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唐县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771396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保定市唐县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线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纤夫(qiān)翘首(qiáo)屏息(píng)拒绝(jüé)

B.镌刻(juān)悄然(qiāo)不逊(xùn)匿名(nì)

C.诘责(jié)濒临(bīn)封锁(suǒ)锐利(ruì)

D.浸透(qìn)渗透(shèn)掠过(lüè)窒息(zhì)

2.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今年“两会”上,代表们就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

B.通过桥梁专家茅以升创作的《中国石拱桥》,使我们真正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C.这次义务劳动,同学们都参加了。

D.“孝”是中华民族的道德之魂,“孝”不仅表现在物质生活上,还表现在精神生活上。

3.关于文学常识下列说法无误的一项(  )

A.新闻的结构分为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B.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一般由自己记叙。

C.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是一联,共四联,依次为首联、颈联、颔联、尾联。

D.说明文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二、字词书写

4.请用规范的正楷字或行楷字抄写下面这段文字。

倾听使人丰富,你将不再囿于一己的狭隘;倾听使人谦虚,你将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倾听使人安宁,你会知道孤独和苦难并非只莅临你的屋檐;倾听使人警醒,你会觉察此时此刻有多少大脑飞速运转,有多少巧手翻飞不息。

 

三、情景默写

5.用诗文原句填空。

①___________________,芳草萋萋鹦鹉洲。

(崔颢《黄鹤楼》)

②王绩的《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伤怀,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渺茫、孤独抑郁心情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饮酒》(其五)中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意思相近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

6.阅读《红星照耀中国》,完成下列问题。

①《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为____________作者是美国记者_________________。

②概括《红星照耀中国》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综合性学习

7.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要求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1: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各种作业软件应运而生,因其强大的自动解题功能,备受学生的青睐。

材料2:

只要从手机应用商店搜索“作业”二字,就能找到十几个解题软件,如:

帮作业、作业通、学霸君等等,用软件做作业成为当今一种时髦的学习方式。

材料3:

一位初中生说,他们班大部分同学都用手机下载了此类软件,只要用手机对着试题拍个照,上传上去,就能很快寻求到最佳解题方案,别提多方便了。

①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述三则材料所表达的主要内容。

②针对以上情况,八年级

(二)班就“作业软件利弊谈”这一主题召开班会,请你从“利”与“弊”两方面陈述你的理由。

六、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古诗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8.李清照是_____________派诗歌的代表人物。

9.本词被评论家誉为“无一毫粉钗气”,请结合词中写景的诗句,分析本首词的意境和风格。

10.词中“嗟”“谩”二字值得品味,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七、对比阅读

对比阅读,回答文后的问题。

文段一: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文段二:

文天祥就义(节选)

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

其词曰: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

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

”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

临刑,从容谓吏曰:

“吾事毕矣。

”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

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

见闻者无不流涕。

注释:

①《自赞》:

自己表白②庶几:

差不多。

③堵:

墙。

1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A.丈夫之冠也。

(称谓)

B.与民由之。

(遵循)

C.俄有使使止之。

(偶尔)

D.见闻者无不流涕。

(鼻涕)

12.对两文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自赞》是文天祥就义前最后所写的文章。

B.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不能称其为大丈夫。

C.“见闻者无不流涕”描绘观者的反应属于正面描写,目的是为了突出观者对文天祥英勇就义的痛惜之情。

D.文天祥就义实现了孟子的“行天下之大道”。

13.结合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论述,分析文天祥这一人物形象?

八、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中国饮食文化的意义

①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经过历史岁月的沉淀,中国饮食早已超出了它本身的意义,更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

它不仅仅推动着民族间的相互融合,一定程度上还代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②现在的中国人在吃的方面并不仅仅满足于生理的需要,吃的文化已经超过了吃本身,有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

我们可以将其社会意义概括为精、美、情、礼四个字。

这四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的密切联系。

③精是对中华饮食文化内在品质的概括。

孔子说: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这反映了古人对食物求精的意识。

这种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

在中国的宴席中,选料、烹调、配料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一个精字。

同时,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已把精视为一种重视、尊重客人的表现。

④美是对中华饮食文化审美要求的概括。

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的美。

这种美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它给人们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

⑤食物不仅应该味道美,其色、香都应该符合美的要求。

《左氏春秋》中说:

“和如羹焉,水火醯醢(xīhǎi,用鱼肉制成的酱)盐梅以烹鱼肉,燀(chǎn,烧)之以薪。

宰夫和之,齐之以味”,讲的也是这个意思。

美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它是中华饮食的魅力所在,美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⑥情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社会心理功能的概括。

吃喝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社交活动。

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访,有着达到某种目的的社会功能。

朋友在一起小聚,都习惯于在饭桌上表达或诉说自己的情感。

⑦在中国传统的宴席上,大家围圆桌筵席而坐,这首先就从形式上营造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

美味佳肴置于中心,人们相互敬酒让菜,热闹非凡,这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

而中国人也经常通过这种吃宴席的形式来达到增强亲朋好友之间关系的目的。

⑧通过同桌共食来表现和睦、团圆,从而使饮食的社会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中华饮食之所以具有抒情功能,是因为“饮德食和、万邦同乐”的哲学思想和由此而出现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饮食方式,对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引导和提升品位的作用。

我们要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⑨礼是指饮食活动的礼仪性。

中国饮食讲究礼,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礼数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品质。

在宴席中,座位方位的安排、上菜的顺序、器具的排列都是一种礼节的体现。

我们谈礼,不能简单地将它看作一种礼仪,而应该把它看作是一种精神,一种中华民族的精神,它贯穿于中国的饮食活动之中,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表现,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⑩饮食文化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产生的,又随着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展而丰富。

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既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中国的饮食文化,不仅是一种生存手段,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具有深刻的意义。

因此,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及其意义,对于中国文化的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必将产生积极的、有深远意义的影响。

14.读了本文,你认为中国饮食文化的意义主要有哪些?

(不少于三条)

15.选文第③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何作用?

16.第④段中“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的美”中加点词语“之一”能否删去?

为什么?

17.第⑤段中加点的“这个意思”具体指什么?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把自己变成一朵花,香给这个世界看

林清玄

①有时会在晚上去逛花市。

②夜里九点以后,花贩会将店里的花整理一遍,把一些盛开着的,不会再有顾客挑选的花放在方形的大竹篮推到屋外,准备丢弃了。

③多年以前,我没有多余的钱买花,就在晚上去挑选竹篮中的残花,那虽然是已被丢弃的,看起来都还很美,尤其是它们正好开在高峰,显得格外辉煌。

在竹篮里随意翻翻就会找到一大把,带回家插在花瓶里,自己看了也非常欢喜。

④从竹篮里拾来的花,至少可以插一两天,甚至有开到四五天的。

每当我把花一一插进瓶里,会兴起这样的遐想:

花的生命原本短暂,它若有知,知道临谢前几天还被宝爱着,应该感叹不枉一生,能毫无遗憾地凋谢了。

⑤花的盛放是那么美丽,但凋落时也有一种难言之美。

在清冷的寒夜,我坐在案前,看到花瓣纷纷落下,无声地辞枝,以一种优雅的姿势飘散,安静地俯在桌边。

那颤抖离枝的花瓣时而给我是一瓣耳朵的错觉,仿佛在倾听着远处土地的呼唤,闻着它熟悉的田园声息。

那还留在枝上的花则是眼睛一样,努力张开,深情地看着人间,那深情的最后一瞥真是令人惆怅。

⑥每一朵花都是安静地来到这个世界,又沉默离开。

若是我们倾听,在安静中仿佛有深思,而在沉默里也有美丽的雄辩。

⑦许久没有晚上去花市了,最近去过一次,竟捡回几十朵花,那捡来的花与买回的花感觉不同,由于不花钱反而觉得每一朵都是无价的。

尤其是将谢未谢,更显得楚楚可怜,比起含苞时的精神抖擞也自有一番风姿。

⑧说花是无价的,可能只有卖花的人反对。

花虽是有形之物,却往往是无形的象征,莲之清净、梅之坚贞、兰之高贵、菊之傲骨、牡丹之富贵、百合之闲逸,乃至玫瑰里的爱情、康乃馨的母爱都是高洁而不能以金钱衡量的。

⑨花所以无价,是花有无求的品格。

如果我们送人一颗钻石,里面的情感就不易纯粹,因为没有人会白送人钻石的;如果是送一朵玫瑰,它就很难掺进一丝杂质,由于它的纯粹,钻石在它面前就显得又俗又胖了。

⑩花的威力真是不小,但花的因缘更令人怀想。

我国民间有一种说法,说世上有三种行业是前世修来的,就是卖花、卖香、卖伞。

因为卖花是纯善的行业,买花的人不是供养佛菩萨,就是与人结善缘,即使自己放置案前也能调养身心。

卖香、卖伞也都是纯善的行业,如果不是前世的因缘,哪里有福分经营这么好的行业呢?

⑪卖花既是因缘,爱花也是因缘,我常觉得爱花者不是后天的培养,而是天生的直觉。

⑫这种直觉来自良善的品格与温柔的性情,也来自对物质生活的淡泊,一个把物质追求看得很重的人,肯定是与花无缘的。

⑬爱花的人如果能自花中提炼智慧之香,用智慧之花来使心灵庄严,就能使我们有最深刻的觉醒,激发我们追求真实和永恒的智慧。

当我们面对人间的一朵好花,心里有美、有香、有平静、有种种动人的质地,就会使我们有更洁净的心灵来面对人生。

⑭让我们看待自己如一枝花吧!

香给这世界看!

(文章有删改)

18.分析本文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19.结合语境,说说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及其作用。

每一朵花都是安静地来到这个世界,又沉默离开。

若是我们倾听,在安静中仿佛有深思,而在沉默里也有美丽的雄辩。

20.请赏析第⑤段画线句子。

21.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第⑪段在文中的作用。

22.通读全文,谈谈文题“把自己变成一朵花,香给这个世界看”的深刻含义。

九、作文

23.作文。

以“少年壮志不言”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把题目补充完整;自选文体,不少于5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和校名。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详解】

A.有误,纤夫(qiàn),屏息(bǐng),拒绝(jué);

B.有误,悄然(qiǎo);

D.有误,浸透(jìn)。

故选C。

2.B

【解析】

【详解】

B.缺少主语,“通过”或“使”去掉一个。

故选B。

3.D

【解析】

【详解】

A.有误,新闻的结构分为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B.有误,传记一般由别人记叙;

C.有误,律诗的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故选D。

4.倾听使人丰富,你将不再囿于一己的狭隘;倾听使人谦虚,你将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倾听使人安宁,你会知道孤独和苦难并非只莅临你的屋檐;倾听使人警醒,你会觉察此时此刻有多少大脑飞速运转,有多少巧手翻飞不息。

【解析】

【详解】

要求学生在平时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运用正楷字或行楷字抄写汉字,要做到:

准确,即不要抄错字;规范,即笔划要清楚;端正,即要写成方块字,不要潦草,偏旁部首比例要合适,在格中的位置要正确;整洁,即不要涂改。

注意“狭隘”“谦虚”“屋檐”“警醒”等词语的间架结构。

5.晴川历历汉阳树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解析】

【详解】

记忆型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

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能够背诵全文(诗),选择符合语境要求的句子。

“历历”“顾”“薇”“辨”“忘”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

名句的默写,要想得满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

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

6.①《西行漫记》埃德加斯诺;②(参考示例: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作品,真实记录了作者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详解】

要求学生识记《红星照耀中国》时,注意掌握以下内容:

①作者:

姓名、国籍(朝代)、主要作品、成就等。

②作品内容:

主要内容、主要人物及性格特征、故事情节等。

③作品主题及现实意义。

《红星照耀中国》原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7.①作业软件种类多,操作简便,已成为当前众多学生使用的快捷学习方式。

②利:

网络资源丰富,可以帮学生解决许多学习上的疑难问题;方便快捷,可以随时随地查阅;运用得当会是课堂学习的有益补充;可以呈现一题多解,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

弊:

一遇到问题就使用作业帮软件,容易形成学习上的惰性和依赖性,久而久之,养成不爱动脑筋、不愿意思考问题的不良学习习惯,尤其对于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搜作业变成了抄答案,对学习极为不利。

【解析】

【详解】

(1)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材料,抓住关键性信息加以概括提炼,其具体的要求是在把握所给材料主旨的基础上,筛选出语段主要的信息,并将其按要求概括表达出来即可。

阅读题干中三则材料“强大的自动解题功能,备受学生的青睐”“用软件做作业成为当今一种时髦的学习方式”“只要用手机对着试题拍个照,上传上去,就能很快寻求到最佳解题方案,别提多方便了”可知,三则材料所表达的主要内容是:

作业软件种类多,操作简便,所以它备受学生青睐。

(2)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

只要语句通顺,理由合理即可。

做题时要写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表达要准确。

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齐全,能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简明、规范。

谈个人看法,要从社会导向的角度来谈。

回答本题,利的方面如:

可以帮学生解决许多疑难问题;方便快捷等。

弊的方面如:

容易形成依赖性;不愿意思考问题;抄答案对学习不利。

8.婉约

9.天接、云涛、晓雾、星河、千帆、风鹏等等,景色极为壮丽,展现出一幅辽阔的海天相接的画面,描绘出瑰丽雄奇的美妙境界,表现出作者内心刚健昂扬的气概,词风豪放。

10.“嗟”字生动写出了作者彷徨忧郁的心态,表明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的叹惋;“谩”字流露出心中的哀婉惆怅。

空有诗情诗才,无人会意,无人能懂,慨叹自己身处乱世,对现实无能为力的苦闷和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解析】

8.要求学生识记宋词的文学常识。

根据其风格分为:

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代表人物:

苏轼、辛弃疾、岳飞等。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李清照、柳永、张先、晏殊、晏几道、欧阳修、秦观等。

9.要求学生在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赏析。

本词的翻译为“水天相接,天蒙蒙,晨雾蒙蒙笼云涛。

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

梦魂仿佛又回到了天庭,天帝传话善意地相邀。

殷勤地问道:

你可有归宿之处?

我回报天帝说:

路途漫长又叹日暮时不早。

学做诗,枉妙句人称道,却是空无用。

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

风啊!

请千万别停息,将这一叶轻舟,载着我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这首词是婉约词派李清照的作品,风格为豪放派。

开头两句写景展现一幅辽阔、壮美风景。

这样的境界开阔大气。

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壮丽,其中“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

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

“千帆舞”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开阔壮美奠定了基调。

“九万里风正举”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

更有一种浪漫主义的想象融在内,虚实结合。

10.要求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析。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的意思是我回报天帝说:

路途漫长又叹日暮时不早。

学做诗,枉妙句人称道,却是空无用。

“嗟”字生动写出了作者彷徨忧郁的心态。

“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

“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词人现实中知音难遇,欲诉无门,唯有通过这种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愤懑,怀才不遇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命运。

11.B

12.C

13.文天祥被俘后面对死亡,面对威逼利诱,一身浩然正气,从容就义,正是孟子“大丈夫”论断中“威武不能屈”的体现。

【解析】

11.A.“丈夫之冠也”的“冠”解释为:

行冠礼;

C.“俄有使使止之”的“俄”解释为:

不久;

D.“见闻者无不流涕”的“涕”解释为:

泪。

故选B。

12.C.“见闻者无不流涕”描绘观者的反应属于侧面描写,目的是为了衬托文天祥英勇就义的英雄形象。

故选C。

13.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出文天祥的相关行为即可。

文段一中孟子认为大丈夫有三种表现: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从文天祥被俘后的行为来看,他面对着元军高官厚禄,没有丝毫的动心,临死前毫不畏惧,从容赴死,正是这句话中“威武不能屈”的具体表现。

【点睛】

参考译文:

文段一:

景春说:

“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作为的男子吗?

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

“这哪能算是有志气作为的男子呢?

你没有学过礼吗?

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

‘到了你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

’把顺从当作准则,是妇女之道。

(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

)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自己的道路。

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

文段二:

文天祥即将被押出监狱时,写下自白的遗书,绑在衣带上。

其中写道:

“孔子说要成全仁德,孟子说要为正义而牺牲;因为该负的责任都尽了,所以才达成了仁德。

读圣贤经典,所要学习的(不是成仁取义)又是什么事呢?

从今以后,我差不多没有愧疚了。

”他被押过集市时,气概神色自如,态度从容,围观的人多得像一堵墙。

即将受刑的时候,不慌不忙地向行刑的官吏说:

“我该做的事都做完了。

”(又)问集市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

不久,有使者前来传令停止行刑,但到达时文天祥已经死了。

当时凡是看见、听见的人,没有不伤心流泪的。

14.不仅仅推动着民族间的相互融合,一定程度上还代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不仅是一种生存手段,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具有深刻的意义。

15.示例:

引用。

引用孔子的话,说明了古代人对食物的求精意识,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16.不能。

如删去“之一”,表达过于绝对,与事实不符。

“之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17.食物不仅应该味道美,其色、香都应该符合美的要求。

【解析】

14.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根据关键句子概括即可。

结合“中国饮食早已超出了它本身的意义,更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

它不仅仅推动着民族间的相互融合,一定程度上还代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括得出:

它不仅仅推动着民族间的相互融合,一定程度上还代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饮食文化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产生的,又随着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展而丰富。

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既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概括得出:

既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结合“中国的饮食文化,不仅是一种生存手段,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具有深刻的意义。

因此,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及其意义,对于中国文化的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必将产生积极的、有深远意义的影响”概括得出:

不仅是一种生存手段,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具有深刻的意义。

15.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具体分析。

结合“孔子说: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分析,采用了作引用的说明方法。

根据“这种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得出作用:

引用孔子的话,说明了古代人对食物的求精意识,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16.要求学生首先明确态度。

不能删除。

然后分析句意。

把删去前和删去后的句意作对比。

从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性、平实性、周密性和科学性”分析回答。

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的原因有很多,去掉“之一”,表达过于绝对,与事实不符。

所以不能删去。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7.代词的出现,往往是在所指代的事物、人物之后,因此代词指代内容的落实在本句中是找不到答案的。

代词的指代对象一般在上句或上文,因此我们解题时,必须从上句开始寻找,而且应当由近及远地去找。

结合“食物不仅应该味道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