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横坡分析测量必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856624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63.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路基横坡分析测量必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路基横坡分析测量必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路基横坡分析测量必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路基横坡分析测量必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路基横坡分析测量必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路基横坡分析测量必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路基横坡分析测量必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路基横坡分析测量必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路基横坡分析测量必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路基横坡分析测量必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路基横坡分析测量必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路基横坡分析测量必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路基横坡分析测量必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路基横坡分析测量必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路基横坡分析测量必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路基横坡分析测量必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路基横坡分析测量必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路基横坡分析测量必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路基横坡分析测量必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路基横坡分析测量必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路基横坡分析测量必看.docx

《路基横坡分析测量必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路基横坡分析测量必看.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路基横坡分析测量必看.docx

路基横坡分析测量必看

测量工作遵循原那么:

从整体到局部由高级到低级先操纵后碎部

正弦定理:

BC÷sinα=AC÷sinβ=AB÷sinμ

余弦定理:

cosα=(AB2+AC2-BC2)÷(2AB·AC)

α=cos-1((AB2+AC2-BC2)÷(2AB·AC))

cosβ=(AB2+BC2-AC2)÷(2AB·BC)

β=cos-1((AB2+BC2-AC2)÷(2AB·BC))

cosμ=(AC2+BC2-AB2)÷(2AC·BC)

μ=cos-1((AC2+BC2-AB2)÷(2AC·BC))

正切定理:

(AB-AC)÷(AB+AC)=(tan((μ-β)÷2))÷(tan((μ+β)÷2))

自由测站ZYCZ(后方交会)

备注:

自由测站宜布设近似等边三角形,其三角形内角不小于30。

,当受地形限制时,个别角可方宽25。

两边相差不宜太长或太短。

G:

H:

E:

F

Pol((E-G),(F-H)):

I◢J<0=>J=J+360△J◢

Q=cos-1((I2+B2-C2)÷(2IB))◢

O=cos-1((I2+C2-B2)÷(2IC))◢

P=G+Bcos(J+Q)◢

Z=H+Bsin(J+Q)◢

ZXD(直线段)

P:

Z:

G:

H:

K:

N

Lbl0

{MS}

X=G+(M-N)cosK+Scos(K-90)◢

Y=H+(M-N)sinK+Ssin(K-90)◢

Pol((X-P),(Y-Z)):

I◢J<0=>J=J+360△J◢

Goto0

P、Z—架站点X、Y坐标N—直线起点里程桩号

G、H—直线起点X、Y坐标M—待测点里程桩号

K—直线起点到终点方位角S—待测点左右桩距离

YQX(圆曲线---圆心法)

P:

Z:

G:

H:

R:

K:

N:

B

Lbl0

{MS}

V=K-B×Abs(M-N)×180÷(πR)

X=G+(R-BS)cosV◢

Y=H+(R-BS)sinV◢

Pol((X-P),(Y-Z)):

I◢J<0=>J=J+360△J◢

Goto0

P、Z—架站点X、Y坐标N—ZY点里程桩号

G、H—圆心点X、Y坐标M—待测点里程桩号

K—圆心点到ZY方位角S—待测点左右桩距离(左+,右-)

V—圆心点到待测点方位角R—圆曲线半径

B—线路方向(左+1,右-1)

YQX—2(圆曲线—支矩法)

P:

Z:

G:

H:

R:

K:

N:

B

Lbl0

{MS}

O=180×(M-N)÷(πR)

A=O÷2

D=2×RsinA

X=G+Dcos(K-BA)+Scos(K-BO-90)◢

Y=H+Dsin(K-BA)+Ssin(K-BO-90)◢

Pol((X-P),(Y-Z)):

I◢J<0=>J=J+360△J◢

Goto0

G、H—ZY点X、Y坐标N—ZY点里程桩号

K—ZY点到JD方位角M—待测点里程桩号

R—圆曲线半径S—待测点左右桩距离(左+,右-)

O—待测点圆心角D—待测点弦长

A—夹角βP、Z—架站点X、Y坐标

B—线路方向(左+1,右-1)

HHQX—1(缓和曲线—1)

P:

Z:

G:

H:

R:

L:

K:

N:

B

Lbl0

{MS}

W=Abs(M-N)

C=W-W5÷(40R2L2)+W9÷(3456R4L4)

D=W3÷(6RL)-W7÷(336R3L3)+W11÷(42240R5L5)

E=90W2÷(πRL)

X=G+CcosK+BDsinK+Scos(K-BE-90)◢

Y=H+CsinK-BDcosK+Ssin(K-BE-90)◢

Pol((X-P),(Y-Z)):

I◢J<0=>J=J+360△J◢

Goto0

P、Z—架站点X、Y坐标N—ZH点里程桩号

G、H—ZH点X、Y坐标M—待测点里程桩号

K—ZH至JD方位角S—待测点左右桩距离(左+,右-)

L—缓和曲线长R—缓和曲线半径

C、D—支距坐标E—缓和曲线角

B—线路方向(左+1,右-1)

或X=G+

(C2+D2)cos(K-BQ)+Scos(K-BE-90)◢

Y=H+

(C2+D2)sin(K-BQ)+Ssin(K-BE-90)◢

其中Q=tan-1(D÷C)

HHQX—2(缓和曲线—2)

P:

Z:

G:

H:

R:

L:

K:

N:

B

Lbl0

{MS}

W=Abs(M-N)

C=W-W5÷(40R2L2)+W9÷(3456R4L4)

D=W3÷(6RL)-W7÷(336R3L3)+W11÷(42240R5L5)

E=90W2÷(πRL)

X=G+CcosK-BDsinK+Scos(K+BE+90)◢

Y=H+CsinK+BDcosK+Ssin(K+BE+90)◢

Pol((X-P),(Y-Z)):

I◢J<0=>J=J+360△J◢

Goto0

P、Z—架站点X、Y坐标N—HZ点里程桩号

G、H—HZ点X、Y坐标M—待测点里程桩号

K—HZ至JD方位角S—待测点左右桩距离(左+,右-)

L—缓和曲线长R—缓和曲线半径

C、D—支距坐标E—缓和曲线角

B—线路方向(左+1,右-1)

或X=G+

(C2+D2)cos(K+BQ)+Scos(K+BE+90)◢

Y=H+

(C2+D2)sin(K+BQ)+Ssin(K+BE+90)◢

其中Q=tan-1(D÷C)

QYXZB(求圆心坐标)

E:

F:

C:

D:

R:

L:

B

Pol((C-E),(D-F)):

J<0=>J=J+360△J◢

O=180L÷(πR)

Q=(180-O)÷2

G=E+Rcos(J-BQ)◢

H=F+Rsin(J-BQ)◢

Pol((E-G),(F-H)):

J<0=>K=J+360:

≠>K=J△K▲

E、F—ZY点X、Y坐标C、D—,YZ点X、Y坐标

J—ZY到YZ方位角K—圆心到ZY方位角

G、H—圆心点X、Y坐标R—圆曲线半径

B—线路方向(左+1,右-1)

QFJH(前方交会)

G:

H:

E:

F:

O:

Q

Pol((G-E),(H-F)):

I◢J<0=>J=J+360△J◢

V=180-O-Q

B=sinO·I÷sinV

P=E+Bcos(J+Q)◢

Z=F+Bsin(J+Q)◢

G、H、E、F—两导线点X、Y坐标

I—两导线点距离

J—E、F导线点至G、H导线点的方位角

O、Q—两夹角

V—两导线点边长的对角

B—O角对边

P、Z—交会点X、Y坐标

或P=(G(1÷tan(Q))+E(1÷tan(O))+(F-H))÷((1÷tan(O)+(1÷tan(Q))◢

Z=(H(1÷tan(Q))+F(1÷tan(O))+(G-E))÷((1÷tan(O)+(1÷tan(Q))◢其中1÷tan=cot

QDCXHHQXJDZH(求对称型缓和曲线主点桩号)

J“JD”:

Z:

R:

A

S“Ls”=A2÷R◢

P=S2÷24R-S4÷2688R3◢

Q=S÷2-S3÷240R2◢

T=(R+P)tan()+q◢

B=S÷2R◢(得出是弧度)

L=2S+(πZ÷180-2B)R◢

E=(R+P)×(1÷cos())-R◢

Y“Ly”=L-2S◢

G“ZH”=J-T◢

H“HY”=G+S◢

C“YH”=H+Y◢

D“HZ”=C+S◢

F“QZ”=D-0.5L◢

J“JD”=F+(2T-L)÷2◢

J—JD里程桩号Z—转角值R—半径A—回旋参数

S—缓和曲线长P—内移值Q—切线增值B—缓和曲线角

L—曲线总长T—切线长E—外矩

当程序编好后,输入交点里程桩号、转角值、半径、回旋参数就可得出缓和曲线相关的参数和主点里程桩号。

此程序也适用于求单一圆曲线的相关的参数和主点里程桩号,只需输入交点里程桩号、转角值、半径,回旋参数A输入0就可得出结果。

BDCHHQXZDZH(不对称型缓和曲线主点桩号)

J“JD”:

Z:

R:

X:

Y

Q“Q1”=X÷2-X3÷240R2◢

O“Q2”=Y÷2-Y3÷240R2◢

P“P1”=X2÷24R-X4÷2688R3◢

D“P2”=Y2÷24R-Y4÷2688R3◢

T“T1”=Q+(R+P)tan()+(D-P)÷sin(AbsZ)◢

V“T2”=O+(R+P)tan()-(D-P)÷tan(AbsZ)◢

G“B1”=÷R◢其中(=90÷π)

H“B2”=÷R◢

M“Ly”=R(Z-G-H)π÷180◢

L=M+X+Y◢

C“ZH”=J-T◢

E“HY”=C+X◢

F“QZ”=E+M÷2◢

U“YH”=E+M◢

W“HZ”=U+Y◢

此程序也适用于对称型缓和曲线、圆曲线,对称型缓和曲线时只需输入交点里程桩号、转角值、半径、两缓和曲线长X=Y相同即可得出相关参数和主点桩号。

圆曲线时输入交点里程桩号、转角值、半径、两缓和曲线长X=Y=0即可得出相关参数和主点桩号。

竖曲线:

已知某变坡点桩号为K40+520,标高为48.24m,前后坡段的坡度别离为i1=-5%,i2=+2%,竖曲线半径R=3000m,试求K40+400、K40+460、K40+520、K40+580的设计标高。

坡度差:

ω=│i1-i2│=│--│=

曲线长:

L=Rω=3000×=210m

切线长:

T=L/2=Rω/2=210÷2=105

外距:

E=T2/2R=1052÷(2×3000)=1.84m

起点桩号:

变坡点桩号-T=K40+520-105=K40+415

终点桩号:

变坡点桩号+T=K40+520+105=K40+625

K40+400<K40+415,故该中桩在直坡段上

H=+(K40+520-K40+400)×=54.24m

K40+415<K40+460<K40+625,故该中桩在竖曲线上。

切线高程=+(K40+520-K40+460)×=51.24m

纵距=(K40+460-K40+415)2÷(2×3000)=0.34m

H=+=51.58m

K40+520是竖曲线的中点。

H=+E=+=50.07m

K40+415<K40+580<K40+625,故该中桩在竖曲线上。

切线高程=+(K40+580-K40+520)×=49.44m

纵距=(K40+625-K40+580)2÷(2×3000)=0.34m

H=+=49.78m

超高段的横坡计算:

已知K615+K615+为缓和曲线右转弯,横坡-%渐变到横坡+5%,试求这段缓和曲线上各桩号左右幅的横坡

从超高渐变图得知ZH点桩号K615+,HY点桩号K615+,YH点桩号K615+,HZ点桩号K615+。

有的不从ZH点起算,过ZH点一段距离算起。

看超高渐变图上表示而定,那个地址是从ZH点起算。

因为K615+K615+为缓和曲线右转弯,故左幅桩号横坡从-%渐变到横坡+5%再渐变到横坡-%,左幅桩号横坡从-%渐变到横坡-5%再渐变到横坡-%

左幅K615+K615+为超高的渐变段,-%渐变到横坡+5%,其横坡差=+5%-(-%)=+%,这段超高的渐变段各桩号横坡为以下求法:

K615+K615+为超高的渐变段,距离为75m,横坡差为+%

K615+060的横坡=%÷75×(K615+060-K615+)+(-%)=%

其间其他桩号的横坡依次类推。

左幅K615+K615+为圆曲段,故其间桩号的横坡都为+5%。

左幅K615+K615+为超高的渐变段,+5%渐变到横坡-%,其横坡

差=-%-(+5%)=-%,这段超高的渐变段各桩号横坡为以下求法:

K615+210的横坡=-%÷75×(K615+210-K615+)+(+5%)=%

其间其他桩号的横坡依次类推。

因为这段超高的渐变段从-%渐变到横坡-5%,故先要求出左幅-%渐变到横坡+%桩号,他们之间的横坡差+%。

已知左幅K615+K615+为超高的渐变段,距离为75m,横坡差为+%,起算桩号为K615+,故横坡+%桩号=75÷%×%+K615+=K615+

那么右幅K615+K615+之间桩号横坡都为-%。

右幅K615+K615+为超高的渐变段,距离为,横坡差为-%这段超高的渐变段各桩号横坡为以下求法:

K615+100的横坡=-%÷×(K615+100-K615+)+(-%)=-%。

其他桩号的横坡依次类推。

右幅K615+K615+为圆曲段,故其间桩号的横坡都为-5%。

因为这段超高的渐变段从-5%渐变到横坡-%,故先要求出左幅-%渐变到横坡+%桩号,他们之间的横坡差+%。

已知左幅K615+K615+为超高的渐变段,距离为75m,横坡差为-%,起算桩号为K615+,故横坡+%桩号=75÷-%×%+K615+=K615+

右幅K615+K615+为超高的渐变段,距离为,-5%渐变到横坡-%,其横坡差=-%-(-5%)=%,这段超高的渐变段各桩号横坡为以下求法:

K615+210的横坡=%÷×(K615+210-K615+)+(-5%)=-%

其间其他桩号的横坡依次类推。

右幅K615+K615+之间桩号横坡都为-%

路面左幅高程

路面右幅高程

里程桩号

坡度高程

设计高程

横(%)

里程桩号

坡度高程

设计高程

横坡(%)

615040

615040

615050

615050

615060

615060

615070

615070

615080

615080

615086

615086

615090

615090

615100

615100

615110

615110

615120

615120

615130

615130

615140

615140

615149

615149

615150

615150

615160

615160

615170

615170

615180

615180

615190

615190

615200

615200

615210

615210

615212

615212

615220

615220

615230

615230

615240

615240

615250

615250

SQX(竖曲线)

J:

H:

C:

D:

R

W=D-C

A=W÷AbsW:

T=Abs()

L=2T

E=T2÷2R

Q=J-T

Z=J+T

Lbl1:

M:

X=H+C(M-J)+A(M-J+T)2÷2R▲

W:

W=1=>Goto1:

≠>Goto2:

Lbl2

J—变坡点桩号H—变坡点高程C—第一坡段坡度

D—第二坡段坡度R—竖曲线半径W—坡度差

E—竖曲线外距T—竖曲线切线长L—竖曲线长度

Q—竖曲线起点Z—竖曲线终点M—待求点桩号

桥(涵台)锥坡放样:

支距法,如上图,设平行于线路方向的短半径方向OB为X轴,垂直于线路方向的长半径方向OA为Y轴,那么椭圆方程可写成:

X2÷OB2+Y2÷OA2=1或Y=OA÷OB

(OB2-X2)

X=OB÷OA

(OA2-Y2)

计算时,一样将短半径OB等分成n段。

超高:

为抵消车辆在曲线路段上行驶时所产生的离心力,将路面做成外侧高于内侧的单向横坡的形式。

合理设置超高,可全数或部份抵消离心力,提高汽车行驶的稳固性和舒适性。

电脑编程注意事项:

将度换算成弧度,例如900=90×π÷180=

=SQRT()tan-1=AtanAbs表示绝对值

INT表示取整数IF表示若是。

就。

sec=1÷coscot=1÷tantan-1(D÷C)得出是弧度

DEGREES------弧度转换角度OELLING--舍入整数

切线角E=W2÷2RL得出是弧度tanα=sinα÷cosα

转换度、分、秒—点击鼠标右键在设置单元格--数字---自概念---[h]”°”mm”′”ss”″”

或TEXT(**/24,”[h]°mm′ss″”)

将136457换成K136+457---------点击鼠标右键在设置单元格--数字---自概念—“K”0”+”000

$--锁定$E$3设置目录-----鼠标右键---超链接

计算器调对照度-----MODE—3(SYSTEM)—1(Contrast)

计算重视新命名程序文件-----FUNCTION—2(Rename)

ρ=180/PI()×60×60=206265″一亩=

每测回角度中误差±10″,要求中误差不超过±5″,要测几个测回

M=m/SQRT(n)n=(±10″)^2/(±5″)^2=4

卵型曲线回旋参数A=SQRT(ABS(LF*R1*R2)/(R1-R2)))

已知AC、BC、V,求ABAB=SQRT(AC^2+BC^2-2*AC*BC*COS(V))

松铺系数=(第二次-第一次)/(第三次-第一次)

导线复测功效应知足(GB50026-2007)要求:

一级导线,导线长度4千米,平均边长千米,测角中误差5秒,测距中误差15毫米,测回数(1秒仪器一个测回,2秒仪器两个测回),方位角闭合差±10√n,n为测站数,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1/15000。

二级导线,导线长度千米,平均边长千米,测角中误差8秒,测距中误差15毫米,测回数(1秒仪器一个测回,2秒仪器一个测回),方位角闭合差±16√n,n为测站数,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1/10000。

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

品级四等及以上,仪器精度品级1秒仪器,半测回归零差6秒,一测回内2C值互差9秒,同一方向值各测回较差6秒,2秒仪器,半测回归零差8秒,一测回内2C值互差13秒,同一方向值各测回较差9秒,品级一级及以下,仪器精度品级2秒仪器,半测回归零差12秒,一测回内2C值互差18秒,同一方向值各测回较差12秒,6秒仪器,半测回归零差18秒,同一方向值各测回较差24秒,三等水准测量:

每千米高差全中误差6毫米,线路长度50千米,观测次数,来回各一次,平地±12√L、山地±4√n;四等水准测量每千米高差全中误差10毫米,线路长度16千米,观测次数,来回各一次,平地±20√L、山地±6√n。

全站仪的全称是全站型电子速测仪,它是由光电测距仪、电子经纬仪和数据处置系统组成。

它能在一个测站自动测距、测角并同时完成平距、斜距、高差、高程、坐标和放样等方面的数据计算。

全站仪三角高程算法:

测点高程=架站点高程+仪高-棱镜高+高差

测量平差软件:

公路工程测设伴侣雨同软件工作室李树声

放样:

即采纳必然的方式,在知足必然精度要求的前提下,将设计图纸上的点或线在实地测设出来。

实际工作中,可行的极坐标法有很多,如切线支距法、偏角法、极坐标法、圆曲线的弦线支距法、中央纵距法、转头曲线的辐射法、推磨法等。

随着公路勘测技术的不断进展,光电、电子测绘仪器的大量利用,使得公路施工测量放样方式也慢慢有传统人工、光学的方式向现代化的光电、电子方式转变,极坐标法将成为要紧的坐标放样。

断链:

在测量进程中,有时因局部改线或事后发觉量距计算错误,和在分段测量中由于假定起始里程而造成全线或全段里程不持续,以致阻碍线路实际长度时,通称“断链”。

断链的产生,将给测设工作带来许多麻烦,因此应尽可能减少断链。

关于测量工作中显现的错误,如能及时发觉且返工工作量不大时应及时返工更正,不作断链处置。

但发觉较晚时,实测里程已推动较远,现在假设要到现场一一修改桩号就相当麻烦,且阻碍后续工作,因此一样按断链处置。

所谓断链处置,确实是为了幸免牵动全线桩号,许诺中间显现断链,桩号不持续,仅将局部改线或发生过失的桩号部份按实测结果进行现场返工更正,改用新桩号。

然后就近与下段某一正确的老桩号联测,设断链桩具体说明新老桩号对照关系,如此就大大缩小返工范围,使以后的桩号里程不致因局部显现问题而变更。

导线平差时注意:

fβ=Σβ+α始-α终-n×180等于角度闭合差多出360度时,咱们减去360度。

转角值更正后值加方位角,若是两值相加大于540度,应减去540度,若是两值相加小于180度,应加上180度。

椭圆形曲线计算:

已知a1=50°30′,a2=42°02′,AB=,R1=60m,Ls1=40m,R2=,Ls2=30m,LF=,JD1=K5+300,试计算椭圆形曲线要素和主点桩号。

解:

⑴计算曲线要素

曲线1计算:

P1=Ls12÷24R1-Ls14÷2384R13=1.11m

Q1=Ls1÷2-Ls13÷240R12=19.93m

切线长:

T1=(R1+P1)tana1/2+Q1=

TA=T1-Q1=28.82m

曲线总长L1=Ls1+(πa1/180-β)R1=

圆曲线长:

Ly1=L1-Ls1-LF/2=

外距:

E1=(R1+P1)seca1/2-R1=sec=1÷cos

曲线2计算:

P2=Ls22÷24R2-Ls24÷2384R23=0.34m

Q2=Ls2÷2-Ls23÷240R22=14.99m

切线长:

T2=(R2+P2)tana2/2+Q2=

TB=T2-Q2=41.96m

曲线总长L2=Ls2+(πa2/180-β)R2=

圆曲线长:

Ly2=L2-Ls2-LF/2=

外距:

E2=(R2+P2)seca2/2-R2=sec=1÷cos

⑵计算主点桩号

ZH=JD1-T1=K5+

HY1=ZH+LS1=K5+

Y1H=HY1+Ly1=K5+

GQ=Y1H+LF/2=K5+

HY2=Y1H+LF=K5+

Y2H=HY2+Ly2=K5+

HZ=Y2H+Ls2=K5+

曲线坐标5800计算器编辑程序内容(缓和曲线2007版)

程序名:

QXZB-(曲线坐标--)

P:

Z:

”ZH(X)”?

G:

”ZH(Y)”?

H:

R: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