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年历史的初中历史组卷.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785915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264.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年历史的初中历史组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年历史的初中历史组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年历史的初中历史组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年历史的初中历史组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年历史的初中历史组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年历史的初中历史组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年历史的初中历史组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年历史的初中历史组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年历史的初中历史组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年历史的初中历史组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年历史的初中历史组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年历史的初中历史组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年历史的初中历史组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年历史的初中历史组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年历史的初中历史组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年历史的初中历史组卷.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年历史的初中历史组卷.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年历史的初中历史组卷.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年历史的初中历史组卷.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年历史的初中历史组卷.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年历史的初中历史组卷.docx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年历史的初中历史组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年历史的初中历史组卷.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年历史的初中历史组卷.docx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年历史的初中历史组卷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

2017年04月06日历史的初中历史组卷

 

一.选择题(共36小题)

1.商鞅变法对社会制度变化影响最大的是(  )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B.奖励耕战

C.重视农业D.建立县制

2.以下商鞅变法内容中体现加强中央集权的一项是(  )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免除劳役

C.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D.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3.据《汉书》载:

“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变异。

”“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

”材料认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

A.巩固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

B.适应了封建大一统政治的需要

C.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

D.保证了地主土地私有制的推行

4.如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

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

③秦朝在地方推行行省制④秦朝统一了文字,并以隶书刻印。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D.①②③④

5.“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它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希腊文明等……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

”这里的“它”开始出现于(  )

A.亚历山大东征B.张骞通西域

C.罗马帝国的扩张D.玄奘西游

6.下列关于东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开发的原因不包括(  )

A.南方经济基础好,科技水平高,历史上就是全国经济重心

B.北人南迁,给南方带来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

C.南方自然条件优越,一些统治者实行有利于生产的政策

D.江南地区战乱少,社会比较安定

7.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水嘉”,反映了西晋末年中原动乱、人口南迁的情况,人口南迁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破坏了南方环境和农业发展B.加剧了南北矛盾和割据状态

C.完成了经济和政治重心南移D.促进了江南开发和民族交往

8.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形容的是西晋都城洛阳被攻破时,中原人民纷纷南迁的情景.对这一情景表述正确的是(  )

A.加剧了南方社会的混乱

B.使南方的生产技术迅速超越了北方

C.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D.为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9.最能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历史特点的是(  )

A.中华文明的起源B.诸侯纷争与社会变革

C.统一国家的建立与发展D.政权分立与民族大融合

10.“北麦南稻”至今仍是我国老百姓的饮食格局,但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不同的餐桌上除了常见的稻米饭外,还出现了面食、粟米饭等北方食品,这是因为(  )

A.南方人口增多

B.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C.面食营养价值更高

D.北方人口南迁后习俗逐渐交融

11.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逐渐摆脱了原先的落后状态。

南宋时,苏、湖、常、秀(秀水,今浙江嘉兴)有“天下粮仓”之美称。

出现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是(  )

A.北魏孝文帝改革B.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

C.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D.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12.你认为我们肯定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主要是因为(  )

A.促进了北魏统一黄河流域B.保护了鲜卑族的保守势力

C.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D.迁都洛阳

13.下列叙述中,最能集中表达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的是(  )

A.扩大了统治区域B.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封建化

C.促进了南北方民族的大融合D.使少数名族更加落后

14.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受到北方其他民族的侵扰

B.孝文帝仰慕洛阳城的繁华

C.扩大鲜卑族的影响

D.为了加强对中原的统治,更为了接受汉文化

15.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是在(  )

A.唐玄宗统治前期B.唐太宗统治时期

C.唐高祖统治时期D.武则天统治时期

16.有人曾作诗称赞唐太宗: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诗中的“长策”是指(  )

A.完善科举制,扩大统治基础一步

B.医治战争创伤,实行休养生息

C.善用小恩小惠,骗取百姓服务到白头

D.处理好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使其首领乐为己用

17.每一个奋勉盛世的出现都有其共同的历史原因.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包括(  )

①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②选贤用能③虚心纳谏④注重改革.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

18.科举制的创立是我国古代士人参与官僚政治的一个里程碑。

下列有关其发展史的表述正确的有(  )

A.隋文帝创设进士科,规定以才选官

B.唐太宗大大扩充了国学规模

C.唐玄宗将绘画定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D.武则天开创了武举一科

19.聪明才智人士为了从这一条窄窄缝隙进入政府,不得不把全部生命消磨在九本儒书之中,再也没有精力谋革命了。

”材料主要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实行有利于(  )

A.提高政府行政效率B.扩大统治阶级基础

C.提高官员文化素质D.稳定社会统治秩序

20.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这一情况透露出唐朝(  )

A.农业生产发达B.对外交流繁荣C.经济重心南移D.民族关系融洽

21.开放与包容、兼收与并蓄,成就了唐文化的多元与辉煌.下面能证明当时中外文化双向交流的是(  )

①玄奘西行②和亲结盟③鉴真东渡④遣唐使来华.

A.①②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2.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其史实不包括。

(  )

A.日本有十多批遣唐使来中国

B.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C.玄奘西游,.在天竺各地讲学

D.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文化交流

23.某同学制作了一张知识总结卡片,在卡片的横线处应当填写的内容是(  )

①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②唐朝对外交通发达、长安是陆路交通中心,广州是最大的外贸港口

③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④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24.“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渡出海,终抵东营”上述对联高度赞扬了鉴真不畏艰难、执着追求的精神。

文中提到的“东瀛”是指(  )

A.天竺B.朝鲜C.日本D.越南

25.明清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时期,以下对巩固多民族国家有积极作用的是(  )

①郑和下西洋②雅克萨反击战③平定大小和卓叛乱④设置驻藏大臣。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6.“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盘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对殖民者提出这一正义要求的民族英雄是(  )

A.戚继光B.郑成功C.林则徐D.邓世昌

27.明朝废除丞相和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

其主要目的是(  )

A.提高办事效率B.扩大统治基础C.加强专制统治D.增强六部权力

28.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是(  )

A.设立丞相B.特务机构的设立

C.八股取士D.设立三司

29.明太祖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有(  )

①废除丞相②设立锦衣卫③设立东厂④设立廷杖制度⑤设立军机处。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⑤D.①②④⑤

30.明初统治者废丞相、设三司的举措在当时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  )

A.通过分散地方权力加强了中央的权力

B.提高了地方各级的行政效率

C.有利于加强境地区的军事防御力量

D.客观上减轻了对人民的压迫

31.“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上述历史事件对中国历史的主要影响是(  )

A.加强了对西北边疆的管理

B.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巩固了雍正帝的统治

D.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32.汉朝时,皇帝和大臣讨论朝政时是“坐而论道”;宋朝时,大臣只能站着和皇帝议论朝政;清朝的军机大臣就只能“跪受笔录”,这些变化的实质是(  )

A.封建制度的完善B.生活习惯的变化

C.社会文明的进步D.君主权力的强化

33.17、18世纪,当欧洲上空的“理性之光”将人们引向光明时,东方的中国人正逐步被禁锢于“思想的牢笼”.“思想的牢笼”指的是(  )

A.科举考试B.兴办学校

C.八股取士、文字狱D.闭关锁国

34.下列哪项关于八股取士的说法不正确(  )

A.以明清两朝为盛

B.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发展

C.考试题目取材广泛,涉及诸子百家

D.采用八股文的形式写作

35.“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材料认为明太祖哪一举措与秦始皇“焚书”无异(  )

A.八股取士B.文字狱C.科举取士D.察举取士

36.以下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印刷术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兴起

B.火药将欧洲的骑士阶层炸得粉碎

C.指南针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D.造纸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二.材料题(共3小题)

3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商鞅说: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材料二秦孝公用商鞅变法,破坏了井田制,广开良田,奖励耕战。

这虽然不是古代治国家的道路,但还是因为抓住了农业这个本业的缘故,使邻国倾覆而使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

但是这样做(指废除井田制)后,先王的制度(指奴隶制)被毁灭了,身份等级的划分乱了法度。

平民之中富的人积累了万贯家财,而穷的人却只能吃糟糠;强国兼并地盘,弱国丧失江山。

﹣﹣班固《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商君相秦十年,宗戚贵室多怨望者。

……后五月而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

“莫如商鞅反者!

”遂来商君之家。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商鞅的什么思想?

(2)根据这一思想,商鞅采取了什么行动?

是在谁的支持下进行的?

(3)请列举两点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

(4)商鞅的行动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为什么?

3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之谓也。

﹣﹣《商君书•外内》

请回答:

(1)上述材料中提到的“商君”是谁?

他在历史上的最主要贡献是什么?

(2)据材料一,归纳他在秦国采取的主要变革措施。

(3)据材料二,“商君”认为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其中提到的“末事”指的是什么?

(4)说说“商君”的活动对秦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意义。

3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域以考武(汉武帝)时始通……至宣帝时,遣卫司马使护鄯善以西数国……乃使吉(郑吉)并护北道,故号曰“都护”。

都护之起,自吉置矣。

──《汉书•西域传》

材料二王莽篡位,贬易候王。

由是西域怨叛,与中国(指中原地区)遂绝,并复役属匈奴。

匈奴敛税重刻,诸国不堪命。

建光(东汉光武帝的年号)中,皆遣使求内属,愿请都护。

──《后汉书•西域传》

材料三西域开通后……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皮毛、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

材料四:

如图

问题一:

材料一记载的是西汉与西域关系的哪两个重大历史事件?

这则材料反映西汉与西域的关系是怎样发展的?

问题二:

据材料二评述王莽对西域的政策的后果是什么?

东汉明帝时是如何管理西域的?

问题三:

依据材料三和四,“这条道路”被后人称为什么?

是在哪一时期开通的?

起点及终点分别是什么?

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这条道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主要作用?

 

三.解答题(共1小题)

4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周灭了商,席卷整个中国北方。

……靠当时用马车传递的原始通讯方式不可能直接管辖这样大的地区……周王还授权给一大批诸侯,这些诸侯大部分是国王的后裔和亲戚,但其中也包括一些承认周宗主权、与国王没有血缘关系的国王亲信和地方贵族。

﹣﹣[美]费正清等《中国:

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秦朝)廷尉李斯议曰: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chóu),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置诸侯不便。

﹣﹣《史记》

材料三见图一、图二。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回答,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

分封的对象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廷尉李斯为加强地方管理反对原先的什么制度,而主张建立什么新制度?

(3)根据材料三中图一指出,因为“层层分封”而使分封制形成了怎样鲜明的特点?

从图二可以看出秦朝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套怎样的政治制度?

 

2017年04月06日历史的初中历史组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36小题)

1.(2016秋•新泰市校级期末)商鞅变法对社会制度变化影响最大的是(  )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B.奖励耕战

C.重视农业D.建立县制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商鞅变法的知识点.

【解答】商鞅变法中,国家承认土地使用,允许自由买卖的措施,导致了封建土地制度确立,为封建社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故选A.

【点评】本题以商鞅变法对社会制度变化影响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商鞅变法内容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2.(2013秋•南京期中)以下商鞅变法内容中体现加强中央集权的一项是(  )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免除劳役

C.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D.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商鞅变法的知识点.

【解答】商鞅变法中,“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的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故选D.

【点评】本题以商鞅变法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商鞅变法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3.(2016秋•杜集区校级期中)据《汉书》载:

“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变异。

”“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

”材料认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

A.巩固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

B.适应了封建大一统政治的需要

C.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

D.保证了地主土地私有制的推行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朝巩固统一措施的知识点.

【解答】由材料“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秦朝实行的郡县制.秦朝建立后,为巩固封建大一统的政治统治,秦始皇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

故选B.

【点评】本题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郡县制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4.(2014秋•张家港市校级期中)如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

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

③秦朝在地方推行行省制④秦朝统一了文字,并以隶书刻印。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D.①②③④

【分析】本题以《皇帝印玺》图、《右丞相印》图、《御史丞印》图和《南郡候印》图为依托,考查的是秦朝巩固统一措施的知识.

【解答】《皇帝印玺》图反映的是秦始皇创立的皇帝制度.《右丞相印》图和《御史丞印》图反映的是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的措施.《南郡候印》图反映的是秦朝创立的郡县制.《皇帝印玺》图、《右丞相印》图、《御史丞印》图和《南郡候印》图中的文字都是小篆.

故选C.

【点评】本题以《皇帝印玺》图、《右丞相印》图、《御史丞印》图和《南郡候印》图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秦朝巩固统一措施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5.(2015春•盐城校级月考)“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它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希腊文明等……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

”这里的“它”开始出现于(  )

A.亚历山大东征B.张骞通西域

C.罗马帝国的扩张D.玄奘西游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丝绸之路的知识点.

【解答】西汉张骞通西域以后,丝绸之路开辟.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了东西方的联系,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希腊文明等串联在了一起.

故选B.

【点评】本题以丝绸之路的影响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张骞通西域影响的理解、记忆能力.

 

6.(2017春•河东区校级月考)下列关于东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开发的原因不包括(  )

A.南方经济基础好,科技水平高,历史上就是全国经济重心

B.北人南迁,给南方带来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

C.南方自然条件优越,一些统治者实行有利于生产的政策

D.江南地区战乱少,社会比较安定

【分析】本题考查东晋南朝时江南开发的相关知识,把握江南开发的原因.

【解答】东晋南朝时江南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东汉末年以来,许多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更多北方人迁到江南.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此外,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等也是重要因素.所以现在南方经济基础好,科技水平高,但在历史上不是全国经济重心.关于东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开发的原因不包括A.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东晋南朝时江南开发的原因.

 

7.(2016•潍坊)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水嘉”,反映了西晋末年中原动乱、人口南迁的情况,人口南迁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破坏了南方环境和农业发展B.加剧了南北矛盾和割据状态

C.完成了经济和政治重心南移D.促进了江南开发和民族交往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江南开发的认识.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西晋末年,中原人民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大量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促进了南方的开发和民族融合.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注意扎实掌握人口南迁的原因和影响等.

 

8.(2016•六合区一模)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形容的是西晋都城洛阳被攻破时,中原人民纷纷南迁的情景.对这一情景表述正确的是(  )

A.加剧了南方社会的混乱

B.使南方的生产技术迅速超越了北方

C.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D.为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分析】此题通过李白的诗句考查江南地区开发的相关内容.据题文材料,李白的诗句反映了西晋时期民族大迁移的史实.

【解答】西晋后期以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浪潮中,中原人迁移到战争较少的江南地区,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江南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据题文要求北人南迁的积极影响,选项中D符合题意.A项明显错误;B、C两项不能体现积极影响.

故选D.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经济重心南移的熟知程度,需结合七年级上下册的内容,考查学生对教材的联系能力,较好.

 

9.(2016秋•自贡期末)最能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历史特点的是(  )

A.中华文明的起源B.诸侯纷争与社会变革

C.统一国家的建立与发展D.政权分立与民族大融合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历史特点.

【解答】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除西晋短期统一以外,魏晋南北朝多数时间处在分裂割据状态,或三国鼎立,或南北对峙.南北对峙下的南方和北方,又时常呈现不同的分裂割据局面.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的出现,是秦统一中国以后几百年间,我国各民族形成发展、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的结果,构成了魏晋南北朝社会大分裂之外的又一大时代特征.西晋时匈奴等五族内迁;长期战乱,各族人民流动频繁,联系更加密切,民族融和的步伐加快;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等,促使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民族大融合的局面,形成中华民族大融合的第一次高潮.因而最能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历史特点的是政权分立与民族大融合.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

 

10.(2016秋•句容市期末)“北麦南稻”至今仍是我国老百姓的饮食格局,但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不同的餐桌上除了常见的稻米饭外,还出现了面食、粟米饭等北方食品,这是因为(  )

A.南方人口增多

B.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C.面食营养价值更高

D.北方人口南迁后习俗逐渐交融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江南经济开发相关史实的掌握情况.

【解答】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由于战乱,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大量南迁,不仅为南方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还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北方的生活方式,民族间的关系逐渐融合起来,其中把小麦等的种植方法也带去了南方,这样,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饭外,还有面食,栗米饭等北方食品.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江南经济的开发原因的分析能力.对于江南开发的原因及影响应重点掌握.

 

11.(2016秋•泰兴市期末)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逐渐摆脱了原先的落后状态。

南宋时,苏、湖、常、秀(秀水,今浙江嘉兴)有“天下粮仓”之美称。

出现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是(  )

A.北魏孝文帝改革B.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

C.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D.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知识点,要把握南宋时,苏、湖、常、秀有“天下粮仓”之美称的重要原因.

【解答】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和两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共同原因是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充足的劳动力.

故选B.

【点评】本题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江南地区开发和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12.(2016秋•崆峒区期末)你认为我们肯定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主要是因为(  )

A.促进了北魏统一黄河流域B.保护了鲜卑族的保守势力

C.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D.迁都洛阳

【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为本题主要考查点.

【解答】可知,孝文帝基于对汉族先进文化优越性的认识和巩固统治的需要出发而自觉主动地实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故选C.

【点评】本题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相关知识.重点熟记基础知识.

 

13.(2016秋•富顺县校级期末)下列叙述中,最能集中表达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的是(  )

A.扩大了统治区域B.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封建化

C.促进了南北方民族的大融合D.使少数名族更加落后

【分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答】北魏建立后,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孝文帝进行了改革.改革的内容包括迁都洛阳、改汉姓、穿汉服、学汉语、通汉婚.这些措施的最大的作用是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融合的过程.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注意识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14.(2016春•仙游县月考)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受到北方其他民族的侵扰

B.孝文帝仰慕洛阳城的繁华

C.扩大鲜卑族的影响

D.为了加强对中原的统治,更为了接受汉文化

【分析】本题考查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