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势曹仁超.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772661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54.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势曹仁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论势曹仁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论势曹仁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论势曹仁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论势曹仁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论势曹仁超.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论势曹仁超.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论势曹仁超.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论势曹仁超.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论势曹仁超.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论势曹仁超.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论势曹仁超.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论势曹仁超.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论势曹仁超.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论势曹仁超.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论势曹仁超.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论势曹仁超.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论势曹仁超.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论势曹仁超.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论势曹仁超.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势曹仁超.docx

《论势曹仁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势曹仁超.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势曹仁超.docx

论势曹仁超

目录:

前言我的趁势创富路3

工字不出头3

三十岁前发达家门不幸4

要与群众对着干5

第一章势之为重7

强弱势回报差别大7

别迷信巴菲特8

价值难定趋势易明9

第二章势在东方11

G20取代G811

经济主宰国际话语权11

人民币国际化12

第三章纵观中国大时势14

A股稳定还需时日14

大小非只是导火线15

股民成熟须付代价15

第四章行业随势起伏17

火热概念赚钱亮点17

新兴能源大有可为18

原材料否极泰来18

第五章留意形势定买卖策略20

滚雪球不合时宜20

练就火中取栗的本领21

宁买当头起莫买当头跌21

第六章选股还看中长期趋势23

投资3W23

学习秃鹰狩猎24

买有时卖有时24

第七章图表走势决定买卖时机26

技术与基础分析互补长短26

小看时机吃尽苦头26

易学难精随时浸死27

第八章投资须自问身势29

致富之路不在储蓄在理财29

年轻人第一课量入而为30

台前一分钟背后十年功30

第九章人生在势富在心32

有限时间赚无限财富32

一人有一个梦想33

敢想敢做34

我的趁势创富路

一世好运!

曾有好友以四字赠予本人。

我完全同意他的说法,虽然自小家贫,但我一生的确颇好运。

而且我坚信,只要肯努力,好运自然来。

工字不出头

开始打工时,前辈已跟我老曹说工字不出头,于是我1969年开始学习投资。

事实证明这个说法完全没错。

到了今日,我老曹的财富85%来自投资回报,只有15%来自40年薪金减去每年开支而存下来的资金。

当年为了筹集资金投资,加上要花钱拍拖,我不但投稿到报社赚取稿费,还在每天3点半香港股市收市后,到股票公司隔壁的洋行打英文信,再到旺角教书,晚上替人补习英文。

因为投稿到《明报晚报》(已停刊)获得刊登,认识了当时任职编辑的林山木兄,不但令我半生与报业结下不解之缘,同时更有机会投资《信报》再赚一笔。

1969年我用5000港元积蓄购买股票,1971年已赚得20万港元,到了1973年更变成50万港元。

并非我老曹智慧特别高而是时势造英雄。

1970年恒生指数由不足100点上升至1973年的1700点,上升17倍多。

那些年间,股市风高浪急,我在1971年就因有勇无谋而得到第一个教训。

当时我大概读过几本有关投资的书籍,自以为很懂投资技巧,便借贷炒股,结果1971年恒生指数在3个月内由406点跌至278点,跌幅达31.5%。

本来只是小数目,但因为自己借贷,加上不懂得止损之道,1971年初赚得的20万港元,最后只余7000港元。

之后我痛下苦功,一口气啃下很多本有关投资的书籍,拿着剩下的7000港元,誓要从头再起。

到1973年1月,我老曹感到股市已升至疯狂的地步,极不合理,于是便卖掉手上所有股票,套现逾50多万港元。

我当时也曾向自己任职的股票公司老板发出忠告,提醒他小心。

但1973年1月至3月,股市再由1200点升到1700点,老板认为本人危言耸听,在意见分歧之下,竟嘱咐别人接替我的工作。

事业上既然被投闲置散,我又不准备入市炒股,见有大量空闲时间,想想倒不如结婚好了。

我花掉10万港元举行婚礼,再用15万港元置业,又与太太到菲律宾度蜜月。

那次蜜月旅行,是我老曹第一次坐飞机,现在回想起来实在很好笑。

我带着一部名牌相机、一部8厘米摄影机(重量不轻)、3套新西装、20卷彩色胶卷(当年香港仍没有彩色冲印服务,回港后要寄回日本冲晒),到马尼拉入住半岛酒店,穿西装游百胜滩,出尽洋相还热得长痱子;再加上背着10多斤重的摄影器材跑来跑去,样子实在古怪。

今天已不敢再拿出当年照片给人家看。

其实我老曹根本不喜欢摄影,当年为什么这样做?

目的只为告诉全世界:

我赚了几十万港元,可以豪得起!

同样的,今天我老曹遇见一下子赚了几百万港元的年轻人,自以为了不起就胡言乱语,便想起当年自己的怪异行径而失笑。

那一年,林山木兄离开《明报》,邀请我老曹为他创办的《信报》效力。

当时我心想:

如果继续为《明报》撰稿写文,数十年后我能做到什么位置?

如果转投《信报》当开荒牛,数十年后又会怎样?

当年《明报》职工已有数百人,数十年后不论公司规模如何,在公司内我可能仍然排名数百;而当年《信报》只有10人左右,数十年后若公司能大规模扩展,在数百人当中,我至少也能排名第十。

于是我就决定加入《信报》,后来更投资10万港元入股这跟我一直鼓吹选股要发掘优质的二线股,实为同一道理。

三十岁前发达家门不幸

避过1973年股灾,我老曹自以为是投资天才,在股市中可以跑赢其它所有投资者。

到1974年7月,恒生指数已由1774点跌至478点,跌幅达73%,应该入市了吧!

当时我选中和记企业(已除牌,即今和记黄埔〔00013.HK〕的前身),从每股8港元开始一直买至每股1港元。

结果1974年12月恒指跌至150点时,自己的50万港元投资,市值变成只有10万港元。

今天回想起来,那是自己另一次好运。

我现在很感谢和记企业,让我在30岁前上了关于投资的宝贵一课。

不但知道股市专门收拾自以为是的人,更醒悟到自己的投资知识非常不够,从此学会一句止损不止赚,一生受用。

那次总结到的经验是:

30岁前发达,家门不幸!

一生如果总要经历一次挫败,我认为愈年轻愈好。

因为年轻时输掉大部分财产,日后仍有很多时间将它赚回来。

屋漏偏逢连夜雨。

1974年投资失利,同时我又遭任职的投资公司遣散,困窘之下,差点儿便想自杀。

痛定思痛,我决定全身心投入《信报》。

1975年我发誓,在自己有生之年,不容许同类事件(因股灾而令投资大幅亏损)再次出现。

止损不止赚,至今逾30年,我总算平平安安。

每次股灾来临时,我老曹都因行使止损的策略,而巧妙地避过一劫。

40年来我老曹读过有关投资的书不少,才知道自己的投资技巧原来很幼稚,深深明白学然后知不足的真谛。

1981年至1982年的熊市,我老曹投资一样略有损失,但因为及时止损,故已无须惊惶。

到1982年股市低点,我老曹因此有资金大举入市。

我学会保存30%现金、只动用手上资金70%的做法,当年投资了约60万港元,直到1997年,这15年所赚的回报,只能说一句:

跑赢恒生指数(恒指从1983年至1997年上升23倍)。

1990年我第一次进军海外,动用28万加元在加拿大购入一个住宅物业;至2004年以接近平手的价钱售出,没有赚钱。

1994年我又转到伦敦置业,连续3年共购入10个物业。

逐步将股市赚回来的资金中的50%转移到海外,以防万一,成为本人另一次好运。

这使我不但巧妙避过1997年8月亚洲金融风暴下的香港股市、楼价大幅下跌,更捕捉到英国物业过去10年超过1倍的升幅,英镑对港元的汇率更由10.8升至16。

这也令我的个人财富又再翻了一番。

我的趁势创富路再次证明三分努力,七分天意。

2005年至2008年,我分阶段卖出英国物业。

2008年9月3日我终于卖出了最后一间,平均卖出价均高于买入价1倍。

由于当年首期只须支付楼价的20%,600万港元的投资收回近3000万港元。

换句话说,10年回报超过4倍。

可惜其后英镑在3个月内下跌三分之一,3000万港元变成2000万港元,实际获利2.5倍。

要与群众对着干

趁势其中一个要诀,是要留意大环境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影响香港最大的一个因素,是香港政府制定了每年限卖土地50公顷的规定。

当年我老曹在专栏中大力鼓励读者投资地产股或房地产市场,自己也积极买入地产股并持有两个住宅单位。

1997年7月卖地限制取消,取而代之的是每年供应85000个住宅的房屋政策(以往每年供应平均不多于30000个)。

供应突然增加,此时不卖更待何时?

不过,趁势并不只是跟着群众的趋势而行,有很多时侯也要与群众对着干,因为群众在市场拐点出现时,判断往往是错的!

例如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受恐怖袭击,人心惶惶,但纯粹就投资角度来说,却是入市时机!

任何事物盛极必衰,否极泰来,在本人眼中投资只有时机(timing),没有错对!

最近十多年,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是,1967年至1997年香港经济已经经历了30年的高速增长,下一步会怎样发展?

我老曹做过研究,任何大城市的房地产市场由最低点至最高点的上升周期,通常是24至27年。

东京、伦敦、纽约都是这样。

我老曹算过,从1967年开始,香港楼市上升近30年,1997年香港楼市正处在最后红火的时候,加上那时卖地限制快要取消,于是我决定将手上物业和地产股一起卖出。

楼市果然在1997年底开始大跌。

(其实香港楼市整个上升周期达30年,已经比世界其他大城市长。

近年我投资的另一得意杰作,是在2000年起大量买入黄金接近1000两,到2006年年中开始卖出。

至2008年卖光所有黄金后,我获利超过一倍。

其实,成败得失主要由三大因素决定:

对时机的把握,严选投资的对象和地方。

2003年下半年开始,我老曹转向投资国企股,2007年卖出,回报率也不俗。

第一章势之为重

致富之道,一字记之曰:

势。

论势古已有之,并非什么新发明或现代化事物,中国的太极阴阳、西方的经济时钟和周期理论,都离不开盛极而衰、衰极而盛的道理。

所谓五百年河东,五百年河西,西方经济由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到20世纪初由美国接力,进入21世纪后已开始走向下坡;蛰伏五百年的东方则伺机崛起。

强弱势回报差别大

毋庸置疑,21世纪是属于中国的。

不过,就算认定中国崛起,投资者还须了解经济发展的周期。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已经基本完成了从农村经济走向工业经济的转型。

同样的事情,在英国用了120年,美国用了60年,日本用了45年。

下一步,中国经济要从劳动力密集型经济过渡至资本密集型经济。

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转变,当低成本的优势慢慢消失,廉价出口产品的时代已成过去时,便要向资本出口和技术密集型出口进发,再转而以内需推动经济向上。

一旦经济转型成功,中国将进入另一次长达60年的繁荣期。

除了经济发展周期,投资市场包括股市、债市、汇市、金市、楼市、油市,以及商品市场,都有各自的盛衰循环。

譬如说,1929年至1933年全球经历大萧条,投资黄金乃上上之选;1971年美元放弃金本位,引发20世纪70年代高通胀期,金价也随即由每盎司42美元上升至1980年1月每盎司850美元;2001年至2008年美元汇价回落,投资黄金回报也相当不俗。

然而,在其余日子购买黄金,回报并不吸引人。

一个股市循环周期大约维时9年到11年。

这次繁荣期由2002年10月起步(香港因受非典影响,到2003年4月才起步),由低点升至高点,最顶峰的位置可在4.5年至6年之间任何一点出现。

如高潮在4.5年内出现,代表未来下跌时间也需4.5年左右;如上升时间共6年,未来下跌时间则只有3年。

此乃最简单的势,用太极图说明,就是阴盛阳衰,阳盛阴衰,循环不息。

再来说说行业趋势。

例如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股票的牛市由科技股带动,2003年美股牛市则由商品价格上升引发;反之,2008年金融业饱受苦难,随着失业率上升、百姓开支紧缩,美国经济已正式进入下跌周期。

选择强势行业还是弱势行业,回报差别可以很大。

例如,于2007年1月买入受惠于国内工程不绝的建筑股,至2007年10月的股市高峰,22只在上海上市的建筑股,总市值由562亿元人民币升至1551亿元人民币,涨幅达176%。

同期参与中国股市,如不幸买入饱受冷落的传播及文化产业股份,则回报不大。

8只在上海上市的传播及文化产业股,总市值仅由436亿元人民币升至568亿元人民币,涨幅便只有30%了。

别迷信巴菲特

2007年10月之前,受巴菲特的影响,全人类都认为价值投资法乃致富之道,而忘记中国人常说的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

价值投资法之所以闻名于世,是因为证券分析之父本杰明?

格拉厄姆(BenjaminGraham)于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价值投资法之时,有一名学生名叫巴菲特即今日世界首富之一。

巴菲特的成功,是价值投资法闻名于世的主要原因。

巴菲特在1974年至1984年间,大量收集美国廉价股票,然后搭乘美国最后一班繁荣号顺风车,随着美国的超级大牛市于1982年起步、科技及经济起飞,其投资表现自然出色。

但2007年10月美股大牛市结束后,整个趋势逆转,2008年巴菲特不是一样损失很大吗?

他持有的富国银行(WellsFargo)股票,股价由2008年9月底的37.53美元,跌至2009年2月中旬的15.87美元,失去57亿美元市值;其持有的美国运通(AmericanExpress)股票由35.43美元跌至16美元;可口可乐(Coca-Cola)股票由52.88美元回落到42.2美元,这还未计算卡夫食品(KraftFoods)、美国星座能源集团(ConstellationEnergyGroup)、通用电气(GE)等弱势股带给巴菲特的投资损失。

巴菲特旗下的投资旗舰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erkshireHathaway,以下简称巴郡),2008年全年盈利倒退62.2%,不足50亿美元,为44年来最差业绩。

而在2009年1月,巴郡的投资组合在1个月内再减少14%,而同期的标准普尔五百指数仅跌8%。

这一切使得巴郡股价跌至2009年3月每股86250美元(2007年年底市值为144000美元)。

当美国楼市泡沫爆破,房利美(FannieMae)和房地美(FreddieMac)的市值在14个月内蒸发数千亿美元,然后金融海啸席卷而来。

连美国政府也未能力挽狂澜。

任凭巴菲特如何运用价值投资法严格挑选股票,但过分侧重投资于金融股的巴郡也无法逃脱亏损的命运。

正如油价涨至每桶147美元高位后,尽管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多次宣布减产,油价依然一泻千里,至2008年12月纽约原油期货价格更跌穿每桶35美元后才开始回升。

市场力量便是如此顺势者昌、逆势者亡。

即使巴菲特亦然。

投资者与其自恃才智过人,不如追随趋势,看看哪个国家经济在冒升、资金在流向哪个市场、哪个行业在兴起。

只要掌握到任何一个市场大趋势,都可带来惊人的回报。

2009年是否是投资中国A股的最佳年份,本人不知道,但广东人说淡市不出三年。

A股从2007年10月开始回落,下一个牛市应在2010年10月前出现,确实是哪一天倒不清楚。

或迟或早,中国A股将进入长达30年的牛市,情况有如1975年至2007年香港恒生指数升幅达200倍。

即在2009年或2010年每1万元人民币的投资,会在30年后变成200万元!

这也是本人选择在2009年回内地出版《论势》这本书的理由。

希望30年后中国人会记得今年本人所言!

价值难定趋势易明

你也许会问,投资为什么首重趋势而不是价值?

那我老曹先问你,什么是价值?

中移动(00941.HK)的股票现在值多少钱?

2009年2月17日,H股收市价为70.6港元(约折合62.3元人民币)。

如果有一天中央政府忽然说3G别搞了。

它还值多少钱?

我再问你,平安保险(601318.SH)值多少钱?

2007年3月上市时,其招股价为33.8元人民币。

2007年11月,平保公布收购金融服务公司富通集团(Fortis)4.18%股权,当时股价站稳在百元以上。

再看看现在平安价值多少?

对不起,股价不仅被打回原形,脸上还多了一众股民的唾沫星子。

价值每天都在变:

昨天是这样,明天是那样,后天却又变了样。

再举一个例子,我爷爷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把香港的钱都带到上海买房子,这所房子值多少钱?

到1950年,我的爷爷想不要这所房子也来不及了。

现在呢?

这所房子已被政府拆迁,同类型的房子你今天在上海花1000万元人民币都买不回来!

什么是价值?

环境不同,价值便改变。

我们《信报》的办公室位于香港北角,1997年时楼价高达每平方米10万港元;2003年非典型肺炎肆虐,楼价一下子就跌至每平方米3万港元的谷底。

现在楼价每平方米约7万港元。

哪个价格才是对?

价值无绝对,每天都在变。

真正的价值投资,投资者是做不到的,因为价值难以判断。

何谓昂贵,何谓便宜?

此一时、彼一时也。

当一个人多日没饭吃时,他可能愿意倾家荡产,以求换得活命的机会。

在不同时期,投资者对价值的看法每每不同。

第二章势在东方

欲投资成功,应先学习拓宽自己的眼界,要用无国界的地球人角度观察世界:

美国衰落、日出东方、金砖四国以及其它蓬勃发展的新兴经济体系的崛起,都对我们的投资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G20取代G8

美国金融系统已破烂不堪,必须重建才可重获世人信任,为此美国总统布什邀请了代表全球GDP90%的20个国家首脑,包括10个新兴经济国家,出席2008年11月15日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峰会。

所谓的G20峰会,其实是一个国际经济合作论坛,让各成员国就经济、货币等问题进行非正式对话。

而所谓G20国家,其实是加入发展中国家后的统称,包括中国、印度、南非、巴西、阿根廷等。

G20峰会出席国家的数目其实不止20个。

有人形容这次G20峰会为21世纪的布雷顿森林会议。

1944年的那次布雷顿森林会议,与会的结盟国家多达44个。

当时各国共同制定了740条规则,以阻止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大萧条在其他国家出现,并决定每盎司黄金兑换35美元,再将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有关协议在1971年被美国单方面废除,让世界进入浮动汇率时代,引发1971年至2007年的全球性通胀);1944年底组成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即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MonetaryFund,IMF)。

这次G20峰会,是富有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首次平起平坐,共商对策,旨在重建世界经济秩序,防止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重临,同时也象征美国雄霸全球60多年时代的结束。

世界将由单边主义走向多边主义,其中三大势力为美国、欧洲和新兴经济国家(以中国为代表),以重新制定世界未来金融制度。

经济主宰国际话语权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G20峰会上提出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四项原则均衡性、渐进性、实效性和全面性,渐成主流意见,这绝非偶然。

美国政府由1990年开始放松对金融业的监管,欧洲方面本来一直不同意。

奈何当年欧洲央行尚未成立,在国际事务方面欧洲各国多年来都唯美国马首是瞻,最后欧洲不止放宽监管,甚至到了不监管的地步(例如对抵押债务债券市场的发展便完全没有监管),致使今天欧洲的金融问题较美国更为严重。

G20峰会正挑战八国集团(G8)的权威性。

所谓G8,其实是当今世界八大工业领袖国的联盟组织。

八国是指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日本和俄罗斯(原来为G7,俄罗斯于1997年才被纳入为成员国,但由于其经济不算发达,故在经济部长级会议上不是与会成员)。

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崛起,使其在世界事务上有更大的话语权,结束了过去由G8左右世界经济大局的时代。

G8未来将由G20取代。

虽然在这次金融海啸中,新兴市场国家所遭受的打击比G8国家大,但由于中国和日本同属外汇储备充足的国家,在开放市场方面可担当更重要的角色,而非一味强调加强出口,因此有助于国际贸易平衡。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08年11月6日把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下调至2.2%;世界银行在2008年11月11日又把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由3%降为1%,但只要中日两国人民加强消费、减少储蓄,或可防止全球经济增长率在2009年大幅下滑而陷入萧条。

人民币国际化

除了争取国际话语权,中国政府更致力将人民币国际化。

2009年3月30日,中国与阿根廷达成协议,日后双方的贸易可以人民币结算,此乃继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及白俄罗斯后第五个国家同意以人民币结算。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甚至建议成立一个超主权储备货币,变相在国际舞台上挑战美元地位。

在国际金融界,自世界银行聘请林毅夫当首席经济学家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将邀请另一位中国人出任首席经济学家,令中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上影响力日渐上升。

估计到了2017年,天下将出现美元区、欧元区及人民币区的三分局面。

(当然,美国政府不会轻易让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故在互动及整合的过程中,将继续引发国际金融动荡。

事实上,截至2009年1月,全球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共损失80万亿至100万亿美元市值,造成未来3至5年内全球金融体内流动性严重失衡。

如果人民币能迅速登上国际货币舞台,开放资本项目结售汇管制、达成大型货币互换协议(例如以人民币发行国际债券、作为外国央行储备货币等),便正好让美国有时间修补自身经济,也符合世界上大多数人的利益。

在欧美自顾不暇之时,中国政府近日提出将上海发展为国际金融中心,以风险可控、成本可算、信息充分披露为原则,改造原有的金融秩序,建立全新金融体系和融资平台。

此举可令上海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以抗衡西方经济过往脱离实体、强调虚拟经济所带来的灾难。

第2章纵观中国大时势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所带来的高速增长,成果已在2008年8月北京奥运会上向全球展示。

欢腾过后,中国将要面对经济转型问题,着手改革股市、改善教育和社会福利,让中产阶层冒起,则国富且民富的日子在望。

A股稳定还需时日

过去是历史,将来是未知;人只能改变未来,却无法改写历史。

思想如流水,混浊之时往往看不清,只有平静下来才清澈。

让我们回顾一下中国股市的历史,以使我们对中国股市的未来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

1986年10月14日,邓小平赠送了一张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给前来访华的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首次向世界发出明确的信号:

中国要发展股份制度。

1990年12月1日,深沪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1992年,中国证监会宣布成立,由刘鸿儒出任第一届主席;1993年,证券法和公司法出台,中国证券交易自此有了雏形。

中国证券市场在一片争论中,由最初暗箱操作,然后坚决地试,到现在实行监管,已走过19年寒暑。

未来将如何?

所谓开弓没有回头箭,只有往前看,是好是坏都已无法回头,只有继续走着瞧。

2008年内地A股在风风雨雨中度过。

很多人将股市下跌的责任推到大小非解禁身上,事实果真如此?

所谓大小非,其实是2005年股改后的产物,股改把原先不能自由买卖的非流通股转为可在交易所买卖的流通股。

大非是持股高于5%的非流通股;小非是持股低于5%的非流通股。

大小非于2008年至2010年陆续解禁,而2009和2010年更是解禁高峰期,令流通股供应量倍升,造成股市动荡。

譬如说,中化国际(600500.SH)于2008年8月12日公布7.4亿股限售股全流通,消息一出,该股一度跌至停板。

为了减慢大小非流通股流入市场速度,政府也限制大小非流通股每月抛售不得超过1%。

另外,部分上市公司大股东也自愿承诺将可以解禁的股份继续锁定两年,但凡此种其实只是将压力再延长两年。

以浙富股份(002266.SZ)为例,现在该股的流通股只有2864万股;2009年8月浙富将有4604万股上市,到2011年有6135万股。

大小非只是导火线

投资者须明白,A股跌市实际非关大小非。

过去因大小非流通股不可在市场流通而造成股价偏高,尤其2007年10月的高价反映的并非公司实际价值,而是反映股市供求失衡、流通量不足的情况。

大小非解禁虽改变供求关系,引发抛售,但真正理由却是因为企业纯利增长率放缓。

其实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在GDP维持30年左右高增长后,都必然会出现GDP由高增长转向低增长;由资本积累转向扩大消费,令股市由高市盈(因资本大量积累结果)走向低市盈(进入扩大消费期)。

再加上外围的金融海啸冲击,以及企业发展前景尚未明朗,股价自然大幅回落。

中国股市由大小非流通走向全流通市场,是变身为成熟市场前期的阵痛。

巨量的大小非流通股有如堰塞湖一样,随时有可能冲垮所有金融资本防堤的风险。

透过有秩序的疏导,日后便不再是威胁。

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

只要能解决大小非的问题,中国股市便可考虑向海外市场开放而不会产生堰塞湖现象,最终令A股与国际股市接轨,结束过去的高市盈率时代。

再进一步讨论,中国股市发展不够灵活完善,体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