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751911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9.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太原市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太原市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太原市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太原市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太原市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太原市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太原市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太原市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太原市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太原市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太原市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太原市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太原市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太原市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太原市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太原市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太原市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太原市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太原市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太原市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太原市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

《太原市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原市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太原市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

太原市高一语文月考试题

山西省太原市2020学年高一语文10月月考试题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周海亮

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养鸡,放牛,院角为女儿种满桃红色的指甲花。

他喜欢躺在树荫下,枕着锄头,眯着眼,喝女人为他沏好的茶。

日子从叶隙间溜走,从禾尖上溜走,从茶香里溜走,从花开花落中溜走,他迷恋这种感觉。

可是战争来了,安静的生活突然被打断,他不得不离开。

他离开,因为他怕死,怕女儿和妻子遭遇意外。

他亲眼看见弹片将一个男人瞬间撕裂,那个男人,不过是如他一样的农人。

还有远处的枪炮声,俯冲下来的飞机,映红天边的火光,撤进村里的伤兵,蠕动的肠子和流淌的鲜血……他必须离开,暂别祖辈留下的土炕、土屋、土狗、土地。

他曾以为战争与他无关,但现在,他必须逃离。

他怕死,更怕别离。

他随着人群,逃出村子,逃上公路。

飞机追赶着他们,炸弹不断在人群里爆炸,残肢断臂,随处可见。

人群躲进深山,燃烧弹倾泻下来,人被烧成炭,炭继续燃烧,世界变成地狱,地狱灼热滚烫。

他不明白农人有什么错,他只知道他们无处可藏。

又有士兵追赶上来,大山被层层围困,等待他们的,只剩死去和被俘。

很多人期待被俘,被俘还有机会,还有解释或者求饶的机会,但是他不想。

他什么也没有做错,他不想解释或者求饶。

他逃了出去。

几百个农人,他是唯一逃出去的一个。

他追上撤退的部队,成为一名士兵。

有老兵劝他不要当兵,老兵说:

“以我们的装备,这不是打仗,不是拼命,而是送死。

”他说:

“我当兵。

老兵说:

“当兵,肯定活不过三个月;被俘,运气好的话,可以熬到战争结束。

”他说:

“我当兵。

”老兵说:

“真不怕死?

”他说:

“怕死,但我当兵。

他怕死,更怕奴役。

他没有枪。

没有枪的新兵很多。

冲锋时,他扛着大刀,紧跟住前面的老兵。

老兵倒下了,他捡起枪,继续往前。

战斗打响以前,他曾担心过枪,老兵告诉他,这个最不用担心。

他说今天是他当兵三个月的最后一天,正常的话,今天就该阵亡了。

他猜得很准。

他还说,现在当兵两个月,就是老兵了。

他这才知道,老兵不过二十一岁,三个月以前,还是西式医院里的一名牙医学徒。

老兵说得没错,他们不是拼命,而是送死。

一拨人填进去,一拨人又填进去,一拨人再填进去,似乎死的不是人,而是牲畜。

长官说,这叫“添油”,这是他们唯一可以选择的战术。

他懂。

在乡下,冬夜长,想让油灯燃烧不息,就得不停地添油。

他想,之所以让士兵们前赴后继,是因为,那火焰可以奄奄一息,但绝不能灭。

现在,他怕死,更怕熄灭。

可是战争竟然结束了。

战争竟然真他娘的结束了。

听到这个消息,他不相信,仍然攥着烧火棍般的枪,缩在战壕,不敢出来。

他已当兵三年,他是整个师部唯一活过三年的士兵。

三年里他杀死十多名敌兵,他清晰地记得每一名士兵的模样和临死前的表情。

在他随后的生命里,那些士兵毫发毕现,面目狰狞,夜夜与他纠缠。

不管如何,他成为英雄,他应该受到赞美和礼遇。

可是他回到乡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养鸡,放牛,院角种满桃红色的指甲花。

他说:

“我打仗,不就是为了回来吗?

这么多人送死,不就是为了这样的生活吗?

这样,我挺好,挺知足。

很多年过去,几乎没有人再记起他曾经是一名士兵。

又很多年过去,几乎没有人再知道这里曾经被轰炸、被占领、被蹂躏,这里的人们曾经被驱赶、被奴役、被屠杀。

每一天,他哆哆嗦嗦地走过村路,挤满老年斑的脸努力抬起。

他仰望天空,他怕有一天,天空里再次出现密密匝匝的飞机,然后,炸弹呼啸而下。

临终前几天,他想告诉每一个人,以前的村子,妻子,女儿,父亲,母亲,兄弟,炸弹,大火,老兵,战壕,履带,尘烟,炸成两段的尸体,黏稠的鲜血、鲜血、鲜血……可是他太老了,已经发不出声音。

他知道他不会忘记,但他怕活着的人们,会忘记。

现在,他不怕死,他怕遗忘。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小说开头两段运用了对比手法,首先描述了战争爆发前宁静祥和的生活图景,接着描述了战争爆发后血腥惨烈的生活情状,突出表现战争的破坏性与毁灭性。

B.“他”在文中三次说“我当兵”,表现出面对残酷战争时他坚定不移的选择,以及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大丈夫气概。

C.文中写他战争结束后回到乡下的生活,在情节上与开头相照应,充分表现他参战不是为了荣誉,而是为了和平安宁的生活。

D.小说反复说“他怕死”,结尾又说“他不怕死”,看似矛盾实则表现他参军时的摇摆恐惧与被逼无奈,以及他人生的成长蜕变,更好地折射出反对战争、向往和平的主题。

2.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概括“他”的人生历程。

(6分)

 

3.小说没有出现具体的人名,而是以“他”来叙事,请分析其妙处。

(4分)

 

4.“他不怕死,他怕遗忘”这句话在小说的人物、情节、主旨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驹支不屈于晋①

诸侯会于向,晋将执戎子驹支②。

范宣子③亲数诸朝。

曰:

“来,姜戎氏。

昔秦人迫逐乃祖吾离于瓜州,乃祖吾离被苫盖,蒙荆棘,以来归我先君。

我先君惠公有不腆之田,与女剖分而食之。

今诸侯之事我寡君不如昔者,盖言语漏泄,乃女之过。

诘朝之事,尔无与焉!

与,将执女。

对曰:

“昔秦人负恃其众,贪于土地,逐我诸戎。

惠公蠲其大德,谓我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毋是翦弃。

赐我南鄙之田,狐狸所居,豺狼所嗥。

我诸戎除翦其荆棘,驱其狐狸豺狼,以为先君不侵不叛之臣,至于今不贰。

昔文公与秦伐郑秦人窃与郑盟而置戍焉于是乎有崤之战晋御其上戎抗其下秦师不复我诸戎实然。

譬如捕鹿,晋人角之,诸戎掎之,与晋踣之,戎何以不免?

自是以来,晋之百役,与我诸戎相继于时,以从执政,犹崤志也,岂敢离逷?

晋国之师旅,无乃实有所阙,以失诸侯之心,而罪我诸戎。

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何恶之能为?

不与于会,亦无瞢④焉。

”赋《青蝇》⑤而退。

范宣子辞焉,使即事于会,成恺悌也。

【注】①前560年(鲁襄公十三年),吴楚之战中吴军大败。

吴告败于晋,晋于次年春与诸侯会于吴国向地,商讨伐楚之事。

会上范宣子以各种理由为借口,拒绝为吴出兵。

其实,此时晋已外强中干,攻楚没有必胜把握。

晋人心虚胆怯,不敢和楚开战,又怕自己这个“盟主”在诸侯面前丢面子。

于是就拿驹支开刀,借此以达到震慑诸侯的目的。

②戎子驹支:

姜戎族的首领,名驹支。

姜戎,戎族的一个部落。

③范宣子:

晋国大夫。

④瞢:

闷,不舒畅。

⑤《青蝇》:

《诗经·小雅》中的一篇,有“恺悌君子,无信谗言”句,主旨是希望君子莫信谗言。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范宣子亲数诸朝数:

历数其罪

B.与,将执女执:

拘捕、捉拿

C.惠公蠲其大德蠲:

免除、除去

D.范宣子辞焉辞:

道歉、表示歉意

6.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昔文公与秦伐郑/秦人窃与郑盟而置戍焉/于是乎有崤之战/晋御其上/戎亢其下/秦师不复/我诸戎实然。

B.昔文公与秦伐郑/秦人窃与郑盟而置戍/焉于是乎有崤之战/晋御其上/戎亢其下/秦师不复我/诸戎实然。

C.昔文公与秦伐郑/秦人窃与郑/盟而置戍/焉于是乎有崤之战/晋御其上戎/亢其下秦/师不复我诸戎实然。

D.昔文公与秦伐郑/秦人窃与郑/盟而置戍焉/于是乎有崤之战/晋御其上戎/亢其下秦/师不复我/诸戎实然。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不腆之田,即不丰厚、不富足的土地,“不腆”古代通常用作赠人礼物的谦辞。

B.寡君,是古代王侯的谦称,文中范宣子说“我寡君”是骄横自大的体现。

C.执政,主持政事的人,文中代指晋君。

与“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都是对对方的敬称。

D.贽币,即见面礼。

贽,形声字。

从贝,执声,与财富有关。

贽是古时初次求见人时所送的礼物。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姜戎祖先吾离被秦国逼迫驱逐,来投奔晋国,晋国在自身艰难的情况下依然赏赐吾离大量丰腴的土地,才使得姜戎得以立足。

B.驹支面对范宣子气势汹汹的指斥,面对强加于己的不实之词,逐层辩驳,洗刷被泼在身上的污水,维护自己和部落的清白。

C.驹支巧妙借助《青蝇》一诗中“恺悌君子,无信谗言”的意思,将范宣子恶意相加的罪名解释为“听信谗言”,给了范宣子一个下台的台阶。

D.范宣子最终请驹支参加了诸侯会议,同时也成就了自己和蔼可亲的君子美名。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我诸戎除翦其荆棘,驱其狐狸豺狼,以为先君不侵不叛之臣,至于今不贰。

(4分)

(2)晋国之师旅,无乃实有所阙,以失诸侯之心,而罪我诸戎。

(4分)

10.课内文言翻译。

(4分)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

太原早秋

李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首联“众芳歇”是说光阴逝去,花草凋零,但“大火流”却表明天气依然炎热。

B.颔联中的“早”“秋”两字巧妙点题,“霜威”“云色”则直接描写了太原早秋的自然景象。

C.颈联转入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梦绕边城月”写的是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

D.前人评价本诗“健举之至,行气如虹”,说明作者虽然心绪不高,但此诗格调自高,带有边塞诗的雄健之气。

12.本诗在意象和情感表达方面与《沁园春·长沙》有什么不同?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描绘了一幅立体辽阔的江南秋景图。

观“万山层林”之远景,看湘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近景,不仅远近结合,而且色彩鲜明。

(2)荆轲临行前,太子及宾客在易水边为他送行,场面十分悲壮。

荆轲吟唱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千古流传。

(3)孔子在《论语·学而篇》中提到了“君子”的一条标准,即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的态度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8分)

1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舒同与毛泽东都是书法家。

舒体含蓄善藏,筋力老健,风骨洒脱,而毛体则春蚓秋蛇,流动飞舞,恣肆磅礴。

B.在讨论会上,他的一番话却暗有所指,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C.戴望舒是一个善于借鉴的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最明显的特征是留心古今中外诗坛,深文周纳。

D.在《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中,作者采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大堰河对作者无所不至的关怀。

1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舞剧《沙湾往事》是一部同时具备民族气质和现代气质,将中国舞和现代舞的表现力很好地融为一体,这样的舞蹈语言,是无声的诗,是看得见的感情。

B.探究新词新语产生的特点和规律,可以帮助我们对语言的发展变化作更为深入的了解。

C.眼下,基础教育盛行“圈养教育”,这种“圈养”的目标是以学生听从教师和家长的意愿、实现功利的教育为主要目的,但这不利于学生人格健全和身心健康成长。

D.发展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品味,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有助于推动一个群体、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4分)

创作诗歌,工夫在诗外;①____________________。

提高欣赏诗歌的水平,从根本上讲,最要紧的是丰富文化素养和生活经验,培养想象、联想能力等。

领悟欣赏诗歌的一些规律,②____________________,对于培养欣赏诗歌的能力也有重大作用,例如“知人论世”等方法就很实用。

四、写作(4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40分)

子夏问孝,子曰:

“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这是《论语·为政》中关于“孝”的论述,大意是孔子认为“孝”难在子女对待父母和颜悦色。

若遇有事,由年幼的操劳;若有了酒食,让年长者先吃,这还不算真正的“孝”。

请以“孝”为中心,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结合孔子的论述,选好角度,写出触动心灵的人和事;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太原五中2020—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性检测(10月)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D(他的参军决定是在死亡与被奴役之间作出的清晰选择,因此“摇摆恐惧与被逼无奈”的表述错)

2.①“他”享受、迷恋安静平凡的生活;

②战争爆发,迫使“他”逃离;

③为了不被奴役,“他”主动参战;

④战争伤亡惨重,但他丝毫没有退却,坚持战斗;

⑤战争结束,他本可享受英雄的礼遇,但他选择回乡;

⑥弥留之际,他想告诉人们铭记战争、铭记历史。

(每点1分,共6分)

3.①他是一种象征、一种精神。

(文中的“他”虽然没有具体的名字,但他的经历表现出“他”的追求、“他”的选择、“他”的坚持,而这种追求恰恰是面对战争时作为普通人的选择,说明“他”已经成为一种象征、一种精神);

②用第三人称这种全知视角叙事,更能全方位展示“他”的经历及心理活动;

③“他”是读者阅读审视的对象,更能引发读者的反思。

(每点2分,答对两点满分)

4.①丰满了人物形象。

由结尾的“他不怕死”反观文中的“他怕死,更怕别离、奴役、熄灭”,让读者更加明了“他”舍生取义的家国情怀;

②情节上,与前文反复出现的“他怕死”形成对比和深化。

③主旨上,突出“小我(个体)”“大我(历史)”的取舍选择,深刻表达战争的隐痛及对战争的反思。

(每点2分,共6分)

5.C(蠲:

显示,昭明。

从后文“毋是翦弃”可以推断)

6.A(联系课文《烛之武退秦师》中秦国“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的内容进行判断)

7.B(寡君:

古代臣子对别国称自己国君的谦称)

8.A(“大量丰腴的土地”错,从“赐我南鄙之田,狐狸所居,豺狼所嗥”可见土地之荒芜。

9.

(1)我们各部戎人砍除了那里的荆棘,赶走了那里的狐狸、豺狼,从此成了贵国先君既不内侵也不外叛的臣属,直到如今忠诚不二。

(“除翦、以为、贰”各1分,句意1分)

(2)晋国军队(中的长官),恐怕真是有些地方做得不够,使得诸侯叛离,(你们)却怪罪我们各部戎人!

(“无乃、阙、罪”各1分,句意1分)

10.做大事不必注意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必讲究小的谦让。

11.A(《诗经·国风·豳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古人发现大火星逐渐向西方迁移坠落的时节,天气就开始变凉。

“大火”指星名,二十八星宿之一,也就是“心宿星”,居于正南,“流”指向下行。

因此“大火流”表明时至七月,天气开始转凉了。

12.①《沁园春·长沙》意象丰富,色彩绚丽;本诗意象简单,色调黯淡。

(2分)

②《沁园春·长沙》借湘江秋景抒发一种乐观积极昂扬向上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本诗借悲秋抒发思乡怀人的情感。

(4分)

13.

(1)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2)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4.B(A项,春蚓秋蛇:

形容书法拙劣,字写得像蚯蚓和蛇爬行一样弯曲难看;C项,深文周纳:

指苛刻地或歪曲地引用法律条文,把无罪的人害成有罪;D项,无所不至:

没有达不到的地方。

凡能做的都做到了,多用于坏事,应为“无微不至”)

15.B(A成分残缺,缺宾语中心词;C句式杂糅,“目标”与“以……为主要目的”杂糅;D搭配不当,应为“提高……品味”)

16.①欣赏诗歌,同样工夫在诗外

②把握欣赏诗歌的一些方法(重点词“方法”)

17.评分参照高考作文标准。

注意结合材料理解真正的“孝”:

真正的“孝”不仅是为长者做事,更是精神上的尊重。

文言文参考译文:

晋国和诸侯各国在向地集会,准备拘捕姜戎族的首领驹支。

晋国大夫范宣子在朝会上亲自指责他,说:

“过来,姜戎氏!

从前秦国人把你祖父吾离从瓜州赶走,你祖父吾离披着茅草衣、戴着荆条帽,前来投奔我国先君。

我先君惠公当时也只有不多的田地,却与你们平分来养活你们。

如今诸侯侍奉我们国君不如从前,大概说话泄漏了什么机密,这主要是你的过错。

明天的会议,你不要参加了!

你要是参加,就把你抓起来!

驹支回答说:

“从前秦国人仗着他们人多,贪婪地掠夺土地,把我们各部落戎人从祖居地赶走。

贵国国君惠公显示他崇高的品德,认为我们各部戎人都是四岳的后代,不该这样被抛弃灭绝。

他赐给我们南部边疆的土地,那里是狐狸居住、豺狼嗥叫的地方。

我们各部戎人砍除了那里的荆棘,赶走了那里的狐狸、豺狼,从此成了贵国先君既不内侵也不外叛的臣属,直到如今忠诚不二。

从前文公与秦国攻打郑国,秦国人私下里同郑国人订立盟约,留下军队在那里驻守,因此而发生崤地战役。

当时晋军在前面抵抗,我们戎人在后面进击,秦军全军覆没,实在是我们戎人出了大力。

这就如同捕鹿,晋国人抓住它的角,戎人拖住它的后腿,和晋国人一起把它掀倒。

戎人为什么不能免于罪责呢?

从那时以来,晋国多次出兵征战,我戎人各部从来紧跟其后,时时追随贵国,还是像崤之战时那样心志如一,岂敢疏远背离?

如今贵国军旅中的长官,恐怕真是有些地方做得不够,使得诸侯叛离,你们却怪罪我们戎人!

我们各部戎人服饰饮食(习俗)不与华夏相同,礼仪使者不相往来,言语不通,能做什么对贵国不利的坏事?

不参加盟会的事务,我也不会不高兴。

”驹支朗读了《青蝇》诗退了下去。

范宣子连忙道歉,请他参与盟会事务,同时也成就了自己和蔼可亲的君子美名。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肖培根院士:

根植华夏绿药觅踪

汤国星

肖培根院士是追寻绿药不老的传奇。

1958年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卫生部将全国第一次中药普查的任务下达给了年仅26岁的肖培根。

“那时候,可以用四个字来讲,一无所有。

图书馆的文献,就连哪些是常用的中药,这类资料都没有,那个时候都是零。

但是肖培根颇有大将风度,胸有成竹、指挥若定:

首先聘请楼之岑、诚静容等专家做普查工作的兼职指导老师;第二,确定以中药材的“常用度”为普查的主要范围,指明任务方向。

所谓“常用度”,就是重点抓500~600种常用中药,抓住了这个大头,就等于抓住了全国70%~80%的中药资源;第三,学中干,干中学,边干边学,上“实践大学”。

此番韬略,即使今天依然可圈可点。

他根据每个人的特点特长,把植物室的其他年轻人派到全国各地中药“常用度”高的产区,自己则带头选择了工作量大的东北地区。

野外调查异常艰苦,他常常是雇一辆马车拉着铺盖行李,跋山涉水、风餐露宿。

肖培根从来都是以学生的姿态虚心求教。

一个来自“中央单位、肩负国家任务”的干部,他的虚心与诚意,着实打动了每一位药农、每一位中药师傅的心,他们纷纷把自己“压箱底”的绝技倾囊相授,这让肖培根掌握了许多书本上没有、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绝活”。

1959年,全国第一次中药资源普查圆满结束,肖培根向国家交出了合格的答卷:

这是中国近代中药资源最具权威价值的普查报告。

利用中药普查的成果资料,他又编写出新中国第一部《中药志》。

1963年3月,肖培根作为专家被派往西非考察访问。

代表团除了在西非考察当地的植物和药用植物资源以外,还为我国南方的植物园采集了大约200多种重要的药用和经济植物种子。

期间,肖培根还专门被阿尔及利亚卫生部长邀请去抢救他们国家草药的传统文化。

之后,肖培根又奉派到坦桑尼亚帮助整理该国的草药,那里温度高得鸡蛋放在外面,很快就能晒熟。

在这样的环境下,考察团详查每种草药的功效,还访问了许多草医,资料汇总起来后,收获颇丰。

考察团提交的报告,被世界卫生组织分发到各成员国,说中国帮助这些落后国家整理出当地丰富的草药资源,是南南合作的典范。

肖培根是新中国第一个奉派到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工作的技术官员,负责世界药用植物名录编制等工作。

新中国刚成立时,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了物资禁运,凡是包含进口药代用品的一概不准向中国出口。

那时肖培根刚刚大学毕业,国家交给他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寻找能够替代进口药的国产资源。

以肖培根为首的年轻人,奔赴全国各地,风餐露宿,经过不舍昼夜的努力,很快就找到了替代利血平的萝芙木,随后阿拉伯胶、安息香、胡黄连等等也找到了代用品。

上世纪50年代初,全国第一次疾病防治大会上,发出了“让高血压低头,让肿瘤让路”的豪迈誓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正是利用萝芙木,冲破国外的封锁,研发出物美价廉、令几代国人难忘的降压灵。

短短数年,这批可爱可敬的青年才俊们,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寻觅到了取之不尽的替代植物,解决了全国人民的需求。

他们心中充满了万丈豪情。

“这项任务给了我们一个实际的体会:

在药用植物界,相似的药材有相似的成分、相似的活性,从这里找到了最初的灵感。

“在长期的药用植物研究中,我发现在某一个植物类群中,它们的植物形态、化学成分和疗效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这种相关性如果再通过计算机和数学模式加以整理发掘,就能够寻找出很多规律性的东西来。

”肖培根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思路,使他成为最早将计算机引入中草药研究的药用植物专家,并且成功地在中国第一代计算机上展开了药用植物亲缘学的研发。

1978年,《药学通报》终于复刊了,在第1期第1至第5页上,发表了肖培根重要论文《植物亲缘关系、化学成分和疗效间的联系性》,能够在复刊的首期首页上发表论文,只因四个字:

分量质量。

当然,它标志着孕育二十几年的新学科诞生了。

(有删改)

相关连接:

自1963年以来,肖培根应邀访问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一直在各种国际学术会议上满怀激情地介绍中药现代研究的最新成就,扩大中药在国际上的影响,并撰写英文专著对中医药进行系统论述和介绍。

(张东风《肖培根院士的绿药情缘》)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撷取了肖培根人生的若干传奇经历,描写他勇挑重担、锐意进取、钟情绿药的相关事迹,表现了一位杰出药用植物学家的伟大人格。

B.在中药资料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年仅26岁的肖培根却胸有成竹的承担起国家交给他的第一个任务——完成全国第一次中药普查。

C.肖培根安排工作时重点突出、任务明确,他强调进行中药普查时要以500~600种常用中药为侧重点,因为这些常用中药占据了中药资源的大头。

D.《药学通报》复刊后,第一期的首页就刊登了肖培根的论文《植物亲缘关系、化学成分和疗效间的联系性》,只因这篇文章分量重、质量高。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肖培根很有大将风范,他勇挑重担主动选择了任务量大的东北地区。

在实际调研中,他始终是以学生的姿态为人处世,得到了药农和中药师傅们的高度认可。

B.肖培根帮助落后国家整理出当地的草药资源,这种援助是南南合作的典范。

他本人也因此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奉派到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工作的技术官员。

C.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的物资禁运,促使我国研究人员必须寻找到能够替代进口药的国产资源。

经过肖培根自己昼夜不息的努力,他很快就找到了替代利血平的萝芙木。

D.肖培根认为通过计算机可以整理出植物类群中规律性的东西,他成功地在中国第一代计算机上展开了药用植物亲缘学的研发,这标志着一门新的学科已经诞生。

E.自1963年以来,肖培根一直在各种国际学术会议上满怀激情地介绍中药现代研究的最新成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