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课程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762494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程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程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程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程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程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程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程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程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程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程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程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程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程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程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程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程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程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程教案.docx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程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上册语文课程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程教案.docx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程教案

Inmanycases,whatwelackisnotideas,butthecouragetoact.简单易用 轻享办公(页眉可删)

2021四年级上册语文课程教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程教案1

  《黄继光》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21个生字,学会其中19个,能正确读写“持续、黎明、枪弹、愤怒、任务、艰巨、牺牲、顽强、规定、胸膛、惊天动地、报仇”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8—11自然段。

  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黄继光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感悟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受到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

  4、掌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思想教育:

感悟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受到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在读懂每个自然段的基础上,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

理解黄继光顽强战斗、壮烈牺牲的段落,学习他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革命精神。

  教学准备:

查找有关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的有关情况,电影片断、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向学生介绍时代背景。

  1、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在语文课本上曾经学过了很多的英雄人物的事迹,最佩服哪位英雄人物?

  让学生列举一些英雄的人物和他们英雄的事迹;然后让学生归纳这些英雄人物的相同点;最后老师给予肯定:

黄继光也是这些英雄人物中的一个,他们都为祖国、为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都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精神,以及纯洁、善良的美好心灵。

  2、向学生介绍黄继光

  黄继光1930年出生在四川省中江县一个贫农的家庭里,小时候给地主当长工,受尽了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1950年黄继光加入民兵,第二年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

1952年10月在上甘岭战役中光荣牺牲。

向学生介绍黄继光的家庭和他小时候所受的剥削和压迫,有助于学生理解。

正因为黄继光满怀对新中国的热爱,才可能在战斗中火力点久攻不下的关键时刻,主动请战,然后顽强战斗、用胸口堵住敌人枪口的壮烈行动。

  3、介绍上甘岭战役

  上甘岭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

1952年10月14日,侵略朝鲜的美军向上甘岭阵地发起进攻。

中国人民志愿军给予坚决的回击,阵地多次失而复得,战斗异常激烈。

经过反复争夺,我军收复了已失的阵地,于11月25日胜利地结束了战斗。

这次战役历时43天,歼灭敌人二万五千余人。

黄继光就是这次战役中涌现的特级英雄。

  二、学生自己初读课文,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

  三、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读音。

  1、指名读生字词

  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3、理解词语。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理解词语。

  首先以“战役”为例:

让学生把这个词与课文中的“战争”、“战斗”进行辨析。

首先请同学讲出字典中“战役”一词的解释,强调“由一系列战斗组成”;然后用集合圈的方法讲解“战争、战役、战斗”三个词的范围是一个比一个大,用这种直观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词的范围大小。

  最后设计了一道填空作业以进行巩固

  “上甘岭()是抗美援朝()中最激烈的(),其中夺取敌人占领的597.9高地的()是最关键的一仗。

  四、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带着问题读课文:

课文讲的是什么事?

事情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发展的?

结果如何?

  五、再读课文,了解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1、课文有多少个自然段?

  2、课文讲述了什么时候的一件什么事?

  3、这件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学生听后归纳出答案:

  ①全文有12个自然段。

  ②课文讲述了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为夺取战斗的胜利而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

  ③顺序学生可能会说先发生的事先写,后发生的事后写。

教师先给予肯定,然后归纳:

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写的或按事情的发生、发展、__、结局写的,这就叫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

*就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讲读课文。

  1、学习第1段。

  

(1)指名读第1、2自然段,说说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主要写上甘岭发生的时间和战斗的激烈程度,以及上级下达的命令。

  

(2)带着问题再读这两个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黄继光所在的营在什么时候,接到上级的什么命令?

  学生读课文后,找出重点句回答上述问题。

  电脑出示重点句:

  “黄继光所在的营已经持续战斗了四天四夜;第五天夜晚接到上级的命令,要在黎明之前夺下敌人的597.9高地。

  课堂讨论:

“黎明”是什么时间?

通过讨论知道黎明是天快亮或刚要亮的时候。

  老师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思考体会:

“第五天夜晚”接到任务,到“黎明”前完成任务大约是多长时间?

  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如此短的时间要完成这项任务的难易程度怎么样?

从哪些词看出。

  “持续”一词是延续不断的意思。

连续了“四天四夜”说明战斗很激烈。

时间很紧迫。

  (3)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体会战斗的激烈和时间的紧迫。

  (4)总结第1、2自然段段意。

  上甘岭战役在1952年10月打响了,战斗非常激烈,时间十分紧迫。

  (5)在如此紧张激烈的情况下夺取597.9高地并不是一件易事,黄继光为什么要主动请求任务?

导入下一段的学习。

  2、学习第3~6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

  黄继光为什么要主动请求任务?

小组讨论后回答。

  

(2)抓词语,理解重点句。

  电脑出示重点句帮助理解

  ①战士们屡次突击,都被比雨点还密的枪弹压了回来。

  让学生思考:

在这句话中,“屡次”是什么意思?

去掉这个词行不行?

为什么“屡次突击”都没有成功?

  让学生体会到“屡次”是多次的意思。

去掉这个词不行。

如果去掉这个词,就成了一次突击。

有这个词是说明多次进攻都没有成功。

“比雨点还密”、和“压”字不仅有阻挡的意思,而且说明当时敌人的气势咄咄逼人,火力太猛,更说明为了战斗的胜利,必须拿下这个火力点以及完成这个任务十分艰巨。

这也是黄继光请战的原因,说明他有要按时夺下597.9高地的高度责任感。

  ②黄继光愤怒地注视着敌人的火力点,他转过身来坚定地对指导员说:

“请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吧!

  让学生思考:

“愤怒”和“坚定”写出了什么?

  让学生体会到:

这写出了黄继光请战的决心来自对敌人的恨和完成任务的高度责任感。

  ③让祖国人民听我们胜利的消息吧!

  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表达的感情。

这是黄继光保证完成任务的誓言。

表达了黄继光完成任务的必胜的信心和革命战士的自豪感,体现了他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热爱。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几个重点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引导学生归纳第3~6自然段的段意

  黄继光请求任务,指导员答应了他的请求。

  (5)黄继光和两位战士冲上去执行任务,是怎样完成任务的?

引导学生继续学习课文。

  3、学习课文第7~11自然段。

  

(1)学生大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①黄继光和两位战士是怎样冲上去的?

  ②黄继光负伤后又是怎样做的?

划出描写黄继光动作的词句。

  ③是什么力量使他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自学,然后抓重点词语和重点句子,让学生体会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最后有感情地朗读。

  电脑出示重点句

  “炮弹在他们周围爆炸”。

  “他们冒着浓烟,冒着烈火,匍匐前进。

  教师帮助学生体会出:

黄继光和两位战士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毫不退缩,勇敢地冲了上去,写出了他们顽强不屈的精神。

  引导学生归纳出黄继光受伤后的动作是:

用尽、爬、站起来、举起、晕倒、站起来、张开、扑、堵等。

这些动作表现了黄继光顽强战斗、宁愿牺牲自己,也要完成任务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2)出示句子,让学生进行对比,理解课文要表达的感情。

  ①战士们屡次突击,都被比雨点还密的枪弹压了回来。

  ②子弹像冰雹一样射过来。

  ③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

  全文前后三次出现把子弹比作雨点、冰雹。

暴风雨的句子,说明敌人的火力越来越强烈,战斗越来越激烈,但黄继光丝毫没有退却,表现得英勇顽强。

  (3)引导学生进一步挖掘人物思想感情。

  电脑出示

  他用尽全身的力气,更加顽强地向前爬,还有20米,10米……近了,更近了。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中的数字和省略号的作用。

  经过学生讨论,让学生体会到:

句子中用“20米”、“10米”这样的数量词及省略号,意在表现黄继光的顽强意志。

“20米”、“10米”的距离是很短的,但对身负重伤的黄继光来说,每移动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他要忍受伤痛。

躲避敌人的枪弹,因此他爬得很慢。

但他凭着坚强的毅力,一点一点地接近了敌人的火力点。

  (4)再次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

  ①啊!

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

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

  ②只见黄继光又站起来了!

  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体会黄继光两次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站起来,体现了他对敌人的仇恨和他同敌人拼到底的决心。

第一次站起来,“啊”仅一个词,表达的内容却很丰富,它既是对黄继光顽强意志的赞叹,又表达了战友们的期待、惊喜之情。

“突然站起来”,突出了黄继光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

第二次站起来,是在黄继光昏迷后醒来的情况下。

这次站起来,说明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决定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

  通过指导学生看插图和想象帮助学生理解黄继光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5)在理解本段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配上《国际歌》的乐曲,充分体会黄继光的这种大无畏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精神。

  4、学习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黄继光牺牲了,夺取597.9高地的任务落在了战友们的身上。

引导学生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1)齐读第12自然段。

  让学生理解:

“战士们像海涛一样向上冲。

”这句话的意思。

  通过引导,使学生明白:

在黄继光精神的鼓舞下,战士们以势不可挡的力量夺取了胜利。

  

(2)归纳第12自然段的段意:

战士们在黄继光精神的鼓舞下占领了高地。

  三、总结全文。

  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

由于上级下达新的战斗任务,并且有个火力点久攻不下,才有后来的黄继光主动请战;由于黄继光的顽强战斗、壮烈牺牲,鼓舞了战士们,部队才很快占领了597.9高地。

  黄继光虽然牺牲了,但是他的伟大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人,永远继承和发扬下去。

  四、布置作业。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程教案2

  《秦兵马俑》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8个字只要认识不要求会写。

认识一个多音字“乘”。

能够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4.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学生自认生字,相互交流。

从读音上看:

瞰、弩、颔、髻、铠五个字的音容易发错。

同学们要看准拼音,多读几遍,尤其是“nǔ”的鼻音要读好。

多音字“乘”的不同读法,可以借助字典看看在什么情况下该读哪种音。

  二、学生根据自读提示,再次阅读课文

  

(一)阅读提示。

  1.秦兵马俑是什么样的呢?

有什么特点呢?

作者又是怎么介绍兵马俑的呢?

同学们,读一读课文就能明白的。

  2.*分为几个部分来讲兵马俑的?

每个部分讲的什么?

各个部分是用哪句话连接起来的?

  3.*着重对哪个部分进行了描写?

重点读一读。

  

(二)学生回答,讨论。

  三、精读选段

  1.第二自然段

  具体描绘了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从哪些语句说明兵马俑的确“规模宏大”的呢?

  ①数据中体会规模宏大。

你可以勾画出有关数据读一读,体会它面积之大、数量之多。

  ②单举开掘的一号坑里兵马俑的数量进一步说明规模宏大。

  ③兵马俑的阵容巨大和气势恢弘、制作工艺精湛,体会到规模宏大。

  2.*又是怎样介绍“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呢?

  学生勾画书中具体描写的样子及神态的词语,体会到个性特点

  将军佣身材魁梧头戴军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站在前列神态自若久经沙场肩负重任沉毅多谋武士俑体格健壮穿着装扮……目光炯炯……威武凝重刚烈豪爽

  骑兵佣上身着短甲……左手持弓箭……勇猛善战坚毅顽强

  车兵佣分为驭手和军士……分工明确各司其责

  弓弩手张弓搭箭神情专注……随时准备冲锋陷阵

  马佣形体健壮肌肉丰满……跃跃欲试神气活现斗志昂扬

  3.第三至第十自然段,会真正体会到:

“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从而,由衷地热爱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赞美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深切感受到做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4.第11自然段

  ①横线的句子是这部分的中心句。

它既对上文作了小结,又对下文的学习作了提引。

“极为”放在“精美”的前面,更加突出了兵马俑的举世无双,绝无仅有的地位。

  ②“端详”就是仔细地看、细致地打量。

这些兵马俑乍一看,似乎一样,但只有精心端详时,才会发现它的细微差异。

  ③加底纹的部分,具体介绍了兵马俑的不同神态。

作者运用打比方、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加以细描,仿佛让我们看到,那一个个神武的勇士威武不屈的拼死沙场的高大形象;仿佛让我们倾听到,那一个个威猛将士思乡念亲的凄婉心声;仿佛让我们感受到,那一个个兵马俑背后的血泪与辛酸……正是作者的独巨匠心选择了恰当的观察视角,运用这样的表达方式,让我们读出中华民族的伟大,悟出中国人民智慧的伟大。

  ④“……”省去了什么呢?

作者留给我们的是思考,是回味,是创造……当你与作者一道思绪驰骋,神游兵马俑,就会用想象的翅膀触摸到兵马俑的神韵,品尝创造的快乐。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程教案3

  《汤姆·索亚历险记》

  教学目标:

  1.浏览梗概,了解小说内容。

(知识能力目标)

  2.品析“精彩片段”,体会人物特点和语言特点。

(知识能力目标)

  3.激发学生的阅读名著的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在快速阅读中培养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激发起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方法:

  1.通过拟小标题,获得阅读初期的真实体验。

  2.小组合作交流,感悟故事情节、语言的精彩;进而感悟主人公形象。

  教学流程:

  一、引入新课

  1、谈话导入课题。

  这节课老师请来几个小伙伴和我们一起学习好吗?

(课件出示:

人物图像)打个招呼吧。

还有一个人物(课件出示:

汤姆索亚图像),知道他的名字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这个男孩儿的故事。

(板书课题,齐读。

  2、发现课题有什么不同了吗?

(引导学生明确今天的学习内容是一本书)

  3、你觉得书名中的关键词是哪个?

什么意思知道吗?

  4、故事写了汤姆索亚几次历险经历?

我们可以从哪儿寻找答案?

  二、浏览梗概,了解小说内容。

  过度:

许多名著前面都有梗概部分,如果先了解梗概,就可以一下子就把握住书中的主要内容。

  1、现在请大家浏览故事梗概,试用小标题来概括汤姆索亚的几次历险经历。

预设:

学生如果说不全,教师引领:

除了这4次冒险,还有1次冒险,最后汤姆和哈克又到山洞中去寻财宝,这个小标题,我们可以归纳为——挖金币。

试胆量,当“海盗”,寻财宝,陷绝境,挖金币这就是汤姆.索亚的整个历险图。

  2、(课件出示学习伙伴的话引出问题。

)哪次次历险最吸引你?

  3、通过学习梗概,你对汤姆有哪些认识?

(淘气顽皮、孩子头儿、无所不能、爱冒险、胆大、向往自由……)

  三、品尝精彩片段,体会人物特点和语言特点。

  1.读名著不仅要了解故事内容,还要品味其中的精彩,课文就给我们安排了一个精彩片段。

(板书补充:

了解,品味)

  2、请默读精彩片段部分,之后和同桌交流这个精彩片段大概在故事哪个位置?

  3、全班交流后再读精彩片段,小组讨论哪儿最吸引你?

教师小组跟进指导。

(从情节、语言、写法等方面予以引导、感悟。

适时想象、朗读)

  预设情节1:

洞中困难重重

  预设情节2:

大悲大喜

  预设情节3:

悬念迭出的结尾

  预设语言1:

夸张的语言

  预设语言2:

大喜大悲的人物动作、外貌等细节描写

  预设写法:

反衬的手法

  4、(课件出示学习伙伴的话引出问题。

)现在你对汤姆又有哪些认识?

(乐观、关心同伴......)

  5、这样一个可爱的男孩形象,作者是怎样塑造出来的呢?

看看作者怎么说。

(课件出示作者的话。

  四、激发学生读整本书的兴趣。

  1、一个片段就让我们有了这么多的收获,我们要感谢谁?

  2、说说作者。

(课件出示:

对作者、作品的评价、不同版本的书面)

  3、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梗概,品味了精彩,还有哪些地方让你产生了疑问?

  4、学生交流。

这是你的疑问,还有吗?

你说……

  如果想知道,我们课后可以去读一读《汤姆?

索亚历险记》这本书,到时候,我们再开个读书交流会好吗?

下课。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程教案4

  《气象学家竺可桢》

  教学目标:

  1、感受竺可桢把全部心血都用在科学研究上的精神。

  2、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理解“支撑”等9个词语的意思;初步学会用“只有……才……”等写句子。

  3、能根据提供的情节复述课文第一、二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简介竺可桢生平

  二、初读课文

  1、学生通读课文,遇到带拼音的生字,多拼读几遍

  2、指名朗读全文

  3、竺可桢是一位怎样的科学家?

(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说,不要求说得很完整)

  三、学习词语、生字

  1、比较形近字:

篇——骗——偏——扁。

注意“融”的左下部分

  2、理解“与世长辞、山桃始花”等词语的意思。

  四、指导分段

  1、课文介绍了竺可桢哪些事例?

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

  2、自由讨论分段,说说分段的理由。

  五、学习课文第一、二段

  1、朗读第一段,思考:

竺可桢在去世的前一天还在干什么?

划出写竺可桢动作、神态的词语。

  2、讨论交流,指导感情朗读。

  3、自由朗读第二段,思考:

竺可桢是怎样观察大自然的变化,记录大自然的笔记的?

  4、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词语:

平时,重病

  5、指导朗读“竺可桢就像一位在大自然……每一个变化。

  6、指导理解第四自然段。

  “北海冰融、山桃始花……”是什么意思?

六月、七月……其他的日子里,竺可桢可能会记些什么内容呢?

  六、布置作业

  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请学生读课文

  2、说说课文怎样分段

  3、每一段各讲了什么?

  二、学习第三、四段

  1、学习第三段

  

(1)默读课文,概括这一段内容。

  

(2)指导朗读第六自然段。

  研究句群:

“他从街道旁……看到第一只南来的燕子……”

  自由读读句子,发现这一组句子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要写“第一片、第一声、第一只”呢?

  作者写了树上的绿叶,水中的蛙鸣,空中的燕子,竺可桢还可能观察到什么?

(请学生仿说句子)

  学生读句子,试背句群。

  2、学习第四段

  

(1)读课文第四段,说说这一段写了什么。

  

(2)理解“几十年如一日、精心、凝聚”等词语的意思

  (3)学生自由朗读这一段的内容

  三、总结全文

  1、文中哪些地方看出竺可桢把全部心血都用在气象科学的研究上?

  2、你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

  1、学生自由朗读

  2、点名读,你觉得读得的一部分来读

  3、其他学生评议

  4、教师提供一些情节,指导学生复述课文第一、二段

  5、指导背诵竺可桢步行上班观察大自然变化的句子。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本中的作业,有困难的可以举手提问。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程教案5

  《画杨桃》

  教学要求:

  1、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体会课文哪些地方写得真实具体。

  3、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叮嘱”“教诲”造句。

  4、朗读课文。

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你们知道杨桃是什么样子的吗?

  2、揭示课题。

板书:

画杨桃。

  二、预习课文。

  1、提出预习要求:

借助汉语拼音,轻声自由试读课文;画出重点词句,提出不懂的问题。

  2、检查预习:

检查生字读音;指名读课文;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指导学生分段,说说各段段意。

  1、学生边默读边思考课文共分几段,每段主要讲了什么?

  2、指名分段,说段意。

  第一段

(1)讲父亲教“我”学画画。

  第二段(2—18)在图画课上,“我”将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很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我们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第三段(19)讲老师和父亲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四、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提问:

  

(1)“我”是什么时候开始学画画的?

  

(2)怎样理解父亲叮嘱“我”的话?

(尊重客观事实,准确地表现客观事物,实事求是)

  3、指名读父亲的话。

  五、讲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第二段。

  2、“我”怎么会将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样子的?

  3、“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后同学们有什么反应?

老师是怎么对待的?

  4、老师讲的话一共有几句?

老师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四句。

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样子。

  5、自由朗读第二段。

  六、讲读第三段。

  1、齐读第三段。

  2、提问:

父亲和老师的话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为什么说“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尊重事实,实事求是)

  七、作业:

练习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2021四年级上册语文课程教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