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工程学院转型人才培养方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821392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2.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工程学院转型人才培养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江西工程学院转型人才培养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江西工程学院转型人才培养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江西工程学院转型人才培养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江西工程学院转型人才培养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江西工程学院转型人才培养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江西工程学院转型人才培养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江西工程学院转型人才培养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江西工程学院转型人才培养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江西工程学院转型人才培养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江西工程学院转型人才培养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江西工程学院转型人才培养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江西工程学院转型人才培养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江西工程学院转型人才培养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江西工程学院转型人才培养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江西工程学院转型人才培养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江西工程学院转型人才培养方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江西工程学院转型人才培养方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江西工程学院转型人才培养方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江西工程学院转型人才培养方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工程学院转型人才培养方案.docx

《江西工程学院转型人才培养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工程学院转型人才培养方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西工程学院转型人才培养方案.docx

江西工程学院转型人才培养方案

江西工程学院转型人才培养方案

附件

关于构建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的

人才培养模式方案

一、提高构建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

世界经济和产业格局的重心正在回归实体经济,而土地成本、人力成本的增加使得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的成本优势正在逐渐丧失,只有加强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才能够实现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的真正转化。

(一)经济转型的认识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关键时期,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正在减弱,寻找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已经迫在眉睫。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我国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低成本优势将逐步丧失,在低端市场难以与低收入国家竞争。

同时,由于研发能力和人力资本条件制约,在中高端市场则又难以与高收入国家抗衡。

为应对这一“上下挤压”环境的挑战,必须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科技的投入,提升教育质量,提高受教育者的创造力和独立性;也需要创新科研体制,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和成果应用的主体。

(二)教育转型的认识

2013年6月,在教育部的指导下,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成立,联盟致力于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的分类管理,完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联盟成员定位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首批35所高校加入。

2014年4月25日,在河南省驻马店召开了由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主办,以“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为主题的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

2014年6月16日,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组织编制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

2014年11月4日,教育厅下发《关于在全省普通本科高校开展转型发展试点工作的通知》,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

(三)对应用技术高校的认识

教育部把引导1999年以来升本的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等方面转型发展,社会上部分人错误解读为640多所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向职业教育转型,把应用技术型高校理解成本科高职。

这是由于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以大专层次为主体,于是社会上就把高等职业教育等同于高职高专;把引导部分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高校,说成是转为高职,从而引发了部分地方新建本科高校以及高职高专不必要的焦虑。

其实,在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持续增高的形势下,教育部党组提出引导全国1999年以来升本的640多所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并给出了三种路径建议:

一是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二是向文理学院方向发展,三是办成城市大学。

(四)人才培养的认识

(一)以“学分制”为抓手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多样性、个性化、有特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自2014级本科生开始实施学分制管理,按照学分制的要求,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运行模式进行全面改革,引导广大教师以培养学生应用型专业素养为目标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能力,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分制的实施,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以“应用型”为核心不断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为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各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工作中坚持“走出去、请进来”,一方面,加强对相关行业企业的调研,明确培养规格和用人单位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形成专业人才需求报告,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另一方面,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主动邀请行业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和高校专家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中,虚心听取其对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把行业企业对人才的素质、知识、能力的要求融入到课程体系,共同研讨论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三)形成了“教研学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经过长期办学积淀与锤炼,形成了以“六个一”、“五个合”、“四个紧”为内核的“教研学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了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六个一”即开设一个专业,对接一个产业,创办一所研究机构,举办一个企业实体,参加一项全国竞赛,创建一批校企合作基地;“五个合”即专业与产业融合,课程与前沿契合,教学与科研汇合,学院与企业联合,教师教学与学生参赛结合;“四个紧”即紧跟时代,遵循规律;紧贴市场,革新育人;紧扣技术,引领产业;紧密联系,完善体系。

二、创新理念,准确定位

学校研究编制的《江西工程学院2014-2018年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学校的发展定位是应用型、地方性、教学型、多科性,把学校建成以培养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具有一定学科优势和特色的地方性、教学型普通高等学校,学科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巩固基础学科,大力开设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工程和应用性学科专业。

学校初步形成“教研学做一体化”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开设一个专业,对接一个产业,培育一支团队,举办一个实体,参加一项竞赛,创建一批基地”的人才培养思路,形成了教育教学的基本思想和发展目标体系。

2014年底,在学校全体教师大会上,董事长杨名权强调:

在今后5年,学校要坚持“优化结构、强化特色,内涵发展,提高质量”的方针,进一步突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坚持满足学生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育人理念,大力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善办学基础条件,着力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促进产学研用相结合,在建设有鲜明特色的地方性应用型高校中实现新突破。

三、做好规划,明确目标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内涵建设转型”为抓手,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人才培养主要路径,以培养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为主要任务,坚持应用创新,为工程技术的开发、应用、推广和创新提供更有力的智力支撑。

全面提升我校服务地方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努力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质量。

办学目标定位:

以应用性技术研发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为主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建设为学校办学目标。

层次定位:

以本科教育层次为主,适当发展应用技术型的专(职)业硕士教育与专(职)业博士教育层次。

学科专业定位:

以应用、特色、品牌为导向,根据地方社会经济建设需要和学校自身办学历史与条件,理、工、经、管、文、艺等多学科专业协调发展。

服务定位:

以面向和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为主。

人才培养定位:

人才培养类型的主体,学术性、研究型大学以培养各专业领域的以学术研究为基础的科学型、研究型人才为主,高职高专则以培养各职业领域的高技能型人才(技术员、技术工人)为主,应用技术高校则以培养各职业领域的工程型、技术型人才(工程师、设计师等)为主,我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是构建以就业需求和素质养成为导向的实践性、创新型、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国际化视野的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专门人才。

四、构建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的的专业格局

学院充分依托电子技术学科优势,前瞻电子技术在当代各专业领域的应用,着力构建“大电子”专业群,实现应用型创新。

如进行智能机器人应用技术研究;与网络工程相结合,发展物联网控制技术;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相结合,发展LED照明、太阳能电池等应用技术;与土木工程相结合,发展智能楼宇控制应用技术;与企业商务相结合,开展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研究;与企业管理相结合,进行生产流程优化设计和柔性控制;与财会管理相结合,掌握财会电算化技术;与艺术设计相结合,进行产品的封装造型设计等。

大电子专业群的构建,实现了优势教育资源在相关专业领域的交叉应用与拓展,为培养人才提供了学科平台。

学校将进一步凝炼和升华这些特色和传统,为转型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继续走好“紧跟时代,遵循规律;紧贴市场,革新育人;紧扣技术,引领产业;紧密对接,完善体系”的学校发展路径。

一是建设为新余市主导产业和产业基地培养人才的专业群。

如根据新余市建设国家能源城市的人才需求,增设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光伏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物联网工程技术、新能源应用技术等专业;根据建设信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基地的人才需求,设立软件工程、物流工程等专业。

二是建设为新余市构建和谐社会培养人才的专业群。

如物业管理、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工程监理、音乐表演等专业。

五、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

(一)坚持立德树人

中共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坚定有力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核心问题。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提出揭示了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指明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明确了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

“立德树人”既是教之本,必为师之范。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关键,教师素质决定着教育质量,而师德形象是最重要的教师素质。

教师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塑造优秀的师德形象。

首先,教师要具备优秀的政治素质,主要包括政治理论水平、思想觉悟程度和道德水平。

其次,教师要严格规范个人文明行为。

孔子曰: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总是把教师当作模仿学习的对象。

因此,教师要注意从细微处入手,从点滴做起,以文明的行为、整洁的仪表、和蔼的态度影响学生。

最后,教师要将爱融入教育始终。

教育爱是教师师德的核心,坚持爱的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基础,它是一个教师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师德素养。

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大学生用心交流,平等地关爱每一位学生,做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参与者和见证者。

(二)加强教材建设

国家教育部在《关于“十五”期间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建设与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

高校教材建设历来是高等教育重要的基础建设之一,作为高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教材是学生学习之托,教师施教之据。

教材建设不但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高等学校三大基本建设项目之一,而且是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成果的具体体现,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

1.教材建设应集思广益

编写教材需要多方面听取意见和建议,需要集众人之智慧,博众人之所长。

要在教材中全面、准确地阐述本学科先进理论与概念,充分吸收本学科国内外前沿研究成果,科学系统地归纳本学科知识点的相互联系与发展规律,富有特色,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符合教学规律和认知规律,富有针对性、实用性,注重素质教育,具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因此从教材大纲、目录的撰写时,就应注意广泛听取相关教师、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不仅要听取本校相关教师和专家的意见、还要充分听取有关兄弟院校相关教师的意见和建议、编者对收集的建议和意见要进行认真整理、选取其精华、博采众长、凝练特色。

2.加强自身特色教材建设,构建优质教材奖励体系

为适应本科办学需要,学校不仅要做好基本教材的组织、建设工作,同时,要尽量结合院校、专业及学科自身特点,依托校内外相关专家,有计划、有步骤、有层次地编写一批具有自身专业特色、学科特色以及院校特色的精品、特色教材,并实现由校级向市厅级、省部级以及国家级相应级别教材的有序提升,构建较为全面的优质教材体系。

对于教材建设成效明显,教材选用和评估管理科学、规范,教材使用效益显著,学生满意,教学质量高的教学单位及其教学管理人员,学校应提供一定的经费并给予一定的表彰奖励。

对于由本校教师主编、参编和独立撰写获国家级规划教材立项的教材,以及由本校教师主编或撰写的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励的教材,学校应给予奖励。

(三)改进理论教学

1.课程设计中适当增加理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在注重实践课开设的同时,不能忽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这里不仅包括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还包括其他相关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尤其要注意增开一些方法论方面的课程,提升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自主总结、自主动手等方面的能力,促使学生具备从实践中学习和总结理论、甚至发展理论的能力,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

2.教师应该注重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维的引导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引导学生的思维能顺应的发散,对诸多相互联系的问题进行思考、总结,锻炼其自主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

3.理论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必须多样化

要理论联系实际应多采用“案例教学”和“现场教学”;要吸引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就要用多媒体教学和启发式教学;要让学生喜欢听教师的课必须注意丰富自己的教学语言活跃课堂气氛,注意情感渗透,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拉近师生间距离;

(四)强化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比理论教学更具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与创新性。

它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态度,训练学生概括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

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1.加大实践课程比例,增加实践课程学时数

随着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高等教育要更加突出对普通劳动者的培养,更加注重应用型、技能型和操作型人才的培养。

应用型院校人才培养应立足于受教育者的个人发展和职业生涯,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理论水平、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通过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可转换能力、专业化操作能力和综合能力,为社会输送适合的专业技术人才。

因此,应用型本科专业应加大实践课程的门数和课时数,在坚持“厚基础、宽专业”的原则下,适当压缩一些理论教学课时,提高实践教学的比例。

2.改善校内实践教学条件,加强实践教学

改变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加强实验室仿真模拟建设。

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仿真模拟和网络实验技术”多媒体技术,建立仿真实验室是解决实习条件不足的一条有效途径。

仿真模拟实验使实践教学的内容逼真丰富,学生通过仿真实验和仿真软件的使用,在模拟现实的环境中体验专业化操作过程,了解课堂所学理论在实际过程中的具体应用,既增强了学生对专业的体验,也训练了学生的信息应用技能,实践效果十分显著。

3.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我校是江西省教育体制改革项目“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双促机制的构建”试点单位,我校将充分利用这一平台,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项比赛,砥砺学生职业技能,强化学生动手能力。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各级各类竞赛和比赛活动,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

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也可加强与兄弟院校的交流,提高我校的知名度。

学生11次获得江西省大学生电子设计制作现场赛团体第一名。

仅2013年以来,在全国机器人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等各项赛事中,学院代表队获全国一等奖5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14项。

学院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实践教学特色被《中国教育报》专文报道。

学院被列为江西省教育体制改革“‘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双促机制的构建”项目试点单位。

(五)推进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提升学校教育质量、促进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标准对接的有效途径。

学校要实现“专业围着产业转、课程围着生产转、教学围着岗位转、教材围着项目转”的目标,必须通过校企的“共建”来完成,学校可具体采取以下四项措施。

1.共建“目标”

学校应针对市场和企业的需求,通过成立的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专业指导委员会,会同行业、企业领导和专家参与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同确定详实的培养目标。

2.共建“计划”

学校应充分听取来自企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校企双方共同确定课程体系、实验实训安排、毕业设计与毕业考试等。

3.共建“课程”

学校应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参与课程改革,按照企业的要求确定课程结构、选择课程内容、开发专业教材。

如学校充分听取企业意见,把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团队精神等现代企业所需的职业素质。

学校邀请企业技术骨干参与精品课程的开发,提高课程建设的质量。

4.共建“基地”

校企双方应采取多种形式共同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

如学校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时,以“实景操作场所”为目标,与企业一起全面营造或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与职业氛围,强化“5R”理念,呈现真实的企业环境、真实的项目经理、真实的项目案例、真实的工作压力、真实的工作机会,提升实训效果。

(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1.全面认识校园文化,增强校园文化建设自觉性

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文化精神、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的有机统一体,是师生共建共享的文化,是开展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辅助手段。

全面认识校园文化的内涵、地位和功能,必须树立全员共建校园文化的意识,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凸显校园文化特色,培育校园精神

大学校园精神是师生员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整体反映,是师生员工的理想追求、情感品格、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的整体呈现;是学校建设发展的潜力和结果的综合体现;是学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学校要善于结合自身历史传承、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行业影响和社会声誉、所处地域文化环境以及对外来文化吸收借鉴能力,努力培育特色鲜明的个性校园精神。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领导,掌控意识形态

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增加人财物投入,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管理和指导,着力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切实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建立健全统一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领导、管理、协调、指导机制,整体规划,统一部署,形成完善的考核激励体系;引入激励、竞争和创新机制,打造文化活动品牌;加强校内出版物的引导、管理和学术、社团活动的监督管理;加快校园信息化建设步伐,打造健康积极的校园网络文化等。

4.加强理论研究,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建设发展的基础性建设,事关提升高校行业和社会影响力的重要工作。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理论引领着实践,实践又推动理论创新”。

为了充分发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在建设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开展校际交流和考察,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理论和实践创新,努力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促进学校事业健康发展。

(七)拓展对外交流

加强内外交流与合作,引导一种良好的竞争精神,实现高校之间的强强联合和优势互补,形成和谐的人际氛围,合理地整合人才,用好人才,有利于普通高校的蓬勃发展。

拓展办学理念,广开办学渠道,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和沟通,可以了解各自的优劣,寻找合作的突破口。

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⑴人员来往。

不论是教师还是教学管理队伍都应加强对外交流合作,获得与时俱进的教学思想观念,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的实践经验,为教育教学及管理改革发挥直接作用;⑵合作办学。

利用重点学校的学科优势和普通学校的现有师资,合作招收硕士生等;⑶合作开展科研活动。

争取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免费使用实验室及有关资源;⑷共享教学资源。

共享先进仪器设备;外聘知名教授,为学科和硕士点建设凝聚力量。

六、改革教学模式

(一)教学内容改革

我校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是:

围绕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以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为先导,以优质课程建设为抓手,以强化学生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核心,整体优化课程体系,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各类课程建设,形成一批教学质量高、特色鲜明的优质课程群。

1.积极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突出课程内容的先进性、适应性和整体性

(1)全校统一按照“三板块两环节”模式构建课程体系,“三板块”即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两环节”即创新创业环节和实践类拓展环节。

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教育课程、专业基础教育课程、专业课程、职业教育课程四个方面组成。

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适当压缩基础理论的课时,优化课程结构和空间,增加实践教学的时间与力度;建立张驰有度的课程体系,开设涉及范围较广的选修课;以社会的需求为依据,使学校的专业与未来的职业得以良好的衔接,在不同的专业方向中安排相应的职业教育,实现人才的同步分流培养。

(2)全面开展模块化课程改革。

遵循“学科导向向专业导向转变,知识输入向能力输出转变”的应用型课程改革理念,首先根据人才培养定位,以专业能力的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为基础,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和能力培养要素;其次,根据能力要素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等的要求,确定对应的支撑知识点;最后,打破课程之间的界限,将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由相关联的能力要素对应的知识点及知识应用组成模块,构成整个模块化课程体系。

由此实现教学范式从“知识输入”向“能力输出”的转变,实现学生能力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2.加强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有效发挥优质课程的带动辐射作用

以省级精品课程为引领,强化精品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课程教学团队等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使课程建设达到“信息化、网络化、优质化、共享化”的四化标准,有效发挥优质课程的带动辐射作用。

对课程空间的拓展,不只是局限于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更要拓展至社会的实际生产中。

通过在已建立合作办学关系的企业中进行实际操作,在特定的情境中使教学内容更生动、深刻的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将这三种教学过程所授予的内容真正融会贯通。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使课堂中的理论知识得以验证,还在无形中提高了其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更有兴趣对新知识进行探索。

4.强化“三动”训练体系

一是行业企业推动,坚持对准市场设专业,对准岗位开课程,与市场(企业)保持紧密的对接态势;二是实验实训联动,实验与实训内容紧密相联,实行联动,优势互补,互相促进;三是内训与外训互动,既利用学院现有基地组织实训,又利用社会资源组织学生出校门、下工厂、进企业,进行岗位实践训练。

(二)教学方法改革

1.学校要引导教师自主探索,将改革贯穿在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运行和教学考核这一完整的教学过程中。

在教学准备中,精心考虑教法的选择与培养学生能力的关系,将教法建立在研究学法和学情上;在课堂教学中,“坚持教法改革与学法指导同步推进,在探索和选用先进的教法中,引导学生掌握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

2.增强以教研室、课程组为单位的教学团队协作,通过组织教学观摩课、集体评课、改革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及时总结改革经验,共同研讨并攻破改革难关,破除以往教师单打独斗的改革模式,为改革深入发展提供集体的智慧,形成持久的改革动力。

3.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灵活多样的课堂实践教学活动。

教师授课中采用的案例教学、讨论、辩论和演讲、自己制作PPT讲课等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

我们认为灵活多样的课堂实践教学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当然,这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应用知识的技能。

4.在教师的引导下,改变学生往日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让学生自己组织课堂教学及实验教学,在完成相应的教学内容的情况下,既可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也可在师生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还可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及运用知识的习惯。

还可以安排专门的时间为学生开设第二课堂,或不定时的组织科技创新活动。

(三)考核方式改革

在考核方式的改革方面,建立教改与考改联动的机制,发挥考核方式改革对能力培养目标的检验、导向和调控作用。

实现考核方式的多元化,推行“模块考核、过程考核、多样考核”,变终结考核为过程考核,变一次考核为多次考核,变封闭考核为开放考核,变学校考核为校企结合考核,变理论考核为理论实践相结合考核,变只重视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