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安全等级划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79489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安全等级划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建筑安全等级划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建筑安全等级划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建筑安全等级划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建筑安全等级划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建筑安全等级划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建筑安全等级划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建筑安全等级划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建筑安全等级划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建筑安全等级划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建筑安全等级划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建筑安全等级划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建筑安全等级划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筑安全等级划分.docx

《建筑安全等级划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安全等级划分.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建筑安全等级划分.docx

建筑安全等级划分

建筑安全等级划分----01d60c13-715e-11ec-bf03-7cb59b590d7d

最新规范显示:

根据结构损坏可能造成的后果的严重性(危及人的生命、造成经济损失、社会影响等),系统

一标准》将建筑物划分为三个安全等级。

大量一般建筑被列为中间层,重要建筑被提升一层,次要建筑被降低一层。

设计部门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和设计传统习惯选用。

大多数建筑物的安全等级均属二级。

同一建筑物内的各种构件应采用与整个结构相同的安全等级,但允许根据其重要性和综合经济效益对部分构件进行适当调整。

如果提高结构构件安全等级的额外成本很小,并且可以减少整个结构的损坏,从而大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那么结构构件的安全等级可以比整个结构的安全等级提高一个等级;相反,如果结构构件的失效不影响整个结构或其他结构构件,则其安全等级可降低一级。

《荷载规范》在荷载效应组合中新增一项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使承受恒载为主的结构构件的安全度有所提高,《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2002)(以后简称《混凝土规范》)取消了原规范弯曲抗压强度fcm,,统一取用抗压强度fc,使以混凝土受压为主的结构构件的安全度有所提高,所以取消了原规范“对屋架、托架、承受恒载为主的轴心受压柱、小偏心受压柱安全等级应提高一级”的规定。

工程实践表明,由于混凝土结构在施工阶段容易出现质量问题,原规范中“预制构件在施工阶段的安全等级可降低一级”的规定被取消。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基础勘察一般规定是什么?

4各类工程的勘察基本要求

4.1建筑物和构筑物

4.1.1房屋建筑和构筑物(以下简称建筑物)的岩土工程勘察,应在搜集建筑物上部荷载、功能特点、结构类型、基础形式、埋置深度和变形限制等方面资料的基础上进行。

其主要工作内容应符合下列规定:

1、了解场地和地基的稳定性、地层结构、承重层和下伏层的工程特性、土体应力历史、地下水条件和不良地质过程;

2提供满足设计、施工所需的岩土参数,确定地基承载力,预测地基变形性状;3提出地基基础、基坑支护、工程降水和地基处理设计与施工方案的建议;

4.对影响建筑物的不良地质作用提出防治方案建议;

5对于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大于6度的场地,进行场地与地基的地震效应评价。

4.1.2建筑物的岩土工程勘察应分阶段进行,可行性研究勘察应符合选址方案的要求;初步勘察应满足初步设计的要求;详细测量应符合施工图设计要求;对于场地条件复杂或有特殊要求的项目,应进行施工测量。

场地较小且无特殊要求的工程可合并勘察阶段。

当建筑物平面布置已经确定,且场地或其附近已有岩土工程资料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直接进行详细勘察。

4.1.3在可行性研究和调查期间,应评估拟建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并应满足以下要求:

1搜集区域地质、地形地貌、地震、矿产、当地的工程地质、岩土工程和建筑经验等资料;

2.在充分收集和分析现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勘察了解地层、构造、岩性、不良地质作用、地下水等工程地质条件;

3当拟建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已有资料不能满足要求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工程地质测绘和必要的勘探工作;

4当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拟建场地时,应进行比较分析。

4.1.4初步勘察应对场地内拟建建筑地段的稳定性做出评价,并进行下列主要工作:

1.收集拟建项目的相关文件、工程地质岩土资料及项目所在地的地形图;

2初步查明地质构造、地层结构、岩土工程特性、地下水埋藏条件;

3、查明场地不良地质作用的成因、分布、规模及发展趋势,评价场地稳定性;

4对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大于6度的场地,应对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做出初步评价;

5.在季节性冻土区,应调查现场土壤的标准冻结深度;

6初步判定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7在高层建筑初步勘察中,应初步分析和评价可能的地基类型、基坑开挖和支护以及工程降水方案。

4.1.5初步勘察的勘探工作应符合下列要求:

1.勘探线应垂直于地貌单元、地质构造和地层界线布置;

2每个地貌单元均应布置勘探点,在地貌单元交接部位和地层变化较大的地段,勘探点应予加密;

3.在地势平坦的地区,可按网格布置勘探点;

4对岩质地基,勘探线和勘探点的布置,勘探孔的深度,应根据地质构造、岩体特性、风化情况等,按地方标准或当地经验确定;对土质地基,应符合本节第4.1.6条~第4.1.10条的规定。

4.1.6初测勘探线与勘探点的距离可按表4.1.6确定,局部异常地段应加密。

4.1.7初步勘察勘探孔的深度可按表4.1.7确定。

4.1.8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适当增加或减少勘探孔深度:

1当勘探孔的地面标高与预计整平地面标高相差较大时,应按其差值调整勘探孔深度;

2.当在预定深度内遇到基岩时,除控制勘探孔仍应钻至适当的基岩深度外,其他勘探孔的钻探可在到达确认的基岩后终止;

3在预定深度内有厚度较大,且分布均匀的坚实土层(如碎石土、密实砂、老沉积土等)时,除控制性勘探孔应达到规定深度外,一般性勘探孔的深度可适当减小;

4.当预定深度内有软土层时,勘探孔深度应适当增加,部分控制勘探孔应穿透软土层或达到预期控制深度;

5对重型工业建筑应根据结构特点和荷载条件适当增加勘探孔深度。

4.1.9初步勘察和现场试验所取土样应符合下列要求:

1采取土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的勘探点应结合地貌单元、地层结构和土的工程性质布置,其数量可占勘探点总数的1/4~1/2;

2.应根据地层特征和土壤的均匀性,确定所取土样的数量和孔内原位测试的垂直间距;每层土壤应进行土样或现场试验,数量不得少于6个。

4.1.10初步勘察应进行下列水文地质工作:

1.调查含水层埋藏条件、地下水类型、补给和排泄条件、各层地下水位及其变化范围。

必要时,设置长期观测孔,监测水位变化;

2当需绘制地下水等水位线图时,应根据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和层位,统一量测地下水位;

3、当地下水可能浸湿地基时,应采取水样进行腐蚀评价。

4.1.11详细勘察应按单体建筑物或建筑群提出详细的岩土工程资料和设计、施工所需的岩土参数;对建筑地基做出岩土工程评价,并对地基类型、基础形式、地基处理、基坑支护、工程降水和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等提出建议。

主要应进行下列工作:

1、收集具有坐标和地形的建筑物的总体规划、场地的地面平整高程、建筑物的性质、尺度、荷载、结构特征、地基形式、埋深、地基允许变形等数据;

2查明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提出整治方案的建议;

3、找出建筑物范围内岩土层的类型、深度、分布及工程特性,并对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进行分析和评价;

4对需进行沉降计算的建筑物,提供地基变形计算参数,预测建筑物的变形特征;

5.查明埋藏的河流、沟渠、坟墓、防空洞、巨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

6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提供地下水位及其变化幅度;

7.提供季节性冻土区场地土的标准冻结深度;

8判定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4.1.12对于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大于6度的场地,勘测工作应按照本规范第5.7节的规定进行;建筑物采用桩基础时,应按本规范第4.9条的规定实施;基坑开挖、支护、降水设计时,应按照本规范第4.8节进行。

4.1.13工程需要时,详细勘察应论证地基土和地下水在建筑施工和使用期间可能产生的变化及其对工程和环境的影响,提出防治方案、防水设计水位和抗浮设计水位的建议。

4.1.14勘探点的详细布置和勘探孔的深度应根据建筑物的特点和岩土条件确定。

对于岩石地基,应根据当地标准或当地经验,根据地质构造、岩体特性、风化等,结合建筑物对地基的要求来确定;对于地基,应符合本节第4.1.15~4.1.19条的规定。

4.1.15详细勘察勘探点的间距可按表4.1.15确定。

4.1.16详细勘察勘探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勘探点宜按建筑物周边线和角点布置,对无特殊要求的其他建筑物可按建筑物或建筑群的范围布置;

2.当同一建筑范围内的主应力层或受影响下卧层波动较大时,应加密勘探点,查明变化情况;

3重大设备基础应单独布置勘探点,重大的动力机器基础和高耸构筑物,勘探点不宜少于3个;

4.勘探手段应为钻探和渗透相结合。

在地质条件复杂、湿陷性土、膨胀性岩土、风化岩土和残积土地区,应布置适量的探井。

4.1.17详细勘察的单栋高层建筑勘探点的布置,应满足对地基均匀性评价的要求,且不应少于4个;对密集的高层建筑群,勘探点可适当减少,但每栋建筑物至少应有1个控制性勘探点。

4.1.18详细勘察的勘探深度从基础底部开始应满足以下要求:

1勘探孔深度应能控制地基主要受力层,当基础底面宽度不大于5m时,勘探孔的深度对条形基础不应小于基础底面宽度的3倍,对单独柱基不应小于1.5倍,且不应小于5m;

2高层建筑和基础需要变形计算,洞口控制深度应超过地基变形计算深度;高层建筑的一般勘探孔应达到基座下0.5~1倍的基础宽度,并深入稳定分布的地层;

3对仅有地下室的建筑或高层建筑的裙房,当不能满足抗浮设计要求,需设置抗浮桩或锚杆时,勘探孔深度应满足抗拔承载力评价的要求;

4当有大面积的地面堆载或软弱下卧层时,控制勘探孔的深度应适当加深;

5在上述规定深度内当遇基岩或厚层碎石土等稳定地层时,勘探孔深度应根据情况进行调整。

4.1.19详细勘察的勘探孔深度除应符合4.1.18条的要求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地基变形计算深度,对中、低压缩性土可取附加压力等于上覆土层有效自重压力20%的深度;对于高压缩性土层可取附加压力等于上覆土层有效自重压力10%的深度;

2.建筑物总平面图中的裙房深度或仅含地下室的控制勘探孔(或附加压力P0时)≤0)可以适当减小,但应在地层中深度稳定地分布,根据荷载和土质条件,不应小于基础宽度的0.5~1倍;

3当需进行地基整体稳定性验算时,控制性勘探孔深度应根据具体条件满足验算要求;

4当需要确定场地的地震类别,且附近没有可靠的覆盖层厚度数据时,应设置波速测试孔,其深度应满足确定覆盖层厚度的要求;

5大型设备基础勘探孔深度不宜小于基础底面宽度的2倍;

6、需要进行地基处理时,探井深度应满足地基处理设计和施工的要求;采用桩基础时,探井深度应符合本规范第4.9条的要求。

4.1.20详细勘察采取土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应符合下列要求:

1、根据地层结构、地基土的均匀性和设计要求,确定取土点和现场试验的勘探点数。

不少于3幢具有A级基础设计的建筑物;

2每个场地每一主要土层的原状土试样或原位测试数据不应少于6件(组);

3、在地基的主承重层中,对于厚度大于0.5m的夹层或透镜,应采取土壤样品或进行现场试验;

4当土层性质不均匀时,应增加取土数量或原位测试工作量。

4.1.21开挖基坑或基础沟槽后,如果岩土工程条件与勘测数据或异常情况不符,必须进行施工测量;在工程建设或使用过程中,在当地地基土、坡体和地下水发生意外变化的情况下,应进行监测,对工程和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价。

4.1.22室内土工试验应符合本规范第11章的规定,为基坑工程设计进行的土的抗剪强度试验,应满足本规范第4.8.4条的规定。

4.1.23地基变形计算应按现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或其他相关标准进行。

4.1.24地基承载力应结合地区经验按有关标准综合确定。

有不良地质作用的场地,建在坡上或坡顶的建筑物,以及基础侧旁开挖的建筑物,应评价其稳定性。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怎么写呀

2022-06-0509:

24提问者:

紫叶酒杯|观点:

4471

我来帮他解答您还可以输入9999个字精彩回答

2022-06-0511:

51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是工程地质勘察的最终成果,是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和施工的重要依据。

报告是否正确反映工程地质条件和岩土工程特点,关系到工程设计和建筑施工能否安全可靠、措施得当、经济合理。

当然,不同的工程项目,不同的勘察阶段,报告反映的内容和侧重有所不同;有关规范、规程对报告的编写也有相应的要求。

下面着重谈一谈有关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写工作,且侧重于详细勘察阶段。

1报告编制程序勘测任务转移到数据整理工作,在完成现场放样、测量、钻探、取样、现场测试、现场地质测井和实验室测试等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开始编制勘测报告。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编制在编制前后应遵循一定的程序。

否则,现场记录和实验数据之间、图表之间、文件和图纸之间往往会存在矛盾,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进行更改,影响效率和质量。

通常的编制程序是:

(1)现场和实验数据的收集、检查和统计。

该工作应在现场工作完成后立即进行。

首先,检查所有数据是否完整,尤其是实验数据。

同时编制测量成果表、测量工作量统计表和勘探点(孔)平面位置图。

(2)对照原位测试和土工试验资料,校正现场地质编录。

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但往往被忽视,从而出现野外定名与实验资料相矛盾,鉴定砂土的状态与原位测试和实验资料相矛盾。

例如:

野外定名为粘土的,实验出来的塑性指数却

细砂的试验数据为中砂,0.25~0.5mm颗粒的含量百分比大于50%;对于田间处于塑性状态的粘性土,试验液体指数为

(5)编绘工程地质剖面图和其它专门图件。

(6)编写文字报告。

按以上顺序进行工作可减少重复,提高效率;避免差错,保证质量。

在较大的勘察场地或地质地貌条件比较复杂的场地,应分区进行勘察评价。

2.报告讨论的主要内容。

报告应当描述项目、地点、类型、规模、荷载和拟议的基础形式;工程勘察的发包人和承包人;勘察任务和技术要求;勘察场地的位置、形状和尺寸;钻孔布置和布置原则、孔位和孔口高程的测量方法以及导向点;施工机具、仪器设备、钻探、取样和现场试验方法;调查的开始和结束时间;审查完成的工作量和质量;测量工作所依据的主要规范和程序;其他需要解释的问题。

报告应附有勘探点(孔)平面位置图、勘探点测量成果表和测量工作量表。

如果调查工作量较小,只能省略附图。

完整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由以下部分组成。

2.1地质地貌概况地质地貌决定了一个建筑工地的场地条件和地基岩土条件,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1)地质结构。

主要阐述的内容是:

地层(岩石)、岩性、厚度;构造形迹,勘察场地所在的构造部位;岩层中节理、裂隙发育情况和风化、破碎

度由于大部分调查点位于平原,应划分第四系成因类型,并讨论其分布、埋藏条件、土层性质和厚度变化。

(2)地形。

包括勘察场地的地貌位置、主要形态及次级地貌单元划分。

如果场地较小,地形简单,则应强调地形的平整度和相对高差。

(3)不良地质现象。

包括勘察场地内外是否存在滑坡、崩塌、崩塌、潜在侵蚀、冲沟、地裂缝等不良地质现象。

例如,在碳酸盐岩分布区,应描述岩溶的发育、分布和埋藏。

勘察场地较大、地质地貌条件复杂、不良地质现象发育的,应附地质地貌图或不良地质现象分布图;如果场地较小,地质地貌条件简单,没有不良地质现象,可在上述钻探位置的平面图中增加地质地貌边界。

当然,如果地质和地形单一,边界可以避免。

2.2地基土的分层及其物理力学性质是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讨论的关键问题,也是工程地质评价的基础。

下面介绍分层的原理和分层叙述的内容。

(1)分层原则。

根据地质时代、成因类型、岩性、状态和物理力学性质划分土层;根据岩性、风化程度和物理力学性质划分岩层。

小厚度

分布局限的可作夹层处理,厚度小而反复出现可作互层处理。

(2)分层编号法。

有三种常见的编号方法:

第一,从上到下连续编号,即。

①,②和③„层。

这种方法一目了然,但当有太多的层和一些层是不连续的,太多的数字显得多余;第二,土层和岩层连续编号,如土层I-1、I-2和I-3;地层II-1、II-2、II-3;第三,根据土壤、石头和土壤成因类型分别对它们进行编号。

例如,在施工现场填写1;冲积粘土2-1,冲积粉质粘土2-2,冲积细砂2-3;残余塑性粉质粘土3-1,残余硬塑性粉质粘土3-2;强风化花岗岩4-1、中风化花岗岩4-2、弱风化花岗岩4-3。

第二种和第三种方法有分类的概念,但由于它们是复合数,因此在报告中描述它们很不方便。

目前,大多数分层方法都采用第一种方法,并已逐步改进。

总之,基岩土层的编号和布置方法应根据调查的实际情况,以简单明了、方便著录的原则进行。

此外,对于详细勘察和初步勘察,同一场地的层数应尽可能一致,以供参考和比较。

(3)分层叙事内容。

对于每层岩土,应说明以下内容:

①分布:

通常有“一般”、“更一般”、“广泛”、“更广泛”、“有限”和“仅可见”等术语。

对于分布一般、范围较广的层位,应说明漏孔段;对于分布有限的层位,应说明其分布的孔段。

②埋藏条件:

包括顶埋深度、标高和厚度。

如果场地较大,分层埋深和厚度变化较大,应指出埋深和厚度最大和最小的孔段。

③岩性和状态:

土层描述颜色、成分、饱和度、稠度、密实度、分选等;岩层应描述颜色、矿物成分、结构、构造、节理裂隙发育、风化程度和岩芯完整性;裂缝的发育应描述裂缝的产状、密度、开闭特性和充填情况;至于岩芯的完整性,除了区分完整、相对完整、相对破碎、破碎和极度破碎外,还应描述岩芯的形状,即可分为长柱、短柱、饼状、碎片等。

④取样和试验数据:

应说明样品数量和主要物理力学性能指标。

岩土工程试验的结果应尽可能列在清单中。

本文只能描述决定土层机械强度的主要指标,如填土的压缩模量、粉土和淤泥质土的天然含水量、粘性土的孔隙比和液体指数、粉土的孔隙比和含水量、红粘土的含水率和液塑比。

对于所描述的每个物理和机械指标,应有区间值、一般值和平均值,最好是最小平均值和最大平均值,以便由设计部门选择。

⑤原位测试:

包括测试类别、测试次数和主要数据。

还应说明区间值、一般值、平均值和数理统计后的修正值。

⑥承载力:

根据岩土试验数据和现场试验数据分别校核计算承载力标准值,然后进行综合判断,给出承载力标准值的推荐值。

2.3地下水描述

地下水是决定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的重要因素。

报告中必须论及:

地下水类型,含水层分布状况、埋深、岩性、厚度,静止水位、降深、涌水量、地下水流向、水力坡度;含水层间和含水层与附近地表水体的水力联系;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条件,水位季节变化,含水层渗透系数,以及地下水对混凝土的侵蚀性等。

对于小场地或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勘察场地,论述的内容可以简化。

有的内容,如水位季节变化,并非在较短的工程勘察期间能够查明,可通过调查访问和搜集区域水文资料获得。

地下水对混凝土的侵蚀性,要结合场地的地质环境,根据水质分析资料判定。

应列出据以判定的主要水质指标,即ph、hco-3、so2-4、侵蚀co2的分析结果。

2.4场地稳定性场地稳定性评价主要是选址和初勘阶段的任务。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1)场地所处的地质构造部位,有无活动断层通过,附近有无发震断层。

(2)基本地震烈度,地面峰值加速度。

(3)无论是靠近河流、湖泊和海洋,还是靠近陡峭的悬崖和深谷。

(4)场地及其附近有无不良地质现象,其发展趋势如何。

(5)地层产状,节理裂隙产状,地基土中有无软弱层或可液化砂土。

(6)地下水对基础有无不良影响。

报告对场地稳定性作出评价的同时,应对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增强建筑物稳定性方面的措施提供建议。

2.5其他专门要求论述的问题对于设计部门提出的一些专门问题,报告应予以论述,如饱和砂土的震动液化、基坑排水量计算、动力机器基础地基刚度的测定、桩基承载力计算、软弱地基处理、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等等。

2.6结论与建议结论是勘察报告的精华,它不是前文已论述的重复归纳,而是简明扼要的评价和建议。

一般包括以下几点:

(1)对场地条件和地基岩土条件的评价。

(2)结合建筑物的类型及荷载要求,论述各层地基岩土作为基础持力层

可能性和适用性。

(3)选择承台层,提出地基形式和埋深。

采用桩基础时,应推荐桩型、桩径、桩长、桩周土摩阻力、桩端土承载力等标准值。

(4)地下水对地基施工的影响及防护措施。

(5)基础施工中应注意的相关问题。

(6)建筑物是否抗震。

(7)其他需要特别解释的问题。

以上七个方面的内容不应列在所有调查报告中。

由于场地和地基岩土的差异,不同的建筑物类型和测量精度,反映在不同项目的调查报告中的焦点当然是不同的。

综上所述,上述概况、地基岩土体分层及其物理力学性质、地下水的简要描述、结论和建议是各调查报告中必须说明的内容。

总之,根据调查项目的实际情况,力求报告完整、有重点、有组织、简洁、论据充实、结论明确、简洁、合理、适用。

3图表编制要点

3.1主要图纸

(1)勘探点(钻孔)的平面位置。

主要内容:

①建筑平面轮廓;②钻孔类型、数量、深度和孔口标高;区分技术孔、鉴定孔、抽水试验孔、取水取样孔、地下水动态观测孔和特殊试验孔(如孔隙水压力试验孔);③剖面线及编号:

剖面线沿建筑物周长、中轴线、柱线及建筑群布置;对于大型施工场地,应设置垂直和水平剖面线;④地质边界和地貌边界;⑤不良地质现象和特征地貌点;⑥测量用坐标点、基准点或特征点;⑦地理位置。

对于较小的网站,只有五个项目①,②,③,⑥和⑦通常情况下会显示。

标记地理位置的最大优点是便于在文本中描述相关位置。

本图一般由甲方提供的建筑平面图补充,比例一般为(1:

200)~(1:

1000)。

(2)钻孔工程地质综合柱状图。

钻孔柱状图的内容主要包括地层代号、岩土分层数、层顶深度、层顶高程、层厚、地质柱状图、钻孔结构、岩心回收率、岩土取样深度和取样数、原位测试深度及相关数据。

在地质柱状图上,第四系与下伏基岩应呈不整合接触关系。

柱状图顶部应标明钻孔编号、坐标、孔口高程、静态地下水位、埋深、施工日期等。

直方图的比例通常为1:

100或1:

200。

(3)工程地质剖面图。

该图是基础设计的主要图。

其质量的关键在于:

剖面线布置是否合理;地基岩土体分层是否正确;分层边界,特别是透镜体层与岩性梯度线的连接是否合理;剖面线纵横比例尺的选择是否合适。

关闭

于剖面线的布设和地基岩土分层原则,此前

已经讨论过了,不再重复。

如果分层正确,一般来说,分层线的连接将是自然的、平滑的,产状平坦的第四系,尤其是全新世土层,不会被拉入陡坡,或者会出现新老层位交错等不合理现象。

同一层位之间的相变应通过岩性梯度线清楚显示。

同一层中的透镜体层理和透镜体夹层应在不同剖面线上相互照顾,以显示其分布范围。

剖面比例尺的选择应尽量使纵横比例尺一致或相差不大,以真实反映地层产状。

通常,水平刻度为(1∶200)~(1∶500),垂直刻度为

(1)∶100)~(1∶200).剖面图上必须标明剖面线编号,如6-6'或f-f'。

对于剖面中的每个孔柱,应注明分层深度、钻孔深度和岩性模式,以及岩土取样位置、原位测试位置和相关数据(如标准贯入锤击数和分层承载力建议值)。

在剖面侧面,应使用垂直线刻度标记标高,孔口标高必须与标记的标高一致。

剖面上相邻孔之间的距离以数字表示,并附上岩性图例。

(4)特殊图纸。

常用的有表层软土等厚图、软弱夹层底板等厚图、基岩顶面等厚图、强风化、中风化或微风化岩石顶面等厚图、硬塑或硬土等厚图,不用说,这些图纸有自己的基础设计用途。

有些地图也能反映隐伏地质条件,如中等风化顶面的等深线图,可以反映隐伏断层;在等深线上线性延伸的海沟通常是断层经过的部分。

根据测量要求和关键点,不为每份测量报告制作特殊地图。

3.2主要表格和表格

(1)岩土试验结果。

按岩土分层,按孔号、样号顺序制备。

统计值列在每层之后,如区间值、一般值、平均值、最大平均值和最小平均值。

(2)原位测试成果表。

分层按孔号、试验深度编制,要列统计值,并查算分层承载力标准值。

(3)钻孔抽水试验成果表。

按孔号、试段深度编制,列出静止水位、降深、涌水量、单位涌水量、水温和水样编号。

(4)桩基力学参数表。

如果建议采用桩基础,应按选用的桩型列出分层桩周摩擦力,并考虑桩的入土深度确定桩端土承载力。

除上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