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1 古诗二首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7614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99.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1 古诗二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1 古诗二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1 古诗二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1 古诗二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1 古诗二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1 古诗二首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1 古诗二首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1 古诗二首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1 古诗二首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1 古诗二首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1 古诗二首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1 古诗二首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1 古诗二首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1 古诗二首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1 古诗二首教案.docx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1 古诗二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1 古诗二首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1 古诗二首教案.docx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二首教案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围绕着“春天”这一主题,安排了《古诗二首》《找春天》《开满鲜花的小路》和《邓小平爷爷植树》4篇课文。

《古诗二首》教学时重在培养学生的朗读、想象能力;《找春天》重在通过指导朗读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开满鲜花的小路》则要求学生在了解故事的基础上,借助图画讲述故事;《邓小平爷爷植树》通过邓爷爷亲手植树这个真实的故事,让学生走近伟人。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

内容

课时

教学目标

古诗二首

2

1.认识53个生字、1个多音字,会写34个字,会写31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注意语气和重音。

背诵《古诗二首》。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孩子们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能借助插图,说出邓爷爷植树的情景。

4.感受春天的美好。

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春天的喜爱。

找春天

2

开满鲜花的

小路

2

邓小平爷爷

植树

2

口语交际

1

能用恰当的语气与别人交流,避免使用命令的语气。

语文园地一

3

1.借助公园导览图认读6个词语,会认“亭、咨”等10个生字。

2.能根据语境补充合适的词语,并说出自己在春天里的发现和感受;能根据提问读出句子的重音。

3.能根据提示,写好左上包围和左下包围的字,注意不同部分的伸展关系。

4.能背诵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节选)》。

5.自主阅读《笋芽儿》,了解笋芽儿的成长过程。

快乐读书吧

3

1.产生阅读儿童故事的兴趣,能自主阅读自己喜欢的故事,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2.初步学会看书的目录,能从目录中大致了解书里主要写了什么,要读的内容从哪一页开始。

3.感受课外阅读的快乐,乐于与大家分享课外阅读的成果。

 

1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认识“莺、拂、堤”等11个生字,会写“诗、村、童”等8个字,积累由“堤、柳、拂”等生字拓展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想象诗中的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11个生字中,重点关注易误读的字和难读的字,如“堤”,学生容易误读成“提”,可引导学生辨析“堤、提、题”的读音。

引导学生利用汉字的构字特点自主识记字形,结合插图和语境理解字义,在猜谜语等游戏活动中巩固识字。

(2)写字。

一是分类指导。

本课要写的8个字中,“诗、村、妆、绿”是左右结构,书写时要注意左窄右宽,“童、碧、丝、剪”是上下结构,要注意上下两部分的比例。

二是重点指导。

如,“绿、童、剪”笔画较多,要指导笔顺以及关键笔画的书写。

2.朗读教学

朗读是古诗教学的重要策略。

教师可以通过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

然后,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想象画面,感受春天的美景。

最后,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如个别读、比赛读、师生对读等,帮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直至熟读成诵。

3.理解运用

教学《村居》时,教师可以结合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边读古诗边看插图,理解诗句大意。

然后,教师鼓励学生联系生活,想象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的景象。

教学《咏柳》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咏”,读懂诗题,抓住关键词,想象画面,说出诗句描述的美景。

▶教学准备

准备资料: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村居》

▶课时目标

1.认识“莺、拂、堤、柳、醉”这5个生字,会写“诗、村、童”这3个字,积累由生字“堤、柳、拂”拓展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村居》,并背诵。

3.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

▶教学过程

板块一导读诗题,指导写字

1.导语:

现在正是阳春三月,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你们喜欢春天吗?

在古代,无数诗人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春天的两首古诗。

2.板书课题,指导写“诗”字。

(1)教师范写“诗”,边写边点拨:

左边是言字旁;右边是“寺”,“寺”的上半部分为“土”,第二横最长,覆盖下面的“寸”。

(2)学生描红,临写。

3.板书课题,指导写“村”字。

(1)教师范写“村”字,点拨:

木字旁的第四笔是点,不要写成捺;右边“寸”字中的点和木字旁的点要相互避让。

(2)学生描红,临写。

4.理解诗题。

(1)给“村”和“居”找朋友,分别为“乡村”“居住”,进而理解“村居”的意思。

(2)齐读诗题。

5.小结:

清代诗人高鼎晚年隐居乡村,当春天来临的时候,他把自己看到的春天的景色写进这首诗。

大家想知道诗人笔下的春天是怎样的吗?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调动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激发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并结合课题,相机指导写字。

板块二初读古诗,读对节奏

1.初读古诗,读通诗句。

(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教师巡视指导。

(2)指名读,教师正音。

(3)读诗句“拂堤杨柳醉春烟”(注意这句含4个生字)。

①识记“拂”:

a.用“拂”组词。

b.指名学生做一做“拂面”的动作。

②识记“堤”:

a.指名读,组词。

b.引导:

它与我们学过的哪个字长得像?

c.比较“堤、题、提”。

③识记“柳”:

a.指名读。

b.引导扩词:

你见过什么和柳相关的事物?

(杨柳、垂柳、柳絮)你能说几个含“柳”的表示颜色的词吗?

(柳黄、柳绿花红)

④识记“醉”:

a.出示古文字“

”,猜一猜:

这是什么字?

你是怎样猜的?

b.引导发现:

左边像个酒杯,右边像个站立不稳的人,酒喝多了人就醉了。

c.用“醉”组词。

(4)教师范读。

2.再读古诗,读出韵味。

(1)读对节奏。

①学生自由练读,同桌互读。

②指名读,师生评议。

③师生合作读。

教师读前四个字,学生读后三个字。

(2)读出韵律。

①教师范读,示范停顿和长音。

引导评价:

你觉得老师读得怎样?

②指名读。

③师生合作朗读。

教师读上句,学生读下句。

④男女生比赛读。

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在读熟古诗的前提下,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直至背诵,让学生读出节奏、读出韵律,便于更好地理解诗句。

板块三品读古诗,想象画面

1.观察插图,圈画字词。

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说说:

你看到了哪些景物?

图中的孩子们在干什么?

并从课文中圈出相关的词语。

点拨:

河边草绿,杨柳轻拂,鸟儿啼飞,孩子们忙着放风筝。

这样的乡村春光多么令人陶醉啊!

相机指导学生,在图中找到诗中所描述的事物,如,草、莺、堤、杨柳、春烟、纸鸢等。

2.品读古诗,想象画面。

(1)品读春天的“美景”。

①春天到了,小草怎么样啦?

学生自由说,相机引出“长”,出示小草图片,并理解“草长”的意思。

②(出示黄莺高飞图)你们看,春天的黄莺在干什么呢?

相机读出“莺飞”。

③那什么时候才会出现这样的景象呢?

是的,春天,阳春二月,草长莺飞。

齐读“草长/莺飞/二月天”,注意节奏。

④结合插图观察杨柳的位置,理解“拂堤”的意思。

并指名读好“拂堤杨柳”,读出轻柔、温柔的感觉。

⑤(出示细雨蒙蒙中的杨柳图)春天,细雨蒙蒙,空气中常常笼罩着一层薄薄的水汽,这就是诗中所说的“春烟”。

在这样的景色中,诗人的感受是怎样的呢?

你是从哪个字看出来的?

(醉)齐读“拂堤/杨柳/醉春烟”,注意节奏,读出轻柔、陶醉的感觉。

⑥小结:

阳春二月,草长莺飞,春烟弥漫,杨柳拂堤,我们陶醉于这么美的春景。

那此时此刻,远处放学回来的儿童又会营造出怎样一幅景象呢?

(2)品读春天的“童乐”。

①(出示风筝图)结合图片,认识“纸鸢”。

②为什么会在春天放风筝呢?

交流春天的季节特点,知道“东风”就是“春风”。

③关注“忙”字。

a.指导组词:

急忙、繁忙。

b.在这句诗里,“忙”是指什么呢?

c.说明了小朋友非常喜欢放风筝。

④拓展:

周围还会有哪些景物呢?

“放纸鸢”的具体情形如何?

在这样的季节,你们还会干些什么呢?

联系生活,感受春天带给大家的欢乐。

【设计意图】先观察图片,再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关键字词,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用学生的自由看、自由想、自由说代替教师一句一句的讲解,更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

板块四诵读古诗,指导写字

1.师生合作,对读古诗。

课件出示教材中的插图,师生合作。

教师描述诗句中的春天,学生读出相应的诗句。

示例:

师:

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欢快地飞着,唱着动听的歌谣。

生:

草长莺飞二月天。

师:

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起舞,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它仿佛在春天里醉了。

生:

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

孩子们放学后急忙跑回家,趁着春风放风筝。

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积累背诵,指导写字。

(1)以补白的形式帮助学生背诵。

课件出示:

●草______莺______二月天,______堤______柳醉春______。

●______散学归来早,忙趁______放______。

●草长莺飞______,拂堤杨柳______。

●儿童散学______,忙趁东风______。

(2)配乐背诵古诗。

(3)指导写“童”字。

①教师范写“童”字,点拨:

第九笔为横,第十笔为竖,“里”中间的竖处于竖中线上。

②学生描红,临写。

【设计意图】师生对读、补白的形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检测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咏柳》

▶课时目标

1.认识“咏、妆、丝、绦、裁、剪”这6个生字,会写“碧、妆、绿、丝、剪”这5个字,积累“妆”字拓展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咏柳》,并能背诵。

3.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

▶教学过程

板块一复习导入,导读诗题

1.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村居》。

(2)过渡:

春天的杨柳随风舞动,不仅使清代诗人高鼎陶醉,而且让唐代诗人贺知章赞不绝口。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二首古诗《咏柳》。

2.读诗题,识记“咏”字。

(1)猜猜:

“咏”是什么意思?

(2)拓展:

我们以前学过一首古诗《咏鹅》,“咏鹅”就是赞美鹅的意思,那么“咏柳”是什么意思呢?

【设计意图】联系《村居》中描写杨柳的诗句,自然过渡到新课的学习。

然后,结合课题,相机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咏”理解诗题。

板块二初读古诗,读对节奏

1.初读古诗,读通诗句。

(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教师巡视指导。

(2)指名读,教师正音。

(3)朗读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

识记“妆”:

①指名读。

它是一个三拼音节(zhuānɡ)的字。

②引导学生用生字组词,如化妆、梳妆。

(4)朗读诗句“万条垂下绿丝绦”。

识记“丝”“绦”:

①指名读,注意“丝”是平舌音。

②引导观察这两个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5)朗读诗句“不知细叶谁裁出”。

识记“裁”:

①指名读,组词。

②引导观察“裁”和“载”的异同。

(6)朗读诗句“二月春风似剪刀”。

识记“剪”:

①指名读,组词。

②引导发现字义与“刀”相关。

2.再读古诗,读出韵味。

(1)读对节奏。

①学生自由练读,同桌互读。

②指名读,师生评议。

③师生合作读。

教师读前四个字,学生读后三个字。

(2)读出韵律。

①教师范读,示范停顿和重音。

引导评价:

你觉得老师读得怎样?

②指名读。

③师生合作朗读。

教师读上句,学生读下句。

④男女生比赛读。

⑤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分句指导,强化重点。

然后采取多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加强对诗歌节奏和韵律的掌握。

板块三品读古诗,想象画面

过渡:

诗人是怎样咏柳的呢?

我们一起走进诗歌。

1.学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1)指导理解“碧玉”。

①课件出示“碧玉”图片,引导观察碧玉的外形特点,尤其是颜色和光泽。

②想想“碧玉”和柳树的哪部分相似。

③明确:

诗人用碧玉来形容柳树鲜嫩的新叶。

(2)指导理解“丝绦”。

①课件出示“丝绦”图片,学生直观地看到“丝绦”就是衣裙上的长长的丝带。

②想想“丝绦”和柳树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③明确:

“绿丝绦”指的是垂下来的、长满叶子的柳条。

(3)指名学生说诗意,其他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听完再补充。

教师点拨,如“一树”指满树。

2.学习“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教师提问:

这么美的柳条,这么漂亮的叶子,是谁裁出来的呢?

(2)学生齐读——二月春风似剪刀。

(3)教师读诗句,引导学生结合课本插图,想象春风裁剪柳叶的画面。

(4)一问一答合作读。

①师生合作读:

教师读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

②分组合作读:

一、三组读前半句,二、四组读后半句。

③男女合作读:

男生(女生)读前半句,女生(男生)读后半句。

(5)指名学生说诗意,师生评议。

教师拓展:

春风还可以裁出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3.熟读诗歌,感悟诗情。

(1)朗读古诗,正确流利。

①自由读。

②同桌互读、互听、互评。

(2)再读古诗,读出节奏。

①教师配乐范读。

明确节奏: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②学生配乐读:

指名读、分组读、男女生分开读、齐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碧玉”和“丝绦”,想象画面,后又抓住“春风似剪刀”的特点,使学生感悟春天的勃勃生机。

在反复吟诵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板块四诵读古诗,随文写字

1.读“碧玉妆成一树高”,指导写“碧、妆”字。

(1)指导“碧”字。

①指导学生观察结构,想一想:

“碧”的上面是由哪两个字组成的?

下面是一个什么字?

②编一首儿歌来让学生记住字形,如“王先生和白先生,背靠背坐在石头上赏风景”。

③指导书写:

“王”最后一笔由横变为提,下方的“石”字要写得扁且宽,与上方的“珀”字相平衡。

(2)指导“妆”字。

①出示甲骨文

,指导学生观察,猜一猜:

左边是什么?

右边是什么?

②左边是床,右边是女子,表示女子起床后梳妆打扮。

③指导书写:

左边为点、提、竖,右边的“女”字写在竖中线偏右处。

2.读“万条垂下绿丝绦”,指导写“绿、丝”字。

(1)引导观察“丝”和“绿”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出示“丝”的甲骨文

,引导:

这是“丝”的甲骨文,你有什么发现?

(象形字)“丝”就是从蚕蛹中抽出的成缕成股的细线,它的甲骨文字形像两束丝线。

(3)指导书写。

①“绿”:

左边为绞丝旁,第二笔“

”从第一笔的收笔处偏上方开始起笔;右边为“录”字。

②“丝”:

四个“

”平衡地分布在横中线和竖中线周围;下方的“一”字从左下格中间起笔,写至右下格中间。

3.读“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指导写“剪”字。

(1)读词语:

裁剪、剪裁。

(2)做裁、剪的动作。

(3)引导发现:

裁字有“戈”,剪字有“刀”,都与刀具有关。

(4)指导书写:

“剪”的上部分“月”“刂”均在横中线下方收笔;下方“刀字底”的撇收笔与横折钩在同一水平线上。

【设计意图】生字的书写是低年级教学重点之一。

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再进行写字教学,便于学生更好地识记生字。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村居》和《咏柳》都以“柳”来写春景、春意,呈现出一派轻柔旖旎、生机盎然的动人景象。

整堂课,我侧重在“读”上花工夫,具体表现在:

1.“音读”奠基础。

首先要求学生读正确,即读准字音,不落字,不加字,不重复,发音响亮清楚。

其次,要读准节奏、读出语气。

教学时,我先是让学生自由读,交流重点字词,然后我给学生范读,为后面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意读”显策略。

《村居》所描写的场景是学生比较熟悉的。

因此,教学时,我让学生回忆自己和小伙伴们放风筝的情景,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画面,把生活中的体验带入到古诗学习之中。

教学《咏柳》时,学生对“碧玉”和“丝绦”两词不熟悉,我就结合图片,引导学生将“碧玉”和“丝绦”与柳树进行对比,在比较中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3.“情读”突重点。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熟读成诵以至理解诗的大意。

“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重音”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教学时,学生完成对内容的理解后,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展示,如个别读、小组比赛读、师生对读等,读出诗歌的味道。

如,“忙趁东风放纸鸢”要读得欢快活泼;“不知细叶谁裁出”尾音要上扬,读出疑问的语气;“二月春风似剪刀”则要读出恍然大悟、满心愉悦的感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