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的认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82282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的认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10的认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10的认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10的认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10的认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10的认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10的认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0的认识》.docx

《《10的认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的认识》.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0的认识》.docx

《10的认识》

《10的认识》

  《10的认识》

“小学数学课标一年级(下册)实验教材”《10的认识》说案:

说教学分析:

1、说教学内容:

一年级上册第64、65页||,练习九1---3题。

2、说教材位置:

10的认识的编排是:

先显示一幅主体图供学生数数并抽象出数10||,再认识10、1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最后学习10的组成和写数。

由于我们采用的计数法是十进制计数法||,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因此10的组成十分重要||,它是今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进一步认识100以内、万以内以及多位数的基础||,本节课内容是本单元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课重点是全面掌握10的组成||,依据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学生认知规律||,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和设计本节课:

(1)联系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本是知识的载体||,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中介物||,它对教学起着指导作用。

教材是外在的||,教师只有把教材加工成学生可以感受到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才变得生动有味。

因此||,我在教材提供素材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扩大了教材的范围||,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如:

猜一猜、讲0和9的故事、做拍手游戏、找朋友、贴人、用展台进行直观演示等||,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认识10||,建立初步的数感。

(2)以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主动参于学习的程度。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即使一年级的学生也有一定的数学经验和知识的积累||,特别是10的认识这一内容||,大多数学生在幼儿园或在家里已接触过。

因此||,我在教学中||,不是让学生被动汲取、模仿、记忆和反复练习||,而是创设了动手时间、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体现知识形成过程||,体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如:

小组合作摆小棒、贴人游戏等。

(3)引导学生感受到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学习完用10根小棒摆一个图形后||,问学生:

我们的身边或我们生活中与10有关的奇妙的事很多||,你能用动作或一句话表示出来吗?

教完10的认识后||,我安排了一个“课中操十个手指”活动||,一来让孩子们休息一下||,二是让孩子们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的作用||,建立数感。

总而言之||,本节课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精心设计。

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其动手能力、交流合作技巧也得到发展

3、说学生实际:

一年级的学生在学前教育时||,就初步认识了数字1--10||,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对于他们来说也并不陌生。

但是||,由于我校地处民族大街一带||,家庭来源复杂||,家长的素质不是很高||,大多数孩子没有经过正规学前教育||,学习习惯比较差。

开学一个月来||,有3、4个学生在各方面很优秀||,特别是学习方面。

有3位学生很特别||,汪洋本人还算努力||,但家长没文化||,一个字也不识||,每次布置的大本和卷子作业都不完成||;李永妍||,开学学一个月了||,连上课听讲都不会||,更别说学习了||;翟文杰是个特殊的孩子||,虽然上过学前班||,和没上的一样||,上课很随便||,说话也不清楚…

4、说设计理念: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

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

”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

“这就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

“雨下得怎样?

”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

“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

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

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

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知识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要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本着充分体现了《课标》的精神||,从导入到实践活动整个环节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

而且根据一年级学生好奇、好玩、好动的天性||,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观察、动手、比较等一系列的活动||,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使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尽情的跳跃||,个性得到尽情的张扬||,逐渐感受到数学学科的趣味性、生活性和挑战性||,达到教学的目的。

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认识、感受10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全面认识和掌握10的数数||;认、读数10||;比较大小和组成以及10的写法。

2.能力目标:

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增强小组合作交流意识。

3.德育目标:

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说教学重点:

全面掌握10的组成。

说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根据各种活动的内容和情景||,提出问题并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说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计数器、尺子。

说学具准备:

小棒、数字卡片

“小学数学课标一年级(下册)实验教材”《10的认识》教案教学内容:

一年级上册第64、65页||,练习九1---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认识、感受10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全面认识和掌握10的数数||;认、读数10||;比较大小和组成以及10的写法。

2、能力目标:

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增强小组合作交流意识。

3、德育目标:

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全面掌握10的组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根据各种活动的内容和情景||,提出问题并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计数器、尺子。

学具准备:

小棒、数字卡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猜谜引出已认识的数:

师:

同学们||,我们来猜猜谜语||,好不好?

(1)有一个数||,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还表示起点。

(2)0和6之间有哪些我们认识的数?

(3)(伸出6指)它添上2是几?

(4)7的相邻数是谁?

(5)8再添上一是几?

2.故事引入:

师:

在数学王国里||,数9总是认为自己最大||,常常欺负比它小的数||,特别是0。

小朋友们||,你们能帮0想想办法吗?

(设计问题情景目的一是复习9以内数大小的比较||,二是引出新的学习内容||,为新课做好铺垫。

)生:

可以让数字1和数字0合在一起……师: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10。

(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

师:

关于数10||,你想知道它的什么?

(在这里让学生提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新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它||,好吗?

a)学习10的含义i.出示主体图:

和平广场。

问:

图上画了什么?

请同学们数一数。

ii.汇报交流数的结果。

师:

哪个组愿意汇报你们组数的情况?

谁还有补充?

iii.学生动手摆学具:

师:

请同学们拿出10根小棒摆一个图案||,看谁想的好、摆的快。

生:

我用10小棒摆了…师:

我们的身边或我们生活中与10有关的奇妙的事很多||,你能用动作或一句话表示出来吗?

(这个活动的设计给每个同学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学生在充分的活动空间||,可以举出许许多多与10有关的例子||,如:

10个手指、10个脚趾、10个同学站一队、一捆小棒有10根等。

通过让学生举例||,动一动、说一说、数一数||,知道10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数学就在身边。

)师:

同学们举了很多例子||,象这样||,人的手指、脚趾||,一捆小棒||,一组的人数||,都可以用10来表示。

大家看||,“10”的字型象什么?

b)学习10的顺序i.作排队游戏:

师:

请小朋友数数第一排有几个人?

如果让第一排有10的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数一数现在有多少人?

谁是第10个人?

你是从那一边数的?

还有谁也可以是第10个人?

怎样数?

ii.教学“尺图”师:

同学们经常用到尺子||,请小朋友观察(实物投影)9在8的后面||,10在那里||,为什么?

生:

10在9的后面||,10比0~9的数都大。

师:

数的顺序不仅可以在尺子上表示||,还可以在直线上表示(把尺子抽象成直线)请同学们把空格里的数字补上。

问:

10为什么排在9的后面?

说一说下面有多少种排法。

10>□□<10(完成课本第65页比大小的填空)c)教学10的组成i.出示教具:

一棵大树上||,挂着10个果子。

如果把它们放到两个篮子里||,想一想||,一共有几种分法?

也可以用学具代替果子亲自动手摆一摆。

a小组进行摆放学具||,两人摆||,一人说||,一人写。

填写作业纸。

(小组分工合作||,让每个人都有事做。

)b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师:

那的组愿意上台展示你们组摆的情况?

生:

我们组是这样摆的:

…(根据汇报把分的结果板书)师:

上面每两个数合起来都是10。

如果能快速记住10的组合||,将来对你们解决许多数学问题很有好处。

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

把你的想法说给同位听。

ii.利用多种形式记忆10的组成a游戏:

拍手对数师:

小朋友||,我问你||,2和几组成10?

生:

张老师||,我告诉你||,2和8组称10。

b游戏:

对数(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学具或其他物品来示示)师:

我是7生:

我是3合:

7和3组成10。

方法:

师生对口令生生对口令4、教学10的写法:

(1)看屏幕回答问题:

10根小棒里有几个一根?

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就是多少个10?

师:

1个10在格上书写时左边写1||,右边写0。

写10要占两个“日”字格||,左边格子里写“1”||,右边格子里写“0”||,两个数字不能离太远。

(2)学生书空||,并在田字格里练习写10||,教师巡回指导。

三、课中休息:

表演唱《10个指头》四、课堂练习:

a)完成课本第65页“做一做”中的练习教师说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集体纠正。

b)出示练习九的第2题:

卫星发射情景的图片问:

图上画的是什么?

指挥员在干什么?

谁愿意做指挥员来发号命令?

请大家填在书上。

发作业纸:

师:

你会填吗?

请你打开作业纸按要求填空。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纠正)c)写两行数字10d)游戏《贴人》把全班人分成两组(红队和蓝队)||,每组11人||,胸前各挂数字||,并按0~10的顺序排列好。

蓝队部分人转过身||,让红队按自己的号把对方找出来。

五、课堂小结:

a)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你能说说吗?

谁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

b)教师对全本课进行小结。

c)聪明题:

给能组成10的相连方框图上相同的颜色。

板书设计:

10的认识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

”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

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10>□

□<10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课后反思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现代教学的根本目标。

新的教学理念师认人学到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的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根据这一总体目标||,首先要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的精神。

因此||,我首先创设问题环境||,为学生探索学习进行铺垫。

上课一开始||,我就用谜语让大家猜一猜并讲有关“10”的故事。

这样既可以复习9以内数大小的比较||,又可以引起学生新的数学的思考:

1和0用什么办法使9无话可说?

很自然引出今天要学习的新数“10”。

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树干的道理充分的发展。

由于这样步步引导||,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新授教学部分中||,我设计了个教学环境即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让学生边动手操作边纪录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10是怎样组成的||,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我还坚持两个原则:

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引:

学生能自己会的||,教师不教。

我在教学中||,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围绕着“学”来教||,把课堂变成“学”堂。

另外||,我还努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我努力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着、合作者和点播者。

数学语言师数学思维的载体||,学生的创新成果必须通过语言来表达。

教师必须用规范的语言进行示范||,这样才在能使学生的思维和信息进行再加工。

本节课||,我的数学语言欠规范||,土话太多||,所以学生的语言就不规范了||,长期下去就造成了不良的后果。

另外||,还要继续培养学生分组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落实到实处。

通过这次的教学活动||,是我清楚认识到:

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接受再教育||,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使自己的创新意识不断增强。

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才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