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Ⅲ核心突破一.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830593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Ⅲ核心突破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Ⅲ核心突破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Ⅲ核心突破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Ⅲ核心突破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Ⅲ核心突破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Ⅲ核心突破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Ⅲ核心突破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Ⅲ核心突破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Ⅲ核心突破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Ⅲ核心突破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Ⅲ核心突破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Ⅲ核心突破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Ⅲ核心突破一.docx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Ⅲ核心突破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Ⅲ核心突破一.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Ⅲ核心突破一.docx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Ⅲ核心突破一

突破一 品象悟境,鉴赏形象

[导语] 诗歌的形象是指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寄寓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可分为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三类,它既是鉴赏诗歌的基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要完成鉴赏形象任务,就要把握古诗中艺术形象的特征,品味其深刻的内涵,进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概括出该形象的象征意义或社会意义。

对于一轮复习来说,就是要重点把握三类形象,尤其是意象的特征及背后的思想感情,答好相关试题。

一、理解人物形象必备知识

 

(说明:

每首诗都有自我形象,但不一定都有他人形象。

结合课本知识填空。

《琵琶行》一诗中的客观人物形象是琵琶女,其形象特征是年老色衰、沦落江湖。

主观人物形象是作者(白居易),其形象特征是怀才不遇、沦落江湖、忧愁痛苦。

古诗中八类人物形象及其特征

①正直之士: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

②爱国之士:

心忧天下、忧国忧民。

③隐士: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

④失意之士: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⑤报国之士:

矢志报国、慷慨愤世。

⑥游子:

友人送别、思念故乡。

⑦疆场将士:

献身边疆、反对征伐。

⑧痴情儿女:

缠绵悱恻、爱恨情长。

二、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 ①清禁:

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

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

“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

”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

“彼李揆,安肯来邪?

鉴赏 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尽管兄弟情谊颇深,乐观旷达的苏轼却不作儿女之态。

“那因远适更沾巾”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诗句。

颔联劝勉,上句勉励子由要不辞辛苦,“凌风雪”写出了路途的艰辛。

下句鼓励子由要不辱使命,要让契丹国王认识仁德之国派出的使臣,不要失大国风范。

颈联嘱咐,上句要身居沙漠的子由,时时回望故国的月亮,不要忘记故国。

下句设想子由梦境,梦中的湖光山色应该是杭州之景。

尾联望归,这里用李揆代指子由,这不仅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的名位与声望举世皆有所闻,而且以此告诫子由,出使契丹,决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安全而归。

联系当时契丹每每扣押宋朝使臣的事实,苏轼的担心并非多余。

这首诗以送别为题,写出了苏轼对弟弟子由出使契丹的复杂心理,写寻常之题材,寄兄弟之亲情,明国家之大义,实乃苏诗中抒写爱国情怀之佳作。

(1)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

请加以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

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

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解析 该题要求答出诗人的性格,并结合首联概括、分析。

首联下句最能体现诗人的性格,尤其是关键词“那因”表达的反问语气,同时它还化用了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典故,此时“旷达”性格呼之欲出,分析时主要解释此联意思,也可结合典故分析。

(2)该诗除了塑造诗人自身形象外,还塑造了另外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塑造了一个与自己兄弟情深,不畏艰辛、富有才华、热爱国家、堪当大任的使者形象。

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要从四个关键处阅读、思考:

1.借助诗作,了解人物的基本情况。

借助诗题、正文、注释等信息,大致了解他是何人、有何事,为“解人”做铺垫。

2.抓住关键词语,分析人物特征。

即紧紧抓住诗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装束等描写语言,关注反映心情的词语,借助环境描写(包括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等),揣摩人物形象特点。

3.结合技巧,抽取人物形象。

即由诗歌人物多侧面、多素描、多背影的特点,借助铺垫、烘托、反衬等手法,归结人物形象。

4.联系诗人处境。

诗人在异地他乡、羁旅途中、贬谪路上,也许有着一些牢骚和不满,在其他处境中诗人的内心也许充满正能量。

选入高考的作品,大都体现了古代诗人的正面形象。

联系时,一定要将此处境兼顾到理解人物形象中去。

另外,要关注分析概括两类人物形象的“大同小异”。

“大同”指的是上面说的四种方法。

“小异”指的是分析概括诗中人物形象(客观人物形象)更多要借助其自身的描写,而分析概括诗人自我形象(作者),还要借助诗人的生平经历、写作背景及缘由等外部因素。

答题规范

 

一、理解物象必备知识

 

根据对物象与景物形象的理解填空。

物象与景物形象有所不同,从描写对象上看,物象是咏物诗中的主体形象,而景物形象在其他诗中无主次之分;从作用上看,物象是作者用来寄托思想感情的象征性形象,景物形象在诗中主要是通过一幅画面,渲染一种气氛,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同一种事物,可以是事物形象,也可以是景物形象。

如柳,在贺知章的《咏柳》中是事物形象,在柳永的《雨霖铃》中则是景物形象。

二、分析概括物象特点与情志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归雁(其一)

杜甫

万里衡阳雁①,今年又北归。

双双瞻②客上,一一背人飞。

云里相呼疾,沙边自宿稀。

系书元浪语③,愁寂故山④薇。

注 ①衡阳雁:

雁是候鸟,秋来南飞,传说到衡阳为止,不过衡山的回雁峰。

②瞻:

往上看,往前看。

③浪语:

妄说,乱说。

④故山:

喻家乡。

鉴赏 首联“万里衡阳雁,今年又北归”,表明本诗所写之雁是北归之雁。

颔联“双双瞻客上,一一背人飞”,写大雁飞行时的状态,写出了大雁的苍凉与落魄。

颈联“云里相呼疾,沙边自宿稀”,写出了大雁互相急切地呼唤,在沙滩上独自栖息的孤独与凄凉。

尾联“系书元浪语,愁寂故山薇”,写诗人想让大雁传书,又不敢随意乱写,想到家乡的薇草忧愁寂寞,表达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全诗塑造了大雁怎样的形象?

有何寓意?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全诗塑造了大雁北归时苍凉与落魄、急迫与凄凉的形象。

寄托着诗人无限的感怀,表达了诗人苦于漂泊羁旅的孤独凄凉之情和对家乡亲人无限思念的愁绪。

赏析咏物诗中的物象的方法和步骤,关键在于因物寻志,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把握其特点。

1.抓住描写、抒情、议论的关键词语,把握物象本身的特点,尤其注意其外在特征和内在神韵。

2.熟记特定物象的象征意义。

在阅读古代诗歌时,对于诗歌中经常出现的草木花果、鸟兽虫鱼以及月露风云等物象,一定要注意其特定的文化内涵。

3.知人论世,结合背景或作者阅历作答。

很多诗歌作品有着较深的时代背景,作者情感的抒发与其阅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在鉴赏物象时,还要结合作者的处境及身世,分析作者所塑造的物象的意义。

答题规范

 

一、理解意象和意境必备知识

 

1.知识填空。

在古诗词中,意象和意境是密不可分的:

意象或意象组合构成了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和途径。

一般说来,意象构成意境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个意象构成一个意境,咏物诗大多如此,如王冕的《白梅》只描写了白梅一种景物;意象组合(列锦、交叉)形成意境,即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生活图景,形成一个整体的意境,从而表达一种基调或某种氛围,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更是采用多个意象来描绘图景的典范之作。

总之,意象和意境是互相依存的,但并非所有的意象组合都能构成一个意境,正确地把握二者的关系,还需要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来沟通景与情、情与理的关系。

当然,意象和意境在使用范围和读者获取途径上明显不同:

前者属于个体概念,是一个个具体可感的表意的典型物象,我们可以在诗词中数出来;后者是一个整体概念,是“象外之境”,它是一种需要读者借助外在的艺术形象表达,通过联想和想象,融入自己的心理体验才能悟出来的情调和境界。

由于“意境”一词较为复杂,故在高考中常用“氛围”(偏重外部环境)、“心境”(侧重内心世界)、“境界”(外部与内部的融合)等词语称呼。

2.请指出杜甫《登高》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所用的意象。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回之鸟。

3.试比较“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与“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在意境上的不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前句意境属豪放类,雄浑开阔。

借助“平野”“大江”等阔大意象,营造出一种雄浑开阔的意境,借以表达诗人的渺小与孤独。

后句意境属婉约类,凄清冷寂。

早上醒来,不见情人,但见杨柳稀疏,晓风习习,残月斜照,整个画面显得孤独冷清,表达了词人与情人分别后的凄凉伤感之情。

古诗常见意象内涵

松梅菊竹寓高洁,借月把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落叶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寓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古诗常见六种意境

豪放类:

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浩瀚辽阔、广袤高远、旷达洒脱。

清幽类:

清新明丽、宁静恬淡、淡雅闲适、和谐静谧、恬静优美。

伤感类:

凄清冷寂、孤寂冷清、哀怨低沉、凄惨萧条、苍凉悲壮。

婉约类:

缠绵悱恻、哀婉动人、委婉含蓄、蕴藉风流、朦胧缥缈。

超脱类:

超脱世俗、远离尘嚣、高雅脱俗、超凡脱尘、风致雅洁。

华美类:

富丽堂皇、华美绚丽、华妙艳丽、瑰丽神奇、色彩斑斓。

二、掌握意象“三考”题和意境题

(一)掌握意象“三考”题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衡阳泗州寺

张抃①

一水悠悠百粤通,片帆无奈信秋风。

几层峡浪寒舂月,尽日江天雨打篷。

漂泊渐摇青草外,乡关谁念雪园②东。

未知今夜依何处,一点渔灯出苇丛。

注 ①张抃:

唐朝将领,滑州(今河南滑县东)人。

②雪园:

汉朝梁孝王刘武所建,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市东。

鉴赏 “一水悠悠百粤通,片帆无奈信秋风”,诗人远眺江面,江水悠悠,江面有一只孤帆,画面空旷孤寂,衬托出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几层峡浪寒舂月,尽日江天雨打篷”,汹涌的峡浪冲荡着倒映在水中的明月,让春月也有了寒冷的感觉,“寒”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寒,春雨连绵不停,用秋风、寒月、雨打篷这些意象表现诗人漂泊远方的凄凉心境;“乡关谁念雪园东”“未知今夜依何处,一点渔灯出苇丛”,乡关、雪园东这些意象,流露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表达了诗人羁旅在外的孤寂。

全诗用哪几组意象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用悠悠一水中的片帆、一点渔灯这些意象,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②用秋风、寒月、雨打篷这些意象,表现了诗人漂泊远方的凄凉心境;③乡关、雪园东这些意象,流露出诗人的殷殷思乡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寒食①舟中作

杜 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②。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 ①小寒食:

寒食的次日,清明前一天。

②鹖(hé)冠:

传说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

鉴赏 首句说“佳辰强饮食犹寒”,每遇节日佳辰,诗人虽在老病之中,还是打起精神来饮酒。

“强饮”不仅是写诗人的多病之身不耐酒力,也透露着诗人漂泊中勉强过节的心情。

这个起句为诗中写景抒情,安排了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开端。

颔联紧接首联,十分传神地写出了诗人在舟中的所见所感,是历来为人所传诵的名句。

春来水涨,江流浩瀚,因此在舟中漂荡起伏仿佛坐在天上云间;诗人身体衰迈,老眼昏花,看岸边的花草如同隔着一层薄雾。

颈联写舟中江上的景物。

第一句“娟娟戏蝶”是舟中近景,因此说“过闲幔”。

第二句“片片轻鸥”是舟外远景,因此说“下急湍”。

正是这样蝶鸥往来自如的景色,才易于对比引发出困居舟中的诗人“直北”望长安的忧思,向尾联作了十分自然的过渡。

尾联两句总收全诗。

“云白山青”正是寒食佳辰春来江上的自然景色,“万余里”将诗人的思绪随着层叠不断的青山白云引开去,为结句做一铺垫。

“愁看”句收括全诗的思想感情,将深长的愁思凝聚在“直北是长安”上。

本诗颈联描写舟中江上之景,诗人选取的“蝶”“鸥”两个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有何作用?

请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特点:

往来自如或自在轻快。

(2)作用:

以乐景衬哀情。

布幔闲卷,蝴蝶翩跹,穿空飞过,白鸥轻快地逐流飞翔,远远离去。

诗人描绘了一幅蝶、鸥自由往来的美好画面,反衬出诗人年老体衰、漂泊异地的困苦之情;在如此情境下仍思虑朝廷,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困苦中心系国运安危、担忧时局多难的悲悯情怀。

高考对意象的考查,有三项内容:

找意象,抓内涵,析作用。

找意象

意象大都是一个名词性词语

如果是主谓式或动宾式,则转成名词结构,如“柳细花红”转换为“细柳”“红花”

抓内涵

动词

要从动态感、形象感、包孕性上去体味

形容词

把握其外在特征,如声、色、形、味等,注意意象的时令色彩

抓住“意”“象”契合点,由外在特征入手,挖掘其内在品质及独有情味

析作用

意象

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营造意境

创设情境,提供背景

衬托人物,铺垫蓄势

表情达意,感发兴寄

结构上的线索作用

在“抓内涵”时,要特别注意意象内涵的共性与个性。

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即意象的共性。

如“折柳”寓“惜别怀远”之意。

在把握意象的时候,既要了解意象的约定,即其共性,又要唤醒个人的生活底蕴、人生阅历,深入分析诗歌意境,以便了解意象在诗中的寓意,即意象的个性。

如贺知章的《咏柳》中的“柳”就是一种个性,它代表的不是“惜别怀远”,而是表现烂漫的春光。

  

(二)掌握意境题答题要点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注](节选)

杜 甫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日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注 此诗作于公元762年。

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廓壮美的画面。

解析 赏析画面,需要先根据诗句描述画面内容,概括画面特点。

答题时要抓住“山色”“江光”两个意象,根据“远”“寂寞”“夕”“滋漫”等关键词加以描述,点明山色因辽远而苍茫寂寥,江水因夕照而溢满金辉的特点。

另外,还要概括出画面的整体特点:

寥廓壮美。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武威同诸公过杨七山人,得藤字

高 适

幕府日多暇,田家岁复登。

相知恨不早,乘兴乃无恒。

穷巷在乔木,深斋垂古藤。

边城唯有醉,此外更何能。

诗的颈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这两句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小巷冷僻简陋,树木掩映;斋院深深,古藤缠绕。

营造了深远古朴、清净幽雅的意境。

(2)作用:

既点明了标题中的“得藤字”,又强化了诗人乘兴忘归的情志,还为尾联的抒情蓄势、铺垫。

(意思对即可)

1.意境由意象组成,其构成要素为时、地、人、景及其特征;意象要从形、色、声、味四个角度去观察,然后判断基调,如冷暖、喜悦、悲凉、清新、明丽、灰暗等;再具体说明意境的具体构成。

2.意境由景与景、景与人、景与情的关系构成,要辨析景物间的主从、详略、先后、虚实、动静、点面等关系,确定“景”因“人”生、“景”缘“情”生、“情”由“景”生、情景交融等构成方式。

3.意境类型较多,常见的类型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宕壮、虚幻缥缈、凄寒萧条、繁华、幽静朦胧等,在判定其类型特点时,要特别注意使用这些术语。

4.鉴于意境的复杂性,高考很少直接涉及意境,大多以考查画面、氛围等间接形式出现。

这里要关注三个要素:

景、情、境。

像描绘画面题,一般要说出景物组成(描述画面)、画面特点(意境特点或类型)、画面名称三个要素,个别情况还可以分析蕴含的思想感情。

答题规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