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821223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1.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课时 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1课时 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1课时 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1课时 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1课时 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1课时 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1课时 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1课时 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第1课时 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第1课时 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第1课时 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第1课时 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课时 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docx

《第1课时 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课时 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1课时 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docx

第1课时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

第四节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第1课时 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阅读教材P56图7-30“长江三角洲地形分布”及“阅读”,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分析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阅读教材P56图7-30“长江三角洲地形分布”,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形和气候特点。

3.阅读教材P57图7-31“长江三角洲区域交通分布”及教材P57文字,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交通和对外开放情况,掌握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发展新格局。

4.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上海的经济发展特色,理解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5.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两翼的经济发展状况,知道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两翼与核心的经济联系,感悟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长江三角洲地形分布图”和“长江三角洲区域交通分布图”,利用小组合作讨论方法,从而获得该区域范围、位置、自然地理特征、交通运输方式等地理信息。

2.初步掌握经济地图的阅读方法,掌握本节教材所渗透的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能够在新情境中迁移运用。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通过了解长江三角洲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初步树立区域协作、共同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重难点

重点

  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新格局。

难点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所具备的优势条件。

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涉及上海市、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区域分布相对比较复杂,出现的地名也很多,会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在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本节的主题——“区域内外联系”来开展教学活动,切忌让学生死记硬背地名等记忆性内容。

考虑到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强的时代性,教师应及时收集能反映本区域经济联系和发展的最新资料,力求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地理学的角度看待问题和思考问题。

课题

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

分步导学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导入课堂

  大屏幕上展示“上海洋山港集装箱码头”“中国四大工业基地”“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世博会”“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图片,“苏州景观”“钱塘江大潮”“杭州景观”“杭州湾跨海大桥”图片,学生欣赏。

师:

如此美丽的地方,令人神往。

你们想到那里看看吗?

 由一组最具“长三角”特色的图片导入,直观、形象,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学习新知

  一、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

1.读图:

要求学生在教材P56的图7—30“长江三角洲地形分布”图上,找出长江、钱塘江、太湖、京杭运河、黄海和东海等地理事物。

一生到台前在大屏幕上找出上述地理事物。

(师生共同订正)

2.阅读教材P56的“长江三角洲的范围”一段文字,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特点。

一生上台指图说一说长江三角洲的范围:

长江三角洲的顶点位于镇江附近,东至海滨,南到杭州湾,北到通扬运河。

包括江苏省东南部、上海市和浙江省的杭嘉湖地区。

(生边指边说长江三角洲的范围)

过渡:

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是由长江和钱塘江的泥沙淤积形成的滨海平原,土地面积约5万平方千米,是我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

师:

大屏幕投影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长江三角洲河网密布的景观图及下述材料。

材料:

长江三角洲面积约为5万平方千米。

这里地势低平,海拔基本在10米以下,零星散布着一些孤山残丘,这里是我国河网密度最高的地区,平均每平方千米河网长度达4.8~6.7千米。

平原上共有湖泊200多个。

本环节的“自主学习”主要涉及长三角的区域概况。

由于学生在上一节已经学习了“珠三角”的有关知识,对于学习长三角的方法已经掌握,本节课中相当于方法演练,既可以进一步熟练方法,又可以掌握长江三角洲的基础知识,为进一步学习和讨论打好基础。

(续表)

课题

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

分步导学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

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

“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学习新知

  3.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和图片,以小组为单位总结长江三角洲在地形、气候、河湖等方面的自然特征。

小组一:

地形

小组二:

气候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

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小组三:

河湖

师生总结:

长江三角洲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可简单地阐述为:

地势低平,气候湿润,土地肥沃,河网纵横。

4.在这样优越的自然条件下,当地的农业发展水平、人口、城市的分布上又有何特点呢?

材料:

长江三角洲河川纵横,湖荡棋布,农业发达,人口稠密,城市众多。

农业产水稻、棉花、小麦、油菜、花生、鱼虾等,是中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

工商业发达,经济基础雄厚。

长江三角洲经济圈是全国最大的经济圈,综合实力第一,其经济总量相当于全国GDP的20%,且年增长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5.投影展示“长江三角洲区域交通分布”示意图。

(1)说出该区域有哪些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

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

“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生:

铁路、公路、水运,南京、上海、杭州还有航空运输。

师:

同学们说的对,从地图上获得信息不仅仅要看显性的信息,还要利用我们所学过的知识找出其隐性的知识,这样才能从图上完整、准确地得到我们想要的信息。

师:

同桌合作,请在图上找出京沪铁路、沪杭铁路、上海港、洋山港、宁波港、上海航空港、南京航空港、杭州湾跨海大桥。

生在图上一一找出。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

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2)默读教材P58的阅读材料“上海港”,了解上海港在我国的位置、地位与祖国内地的联系与发展。

师:

(指图说明)以长江三角洲为主体的长江三角洲区域,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长江流域的结合部。

这里拥有河运、铁路、公路、海运、航空等众多运输方式,为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提供了便利。

6.投影展示下列材料。

材料:

1984年,长江三角洲区域内的南通、上海、宁波3个沿海城市,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对外开放城市。

1985年2月,长江三角洲被国务院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8年3月进一步扩大长江的开放范围。

自1983年至今,区域内有多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如:

上海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江苏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苏州工业园区、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

运用小组展示的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让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其他小组通过倾听、评价和质疑,也不同程度地参与,使整个学习活动面向全体。

 

这一环节是在学生完成了“小组展示交流”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的,体现了关注学习过程,先学后教的原则。

并在教师分析中,自然而然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另外,师生在共同活动中,充分利用地图,从地图上获得我们想要的大量信息。

(续表)

课题

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

分步导学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学习新知

本区域的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文化、服务业等行业。

渣打银行、法国兴业银行、美国花旗银行等多家外国银行入驻长江三角洲区域,2019年9月30日,花旗集团中国子公司已获准在新成立的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分行,由此成为首批进驻该自贸区的外资银行。

生阅读材料。

教师帮助解读:

(1)长江三角洲区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

从上述材料中可知,长江三角洲区域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为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提供了空间。

师总结:

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

(2)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是中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这也为该区域的内外联系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师总结:

经济实力雄厚。

读教材P57图7—31,同桌合作完成P58活动2、3、4。

(1)一生上台指出“沪宁杭”“苏锡常”“杭嘉湖”各指哪些城市。

其余学生订正。

(2)投影展示教材P58活动题3,描述长江三角洲内外联系所具备的优势条件。

长江黄金水道、稠密的公路网、多条铁路穿过、现代化的港口群、多个航空港等(任选三个填入空白框)。

(3)学生讨论活动4,师巡回指导。

小组一:

长江沿途风光秀丽,可为当地发展提供旅游资源。

小组二:

长江沟通了沿海与内地,内地可通过长江进入国际市场。

小组三:

沿海地区先进的技术、信息、产业可通过长江向中西部地区传递、转移、推进。

小组四:

长江沿岸城市众多,许多城市都是我国著名的商业中心,如:

上海、武汉、南京、重庆。

长江把这些商业中心连接了起来。

……

师:

从小组的发言我们知道,长江在区域与区域之间的联系起到了纽带作用,从而为区域的发展提供了优势互补的可能。

再一次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教师适时点拨激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不过,有了前一次的交流,这一次可以变换一下活动形式,先同桌合作完成,然后小组内相互补充,形成一个完整答案,最后再分组展示,这样就把学生个人学习与小组合作结合起来。

(续表)

课题

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

板书设计

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一、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

1.形成原因:

长江及钱塘江的泥沙淤积而成,是我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

2.自然和人文特征:

“鱼米之乡”“丝绸之乡”。

3.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优势条件:

(1)位置优势

(2)交通优势

(3)政策优势

第五节(4)经济优势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读图、析图,了解了长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及其自然地理特征;通过材料分析,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学习了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的优势及长江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同时,也使得我们从中领悟到加强区域内外协作、共同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教学反思

  本教学设计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掌握基本地理事物,利用地图进行观察、比较分析获得地理知识,从而形成地理事物空间分布观念,掌握一定的读图、运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引导学生利用材料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归纳,从而培养了学生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亮点体现在:

1.导入新课时,欣赏一幅幅图片,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渴望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上。

2.学习长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等地理知识时,采用读图、析图的方法,培养了学生们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3.学习长江三角洲自然环境特征及经济发展水平时,利用数据说明,使学生们感知到科学的严谨性。

4.学习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的优势条件和长江对区域发展的作用时,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培养了学生们团结协作的精神。

不足之处:

学生回答问题容易漏点,不能够从整体上去把握。

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缜密的思维训练,在分析前对学生进行引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