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兰城市设计经验.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846713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宜兰城市设计经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宜兰城市设计经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宜兰城市设计经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宜兰城市设计经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宜兰城市设计经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宜兰城市设计经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宜兰城市设计经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宜兰城市设计经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宜兰城市设计经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宜兰城市设计经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宜兰城市设计经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宜兰城市设计经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宜兰城市设计经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宜兰城市设计经验.docx

《宜兰城市设计经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宜兰城市设计经验.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宜兰城市设计经验.docx

宜兰城市设计经验

宜兰经验系列纪录片观后总结 

一、具体规划案例以及获得的经验 

1、利用“减法”恢复景点原貌,并在20多年间实施一连串高品质景观工程; 2、一系列便民公共设施的设计与建设,提高了居民对政府的满意度; 3、对外交通(北宜高速)的建设使得宜兰被纳入台北的发展圈中; 4、确定宜兰的人口承载量为100万,推算出宜兰地区在所有情况之下可能承受的终极人  口承载量是宜兰的总体规划的重要手段; 

5、确定规划区避免地质敏感地带,并规划了宜兰棋盘式交通网络避免被动的一环套一环的交通网络格式; 

6、路网与小区的规划得到有机结合,在路网分割的每一个社区内配备有必要的公共设施; 7、宜兰容积率的计算,宜兰农村容积率政策一直从严,避免了传统农居的破坏,保存了农村景观; 8、“宜兰厝”活动,以及兰阳平原的地景改造工作,创造属于宜兰的建筑文化; 

9、校园改造,多绿化的观念体现了以人为本,校舍建筑也树立了独特的风格,这些校园不但改善了周边社区的环境品质也大幅提升了兰阳平原的地景景观,校园硬体的改善与同时出现的教改运动中的课程改革,产生了相辅相成的效果。

    

二、跟城市规划相关的理念 

1、宜兰内部交通以及对外交通的规划,道路交通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专项规划的一部分; 

2、容积率的计算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重要方法与控制指标; 3、对于民居以及公共设施建筑的设计; 

4、路网以及社区理念对城市总体布局起到了重要作用; 5、宜兰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是城市设计成功典范。

 

三、值得大陆借鉴的经验 

1、宜兰是一个农业县,大陆新农村建设可借鉴宜兰对农村地区的规划; 2、对于景观景点的规划与改造值得大陆一些景点借鉴; 

3、宜兰的交通规划避免了一环套一环的被动模式,相比大陆现在的一些大城市,比如北京的交通规划,宜兰的经验是值得借鉴的。

一.突出城市设计,科学编制概念性规划

新加坡政府十分重视城市发展规划的编制。

在它立国最初期,就聘请联合国专家,历时四年高起点、高质量,编制整个新加坡范围概念性发展规划,以此为总纲,制定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规,为未来30-50年城市空间布局,交通网络,产业发展等提供战略指导。

新加坡的概念性规划确定以中心区为主体的星座结构,组团发展的科学空间布局,包括:

绿色系统、山水系统和保护名胜古迹等城市规划。

按照市中心——次中心——副中心的结构将全新加坡划为55个小区进行建设,组团和小区中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兼有就业、交通、休闲、居住等功能,居民就近就业,消费,尽可能减少对城市中心交通的压力,缓解上下班交通拥挤窘境。

科学的空间布局造就了一流的人居环境,新加坡人的生活越来越舒适和便捷,2003年被国际机构评选为全球生活素质最好的城市。

二、打造独特的城市形象,建立鲜明的城市特色

新加坡这个花园城市规划的显着特点就是重视打造独特的城市形象,主要表现在道路、水系、建设、绿化的风格上。

新加坡的景观、道路建设用叹为观止来形容实不为过。

一下飞机,连接市中心宽广的迎宾大道就令人心旷神怡,在街道,城市快速道路两旁宽阔的绿化带中随处可以看到形态各异,色彩缤纷的热带植物,充分体现出赤道附近热带城市的特色,新加坡的河流和小径创造了一个岛中有岛的形象。

以新加坡河为例,尽管只是一条15公里长的小河,但它依据河道的曲折和支流的蜿蜒,成功在沿岸周边开辟了一个个休闲场地,不仅实行了水清岸绿,而且修建了克拉克码头和许多娱乐设施,每天河里船艇穿梭,两岸游客如织,己经成了新加坡著名的旅游娱乐区,新加坡的建筑受寸金寸土的土地资源局限,多以高层建筑为主格调,而标志性的建筑群主要集中在新加坡湖畔的中央商务层,一座座新颖独特,气势宏伟建筑物,以其优美的建筑天际线、竖向轮廓线给人置身欧美大都市的感觉,具有强烈时代感。

三、注重人本精神,强调人和自然和谐共生

新加坡注重非建设空间的管制,处处体现对自然的保护和对人的关怀。

为了保护岛屿的自然风光,将大约3000公顷的树林,候鸟栖息地、沼泽地规划为自然保护区,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从武吉知马热带雨林保护区到那些散布于公路旁的鸟类庇护所,所体现的是新加坡人尊重自然法则的思想。

为了营造舒适惬意的人居环境,新加坡共建大小337个公园,包括组团之间建有大型公园和生态观光带,每个镇区建有10公顷的公园,居民住宅每隔500米建有1.5公顷的公园。

这种见缝插针,重视绿化的环保理念和人本精神引领当地社会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新加坡着手建立连接各大公园,自然保护区,居民区公园的廊道系统,使广大市民能充分享用花园绿色休闲地,能有一种走出居家仿佛被大自然怀抱的感觉。

而且新加坡凡是有山的建筑都依山就势,保持山景的完整,凡是临水住宅,都拥有大片的休闲区和亲水住宅,满足了人们“近山近水”的需求,著名的南洋理工大学和东海岸公园的建设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四、强力兴建城市基础设施,努力配置公共交通

新加坡意识到交通是城市的主要功能之一,而城市规划是建设和提高交通现代化的前题和保障。

在城市规划的实施和管理中,新加坡注重城市基础设施的兴建,以超前的魄力,将土地面积的15%用于道路建设,使公路密如蛛网,地铁四通八达,铁路贯穿四方,尤其是泛岛快速公路,在全长不到36公里的路面上,建有13座立交桥和5座汽车天桥,加强了运输效力;由于公共交通的快速,便捷,市民减少了对私家车的需求量。

从而减缓了城市交通的塞车赌车现像,提升了现代化大城市的运载能力。

五、节约用地,社区和商业网点布局服从整体规划

在新加坡,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份,社区和商业网点布局要服从整体规划,大型住宅区的设计依照“城市规划——总体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的部骤进行。

一方面,城市规划指引了大型住宅区的开发方向;另方面,大型住宅区的开发也推动了城市规划的发展,在组团环境设计中,新加坡强调合理分布组团内的配套设施充分考量机动车和行人的进出口;设计中充分考虑自然与人文的景观轴线,注重实(建筑)与虚(空间)并重,相映成趣,使组团具有较好的围合感,视整个组团为一件环境艺术品,彰现组团立体和天际线的效果,利用不同的建筑宽度与高度,形成良好的外部轮廓审美效果。

商业网点发展规划,是新加坡城市发展规划重点着墨处,它必须与交通发展规划同步进行,同步实施,这样做的好处是新加坡的商务、商业设施虽十分集中、密集,车辆川流不息,但给人的感觉是这座城市人口不多,十分闲适,非常干净,井井有条,新加坡商业网点共分5级,除中央商务区外,还有区域中心,距离市中心13公里,共规划4个;再有小型中心距离市中心6公里,共规划5个;还有边缘中心,距离市中心2.5公里,共规模6个;以及邻里中心,分布于各住宅区内。

五级商业中心都有明确的功能和要求,对网点的选址、布局、规模具体到卖何类商品均有细则规定,而且新增商业设施不能影响己有商业设施的经营。

使城市商业网络有序发展,也节约了土地资源,使商业区忙而不乱,忙而不挤。

六、城市规划管理必须与保护历史文化有机结合

新加坡正确处理城市建设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这一对城市规划管理中经常碰到的矛盾。

在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中,十分注重对传统历史的保护和延续,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贯穿在建设项目选址,建设用地和建设规划工程管理之中。

英国人早先建造的总督府和高等法院,拉福尔大饭店老楼、火车站以及许多老教堂等历史建筑原样保留,并整理一新。

对历史文脉的延续还突出体现在保护丰富的历史建筑风格和整个地区的气氛,如保留下来有时代意义的乌节路,实笼岗路等街道以及牛车水、小印度和古老房屋以及各种风俗,都体现了建筑布局的传统和现代,东方和西方的完美有机结合。

体现了承载历史的博大胸怀。

七、推行阳光规划保证规划系统公开透明

新加坡政府认为,城市规划是一个理性推进过程,也是一个民主决策过程。

近年来,当地政府在制定规模和政策方针时更加公开透明,推行阳光规划,建立清晰平衡的权责体系,公开权力运行的全过程,提倡换位思考,鼓励更多的公众参与规划进程和提供反馈意见。

“开发指导计划”公开展示,并提议公众就这些规划提出意见。

政府还将这些规划制成丰富多彩的小册子,图文并茂,向公众征求意见。

部长经常深入民间,召开开发交流会议,让公众在反馈意见中作出选择,专业组织、开发商、企业家、社会领袖以及公众代表都被邀请发表意见和观点,所有有用的意见均被吸收进“开发指导计划”。

城市重建局定期召开专业团体参加的交流会议,讨论开发控制的政策方针,亦收集专业企业和开发商的意见,真正做到集思广益,以民为本。

公开而科学的规划过程使投资者对规划和执行政策的公平性建立了信心。

综上所述,新加坡在城市规划建设上的经验可以为澳门提供借鉴。

澳门的经济正在起飞,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城市规划也正密锣紧鼓,相信新加坡城市规划发展走过的路径值得澳门学习,只要我们理性、前瞻把握住澳门城市规划发展的方向,澳门城市未来的面貌将会更加引人入胜,更加生机盎然。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下载券  20人已下载

 

下载

 

还剩8页未读,继续阅读

 

构是从过去产业结构基础上发展演化过来的,或多或少都会留下原有产业结构的烙印,而且产业结构的演化或转变并非要对原有基础实行摒弃、清除,而是要对其进行逐步改良、更新,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期,10 年、20 年甚至更长。

因此,原有产业结构基础的影响不可忽视。

同理,现状的产业结构对未来的产业结构也存在影响。

在某些区域,如果存在某种生产传统,而且这种传统被认为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那么其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将极为深远。

 

5.区际联系与区域分工。

商业流通、资金融通、人才和劳动力的流动,以及技术的转移、信息的传递等,都是区域产业结构变动的重要影响因素。

区域劳动分工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也很重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地域分工体现着协作、竞争和利益,它们可以使前四种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增强或变弱。

 

(二)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条件 

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应具备:

①充分利用区域资源;②技术先进适用;③内部协调;④应变能力强;⑤经济效益高。

所以,关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条件分析应包括如下内容:

 

1.是否充分利用了区域资源。

这里所指的区域资源是广意的资源,它包括人力财力、物力、自然资源等,即包括所有的生产要素。

应重点分析已形成的区域产业结构同区域资源结构是否适应,地区资源优势是否得到发挥?

也就是说,在区域内各种发展经济的要素中,那些供给比较充分,价格比较便宜的生产要素(即有比较优势的资源),是否得到优先、重点开发利用,其相对应的产业和产品是否得到优先、重点发展。

 2.区域产业的技术结构是否合理。

区域绝大多数产业部门是否已采用了较先进的适用技术?

是否建立起了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的从传统一般技术、适用新技术到高精尖技术的合理的产业技术结构?

现状产业结构是否适应或符合技术进步而导致的产业演替趋势?

现状产业结构下技术对经济的贡献率如何?

 

3.区域内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协调如何。

重点是分析主导产业与辅助产业和基础性产业的协调关系。

这一方面要分析主导产业的发展能否通过辐射影响带动区域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还要分析相关产业是否能与主导产业发展相配合,从而不但使整个区域经济高效率地运转,而且能支持主导专业化部门承担起更大区域或全国范围内的劳动地域分工的重要任务。

 

4.区域产业结构是否有较强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

主要应分析现状产业结构能否充分吸收、消化外部系统因素的影响,并能迅速地将外来因素或外部投入转换为输出,形成强大的输出能力;能否在外部环境发生重大的变化的情况下,通过内部组织机制的调节,适应环境,排除干扰。

总之一句话,即区域产业结构是否较容易适应不太重大的调整或转换。

 5.现状产业结构的结构性效益是高还是低。

主要分析下列两种情况即区域经济效益好的结果是否来自产业结构?

反之,区域经济效益差的结果是否因为产业结构的原因?

若属前者,则产业结构的效益好,若属后者,则效益差。

 (三)区域产业结构演化的趋势 

英国经济学家兼统计学家克拉克(L.G.Clark)通过对若干国家历史时期劳动力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之间变动的统计资料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得出这样的结论:

劳动力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之间的变动,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由此而导致的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关系密切。

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增加,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

随后,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的提高所产生的劳动力转移的结果,使得第一产业的劳动力逐渐减少,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将逐渐增加。

而劳动力分布结构变化的动力是产业之间在经济发展中产业的相对收入差异。

这个结论被人们称为配第——克拉克定理。

这个定理不仅可以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时间系列中纵向分析中得到验证,而且还可以从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同一时间上的横向比较,以及同一国家不同区域之间的横向比较得到印证。

有人进一步研究,认为如果用A、B、C 分别代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部门,大体上有三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又可分为两个类型,即第一阶段,A 占首位,包括:

 ① A>C>B ② A>B>C 

第二阶段,B 占首位,包括:

 ① B>A>C ② B>C>A 

第三阶段,C 占首位,包括:

 ① C>A>B ② C>B>A 

各国各地区的条件千差万别,受上述规律影响的程度也有区别,基本部门结构的变化呈复杂的形态,但总的趋势是相同的。

上述研究虽是从就业结构上进行分析,但也揭示了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对于我们今天进行产业结构演化发展的趋势研究同样有重大的意义。

 罗斯托在其经济成长的阶段理论中,用“主导部门序列”的改变来说明成长阶段之间的过渡,用旧主导部门的“减速趋势”和新主导部门采用新技术的“反减速斗争”来说明经济增长的过程。

新的主导部门的出现就意味着可能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形成一种新的区域产业结构。

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的成长和发展阶段的演替过程也是经济结构或产业结构变化过程。

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与区域经济成长阶段的演化趋势有方向上的一致性。

也就是说,产业结构和经济成长阶段都有向高级演化的趋势。

具体地分析一个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化趋势,不但要考察产业结构演化的历史趋势,更重要的还要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考察下列导致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

 1.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

产业政策是国家从宏观角度调整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它可能因经济、社会、政治、技术、生态环境等因素鼓励或限制某些产业部门的发展,对于鼓励的部门将会给予优惠的政策,以扶持其发展,而对限制的部门将施以种种严厉的限制措施,以限制或收缩其发展。

区域产业若符合产业政策,将可能以较快的速度发展,违背产业政策,其发展将受到限制,这两种情况都可以使区域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如,政府如果对现时处于劣势,但从长远看很有发展潜力,且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的产业部门采取扶持政策,则经过一段时期后,该产业就有可能发展为该区域具有相当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并且还可能成为区域新的主导专业化部门,从而改变区域产业结构。

 

2.区域主导专业化部门市场容量和市场寿命。

区域主导专业化部门的产品推出后,经过一段时间,区内和国内市场就可能达到饱和。

饱和后,这种产品可能出口到区外或国外,开拓外部市场。

随着外部市场的形成,伴随着产品的出口,出现了资本和技术的出口,这些资本和技术与当地廉价劳动力及其它资源相结合,在输入地区发展了这种产品,并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能力。

外区这种产品由于成本低,又以更低的价格打回本区域或本国内市场,使得原来开发这种产品的区域或国家不得不放弃这种生产,而转向其它优势产品的生产。

这时该区域原主导专业化部门或其产品在市场处于优势的寿命结束,新的主导专业化部门就有可能产生,产业结构随之发生变化。

 

3.主导专业化部门的技术生命周期。

由于技术的发展可能使现在看来很有优势的技术先进的部门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被淘汰,从而改变区域原来产业结构,形成以新技术成果武装的新的优势部门为主的产业结构。

在经济发展的历史中,这种情况是经常存在的。

如化纤产品代替棉毛产品,石油化工代替煤化工,使许多区域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4.区域资源供应状况的变化。

区域发展中的资源,有些是不能重复利用的、数量有限的资源,有些是可以重复利用的、从长远看其数量是无限的资源。

有限资源的枯竭将可能使以这些资源为原料或燃料的生产部门衰退;无限的资源虽然从长远看是无限的,但从一定的时间(如一年)内看其供应也是有限的,所以,以它为原、燃料的生产部门生产规模的扩大也是有限制的,而且它也有可能因使用不当而产生供应上的困难,从而使区域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方法 

1.关于自然资源量的评价。

对自然资源量的评价主要目的是确定自然资源的开发规模和自然资源对一定生产部门或区域经济发展与布局的保证程度。

光照、热量、水分要达到一定的数量方能满足某一农作物的生长需求,矿产资源要达到一定的储量才具有开发价值,且不同数量的资源对一定生产部门或区域经济发展与布局重要程度不同。

在评价中对于自然资源保证程度的考虑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即①自然资源满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当前需要量的程度,亦即自然资源在合适的开发利用强度下的服务年限。

如大型铁矿山和钢铁厂通常需要有50 年左右的铁矿石资源保证;②对远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生产力布局需求量的保证程度,即预测资源的远景需求量。

不同种类的自然资源,其数量表示形式或方法不同。

如水力资源用理论蕴藏量和可开发实际蕴藏量表示,矿产资源用远景储量、探明储量、保有储量、近期可利用储量等表示,热量资源用单位面积年太阳辐射量和积温等表示,水资源用年均降水量、地表径流量、地下水量、总径流量等指标表示,等等。

但无论采用何种表示方法,都要有利于反映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和利用潜力,并有利于做横向的对比。

在自然资源的评价中,通常采用绝对和相对两种指标。

绝对指标反映了区域自然资源的实际规模,相对指标则反映了区域自然资源的地位和满足需求的潜力。

在评价时,首先,要搞清区域各类自然资源的绝对数量,研究其可能的开发规模和开发后可能产生的经济价值以及对区域发展的作用,明确区域主要自然资源,即筛选出开发规模大,开发后能产生重大经济价值,并对区域发展产生重要的带动影响作用的几种资源。

其次,对于已开发利用的资源,则应研究其数量对现状生产的保证程度,并根据保证程度和现状生产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来研究其区域自然资源的优势与潜力。

如就煤炭和铁矿资源看,通过比较各省区在全国或大区中的比例,就很容易看出来,山西、内蒙古、陕西和新疆的煤炭资源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而两淮地区的煤炭资源则在煤炭资源相对较少的华东区占有重要的地位。

辽中、冀东和川西铁矿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通过储产比的比较,就会发现山西、内蒙古、陕西和新疆的煤炭资源潜力比两淮地区要大很多,川西的铁矿资源潜力也比辽中和冀北大。

第三,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分析自然资源相对量,进一步明确自然资源对需求的保证程度和开发利用的潜力。

相对量指标通常用平均占有量等表示。

如人均占有量、亩均占有量等。

它对消费普遍而数量很大的自然资源的评价尤具意义,如煤炭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

对于水资源,如果将地表径流量与耕地面积、人口数量比较,就会发现,有些地区尽管径流总量很大,但每亩耕地平均水量和人均水量却很小,反而有些径流总量很小的地区,这两个指标却很大。

我国浙闽地区年径流总量仅及长江流域的20%,但平均每亩耕地和每人占有径流量却比长江流域分别高60%和12%。

煤炭资源也有类似情况,宁夏煤炭储量在全国所占比例不过4.5%,但由于该区人口少,消费量少,人均储量达到7800t,仅次于内蒙古、山西,居全国第三位。

加之煤田所处位置与外运条件较好,煤种又为外地急需,从而成为该区优势所在;而四川煤炭储量绝对数并不算太少,有近70 亿吨,但因人口众多,人均储量不到70t,加之部分煤田由于位置偏僻或赋存条件复杂而难以开发,使得其煤炭输入量近年来有增无减。

第四,分析比较区域主要几类资源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以明确区域各类资源的数量配合情况以及对区域产业结构及发展方向的保证程度。

如从建立基础工业,尤其是原材料工业与能源工业的角度考虑,煤铁之间,铁与有色金属(主要是铜、铝等)之间,煤与石油之间储量比例,以及主要原料与辅助原料矿产资源间的比例关系等都是很重要的。

据研究,要发展钢铁工业,一个区域之煤铁比至少应达到3∶1。

要建立一个大型钢铁厂需铁矿10 亿吨、焦煤15 亿吨、动力煤4 亿吨、熔剂石灰石1.5 亿吨、白云石2000 万吨、耐火粘土2000~3000 万吨、菱铁矿2000万吨、锰矿500~1000 万吨。

 2.关于自然资源的质的评价。

对于自然资源的质的评价,主要是考察自然资源的可利用价值和对一定生产部门的适合程度。

可为人们利用的自然环境因素只有达到一定的质量标准才具有开发利用价值,也才称得上为自然资源。

而这一定的质量标准是由人们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能力所决定的,受一定时期的技术水平ᒌ区域经济基础、资源稀缻程度等因素影响。

因此,对自然资源的館的评价也纔从以下这凡个方面考虑,即技术上的可能性、经浌上的合理性(串利甠资溑所仙出的代价为人们接受的程庤ﴉ以及需求上的迫切性。

并据此建立质量评价的标帺,并甸此标尺来进行自然资源寻一官生产部门适合程度的评价《只有ᒌ栗,才能得出客观的切合实际的结论 如铁矿,垨40 年代以前,品位匨50%~60%以上的铁矿才月工业价值,随着冶金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经济基础的加强,品位在50%~耶0%以上的富铁矿资源大闏消耗减少,而同时钢铁产品的用量剧增,使得钢铁工业大量使用品位在30%左右的贫铁矿成为可能,也成为必要。

目前世界上开发利用的铁矿石品位最低可以达到25%左右。

铜矿的利用也经历了一个由高品位到低品位的过程。

现我国开采利用的铜矿品位一般在0.8%~1.0%之间,1%以上的便属富矿。

不同的自然资源,其构成质量的因素不同。

矿产资源的质量一般由品位、有害成分和有益成分的含量、矿物本身的物质结构等因素构成。

如铁矿,我国平均品位在34%左右,绝大多数铁矿属贫矿。

煤的质量用燃值(相当于品位)、灰分、硫分、磷分、挥发分含量、粘结度、块度、硬度等表示。

土地资源的质量一般用平整度、光、热、水、肥等土地自然特性来表示,据此将土地资源划分成适宜、较适宜、适宜性差、不适宜等四级。

森林资源质量的评价不但涉及到森林结构(树种结构、层次结构、年龄结构、密度等)、林材的品种、材积级别、用途,还涉及到林子的生长情况。

因此,对自然资源的质量的评价应结合资源本身质量特征和一定生产部门的质量要求,确定反映自然资源质量特征和满足一定生产部门生产要求的质量指标,并运用这些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3.关于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

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影响到其被开发利用的先后次序和开发利用的成本及利用的效率。

交通方便,距主要消费中心和地区经济中心近,当地经济基础好,有城镇依托和干线交通相连的地区的自然资源,就有可能优先得到开发利用,且开发利用的成本低,资源的利用效率也高;相反,交通不便,位置偏僻,且距主要消费中心和地区经济中心距离远,当地经济基础差,既无城镇依托,又无干线交通相连的地区自然资源,其开发成本高,很难优先得到开发,即使进行开发,其资源的稀缺性也难以显示出来,利用极不充分,甚至浪费。

如陕西省的渭北煤田和神府煤田,渭北煤田紧邻关中工业区,交通方便,经济基础好,早在宋代就已开发,新中国成立后,首先建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煤炭工业基地。

而神府煤田尽管储量巨大,煤质优良,开采条件优越,但由于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当地自然环境条件及经济基础较差,其开发只在80 年代中后期开始,并受铁路运力限制,规模难以迅速扩大,煤炭资源的稀缺性在此体现不出来,每吨煤仅18 元人民币,浪费非常严重。

对自然资源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有利于揭示自然资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明确在一定地域上自然资源对区域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并抓住主要资源或主要矛盾进行分析。

许多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之间还存在着相互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并且在生产(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