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同步学习方略新课标版高一语文必修四练习第一单元综合测试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771855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3.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同步学习方略新课标版高一语文必修四练习第一单元综合测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中同步学习方略新课标版高一语文必修四练习第一单元综合测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中同步学习方略新课标版高一语文必修四练习第一单元综合测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中同步学习方略新课标版高一语文必修四练习第一单元综合测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中同步学习方略新课标版高一语文必修四练习第一单元综合测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高中同步学习方略新课标版高一语文必修四练习第一单元综合测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高中同步学习方略新课标版高一语文必修四练习第一单元综合测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高中同步学习方略新课标版高一语文必修四练习第一单元综合测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高中同步学习方略新课标版高一语文必修四练习第一单元综合测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高中同步学习方略新课标版高一语文必修四练习第一单元综合测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高中同步学习方略新课标版高一语文必修四练习第一单元综合测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高中同步学习方略新课标版高一语文必修四练习第一单元综合测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高中同步学习方略新课标版高一语文必修四练习第一单元综合测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高中同步学习方略新课标版高一语文必修四练习第一单元综合测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高中同步学习方略新课标版高一语文必修四练习第一单元综合测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高中同步学习方略新课标版高一语文必修四练习第一单元综合测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高中同步学习方略新课标版高一语文必修四练习第一单元综合测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高中同步学习方略新课标版高一语文必修四练习第一单元综合测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高中同步学习方略新课标版高一语文必修四练习第一单元综合测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高中同步学习方略新课标版高一语文必修四练习第一单元综合测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同步学习方略新课标版高一语文必修四练习第一单元综合测试 Word版含答案.docx

《高中同步学习方略新课标版高一语文必修四练习第一单元综合测试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同步学习方略新课标版高一语文必修四练习第一单元综合测试 Word版含答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同步学习方略新课标版高一语文必修四练习第一单元综合测试 Word版含答案.docx

高中同步学习方略新课标版高一语文必修四练习第一单元综合测试Word版含答案

第一单元综合测试

(时间:

150分钟 分值:

150分)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悲剧美的音乐诠释

①悲剧美是美学的主要范畴之一。

它是在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和悲剧性的艺术表现中对美的肯定,而且往往与崇高和壮美相联系,使人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同情共感和心灵震撼,并以其深刻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激励和启示,引发人们深层次的审美感受。

音乐中的悲剧美是整个艺术悲剧美的重要的、极有光彩的组成部分。

它把现实生活中的悲剧从情感体验的角度加以集中、浓缩,以音乐所特有的表情效果使人们在苍凉悲愤或慷慨激昂的感受中,获得音乐美的体验。

②悲剧美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用语“悲剧”,也不同于戏剧体裁中的悲剧,而是作为美的一种存在形态,即具有悲剧因素的客体对象,所以它既与现实生活中的悲剧、戏剧体裁中的悲剧有着内在联系,又具有本质区别。

美学悲剧包括了人类历史上、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不幸和苦难的事件,包括了一切艺术对这种苦难现象的表现。

悲剧性的审美意义“是具有正面素质或英雄性格的人物,在具有必然性的社会矛盾剧烈冲突中,遭到不应有的、但又是有必然性的失败、死亡或痛苦,从而引起人的悲痛、同情、奋发的一种审美特性”。

悲剧本质上与崇高相通或类似,必须能使人兴奋兴起,提高精神境界,产生审美愉悦。

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

“人们通常都承认悲剧是崇高的最高、最深的一种”。

这表明悲剧是一种富于哲理性、崇高的艺术。

不过,并非所有的崇高都是悲剧,也不是所有的悲剧都属于崇高,那些表现英雄牺牲的悲剧性,具有震撼力,本身就与崇高相通。

但具有正面素质的“小人物”的悲剧则是在社会生活中遭到不应有的痛苦而引起人们同情、沉思。

这类悲剧性与崇高相去甚远。

然而悲剧的效果就在于通过描写人类类似的苦难,来引起人民的恐惧与怜悯,从而净化和陶冶情操。

③大多数美学家认为,悲剧除了痛感之外还能给人一种深层次的快感。

音乐作品中存在大量以悲为美的现象,亚里士多德有过这样的解释:

“怜悯和恐惧是人们最容易滋生的两种情感,必须用悲剧、音乐等艺术手段,将这些容易滋生的、过分强烈的、搅乱平静生活的情感宣泄净化,而重新回复心理平衡。

”悲剧的目的不在于让人沉浸在真正的痛苦和哀伤之中,而是使人的灵魂重新进入一种平静安宁状态,并在这种状态中体验着自由的喜悦。

④悲剧的快感来源于生存深处的生命力的舒张,而所谓的“生存快乐”,只有在受难的痛苦中才能被激发出来。

我们熟知的贝多芬,他的幸福恰恰源于他的痛苦压抑和孤独。

在他三百多部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悲剧性都化作了深沉壮美的音响世界。

他用饱满的热情、坚强的意志,用充满斗争精神的音乐与命运抗争、与黑暗的现实抗争。

一切具有悲剧美的哀伤里,都能发现可以化作积极力量的因素。

如阿炳的《二泉映月》、《听松》等,充满了人生不幸的控诉,音乐中刻画的社会冲突性,认识悲剧的深刻性,表明了悲剧美正是源于痛苦,这种痛苦又代表着神圣精神力量的升华——从痛苦走向欢乐。

⑤悲剧不是重在对苦难的渲染,而是重在对反抗苦难和毁灭中所呈现出来的抗争之美的表现上,只有对苦难和毁灭的抗争,才能够揭示出人性中的美,才能焕发出生命的全部光辉,张扬人的生命本质。

⑥音乐的审美功能在于它能对人类情感交流、体验、宣泄、调节等需要的满足,使人们在音乐中找到自己与人类世代流淌的情感之流的连接点、交汇点、融合点。

并在交流、共鸣的过程中让人类美好的情感流入自己的心灵。

音乐用其特有的方式诠释悲剧美,引导人们进行真理的探索和伦理的追求,在强烈的感动和激荡中给人以向上的鼓舞力量。

(节选自《文艺生活》,有删改)

1.下列关于“悲剧美”内容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悲剧美能使人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同情共感和心灵震撼,并以其深刻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激励和启示,引发人们深层次的审美感受。

B.美学悲剧包括了人类历史上、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不幸和苦难的事件,包括了一切艺术对这种苦难现象的表现。

C.悲剧美作为美的一种存在形态,既与现实生活中的悲剧、戏剧体裁中的悲剧有着内在联系,又具有本质区别。

D.悲剧美往往与崇高和壮美相联系。

人们通常都承认悲剧是崇高的最高、最深的一种。

这表明悲剧是一种富于哲理性、崇高的艺术。

解析 B.在②段,说的是美学悲剧,而非悲剧美(答非所问)。

A.在1段,C.在②段,D.在①段和②段。

答案 B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音乐以其特有的方式诠释悲剧美,引导人们进行真理的探索和伦理的追求,在强烈的感动和激荡中给人以向上的鼓舞力量,音乐是适于表现悲剧美的艺术形态之一。

B.悲剧除了痛感之外还能给人一种深层次的快感。

悲剧的快感来源于生存深处的生命力的舒张,而所谓的“生存快乐”,只有在受难的痛苦中才能被激发出来。

C.悲剧性的审美意义是具有正面素质或英雄性格的人物,在具有必然性的社会矛盾剧烈冲突中,遭到必然性的失败、死亡或痛苦,进而引起人的悲痛、同情、奋发的一种审美特性。

D.具有正面素质的“小人物”的悲剧的效果在于通过描写人类类似的苦难,来引起人民的恐惧与怜悯,从而净化和陶冶情操,也是一种崇高。

解析 A.在⑥段末和①段。

B.在③段首行和④段首行,少“大多数美学家认为”限定。

C.在②段是“从而”,非“进而”。

D.在②段末,“这类悲剧性与崇高相去甚远”。

“是”错。

答案 A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借阿炳的《二泉映月》、《听松》等音乐作品说明一切具有悲剧美的哀伤里,都能发现可以化作积极力量的因素。

B.悲剧的目的是让人的灵魂重新进入一种平静安宁状态,并在其中体验自由的喜悦,不在于让人沉浸在真正的痛苦和哀伤之中。

C.悲剧重在人们反抗苦难和毁灭中呈现出来的抗争之美,而不在渲染苦难,只有这样才能揭示人性中的美。

D.人们在音乐中得到情感交流、体验等需要的满足,找到自己与人类世代流淌的情感之流的共鸣,并在交流、共鸣的过程中让人类美好的情感流入自己的心灵。

解析 C.在⑤段首句,只有对苦难和毁灭的抗争,才能够揭示出人性中的美,不是“抗争之美……才能揭示人性中的美”,偷换概念。

A.在④段,B.在③段,D.在⑥段。

答案 C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唐顺之,字应德,武进人。

顺之生有异禀,束发即洽贯群籍。

年二十三,嘉靖八年会试第一,改庶吉士。

座主张璁疾翰林,出诸吉士为他曹,独欲留顺之。

固辞,乃调兵部主事。

倭躏江南,赵文华出视师,疏荐顺之。

为南京兵部主事。

出核蓟镇兵员,还报缺三万有奇,且条奏九事。

寻命往浙江视师,与胡宗宪协谋讨贼。

顺之以御贼之上策,当截之于海外,纵使登陆,则内地咸受祸。

乃躬泛海,自江阴抵蛟门大洋,一昼夜行六七百里。

从者咸惊呕,顺之意气自如。

倭泊崇明三沙,督舟师邀之海外,斩馘一百二十,沉其舟十三。

擢太仆少卿。

宗宪言顺之权轻,乃加右通政。

顺之闻贼犯江北,急令总兵官卢镗拒三沙,自率副总兵刘显驰援,与凤阳巡抚李遂大破于姚家荡。

贼窘,退巢庙湾。

顺之薄之,杀伤相当。

遂欲久围困之,顺之以为非计。

麾兵薄其营,以火炮攻之,不能克。

三沙又屡告急,顺之乃复援三沙,督镗、显进击,再失利。

顺之愤,亲跃马布阵。

贼构高楼以望官军,见顺之军整,坚壁不出。

显请退师,顺之不可,持刀直前,去贼营百余步。

镗、显惧失利,固请顺之还。

时盛暑,居海舟两月,大不适,返太仓。

李遂改官南京,即擢顺之右佥都御史,代遂巡抚。

顺之疾甚,以兵事棘,犹不辞。

渡江,贼已为遂等所灭。

顺之学无所不窥。

于天文、乐律、地理、兵法,莫不究极原委。

尽取古今载籍剖裂补缀区分部居为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

又闻良知说于王畿,闭户兀坐,期月忘寝,多有所得。

为文,沈洋纡折有大家之风。

生平苦节自厉,辍扉为床,不饰祸褥。

(选自《明史·唐顺之传》,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纵使登陆,则内地咸受祸   纵:

放任

B.贼窘,退巢庙湾巢:

驻扎

C.顺之疾甚疾:

痛恨

D.辍扉为床,不饰祸褥辍:

拆除

解析 病,动词。

答案 C

5.下列为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尽取古今/载籍剖裂/补缀区分/部居为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

B.尽取古今/载籍剖裂/补缀区分/部居为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

C.尽取古今载籍/剖裂补缀/区分部居/为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

D.尽取古今载籍/剖裂补缀/区分部居/为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

答案 C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唐顺之十五岁左右就博览群书,而且融会贯通。

二十三岁时,在会试中得了第一,改任翰林院庶吉士。

B.倭寇的船队停泊在崇明和三沙,唐顺之率领水军,把倭寇引到外海予以全部歼灭,斩杀了一百二十个敌人,击沉十三艘敌船。

C.在姚家荡和三沙两战之后,由于李遂被调往南京任职,唐顺之就被提升为右佥都御史,代替李遂任凤阳巡抚。

D.唐顺之向王畿学习良知学说,他关起门来,专心致志,静坐思考,整整一个月忘记睡觉,获得不少心得。

解析 此役为小胜,不是“全部歼灭”。

答案 B

7.将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0分)

(1)出核蓟镇兵员,还报缺三万有奇,且条奏九事。

(6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遂欲久围困之,顺之以为非计。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顺之)离开京城到蓟镇核查士兵人数,回京奏报缺员三万多人,并奏陈了九条建议。

(2)李遂计划长期包围,困住倭寇,唐顺之则认为这不是好办法。

参考译文

唐顺之,字应德,江苏省武进人。

顺之生下来就有超常的天赋:

十五岁左右就博览群书,而且融会贯通。

二十三岁时,在嘉靖八年的会试中得了第一,改任庶吉士。

主考官张璁厌恶翰林,将所有庶吉士调出翰林院担任其他职务,唯独想让唐顺之留下。

唐顺之坚决拒绝,于是被调任为兵部主事。

倭寇侵扰蹂躏江南的时候,赵文华出任军队统帅,他向皇帝上书,推荐唐顺之,唐顺之就担任了南京兵部主事。

(顺之)离开京城到蓟镇核查士兵人数,回京奏报缺员三万多人,并奏陈了九条建议。

不久,朝廷命令唐顺之前往浙江统帅军队,和胡宗宪一起商议抗击倭寇的办法。

唐顺之认为对付倭寇最好的办法,应该把他们阻截在海外,假如放任倭寇让他们登上陆地,那么,内陆就会都遭受侵害。

于是他亲自乘船出海,从江阴直抵蛟门,一昼夜行了六七百里。

随行的人都很害怕,呕吐不止,而唐顺之神态自如。

倭寇的船队停泊在崇明和三沙,唐顺之率领水军,把倭寇引到外海,斩杀了一百二十个敌人,击沉十三艘敌船。

唐顺之被提升为太仆少卿。

胡宗宪认为唐顺之的权力不够大,朝廷便又加封他为右通政。

唐顺之听说倭寇进犯长江北岸,急忙下令总兵官卢镗到三沙抵御,自己带领副总兵刘显快速增援,和凤阳巡抚李遂一起在姚家荡大破倭寇。

敌人没有办法,退到庙湾驻扎。

唐顺之率兵攻打庙湾,双方伤亡人数差不多。

李遂计划长期包围,困住倭寇,唐顺之则认为这不是好办法。

他率领部队进攻倭寇营垒,并用火炮助战,但没有攻下。

此时三沙又屡屡告急,唐顺之便又往三沙增援,他督率卢镗、刘显进攻,又没有成功。

唐顺之非常生气,亲自骑马上阵指挥。

倭寇建起高大的瞭望楼来侦察官军情况,见唐顺之的军队军容严整,便固守阵地不出击。

刘显请求退兵,唐顺之不答应,拿着刀径直向前冲,杀到离倭寇营垒一百多步的地方。

卢镗、刘显担心失败,坚决请求唐顺之撤回。

这时正值盛夏,唐顺之在海船上两个月,身体很不舒服,返回太仓。

李遂调往南京任职,唐顺之就被提升为右佥都御史,代替李遂担任凤阳巡抚。

唐顺之这时病得很厉害,但因为军情紧急,就不敢推辞。

他渡过长江,倭寇已经被李遂等人剿灭。

唐顺之对于学问,没有不研究的。

对天文、乐律、地理、兵法,没有不穷根究底的。

他大量收集古今书籍,加以剖析补充,分门别类,编出六《编》,流传于世,读书人不能掌握其中的深意。

他向王畿学习良知说,曾经关起门来静坐思考,整整一个月忘记睡觉,获得很多心得。

他写的文章,恢宏恣肆,纡徐曲折有名家的风范。

唐顺之一辈子坚守节操严格要求自己。

他把门板拆下来当床用,也不配褥垫。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8~9题。

[双调] 碧玉箫

关汉卿

秋景堪题,红叶满山溪;松径偏宜,黄菊绕东篱。

正清樽斟泼醅,有白衣劝酒杯。

官品极,到底成何济!

归,学取他渊明醉。

8.这首小调的前四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有何作用?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前四句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娇的秋山图:

金风玉露的秋季,漫山遍野的枫叶通红似火,泉水清澈,苍松荫道,金菊绕园盛开。

②这四句描绘的美丽画面不仅表达了作者对美丽景色的赞美之情,也为后面抒发作者超脱、隐逸的情志作了有力的支撑。

9.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用典。

②最后一句借用陶渊明隐居山林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告别仕途、归隐山林、借酒浇愁的激愤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__________,__________。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

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3)桂棹兮兰桨,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望美人兮天一方。

(苏轼《赤壁赋》)

答案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万里悲秋常作客,艰难苦恨繁霜鬓

(3)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迟来的偿还

周海亮

多年前的一个冬天,他流浪到一个村子。

醒来他发现自己躺在一铺陌生的土炕上。

有一双粗糙的手捧着一碗热汤,有一双关切的眼睛在看着他。

他知道自己得救了,他还知道是前面的这个男人将他救活。

他在恩人家住了一个多月。

他告诉恩人自己是生意人,去山里收购山货,却在县火车站被骗光了钱。

他迷迷糊糊走进深山,又迷了路。

说这些时他的身上盖着恩人家里最好的一床被子,眼泪吧嗒吧嗒往下掉。

离开的时候恩人塞给他800块钱。

是借给他的路费。

恩人说:

“如果有剩余,当成你的本钱。

不过你要还我,我家里也很困难。

”他收下恩人的钱说:

“等我翻过身,一定坐火车来看你,一定亲手把钱还给你。

”想了想又补了一句:

“两年内不管混成怎样,我都会回来。

他回到城市不再收购山货,而是做起了别的生意。

他拼死拼活。

只为早点还上欠别人的2万块钱,早点还上欠救命恩人的八百块钱,并且早点见到他的救命恩人。

终于在第二年,他的生意进入良性循环,他赚了很大一笔钱。

可是他认为自己并不成功。

与生意场上的伙伴比起来,他还差的太远。

他想把生意做大些再去吧。

把生意做大些,救命恩人会更高兴的。

那时他不是还给恩人800块钱,而是八千块钱,八万块钱。

他认为这是应该的——恩人不但救了他命,还给了他东山再起的本钱。

他又打拼了三年。

三年后他开起了自己的公司。

他在各个城市间穿梭,忙的不可开交。

他经常会想起山村里的救命恩人,可是,身为总经理的他,几乎没有一天属于自己的时间。

他想再等一等吧。

总有一天他会带一大笔钱去看望恩人的。

终于有一天他决定去那个山村。

他算了一下坐飞机到市里,从市里转车去县里,再从县里转车去村里,也不过两天的时间。

两天完全可以做完的事情,他却整整拖了十年!

可是他并没有找到恩人。

村子还在,恩人的草房还在,只是已经不见了恩人。

他的房子被另外的村里人买走了,那个村里的人说,他离开了村子,至少有七八年了。

“七八年了?

他去哪了?

“去县城了。

他儿子考上大学那年,他就去了县城。

如果还留在村里靠那几亩地,他的儿子只能辍学。

听说一开始他在县城里捡垃圾,后来又在建筑工地打小工,日子过的很苦。

他后悔莫及。

七八年前,虽然事业刚刚起步,可是他已经攒下一笔钱。

假如那时能来一趟,还了那800块钱,说不定还可帮恩人一把。

假如恩人多了这800块钱,也许他不会去县城捡垃圾吧?

村里人只给他一个模糊的地址。

拿着地址,乘坐当天的公共汽车,他去了那个闭塞的县城。

他在县城里呆了三天,才找到那个地址,可是恩人仍然不在那里。

“他身体还好吗?

”他小心翼翼的问。

“很不好。

”邻居叹一口气说,“他以前就有病,这几年在外面捡垃圾,打小工,起早贪黑,饥一顿饱一顿,病就更严重了。

我记得他儿子接他那天,是把他背上汽车的。

“你是说他已经走不动了吗?

“是的,走不动了。

没办法啊,他儿子那年刚刚大学毕业,哪有钱替他治病?

其实需要的钱也不多,听说那时候花三四万就能把他的病治好,可是去哪弄三四万块钱?

还听说他和儿子在省城过的也并不轻松,似乎这几年他的病又重了。

当着那个人的面,他流下了眼泪。

五年前,他已经有好几个三四万,他也很愿意拿出很多个三四万块钱为恩人治病,可是他总是把见恩人的时间一拖再拖。

是的,他忙,他很忙。

他总以为自己有好多时间来偿还恩人。

其实,当一个人有意将一件事情无休止的拖下去,那么,他肯定会寻找出一个恰当的将自己说服的借口。

假如那时侯能来看看恩人并帮助他一点点钱,说不定他的病早已经好了。

“一定要找到恩人!

”他下定了决心,哪怕生意再忙,也要找到他。

(拿着一个更模糊的地址,他去了省城。

)是打出租车去的,他一刻都不敢耽误。

可是在省城里寻找一个人,无异于大海捞针。

他在省城住了半个多月,才有了恩人的消息。

那是一座平房,那平房处在城市的边缘,那也是省城最后的平房。

他走进那个贫穷的家。

他没有看见恩人,可是他看见了恩人的妻子,恩人的妻子正在往一件毛线衣上钉着纽扣。

她的旁边放着很多这样的毛线衣和很多这样的纽扣。

她在为某个外贸成衣厂做着外活,那活很辛苦,而且收入很低。

“他在医院里。

今天儿子在照顾他。

他的病很重,医生说治不好了。

”她红了眼圈,“如果一年前有十万块钱,也许……”

她低下头,泪水恣意流淌。

他陪她一起流泪,一年前他在干什么呢?

不管他在干什么,总之他没有来看恩人,他轻轻地安慰她,然后要求带自己去医院看恩人。

他说:

“我愿意出钱帮他治病,出多少都行,因为他是我的救命恩人。

一进病房,恩人就认出了他,恩人的脸刹那间绽开了笑容。

恩人向他打招呼,示意他坐到床边。

恩人说:

“知道你会来。

”然后他把头扭向身边的儿子,对儿子说:

“我说的没错吧?

我说过,总有一天他会来找我。

恩人再一次笑了。

他说不用了,医生说治不好。

“你能够来,我已经很高兴了。

因为你的出现,几天以后,我想我可以微笑着离开。

(《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眼泪吧嗒吧嗒往下掉”的细节,说明“他”对恩人十分感激。

产生了干一番大事业来报恩的决心,也预示了后文寻找恩人的情节。

B.“两天完全可以做完的事情,他却整整拖了十年”的心理描写,表现了小说主人公因为自己工作太忙而无法前往报恩的悔恨之情。

C.小说以大量篇幅交待主人公从山村到县城再到省城寻找恩人的情节,突出了恩人境遇之艰难,也暗示了报恩之晚,照应了小说题目。

D.作品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很多,如“七八年”“呆了三天”“五年前”“半个多月”“一年前”等,其目的在于暗示“他”偿还之晚、报恩之迟。

E.“那是一座平房,那平房处在城市的边缘”的描写,照应了前文恩人被接走的情节,暗示了他们生活艰难,对恩人形象起了衬托作用。

(2)文中有许多照应题目的文字,试从“他”一处,并加以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中“他”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的作用。

(8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A项,从细节描写角度设置,“干一番大事业来报恩的决心”的分析值得商榷,此时,“他”还没有本钱,是不是改行可能尚未决定。

想要报答的心思肯定是有的,但是否决心干一番事业则难以看出。

所以给1分。

B项,错在“因为自己工作太忙而无法前往报恩的悔恨之情”:

一、他并非无法前往;二、“悔恨”程度有点重。

这时,他的心态还不到悔恨的程度。

句子本身也无法表现这一意思。

D项,错在“呆了三天”“半个多月”,这两个时间的交代只是说“他”寻找恩人很努力,并不能说明偿还得晚。

答案 

(1)选C给3分,选E给2分,选A给1分。

(2)“他”的角度:

假如那时候能来看看恩人并帮助他一点点钱,说不定他的病早已经好了。

“假如”说明来得晚,“看看并帮助”照应了偿还。

(2分)

邻居的角度:

如果还留在村里靠那几亩地,他的儿子只能辍学。

这话说明“恩人”没有得到及时的帮助。

(2分)

妻子的角度:

如果一年前能有十万块钱,也许……妻子话说明偿还及时,丈夫还会有希望治愈,暗示偿还来得不及时。

(2分)

(共6分,意思对即可)

(3)①知恩图报,真诚善良。

他被救之后决心报恩,遵守诺言,十年以后终于做到了。

②有经营能力,勇于打拼。

他是个生意人,有经商头脑。

凭着恩人给他的本钱,经过数年打拼,资产达到几千万元。

③事业心强,志向远大。

总想把生意做大做强,终于成就了一番事业。

④对报恩一事有等靠心理。

总想“带着一大笔钱去看望恩人”,忽视了两年内会回来的承诺,一拖再拖,使得偿还来迟。

(每点2分,写出三条即可。

(4)①情节结构上,照应开头。

以“医生说治不好”暗示“偿还”来得迟,以一个被救一个没有被救,形成对比,使小说结构更完整更严谨。

②人物塑造上,表现了“恩人”的性格。

“笑”的细节和语言表明他人性善良心胸开阔,他没有因为“偿还”到得晚而生气,也没有因为不能治愈而唉声叹气。

③主题思想上,赞美恩人宽厚仁慈的品格,也赞许了“他”知恩图报的行为。

④最后扣题,照应题目“迟来的偿还”,突出小说主题的同时,启示我们报恩要及时。

(每点2分,共8分。

意思对即可。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2006年1月9日,91岁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院士叶笃正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面对前来祝贺的同事和学生,这位与中国第一份气象记录同龄的老人淡然地说:

“获得这个奖,只是我们大气科学研究这出大戏的序幕,我愿意和大家一起继续演下去。

”1916年,叶笃正降生于天津一个前清道台家中,14岁考入南开中学,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

两年后,结识了学长钱三强。

在这位日后影响中国的物理学家的劝说下,叶笃正放弃了自己喜爱的物理专业,选择了对国家更为实用的气象学。

1945年,叶笃正前往美国,师从世界著名气象和海洋学家罗斯贝。

硕士、博士都师从叶笃正的黄刚说:

“叶老最受益的就是罗斯贝的治学精神。

在中国,一般是老师讲,学生听;但是在国外,学生经常会打断老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