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84489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docx

《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docx

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

第三编清前期至清中叶文学

概论

第一章清前期诗文词

教学要点使学生掌握清代前期诗文和词的创作情况,以及各个诗文流派的创作主张。

教学时数2学时。

 一、概说

三、钱谦益、吴伟业和王士祯

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被称为“江左三大家”,都是降清明臣。

诗歌宗唐,反对剽窃与拟古的萎靡诗风。

他们上扫明代前后七子颓风,下启有清一代诗歌风气。

吴伟业的生平。

吴诗的特点:

广泛反映明末清初史实;辞藻优美,音调和畅铿锵,尤长于七言歌行,号“梅村体”。

王士祯的生平。

“神韵说”理论源于严羽。

以神韵为宗,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最高境界。

创作实践则流连风景,咏怀古迹,词藻典雅,音律和谐。

从顾炎武到王士祯,清初诗坛由强烈的家国兴亡的感愤向朦胧的唯美诗风转变。

四、清前期的词派和词人

清初词人辈出,“驾元明上”。

中兴肇端于陈子龙,而尤以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代表朱彝尊成就高,影响大。

陈维崧的生平与阳羡派。

陈词有苏辛之长而自成一家,气势雄浑、笔力遒健。

词作不仅题材广泛,且“填词之富、古今无两”。

然间或雄爽有余,沉厚不足。

朱彝尊的生平与浙西词派。

朱词以姜夔、张炎为宗,绮旎风雅,精工隽永,然多记琐事,多宴游应酬之作。

纳兰性德的生平。

其词作近于李煜,流丽自然,描写边塞生活的小令和悼亡之词沉挚清婉,尤为世所称道。

阅读篇目:

顾炎武《又酬傅处士次韵》其一、其二,《精卫》。

侯方域《李姬传》。

钱谦益《后秋兴》。

吴伟业《过淮阴有感》其二、《圆圆曲》。

王士祯《秦淮杂诗十四首》其八、《秋柳》、《真州绝句》其四。

陈维崧《醉落魄》(咏鹰)。

朱彝尊《解佩令》(十年磨剑)、《桂殿秋》(思往事)。

纳兰性德《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长相思》(山一程)。

思考题:

1、简述清初的诗文概况。

2、简述清初词的发展过程。

 

第二章清前期戏剧

教学要点使学生掌握清代前期戏曲的创作情况,以及李渔的戏曲创作理论。

教学时数2学时。

 一、概说

明末清初的社会大动荡,反映到戏曲创作中,“重戒来世”、“惩创人心”,成为戏剧创作的主调,出现了《长生殿》、《桃花扇》等作品。

而苏州派戏剧家集团和李渔的创作成为其前奏。

二、李玉和苏州派戏剧家

苏州派戏剧家是明末清初承前启后的剧作家群。

活动年代基本在明末到康熙二十年前后。

活动地域在苏州附近。

他们大都是出身低微的职业性或半职业性戏剧家。

其作品大都描写重大历史事件,创作风格近于写实而少浪漫色彩,剧作与舞台演出实践相联系。

李玉的生平。

李玉明末作品以《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最为有名,简称“一人永占”;清初作品《万里圆》、《千钟禄》、《清忠谱》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超过早期作品。

李玉戏剧作品的特点:

剧作面向生活,喜取材于史实或近代时事,而与当时流行的才子佳人传奇迥异其趣;风格与体裁多样化,既能写悲剧,又善写喜剧。

戏剧语言和关目排场都能依据作品内容赋予不同风格。

剧本很少案头之作。

与李玉同派作家有朱佐朝、朱素臣、毕万后、叶雉斐、张大复。

三、《清忠谱》

《清忠谱》是李玉、朱素臣、毕万后和叶雉斐的共同创作。

作品描写了明末东林党人和苏州市民反对阉党的斗争,把市民的政治斗争搬上舞台,这是《清忠谱》的一大创造。

《清忠谱》的艺术成就:

塑造了周顺昌这一东林党人的鲜明性格。

在舞台上真实再现了群众的浩大斗争场面,展现了不同阶层人民的不同性格。

主题突出,线索关目简洁洗炼。

是中国戏剧史上第一部“事俱按实”的时事历史剧,对后来的《桃花扇》产生了影响。

朱素臣与《十五贯》。

四、尤侗及其他戏剧家

尤侗的生平。

他的传奇《钧天乐》,杂剧《读离骚》、《吊瑟琶》、《桃花源》、《黑白卫》、《清平调》郁勃不平,充满怀才不遇的感慨。

尤侗剧作雄奇壮丽,气势纵横,而音律或乖,不宜演唱。

吴伟业作有《秣陵春》传奇,《通天台》、《临春阁》杂剧,皆“借古人之歌呼笑骂,以陶写我之抑郁牢骚”,曲折反映了当时亡国士大夫的悲观绝望心情。

五、李渔及其戏曲理论

李渔的生平和创作。

其戏曲理论存在于《闲情偶寄》中,分为词曲、演习两部分,系统总结了明中叶以来传奇作家填词和表演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

李渔的戏曲创作有《笠翁十种曲》。

具有强调舞台效果和娱乐性的特点。

阅读篇目:

李玉《一捧雪》。

朱素臣《十五贯》。

《清忠谱》(闹诏、毁词)。

李渔《闲情偶寄》之“词曲部”。

思考题:

1、简述苏州派戏剧的创作情况。

2、简述李玉戏曲创作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色。

3、简述李渔戏曲创作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洪昇和《长生殿》

教学要点使学生掌握《长生殿》创作的思想倾向及艺术成就。

教学时数3学时。

第一节洪昇的生平和作品

洪昇的生平思想。

出生于明王朝覆灭的第二年。

又遭家难,流离北京。

因在佟皇后丧期演出《长生殿》被削籍回乡。

后因醉落水遇难。

具有民主思想和民族感情。

除《长生殿》外,洪昇还创作有杂剧《四婵娟》,分别写谢道韫、卫茂漪、李清照、管仲姬四个才女的故事,其民主思想与他在《长生殿》中歌颂的理想爱情有一致之处。

诗集有《稗畦集》、《稗畦续集》

第二节《长生殿》故事的流传和发展

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在安史之乱后便开始在民间流传,并成为文人创作素材。

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恨歌传》首先将李杨爱情与安史之乱联系在一起。

白朴的《梧桐雨》更有意通过他们的爱情生活写一代兴亡的历史教训。

《长生殿》继承和发展了他们的成就,成为这类题材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戏曲作品。

第三节《长生殿》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长生殿》既颂扬了李扬生死不渝的爱情,表现了作者的爱情理想,也通过他们的爱情反映了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和民族矛盾,以及宫廷荒淫奢侈的生活所加于人民的灾难。

《长生殿》中的杨贵妃忠于爱情,是一个值得同情的悲剧人物。

唐明皇也被造成一个钟情者。

这种描写,有一定历史依据而又不受历史材料的限制。

作者对李杨的批判,有一定限度,也带来思想倾向的分裂性,并以其丰富留给的内容后代以广阔的思维空间。

《长生殿》的艺术成就:

继承了《梧桐雨》、《浣纱记》等通过爱情故事反映一代兴亡的手法,又吸取了《牡丹亭》运用幻觉情节把人物理想化的特点;作者将理想熔铸在所创造的人物形象之中,表现了强烈的抒情色彩和鲜明倾向性;场景壮丽,情节曲折,作者能根据剧情变化调剂场上气氛,场次与场次之间,互相对照,交错发展;曲词清丽流畅,充满诗意和抒情色彩:

作者深通音律,遣词造句,字字审慎周到。

 

阅读篇目《长生殿》。

思考题:

1、简述《长生殿》故事的形成过程。

2、《长生殿》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色。

 

第四章孔尚任和《桃花扇》

教学要点使学生掌握《桃花扇》创作的思想倾向及艺术成就。

教学时数3学时。

 第一节孔尚任的生平和作品

孔尚任的生平和思想。

孔子后裔。

早年隐居石门山。

因讲经得到康熙褒奖,开始仕宦生涯。

因文字祸罢官,在曲阜度过寂寞的晚年。

孔尚任的戏剧作品除《桃花扇》外,还有与顾彩合撰的《小忽雷》传奇。

诗文集有《湖海集》、《岸堂诗集》、《长留集》。

第二节《桃花扇》的思想内容

《桃花扇》以侯方域、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集中反映了明末腐朽动荡的社会现实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总结明亡的历史经验教训,以为后人鉴戒。

作者选择侯李爱情来描写南明王朝的兴亡颇具匠心:

“上半之末,皆写草花争开之状;下半之首,皆写偷安宴乐之情。

争斗则朝宗分其忧,宴游则香君罹其苦。

一生一旦,为全本纲领,而南朝之治乱系焉”。

作者把侯李爱情与国家命运、政治斗争紧密结合在一起加以描写的艺术构思,是中国戏剧史上爱情剧的一个新的发展。

第三节《桃花扇》的艺术成就

《桃花扇》的艺术成就首先体现在作者塑造了一系列富于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上。

李香君是一个对爱情忠贞,对正义和邪恶有着明确态度,具有政治敏感又参加了对腐朽统治势力进行实际抗争的一个妇女。

其次《桃花扇》是我国古典戏曲中最为成功的历史剧,它在历史题材的选择和处理上,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结合方面,获得了典范性和总结性的成就。

《桃花扇》在排场安排、情节结构和曲词宾白的运用,乃至语言的个性化方面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阅读篇目:

《桃花扇》。

思考题:

1、试论《桃花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简述孔尚任的诗文创作情况。

 

第五章《聊斋志异》及其他文言短篇小说

教学要点使学生掌握《聊斋志异》创作的思想倾向及艺术成就,以及其他短篇小说创作的情况。

教学时数3学时。

 第一节 蒲松龄的生平和创作

一、蒲松龄的生平

蒲松龄被称为是中国的短篇小说之王,才华出众却一生穷愁潦倒,热衷科举而始终蹭蹬失意。

他生活的主要内容就是读书、教书、著书与应考,其生平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1.第一时期(1640――1670):

为家居读书、应考时期。

初应童子试时的风光,成年分家时的困窘,与朋友结“郢中社”。

2.第二时期(1670――1671):

为南游作幕时期。

短暂的幕宾生涯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

3.第三时期(1671――1715):

为设帐教学、多次应考时期。

屡试不第的经历,长达四十年的塾师生涯,与馆东毕际有的宾主相得。

二、蒲松龄的创作

1.蒲松龄一生徜徉于传统的精英文化与现实的通俗文化之间,他的著作也基本上分属于两大类:

即雅文学与俗文学。

收有其诗词文章的《聊斋文集》、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可归于前者;用当地民间曲调和方言土语创作出的聊斋俚曲、以极其通俗的语言所撰写的一系列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聊斋杂著可归于后者。

另外,有人认为长篇小说《醒世姻缘传》亦出自蒲松龄之手。

2.《聊斋志异》的主要版本:

(1)手稿本,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在东北发现,仅存半部,凡四卷,二百三十七篇。

(2)铸雪斋抄本,1751年张希杰根据济南朱氏殿春亭抄本过录而成,共十二卷,实存作品四百七十四篇。

(3)青柯亭刻本,1766年赵起杲、鲍廷博据抄本刊刻而成,共十六卷,凡四百三十一篇,是目前所存最早刻本,并成为此后通行本之底本。

(4)三会本,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了由张友鹤辑校的《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共十二卷,收作品四百九十一篇,是目前最为完备的本子。

第二节 《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

 《聊斋志异》乃是蒲松龄寄托“孤愤”之作,他自觉地将记述怪异与现实批判、抒情言志结合在一起,以小说创作作为抨击时政窳败、揭露社会痼疾、表现美好理想的工具。

因此,与以往的文言小说相比,《聊斋志异》大大增强了对现实生活的干预意识和批判意识,有力地拓展了文言小说的社会功能。

一、《聊斋志异》中最富现实意义、最具思想价值的作品是官绅批判小说。

此类作品直接或间接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政治,鞭挞了贪官污吏鱼肉百姓、势豪劣绅肆虐乡里的罪恶行径,同时也表现出下层民众不屈不挠的反抗。

代表作品有《席方平》、《促织》、《梦狼》、《续黄粱》等。

二、科举批判小说最能体现《聊斋志异》作为“孤愤”之书的特色。

作者对科举的愤懑不平,首先发泄在科场的是非颠倒与考官的衡文不公上,如《司文郎》、《贾奉雉》。

作者还饱含辛酸,深入揭示出八股取士、功名利禄对封建士子灵魂的摧残、腐蚀与扭曲,如《叶生》、《王子安》。

三、《聊斋志异》中数量最多、成就最高的是描写男女情事的爱情小说。

此类小说往往通过非现实的幻想世界表现强烈的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婚姻制度的精神,表现具有普遍意义的爱情理想、人性理想。

一些小说突出强调了两情相契的知己之爱,已突破郎才女貌式的传统爱情观;一些小说充分描绘出封建势力对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压抑,使作品的主题更加丰富和深刻。

其中的女主角大多是由花妖狐魅幻化而成,她们被赋予各种各样的美好品格,不虚伪,不矫情,不受羁绊,不被约束;在追求婚姻幸福生活的过程中,热烈大胆,富有主动的精神,坚贞专一,具有执着的信念,寄寓着作者的人性理想。

代表作品有《婴宁》、《青凤》、《香玉》、《连城》、《阿宝》等。

四、描绘家庭伦理的矛盾纠葛,揭示各种病态社会现象的世情小说,在《聊斋志异》中包罗最广泛、思想倾向也最复杂。

此类作品以现实的伦理道德观念作为美刺的原则,立意在于劝善惩恶。

部分作品歌颂了世间的真情,善美的人性,如《乔女》、《娇娜》;更多的作品则是表现世态的庸俗,人心的险恶,如《局诈》、《劳山道士》;还有一些作品写日常家庭生活的情态,展现了世风的浇薄,也可看出作者回归传统道德的良苦用心,如《张诚》、《曾友于》。

第三节 《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

 《聊斋志异》在艺术上兼采众体之长,不仅继承了魏晋志怪和唐人传奇的优秀传统,而且还从史传文学、白话小说中吸取了有益的营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代表了我国古代文言小说所已经达到和能够达到的最高水平。

一、作者有意将幻异境界与现实社会联结在一起,以寄托自己的孤愤和理想,使作品既驰骋天外,充满浓郁的浪漫气息;又立足现实,蕴含有深厚的生活内容。

幻想性与真实性的相反相成,对立统一,构成了《聊斋志异》的突出特点。

二、大量的非现实性艺术形象的塑造成功,是《聊斋志异》的主要艺术成就。

这些形象塑造的基本方式是:

以他们作为“人”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性为核心,巧妙地融合进他们作为“物”的自然属性或幻想属性,使之成为一种人性和物性复合统一的艺术形象。

这样,这些花妖狐魅既多具人情,和易可亲,使人忘其为异类;又蕴含着他们本体的固有气质和超现实的神异性,让人觉得可望而不可即,大大增强了形象的美感。

三、《聊斋志异》的情节离奇曲折,幻诞诡谲,但在作品提供的特定情境之内,却又顺理成章,是按照某种固有的逻辑必然出现的。

其情节的内在逻辑,主要包括人物性格逻辑和幻想逻辑,二者往往蕴含在同一个情节系列中,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构成了作品幻中有真、真中有幻的艺术特色。

四、《聊斋志异》采用的是优美、典雅、精炼、传神的文言,又做到了文言体式与生活神髓的高度统一,因此形成一种既典雅工丽又清新活泼的语言风格。

无论是人物语言还是作品的叙述、描写语言,都在文言形式中蕴含着强烈的生活气息,极富描摹力和表现力,大大增强了文言小说的小说性和趣味性。

 

[作品讲读]《婴宁》

第四节 清代其他文言小说

 精读篇目:

蒲松龄《叶生》、《席方平》、《婴宁》、《香玉》、《黄英》、《劳山道士》。

阅读篇目:

蒲松龄《贾儿》、《莲香》、《翩翩》、《小谢》、《阿纤》、《贾奉雉》、《张诚》。

思考题:

1、试论《聊斋志异》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色。

2、《阅微草堂笔记》内容概述。

推荐书目:

1.张友鹤辑校:

《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中华书局1962年版。

2.张稔穰:

《聊斋志异艺术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3.盛伟编:

《蒲松龄全集》,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

第六章《醒世姻缘传》等清初白话长篇小说

教学要点使学生了解清代前期长篇白话小说的创作情况。

教学时数2学时。

 一、概说

清初白话长篇小说沿袭明代小说创作的余势,在历史小说方面重在总结历史经验,多故国之思。

人情小说继《金瓶梅》之后有所发展,为《红楼梦》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二、《醒世姻缘传》

《醒世姻缘传》是继《金瓶梅》之后又一部以家庭为描写中心的长篇白话小说。

署名西周生,而作者尚无定论。

小说之价值在于部分故事情节暴露了现实政治的黑暗腐朽及拜金主义对人性的侵蚀。

而尤以反映土地、一夫多妻制等问题令小说研究者注目。

《醒世姻缘传》是《金瓶梅》与《红楼梦》之间的过渡之作。

三、《水浒后传》和《说岳全传》

《水浒后传》是《水浒传》较优秀的续书。

作者陈忱是明末清初人,具有民族意识。

《水浒后传》写32位梁山未死英雄重举义旗,英勇抗击金兵入侵,最后到海外创建基业。

该书寄托了作者深沉的民族思想。

《说岳全传》一般认为是康熙、雍正年间钱采和金丰在各种“说岳”故事基础上加工创作的。

作品歌颂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的一生。

《说岳全传》也以《水浒传》续书自居,曲折反映了明末清初的斗争现实。

四、《好逑传》等才子佳人小说

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风靡一时,是中国言情小说自身发展机制演变的结果,其表现模式大致“以文雅风流缀其间,功名遇合为主。

始或乖违,终多如意。

署名“名教中人”的《好逑传》,“文辞较佳,人物之性格亦稍异”。

才子佳人小说既有对《金瓶梅》的借鉴与拨正,又从正反两方面给《红楼梦》以影响。

 思考题:

清代前期白话长篇小说创作概述。

 

第七章《儒林外史》

教学要点使学生掌握《儒林外史》的思想倾向和艺术成就,能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进行艺术分析。

教学时数3学时。

 第一节吴敬梓的生平及其创作

第二节《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

《儒林外史》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对八股取士制的批判。

《儒林外史》讲的是明代故事,但反映了清代现实。

它是明清之际批判八股取士制的进步社会思潮的组成部分。

它采用小说的形式,将这个批判的历史课题与哲学思想具体化形象化。

作品批判八股取士,是以功名富贵为轴心,以各类型士大夫的“文行出处”为切入口展开的。

一、作品深刻地揭露了科场的腐败。

如主考官周进,因与范进有相似的遭际,不禁动了恻隐之心。

第一遍看他的试卷,“心里不喜”;第二遍,“觉得有点意思”,到第三遍,竟发现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

”可见,举业并没有什么客观依据,中与不中,不在学问的高低,关键在考官的好恶。

二、是揭露官场的黑暗。

科举制的产物是官僚制度,腐朽的官僚制度又制造了大批横行乡里的地主豪绅,他们大肆搜刮民脂民膏,鱼肉百姓、压榨人民,有的交通官府、狼狈为奸;有的关人牲口、横行霸道;有的夺人田产、为非作歹。

而恰恰是这样无恶不作的败类,却能受到上级的嘉奖,号为“能员”,并得升官。

原因就在于有科举功名这张护身符。

三是揭露程朱理学的罪恶。

在八股取士制实行的同时,程朱理学成为维系世道人心,束缚人们思想的绳索。

第三节《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儒林外史》在中国小说史上具有特殊的艺术地位。

首先,从结构来说,它不是严格的长篇小说结构,没有贯穿始终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框架,而是由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构成,人物在一部分成为主角后,下一部分便退居配角,成为点缀,或不再出现。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论及:

“全书无主干,仅趋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以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但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因而娱心,使人刮目矣。

”这样的结构在某种意义上是将一个个中短篇小说串连起来。

这在以前的长篇小说中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是《儒林外史》的一大创造。

其次,小说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

《儒林外史》所写的人物,大部分都极为生动,各具个性。

即使是同一类型的人,也是性格各异。

与以前的小说相比,《儒林外史》写的是平凡人、平凡事,在平凡而又典型的细节中见人物性格,而不是通过曲折的情节来展现人物的性格。

在这一点上,它足以与《金瓶梅》媲美。

第三,将讽刺小说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在《儒林外史》之前,《西游记》、《西游补》、《金瓶梅》等小说中,已有讽刺的成分,但是,往往不是流于插科打诨,就是等同谩骂,还不能说是真正意义的讽刺小说。

《儒林外史》则不同,正如鲁迅所说:

“《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擿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慼而能谐,婉而多讽。

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中国小说史略》)

可见,《儒林外史》足称讽刺之书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出于公心。

也就是说,它并不是由于个人遭遇,深受科举之害,或是由于对某个人的不满,出于愤激之情才写出的,而是出于公心(社会责任感、忧患意识等),看到了科举制度的普遍危害和士林的种种丑态,才有这部小说的问世;

二是能用比较冷静、客观、委婉的手法来写,从真实可信的细节和语言入手来讽刺,既能感受到作者的忧世之心,同时又可见讽刺之意。

《儒林外史》对清末的谴责小说有直接的影响。

阅读篇目:

《儒林外史》。

思考题:

分析《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推荐书目:

1.李汉秋辑校:

《儒林外史》(汇校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2.李汉秋编:

《儒林外史研究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3.李汉秋:

《儒林外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第八章《红楼梦》

教学要点使学生掌握《红楼梦》的思想倾向和巨大的艺术成就,能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进行艺术分析。

教学时数4学时。

第一节曹雪芹的家世与《红楼梦》的创作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作者曹雪芹。

曹雪芹(1715?

——1764?

),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

祖先原为汉人,后被满族贵族掳走成为家奴,入了满洲正白旗包衣。

以后地位不断升迁,终于成为康熙亲信,祖孙三代四人担任过江宁织造这一要职,其间又兼两淮巡盐御史,共约六十年。

成为显赫几代的大家族。

雍正皇帝继位后,由于政治斗争,曹家地位一落千丈,到曹雪芹时,生活穷苦,境遇潦倒,已经过的是“举家食粥”也难以为继的生活了。

他以坚韧的毅力,专心致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与修订。

乾隆二十七年,终因贫困交加而离开人世,遗留下来的只有一部未完成的《红楼梦》。

《红楼梦》的版本主要有两大系统:

一为八十回抄本系统,一为一百二十回排印本系统。

抄本系统均为八十回,题名为《石头记》,大多附有脂砚斋评语,比较重要的有脂评本有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戚序本等。

排印本系统为一百二十回,最早是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伟元、高鹗以活字排印,书名改为《红楼梦》。

一般认为,后四十回是高鹗所补。

比较重要的版本有程甲本、程乙本。

至于后40回,有功有过,应当说是功大于过。

首先,由于有了后40回而使《红楼梦》成为一部结构完整、首尾齐全、浑然一体的文学作品。

其次,它写出了全书中心事件、主要人物的悲剧结局,如黛玉之死、贾家之败、宝玉出家等,从而保持原有矛盾的发展,基本上符合前八十回的倾向。

第三,有的情节描写生动精彩,如潇湘惊梦、黛玉迷性、焚诗稿、魂归离恨天等,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第二节《红楼梦》研究概况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引起了各阶层的广泛注意,随着研究的深入,嘉道年间形成了一种专门学问,叫做“红学”。

长期以来,形成了各种红学派别,主要有:

1、评点派。

采用评述、评点的方法,以探索作品内容、本事或阐述其思想、艺术价值。

其中,最有价值的是脂砚斋等人的评语。

2、索隐派。

所谓索隐,即探索幽隐,也就是去发掘被小说表面故事所掩盖的“本事”。

3、新红学派。

一方面继承乾嘉学派学风,同时又接受西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影响,对《红楼梦》作出了新的解释。

新红学派的代表之作是胡适的《红楼梦考证》(1921)和俞平伯的《红楼梦辩》(1923)。

他们批驳了索隐派的主观臆测、牵强附会,开创了一个崭新的研究局面。

他们的主要贡献有:

一是肯定了《红楼梦》的作者为曹雪芹,并对曹的家世生平做了不少有益的考证。

二是对《红楼梦》的版本进行了一些必要的考证。

三是关于《红楼梦》思想艺术的评论。

能把《红楼梦》还原为文学作品,使《红楼梦》的研究纳入了科学的轨道。

4、五十年代后,由于学术环境、研究条件的改善大批历史和档案材料以及重要版本陆续被发掘并公之于世,使《红楼梦》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第三节《红楼梦》的思想内容

《红楼梦》的思想内容是中国古代小说中最复杂的。

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爱情故事为主线,表面看来似乎与一般的才子佳人小说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实际上,却与一般的才子佳人小说有着本质的区别。

这就是它的着眼点并不在爱情,而是以爱情为线索,通过贾府由盛而衰的描写,展现了贾宝玉和一群红楼女子以及许多人的悲剧命运、广大的社会生活面、深入的人生体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