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登封市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813962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42.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登封市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河南省登封市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河南省登封市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河南省登封市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河南省登封市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河南省登封市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河南省登封市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河南省登封市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河南省登封市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河南省登封市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河南省登封市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河南省登封市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河南省登封市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河南省登封市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河南省登封市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河南省登封市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河南省登封市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河南省登封市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河南省登封市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河南省登封市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登封市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试题.docx

《河南省登封市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登封市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试题.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省登封市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试题.docx

河南省登封市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试题

河南省登封市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试题

第1卷

评卷人

得分

一、单选题

1、表格内容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据此可知(      )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决绝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2、

                                    记述

             出 处

“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旧唐书·唐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旧唐书·太宗本纪》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站于泾州,败绩。

《新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

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

《新唐书·太宗本纪》

表格内容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3、  在公元前9至前8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

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  )

A.宗教信仰意识淡B.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C.理性占据主导地位D.神话的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

4、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

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

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

A.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B.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

C.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D.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5、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6、  《荀子·儒效》: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

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

材料不能说明(   )

A.王族是分封的主要对象B.王权借助神权维护统治

C.诸侯必须服从周王命令D.血缘是连结政治关系的纽带

7、《史记·楚世家》记载了楚庄王向周定王“问鼎小大轻重”一事,这说明了(    )

A.楚王关注青铜鼎的铸造B.楚王想替代周王号令天下

C.楚王欲与周王平分天下D.楚王想要兼并其他诸侯国

8、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的同心圆波的性质……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人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这是(  )

A.“大同社会”理想的表现B.宗法观念的反映C.“三纲五常”原则的体现D.分封制度的反映

9、《荀子·儒效篇》记载: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这一记载反映了西周实行的是( )

A.宗法制B.分封制C.禅让制D.郡县制

10、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天”。

“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 (   )

A.率士之滨,莫非王臣B.皇权至高无上C.官员直接由皇帝任免D.书同文,人同伦

11、秦朝废除了西周的“世卿世禄”“分土封侯”制度,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

这套新制度的基本组织结构是(   )

①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②中央机构由三公九卿组成

③地方行政为郡县两级制,由皇帝直接任命官员④主要官吏的选任,不论亲疏,选贤任能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2、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

这一考古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

A.政治上四分五裂B.出现了造纸厂C.地方实行郡县制D.产生了邮递业

13、中国古代文官政治确立后,形成了许多文官派系,这主要是因为有多种“谊”存在,如“姻谊”“乡谊”“年谊”等。

其中“年谊”是指(  )。

A.同年出生的举人或进士B.同年为官的官员C.同年考中的举人或进士D.同乡的举人或进士

14、“……(宋真宗时)经济发展很快,国库充实,但具体数字只有三司使知道。

真宗多次想打听虚实,宰相李沆担心真宗知道了库藏量而随便花销,始终不肯让三司使提供具体数字。

李沆还经常将各地的水旱灾情和“盗贼”情况报告真宗,以使天子了解民间疾苦……”

下列根据此段材料得出的认识,错误的是(    )

A.宋代皇权加强,相权削弱B.真宗皇帝的权力受到限制

C.李沆是个节俭宰相D.李沆是个关心民间疾苦的宰相

15、《明史》中记载:

“(明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表现)。

燮理(治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指宰相),迥乎异矣。

殿阁大学士与宰相“迥乎异矣”主要表现在(  )

A.殿阁大学士仅供顾问,而无实权B.殿阁大学士实际上并未设置

C.殿阁大学士的地位实际上与六部等同D.担任殿阁大学士的人没有办事能力

16、  “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换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

材料意在说明元代的行中书省(  )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使地方保持相当大权力

C.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D.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

17、中国古代,“吏”是贵族或大官随员或职员的通称,秦汉以后,多指没有官位的官府工作人员,但“吏”常常利用办事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   )

A.分封制的长期存在B.官僚政治的弊端C.中央集权的削弱D.相权不断膨胀

18、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

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 )

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

19、有位学者指出:

“中国政治传统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磨擦,不断调整的历史。

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汉武帝为削弱丞相的职权,任用亲信朝臣,在内廷处理国政.形成所谓的"中朝"

B.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财权

D.元朝废除了尚书省和门下省,而将尚书省的六部移至中书省.并掌理一切政务

20、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

妻妾

一般称谓

妻(正室)

A.三哥(20岁)B.四哥(14岁)

妾一

C.大哥(25岁)

妾二

D.二哥(22岁)

A.AB.BC.CD.D

21、钱穆指出,起于元代的行省制度与中央集权不同,“实近似于一种变相的封建,乃是一种分权统御制也”,“此种制度在平时足以障碍地方政事之推进,而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而待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藉。

他认为行省制度在元代(  )

A.实际上是分封制的复辟B.改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C.导致了地方割据D.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22、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

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

这表明(   )

A.皇权渐趋衰弱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

23、某边疆地区出现危机,消息上报朝廷后,皇帝一方面交代兵部尽速调兵迎敌;另一方面责成户部尽速调度粮草,以备部队急用。

幕僚根据皇帝的旨意,草拟诏书,经皇帝确认无误后,直接送至兵部、户部等单位执行。

这一现象最有可能发生在(   )

A.秦朝B.唐朝C.宋朝D.明朝

24、隋唐时期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元朝时在中央也建立了中书省。

他们之间最根本的不同在于( )

A.前者下设六部管理全国政务.后者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

B.前者是立法机构,后者则是行政机构

C.前者为削弱相权、加强贫权而设.后者则为加强对各民族的控制而设

D.前者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后者标志着专制主义达到顶峰

25、“宰相之用舍听之天子,谏官之予夺听之宰相,天子之得失则举而听之谏官,环相为治而言乃为功。

谏官者,以绳纠天子,而非以绳纠宰相者也”

该材料表明(  )

A.皇帝和谏官矛盾尖锐B.皇帝的权力受到宰相的制约

C.监察制度适用于监督宰相D.谏官的职责是规劝君主的过失

26、《文献通考》中记载:

“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

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

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莞库,悉隶三司。

据此可知,该朝政治机构改革( )

A.废除宰相权力,加强皇权B.三省分工协作,相互制约

C.分割宰相权力,加强皇权D.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27、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

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28、一个雅典的公民,他身上不会发生的事情是(  )

A.他可以因个人小事向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申诉B.他可能被选举为执政官

C.他可以和妻子一道去参加公民大会D.他可以对公职人员进行监督

29、有学者说,在古代雅典,“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词”。

这一现象是雅典()

A.政治体制的产物B.社会矛盾缓和的反映C.频繁改革的结果D.思想文化繁荣的体现

30、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同声赞誉梭伦是“优良的改革家”,主要是因为梭伦(  )

A.推翻王权,以贵族制取而代之B.确立了集体领导的任期制和选举制

C.实行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D.确立“陶片放逐法”,最终确立民主制

31、下图为古代雅典“通往公民大会会场路途的交通禁行标志”示意图,被这一“交通禁行标志”禁行的人有(  )

①奴隶②妇女③外邦人④儿童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32、约翰•索利在《雅典的民主》中写道:

“我们不清楚会议成员是如何选出的,但似乎是由三个上流阶层的代表组成。

显然,会议握有相当实权,尤其在监督国家官员和制定公民大会议程时,更是一言九鼎。

“三个上流阶层的代表组成”的是(  )

A.梭伦时期的元老院B.梭伦时期的四百人议事会C.克利斯提尼时期的五百人议事会

D.伯利克里时期的五百人议事会

33、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央集权体制创新,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古希腊罗马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民主和法治,人文精神的滥觞;两大文明薪火相传,相互交融,共同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从文明史的角度出发,二者分别是哪两大文明的杰出代表(   )。

A.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B.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

C.儒教文明和基督教文明D.落后文明和先进文明

34、公元前5世纪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提到,雅典政府有时让行使警察职能的公共奴隶,用染成红色的绳子驱使公民去参加公民大会。

若有人因此在衣服上留下红色痕迹,他将被处以罚款。

这反映出在当时的雅典(  )

A.公民大会形同虚设B.民众失去政治热情C.参政是公民的义务D.政府丧失民众信任

35、 某同学撰写的研究性论文中,包含有以下关键话语:

地理与文明之间的关系、希腊城邦制度与民主政治、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与古希腊文明、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古希腊文化等。

据此判断,该研究性论文的主题可能是(   )

A.地理环境孕育了古希腊的政治文明B.古希腊的城邦制度孕育了平等互利的观念

C.古希腊政治文明与近代文明之间的关系D.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

36、关于雅典民主制度,柏拉图曾指出:

“……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束,他们(指公民)就会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

到最后像你所知道的,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

柏拉图这段话的意思是(  )

A.民主制必须是完全自由的B.雅典民主制度存在一定弊端

C.民主制度维护了公民权利D.雅典法律很不健全

37、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

公民是自己的主人。

公民是轮流地统治或是被统治的。

由此说明雅典民主政治的一个特点是(  )

A.法律至上B.轮番而治C.人人平等D.政权动荡

38、雅典将领阿里斯蒂德被公民大会陶片放逐后,仅过了两年多就被召回,因为波斯大军入侵,需要他参与作战。

打败波斯后,他得以重新任职,而指挥战争获得胜利的功臣地米斯托克利却被陶片放逐。

由此可见(  )

A.多数人的意愿未必代表公平正义B.陶片放逐法是对将领去留的表决

C.直接民主导致了雅典的派系纷争D.主权在民容易导致城邦内部混乱

39、《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关于该法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它是古罗马习惯法的汇编B.它限制了贵族的权力

C.它是当时罗马社会的写照D.它不属于罗马公民法

40、《十二铜表法》中说:

“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奴隶参与了立法B.习惯法的内容被摒弃C.贵族对法律的垄断被打破D.成文法的规定不能改变

41、某班级组织“罗马凭什么永恒”的研究性学习,从中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罗马法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源头B.罗马建成了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C.罗马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

D.罗马法中蕴含的人人平等等法律观念对后世影响深远

42、伯里克利时代雅典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是(  )

A.公民大会B.五百人会议C.陪审法庭D.十将军委员会

43、罗马帝国的皇帝高度重视法制建设的目的是(   )

A.为更好地控制臣民B.为了更好地统治庞大的帝国

C.为了平息被征服民族的斗争D.法学家的积极倡导

44、公民法和万民法之间的区别开始消失是在(   )

A.公元前5世纪中期B.公元前3世纪中期C.公元1世纪后期D.公元3世纪初

45、关于罗马法的地位和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它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B.它是现代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

C.它是世界各国制定法律的基础D.它的影响也波及到亚洲

46、假设你是中国秦朝的丞相,当你与同时期的罗马元老院成员相遇时,在治国原则上的最大分歧是

A.“秦法”与《十二铜表法》B.“郡县制”与“元首制”

C.“皇权至上”与“政事共商”D.“三公九卿”与“公民大会”

47、 “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

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

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强调了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B.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

C.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民主制度D.政治文明完全由自然地理环境左右

48、“隋唐时期,中国拥有先进的政治体制”。

这主要指的是(  )

A.三公九卿制B.行省制C.内阁制D.三省六部制

49、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

这体现了(  )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50、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曾说:

“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真不免为独夫专制之黑暗所笼罩者。

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

对其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明朝废宰相造成了政治的极度黑暗B.在明朝以前政府并不完全直接统属于王室

C.明朝以前的中国社会并非专制社会D.明清两代都是极端专制集权的社会

评卷人

得分

二、材料题

5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雅典居民中,20万奴隶和3.2万外邦人是被剥夺政治、法律权利的;在16.8万雅典人中,假定成人居半,是8.4万人,其中妇女毫无权利,所剩全权公民男子就只有4.2万人了。

其中,第三等级公民占2.5万人、第四等级占1.6万人,第一、二等级大奴隶主和大所有者公民就不过1000人而已。

材料二:

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中说:

“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

”“在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

”“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请回答:

1.在雅典公民分成四个等级是哪位政治家改革的内容?

划分等级的依据是什么?

有何意义?

2.伯利克里说的“全体人民常握权力”请举例说明.

3.在雅典是否真正做到了权力由全体人民掌握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5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法律保护除奴隶以外的自由民的权利,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享有国家全面保护的公权和私权。

                                                                                                                                                                            ——万民法

材料二2世纪时的罗马皇帝哈德良说:

“皇帝的命令就是最高的法律。

材料三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

                                                                                                                                                                      ——《十二铜表法》

材料四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服从“命运”的安排,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

                                                                                                                                                                          ——《民法大全》

请回答:

(1)材料二、四与材料一的观点有何矛盾之处?

(8分)

(2)材料三中的规定体现了怎样的财产原则?

(4分)

(3)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制定罗马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6分)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

答案:

C2.答案:

C3.答案:

B4.答案:

A5.答案:

A

6.答案:

B

解析:

从“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来看,王族是分封的主要对象,也就是说,血缘是连结政治关系的纽带,排除A、D,从“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来看,就是说,不听话的就不分封,也就是说,被分封者必须要服从周王命令,排除C。

7.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査西周时期礼崩乐坏的史实。

礼乐制度就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制定规则和仪式,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

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鼎”是权力的象征,“楚王问鼎”,意指楚王想代替周王号令天下。

8.答案:

B

解析:

题干材料描述的是宗法群体亲疏远近的人际关系格局。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亲属关系为纽带组成,波纹的远近可以表示社会关系的亲疏。

这种强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社会群体,是宗法制的反映。

9.答案:

B

解析:

CD不对,禅让制是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时期推选首领的制度,夏朝建立后被世袭制取代;郡县制是春秋战国时期形成雏形,秦朝全面推行。

A属于西周制度,但根据材料中“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知主要是指分封制。

点评:

周朝对建国的元老、功臣、亲属和先世的后代等进行大分封。

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和巩固西周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封制”在周朝时期是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划分为诸侯的封建制度。

分封的办法是把王畿(首都地区)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亲属、功臣、元老,建立起诸侯国,以镇守疆土,保卫王室。

10.答案:

B

解析:

分析题意,首先排除A,A所述情况是指奴隶制时期周朝的情况,C项官员直接由皇帝任免是B项皇权至高无上的典型表现,D项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巩固统治采取的有力的文化措施,是为保障皇权服务的,B、C、D三项比较,B项是最根本最突出的,答案B。

点评:

此题难度较大,解题关键是要注意分析各个选项之间的关系,并且能和题干密切联系,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11.答案:

B

解析:

④主要官吏的选任,不论亲疏,选贤任能,这是墨子的观点。

因此排除ACD项。

秦朝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机构由三公九卿组成,地方行政为郡县两级制,由皇帝直接任命官员,因此①②③项都是正确的。

故选B。

点评:

高考注重对重要的历史概念的考查。

秦朝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其内部存在着两对矛盾,发展趋势是皇权和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中央集权的不断的加强有效地确保了国家的统一。

历朝加强皇权的措施,如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元代的一省制、明代废丞相设内阁等内容都要求掌握。

12.答案:

C

解析:

本题借历史文物考查学生阅读并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由已学知识可知秦代有郡县;封泥是泥块,加盖印章,因此可以排除掉A、B,因其不能通过题干反映出来;由材料中的“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可知材料主要反映出秦实行郡县制史实,D便利题干主旨,故选C。

13.答案:

C

解析:

“年谊”是指由于同年登科而形成的关系,故C项正确。

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