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就业力视角的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85778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4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就业力视角的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基于就业力视角的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基于就业力视角的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基于就业力视角的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基于就业力视角的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基于就业力视角的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基于就业力视角的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基于就业力视角的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基于就业力视角的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基于就业力视角的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基于就业力视角的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基于就业力视角的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基于就业力视角的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基于就业力视角的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基于就业力视角的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基于就业力视角的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基于就业力视角的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基于就业力视角的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基于就业力视角的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基于就业力视角的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于就业力视角的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docx

《基于就业力视角的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就业力视角的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基于就业力视角的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docx

基于就业力视角的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

基于就业力视角的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

山东省人才供需预测课题组’*

【摘要】大学生就业不仅关系着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历史进程,也关系着数以百万计的家庭乃至社会的和谐稳定。

必须从就业力的角度审视大学生就业政策,推动政策目标从“就业率”向“就业力”转变,把过去毕业后的就业指导与供需见面政策,向前推进到高等教育过程中,建立政府、高校、企业紧密配合、共同推动的就业政策体系,促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人才需求的深层次对接,从根本上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

[关键词】就业力大学生就业政策高等教育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以及就业市场急剧变化的冲击,“就业力”已经成为许多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政策的主题,提升就业力也成为欧美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在我国,由于金融危机、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复杂因素影响,近年来,出现大学生实际就业率显著下降趋势,促使全社会高度关注高等教育能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种种现象表明,大学生就业已经不是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某一区域、某一层面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在经济全球化、科技现代化、文化多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如何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战略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力,这是促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对接的突破口,也是为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供人才保证

和智力支持的重中之重。

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我们必须从就业力视角重新审视大学生就业政策,把握大学生就业力的现实状况,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推动政策创新,为从根本上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提供理论支持和有效路径。

一、就业力理论

(一)就业力的定义

就业力(Employability),国内有些学者译为“可雇佣性”。

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DFEE)关于就业力的定义是,就业力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

英国学者Harvey,Locke和Morey(2002)认为就业力一般从学习而来,其本质是“个人在经过学习过程后,能够具备获得工作、保有工作以及做好工作的能力”。

总的来说,就业力不仅是在狭义上理解的找到工作的能力,还包含持续完成工作、实现良好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

就业力也不等同于职业技能,而是把工作向更高层次提升,为组织和社会创造更高附加价值,进而为个人创造有尊严的和富足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能力,是在更高层面上引领社会进步和实现个人成长发展所需要的生产力、学习力与创新力。

就业力是通过学习与实践使高质量大学教育向高价值人力资本转化的结果,要具备充足的就业力,个人不仅需要充实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有利于就业的态度和特质,还需要搜集有用的职业信息以进行合理的职业选择,并且需要积极尝试实际工作,从工作经验中学习与成长。

(二)就业力的构成

比较有代表性的就业力构成理论是英国学者Knigh。

和Yorke(2001)提出的就业力模型。

如图1所示,就业力由学科理解力(SubjectUnderstand-ing)、个人特质(PersonalAttributes)、从业技能(Skills)等三个相互影响的部分共同组成。

学科理解力是指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求学生不仅能掌握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能理解各专业知识之间的关系。

个人特质是指有利于就业的人格和态度,如自我效能感、压力承受力、责任心、适应性、忠诚度等。

从业技能是就业力的核心组成部分,主要包括:

沟通、团队合作、问题解决、原始创新、计划组织、自我管理、学习、技术等技能。

欧美国家对从业技能有多种不同分类方法,影响较大的美国劳工部职业

信息数据库(0'NET)列出46项从业技能并划分为两大类:

一是胜任各种

工作所需的通用技能,如理解性阅读、积极倾听、口头表达、算术、学习、

自我反思等;二是适应特定产业和工作要求的专业技能,如决策、领导、谈判、顾客服务、计算机信息处理等。

不同工作需要不同类型从业技能且重要

程度也存在差异,以就业力构成和分类方法为基础,就业力就从抽象的概念

转化为可测量的工具。

二、就业力与大学生就业政策目标的转变

大学生就业政策是指政府实施的以促进大学生就业为取向的人才供需干

预措施,主要包括发展高等教育、提供职业培训和劳动中介服务、保障就业

公平、引导就业意向、优化人才供需结构等。

产业人才需求变化迅速而高等

教育调整相对缓慢,二者之间存在一定落差,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就业力不充

分,这是一个世界性就业难题。

当前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政策最显著的发展

趋势是政策目标逐步从提高“就业率”转变为提升“就业力”。

就业率是数

量概念,以就业率为目标的大学生就业政策注重通过引导就业意向和拓宽求

职渠道等政策措施,在短期内(大学毕业后6个月之内)有效提高大学生就

业数量。

但是对表面数量指标的过度关注容易掩盖人才供求内在矛盾,致使

大学生就业力不能充分满足产业和社会发展需求这一实质性问题长期蓄积,

最终导致就业愈加困难且愈加难以解决。

与此相对应的,“就业力”则是质量概念,关注大学生在某一专业领域

的长期职业生涯发展,包括可在不同专业领域内转换的核心工作能力的养

成。

以就业力为目标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并非只注重短期就业数量,而是重视

大学生的竞争力。

从劳动市场的角度看,高等教育培养出具备核心就业技

能、适应产业发展需要、能够为组织创造高附加价值的高素质毕业生,其本

身就是将来为社会创造新就业机会的源泉。

因此,就业力是长期保持高就业

率的前提和保证,是使就业率表现出来的数字信息具有真正意义的本质。

“就业率”到“就业力”的转变反映了大学生就业政策理念的深刻变革,推

动这一转变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知识经济与全球化提高了对大学生就业力的要求

由于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冲击,新一代大学生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快

速变迁的技术及产业结构。

知识经济是生产知识的经济,更是用知识生产的

经济,“知识就是力量”已被“转化了的知识才是力量”所取代,大学生就

业的能力门槛更是逐年提高。

DECD(2001)的研究报告指出,要胜任知识

经济的工作要求,员工必须展现团队合作、问题解决、担负决策责任、沟

通,以及从较宽广的背景来理解事业发展等能力。

企业也必须具有高适应

力、能持续学习、有创新能力的年轻劳动力,才能在知识经济与全球化的冲

击下维持较高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

(二)劳动市场急剧变化,大学生职业形态日趋多元化

全球竞争与信息技术革命造成过去十几年间劳动市场的急剧变化,许多企

业都经历了外包化、扁平化、轻量化和虚拟化的调整。

因此,走上工作岗位的

大学生除了工作内容及所需知识随着产业结构变迁而迅速改变以外,其职业生

涯形态也产生一些重要变化:

一是职业边界消失,大学生日益融人整个劳动力

群体,已经很难界定哪些是属于大学生层次的工作;二是团队工作增加,以团

队为基础的工作方式和绩效评价改变了传统职业形态;三是职业台阶减少,组

织结构扁平化使晋升机会减少,但同时也使每一职级的授权和责任增加。

大学

生必须强化核心就业力,才能适应日趋多元化的劳动市场和职业生涯形态。

(三)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人才需求的联系日益紧密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都面临要更直接贡献于国

家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压力。

如何在大学中有效帮助学生发展就

业力,成为各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

Harvey等人(2002)认为,就业

力之所以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议题,主要原因在于在后工业化时代,要提升

国家竞争力,必须将产业定位于发展高附加值产业,而要达到这一目标,高

等教育不仅必须在人才供给的“量”方面进行调整,也必须在人才供给的

“质”方面予以提升,才能满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求。

以欧洲为例,1999

年,29个欧洲国家的教育部长共同签署《Bologna宣言》,其中确认“提升

公民就业力”为欧洲高等教育体系改革的首要目标。

近年来,美国、加拿

大、澳大利亚等国家,以及联合国等国际组织都将提升大学生就业力视为重

要政策议题。

三、就业力与社会需求的匹配状况及影响因素①

以就业力为目标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必须以促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

社会人才需求的对接为根本出发点。

围绕大学生就业力能否满足社会实际需

求这一核心问题,本研究以2005一2007年毕业于山东省高校并拥有2一4年

工作经历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展开抽样问卷调查,运用描述统计、t检验

和方差分析等方法,深人系统地分析了山东省大学生就业力现状、分布差异

及其影响因素。

(一)实际工作中最重要的10项核心就业力

本次调查要求毕业生根据实际工作中的认识和体会,评定各项就业力对目前工作的重要程度(1分为最低,5分为最高),结果如表1所示。

分析

23项就业力的排序,可以发现,重要性排名居前的就业力基本属于人际技能

和个人素质范畴,如责任心、团队协作、倾听、谈判、口头表达、忠诚度

等,而重要性排名靠后的就业力则多数与学历教育直接相关,如计算机应用

能力、专业知识、外语等。

当然,这一结果并不意味着与学历教育和学习成

就相关的知识和能力对实际工作不重要,而是显现出高校毕业生在迈过了最

初的就业门槛之后,随着职业生涯逐步展开,与人际沟通和个人素质相关的

核心就业力对职业成功的重要性不断增强。

同时还可以看出,不同规模用人单位的就业力总平均分基本相等,这说

明不同规模用人单位对就业力的要求处于同一水平。

此外,不同规模用人单

位排名前10项的就业力也基本相同,但相对重要程度略有差异。

员工人数

在1000人以下的中小规模单位更加重视倾听能力、谈判能力和忠诚度,而员工人数在1000人以上的较大规模单位更加重视团队协作能力、压力承受

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

根据调查结果,在实际工作中要求最高的10项核心就业力分别为:

任心、团队协作能力、倾听能力、谈判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忠诚度、问题

解决能力、学习能力、处理人际冲突能力、压力承受能力。

(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力水平

毕业生自评大学毕业时达到的就业力水平(1分为最低,5分为最高),

结果如表2所示。

总体来看,毕业时水平较高的前5项就业力分别为:

责任

心、忠诚度、倾听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学习能力;而水平较低的后5项能

力分别为:

判断决策能力、谈判能力、外语应用能力、捕捉机遇能力、计算

机专业应用能力。

还可以看出,不同学历层次毕业生的就业力总平均分存在一定差异,按

照由高到低的顺序分别为:

高职专科(3.55)、硕士(3.46)、普通本科

(3.28)、普通专科(3.27)。

这个结果显示出就业力不足是当前普通本专科

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相对于高职毕业生和硕士研究生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外,不同学历层次毕业生对各项就业力的排序略有差异,本科生和硕士生在

外语应用能力、专业理论知识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而高职专科生在团队协作

能力、谈判能力、计算机基本应用方面稍强。

(三)毕业生就业力与用人单位实际要求的比较

本项调查要求毕业生分别评价其在大学毕业时具备的就业力和目前实际

工作所要求的就业力,通过对比分析两组数据,可以反映高等教育阶段的就

业力培养能否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

1.总体比较。

如图2所示,毕业生具备的就业力总体水平(3.32)低

于用人单位实际工作的要求(4.03)。

经过非独立样本t检验,二者的差异

具有显著性(t二15.56;p<0.01)。

这一结果说明了高等教育必须大力提升

毕业生的就业力,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

2.分学科比较。

如图3所示,不同学科毕业生就业力满足用人单位实际

工作要求的程度存在差异。

毕业生就业力与用人单位实际要求差距最大的为

经济学,其后依次为医学、工学、管理学、理学、法学和文史哲类专业。

一结果说明,经济学、医学类专业需要更加重视就业力培养,进一步强化与

社会人才需求的直接联系。

3.分学历层次比较。

如图4所示,不同学历层次毕业生就业力满足用人

单位实际工作要求的程度存在差异。

普通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力与用人单位的

实际要求差距最大,其后依次为普通本科、硕士和高职专科。

这一结果说

明,普通本专科教育在就业力培养上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而高职教育由于

其面向市场、贴近实战的定位,在满足用人单位需求方面已经逐渐形成了自

身的特色和优势。

4.就业力分项比较。

图5列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要求有显著差异的18

项就业力,其中实际工作要求较高而毕业生水平相对较低的前10项就业力

分别是:

谈判能力、捕捉机遇能力、压力承受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问题解

决能力、协调组织能力、主动性、时间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处理人际

冲突能力。

可以看出,上述10项就业力基本属于承担较高层次工作所需要

的人际沟通和实际操作能力,而这正是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脱节的主

要方面,也是当前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

2‘兼职工作经历对就业力总体影响。

如图6所示,在校期间有兼职工作

经历的毕业生就业力平均得分为3.34,没有兼职工作经历的毕业生就业力平

均得分为3.27,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二者之间的差异不具有显著性(F二

0.639;p=0.435)。

这一结果说明,大学期间是否从事过兼职工作对毕业生

就业力没有显著影响,这一发现完全不同于常规看法,也不同于本研究的

预期。

经过进一步深人分析发现(如图7所示),兼职工作与所学专业的相关

性较高的毕业生就业力平均得分为3.47,相关性一般的毕业生就业力平均得

分为3.31,相关性较低的毕业生平均得分为3.19,经过方差分析,兼职工

作与所学专业的相关性对毕业生就业力有显著影响((F=2.570;p<0.05)0

这意味着,只有在兼职工作与所学专业具有一定程度相关性的条件下,兼职

工作经历才能对提升毕业生的就业力产生积极影响。

上述发现一方面指出了兼职工作经历对毕业生就业力培养的重要性,同

时也揭示了二者关系的复杂性。

兼职工作和社会实践是提升大学生就业力不

可或缺的有效手段,但是一般性兼职不仅起不到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作用,

甚至还可能因为挤占正常教学安排等不足,而对大学生就业力的培养产生不

利影响,因此,必须要强化对大学生实习实践的统筹规划和制度安排,加强

实习实践与所学专业的关联性,实现常规教学活动与实习实践活动的整体对

接,促使这项工作向更具有实质意义的层面发展。

3.兼职工作经历对就业力分项影响。

如图8所示:

经过方差分析,下列

各项就业力在兼职工作经历与所学专业相关性不同的组间差异显著(p<

0.OS)。

拥有与所学专业相关性较高的兼职工作经历的大学生在自我反思能

力、主动性、判断决策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协调组织能力方面具有明显

优势。

(五)高等教育与就业力

本项调查要求毕业生根据其大学经历和工作经历,分别评价所在高校及

教师对不同教育教学内容、模式的重视程度,以及不同教育教学内容、模式

对于大学生就业力培养和职业成功的重要性。

两组数据的对比分析如图9所

示,对大学生就业力培养较重要而高等学校重视程度明显不足的缺失性项

目,按差距由高到低排序分别为:

培育良好心态、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实践

应用性知识、兼职工作机会、以学生操作为主的课堂教学、师生课外交流、

就业指导与培训、有竞争性和压力的学习气氛、学生选择专业和课程的自主权;高校重视程度超过对大学生就业力培养的实际需要的冗余性项目包括概

念理论性知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期终课程考试等项目。

上述分

析揭示了高等学校通过优化教育教学模式来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着力方向和

改革重点,即一方面要控制和缩减冗余性教育教学模式,另一方面要弥补和

强化缺失性教育教学模式。

(六)调查结论

通过对上述调查分析的总结,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第一,大学生就业力

整体水平偏低,不能充分满足与产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二者之间存在显著

差异;第二,大学生就业力与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及实习实践经历显著相关,

当前在高等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的教学方式单一、固化以及缺乏覆盖全体学生

的高水准实习实践教育等问题,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力水平偏低的主要原因;

第三,就业力不足是社会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最深层次的内在矛盾,是大学

生就业难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升大学生就业力是一项紧迫而又长期的任务。

四、构建大学生就业政策体系的对策建议

我国正处在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阶段。

人才素质的提升是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根本推动力。

无论是新兴产业发

展,还是传统产业改造,都需要大批高素质人才源源不断地涌入并注入新的活力。

提升大学生就业力是一项紧迫而又长期的任务,要实现大学生就业政

策目标从“就业率”向“就业力”的转变,政府必须相应大幅度调整政策

框架,其中关键是要把过去毕业后的就业指导与供需见面政策,向前推进到

高等教育过程中,以培养大学生就业力为核心,建立政府、高校、用人单位

紧密配合、整体推动的就业政策体系(见图10)。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高

校及用人单位都有许多开拓性工作要做。

(一)政府:

面向高等教育过程的就业政策

目前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大多是在正式教育过程之外的额外补

充。

要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根本出路仍在于提升正式教育中的就业力

培养。

应该紧紧围绕这一理念,构建面向高等教育过程的就业政策体系。

1.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为高等教育和产业人才需求的互动发展提供空

间。

维护高等学校法人资格,支持高校特色办学和多元化发展,真正赋予高

校自主核定办学规模、制定招生方案、调节系科招生比例、设置和调整学

科专业,自主制订教学计划、选编教材、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的权利,使高校的系科所、师资、招生名额、课程学程、学制学位能够弹性调整,鼓励

高校适当降低毕业率,提高毕业生质量,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升级

的人才需求。

2.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大学就业力教育基金,鼓励和引导高校改革

教育教学模式。

就业力教育不等同于提供就业培训的专门课程,而是要把就

业力相关内容整合进整个高等教育体系。

推行就业力教育是一项涉及广泛、

影响深远的大工程,需要政府加大投人,一是资助高校、院系、教师提出提

升就业力的教学改革方案;二是对推行就业力教育成绩显著的高校进行奖

励,并推广其在机制、措施、课程规划、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三是

对与就业力相关的学术和政策研究提供支持;四是为企业与高校合作开展大

学生社会实践提供项目资助,引导校企双方建立大学生实习的双赢机制。

3.完善高等教育评估体系,促进大学提升就业力教育水平。

高等教育评

估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措施。

进人21世纪以来,西方

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评价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逐渐由原先针对院校认定和

课程认定转移到关注以就业力体现的学生学习成果评定。

学习成果一般定义

为:

作为接受特定高等教育的结果,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还包

括获得良好的职业、高额的收入、对社会的贡献、享受良好的生活方式、获

得终身学习的能力等多种成果。

英美等国经验表明,将高等教育评估体系与

大学生就业政策紧密结合,变过程评估为结果评估,在自主办学前提下可以

有效激励高校提升就业力教育水平。

4.建立就业力信息平台,为人才供需对接提供信息支持。

一是结合官产

学力量,建立就业力基础测评工具,如“大学生就业力技能标准与测评方

法”、“大学生职业性向标准量表与参照常模”,以明确大学生毕业时应达到

的基本能力素质要求;二是建立国家级“大学生就业及职业发展数据库”,

并强化对产业发展所需就业力的预测与调查,跟踪评估大学毕业生基本能力

和专业技能的需求变化。

只有以这些信息为依据,高校才能够及时有效地调

整学科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大学生也能够合理规划自身职业发展方

向。

这方面,美国劳工部的职业信息数据库(0'NET)值得借鉴。

该数据

库所有信息均来自于对实际从业者的调查,涵盖了1100多种职业,用300

多个指标对每一种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工作内容等进行详尽描述并定期

更新,为促进美国人才市场供需对接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高校:

以就业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实施就业力教育的首要原则是应该以所有学生为对象,广泛而系统

的落实于整个大学教育内容之中,让所有学生都有充分机会利用大学教育发

展其就业力。

实施重点包括;推行通识教育与弹性学制,延缓专业分流,扩

大学生职业发展选择空间及对产业人才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强化课程设置与产业发展及学生就业需求的联系,在课程规划与改革中引人用人单位意见,

适度引人产业界师资协助教学,鼓励有序的教师校外兼职,提升教师对于产

业界实务的了解,推动教师队伍向教学科研、实验实践指导、社会服务等不

同方向多元化发展;鼓励教师在教学方法和课程内容中融人表达沟通、团队

合作、问题解决等核心就业力的培养,尽量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帮助学生理解理论如何运用于产业实务;建立促使教学单位及教师重视就业

力培养的激励机制,把毕业生就业表现纳人教学单位绩效评价;强化就业辅

导工作,提升就业指导中心功能,开展信息交流、个性化职业辅导、职场体

验、人格及职业性向测评、毕业生就业调查等全方位就业指导服务;促进大

学生实习的制度化与规范化,加强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

更深人的实习工作机会,以就业体验提升就业能力;建立学生就业力评估制

度,明确订立学生毕业时应具备的基本能力要求,使学生能够了解自身能力

发展状况,帮助学生改善学习及职业生涯管理,鼓励学生积极的终身学习。

(三)企业:

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参与者和最大受益者

大学毕业生就业力提升,亦即对企业人才供给在质量方面的提升,因

此,除了大学生毕业生从就业力提升中受益外,企业将是最大受益者。

保证

供需双方信息畅通是做好就业工作的前提。

高校要提升学生就业力,在许多

方面都离不开企业的协助。

企业更加积极地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更加主动地

融人就业政策体系,也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标志。

为此,企

业应该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加强与政府、高校的合作,并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

面:

一是全程参与学校课程体系制定,协助学校评价其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

是否符合产业发展与毕业生就业需求;二是为学生提供实践实习工作机会,

帮助其产生真正有意义的实践工作经验,并把实习学生作为重要的人力资源

储备,纳入企业整体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三是企业应该主动走进高校,充分

利用高校教学资源,合作建立实习实训项目,推行仿真化的职场体验课程,

把毕业生从“原材料”变成“备用件”;四是配合政府和高校开展大学生就

业相关调查,为人才供需预测和政府制定就业政策提供基础信息来源。

参考文献

〔1]Harvey,L.,Locke,W.&Morey,A.,EnhancingEmployability[J].Recognizing

Diversity.London;UniversitiesUK,2002.

[2]OECD.CompetenciesfortheKnowledgeEconomy[M].Paris;DECD,2001.

仁3」Reichert,S.&Tauch,C.,ReformingEurope'sHigherEducationArea;AstheFog

Clears〔J].NewObstaclesEmerge,InternationalEducator,2004,13

(1),34一41.

[4]Knight,P.&Yorke,M.,Employabilitythrough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