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写作》论述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82551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6.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采访写作》论述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新闻采访写作》论述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新闻采访写作》论述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新闻采访写作》论述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新闻采访写作》论述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新闻采访写作》论述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新闻采访写作》论述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新闻采访写作》论述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新闻采访写作》论述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新闻采访写作》论述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新闻采访写作》论述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新闻采访写作》论述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新闻采访写作》论述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新闻采访写作》论述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新闻采访写作》论述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新闻采访写作》论述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新闻采访写作》论述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新闻采访写作》论述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新闻采访写作》论述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新闻采访写作》论述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闻采访写作》论述题.docx

《《新闻采访写作》论述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采访写作》论述题.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闻采访写作》论述题.docx

《新闻采访写作》论述题

论述----1.试述新闻采访写作和一般的调查研究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答:

两者的共同点主要表现在,都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都以正确态度和科学方法,弄清事物的真相,探求其本质与规律;都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

新闻采访和一般的调查研究的不同表现在:

⑴新闻性。

新闻性也称专业性。

这一特点,表明新闻采访写作与其他调查研究活动不同,即所有调查研究活动虽都离不开客观存在的事实,而记者所要采访的事实则是亲近发生的,并有明显公开性和普遍意义。

⑵突击性。

记者的采访讲求时效,往往受到时间的限制,要求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采访和报道任务。

⑶广泛性。

记者的采访活动,涉及面广,接触范围大。

各行各业新近发生的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各个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成就和新经验、新问题,都在记者广阔的采访视线之内。

⑷灵活性。

新闻采访,有时也需要较为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以求占有大量生动的材料,写成深度报道、调查报道等。

但记者的采访比较灵活,通常只是集中一点,致力于发扬精彩的新闻素材,不必拘泥于事情的全过程,也不必一味追求材料的系统化。

⑸持续性。

有些新闻事件的本质,常常有一个暴露的过程,需要在一段时间内,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进行不断采访和连续报道,为人们提供有关的新闻信息。

2.联系采访实际,阐述采访工作路线。

答:

记者采访的工作路线,概括地说,就是深入实际,深入群众。

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历来是我们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

在革命战争年代,在艰苦的条件下,记者克服重重困难,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前线阵地,采写军事报道;深入田间炕头,和农民促膝谈心,反映群众的心声。

特别是经过延安整风运动,新闻界学习整风文献和《中共中央善于调查研究的决定》,学习毛泽东同志关于加强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和1942年3月8日给《解放日报》的题词——“深入群众,不尚空谈”,记者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有了很大的转变,进一步形成了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新中国建立以后,我们党的新闻采访工作继续发扬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在10年动乱期间,党的新闻采访工作受到了严重干扰和破坏,记者采访严重脱离实际,虚假报道成风,使新闻报道推动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粉碎“四人帮”后,这个优良传统和作风又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当今在深化改革、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中,记者采访报道面临的情况和问题要比过去复杂得多,新事物、新经验层出不穷,新情况、新问题也不断发生。

因而记者进一步发扬我们党新闻采访工作的优良传统,深入到改革与建设的实际工作中去,进行深入的全面的采访和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真实情况,深刻观察与思考问题,更有迫切而重要的意义。

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是一条正确的采访路线,它体现了实践第一的观点和群众观点。

新闻报道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内存规律来认识事实、报道事实,而深入实际,深入到工作和生产的实践中去进行认真的采访和调查,则是记者认识和报道客观事物唯一正确的路线。

1.为什么在记者的知识修养中,政治理论修养最为重要?

答:

一个记者要有较高的马列主义的理论水平,这是无产阶级记者的基本条件。

因为无产阶级记者是思想宣传工作第一线的战士,是面向社会各界的思想政治工作者。

从其工作性质看,必须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指导,在新时期,特别是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观察、分析客观事物,从而认识和反映客观世界。

记者的采访重在认识事物,需要有较高的认识水平。

记者要提高马列主义理论修养,以此来武装自己,提高认识能力。

新闻报道中的许多问题,都要涉及基本理论。

如农村刚出现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个新生事物时,曾有不少人认为这是倒退,走回头路。

这时,一些有远见的新闻工作者,运用马列主义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现的基本原理进行分析,判明责任制有利于解放生产力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于是旗帜鲜明的作了突出报道。

如果对这些问题认识不清,报道就可能有片面性。

马列主义又是方法论,对于提高记者的思维能力和工作能力大有裨益。

旧的采访和思维方式,往往是单渠道封闭式的,记者同采访对象直来直往,很少借鉴他人成果,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来判断问题。

中国改革实际已在若干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记者一定要注意学习新的理论,研究新的情况。

2.论述具备广博的知识是记者职业的要求。

答:

记者的社会接触面广,各行各业都可能涉及,因此需要广博的知识。

记者掌握的知识,从结构上来分,大体上有:

政治理论知识、新闻学专业知识、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及各方面的生活知识。

在记者的知识修养中,以政治理论修养最为重要,即一个记者要有较高的马列主义的理论水平,这是无产阶级记者的基本条件。

记者的采访重在认识事物,需要有较高的认识水平。

马列主义又是方法论,对于提高记者的思维能力和工作能力大有裨益。

新闻学专业知识包括新闻学基础理论、中外新闻事业史和新闻业务各方面的专门知识。

新闻记者同其它行业一样都不应该成为一个无理论的盲目的实践者。

记者以现实社会为报道对象,需要文、史、哲、经、法等社会科学基础知识。

虽无法做到面面俱到,首先要掌握最基本的知识,把重点放在文史哲和经济等方面。

外事活动日益频繁,而且中国新闻事业要走向世界,需要一大批精通外语和新闻业务的记者,外语已逐步成为记者必备的知识之一。

自然科学及各方面的生活知识,包括天文地理、物理化学、体育音乐等等的方面的知识和衣食住行等生活知识。

事实上,记者平日所学习的任何知识,对日后的新闻报道工作都具有潜在的价值。

所以对各方面的知识要兼容并蓄,多多益善。

3.作为记者,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答:

⑴政治素质。

记者的政治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报道内容和报道深度,从而带来不同的社会效果。

政治素质表现记者的政治倾向性,表现记者某种思想倾向的程度大小及其政治立场的鲜明程度。

建设高素质的记者队伍,必须把提高记者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首位,强调我们的记者一定要讲政治,要讲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纪律、政治责任、政治敏感、政治鉴别力。

记者的政治素质直接关系到新闻舆论的导向。

政治素质的基本要求是:

应当在政治上有较高的觉悟和严肃的态度,自觉的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四项基本原则,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立场为社会主义服务。

这些能否达到,关键是看他能否坚持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

⑵业务素质。

记者的业务素质主要是指掌握和运用新闻手段的能力,即新闻的采访报道能力,通常体现在:

社会活动能力、记者的职业敏感性、逻辑思维能力、文字功底和口才。

⑶心理素质。

主要包括①好奇心理,就是对新鲜、奇特的事物抱有兴趣,求奇,求新。

②竞争意识,要以最快的速度抓住那些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重大新闻加以报道,这就要为共同的目标,在同行之间展开竞争,有一种竞争意识。

③冒险精神,就是要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勇气,敢于冒自然界和人为的种种风险,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一切。

④坚强的意志,就是不怕困难挫折,善于排除干扰,坚韧不拔,百折不挠,以顽强的意志克服困难,完成采写任务。

⑷身体健康。

记者工作是艰苦的,常常需要紧张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因此,对记者来说,体格健全是必备的素质。

4.试述记者的心理素质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

从新闻采访心理学来看,记者应当具备与其工作特点相适应的心理素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好奇心理。

就是对新鲜、奇特的事物抱有浓厚的兴趣,好奇心理主要是求新心理,好奇往往包含在求新之中。

二是竞争意识。

新闻以新见长,以快制胜,记者要争取时间、争取“活鱼”、争独家新闻。

新闻是“易碎品”,如果耽误了时间就可能失去新闻价值。

所以记者要以最快的速度抓住那些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重大新闻加以报道,这就要为共同的目标,在同行之间展开竞争,有一种竞争意识。

三是冒险精神。

记者的冒险精神,就是要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勇气,敢于冒自然界和人为的种种风险,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一切。

作为记者的一种心理素质,冒险精神的表现,通常是指敢于冒恶劣的自然环境、可能的意外变故、生活中的特殊困难,以及政治上的打击迫害等等风险。

记者应有心理准备。

当然,冒险不能是无意义的、盲目的,盲目冒险是莽撞行事,记者冒险应尽可能避免盲目性。

四是坚强的意志。

就是不怕困难挫折,善于排除干扰,坚韧不拔,百折不挠,以顽强的意志克服困难,完成采写任务。

采访中,记者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客观存在的困难,加上一旦触犯了某些人的利益,他们会设置各种人为的障碍,阻碍记者正常工作,记者应以顽强的意志克服困难和挫折,完成采写任务。

1.试述新闻选择的主要标准。

答:

(1)新闻价值的标准。

①新鲜性。

这是新闻价值的首要因素,因为只有新鲜的事实,才有可能具有新闻价值。

新鲜性包括两层意思,即时间新、内容新。

一条新闻,时间上离开事实发生的时间越近,内容上包含人们的未知因素越多,就越有新闻价值。

②重要性。

所谓重要性,是指某个事实既为广大读者所关注,又能对社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越重要,新闻价值也就越大。

比起其它的新闻价值要素来,重要性更能体现记者和政治观点和思想倾向。

③显著性。

一是人物、地点、事件的著名。

再是事物程度、数量的显赫。

另外,某些罕见的、稀奇的事实也蕴涵着显著性因素。

④接近性。

这是指某个事实和读者有某种关联而产生“亲近”感。

⑤趣味性。

所谓趣味性,是指事实所特有的情趣和意味,是事实本身所具有的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或足以动人情感的素质。

它主要是从事实对读者的心理产生的影响与作用来判断其价值的。

(2)新闻政策标准。

①政治标准。

这是首先从政治上来衡量新闻事实,判断某个事实在政治上的利害关系怎样。

记者发出的新闻,必须符合政治标准,这是最基本的条件。

如果不符合政治标准,那就是大的原则性的问题。

②新闻宣传思想。

这是在一个时期,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新闻传播要着重宣传什么、不能宣传什么的指导思想。

新闻宣传思想的规定,这是我们党和国家鉴于全局的利益和实际工作需要,对新闻事业实行领导和控制的一种手段、一种形式。

③新闻机构自身的编辑方针。

这是从狭义上来说的一种新闻宣传思想。

我们国家的新闻机构,都在党和政治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新闻报道的政治方向和基本原则都是一致的。

但是,由于各个新闻传播机构各有自己的特色有优势,有着不同的受众对象、报道侧重点或地方特点,并且承担着不尽相同的工作任务,这样,在具体的工作原则与编辑方针上,各个新闻机构又有一些不同的规定和做法。

1.试述采访准备的实践意义。

答:

第一,做好准备,是接近采访对象的第一步。

记者采访的第一步就是要接近采访对象,然后才能打开话匣子,把采访进行下去。

如果记者没有准备就仓促上阵,有时候第一步就迈不开。

第二,做好准备,能尽快拉近与采访对象的感情距离。

要使一个陌生的采访对象,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视为“知己”,产生亲切感和信任感,自觉自愿地把心理话向记者倾诉,这不是一件易事,仅靠记者的热情和坦诚是不够的,还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三,做好准备,会使记者成为一个采访的快手。

新闻讲究时效,这就要求记者快采快写。

当看到一些时效性很强的报道,许多人钦佩记者出手快的同时,更惊异这些老练的记者们是如何在极短的时间内采访到那么多新闻素材的。

如果探寻个中奥秘,回答依然是充分的准备。

第四,做好准备,将增强记者的新闻敏感,更好地发挥和抓住新闻。

第五,做好准备,有助于开拓采访的深度和广度。

采访不能停留在表面,而要把最有新闻价值、最有特点的新闻挖出来。

这也离不开有关资料、知识等多方面的准备。

2.采访前收集背景资料有什么重要性?

答收集、分析有关背景材料,也是采访前重要的准备工作之一。

资料是采访的基础。

很多记者都将收集、分析背景材料作为采访的起点。

无论是一次采访,还是一个时期的采访,无论是采访一个人、一个单位,还是采访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只要有可能,出发以前,总要抽时间去收集背景材料。

特别是对一些突发事件、重要人物的采访,要达到高速度和高效率,除了平时的积累外,主要得靠采访前收集、分析报道对象的背景材料。

这样,采访时就可直取中心,集中精力深入挖掘。

背景材料可以帮助记者旧题翻新,挖出独家新闻。

在新闻报道中,有相当一部分题材是老话题,包括名人、胜地、重大典型和重大事件的报道。

对这些老题材,首先要了解过去有些什么报道,报道到什么程度,这样才能避免重复,进而在前人报道的基础上访出新事,写出新意。

3.记者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收集背景资料?

答:

记者收集材料的途径主要有:

第一,图书馆是新闻背景材料的重要来源,记者接受一项具体采访任务后,先跑图书馆是很有必要的。

在那里,各种版本,种类专业的百科全书、名人录、地理志等可以为记者提供一般背景材料。

各种各样的年鉴则可以为记者提供必要的数据。

第二,充分利用资料库,包括新闻机构的大资料库和记者本人的小资料库,汇集、整理有关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的材料、剪报、录音带、录像带、笔记本、卡片等等。

第三,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的文件、报表、简报等,也可能成为重要的背景材料,也在记者收集之列。

第四,向报道对象索要有关资料,包括他们的总结材料、情况简报、书籍、著述、剪报、照片、实物、音像资料等。

4.怎样正确理解报道思想的作用及它的可变动性?

答:

报道思想的作用在于为新闻采访指明方向,解决应该报道什么和不应该报道什么,应该怎样报道和不应该怎么报道的问题,从而避免采访的盲目性,提高采访的成功率,而且有利于提炼新闻写作主题。

采访活动受报道思想支配,并不等于采访活动总是处于被动状态。

采访前所形成的报道思想,一般来说只是初步的、粗浅的,并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

记者和通讯员在采访中,应当根据现实情况来检验报道思想,随时对它进行补充和修正。

一旦发现原来的报道思想脱离实际,就要毅然地从实际出发,确定新的报道思想。

绝对不能被原有的报道思想捆住手脚,背离客观实际,搞图解式新闻。

1.试述访问进一步深化阶段“激发”的意义何在?

答:

随着采访的深入,采访对象积极性被激发,记者和采访对象会相互影响、互相感染,这就是激发阶段,也是访问的最后一个阶段。

在沟通阶段,记者已收集到有关新闻事实的多方面材料,必然会对新闻事实产生的条件、原因和发展趋势等问题作较深的探讨,由于朴素认识越来越深刻,双方配合也愈来愈密切,就容易产生“互激”关系,互激,实际是对新闻事实内部和外部联系双方共同进行探讨的过程,它可以深入讨论问题,也可进一步获得更精彩的事例和细节。

记者的访问进入激发阶段,往往是记者对所获情况进行提炼的阶段。

有时采访对象处于不自觉状态,记者如果先谈自己的看法,请教对方,一起讨论,有利于调动被访问者的思维激情,深化对问题的共识,进而获得更能说明和表现主题的材料。

新闻采访的难点,是对客观事实的提炼并形成观点,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记者对新闻事实内部联系洞悉的结果。

在这个意义上,最后激发阶段可以说是更高层次的访问,这时,记者更要自觉进入角色,对感性认识进行分析、升华,同采访对象讨论、研究正是深化认识的重要一环。

2.试述讨论式提问的意义。

答:

记者在访问中提出问题并要求对方回答,必须注意要营造一种舒缓、自然的交谈氛围,唐突、生硬的一问一答,就像是在“审问”,其效果肯定不会好。

特别在已经了解到一些情况再作进一步采访时,更要就某些问题,尽可能和对方一起讨论,互相交流。

讨论式采访,往往在记者进入概括提炼的阶段,或采访对象处于不自觉状态时,记者采用先谈自己的看法,同对方探讨、向对方请教。

这种抛砖引玉的办法,确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讨论式之所以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是因为记者采集事实材料以后,需要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而同对方展开讨论,就可共同探求事物的内存规律,产生思想认识上的升华和深化。

讨论式的采访经过与采访对象共同探讨研究,能更准确的掌握事物的实质,揭示事物的新闻价值。

真理对任何人都是公正的,对同一事物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认识的正确取决于严肃的科学态度,因而探讨式访问具有更大可信性。

有些记者不尊重事实,为了求“新”、猎“奇”、采取“拔高”“诱供”,主、客不分,硬把自己观点强加在对方身上,在访问中平等地进行讨论,不可“拔苗助长”,不摆架子,更不能为了说服对方而发生争吵。

3.谈谈你对访问活动要领内涵的认识和体会。

答:

访问活动的要领,一是因人而异,灵活对待。

记者访问作为一种广泛的社会交往活动,访问对象是社会各阶层、各种人物,他们对访问的反应千差万别,而且时有变化。

鉴于访问对象有着身份、态度、性格、动机等等的不同,记者就不能千篇一律地对待,应当因人而异,灵活采取不同的访问方法。

二是把握重点,启发诱导。

记者访问应放得开,收得拢,谈话也可以不拘形式,力求轻松自由,但切忌漫无边际、无的无的放矢,而要把握交谈的重点,并善于启发对方的思路,诱导对方谈到点子上来。

涉及紧要的情节,关键性的问题,更要抓住不放,问个水落石出。

三是沟通思想,见机行事。

一个有经验的记者,问题一出口,采访对象就知道你的水平和来意,因为记者善于沟通双方的思想;而一些经验不足的记者,就往往提问中心不明,让对方暗自发笑。

所以事先要有周密思考,或根据现场情况发展深入琢磨,善于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引起对方共鸣,调动对方谈话兴趣。

要使访问成功,都必须与对方沟通思想,并能见机行事,以不同的接近方法访问对方达到感情融洽。

四是少讲多听,广采博纳。

访问谈话主要是听访问对象介绍事实真相和有关意见,即使对方所谈内容有些离题,也不可急于打断,而应注意广采博纳,从中捕捉到有意义的新线索、新素材。

有时,无意中却会发现意想不到的新闻。

五是求同存异,心理共鸣。

记者访问谈话,要注意寻找与采访对象的共同语言、共同兴趣点,即共同的观点和情感等。

这样,双方产生好感和亲近感,缩短和消除心理距离,采访才容易见成效。

1.试述观察的直接性与客观性的内涵。

答:

一、观察直接性的内涵。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新闻观察非常重视亲眼所见,而不是通过摆布、虚拟和实验等手段进行间接的观察,要求直接深入到新闻发生的现场,直面事实,进行直接的观察。

一切遇难而退,不求甚解,大概估计,道听途说,都是和现场观察格格不入的。

白蛇传记者脚踏实地地,深入实际,就是为了便于观察了解现场所发生的一切,去伪存真,弄清事实真相。

二、观察客观性的内涵。

事物是客观存在的,其发展的状态和性质,都是由事物内存的矛盾所决定,是不依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记者不应该依照自己的一厢情愿,戴着有色眼镜进行观察,硬要某些客观事实为自己事先构想和框架服务,而应该是对客观事物进行实事求是的观察,以得到客观公正的结论。

也只有这样的结论才是准确无误的,为广大受众所信得过的。

有时由于观察者的偏信,主观武断,作出张冠李戴、颠倒黑白的报道,这是违背观察的客观规律的,也是违背职业道德的。

2.如何领会记者的观察与职业敏感。

答:

现场观察的东西很多,但能够写进新闻报道中的事实,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因而,观察必须围绕新闻事实展开,并且紧紧为新闻报道服务。

这就要求在现场观察中,记者要有一双机警、灵敏、锐利的眼睛,既能纵观万物巨变,又能明察秋毫,并且对于观察到的新闻事实,一眼就能看准,很快就能抓住。

这种观察的敏感性的强弱,标志着一个记者业务能力的高低,政治素质的优劣。

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新闻记者,应该自觉地进行观察实践,不断提高观察的敏感程度。

《人民日报》老记者商恺采写《驯服漭河》通讯的过程,说明了新闻敏感在观察中的重要意义。

漭何是河南北部济源市的一条河,当时这条河已被治理,经过采访就能写篇报道,但他决定沿河踏看,上游不通汽车,他骑上了毛驴。

在济源城外石拱大桥上,听到一位白发老人讲,从前在这大桥下悬有一口青铜宝剑,剑锋直刺入河心。

传说漭河原是天宫的蟒神,因触犯天条被逐而变成了漭河,人们说蟒最怕宝剑,于是就用“宝剑镇蟒”了。

商恺并不认为这与通讯无关,而是用在通讯开头,收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1.采访活动中各种“结合”艺术有哪些?

答:

⑴上下结合。

即是上级精神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将“上情”与“下情”相结合。

上下结合又可分为采访步骤的上下结合与报道思想内容上下结合。

采访步骤的上下结合,一种情况是自上而下,指采访步骤上,先上级后下级,先领导后群众;另一种是自下而上,就是先与群众接触,了解“下情”,然后找领导,了解“上情”。

报道思想内容的上下结合,就是吃透两头:

吃透“上头”,是指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和地方党委的政策指示精神;吃透“下头”,是指掌握丰富的实际情况。

⑵点面结合。

采访中的点面结合,就是说记者要善于把点上的个别事实和面上的普遍事实联系起来,从而认识和掌握新闻事实的现象、本质及其意义。

一种方法是由点到面,“解剖麻雀”。

一种是点面结合,即“面上找题目,点里做文章”。

⑶纵横结合。

纵横结合是一种交叉式的情况综合:

纵的认识是指对事物历史与发展的完整了解;横的认识是指对一事物与他事物有机联系的了解。

⑷正反结合。

这是正面的点与反而的点之间的结合,是相反的两个个别事实之间的联系。

正反结合有利于深刻认识先进与落后、正确与谬误、美好与丑恶等矛盾,有利于深入采访。

2.记者在采访中如何多方面开拓?

答:

⑴找特点。

所谓找特点,就是找事物的个性,找不一般的事实,找有特点的题材、人物和细节等,从而开掘新的报道主题。

包括认清形势找特点、通过比较找特点、具体分析找特点。

⑵抓问题。

就是必须注意矛盾的发展和变化,研究它的历史和现状,以及新的动向、新的苗头,从而揭示矛盾、分析矛盾,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并且在可能的情况下,向社会提供解决矛盾可供参考、选择的意见、建议、措施或各种方案。

⑶会“透视”。

首先要学会对新闻素材的筛选与推敲斟酌,善于区分、鉴别事物的真相与假象,在揭穿假象中寻找事物的真相与本质。

会“透视”,关键在于调查研究的深广,要对新闻事实了解透彻,要有“掘地三尺”、寻根究底的精神。

会“透视”,作为记者透过现象挖本质的一种手段,还要求记者善于独立思考。

记者对采访到的大量材料应进行分析研究,找出事物的相互关系、内部矛盾。

3.如何正确理解采访报道与政策宣传的关系?

答:

记者在采写实践中,除了掌握新闻价值标准外,还应牢牢掌握宣传政策标准。

宣传政策,中外都有,只不过形式内容有所不同。

遵循党一贯的宣传政策和宣传纪律,记者在政策思考方面,应认真注意如下问题:

一,与党中央的思想政治路线保持一致,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无条件地宣传党的路线和政策。

这是无产阶级宣传的党性原则。

二,要从党和人民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考虑。

对党的事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是一致的,这就需要有长远观念与全面观念。

三,新闻报道要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片面性、表现性和绝对化,防止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思想观点和方法。

此外,宣传纪律中还有新闻要考虑报道后的影响和遵守保密规定等原则。

4.记者对被采访者心理的应变措施有哪些?

答:

⑴迅速接近采访对象。

根据不同情况,记者与采访对象接近的架“桥”艺术各有千秋,一般需要注意的是:

采访前,对采访对象有所了解;尊重对方,以礼相待;守信,说到就要做到;记者应表现出应有的思想和知识修养。

⑵采取适当的对策。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应注意采访对象的一举一动,察言观色,随机应变。

记者采访中灵活采取适当对策,总的原则是:

采访对象喜时,乘兴追问;采访对象怒时,促其冷静;采访对象疑时,释疑释虑;采访对象悲时,给以安慰;采访对象疲劳时,适可而止;采访对象拒谈时,暂不强求。

⑶调节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采访对象的有意注意,指有自觉的目的、需要一定努力的注意,如排除外来的噪音与周围人的干扰,认真回忆思索,全神贯注叙述事实材料等;而无意注意,是指那种自然发生的,如外来干扰所引起的注意。

记者从有利采访考虑,就要运用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之间的转化规律,有目的地加以组织和调节。

⑷新闻采访中的心理感应规律。

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心理感应有时出现正迁移——感情交融、心心相印、息息相通,谈话出现持久热情的局面;有时会出现负迁移——僵持、冷场、尴尬、局促不安,甚至敌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