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计划反思.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85290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50.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粤教版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计划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粤教版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计划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粤教版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计划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粤教版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计划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粤教版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计划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粤教版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计划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7页
粤教版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计划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7页
粤教版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计划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7页
粤教版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计划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7页
粤教版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计划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7页
粤教版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计划反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7页
粤教版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计划反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7页
粤教版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计划反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7页
粤教版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计划反思.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7页
粤教版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计划反思.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7页
粤教版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计划反思.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7页
粤教版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计划反思.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7页
粤教版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计划反思.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7页
粤教版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计划反思.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7页
粤教版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计划反思.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7页
亲,该文档总共6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粤教版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计划反思.docx

《粤教版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计划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粤教版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计划反思.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粤教版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计划反思.docx

粤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计划反思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粤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计划、反思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班级:

五年级总人数:

184(男生人数:

102女生人数:

82)

通过对科学两年多的学习,学生对科学和科学探究有了一定的了解,大部分学生对科学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

本册教学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科学探究所需的能力和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以及科学素养的其他方面都获得进一步发展。

与以前的学习相比,本期课外实践活动增多,对观察和记录的要求很高,还需要长时间地观察和记录。

要求学生有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

第(9)册教材分析

一、教材特点

本册教材由“植物身体的奥秘”、“无处不在的微生物”、“奇妙的电好磁”、“各种各样的能量”和“变化着的地表”五个单元组成。

本册教材紧扣《科学课程标准》,突出“任务驱动”的特点。

“任务驱动”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它将以传授知识为主的的传统教学观念转变为以探究为核心,以提出并解决问题、产生并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观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

1、用“任务驱动”形成学习目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用“任务驱动”统整教学内容。

将课程中一些领域的知识素材、科学方法、探究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整合在一起,,使学生的学习目标处于一个具体的、现实的情景中。

3、用“任务驱动”增强学习动力。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合作、交流等方式,获取和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习动力。

4、用“任务驱动”促进自主学习。

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使学生在参与科学探究的活动中。

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自主进行表达交流。

 二、学习目标

1.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技能,如观察、记录、简单实验等,本册将引导学生经历更为完整的探究过程。

2.通过学习让学生强调实验前后的推测、解释要有充分的依据。

3.掌握控制变量实验的技能,并学习实际控制变量实验。

4.运用模拟实验探究自然事物发生的原因、变化及规律。

5.面临几次较长期的观察研究活动:

能用线条、符号、图画、文字等方式记录观察现象,用柱状图、折线图处理数据,并认识到重复实验的意义。

 三、使用本册教材要注意的问题

1.首先加强教师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是最主要的。

平时要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学习科学课程标准、科学教材,认真钻研科学教法学法,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

2.结合所教班级、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

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3.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尽可能的去科学实验室上课,做到“精讲多练”,多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收获。

4.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内,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科学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扩展到家庭和社会。

教学计划进度表

周次

起讫日期

教学内容

课时数

9月1日—3日

科学课常规教育熟悉教材

1

9月6日—10日

1、根里的抽水机

2

9月13日—17日

2、茎里的运输网

2

9月20日—24日

3、叶里的加工厂

2

9月27日—30日

4、花里的育婴房

2

10月4日—8日

5、果实里的新生命

2

10月11日—15日

6、酸奶的秘密

2

10月18日—22日

7、发面的学问

2

10月25日—29日

8、电路的研究

2

11月1日—5日

9、有趣的磁现象

2

十一

11月8日—12日

10、指南针

2

十二

11月15日—19日

11、神奇的电磁铁

2

十三

11月22日—26日

12、能量及其形式

2

十四

11月29日—12月3日

13、能量的转换

2

十五

12月6日—10日

14、大地的变迁

2

十六

12月13日—17日

15、大地的震动

2

十七

12月20日—24日

16、火山的喷发

2

十八

12月27日—31日

17、地表物质的迁移网络课堂

2

十九

1月3日—7日

复习素质考核

2

课时教学计划

课题:

第一课根里的抽水机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     了解根的形态。

2.     知道直根系和须根系。

3.     了解根的作用。

能力培养

1.     通过对植物根部的观察,学习观察的要点。

2.     通过探究根的作用,学习运用模拟研究的方法探究根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认识神奇的植物世界,产生探索自然的欲望。

2.     培养崇尚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重点难点

通过了解根的形态和作用等活动,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和运用模拟研究的方法。

 

教学准备

完整植物的图片、不同根系的图片、根尖放大图片、不同环境中植物根系图及视频、废报纸、橡皮泥。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导入出示课本图片。

同学们,你们见过叔叔阿姨种小树苗吗?

为什么那些小树苗的根部都包着一些泥巴呢?

问题为什么要用泥巴保护根呢?

根有这么重要吗?

目的联系生活中的情景,引出本课探究的主题。

 

二、活动一:

观察植物的根

导入要了解根的作用,我们先来观察根的外形。

出示带根的草、白菜和葱的图片。

观察各小组观察根的形态并记录其特征。

交流各小组进行汇报与交流。

媒体先阅读课本资料,然后看一段“植物的根系及其分布特点”视频。

归纳植物的根可分为直根系和须根系。

延伸出示一些植物的根,让学生判断这些根分别属于哪种根系,理由是什么。

三、活动二:

观察根系的分布

导入出示大风吹,树枝摇的图片。

讨论大树不容易被吹走的原因是什么?

观察出示一些树根1树根2图片,了解树根分布的情况。

思考植物能牢牢地“站稳”在地面上,确实是根的功劳吗?

四、活动三:

扎根土壤的秘密

导入能设计研究植物是如何扎根土壤的方案吗?

分组讨论实验方案。

交流各小组交流并完善实验方案。

实验分组实验,填写实验表格。

交流各组汇报实验现象。

归纳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五、活动四:

毛茸茸的根尖

导入出示根尖的放大图,介绍哪个部分是根尖,根毛长在什么地方。

观察各组选择一种植物的根尖图片,观察并画出简图。

问题你能用语言描述根尖的特点吗?

猜一猜,这些毛绒绒的根尖有什么作用呢?

六、拓展:

不同环境里植物根

导入出示课本图中草原、沙漠里的植物根系示意图。

问题草原、沙漠里的植物根系有什么特点?

讨论根据图片进行分析,为什么草原、沙漠里的植物根系会有这些生长特点呢?

归纳植物的根系生长特点与其生长环境有关。

草原上的植物的根密密麻麻联成一个网状,既可以固定泥土,也可以使自己牢牢地固定在地面上;而在沙漠中,由于沙子松散又缺少水分,所以植物的根系都十分发达,有的尽可能往地下伸长,有的尽可能向周围扩大,既可以较好地固定自己,又利于自己充分吸收水分。

 

七、小结 

教学反思

《根里的“抽水机”》是《植物身体的奥秘》这一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一开始,我先引导学生用观察、比较的方法了解根的形态,然后再引导学生去探究植物根的作用,最终发现根是植物的“抽水机”,它把植物所需的水分吸收到植物体内。

本课是让学生了解根的形态和作用的。

主要包括观察、描述植物的根的特征;知道根系有直根系和须根系两类;测量根系的长度,了解根系的分布特点;运用简单的模型、观察根尖形态,从而了解根的作用。

在“根里的‘抽水机’”一课教学中,通过一系列观察、比较活动,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初步学习运用模拟研究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认识神奇的植物世界,产生探索自然的欲望,培养他们崇尚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在教学开始中,我先创设了学生可能见过但不一定认真思考过的问题情景,引出问题“根这么重要吗?

”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从而想了解根有什么特点,它在泥土里是怎样分布的。

在观察、比较和测量了根系以后,学生很自然地又会想到,根这样分布有什么作用呢?

因此,教材又安排学生开展一个模拟活动,让学生了解根深扎土壤是为了能固定植株。

根还有其它作用吗?

教材又安排了一个观察“毛绒绒的根尖”的活动,从而让学生在观察、交流与分析中得出,根还有吸收并运输水分和矿物质的作用。

总体来说,本课教学还是比较流畅,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课时教学计划

课题第二课茎里的“运输网”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 了解茎的形态。

2. 了解茎的一般结构。

3. 探究茎的作用。

能力培养

1. 通过观察茎的形态,进一步学习观察的方法。

2. 通过探究茎的作用,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并尝试推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保持对植物的好奇心,产生继续探索自然的欲望。

2. 能尝试用间接法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培养崇尚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重点难点

通过了解茎的形态和一般结构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方法和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准备

变色花及其制作视频、不同形态的茎的图片、有断枝的图片、有关记录树干枝条的观察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导入出示课本插图。

问题波波发现了什么?

彬彬认为茎里流出来的汁液是根吸收来的水分,大家觉得有道理吗?

 

二、活动一:

水在植物体内的流动

导入出示课前老师做的“变色花”(或课本图)。

猜想花的红颜色是从哪里来的呢?

观察切开茎部,观察横截面。

思考并记录。

引导学生在进行实验时可能重点会放在花是否变色的现象上。

教学时应及时引导学生关注引起这个现象的原因,引导他们发现茎能运输水分这一功能。

交流各组汇报自己的看法。

媒体播放“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视频。

归纳茎能运输水分。

引申你会做一枝两色花吗?

回家试做一朵两色花。

 

三、活动二:

探究茎的其他作用

导入出示一些不同形态茎一二三四的图片。

讨论植物的茎除了能运输水分外,还有什么作用呢?

观察大风吹植物不倒的图片。

归纳茎还有支持作用。

问题为什么有人说“树怕剥皮”呢?

阅读出示有关茎运输养分的资料。

讨论如果有的树皮被环割了一圈,割得不太深,树皮会怎么样呢?

割得不宽,又会怎么样呢?

割得太宽,树皮又会怎么样呢?

归纳植物的茎还有运输养分的作用。

引申莲藕的茎是哪个部分?

长在地下的茎有什么作用呢?

 

四、拓展:

树干和枝条记录的秘密

导入出示课本驱动页的图片。

波波和琪琪有什么发现呢?

问题叶片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阳光呢?

 

五、小结

教学反思

《茎里的“运输网”》是《植物身体的奥秘》这一单元的第二课。

本课通过让学生用观察、实验的方法探究水在植物体内的流动,以及观察茎的形态特征,从而认识到茎就是植物的“运输网”。

在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了解茎的形态与作用时,主要通过实验和观察茎的各种形态,分析和推理出茎的作用。

在本课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如观察被染色花的茎,观察各种各样的茎,并在这个基础上,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让他们能保持对植物的好奇心,产生继续探索自然的欲望;还能尝试推理,用间接法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培养崇尚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在教材的驱动页教学中,利用卡通人物创设了一个这样的情景发现折断的茎的断口处有水滴出来,引出“茎是不是输送根吸收来的水分呢?

”。

再通过白花染色实验,让学生剪切染色花的茎进行观察、分析探究茎的输导作用。

那茎究竟还有哪些作用呢?

教材中又安排了“探究茎的其它作用”的活动,通过指导学生观察不同植物的茎来认识植物茎的各种形态,再根据观察的结果,比较、推理出茎有支持的作用。

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发言积极。

  

课时教学计划

课题第三课叶里的“加工厂”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 了解绿色植物能在阳光下制造淀粉和氧气,同时吸收二氧化碳。

2. 理解没有太阳、没有植物地球上就没有生命。

能力培养

1. 通过对自然界中叶的观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 通过探究叶的作用,尝试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初步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保持对植物的好奇心,产生探索自然的欲望。

2. 认识保护植物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叶和探究叶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推理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

有关森林的照片、叶片不同排列的照片、光合作用的视频。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导入 出示课本驱动页的图片。

波波和琪琪有什么发现呢?

问题 叶片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阳光呢?

 

二、活动:

观察叶片的排列情况

导入 出示课前拍摄的叶片排列照片。

问题 这些叶片在排列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呢?

交流 说说寻找到的叶片排列特点。

讨论 叶片互相不遮蔽的意义。

 

三、拓展:

绿叶的作用

导入 植物没有叶片会怎么样呢?

长期没有阳光照射,植物会怎么样?

媒体 播放“光合作用的过程”视频。

讨论 光合作用的水分、二氧化碳从何而来?

阳光有什么作用?

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营养物质会输送到哪里?

交流 绿色植物能在阳光下制造淀粉,放出氧气,同时吸收二氧化碳。

思考 有了光合作用,空气中的氧气会不会越来越多?

 

四、小结

教学反思

本科教学采取提问——观察、描述——分析、推理——交流——观察——分析、判断——交流的教学流程。

《叶里的“加工厂”》是《植物身体的奥秘》这一单元的第三课。

本课通过对叶子接受光的诀窍的探究,让学生认识光对植物生长的重要作用;通过讨论,认识绿色植物对自然界的意义。

本课的主要任务还要让学生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

在《叶里的“加工厂”》一课中,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自然界中叶的观察,继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在他们的细致观察中,分析了解叶片的排列规律;然后在认识“叶片排列规律的意义”上,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进行解释,从而探究叶片为什么要吸收阳光,以及阳光对植物有什么重要的作用。

本课的任务驱动页中,利用卡通人物提出了一个问题“茂密的森林里,阳光能照到每一片叶子吗?

”然后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直接观察叶片排列,寻找植物叶片排列的规律,从而找出“叶片这种排列规律的意义”。

据此,学生很自然地又会想到“植物为什么要吸收阳光呢?

”从而引出了“绿叶的作用”这个活动。

学生在课外的学习中可能对光合作用这个词并不陌生,但光合作用的过程是怎么样的呢,学生不一定了解和说得清楚,所以,教学中通过虚拟的叶片内部“加工厂”的工作图片,让学生形象地了解和推测出植物叶片利用阳光、二氧化碳、水分制造氧气、营养物质的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基本能够达到教学要求。

   课时教学计划

课题第四课花里“育婴房”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     了解花的结构。

2.     探究花的作用。

3.     了解花的其他特征。

能力培养

1.     通过观察植物的花,继续学习观察和实验的方法。

2.     通过对花的结构的认识,尝试对观察和实验现象作出分析与解释。

3.     通过观察更多植物的花,学习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鼓励学生动手探究,体会科学研究的乐趣。

2.     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细心与耐心。

3.     欣赏和感受自然界的美丽与和谐。

重点难点

通过了解花的结构,探究花的作用,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方法和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

各种各样的花的图片、视频、桃花模型、“花的构造”视频、鲜花、镊子、“花的档案”样例。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导入出示一些花的图片一二三四。

说说花的名称。

问题这些美丽的花藏有什么秘密呢?

不同植物种类的花,结构是否相同呢?

 

二、活动一:

解剖花

导入要更完整地认识植物的花,我们可以用解剖的方法去观察花的内部。

怎样解剖一朵花呢?

演示出示一朵桃花模型。

介绍解剖桃花的方法,提示要点,出示记录表格。

在解剖前,教师应示范怎样使用镊子,怎样解剖白菜花(可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

实验按要求解剖白菜花和其他2~3种花,把花朵由外向内一层层解剖,相同的部分放在一起,然后观察各部分的形态和数量,做好记录。

交流对花的解剖结果进行归纳,了解花的结构。

媒体播放“花的结构”的视频。

思考认识什么是完全花,什么是不完全花。

找出完全花与不完全花的区别。

拓展分辨常见的花,哪些是完全花,哪些是不完全花。

 

三、活动二:

寻找花里的“育婴房”

导入出示几种不同的花的实物。

问题这些花的雄蕊在哪里?

雌蕊呢?

(让学生指出来)

交流在解剖花的时候,你们有没有发现雄蕊和雌蕊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媒体出示有关雄蕊、雌蕊的图片。

实验剥开雄蕊的花药,剖开雌蕊的子房,了解这些结构的作用。

媒体播放“开花的过程”视频。

归纳雌蕊里的子房就是植物的育婴房。

植物的种子就是在这里发育成长的。

 

四、拓展:

给花建档案

导入教师出示课前做好的几种“花的档案”。

问题你喜欢哪份“花的档案”呢?

为什么?

交流“花的档案”一般应有哪些内容?

制作每组设计一份“花的档案卡”,并制作出来。

展示出示做好的“花的档案卡”,生生与师生之间相互点评。

 

五、小结

 教学反思

《花里的“育婴房”》是《植物身体的奥秘》这一单元的第4课。

在本课教学中,我设计了“解剖花”和“寻找花里的‘育婴房’”等活动,驱动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花的构造;通过寻找花朵里的“育婴房”,进一步探究花在植物繁殖所起的作用。

为了培养学生观察身边的植物,学会系统的记录方法,鼓励学生建立花朵的档案库,以便学生在课余时进行观察记录,积累更多的植物信息。

本课是让学生了解花的结构和探究花的作用。

主要包括解剖、观察一朵常见的花,认识花的各部分结构;再根据雌蕊、雄蕊的特点,推测出雌、雄蕊对植物繁殖所起的重要作用。

此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教中学主要通过解剖花、寻找花里的“育婴房”,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观察和实验的现象作出分析和解释,探究出花的作用。

同时,在这一个过程中,让学生欣赏和感受自然界的美丽和和谐,体会科学研究的乐趣,培养他们的细心和耐心。

在教学开始环节,利用卡通人物提出了一个问题“花朵里面有什么呢?

”引导学生认识花的基本结构,寻找植物孕育新生命的奥秘。

所以,安排了第一个活动解剖花。

让学生通过正确的解剖方法,观察、比较,发现花的结构,并引出完全花和不完全花的定义。

在对花的构造有一个基本了解后,教材又提供了另一个专题活动寻找花里的“育婴房”,引导学生细致地进行观察雌蕊、雄蕊的外表和子房,并让学生根据实验和观察的结果,推理出雌蕊、雄蕊的功能。

通过本课教学,大部分同学能够掌握花的结构,学生兴趣浓厚。

课时教学计划

课题第五课果实里的新生命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 了解果实的结构。

2. 探究果实的作用。

能力培养

1. 通过了解果实的结构,掌握有计划、有条理的科学观察方法。

2. 通过探究果实的作用,尝试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推理、归纳。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感受自然界的奇妙无穷与多姿多彩,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与欲望。

2. 学会与人交流、与人合作,共同进步。

重点难点

通过了解果实的结构,探究果实的作用,掌握有计划、有条理的科学观察方法和分析、推理、归纳的能力。

 

教学准备

一些常见植物开花结果的图片、“果实是怎样形成”的视频、苹果等一些有代表性的果实、小刀、“寻找果实”计划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导入出示课本驱动页的图片。

青葱的丝瓜架下,孩子们对着一个个刚结出来的小丝瓜感到很好奇:

小丝瓜是由花变成的吗?

问题植物的果实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

 

二、活动一:

观察结果的过程

导入出示一些植物由开花到结果的图片(图片已排好序)。

问题能说说这些植物的花发生了什么变化吗?

猜测猜测雌蕊、子房的作用。

交流说出植物的花在结果过程中的变化。

归纳果实是由花的子房发育形成的。

三、活动二:

果实里藏着什么?

导入出示桃、姜、萝卜的实物。

它们都是植物的果实吗?

外形相似吗?

内部构造一样吗?

指导介绍解剖桃的方法(横切、纵切)。

在演示解剖方法时,要强调用刀安全。

实验学生按要求解剖桃、姜、萝卜,并观察内部构造。

交流汇报实验观察的结果。

桃、姜、萝卜哪个是植物的果实,哪个不是?

说说你的依据。

归纳果实是由种皮和种子构成的。

资料有关香蕉和无籽西瓜的资料。

思考荸荠、萝卜、甘薯是植物的果实吗?

 

四、活动三:

寻找植物的果实

导入在哪里可以找到植物的果实?

活动到社区或郊外寻找植物的果实。

指导当校园中植物果实较多时,本活动可在校园内进行。

如果校园中植物果实较少时,可以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公园、郊外进行。

计划分组制定一个简单的“寻找果实”计划。

提示学生计划应包括准备什么(如观察记录表、笔、工具);人员分工;注意事项(如安全问题、环保问题、纪律要求)。

活动前要提醒学生不能随意品尝果实,以免中毒。

调查寻找植物的果实,并做好观察记录。

要让学生做好观察、解剖记录,达到认识更多果实的目的。

交流在观察后,可让学生描述一种最喜欢的果实,强调作出全面的描述。

各组汇报计划,教师点评。

 

五、小结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中,我采取观察——提问——观察——实验——交流——运用——调查,这一教学流程。

《果实里的新生命》是《植物身体的奥秘》这一单元的第五课。

学生可以探究发现果实里蕴藏着新生命—种子。

同时,通过寻找校园植物果实的活动,比较不同植物的果实,丰富学生对果实的认识,了解植物的果实是千姿百态的,体会生物的多样性。

本课是让学生了解果实的形成与它的构造。

主要包括观察、分析不同植物开花结果的过程,得出果实是由花的子房发育成的,然后通过解剖果实,分析、归纳出果实的基本构造。

在《果实里的新生命》一课教学中,我是通过一系列观察、实验活动,培养学生掌握有计划、有条理的科学观察方法;通过解剖不同的果实,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并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推理、归纳。

在这些过程中,希望学生能感受自然界的奇妙无穷与多姿多彩,激发他们探究兴趣和欲望;同时学会与人交流、合作。

在本课的驱动页中,卡通人物都对丝瓜架下的小丝瓜产生了好奇“小丝瓜是由花变成的吗?

”其实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对植物开花后结果并不陌生。

因此,教学活动中的活动1“观察结果的过程”,就是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指导他们对果实形成过程作出猜想,再通过图片、视频和实地观察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当学生了解了果实的形成后,他们可能会想到,果实的外形、气味、颜色各不相同,为什么都叫果实呢?

活动2“果实里藏着什么?

”,就是提供条件,指导学生去解剖常见的果实,并引导他们进行观察、分析、对比,然后发现果实的构造基本是由果皮和种子组成的。

在了解常见果实的构造后,教材又安排了第3个活动“寻找植物的果实”。

这个活动主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