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高中历史学科教学设计教案比赛优秀作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836876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832.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8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高中历史学科教学设计教案比赛优秀作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8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高中历史学科教学设计教案比赛优秀作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8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高中历史学科教学设计教案比赛优秀作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8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高中历史学科教学设计教案比赛优秀作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8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高中历史学科教学设计教案比赛优秀作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28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高中历史学科教学设计教案比赛优秀作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28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高中历史学科教学设计教案比赛优秀作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28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高中历史学科教学设计教案比赛优秀作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28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高中历史学科教学设计教案比赛优秀作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28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高中历史学科教学设计教案比赛优秀作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28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高中历史学科教学设计教案比赛优秀作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8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高中历史学科教学设计教案比赛优秀作品.docx

《28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高中历史学科教学设计教案比赛优秀作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8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高中历史学科教学设计教案比赛优秀作品.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8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高中历史学科教学设计教案比赛优秀作品.docx

28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高中历史学科教学设计教案比赛优秀作品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

在这种环境下,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一些新变化。

如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建立福利国家等,这些措施促进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稳定了社会秩序。

另外,在国际上,资本主义国家也建立了一些国际经济组织,维护经济秩序,从而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但是,这些变化并没有克服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的基本矛盾。

二、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中的第八单元是《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由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第19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第20课《社会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和第21课《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构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本单元的内容要求是: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发生的各种新变化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了解冷战及其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第19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从“国家的宏观调控”、“科学技术的新发展”、“社会结构的新变化”、“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四个方面,讲述了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适时调整了政策,首先说明了政策调整的背景及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然后说明二战后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最后揭示:

新变化所触及的主要是统治的手段和方法,并没有克服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三、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历史班的学生,他们经过第一学期的学习,已经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但他们的历史基础知识还是比较薄弱,而且学习历史的能力也参差不齐,更不会把学过的历史知识熟练运用。

因此,本课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和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认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关系的论述。

时空观念:

通过教材和课堂讲解,认识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

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在出现新变化的原因及表现。

家国情怀:

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这些新变化所触及的主要是统治的手段和方法,并没有克服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有哪些?

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难点:

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六、教学设计思路和方法

课本分为三个部分讲述,新变化的背景、新变化的表现和新变化的结果。

本课以教科书上的材料和图片为依托,适当补充相关材料,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从教科书中四个子目进行学习。

通过讲述“为什么变”、“怎么变”、“变的结果是什么”,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历史。

由浅入深地认识和分析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认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关系的论述,让学生明白这些新变化所触及的主要是统治的手段和方法,并没有克服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理解新变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本课所用的方法: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是教师设问,学生通过整合材料和课本内容作答。

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

你曾经见过这张照片吗?

你知道这张照片大概是在什么时间拍的吗?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

没错,这正是二战后的日本的一个城市。

我们可以看到二战后的日本成为了一片废墟。

但是我们也知道20世纪60、70年代,日本的经济就“起飞”了。

问题设计1:

究竟日本这些资本主义国家二战后采取怎样的措施重建家园,恢复经济繁荣的?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同时,通过不同时期日本情况的对比,激发学生探寻新变化的原因的兴趣。

出示课标:

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提醒学生重点要掌握哪些知识点。

(二)变之源——新变化的背景

材料一20世纪前半期,资本主义各国在重重危机中艰难跋涉时,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正在突飞猛进地向前突进。

苏联在短短十多年时间里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跃升为工业化强国,……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频发的状况形成了鲜明对比,初步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徐蓝主编《世界近现代史》、《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材料二罗斯福执政的12年间,工业指数到1937年,已超过1929年的3.4。

国有企业资本1939年比1929年增加近一倍。

美国工业产量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的比重,由1929年的48.5%上升到1945年的60%。

到1940年,美国基本实现农业化,居世界首位。

——《当代世界的经济与政治》

问题设计2:

根据上述两则材料,结合课本,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新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1)1929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暴露了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弊病。

(2)第二次世界大战生死存亡教训。

(3)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冲击与影响。

(4)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指导和罗斯福新政的示范作用。

设计意图:

通过补充两则材料,体现了20世纪前半期,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发展过程中的两种境况,激发学生探寻新变化出现的原因。

(过渡)在这些因素的推动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的调整,谋求资本主义的生存发展。

(三)变之域——新变化的表现

1.国家的宏观调控。

问题设计3:

结合教材内容,归纳资本主义国家二战后宏观调控的措施和影响。

学生回答:

(1)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

(2)制订经济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3)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

影响:

(1)积极:

取得一定成效,经济增长一度较快,50年代——70年代初——“黄金时期”。

(2)消极:

70年代,出现“滞胀”现象(经济停滞+通货膨胀)。

各国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设计意图:

通过对教科书内容的整合,提高学生从材料中分析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了解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的措施促进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稳定了社会秩序。

不同的时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情况是不一样的。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114页内容,结合115页的历史纵横,指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对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

教师讲述:

有利于加强在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通过大国相对平等的协商,采取市场干预行动,协调利益,维护经济秩序。

2.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重要成就(截图自《历史填充图册》)

问题设计4:

根据上面表格内容,联系之前人类历史上的科学技术革命,结合教材,概括二战后科学技术新发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学生回答整理)

内容:

(1)原子能的开发利用

(2)电子计算机与互联网

(3)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

(4)新材料的出现

(5)生物工程技术

设计意图:

通过联系人类历史上几次科学技术革命,让学生深刻理解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推动社会生产力所产生的巨大作用。

(过渡)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极大地提升了社会生产力。

使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这也就是说之前必须由人来完成的工作可以不再由人来完成,这样的变化势必会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化。

3.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问题设计5:

请同学们观察课本116页表格中的数据信息,看看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表格来自《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表现

(1)产业结构:

农业和工业的人口比重下降,服务业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

(2)阶级结构:

“中间阶层”的人数增加。

设计意图:

通过讲述科技的发展带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出现了新变化。

让学生理解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出现的社会结构多层次现象,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在生产关系上的反应。

教师讲述:

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中间阶层的发展趋于稳定,保持在人口比例的25%-30%。

下面我们来看资本主义国家的第四个变化。

4.“福利国家”和社会运动

教师讲述:

我们先来看看“福利国家”含义,“福利国家”是指国家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通过加大社会服务开支,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

那么,从含义中我们来联系一下之前我们学过的内容,二战后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呢?

(学生回答),是的,跟我们之前学过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有关,在经济危机中,大量工人失业,引发社会动荡不安。

所以二战后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建立了福利国家。

那么,有没有达到目的呢?

同学们请看下面两则材料:

材料三:

美国人口普查局定义的3700万“穷人”中展示的却是另一种景观:

他们不仅有足够的食品,还拥有汽车、彩电、冰箱、洗衣机、电烤箱等。

根据美国的社会福利制度,穷人每月可领到生活补助,孩子上公立学校,从小学到中学可免费学习、免费就餐,婴儿可免费得到婴儿食品等等,可以说穷人基本上就是靠政府养活。

有位领取福利金的穷人朋友告诉我,他一家三口每月可获得800多美元的房屋补助、300多美元的现金和食品券,冬天还有暖气补贴,电话费又不用花钱,各项加起来有1000多美元,可以维持一家人的基本生活开销。

如果再多生几个孩子,还可以多得一些补助。

——蒋英建《另一只眼看美国》

材料四:

英国最懒家族。

英格兰西北小城布来克朴的麦高雷一家一母五女,六人都不外出工作,她们和8条宠物狗住在一套政府提供的房子里,收入居然也近3万英镑,被称为英国最懒家族。

虽然年入3万英镑现钞,她一家居然还不知足,抱怨住的太挤,正申请更宽敞的大福利房。

——《生活日报》2004.12.7

问题设计6: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教材,如何评价“福利国家”?

积极:

在缓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消极:

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当70年代发生“滞涨”后,西方国家减少社会福利。

降低了人民的工作积极性。

(过渡)尽管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都通过加强国家干预的办法缓解社会矛盾,但是没有触动造成这种不平等和贫困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各种类型的社会运动此起彼伏。

以美国为例,同学们请看下面的三张图片,图片展示的是美国历史上的哪三次社会运动?

以上图片均来自于《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完成表格内容。

运动

黑人民权运动

妇女运动

反越战运动

斗争目标

争取黑人的平等权利

争取妇女与男子平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

反对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

结果

最终迫使美国国会通过民权法案,宣布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为非法

大多数国家的妇女获得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一些国家建立了维护妇女权益的机构

1973年,巴黎停战协定签署,美国停止侵越战争

设计意图:

通过自主学习,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概括、比较三次社会运动斗争目标和结果。

(四)变之局——新变化的结果

材料五:

从20世纪30年代起,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生产关系进行了一系列改良和调整,增强了自我调节能力。

这些改良和调整之所以得以进行,是生产力发展的推动、工人阶级长期的不懈斗争、对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借鉴吸收和资产阶级有识之士的改革精神等因素多方面作用的结果。

资本主义经济战后高速发展的事实表明。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并非只有对抗,还有相互适应和可能协调的一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

另一方面,这些调整只能暂时缓解而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的矛盾。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问题设计6:

根据材料五结合教材内容,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认识:

(1)资本主义形成了一定的自我调节机制。

(2)调节并不是万能的,所触及的主要是统治的手段和方法,并没有克服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3)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设计意图:

通过补充相关材料,认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关系的论述,新变化的结果并没有克服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但是,通过了解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八、教学评价

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课程内容要求及关于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的分层次要求,将学生在本课的学习情况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

能够认识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能够说出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四个方面:

国家的宏观调控、科学技术的新发展、社会结构的新变化、“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解答学习问题。

第二层次:

能够叙述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把握新变化之间的联系,能够把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发生放在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里,能够用历史的相关信息去论证自己的观点。

第三层次:

能够史论结合,论述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的背景及实质,并对新变化做出历史解释。

第四层次:

在对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的学习和探究中,能够建立全球视野,比如同时期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与发展和世界殖民体系的变化,并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进行论述;能够对历史进行反思,吸取教训,认识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的实质。

九、板书设计

(一)变之源——新变化的背景

1.1929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暴露了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弊病。

2.第二次世界大战生死存亡教训。

3.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冲击与影响。

4.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指导和罗斯福新政的示范作用。

(二)变之域——新变化的表现

1.国家的宏观调控。

2.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3.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4.“福利国家”和社会运动

(三)变之局——新变化的结果

1.资本主义形成了一定的自我调节机制。

2.调节并不是万能的,所触及的主要是统治的手段和方法,并没有克服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3.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十、教学反思

(一)本课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关系的论述。

(二)本课围绕着“为什么变”,“怎么变”,“变的结果是什么”为主线设计教学活动,知识脉络清晰,并在教学中注重对教科书文本知识的整合和分析,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三)利用教科书文本信息,引用史料,创设情境,设计问题,本课在教学过程中以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展开,讲述了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新变化的背景、新变化的表现和新变化的结果。

(四)与学生为主体,在对话中完成教学过程。

教师通过问题设计,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思维。

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科书辅助材料《历史纵横》、《学习聚焦》、《历史填充图册》的使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