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民办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76901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79.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滁州市民办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安徽省滁州市民办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安徽省滁州市民办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安徽省滁州市民办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安徽省滁州市民办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安徽省滁州市民办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安徽省滁州市民办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安徽省滁州市民办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安徽省滁州市民办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安徽省滁州市民办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安徽省滁州市民办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安徽省滁州市民办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安徽省滁州市民办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安徽省滁州市民办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安徽省滁州市民办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安徽省滁州市民办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安徽省滁州市民办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安徽省滁州市民办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安徽省滁州市民办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安徽省滁州市民办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滁州市民办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安徽省滁州市民办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滁州市民办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省滁州市民办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安徽省滁州市民办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安徽省滁州市民办高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遗落在乡村的果子

刘国芳

我们已经去过好几次黄源了,这个村有许多老房子。

这天,我们又去了,才进村,就有一伙孩子跟在我们后面,这些孩子大的十几岁,小的五六岁。

见了我们,大一些的孩子会说:

“又来看老房子呀?

我们笑笑说:

“来看老房子。

然后我们在那些房子间穿行,孩子仍跟在我们后面,还说:

“都是些烂房子,又没有人住,有什么可看的。

孩子说对了,房子确实很烂,也没人住。

莫说这些烂房子,就是刚盖好的新房,因为主人出去打工了,那些房子也是门上一把锁,关了。

我们当中有个人,第一次来,见了那么多孩子,就问:

“这个村怎么这么多小孩,大人倒见不到一个。

一个孩子接嘴说:

“我奶奶在家,她到地里去了。

我说:

“大人都到外面打工去了,村里除了老人就是孩子。

我说着时,看到一个老人了,站在一棵树下。

是一棵枣子树,秋天时节,枣子熟了红了。

一个孩子见了枣子树,忽地蹿过去。

这个孩子,我后来知道他的名字就叫康枣,身上的衣服脏得像刮刀布。

看见这个叫康枣的孩子往枣子树下去,我以为他要摘枣子吃,但错了,康枣摘了枣子不是吃,而是当石头,往其他孩子身上扔。

其他孩子也蹿到枣子树下摘枣子,摘了去扔那个叫康枣的孩子。

然后便互相扔来扔去,跑走了。

我们在孩子跑走后走近了老人,我说:

“这些孩子怎么把枣子当石头扔呀,多浪费。

老人说:

“这家人打工去了,几年都没回来,每年枣子都烂了落了。

我说:

“你们也可以摘了吃呀。

老人说:

“村里人走得差不多了,到处都是枣子,哪吃得完。

老人这么一说,我们才发现,村里真的到处都是枣子树。

那些枣子都熟了红了,一些熟透了,掉得满地都是。

而且,不但是枣子熟了没人摘,柿子熟了,也没人去摘。

因为过了几天我们又去了黄源,在村口就发现好几棵柿子树,那些柿子熟透了,掉了一地,也没人摘。

这时一个老人和一个孩子走来了,我便问老人说:

“我们可以摘树上的柿子吃吗?

老人说:

“可以。

那孩子也说话了,他说:

“想摘多少摘多少。

我看着孩子,问道:

“你叫什么呀?

孩子说:

“我叫李子。

孩子说着时,我们摘了柿子,给他吃,但这个叫李子的孩子不要,他说:

“不要,我家有。

我们只好自己吃,熟透了,好甜。

我于是问老人说:

“这么好吃的柿子怎么不摘了卖?

老人说:

“划不来,摘一天柿子也卖不了几个钱,而打一天工,可以赚好几百。

我说:

“那不浪费了?

老人说:

“浪费也没办法。

在黄源,许多橘子熟了,也没人摘,那些橘子最后黑了,同样落在地上,让人可惜。

过来些时候,我们又去了。

这天,看到的是很多柚子树下落了一地的柚子。

康枣和李子还有其他孩子同样跟在我们身后,在柚子树下,他们把柚子当球踢来踢去。

踢了一会儿,他们就打闹起来,那李子打了康枣一下,然后爬到柚子树上去。

在树上,李子跟康枣说:

“有本事上来呀。

康枣也往树上爬,但康枣穿着大人衣服,很笨拙,他倒是爬了上去,但树枝被他弄得摇来摇去,跌下来不少柚子。

忽地,康枣也失足跌了下来。

跌痛了,康枣趴在地上呜呜地哭起来。

那个李子看康枣跌下树去,便往树下爬,可能手忙脚乱,他也一屁股跌在地上,痛得哇哇大叫。

我看着他们,忽然想到,这些孩子,其实也是遗落在乡村的果子。

(选自《小说月刊》)

1.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康枣和李子相继从树上跌落,痛得大哭结尾,寄寓了作者对这些些留守孩子的同情,表达了对乡村以及孩子前途命运的担忧。

B.小说的对话简洁传神,通过“我”与老人、孩子的对话,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揭示了社会时代背景,巧妙将乡村故事与当前时代联系起来。

C.小说将笔墨集中到叫康枣、李子的孩子身上,通过刻画康枣肮脏而滑稽的穿着和言行来折射了留守孩子的群体形象,这种点面结合的写法别具匠心。

D.小说以“我们”去黄源看老房子为契机,着重描述乡村的房屋和果树,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冷清、衰败、荒芜的乡村图景,读后令人倍觉心酸。

2.“我”在小说中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遗落在乡村的果子”为标题,有什么寓意?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论狂狷

徐怀谦

狂狷不是什么时髦的东西,“至圣先师”孔子对此早有论述。

他说:

“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

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在孔子的心目中,中庸是最好的,狂狷是逼出来的。

但他对狂狷没有丝毫的贬义,为什么?

因为他本人就是一个狷者的形象。

他的那一套仁、义、礼、智、信虽然被后世的统治者尊为国教,但他生前周游列国时,饿得脸上呈菜色,“累累如丧家之犬”,是一个彻底的现状下的失败者,于是退而教书育人,不再求仕。

除伯夷、叔齐之外,较早的狷者还有不要尧的天下的许由,逃避晋文公的封赏、隐居绵山的介之推等,但总起来说,这样的狷者并不多,而且上面提到的这些人都缺少狂的一面。

既狂且狷,是后世出现的阮籍、嵇康、李白、李贽、徐渭等人。

当代称得上狂狷的,一个是大陆的钱钟书,一个是台湾的李敖。

狂狷如此之少,原因有二:

一是需要本钱,二是要付代价。

清人叶燮论诗,说诗人须具才、胆、识、力。

做一个狂狷者,同样需要这些本钱。

第一个本钱就是才,而且须是大才。

古人说“恃才傲物”,这是有道理的,没有才,想狂也狂不起来。

咳唾珠玉的钱钟书则说,即使司马迁、韩愈住隔壁,自己也懒得去拜访。

李敖更是脸不红心不跳地说:

“李敖是五十年来五百年内中国人写白话文的前三名包办者。

”“609年的唐宋两代才不过出了八大家,但是60岁不足59岁有余的李敖却是以一当八,早已超过古人今人。

光有才,若没有胆、识和力,不过是个才子而已。

真正的狂狷者,都是要有一身铮铮傲骨的。

这身铮铮傲骨便是由才、胆、识、力经多年磨砺、淬火、凝铸而成。

当年,在“文化大革命”中,当疯狂的红卫兵闯进钱府抄家时,一介书生钱钟书居然据理力争,最后与红卫兵以拳相向,大打出手。

这与许多儒生的嗫嚅、萎缩是迥乎不同的。

今天,我们饭后闲谈或写文章论及狂狷的时候,当然觉得痛快淋漓,但狂狷者所处当世却是并不轻松的,有时要付出相当高昂的代价,甚至是一条生命。

“非汤武而薄周孔”的嵇康死在司马昭的刀下,“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李白不得不慨叹“行路难”。

李敖骂蒋介石、斥国民党,于1970年和1982年两次被捉入狱,前后近十年之久。

令人称奇的是,在遭受苦其心志的“皮肉生涯”之后,每次他都能重整旗鼓,挺枪再战,狂态丝毫不让当年赤身露体、击鼓骂曹的祢衡。

狂狷与杀头有时是划等号的,这一点狂狷者本人是清楚的。

可是为什么在中国文人中居然形成了一个狂狷的传统(尽管为数不多)?

只能用老子的话解释: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其实,谁都怕死,只是有值得以死相拼的东西存在,那就是道义、真理。

狂狷虽然在很多情况下被视为异端,但究其实,却是一种本真。

只是这种本真,在乡愿、好好先生、和事佬、巧言令色之徒、小人、奴才、贪官污吏等充斥的现实面前,就显得有些扎眼,有些让当权派和假道学们不舒服。

比如,李敖就说:

“我是真人,一切以本色相见。

”他的这种本色,在“集体逃避现实”的台湾知识分子中间,就显得狂狷味十足。

以身殉“日心说”的布鲁诺虽是真理的化身,在当时却被定为异教。

说到底,狂狷是本色,是学不来的。

我们不必担心狂狷会成为一种时髦,也不必像呼唤崇高、呼唤圣洁一样呼唤狂狷。

一个社会,狂狷多了肯定不是好事;但如果没有狂狷,也未必就是好事。

(摘自《华章》杂志)

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狂狷者表现的一项是

A.孔子在周游列国时得不到统治者的重视,他的思想也不被各国的君王所采纳,均以失败告终,于是他退而教书育人,不再求仕。

B.钱钟书看不起司马迁、韩愈;在“文革”中,当疯狂的红卫兵闯进钱府抄家时,他据理力争,甚至与红卫兵以拳相向,大打出手。

C.死在司马昭刀下的曹魏名士嵇康“非汤武而薄周孔”;不得不慨叹“行路难”的李白也曾“天子呼来不上船”。

D.名士祢衡被曹操轻慢,充当一名鼓吏,他当着满朝文武赤身露体、击鼓大骂曹操,借此发泻,最终死于曹操的计谋。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真正的狂狷者,都有着一身铮铮傲骨,不但要有才,还要有胆、识和力。

B.中国文人形成了狂狷的传统,尽管人数不多,但他们都不害怕死亡。

C.李敖骂蒋介石、斥国民党,但他在遭受“皮肉生涯”之后,仍然保持着狂狷之态。

D.狂狷是本色,不会成为人人追求的时髦,也不需要大力提倡与呼唤。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狂狷者的铮铮傲骨虽然会受到后世论者的赞赏,但对其本人而言,他们在当世是要付出生命代价的。

B.孔子说:

“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他认为狂狷是逼出来的,所以孔子并不认同狂狷。

C.当代社会狂狷者很少,一个是钱钟书,另一个是李敖。

究其原因,一是需要本钱,二是要付出代价。

D.狂狷者的本真却被小人、奴才、和事佬、贪官污吏等视为异端,会让当权派和假道学们不舒服。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幸存者

梁小萍

①这是一场残觭的战斗.

②埃布尔躺在横七竖八的尸体堆里,他还有一丝微弱的喘息,也有知觉,但他动不了。

他没有睁开眼睛,他在努力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神经来感知环境。

确认周围没有异常动静,他睁开了眼睛,天空灰蒙蒙的,看不出是什么时辰,空气中夹杂着浓烈的血腥和火药的味道。

③埃布尔不知道战斗是什么时候结束的,他只记得他们部队坚守阵地三天三夜,一个团的兵力最后只剩下一个排。

而且从对方部队的火力可以判断出对方的兵力也很薄弱了,对方的援军还没到来的黎明时分,是他们最后也是唯一的突围机会。

就在突围时,一个炮弹在埃布尔身边不远处爆炸,他失去了知觉。

④这会儿他醒了,先看看身边的尸体,没有看到自己熟悉的战友,他想也许战友都顺利突围了。

他也没有看到对方部队的活人,也许对方还没来得及打扫战场,或者说已经打扫过战场了,而他漏网了。

埃布尔心里突然有点儿庆幸,在确定暂时安全后,他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他发现自己没有致命伤,只是伤到皮肉,也许是炮弹强大的爆破力震晕了他,突围时没人注意到他其实只是受伤晕了,并没有死。

他坚信如果战友知道他还活着,一定不会抛弃他。

⑤埃布尔挪动一下四肢,似乎还可以动,于是他准备挪到一个相对安全一点儿的地方。

这时突然传来了说话声,他赶紧闭上眼睛一动不动,大脑仔细辨认着声音和方位,原来是对方部队的士兵在打扫战场。

他顿时又是一阵绝望,双手下意识地在身边摸索,还好,还有一个手榴弹。

他想就算死也要多拉几个垫背的。

埃布尔没有选择,因为他是一位有信仰的军人,他从没想过当俘虏。

⑥一个士兵晃悠悠地端着枪朝埃布尔这个方向走来,边走边用刺刀拨弄地上的尸体。

埃布尔眯着眼睛,用眼角的余光观察:

这是一个年轻的士兵,估计和自己差不多大。

他不禁有点儿惋惜,两个年轻的生命即将消失。

这一线惋惜只是一个闪念,在埃布尔的脑子里一晃而过,他的手还是逐渐握紧了手榴弹,小拇指慢慢伸进了手榴弹尾部的拉环。

士兵走到埃布尔的身边,用刺刀拨拉着他的身体,刀尖划过他的面颊,突然停留在他的胸口,埃布尔睁开眼睛,紧握手榴弹的那只手微颤而坚定地举过身体。

他双目怒瞪着士兵,士兵显然也被这一突发状况吓着了。

他们彼此对视着,埃布尔的心脏感觉到刺刀刀尖的锋利,他的小拇指仍旧紧勾手榴弹的拉环。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个声音:

“还有活的吗?

”士兵看着埃布尔,略一停顿,面无表情地说:

“没有。

”远处的声音发出一声号令:

“撤!

”士兵回话时一直看着埃布尔,然后把刺刀缓缓从他的胸口拿开,转身走了。

埃布尔的手紧紧握着手榴弹,小拇指绷紧了手榴弹的拉环,直到阵地上又是空无人声。

⑦战争结束了。

对方部队宣称,这场战斗取得了重大胜利,全歼敌军一个团。

这一个团说的就是埃布尔所在的部队。

可是埃布尔还活着。

当然这个消息也是埃布尔很久以后才听说的,不过没多久埃布尔就知道自己的战友在那场战斗中全部阵亡,他是唯一的幸存者。

可是他却没有向组织说过他生还的这一段经历,一辈子也没说。

⑧后来,埃布尔渐渐淡忘了这件事。

再后来,埃布尔又常常想起这件事,而且越来越清晰。

战争是残酷的,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能活着就是奇迹。

埃布尔当时没有想到活。

他是军人,一个刚强的军人,他只有一个选择,就是与敌人同归于尽。

可是当他听到敌军打扫战场的士兵,面对活着的他却说没有人活着时,他犹豫了。

⑨埃布尔不知道那个士兵会不会像他一样活到老,可以安逸地坐在家乡的老榕树下,喝着自己酿造的红葡萄酒,慢慢欣赏夕阳的落幕,但是他真心希望那个士兵还活着。

7.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的环境描写有效补充了故事情节,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说明战斗的惨烈,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和现场感,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为下面故事的发展作铺垫。

B.打扫战场的士兵发现了埃布尔,先是一怔,被怒目圆瞪的埃布尔吓到,接着看到埃布尔钩着手榴弹,意识到情势于他们双方都不利,因而选择了明哲保身。

C.面对生死抉择,埃布尔没有选择马上拉响手榴弹,他的犹豫给了自己一个生存机会,也给了对方一个生存机会,他们都是战争的“幸存者”。

D.本文虽属于战争题材小说,但作家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而是另辟蹊径,把笔触固定在激战之后清理战场的截面,用典型环境塑造典型人物,构思巧妙。

8.试简要分析埃布尔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9.文章到第⑦自然段即可自然结尾,作家又补充了后两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田布,字敦礼,太尉田弘正子。

幼机悟。

始,弘正为田季安裨将,镇临清,布年尚幼,知季安且危,密白父,请以众归朝,弘正甚奇之。

及得魏使布总亲兵王师诛蔡以军隶严绶屯唐州帝以布大臣子或有罪且桡法弘正请以董畹代而士卒爱布愿留帝乃止凡十八战,破凌云栅,下郾城,以功授御史中丞。

蔡平,入为左金吾卫将军。

弘正徙成德,以布为河阳节度使,父子同日受命。

布所至,必省冗将,募战卒,宽赋劝穑,人皆安之。

弘正遇害,魏博节度使李愬病不能军,公卿议以魏强而镇弱,且魏人素德弘正,以布之贤而世其官,可以成功。

穆宗遽召布,解缞拜魏博节度使,乘传以行。

布号泣固辞,不听;乃与妻子决曰:

“吾不还矣!

”未至魏三十里,跣行被发,号哭而入,居垩室,屏节旄。

凡将士老者,兄事之。

禄奉月百万,一不入私门,又发家钱十馀万缗颁士卒。

以牙将史宪诚出麾下可任,乃委以精锐。

时中人屡趣战,而度支馈饷不继,布辄以六州租赋给军。

引兵三万进屯南宫,破贼二垒。

宪诚蓄异志,阴欲乘衅,又魏军骄,惮格战,会大雪,师寒粮乏,军中谤曰:

“它日用兵,粒米尽仰朝廷。

今六州刮肉,虽尚书瘠己肥国,魏人何罪?

”宪诚得间,因以摇乱。

会有诏分布军救深州,兵怒,不肯东,众遂溃,皆归宪诚。

布度众且乱,叹曰:

“功无成矣!

”即为书谢帝曰:

“臣观众意,终且负国。

臣无功,不敢忘死。

愿速救援,毋使忠臣义士涂炭于河朔。

”哭授其从事李石讫,乃入,至几筵,引刀刺心曰:

“上以谢君父,下以示三军。

”言讫而绝,年三十八,赠尚书右仆射,谥曰孝。

(节选自《新唐书·田布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得魏/使布总亲兵/王师诛蔡/以军隶严绶/屯唐州/帝以布大臣/子或有罪/且桡法/弘正请以董畹代/而士卒爱布愿留/帝乃止/

B.及得魏/使布总亲兵/王师诛蔡/以军隶严绶/屯唐州/帝以布大臣子/或有罪/且桡法/弘正请以董畹代/而士卒爱布愿留/帝乃止/

C.及得魏/使布总亲兵/王师诛蔡/以军隶严绶/屯唐州/帝以布大臣/子或有罪/且桡法/弘正请以董畹代/而士卒爱布愿留帝/乃止/

D.及得魏/使布总亲兵/王师诛蔡/以军隶严绶/屯唐州/帝以布大臣子/或有罪/且桡法/弘正请以董畹代/而士卒爱布愿留帝/乃止/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缞,脱下丧服,意即守丧期限未满就被征召起用。

按礼制,丁忧时须居家守丧。

B.乘传,乘坐传达命令的马车。

田布“乘传以行”是因为情形危急,需立刻赶往目的地。

C.度支,是古代官署名称,掌管全国财赋的统计与支调。

唐时改“度支”为“吏部”。

D.河朔,泛指黄河以北的地区。

在古代,“河”专指黄河,指一般的河流是后起的意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布幼时机警,作战屡立功勋。

他年幼时预见田季安将有危险,劝告父亲率众归附朝廷;讨伐蔡州时,他经历了十八次战斗,凭借军功被授予御史中丞。

B.田布接受任命,力图挽回颓势。

在父亲遇害、李怨患病之时,他尽管最初坚决推辞,但最终接受了魏博节度使的任命;到任后,他散发俸禄和家钱,安抚士卒。

C.田布用人不察,致使大功未成。

他充分信任史宪诚,把精锐部队交给他,但史宪诚却暗藏异心,图谋作乱,率部接敌,一触即溃,致使田布心有余而力不足。

D.田布上书谢罪,以死表明心迹。

他意识到军队将叛乱,自己无能为力,就上书向皇上谢罪,后引刀自裁,以死“谢君父”“示三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布所至,必省冗将,募战卒,宽赋劝穑,人皆安之。

(2)宪诚得间,因以摇乱。

会有诏分布军救深州,兵怒,不肯东。

三、句子默写

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松、菊表达自己高尚隐士节操的两句话:

“________,________”。

(2)王勃在《滕王阁序》一文中盛赞南昌人烟阜盛、富庶繁华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3)李密在《陈情表》中用“________,________”表达自己家中人丁单薄,连勉强亲近的亲戚都没有。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寻菊花无有,戏作

辛弃疾

掩鼻人间臭腐场,古来惟有酒偏香。

自从来住云烟畔,直到而今歌舞忙。

呼老伴,共秋光。

黄花何处避重阳?

要知烂熳开时节,直待西风一夜霜。

(注)此人渴望能够收复中原,展露才干,却遭奸臣谗害,被贬如今的江西上饶铅山云烟畔。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掩鼻人间臭腐场,古来惟有酒偏香”两句,词人把官场比作“臭腐场”,拿“酒偏香”与之对比,表达了对腐败官场的厌恶之情。

B.“掩鼻”就是捂住鼻子,一个“掩”字充分地展示了词人自己品格的高洁和对丑恶的厌恶;酒之所以“偏香”,是因为酒能解忧。

C.“自从来住云烟畔,直到而今歌舞忙”是说自己隐退田园后,不再过问世事,以歌舞自娱,寄寓了词人对现实失望后的解脱心情。

D.“呼老伴,共秋光。

黄花何处避重阳?

”写词人与朋友共赏秋色,菊花却未开放,词人借此暗喻人间已很难遇见品如菊花的君子。

E.词题是“寻菊花”,却没有写“寻”,上阕写人间臭腐,下阕写菊点到而已,写法不合常规,在于词人意不在菊,而是借题发挥。

16.“要知烂熳开时节,直待西风一夜霜”是如何抒发感情的?

有什么效果?

请简要分析。

五、选择题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在唐朝取得的成就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后代诗人有心效仿,却只能望其项背。

B.冬李敏从小就热爱舞蹈,通过不懈的努力,她终于成长为一名长袖善舞的舞蹈家,舞蹈技术日臻完美。

C.冬天的夜晚伸手不见五指,冷风不断地从四周灌进这个破房,周亚夫紧缩在屋角,全身不停地哆嗦着,噤若寒蝉。

D.只要我们在规范和发展之间找准平衡点,共同协作,就一定能实现共享单车有序发展,促进绿色出行蔚然成风。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朱光潜作为一代美学大师,其学术和人生在不少方面都是现呈现出同时代学者颇为不同的风雅异韵,堪称20世纪中国学术文化一道独特面亮丽的风景。

B.包括霍金在内的许多科学家认为AT机器人获得意识仅仅是时间问题,这些机器人将胜任人类的一切工作,然而这也将带来法律和道德上的挑战。

C.上海博物馆是一座中国大型的古代艺术博物馆,建筑总面积39200平方米,建筑高度29.5米,把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巧妙地融为一体,在世界博物馆中独树一帜。

D.记者从中国商飞公司获悉,第二架C919大型客机17日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完成首次飞行,该公司继首架机11月转场西安后取得的又一重要进展。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业余书法爱好者老刘捧着自己的书法作品,郑重地对朋友老李说:

“区区草字,不成敬意,聊供补壁。

B.新搬来的邻居很是活泼热情,经常会请一些朋友在家中聚会,每次他都会喊我一声:

“来吧,欢迎叨扰。

C.洋柿子是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全株有软毛,球形或扁圆形,红或黄色,是营养价值较高的蔬菜。

D.在母校建校100周年的庆祝大会现场,我亲聆诸位先贤的高论,心中莫名地感动,仿佛又重回校园时光。

六、语言表达

20.下面文字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说的是自己所在的地方有什么条件,就依靠什么条件生活。

靠山靠水虽然能因地制宜获取生存资源,但是也会带来植被、水源等环境污染问题,还可能导致思想封闭。

一旦导致思想封闭,势必造成贫困和绝望。

现在很多地方提倡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这样就可以避免导致思想封闭,而且只要提倡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就能避免植被、水源等环境污染问题,让山更青、水更绿。

①思想封闭不一定会造成绝望。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下面是某电商平台客服部的催发货流程图。

请根据图中的信息,用文字描述当客服人员接到客户催发货信息后,应当采取的措施,不超过75个字。

七、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光秃秃的戈壁滩上,长着一株野草,在五十多度的高温中,尽管看上去比较蔫黄,却掩饰不住内在的生命力。

一位游客看见了,拿过一瓶矿泉水就要往草上浇。

司机大喊:

“千万别浇水!

游客吃惊地问:

“不浇水,它很快就会被晒死!

司机说:

“它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草,白天它会把叶子卷起来,外面的枯叶会把新生的嫩叶围得严严实实,减少蒸发。

等到夜晚,它们就会舒展开来,吸收水分。

你给它浇了水,它就会疯狂生长,一夜之间变得郁郁葱葱,明天就会被晒死。

要求:

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D

2.①“我”贯穿小说始终,推动情节发展,将小说串联成一个有机整体。

②“我”是故事的亲历者和叙述者,借助第一人称“我”之口叙述,能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③通过抒写“我”的感受,表达“我”的思考,有助于揭示小说的主题。

3.①明指乡村里成熟后无人采摘,烂了落了的果子。

②暗喻乡村里像果子一样不被重视、缺乏关爱的留守孩子。

③以此为题,表达了对在市场经济和打工潮的冲击下农村日益衰落的社会现实的忧虑。

【分析】

1.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

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项考核结尾,B项考核结构,C项考核手法,D项考核内容,其中D项,“着重描述乡村的房屋和果树”不准确,更重要的是写人;“衰败、荒芜”也言过其实。

故选D。

2.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考核“我”的作用的题目,首先从第一人称的角度答出通用效果,然后从文章的结构、主旨、形象等角度分析作用。

此题从人称角度看,“我”是故事的亲历者和叙述者,借助第一人称“我”之口叙述,能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和感染力;从结构看,“我”贯穿小说始终,推动情节发展,将小说串联成一个有机整体;从主旨的角度看通过抒写“我”的感受,表达“我”的思考,有助于揭示小说的主题。

点睛:

此题考核赏析文章的结构的能力,主要分析“我”在文中的作用,首先明确的是“我”作为第一人称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