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科技活动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83182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5.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册科技活动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六年级下册科技活动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六年级下册科技活动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六年级下册科技活动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六年级下册科技活动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六年级下册科技活动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六年级下册科技活动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六年级下册科技活动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六年级下册科技活动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六年级下册科技活动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六年级下册科技活动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六年级下册科技活动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六年级下册科技活动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六年级下册科技活动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六年级下册科技活动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六年级下册科技活动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六年级下册科技活动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六年级下册科技活动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下册科技活动教案.docx

《六年级下册科技活动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科技活动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年级下册科技活动教案.docx

六年级下册科技活动教案

1、飞机升空的秘密

【教学目标】1、了解飞机升空的秘密;

2、培养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的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的好品质。

【教学准备】一张薄纸条和一张薄纸片,几本书;漏斗、乒乓球、蜡烛和火柴。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飞机的机翼不能像鸟儿的翅膀一样扇动,是什么力量使飞机升空的呢?

我们用实验来研究研究

二、动手做

1、将薄纸条的一端夹在书页中,其余部分自然下垂。

2、像图中那样对着夹纸条处用力吹气。

3、观察纸条有什么现象?

4、你怎样解释这一现象?

三、研究研究

1、将一张薄纸片夹在有一定距离的两本书页中,向夹缝吹气。

实验前,你预计会出现什么现象?

做一做,和你预计的现象一样吗?

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

2、试试用漏斗吹乒乓球,吹蜡烛的火焰。

四、知道吗?

这些实验现象可以用一条科学规律解释:

气体的流动速度增大,它对物体的压力会减小。

当你向纸条上方吹气时,使纸条上方的空气流速比下方快,气压比下方小,所以下方空气推动纸条上升。

当你向薄纸片的下方吹气时,导致下方气压小于上方气压,所以,纸片凹向夹缝。

用漏斗吹不掉乒乓球,被吹蜡烛火焰倒向漏斗一侧,也是同样的道理。

飞机的升空也运用了这一科学规律。

飞机机翼上下两面的形状不同。

由于空气掠过上机翼和下机翼所需的时间相同,当空气掠过上机翼的弧线造型时不得不多跑路,使空气流速快;下面的直线造型使空气流速慢。

在飞机飞行时,机翼下方的气压大于上方气压,于是推动机翼向上运动,我们把这个力叫空气升力。

当空气升力达到一定程度,飞机就能升空飞行了。

【教学后记】

2、会吸水的空气

【教学目标】

了解喷雾器的制作原理,了解气压。

【教学重难点】

了解气压。

【教学准备】

细吸管1根,饮料瓶1个,小三角板1个,剪刀1把,小镜子1面,一些清水,杯子、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常常使用喷雾器浇花,只要手一推,水就喷射出来了。

这种喷雾器是用什么原理制成的呢?

下面我们用一个小实验来进行说明。

二、动手做

首先,在饮料瓶里装上清水,水面低于瓶口约3厘米。

然后,用剪刀在细吸管的三分之一处剪个口(要连接一半),并弯成90°角。

(这一操作过程很重要,决定了实验的成败。

接着,把吸管长的一端插入水里,而短的一端放入嘴里用力吹气。

观察:

产生了什么现象?

三、研究研究

把小镜子放在旁边,用大小不同的力气朝吸管吹气,从镜子里观察吸管里的水位有什么变化。

四、知道吗

当我们朝弯折成90°的吸管用力吹气时,从小镜子里可以看到:

瓶里的水被吸了上来,并变成小水珠从切口处喷射出来。

这是为什么呢?

当我们使劲吹吸管时,使吸管切口处空气流速加快,气压下降。

而瓶内的水受到正常气压的作用,把水压入吸管中,使吸管的水位升高。

升高的水在切口处受到强劲的气流变成小水珠喷射出来。

前面那种喷雾器就是利用了这一原理制成的。

【教学后记】

 

3、你的手有多快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准备】铅笔、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动手做

第一轮:

请你把手握成空心拳头,你的同学拿着铅笔垂直悬在你的拳孔上方。

当你看到铅笔落下来的时候及时握住它。

你认为很容易,对吗?

那么你亲自体验一下吧/

第二轮:

你和同学进行交换,观察同学是否能及时握住下落的铅笔。

你的同学成功了几次?

二、比试比试

和同学进行比赛,看看谁成功的次数多。

三、研究研究

由你一个人的左右两手来完成这个游戏,你能成功几次?

通过上面三轮的游戏,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四、知道吗

和同学进行游戏时,我的手为什么总是慢了一步呢?

“失败”的原因还在于我们自己。

当你去握同学掉下的笔时,眼睛先看到笔往下掉,然后给大脑一个信号,大脑接到这个信号后,再向手发出“握笔”的命令。

等这个过程完成了,铅笔已经通过了你的拳心。

所以你总是“晚”了一步。

为什么我一个人做总是成功呢?

“成功”的原因也是因为我们自己。

因为让笔落下的命令和让手握住笔的命令是由你的大脑同时发出的,所以你能容易地把笔握住。

人们把判断情况和作出反应的一刹那,称作紧急时刻。

紧急时刻越短,说明人的反应越快。

五、研究研究

1、利用上面握铅笔的游戏,和你的同学比比,谁的紧急时刻短。

2、小山子的手不小心被针扎了一下,感觉很痛,他连忙把手缩了回来。

你知道“痛”的信息在小山子的身体是怎样传递的吗?

【教学后记】

4、色彩的探秘

【教学目标】

了解色彩的秘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

了解色彩的秘密。

【教学准备】

紫包菜(切碎)、烧杯、蜡烛、火柴、支架(可自制)、筛子;食醋、柠檬汗、啤酒、洗涤剂水、洗衣粉水、石灰水、几个透明的杯子。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美术课使用的色彩可以调配而发生变化。

今天我们也来研究一种奇特的色彩变化。

二、动手做

在玻璃杯中装水加热。

水沸腾后,把切碎的紫包菜放入水中,再加热几分钟。

(注意安全!

当水变色后,把火熄灭。

冷却后,用筛子过滤出紫包菜的水。

观察:

紫包菜水是_______________色的。

在6个透明杯里分别倒入少量的食醋、柠檬汗、啤酒、洗涤剂水、洗衣粉水、石灰水。

将紫包菜的水缓慢地倒入6种液体中。

观察6种液体颜色的变化,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你能解释它们为什么会变色吗?

三、知道吗

原来,这6种物品可以分成两类:

食醋、柠檬汗和啤酒属于酸性物质,洗涤剂水、洗衣粉水和石灰水属于碱性物质。

把紫包菜的水加入酸性溶液中,它将变成各种红色;把它加入碱性溶液中,就会变成蓝色或绿色。

所以,紫包菜的水能够帮助我们鉴别生活中的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科学上把这种液体叫做酸碱指示剂。

化学实验中就有专门的酸碱指示剂。

【教学后记】

5、雨水侵蚀的建筑物

【教学目标】了解雨水中含有的成份,培养学生爱护环境。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爱护环境。

【教学准备】长度相同的粉笔2支,玻璃杯2个,清水,醋、大头针、标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当城市的污染越来越严重时,常常会下酸雨。

酸雨对城市建筑物有什么影响呢?

二、动手做

在一个玻璃杯中放入2/3的清水和1/3的醋,并用筷子搅拌均匀;另一个玻璃杯中只放入清水,与第一杯溶液等量。

在两个杯上分别贴上标签。

用大头针在两支粉笔上分别刻上“醋”和“水”字。

将刻有“醋”字的粉笔放进有醋溶液的杯中,把刻有“水”字的粉笔放进有清水的杯中。

过一段时间后,取出粉笔,对此观察两支粉笔有什么变化。

三、研究研究

1、收集一些鱼刺,分成两份,分别放在清水和醋里浸泡五分钟,观察两份鱼刺浸泡前后的变化。

2、准备2颗没有生锈的铁钉,分别放在清水和醋里浸泡五分钟,取出后晾于空气中,每天比较观察它们的变化。

四、知道吗

把粉笔放入醋溶液中,马上会产生一些气泡,一段时间后,粉笔变软了,“醋”字也不清晰了,而在清水中的粉笔没有这些现象,刻下的字迹依然清晰。

原因是:

含有醋的水是酸性溶液,它能与粉笔、鱼刺中的碳酸钙产生反应,逐渐侵蚀粉笔、鱼刺,使它们变软、受损。

根据科学测试工厂、汽车等排放的大量废气中含有大量的硫化物,这些污染物质溶解在雨中,就会形成一些强酸性溶液。

这种带有强酸性溶液的雨水被称之为酸雨。

酸雨毁坏很多雕塑和建筑物等优秀的文化遗产,这是因为这些文化遗产大多是用大理石等石头建筑的缘故。

酸雨还能严重侵蚀城市建筑中的金属物件,加速它们的氧化(生锈),严重缩短建筑物的寿命。

所以,我们必须保护空气不受污染。

【教学后记】

6、电磁指南针

【教学目标】

了解电磁指南针的制作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重难点】

了解电磁指南针的制作过程。

【教学准备】

已淬火的长铁钉、漆包线、按扣、铁丝、瓦楞纸、剪刀、电池盒、7号电池、强力胶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磁铁有指示南北的性质,利用这一性质,我国古代的人们发明了指南针。

同样具有磁性的电滋铁是不是也具有指示方向的本领呢?

我们不防动手做一个电磁指南针来研究一下。

二、动手做

1、制作方向盘

用剪刀把瓦楞纸加工成一个直径为20厘米左右的小圆盘。

给圆盘上面裱上一层白纸,在白纸上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直径,将圆4等分,沿顺时针方向依次标出东、南、西、北4个方向。

取一根铁丝,让它穿过圆心,立在圆盘上,固定作为指针住。

2、制作指针

找到铁钉的重心,将按扣的扣帽用强力胶固定在铁钉的重心位置,让指针可以套在指针柱上自由地转动。

再将漆包线沿同一个方向在铁钉上均匀地缠绕300匝。

3、组装

把电池盒固定在已绕好的电磁铁指针中心处,再在它的一侧固定开关。

把电磁铁导线的一端接在电池盒的负极,另一端接在电池盒开关的一端,开关另一端接在电池的正极,注意调整两端平衡。

三、试一试

1、接通电源,看指针能否指票南北方向。

2、把电池反过来装入电池盒,让它接触良好,指针的方向会发生改变吗?

【教学后记】

7、喷水火箭

【教学目标】了解喷水火箭的制作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了解喷水火箭的制作过程。

【教学准备】饮料瓶1个,橡胶塞1个,气门嘴1套,卡纸、剪刀、双面胶、水、

打孔器、杯子、打气筒、三角架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以前玩过弹射火箭,它依靠弹力来升空。

现在,我们也可以利用喷水的力量来发射火箭。

二、动手做

把可乐瓶的瓶盖打开,用橡胶塞塞紧瓶口,把杯子扣在橡胶塞上,到空旷的地方,两手同时用力挤压瓶子,你发现了什么?

1、喷嘴的制作

选择一个能够刚好塞住饮料瓶瓶口的橡胶塞。

用打孔器在橡胶塞的正中打一个孔,使自行车的气门嘴刚好能够卡在里面,气门嘴的进气口朝着橡胶塞大的一头。

2、箭体的制作

取一只饮料瓶作为火箭的箭体。

再用一块扇形纸,做成一个圆锥体,将圆锥体套在饮料瓶底部,并用双面胶粘牢,便成了火箭头。

3、平衡翼的制作

按照教材第21页图4中所示尺寸与样式,剪下3块形状、大小相同的卡纸片,做成平衡翼。

并把它们分别用双面胶粘在箭体上,让它们能刚好将圆周3等分。

三、试一试

往箭体装入1/3左右的水,用力塞紧橡胶塞。

把火箭放在发射架上(发射架可以用实验室的三角架代替),利用打气筒向进气口用力打气,直至火箭飞起来。

除了比试谁的火箭射得高以外,还可以进行火箭打靶训练,看谁的火箭能够打中靶心(请老师操作,让同学远距离观看)。

四、想一想

你能想办法控制火箭飞行的方向吗?

【教学后记】

8、热气球的制作

【教学目标】了解热气球的制作原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重难点】了解热气球的制作原理。

【教学准备】大且薄的塑料袋、铁丝或竹丝、蜡烛、挂历纸、按扣、透明胶带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也许看过热气球表演,一个硕大的气球下面挂着一只大吊篮,人坐在吊篮里,不时地将火喷入气球内,气球带着人在空中自由地飘飞。

其实,热气球利用的是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的原理升上天空的。

自己制作一个热气球,并把它放飞,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二、动手做

用纸做一条纸蛇,把纸蛇的头部固定一粒按扣的扣帽。

用小铁丝的一端顶住按扣,把它放到点燃的蜡烛的上方,纸蛇会动起来。

你知道这其中的原因吗?

1、球体的制作

利用塑料袋做热气球的球体。

首先,检查一下塑料袋是否漏气。

如果有小孔,可以用透明胶补上。

想一想:

怎样才能知道塑料袋是否漏气?

为了防止火焰烧着球体,可以用一根细铁丝或竹丝来回穿过塑料袋的边缘,将袋口撑成圆形的进热气口。

2、燃烧器的制作

把牙膏管壳撑成圆筒形,把蜡烛放在里面作为燃烧器。

3、拼接

沿燃烧器口3等分处分别系上3根细铁丝,铁丝的另一端与球体开口的铁丝圈(或竹丝圈)接牢。

使燃烧器处于进热气口的中间。

三、试一试

点燃燃烧器中的蜡烛,就可以放飞热气球了。

为了便于控制,一般可以选择在室内放飞。

四、比一比

谁制作的热气球放飞后的留空时间长?

五、想一想

为了延长热气球的留空时间,你认为可以把热气球做成什么颜色?

【教学后记】

9、铁丝的小制作

【教学目标】

能用铁丝制作我们生活中的日常用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用铁丝制作我们生活中的日常用品。

【教学准备】

铁丝若干、尖嘴钳、尺、汽车瓶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千万别小看铁丝,它可以做成许多价廉物美的日常用品。

相信吗?

二、动手做

1、信插

整个铁丝的长度大约为弹簧圈的直径×3.14×6+40(厘米)。

从铁丝的24厘米处开始弯制弹簧圈。

弯制时可以将铁丝绕在直径为7厘米左右的汽水瓶上,做成弹簧状,然后按适当的距离扯开,并在两端各弯出一只支撑架,调至平衡后就可以插信件,也可以插上尚未看完的报刊。

2、笔插

整个铁丝长度大约为大圆直径×3.14×2.5+39(厘米)。

从铁丝的一端开始弯制。

其中小圆直径为1.5厘米左右,大圆直径可以根据墨水瓶的直径而定。

使用时可将笔插固定在一个适当的底座上,然后即可放上墨水瓶,插上各种笔。

3、纸夹

剪下两段铁丝,一段为86厘米,一段为12厘米。

首先取长铁丝,从约27厘米处开始弯制门状框。

然后将支撑脚弯好。

并将短的一根铁丝固定在下部。

制成后的纸夹可以夹草稿纸或备忘录等。

三、再试一试

你还想用铁丝制作什么呢?

我的设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后记】

10、自动加水器

【教学目标】

了解自动加水器的制作原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重难点】

了解自动加水器的制作原理。

【教学准备】

硬质钦料瓶、胶塞、硬塑料管、酒精灯、打孔器、搪瓷碗等、502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往往喜欢养些小动物,为了给它们喂水,得经常记着往盆里加水。

但难免会有疏忽的时候。

为了不让那些可爱的小动物受干渴之苦,我们不妨动手做一个自动加水器,再也不必天天往盆里加水了。

二、动手做

1、把一个饮料瓶和搪瓷碗按教材第29页图1所示的位置固定在木板上。

2、在胶塞中间打一个孔,使塑料管能够穿过去并卡紧在胶塞中。

3、把塑料管预热后,加工成教材第29页图3所示的形状。

将弯折后的塑料管短的一头套上胶塞塞紧瓶口,另一头伸向瓶外的搪瓷碗,比碗边低一点儿。

4、在靠近瓶底处打一个小洞,装上一个弯折成90°的塑料管作为水龙头,将塑料管与饮料瓶的接口处用胶水密封好,塑料管的另一头伸向碗底,用一个小塞子塞住。

三、试一试

1、把饮料瓶装好水,打开水龙头,水就会流到碗内。

碗里的水位越来越高,浸没那根长塑料管管口时,水就不再流出来了。

2、如果碗里的水被小动物喝掉了,水位低了,长塑料管的管口脱离了水面,空气又能从塑料管进入瓶内,水又流出来了。

【教学后记】

11、克隆技术

【教学目标】了解克隆技术,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了解克隆技术。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都知道,一个妈妈生下的宝宝可能像妈妈,也可能像爸爸,我们还知道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可以用自己的毫毛变成小猴子。

1996年7月,在英国诞生了一只小绵羊——多利,小锦羊多利既不是它妈妈和爸爸结合产生的,也不像孙悟空一样出现在神话故事里,它是被克隆出来的,人们叫它克隆羊多利。

二、知道吗

将一个细胞经过培养形成很多个相同的细胞,或者将一个基因经过复制产生许多个一样的基因,都叫克隆。

在自然界有许多克隆现象。

找一棵树观察一下,你会发现它的每一片叶都好像是由同一片叶复制出来的。

你还知道,有些植物,比如说柳树,只要将一根枝条扦插就可以形成一棵小柳树。

这也是克隆。

见过双胞胎吗,同卵双胞胎实际上一个人就是另一个人的克隆体。

你就是爸爸和妈妈的综合克隆体。

当然,多利的产生不同于上面讲到的自然现象,它不是由羊妈妈和羊爸爸结合产生的,它没有爸爸,却有三个妈妈。

科学家从第一只羊妈妈身上取了一个卵细胞,从第二只羊妈妈身上取了一个体细胞,设法把这两个细胞经过处理,使它们融合在一起,并且逐渐变成可以一个变两个、两个变四个的胚胎细胞,等到形成64个左右的细胞时,就把它放到第三只羊妈妈的身体里,让它安安稳稳地发育变成小羊。

我们把克隆多利的实验过程说得很简单,事实上,整个实验的研究经过了一二十年的时间,并且实验成功的机会也是很小的。

如果克隆的技术成熟了,我们可以克隆出能创造更大价值的动物,比如说,有一头奶牛产的奶比其他的奶牛都多,我们就可以克隆出很多产奶多的奶牛。

三、做一做

到互联网上搜索中国克隆技术的最新动态。

【教学后记】

12、海水淡化

【教学目标】了解海水淡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了解海水淡化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水是生命的源泉、农业的命脉、城市的甘露,人一刻也离不开水。

我们也知道地球表面有70%以上是水。

然而,我们也正面临着非常严重的水荒,中国是世界上的贫水国之一,严重缺水的城市就有40多个。

二、知道吗

地球上的水有97%是海水,在为数很少的淡水中,还有一部分被人为地污染了。

要迅速有效地解决人类面临的水荒,得向海洋要水,把淡水从海洋里分离出来,使它能喝、能灌溉……为此,科学家们已经付出了许多的努力。

也许你会认为淡化海水非常简单,让海水加热,形成水蒸气,待水蒸气冷却、凝结后就变成了不含盐分的淡水了。

确实就这么简单,但这种方法要消耗很多的燃料,很不合算。

人们通过不断地探索,发明了多种淡化海水的技术,并且仍在不断地探索新的方法来淡化海水。

1、利用太阳能蒸馏淡化海水

利用太阳能淡化海水的装置:

建造一个大水池,池里装满海水,水池底部和池壁涂成容易吸收热的黑色,水池上面盖一块透明度高的玻璃罩,并在玻璃罩边安装一些倾斜的沟槽。

这样,海水吸收太阳的热量后不断地被蒸发成水蒸气,水蒸气在玻璃罩上凝结成水滴并汇集在沟槽里。

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蒸馏海水装置建在希腊的帕斯诺斯岛上,夏季每天可以生产淡水60吨,阳光温和的冬季每天也可以生产淡水40吨。

2、闪急蒸馏海水淡化技术

在平常的条件下,水要到100℃才能沸腾(100℃就是水的沸点),如果降低空气的压力,那么水不到100℃也会沸腾,水也就更容易变成水蒸气了,也就是说,降低压力可以降低水的沸点。

闪急蒸馏海水淡化技术利用了水的沸点可以随着压力降低而降低的特点。

先使海水在管道中加热,然后引到一个压力较低的蒸发室中(可以将部分空气抽走),被引入的海水会迅速蒸发,产生的水蒸气在装有冷海水的管道外凝结形成淡水。

管道内冷海水可以吸收一定的热量,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闪急蒸馏法是当今世界应用最广的海水淡化方法。

3、反渗透法淡化海水:

人们发现,猪的膀胱有一种特别的功能,它能允许水进入而阻止盐分通过,这就是反渗透作用。

人体细胞膜也有反渗透作用,人们运用这种原理,制成了一种反渗透膜,用来淡化海水,非常方便。

现在淡化海水的方法还有很多种,你还知道哪些呢?

三、做一做:

按每千克淡水加入55克盐的比例配置一些“海水”,再设法将水和盐分离。

也许,你能发明一种新的淡化海水的方法。

【教学后记】

13、特殊视角发明法

【教学目标】通过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平时习惯了的事物,如果换一个特殊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就可以找到好的发明点。

长沙有位同学,有一次上课铃响后,边往教室跑,边把脏跳绳塞在口袋里,跑到教室,又把脏绳子塞到书包里,弄脏了口袋,弄脏了书包。

她想,给脏绳子做件“外套”不就行了吗?

她做了个跳绳袋,解决了问题。

二、知道吗

“自行车防护套”是日本一位小朋友发明的。

因为他观察到放在露天下的自行车,下雨时坐垫会淋湿,夏天自行车坐垫又被太阳晒得很热。

于是他就在自行车坐垫下面,预先装一个折叠式的防护套。

它的侧面像把扇子,使用时只要将套子朝车头方向拉开,罩住整个坐垫,就可以防止被雨淋和太阳洒了。

不用时,可放回到车座下面。

伸缩黑板刷是一位同学学习了“组合发明法”发明的。

把黑板刷和折叠雨伞的杆组合在一起,擦黑板时,如果够不到黑板的上方,按一下把子上的按钮,杆就会伸长,再高的地方也可以擦到。

用这种刷可以擦黑板,还可以擦玻璃、墙。

这种刷后来改名叫“伸缩万能刷”。

热水瓶是家庭的日常用品,但是老人和小孩使用时并不那么方便和安全。

由于倒水时必须提起水瓶使其倾斜才能将水倒出来,广州的一位同学就发明了带活动支架的热水瓶,在热水瓶壶上装一个支架,倒水时既少力又安全。

鱼身体表面一般都分泌有黏液,徒手抓鱼时常常会因为太滑而抓不住。

有位小朋友发明的“抓鱼手套”,是在普通橡胶手套的着力点上贴上尼龙搭扣的小勾面,密集而弯曲的小勾大大培强了摩擦力,就连难抓的鲇鱼也休想跑掉。

这种抓鱼手套还适用于抓握做冰雕的冰块、被机油清洗过的零件、被清洁剂洗过的碗等,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以上五种有意义的发明作品,设计精巧、实用、省力。

虽然看似简单,但很多人不一定会想得到,说明这几位同学的观察力很强,善于动脑筋,想点子,具有创新精神。

【教学后记】

14、检核表法

【教学目标】

了解检核表法,通过观察,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教学重难点】

了解检核表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检核表法是对需要发明的课题,列出有关问题,然后一个个来检查、核对、讨论,从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发明创造的设想。

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检核。

★现有的物体有无其他用途?

★现有的物体可否改变形状、制作方法、颜色、音响、气味?

★现有的物体能否扩大使用范围?

★现有的物体能否缩小体积、减轻质量?

★现有的物体有无代用品?

★现有的几种物体是否可以组合在一起?

检核表法是一种综合型的发明创造技法。

检核表法主要是让人们从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突破旧的框框,闯入新的领域。

由于检核表法利用了集体的智慧,想像便可以大大丰富起来,使讨论活跃,互相启发,互相触发,思维的发展会起连锁反应,在短暂的时间内爆发开来,好主意层出不穷,可望得到优秀发明方案。

【教学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