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生物复习真题分类汇编考点18 种群和群落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846895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43.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生物复习真题分类汇编考点18 种群和群落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届高三生物复习真题分类汇编考点18 种群和群落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届高三生物复习真题分类汇编考点18 种群和群落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届高三生物复习真题分类汇编考点18 种群和群落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届高三生物复习真题分类汇编考点18 种群和群落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届高三生物复习真题分类汇编考点18 种群和群落 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届高三生物复习真题分类汇编考点18 种群和群落 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届高三生物复习真题分类汇编考点18 种群和群落 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届高三生物复习真题分类汇编考点18 种群和群落 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届高三生物复习真题分类汇编考点18 种群和群落 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届高三生物复习真题分类汇编考点18 种群和群落 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届高三生物复习真题分类汇编考点18 种群和群落 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届高三生物复习真题分类汇编考点18 种群和群落 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届高三生物复习真题分类汇编考点18 种群和群落 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届高三生物复习真题分类汇编考点18 种群和群落 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届高三生物复习真题分类汇编考点18 种群和群落 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届高三生物复习真题分类汇编考点18 种群和群落 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生物复习真题分类汇编考点18 种群和群落 含答案.docx

《届高三生物复习真题分类汇编考点18 种群和群落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生物复习真题分类汇编考点18 种群和群落 含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生物复习真题分类汇编考点18 种群和群落 含答案.docx

届高三生物复习真题分类汇编考点18种群和群落含答案

考点18种群和群落

一、选择题

1.(2013•福建高考•T3)在两块条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进行森林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的研究,20年后两块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人工种植的马尾松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137种,无人工种植的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226种。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

B.森林恢复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C.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

D.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应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

(1)分析题干信息,得出自然恢复林明显比人工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高、稳定性强。

(2)理清植物种群密度取样调查的方法。

(3)原先未曾有过植被的环境发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原有群落环境失去原有植被后再度恢复是次生演替。

选D。

本题考查群落演替及相关知识。

A项,样方法是植物种群密度取样调查的方法,故正确。

B项,森林恢复后增大了光合作用面积,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故正确。

C项,从题干中看出,人工恢复林植物丰富度明显低于自然恢复林,故正确。

D项,退化林地失去原有植被后再度恢复属于次生演替,故错误。

2.(2013•福建高考•T4)下列为减少实验误差而采取的措施,错误的是 (  )

选项

实验内容

减少实验误差采取的措施

A

对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进行计数

多次计数取平均值

B

探索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预实验确定浓度范围

C

调查人群中红绿色盲发生率

调查足够大的群体,随机取样并统计

D

比较有丝分裂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时间长短

观察多个装片、多个视野的细胞并统计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要明确以下两点:

(1)减少误差是指采取上述措施后得到的实验结果更准确、更接近真实值。

(2)多次观察、多次测量、多次计数取平均值、平行重复实验等都是减少偶然误差的常用措施。

选B。

本题考查生物实验操作及误差分析。

A、D项实验中是通过多次观察或多次计数减少偶然误差,故正确。

B项,预实验是为了避免实验的盲目性,减少无效的劳动量,但得出的结果不一定更准确,故错误。

C项,调查人类遗传病的发病率实验中,如果调查的群体不够大,或没有做到随机取样,都会导致调查的结果不准确,故正确。

3.(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T5)某农场面积约140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

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

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能量最少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应注意以下两点:

(1)利用标志重捕法计算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

初次标记数×第二次捕获数/第二次标记数,所得数据应再除以调查面积。

(2)应注意区分“种群密度”和“物种丰富度”的概念:

前者强调同一物种数量的变化,后者强调不同物种种类的变化。

选C。

本题以农场生态系统为命题线索,综合考查种群密度、能量流动等知识。

鹰以鼠为食,因而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导致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降低,故A正确;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100×280/(2×140)=100只/hm2,故B正确;群落丰富度由该群落中物种种类数的多少决定,故C错误;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因而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所含的能量就越少,故D正确。

4.(2013·海南高考·T24)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

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

B.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

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

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需关注以下两点:

(1)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是看有无土壤条件。

(2)不同的环境群落演替的结果不一定相同。

选A。

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

A项,甲地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乙地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故错误。

B项,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预见的或可测的,若没有外力干扰,一般都可以发生演替到森林这一最高阶段,故正确。

C项,在火山岩上首先出现的是地衣,地衣分泌的有机酸可以分解火山岩表层,形成细小颗粒,为苔藓提供了可以附着生长的一层土壤,故正确。

D项,自然演替的结果是生物种类越来越多,故正确。

5.(2013·海南高考·T25)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

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

池塘编号

捕食者数量/只

蝌蚪存活率/%

1

0

87

7

40

2

2

58

30

25

3

4

42

32

11

4

8

20

37

10

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B.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

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需关注以下两点:

(1)竞争关系中,竞争力弱的一方可能会消失。

(2)捕食关系会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

选D。

本题考查生物种间关系。

A项,随着捕食者数量的增加,甲和丙蝌蚪存活率逐渐降低,说明捕食者的食物来源以甲、丙两种蝌蚪为主,故正确。

B项,三种蝌蚪由于食性相同构成种间竞争关系,但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了不同数量的捕食者后存活率发生改变,影响了它们原有的竞争结果,故正确。

C项,池塘1中,在没有加入捕食者时乙蝌蚪存活率最低,说明乙蝌蚪竞争力最弱,容易被淘汰,故正确。

D项,随着捕食者数量的增加,乙的存活率升高,乙蝌蚪获得的资源相对增加,故错误。

6.(2013·江苏高考·T10)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1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

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

边坡

处理方式

植被覆

盖率(%)

小型土壤动物

土壤有机质

(g/kg)

物种数

个体数

种植植物

97

37

260

19.8

不干预

8

9

28

11.9

A.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

B.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

C.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

D.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明确动植物种类数目增多导致群落稳定性增加。

(2)明确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和环境接近平衡时,演替速度趋缓。

选B。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群落演替。

A项中,移栽植物使群落营养结构复杂化,群落的稳定性增强,故错误。

B项中,移栽植物为土壤动物提供了栖息场所和食物等,会导致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故正确。

C项中,自然演替情况下,如果环境适宜,边坡甲上能自然长出乔木,故错误。

D项中,次生演替过程中,开始时演替速度往往较快,随时间延长,群落和环境逐渐接近动态平衡,演替速度下降,故错误。

7.(2013·浙江高考·T4)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若某一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

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

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

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注意以下几点:

(1)影响出生率的因素:

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都可以影响种群密度,而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是主要决定因素。

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变化趋势。

(2)年龄结构类型:

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增长型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稳定型的出生率基本等于死亡率,衰退型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选B。

本题考查出生率计算以及性别比例、性成熟时间、年龄结构等对出生率的影响等相关内容。

A项中,种群年初个体数为100,一年新生个体数为20,出生率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死亡率为10%,种群年增长率为10%,故错误;B项中,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的动物,当雌雄比为1∶1时,每个个体都能产生后代,此时的出生率最高,越接近该比例,出生率越高,故正确;C项中,调控环境条件,使动物性成熟推迟,动物的繁殖时期推迟,会导致年平均出生率更低,故错误;D项中,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增长型的出生率最高,故错误。

二、非选择题

8.(2013·海南高考·T29)(9分)随着海拔升高,某地的植被类型依次为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灌丛和草甸等。

该地分布着多种动物。

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该地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采用        法,调查野兔的种群密度可采用    法。

(2)该地草甸、灌丛、针阔叶混交林的丰富度不同,丰富度是指 。

(3)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遭到严重破坏时,往往不易在短时间内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原因是其     稳定性较低。

(4)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         结构,这种结构可以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需关注以下两点:

(1)调查不同生物的种群密度所用的方法并不一定相同。

(2)一般情况下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呈负相关。

本题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常见的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活动范围比较小的动物如蚜虫等需要用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种群。

(2)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但一旦遭到破坏,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即恢复力稳定性较低。

(4)森林生态系统中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从上到下依次是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等。

植物的垂直分层主要受光照强度的影响,大大提高了群落内各植物对光能的利用率。

答案:

(1)样方 标志重捕 

(2)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恢复力 (4)垂直

9.(8分)(2013·山东高考·T26)稻田中除了水稻外,还有杂草、田螺等生物。

(1)调查稻田中田螺种群密度时可采用样方法,选取样方的关键是   。

根据下面的取样调查表可估算出稻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为   只/m2。

样方编号

1

2

3

4

5

6

样方面积(m2)

1

1

1

1

1

1

田螺数量(只)

15

18

15

19

15

14

(2)

稻田中经控制后的有害生物密度与所需的防治成本有关,并影响作物的价值。

图中曲线  (填“Ⅰ”或“Ⅱ”)表示将有害生物控制在不同密度时的防治成本。

若将有害生物密度分别控制在图中A、B、C三点,则控制在

    点时收益最大。

(3)如在适当时间将鸭引入稻田,鸭能以稻田中的杂草、田螺等有害生物为食,从而可以减少   使用,减轻环境污染。

稻田生态系统中的    能将鸭的粪便分解成      以促进水稻的生长。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利用样方法计算种群密度时,要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2)注意充分利用曲线图中的关键信息“成本或价值”,把该信息与有害生物密度与所需防治成本联系起来。

本题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

(1)样方法中取样的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有人的主观因素;田螺的种群密度取各样方的平均值:

(15+18+15+19+15+14)/6=16只/m2。

(2)纵坐标表示“成本或价值”,由题干信息“有害生物密度与所需的防治成本有关,并影响作物的价值”可判断纵坐标中的两条线,其一表示防治成本,其二表示作物价值。

实际生活中,作物价值高于防治成本才有收益,由此推测曲线Ⅰ表示防治成本,曲线Ⅱ表示作物价值。

从图中可看出,B点时作物价值与防治成本差值最大,所以该点收益最大。

(3)进行生物防治,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从而减轻环境污染;稻田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能够将鸭的粪便分解成水稻所需要的无机物,促进水稻的生长。

答案:

(1)随机取样 16

(2)Ⅰ B

(3)农药 分解者(或细菌、真菌等) 无机物

知识点18种群和群落

1.(2014·海南高考·T19)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

B.该种鱼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营养级可能不同

C.底栖动物与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解题指南】

(1)关键知识:

群落的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

(2)隐含知识:

该池塘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选D。

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相关知识。

A项中,该种鱼的幼体滤食浮游动物为捕食关系,该种鱼的幼体和浮游动物都以浮游藻类为食,二者又构成了竞争关系,故A项正确。

B项中,据题干可知,鱼的不同发育阶段在池塘中分布不同,其取食也不一样,所处的营养级有可能不同,故B项正确。

C项中,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是两个不同的种群,由于食物关系生活在池塘的底层和上层,该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故C项正确。

D项中,该种成年鱼和幼体属于同一个物种,在水中的分布不能构成群落的空间结构,仅仅是该物种的分布范围,故D项错。

2.(2014·江苏高考·T5)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B.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

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D.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解题指南】关键知识:

种群的概念、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群落的水平结构和演替。

选C。

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

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一个种群,故A选项正确;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调查壁虎的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故B选项正确;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的组成仍处于动态变化中,故C选项错误;由于水平方向上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因素造成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故D选项正确。

3.(2014·四川高考·T4)下列有关实验方法或检测试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用改良苯酚品红染色观察低温诱导的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

B.用健那绿和吡罗红染色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C.用纸层析法提取菠菜绿叶中的色素和鉴定胡萝卜素提取粗品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及农田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

【解题指南】

(1)隐含信息:

染色体、DNA和RNA的染色剂不同、提取色素和鉴定色素的方法不同、种群密度和丰富度的调查方法不同。

(2)关键知识:

碱性染料用于染色体的染色、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液用于DNA和RNA的染色、用有机溶剂提取色素以及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以及取样器取样法调查丰富度。

选A。

本题考查染色剂的种类和用途、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种群密度和丰富度的调查方法。

A项中,染色体的染色剂可用龙胆紫溶液、醋酸洋红液或改良的苯酚品红染液,故A项正确;B项中,健那绿用于线粒体染色,甲基绿和吡罗红用于DNA和RNA染色,故B项错误;C项中,纸层析法只能分离色素,而不能提取色素,应该用有机溶剂提取色素,故C项错误;D项中,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而调查农田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应该用取样器取样法,故D项错误。

4.(2014·福建高考·T3)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1975年低

B.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

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

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解题指南】

(1)关键知识:

明确计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和种群数量增长的特点。

(2)图示信息:

通过种群数量的多少判断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的高低,通过曲线的下降幅度判断死亡率的高低。

选B。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和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图示曲线可知,1972年北点地梅种群密度比1975年的大,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也高,A项错误;纵坐标可表示种群密度,横坐标为时间,而死亡率是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从图中数据可知,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B项正确;统计种群密度时,不应舍弃所得数据,C项错误;从5年间的统计数据可看到,种群密度每年都在下降,D项错误。

5.(2014·广东高考·T6)在一稳定生态系统中,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幼虫密度与最大松针长度的变化如图所示。

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

A.幼虫密度呈周期性波动

B.幼虫摄食改变了落叶松的丰富度

C.可利用样方法调查幼虫的密度

D.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有滞后性

【解题指南】

(1)隐含信息:

灰线小卷蛾幼虫密度呈周期性波动,落叶松最大松针长度也呈周期性波动,但两者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变化,即灰线小卷蛾幼虫与落叶松松针之间为捕食关系。

(2)关键知识:

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其营养结构的知识。

选B。

本题以坐标曲线图为依托,主要考查种群密度调查结果及物种丰富度影响因素的分析。

由曲线分析知,幼虫密度呈周期性波动,故A项正确。

丰富度是指该生态系统的物种种类数,而捕食关系不能使被捕食者的数量降低为0,因此没有改变落叶松的丰富度,故B项错误。

样方法一般适用于植物,也可以用于昆虫卵及一些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如植株上的蚜虫、跳蝻等密度的调查,由于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故C项正确。

根据题干可知,幼虫摄食可影响松树的代谢活动,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即幼虫摄食能影响松针长度,且有滞后性,故D项正确。

6.(2014·浙江高考·T4)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B.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

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

【解题指南】

(1)题干关键词:

“环境容纳量”。

(2)关键知识:

环境容纳量是指环境所能容纳的种群最大数量,并不是指种群数量的最高值,在某些时候种群数量可能高于环境容纳量。

(3)隐含信息:

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会使种群数量在环境容纳量上下波动,但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

选B。

本题主要考查影响环境容纳量的因素,影响环境容纳量的因素主要是资源和空间。

环境容纳量是指环境所能容纳的种群最大数量,并不是指种群数量的最高值,故A项错误。

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会改变种群的数量,不会直接影响环境容纳量,故B项正确。

在理想条件下,种群呈“J”形(型)增长,无环境容纳量,故C项错误。

由于夏季是植物生长的季节,为植食动物提供丰富的食物资源,环境容纳量应为夏季最大,故D项错误。

7.(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T6)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

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

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

【解题指南】

(1)隐含信息:

植物病毒V寄生在水稻细胞中,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将植物病毒V传播给其他水稻,青蛙捕食稻飞虱,减少了植物病毒V的传播。

(2)关键知识:

判断捕食、竞争、寄生和互利共生。

选A。

本题主要考查生物种间关系的判断。

A项中,稻田中青蛙数量增加抑制病毒传播,原因是青蛙捕食稻飞虱,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正确。

B项中,水稻和青蛙并不利用共同的资源,两者之间不是竞争关系,错误。

C、D项中,病毒V与青蛙之间没有直接关系,但和水稻之间是寄生关系,C、D均错误。

8.(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T30)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

(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

(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

(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

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

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        (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          (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

【解题指南】

(1)隐含信息:

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区别,主要是演替起始条件不同。

(2)关键知识:

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判断、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类型判断及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而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

(2)次生演替有土壤条件及保留的种子,有利于植物的繁殖,演替速度快,而初生演替植物生活条件贫瘠,不利于繁殖,演替速度较慢。

(3)由于人类过度开垦,破坏了土壤表土层及耕作层的结构,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变快,群落演替的方向也与自然演替的方向不同了。

答案:

(1)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

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

(3)变快 发生改变

9.(2014·四川高考·T9)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上水稻苗(28株/m2)和3种杂草(均为1株/m2),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

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如下图所示。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 ,用样方法调查水花生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        。

(2)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福寿螺属于      ,它和鸭舌草之间构成     

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