字,不仅能够调动读者的联想,而且似乎在不经意中点染出一片浓重的秋意。

  以上四句,两句写水,两句写山,层次清晰,明暗相间。

水明净绚丽,山沉郁苍寒,组成一幅绝妙的薄暮秋色图。

  结尾“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与开头两句相呼应,点明登览的地点,抒发怀念前代诗人谢朓的心情。

然而这不是一般的登临怀古,“谁念”二字,透露了诗中的背景。

  李白自天宝初年为权贵排挤被迫离开长安以后,一直过着政治失意、四处漂泊的生活。

而他所仰慕的前代诗人谢朓,在南齐争权夺势的复杂斗争中也曾受到排挤,最终死于非命。

因此,当他来到旧游之地宣城,登上谢朓建造的北楼,面对谢朓吟赏的宣城山水,怎么能不油然而生缅怀谢公之情?

  六、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