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导学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68888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2.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白诗歌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李白诗歌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李白诗歌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李白诗歌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李白诗歌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李白诗歌导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李白诗歌导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李白诗歌导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李白诗歌导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李白诗歌导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李白诗歌导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李白诗歌导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李白诗歌导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李白诗歌导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李白诗歌导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李白诗歌导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李白诗歌导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李白诗歌导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李白诗歌导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李白诗歌导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李白诗歌导学案.docx

《李白诗歌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白诗歌导学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李白诗歌导学案.docx

李白诗歌导学案

教和学的过程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 

李白个性

教学建议

 

学习内容

学习目标

 

课前准备

     

 

学习重点

导入新课

 

常识简介

 

文体知识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找出关键句,理清课文脉络

 

鉴赏梦境

 

疑点探究

 

诵读、小结

课外延伸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艺术特色

 

赏析诗歌

 

感情、手法

 

学习目标

 

学习重、难点

赏析诗歌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

1、能初步了解李白的生平事迹及其人格魅力。

 

2、能借助注解鉴赏本专题中李白的代表作品。

 

3、初步体会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诗美特点并对其内涵有所了解。

 

 

李白是唐代伟大的诗人,既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又兼各家之所长,他既以“豪放飘逸”而成为唐诗中不可企及的典范,又兼有旷达、潇洒、清新、俊逸之美。

通过本专题的学习,我们应该让学生初步了解李白诗美的典范性特征。

豪迈奔放,谓之豪放。

李白诗歌的豪放特点,既表现在作为诗人的主体特点,也表现在作为描写对象的客体特点。

就抒情主体而言,表现在诗的风格上往往具有:

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像奇特,夸张出格;志向高远,襟怀旷达;气吞宇宙,力拔山河;傲骨嶙峋,狂荡不羁。

就描写的对象而言,则是:

气势峥嵘,场面壮阔;境界缥缈,极目无垠。

李白诗歌中的飘逸是指其风格的:

体气轻扬,志向凌云,形影飘忽,磊落不群,风姿洒脱,神情闲逸。

但是李白的飘逸决不是弃世,更不是玩世,他的飘飘欲仙是不摒弃尘俗的,是一种玩味人生的手段而已。

李白性格中的狂傲,是指狂荡不羁,倜傥不群,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但不是疯狂、癫狂,是指不畏权贵,不随流俗,一身傲骨,浑身正气。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是李白传诵千古的名篇之一,教师主要应引导学生体会此诗的“豪放飘逸”的诗美特点以及诗人对人生的深沉感慨。

对此诗的主题,历来有多种解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多元解读,但持论必须有据。

 

    2.《月下独酌四首(其一)》是李白狂放风神的典型写照,教师在指导学生吟诵的同时,应仔细品味其中的复杂情感。

 

    3.《送友人》是李白送别诗的代表作之一,充满了诗情画意,形象鲜明活泼,语言清新自然,学生可以借助注解读懂此诗。

教师主要应抓住诗歌中形成对比的意象引导学生体会诗中那种豪迈而不哀伤的情感基调。

 

    4.《将进酒》是李白咏酒的名篇,也最能代表诗人的人格个性和艺术品格。

诗人以其特有的夸张的手法,使此诗具有震撼古今的气势和力量;由于有诗人的心中充实而深厚的内在感情在驾驭着,所以诗人酒后的豪言壮语并不显得空洞浮夸。

对这样的乐府歌行,教师应尽量让学生从反复的诵读中体悟诗人的思想情感及其艺术魅力。

《梦游天姥吟留别》

①了解李白生平,理清脉络,复述大意。

②鉴赏梦境,品评名句,感悟诗人的傲岸情怀。

学习李白不事权贵,追求自由的独立人格。

③体会诗人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即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夸张。

①整理以前学过的李白的诗歌,搜集有关诗人生平的资料。

②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参考课下注释,扫清字词障碍。

③诵读全诗5遍以上,理清诗的脉络:

入梦缘由——入梦登山——梦中游仙——梦醒时分——留言作别,并复述全诗大意。

展开联想和想象,捕捉奇特的意象,体会诗歌雄奇瑰丽的意境。

在群星璀璨的盛唐诗坛上,李白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巨星。

他壮游天下,生性狂放,磊落不群;他的诗境界壮阔,想象奇特,既有奇异瑰丽的浪漫笔调又有着真挚、质朴的人情味。

回顾以前所学的李白的诗。

1.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是《独坐敬亭山》中的后两句,本意是突出一个“独”字。

诗人将敬亭山人格化:

人看山似觉山不俗,山看人似觉人不凡。

山成了人惟一的知音,这该是多么孤独啊!

2.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是写送别的诗句。

船开了,一叶扁舟在滚滚的大江上向东行进,送行的人目送着船越行越远。

凝望中,船消失在水天相接处。

后一句更有深意:

送行的人心潮起伏,如同江水奔涌激荡;送行的人别情依依,如同江水,没有休止;送行的人的友情,也如同江水,源远流长。

3.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两句对仗工整,明为写景,暗为抒情。

游子,指友人;故人,指自己。

天上的浮云,飘忽不定,如同游子浪迹他乡,无家可归;落日傍山,冉冉而下,如同故人心萦别情,依依难舍。

景美情深,感人至切。

4.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自上而下,用“飞流”二字来形容。

瀑布的一往无阻,用“直下”二字来描绘,仿佛从天上直跌下来似的。

“三千尺”突出其高,一句话就构成了一幅雄伟的画面。

下一句再一次夸张:

这样的瀑布,似乎不是人世间的奔流,应是天河之水从天上直泻而下。

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落千丈的壮观,仿佛还能听到震人心魄的巨大声响。

这是写李白遇赦回归江陵时喜悦心情的诗句。

轻舟在“啼不住”的猿声中,似觉更快;两岸万重山,一晃而过;舟在急流中,行若飞箭;人在轻舟中,飘然欲仙,千里江陵,转瞬便到。

一派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5.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前一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来抒写平生愁苦之多。

6.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花前月下,举目无亲,诗人异想天开:

他举起杯子,请明月.同饮,加上自己的影子一凑,就成了三人。

然而这样一写,不就更显孤独凄凉了?

月亮和影子怎能和他共饮!

刀何能断水呢?

同样,举杯销愁并不能真正地销愁。

李白的愁出于朝廷昏庸,报国无门,非酒力所能为。

这两犷豪放,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

7.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天宝元年玄宗皇帝征召李白人京,李白认为一展雄才的机会到了。

他出门仰天大笑,显示他当时欣喜若狂的样子他毫不掩饰自己的才识和抱负,可以看出他想为国效力的热情。

8.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人生大道如此的广阔,我却单单不能出头。

言外之意是并非我无才能,而是朝廷不明,奸臣当道,小人得志;所以

9、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用比兴手法,反映了人生路途的险阻。

“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说想干一番事业。

“欲”、“将”表现了强烈的自信。

然而“冰塞川”、“雪满山”,阻力太大,寸步难行。

10.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浮云,指奸佞小人;日,指皇帝。

因为浮云蔽日,所以长安不见。

两句语义双关,因为小人蒙蔽了君王,所以自己才报国无路。

梦:

说明内容属想象之作;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故所记之梦定有所托,是为托梦言志;既有入梦之时,就有梦醒之日,梦中一切骤然消失,诗人定有所叹。

天姥:

梦的地点。

吟:

古诗一种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不拘一格,主要表现在诗句节奏的多变上,而诗句节奏的多变则源于诗人意绪和诗的内容的发展变化。

留别:

写诗的目的。

原题《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

七言古诗简称“七古”。

“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而言。

“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这样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

今天所学的这首诗属于哪一种呢?

(属于前一种,即“歌行体”)

李白素有“诗仙”之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最具浪漫主义气息的诗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藉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东),生于碎叶(今巴尔克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25岁始离川在各地漫游。

较广泛地接触现实,认识到朝廷的腐败、官僚贵族的奢侈腐朽,写出不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

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感情热烈,性格豪爽,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较多地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借助非现实的幻想来表现激情。

李白的出身及经历具有传奇性,不论生、死还是经历都存在很多谜,其创作也出奇。

前人评李白思想及创作,多用一个“奇”字。

如“以奇文取称”(元稹)、“才大语终奇”(钱起)、“才矣奇矣”(白居易),这类评价语很多。

其他如贺知章所说“谪仙”、杜甫所谓“佯狂”,以至诸如令力士脱靴和骑鲸飞升之说,虽不言奇,但“奇”寓于中。

杜甫很敬佩李白,在《春日忆李白》写道: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突出的是李白在诗中所表现的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

这种个性,有些用“豪放飘逸”“豪爽感激”“豪迈俊逸”来概括,虽说法有所不同,但都突出一个“豪”字。

联系他的《将进酒》《蜀道难》。

等等诗歌,可以看出他的诗往往透过“豪”的表面寓于“悲”的实质,在悲感至极就以豪语出之。

这正是李白个性的基本特征。

这首诗作于出翰林之后。

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

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

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

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

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

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入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________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_________

揭示全诗主题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

①梦的缘起

意象:

天姥山、瀛洲、天、五岳、赤城、天台山。

(神秘雄伟)

表现手法:

比较、衬托。

感情:

景仰向往。

诵读指导:

入句轻读,横、拔、掩等词重读。

②梦游历程

入梦登山:

“梦”“飞”“送”表现出诗人什么感情?

(月夜飞渡)

点拨:

朝思暮想、仰慕之极,高蹈出世,自由自在,亲切。

为什么诗人在这里提到“谢公”?

(著屐登山)

点拨:

南朝诗人谢灵运怀才不遇,傲岸狂放,叛逆不羁,好入名山,与李白有相似之处,故李白对他特别景仰。

梦中游仙:

诗人登山天姥山之后,见到了那些景象?

(山中奇景)

点拨:

划出此处意象:

海日、天鸡、千岩、路(不定)花、石。

熊咆、龙吟、岩泉、深林、层巅、青云、水烟。

一幅壮观奇伟、震撼人心的景象。

诵读指导:

“海日”两句稍柔和,“忽、殷、栗、惊”等字重读。

仙境出现时是什么景象?

(仙人出现)

列缺、丘峦、洞天、石扉、青冥、日月、金银台;霓、风、云之君、仙之人、虎、鸾。

好一个壮观神奇,富丽堂皇的神仙境地!

(诵读提示:

四字句应快读表现出诗人的惊奇心情,其余各句应舒缓开朗)

③梦醒感慨

人生短暂,及时行乐,表明心志,寄情山水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字一顿,斩钉截铁,以一个反问句将对权贵的蔑视展现得淋漓尽致。

①如此壮观奇伟、富丽堂皇的神仙境地应该说是作者所向往的,但他为什么会从梦中惊醒?

点拨:

划出下列词语,猿啼、不定、忽已暝、栗、惊、青青、欲雨、澹澹、烟、霹雳、崩摧、不见底、日月、金银、如麻。

这些词语中包含着诗人的另一种感受:

月夜登山,耳闻猿啼,凄清冷落;岩转路隐,前不见去路;天颜忽冥,后不见归途。

熊咆龙吟,岩泉颤栗,深林幽幽,阴森可怕,层巅危危,惊悚万分。

惶恐惶恐,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黑云压顶,波涛汹涌,云雾弥漫,不知所归。

列缺霹雳,不及掩耳,丘峦崩摧,无处藏身。

青冥浩荡,不可捉摸,日月金银,光怪陆离,岂容凡人睁眼!

虎鼓瑟,鸾回车,仙之人,乐融融,无奈我心中惧不已。

到底是神仙出世还是群魔乱舞?

如此梦境,怎不使人“恍惊起而长嗟”?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于这一段梦境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解,它们既矛盾又统一,这可以反映出诗人的矛盾心理。

为什么诗人在“仙之人兮列如麻”时惊醒,而不是“列缺霹雳”之时呢?

梦与现实:

结合李白身世,有人认为梦境就是其长安生活的印证。

李白“一夜飞渡镜湖月”,平步青云,由布衣而卿相。

君臣表面上其乐融融,然而宫廷险恶,明争暗斗,李白可谓势力孤危。

桀骜不驯的诗人,无法与那些“仙人们”合拍,仙人们也不愿他加入队列。

所以“梦”中惊醒实是诗人与这种生活的决裂。

由此作者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感叹就顺理成章了。

艺术特色:

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新奇的构思,瑰丽的境界。

关于“梦境”的不同理解

1.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

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

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

愈是以浓墨重彩对其铺张,愈表明作者追求热切,赞颂热烈;梦中仙境描述得愈美好,与现实生活的反差就愈大,梦醒后的失落之痛就愈深,对人们的感染力就愈强。

诗歌情感表达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梦境是李白一年前宫廷生活的折射。

从“一夜飞渡镜湖月”中我们仿佛看到李白由一介布衣一跃而为万众仰慕的卿相。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这里除了有伫足半山,远望海日升空、天鸡高唱的辽远、空旷的意境美,更有一种豪情勃发,壮志凌云的情感蕴含其间。

结合作者的遭遇,他当时初到长安,带着满腔抱负,也终于能被皇上赏识,青云直上,岂不是意气风发?

而当他进入宫廷,却发现他曾经热切向往的上流社会原来并非那么美好,从“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等森然恐怖、风雨欲来的描写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宫廷生活的明争暗斗、冷酷无情和李白处境的孤危。

虽然仙人们聚合的场面其乐融融,然而放浪不羁、桀骜不驯的李白却无法与他们合拍,正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写到的:

“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诗人被排斥在外,只能作为上流社会的旁观者。

但他更是清醒者,他的及时梦醒即表明了与这种生活的彻底决裂。

总之,无论是把梦境理解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还是理解为作者摒弃的宫廷生活,它们所表现的主旨都是一致的,那就是:

蔑视权贵,傲岸不屈。

《送友人》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李白送别诗的特色,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②熟背全诗

2.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比较赏析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人送别友人的真挚而复杂的感受,树立积极向上的正确友情观

1.理解李白这首送别诗的特色

2.把握“孤蓬”这一诗歌传统意象,掌握重要的表达技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1.赏析“横”和“绕”的表达作用。

点拨:

如将“横”字改为“矗”和“屹”有何差异?

“矗”“屹”写出了山的挺立与高耸,但却少了雄伟的气势。

“横”字写出了山的横亘与绵延,写出了青山横亘外城北面的雄伟气势,突出了山的静态美。

2.赏析“绕”字的表达作用。

点拨:

如换成“流”字如何?

“流”字用得过平,没有写出送别地点的突出的地貌特征。

而“绕”字却写出了波光鳞鳞的流水缓缓绕过城东潺潺而过的特征,突出了水流的动态美。

3.“青”“白”颜色词的选用的表达作用?

写出了色彩明丽的送别环境。

4.总结:

诗人运用工整的对偶句,动静结合,写出了送别环境中山雄伟的静态美和水潺潺流动的动态美,描摹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虽是别离,却全不见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反而给人以色彩明丽、节奏明快的感觉。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理解“孤蓬”这一意象。

蓬草随风飞转,飘泊无根,而离别远行之人,本如蓬草,离开了家乡也就如同离开了根,随着生活遭遇之风而飞转,前路漫漫而迷惘,更着一“孤”字,怜惜愈甚。

此联表达了作者对朋友飘泊天涯的深切关怀。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比喻的修辞手法,天空中的一抹浮云,随风飘浮,好像友人即将远离,行踪不定,任意西东;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勿勿离开大地,好像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形象地表现了依依惜别之情。

2、诗人表现这种感情的手法是怎样的?

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描写了一幅离别的画面,表达了对友人的留恋之情。

3、“孤蓬”“浮云”“落日”“班马”对表达离别之情有什么作用?

“孤蓬”“浮云”,使人联想到漂泊在外的游子。

“落日”“班马”,本身就暗含了离别的愁苦。

离别之情寄予这些景物中,情景交融。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本诗结尾有什么特色?

以场景作结,衬托手法。

2、效果如何?

班马,离群的马。

诗人离别之情却不明说,却以写马衬托。

连马儿临别之时也不禁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

3、评价诗人送别诗的情感基调。

新颖别致,不落窠臼。

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明丽。

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气韵生动。

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而又豁达乐观。

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月下独酌》

  《月下独酌》,表达了诗人苦闷与孤独的内心世界。

  开头写“独酌”的场境。

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人物只是他一个,动作是独酌。

诗人突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自己的影子拉过来,化成了三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变得热闹起来了。

  尽管诗人盛情邀请,明月毕竟是“不解饮”的,影子也不会喝酒。

那么又该怎么办呢?

姑且暂将明月和身影作伴,在这春暖花开之时及时行乐吧!

诗人已经渐入醉乡,酒兴一发,既歌且舞。

歌时,月色徘徊,依依不去,好像倾听佳音;舞时,身影转动,似与自己共舞。

醒时相互欢欣,直到酩酊大醉躺在床上,月光与身影才无可奈何地分别。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这四句又把月光和身影写得一往情深。

最后二句,诗人真诚地和“月”“影”相约: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然而,它们毕竟是“无情”之物,把“无情”之物作为自己结交的对象,可见诗人内心是多么孤独啊!

问:

《月下独酌》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与月、影为伴的孤寂,表达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

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有无限的凄凉。

尤其结尾两句,点尽了诗人的孤寂与悲凉之感,表现了诗人政治上失意的苦闷。

  

诗歌主要运用了衬托手法,以动衬静,以热闹场面衬托孤寂苦闷的内心。

《将进酒》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3、深刻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

领悟诗人“狂歌痛饮”豪放外表下的愤激之情。

1、诗的开头“黄河”与“人生”之间有什么联系?

这四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两句用的是古代民歌中的比兴手法。

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里黄河不远,所以从黄河起兴。

这二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似乎从天而降,东入大海,势不可回。

诗人写黄河,颇能够显示它的宏伟气魄和浩大声势基调是壮。

尽管也写出了黄河的气魄之大,但有“不复回”之叹,基调却是悲。

紧接着带出对人生易老、光阴易逝的感慨。

这前后二句,既是比喻——以河水一去不复返比喻青春难再,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反衬人生渺小,因而切四句令人顿生悲意。

这四句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阔大,极有气势。

前二句从空间上放大,后二句从时间上压缩,开篇即给人横空出世之感。

2、.开篇的两个长句传达出诗人一种怎样的情感?

为什么全诗要从奔涌不息的黄河写起?

长句开篇,起势突兀,用一去不返的流水来悲叹人生短暂、易逝。

开篇两句气势恢宏,境界阔大,流露出一种极有气势的感伤。

 3、当时李白已是两鬓染霜,政治上极其失意浪迹江湖,然而他却说“人生得意须尽欢”、“天生我材必有用”。

我们应如理解这种思想感情?

明确:

人生”以下六句写“欢”“乐”。

诗人年华老去,政治上极度失意,整日穷愁并非其本性,既然此处失意,就另外去寻找寄托。

在这里,诗人以为朋友聚会是人生快事,不如今朝有酒今朝醉,及时行乐。

这里有一定的消沉。

但并不完全消沉,对政治未完全绝望——“天生我才必有用”!

算是对未来的一个期许。

这种矛盾的协调方式与《行路难》如出一辙。

这种诗情体现了诗人的旷达豪放,实际上也是他愤激中的无奈与自我安慰。

既是他人生价值的铿锵宣言,同时也是他抑郁情绪的快意释放。

4、 如何理解“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其中哪两个字最有表现力?

 

 诗人虽有不平之气,但并不消沉,虽怀才不遇但仍渴望建功立业,渴望有所作为。

其中“必”、“还”最具表现力,充分表达了李白的乐观自信,他深信自己的才能总有施展的时候。

5、李白在丹丘家做客,为何反客为主,举杯劝酒?

(品味诗人洒脱狂放不羁性格在文中的体现。

明确:

李白与丹丘是知交好友,关系密切随意。

而诗人天性洒脱狂放不羁,加之上兴之所至。

6、“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几个短句在表达感情上有何作用?

这四个短句的加入,不但使诗歌节奏富于变化,而且写来逼肖酒席上的声音口吻,表现作者酒酣之际的狂放之情。

7、李白为什么要狂喝痛饮?

(原文中找句子)    与尔同销万古愁.

8、.怎样理解“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用醒”一句?

作者为什么要“长醉不用醒”?

这首诗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四五年光景,当时官场黑暗,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诗人对此极为不满,所以才说“钟鼓馔玉不足贵”,实际上是对当权者和豪门贵族的否定;但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只能用消极的办法进行反抗,因而又写道:

“但愿长醉不复醒。

9、诗人要“但愿长醉不愿醒”,用古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

说到“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时,为什么单举曹植为例?

曹植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但由于“任性而行,饮酒不节”最终没有得到父亲曹操的重用,又遭兄、侄猜忌,终不得用。

李白初入长安,抱济世之志,却为小人排挤,最后落个“赐金还山”的下场。

李白钦佩曹植的才干,同情他的遭遇,借以自况,抒发自己不得志的满腔郁愤。

 10、如何理解诗末“万古愁”?

明确:

诗已告终,突然又迸出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之“悲”关合,而“万古愁”的含义更其深沉。

诗人叹“古来圣贤皆寂寞”,又为陈思王曹植的遭遇抱不平,都表了愁的深广用历史的眼光看,“抱利器而无所施”的贤能之士古代有,今日有,将来也一定有-----这样的愁情唯“万古愁”一才可当之。

11、李白的愁怀在诗中具体表现为怎样的情感变化过程?

悲壮——欢乐——狂放——愤恨——癫狂——愁苦

12、你能简单总结一下这首诗感情的起伏变化吗?

明确:

诗的开头悲叹人生短促,转眼即是百年。

接着因悲寻欢,想要痛饮一场。

然后转入正题,联系自己遭遇,借酒抒发愤世嫉俗之情。

结尾变得狂放,要将这种种复杂的心绪统一为“万古愁”,一同消除、忘却。

13、这首诗的基调是什么?

试结合诗人感情发展的脉络做一点具体分析。

第一问答案:

愤激。

第二问答案要点:

诗的开头悲叹人生短促,转眼即是百年;接着因悲而生寻欢之意,准备痛饮一场;然后转入正题,借酒抒发其愤世嫉俗之情;到结尾更将这种种复杂的心绪统一为“万古愁”,使抒情达到了高潮点。

 14、李白的诗歌风格一向是豪迈不羁的,你认为这首诗和他的一贯风格有区别吗?

明确:

这首诗有豪放之情,但又不只于豪放之情。

这首诗中诗人的感情变化极快。

15、如何理解诗中的典故作用?

    以曹植自比

16、全诗多处使用夸张的手法,请找出并试做分析。

“一饮三百杯” 表现豪饮,“斗酒十千”表现酒价的昂贵,“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黄河之水天上来”表现黄河源头之高,“朝如青丝暮成雪”极言人生短暂,这些夸张句有力的说明了诗人豪放的性格,也表现了他豪放飘逸的诗风。

课后答疑

【 “品读与探讨”指导】 

1.最能展示李白这首诗歌奇妙瑰丽诗境的是描写梦境的那一段(从“我欲因之梦吴越”至“恍惊起而长嗟”):

飞渡镜湖,湖月照影,谢公宿处,渌水荡漾,猿猴啼鸣,半壁海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