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押题卷.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865141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6.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押题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押题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押题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押题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押题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押题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押题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押题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押题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押题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押题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押题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押题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押题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押题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押题卷.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押题卷.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押题卷.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押题卷.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押题卷.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押题卷.docx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押题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押题卷.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押题卷.docx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押题卷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押题卷

语文

(一)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代书法:

使命与路径

叶培贵

书法,在当代中国,可以说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特殊的书法现象,大家其实都不陌生,但仍可略举数端。

先说“反面的”、“消极的”特殊现象。

第一个是,新中国成立后,费尽心力才于1981年在文联下属协会中获得一席之地;第二个是,在教育部的学科目录中,过去是三级,现在是二级,但是却都隶属于“美术学”(过去是二级,现在是一级);第三个是,全国各地都有“美术馆”,国家级的、省部级的、地市级的、县市级的,不胜枚举,可“书法馆”却几乎没有。

再看“正面的”、“积极的”特殊现象:

第一个是,“书法热”持续30多年,至今没有衰退之象,可见书法有普遍的群众基础;第二个是,书法几乎是所有艺术门类中受西方观念冲击最少的;第三个是,借助现代技术,古代精美的字迹被广泛应用到生活的各个角落,使得书法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是随处可见。

这相反的两类现象,共同出现在书法身上,耐人寻味。

就其消极一面而言,这些现象折射出百年来中国文化的曲折历程,之所以会出现,最核心的问题只有一个——书法作为艺术的“身份危机”。

而这种危机,是在与西方文化体系的比对下才发生的。

由此,也使得书法在整个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中,总是逍遥地处于局外,没有做过多少贡献。

而就其积极一面而言,中国文化的各个门类,在以西方文化体系为参照的现代化进程中,多多少少都发生了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在改革开放前的书法身上,基本上没有出现。

这使得书法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其复兴历程时,几乎是从原汁原味的传统中起步的。

近代以来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诸领域,主要是以西方学术为参照而形成自身发展历程的。

由于东西方文化本身的差异,西方学术的过于强势,多多少少给原本的中国学术带来了困扰。

在西方文字学理论的主导下,汉字长期被视为低等级文字,拼音化的浪潮持续了几十年,使得现代汉字陷入了诸多尴尬,直到现代计算机技术为之解围。

幸运的是,被边缘化的书法,几乎没有受到干扰。

启功先生曾有系列汉语研究论文结集为《汉语现象论丛》,试图从汉语现象本身出发来归纳汉语的语言规律,在语言学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那么,书法有没有可能呢?

回答是肯定的。

书法家邱振中先生近些年来一直致力于此,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

其实,这条路径的空间十分巨大,中国书法的创作、欣赏、批评,与其他艺术尤其是西方艺术之间的差异之大,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如果能够立足中国书法,以现代思维提炼概念和命题,构建现代的学术体系,那么一定是有别于西方艺术理论乃至文化理论的重大学术构建。

书法由于在形式和表现上的特殊性,以及艺术理论的独特性,可以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展现特殊的魅力。

书法在当代艺术活动中处于一种奇特的状况:

一方面,传统的书法几乎完全没有参与进去,即便是当代最著名的中国书法家也很少有人能够成为国际艺术界的焦点;另一方面,书法的元素却屡屡通过中国当代艺术家之手,活跃于当代国际艺术,比如谷文达、徐冰等。

徐冰的“新英文书法”,几乎已经成为当代跨文化艺术创造的一个经典案例。

在中国本土,邱振中先生所定义的“源于书法”的当代艺术,也一直比较活跃。

这种类型的“书法”当然已经不是“中国书法”,但是彼此千丝万缕的联系,使得其中所出现的任何新形式、新意蕴,都可以在一定意义上归功于“中国书法”乃至“中国文化”。

需要指出的是,书法的发展任重道远。

一系列根本性理论、历史问题的研究,近30年来虽然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严格讲都还没有得到认真的清理,更谈不上真正现代的建构与转化。

由此,我认为,当代书法界有一项迫切的任务,那就是脚踏实地,从根本抓起,真正解决基础理论问题,并在基础教育以及专业教育中真正落实、不断完善。

(选自《中国艺术报》)2014、12、24,有删节)

1.下列不能作为“书法,在当代中国,可以说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这一说法的依据的一项是()

A.新中国成立后,曾在文联下属协会中获得一席之地;在教育部的学科目录中,隶属于“美术学”,过去是二级,现在是一级。

B.从现实来看,全国各地都有“美术馆”,上至国家级、省部级的,下至地市级、县市级的,不胜枚举,“书法馆”却几乎没有。

C.借助现代技术,古代精美的字迹被广泛应用到生活的各个角落,使得书法这种传统古老的文化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是随处可见。

D.这些现象折射出百年来中国文化的曲折历程,之所以会出现,突出显示出书法作为艺术的“身份危机”;而这种危机,是在与西方文化体系的比对下才发生的。

解析:

选D。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D项不是“依据”,而是书法在当代中国“独特”存在的根源。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书法热”持续30多年,至今没有衰退之象,可见书法有普遍的群众基础;从实际来看,书法几乎是所有艺术门类中受西方观念冲击最少的。

B.书法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其复兴历程时,是从原汁原味的传统中起步的,这主要是因为在以西方文化体系为参照的现代化进程中,书法没有受到过任何冲击。

C.要想构建有别于西方艺术理论乃至文化理论的现代学术体系,就必须立足中国书法,研究其创作、欣赏、批评的过程,以现代思维提炼出概念和命题。

D.邱振中所定义的“源于书法”的当代艺术虽然已经不是“中国书法”,但其中所出现的任何新形式、新意蕴,都可以在一定意义上归功于“中国书法”乃至“中国文化”。

解析:

选B。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是从原汁原味的传统中起步的”与原文不符,文中表述为“几乎是从原汁原味的传统中起步的”;“书法没有受到过任何冲击”有误,过于绝对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代中国特殊的书法现象主要有反面、消极和正面、消极的两个方面,这两类相反的现象,共同出现在书法身上,的确耐人寻味。

B.在西方过于强势的文字学理论的主导下,现代汉字陷入了诸多尴尬,长期不能与西方拼音文字相提并论,直到现代计算机技术为之解围。

C.书法由于自身独特的优势,本该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展现出特殊的魅力,但事实是传统的书法几乎完全没有参与进去,即便是当代最著名的中国书法家也很少有人能够成为国际艺术界的焦点。

D.书法的发展任重道远,当代书法界的一项迫切的任务,就是脚踏实地,从根本抓起,真正解决基础理论问题,并在基础教育以及专业教育中真正落实、不断完善。

解析:

选B。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

从原文看,“现代计算机技术为之解围”的直接结果应是要求汉字“拼音化的浪潮”消失,而非“长期不能与西方拼音文字相提并论”。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曾文正公①与左季高②相国同乡,相友善,又属姻亲。

粤逆猖獗,蔓延几遍天下,公与左相戮力讨贼,声望赫然。

比贼既荡平,二公之嫌隙乃大构。

盖金陵攻克,公据诸将之言,谓贼幼逆③洪福,已死于乱军中。

顷之,残寇窜入湖州,左公谍知幼逆在内,会李相之师环攻之,而疏陈其事。

公以幼逆久死,疑浙师张皇其词,大怒,特疏诋之。

左公具疏辩,洋洋数千言,辞气激昂,亦颇诋公。

皇上知二公忠实无他肠,特降谕旨两解之。

未几洪幼逆遁入江西为沈幼丹中丞所获明正典刑天下称快二公怒卒不解遂彼此绝音问。

海昌陈其元,为左公所荐举,公前在安庆时,亦曾辟召之。

同治丁卯,谒公于金陵,颇蒙青眼。

丁雨生中丞时为方伯,具牍荐陈其元,公批其牍尾曰:

“曾见其人,夙知其贤,惟系左某所保之人,故未能信”云云。

辛未,公再督两江,张子青中丞欲调其元于上海,商之于公,公乃极口赞许。

是冬来沪阅兵,称为著名好官,所以奖勖者甚至。

闻其元欲引退,特命涂朗轩方伯再四慰留。

后常州吕庭芷侍读新自甘肃归,谒公于吴门,公与言左公致隙始末,谓我生平以诚自信,而彼乃罪我为欺,故此心不免耿耿。

公因问左公之一切布置,曰:

“以某之愚,窃谓若左公之所为,今日朝端无两矣。

”公击案曰:

“诚然,此时西陲之任,倘左君一旦舍去,无论我不能为之继,即起胡文忠于九原,恐亦不能为之继也。

”公殁后,左公寄挽一联云:

“知人之明,谋国之忠,我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选自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杂录类》,有删改)

注:

①曾文正公:

即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

晚清重臣,湘军创立者和统帅。

②左季高:

即左宗棠,字季高。

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洋务派首领。

③幼逆:

伪幼主,洪秀全之子。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比贼既荡平,二公之嫌隙乃大构比:

等到

B.左公具疏辩,洋洋数千言疏:

奏疏

C.谒公于金陵,颇蒙青眼谒:

拜见

D.而彼乃罪我为欺罪:

认为……为罪

解析:

选D。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罪:

谴责,怪罪。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未几/洪幼逆遁/入江西为沈幼丹中丞所获/明正/典刑天下称快/二公怒/卒不解/遂彼此绝音问

B.未几洪幼逆遁入江西/为沈幼丹中丞所获明正/典刑天下/称快二公/怒卒不解/遂彼此绝音问

C.未几/洪幼逆遁入江西/为沈幼丹中丞所获/明正典刑/天下称快/二公怒卒不解/遂彼此绝音问

D.未几洪幼逆遁/入江西/为沈幼丹中丞所获/明正典刑天下/称快二公怒/卒不解/遂彼此绝音问

解析:

选C。

本题考查正确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未几”是时间词,应断开,“为……所……”表被句,也应断开,“明正典刑”和“天下称快”均为四字句,要断开。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广东的叛贼声势浩大,势力迅速扩散几乎遍布天下,这时曾国藩和左宗棠二人合力讨逆,后来两人声望都很显著,这就使得他们嫌怨隔阂逐渐产生。

B.曾国藩根据众将领的话,以为叛贼伪幼主已死于乱军之中,而左宗棠发现与事实不符,于是向皇上告发了这件事,曾国藩得知后非常愤怒。

C.丁雨生中丞推荐海昌的陈其元,但曾国藩并不重用,其原因就是因为他是左宗棠所保荐过的人。

但后来当陈其元自请辞官时,他还是特意让人抚慰挽留。

D.常州的吕庭芷侍读到吴门拜见曾国藩,曾公这才与他说起过去和左宗棠造成隔阂的始末,并让吕庭芷评价左宗棠的一切事务,随后给予左宗棠以高度的评价。

解析:

选A。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两人产生嫌怨隔阂并不是他们声望都很显著的缘故,而是在攻克金陵时两人产生了误会。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顷之,残寇窜入湖州,左公谍知幼逆在内,会李相之师环攻之,而疏陈其事。

(5分)

译文:

(2)倘左君一旦舍去,无论我不能为之继,即起胡文忠于九原,恐亦不能为之继也。

(5分)

译文:

解析:

本题考查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1)句中的关键词语有“顷之”“谍”“会”“疏陈”。

(2)句中的关键词语有“无论”“继”“即”,“即起胡文忠于九原”是状语后置句,翻译时要注意。

答案:

(1)不久,残余的叛贼窜入湖州,左公暗中查探,知道洪福瑱在金陵城内,会同李相的军队围攻金陵,并且上奏疏向皇上陈述了这件事。

(2)如果左君一旦舍弃,不要说我不能替他承担,即使是从墓地起用胡文忠,恐怕也不能替他承担。

【参考译文】

曾文正公与左季高相国是同乡,相互间很友好,又是有婚姻关系的亲属。

广东的叛贼凶猛而放肆,势力向四周扩散几乎遍布了天下,曾文正公与左季高相国合力讨伐叛贼,声誉和名望很显著。

等到叛贼被扫荡平定之后,二公的嫌怨隔阂却产生了很多。

因为攻克金陵的时候,曾文正公根据众位将领的话,以为叛贼洪秀全之子洪福瑱已经死在乱军之中。

不久,残余的叛贼窜入湖州,左公暗中查探,知道洪福瑱在金陵城内,会同李相的军队围攻金陵,并且上奏疏向皇上陈述了这件事。

曾公认为洪福瑱死了很久,怀疑浙江的军队的话言过其实,非常愤怒,特意上奏疏谴责左公。

左公写奏疏辩解,洋洋洒洒几千字,言辞语气激昂慷慨,也很是谴责曾公。

皇上知道二公忠诚没有其他的想法,特地降下谕旨从两方调解他们。

不久,洪幼主逃入江西,被沈幼丹中丞抓获,依照法律判处死刑,天下人都称痛快,但是二公的怒气最终都没有消解,于是彼此断绝了音信往来。

海昌的陈其元,受左公推荐,曾公之前在安庆时,也曾征召过他。

同治丁卯年,陈其元到金陵拜见曾公,很受重视。

丁雨生中丞当时担任方伯,写公文推荐陈其元,曾公在公文的末尾批复说:

“曾见过这个人,很早就知道他贤能,只是他是左中堂所保荐的人,所以不能信任他。

”辛未年,曾公两次督察两江军务,张子青中丞想调陈其元到上海,和曾公商量这件事,曾公却极力称赞他。

这年冬天曾公来上海视察军队,称赞他是著名的好官,用来夸奖勉励的话语达到了极点。

听说其元想要自请辞官,特意命涂朗轩方伯再四抚慰挽留。

后来常州的吕庭芷侍读刚从甘肃回来,到吴门拜见曾公,曾公与他说起和左公造成隔阂的始末,他说我生平自信很是诚实,但是他却谴责(怪罪)我欺骗,因此,我不免难以释怀。

曾公乘机询问他左公的一切分派安排事务,吕庭芷说:

“凭我的愚钝,我私下里认为像左公所做的事情,今日的朝臣没有第二个了。

”曾公拍案说:

“确实这样,这时西部边陲之重任,如果左君一旦舍弃,不要说我不能替他承担,即使是从墓地起用胡文忠,恐怕也不能替他承担。

”曾公死后,左公托人送来挽辞一联说:

“知人之明,谋国之忠,我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满庭芳·促织儿①

张镃②

月洗高梧,露漙幽草,宝钗楼③外秋深。

土花沿翠,萤火坠墙阴。

静听寒声断续,微韵转、凄咽悲沈。

争求侣,殷勤劝织,促破晓机心。

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

任满身花影,犹自追寻。

携向华堂戏斗,亭台小、笼巧妆金。

今休说,从渠床下,凉夜伴孤吟。

注:

①这首词是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张鎡与姜夔在友人张达可家会饮时,听到屋壁间蟋蟀声,两人同时写来交给歌者演唱的。

②张鎡:

字功甫,原字时可。

淳熙十四年(1187)自直秘阁、临安通判称疾去职,在家闲居,常有孤寂之叹。

③宝钗楼:

唐宋时咸阳酒楼名。

8.通读全词,简要概括作者的思路。

(5分)

答: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结构,能力层级为D级。

先整体理解这首词,指出上下阕各写的内容,最后加以概括综合即可。

答案:

这首词的上阕前五句刻画环境,后五句叙述静听蛩唱以及由此引起的联想。

(2分)下阕转写人事与蟋蟀的对应关系。

一气呵成,从蟋蟀而人,由“儿时”而老大,触动悲怀满腹。

(2分)整首词采用明线结构,线索明晰,结构平实。

(1分)

9.“今休说,从渠床下,凉夜伴孤吟”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6分)

答: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力层级为D级。

对作者思想感情的分析要结合注释中作者写这首词的背景,表达技巧的鉴赏要着重于对比手法的分析。

答案:

这三句话表达出作者离职后赋闲在家的孤独寂寞之感。

(2分)词中今昔相较,感慨深远,作者拿今日的寂寞凄苦与儿时的欢乐情趣形成鲜明的对比,(2分)正是这种欲扬还抑,欲展还收,欲说还休的表现手法,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读来令人倍感酸楚。

(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在《饮酒》诗中强调只要内心世界超脱了世俗,就能做到在任何地方都感觉是身处僻壤的名句是“,”。

(2)“,”是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借助设问突出自己被贬之地的偏僻荒寒以寄寓苦情的诗句。

(3)唐朝诗人王维有两句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千古传诵。

人们常用来自勉或勉励他人,遇到逆境、绝境时,把得失放下,也许会有新的局面产生。

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句“,”表达的意思与之相同。

解析: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级。

(1)句中的“尔”易错,第

(2)句中的“其”易写成“期”。

答案:

(1)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2)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6分,每句一分)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陌生电话

黄思远

这是发生在上星期的事了。

星期四那天早上,老王起了一个早床,正准备赶往厕所方便时,手机铃声突然响了起来,他看了看来电显示:

134****5914,顿时感觉怪怪的,于是他不紧不慢的按了下接听键道:

“喂,你哪位?

”这时,电话那端却传来了一阵急促的呼救声。

“爸,我是小明,快来救我,我被绑架了!

”紧接着电话那端便“嘟嘟”声地响个不停。

“应该就是儿子小明的声音。

”老王一听,顿时一下子心惊肉跳起来。

可是仔细想想,又觉得有些蹊跷,一般绑匪是不会这样做的呀,既然是绑架,那为何又没朝我狮子大开口呢?

而且又没有具体交易地点。

这一连串的问号不得不引起老王的怀疑。

于是,老王迅速地给远在北京念书的儿子拨去了电话,“您好,您所拨打的用户已关机,请稍后再拨。

”电话那端一直重复着这样的声音。

老王一下子傻了。

“莫非儿子真的出事了?

”此时,他的眼前一片黑暗,心里也陡然跳得厉害,似乎天很快就要蹋了下来。

惊吓之余,老王又朝那个陌生电话拨了过去,想试着与那人和解,可是电话那端却又传来这样的声音,“您好,您所拨的号码是空号。

原本去厕所方便的老王,这时一下子全都憋了回来。

于是他战战兢兢地回到屋子对妻子说道:

“孩子他妈,好像我们小明出事了。

“啥,出啥事了?

”妻子焦急地问。

“你先别着急,我也只是一种猜测。

”接着,老王便把事情的前因后果给妻子逐一讲了去。

“什么,小明被人绑架了?

”妻子一听见儿子遭人绑架,一下子从床上跳了起来。

“我不是话还没说完吗?

”老王说。

接着,老王又把其中的疑惑给妻子讲了下去。

“听说四月有个什么节,好像是捉弄人的,是不是小明这孩子故意让我们二老为他担心一回呢?

因为小的时候,我们都照看的少,一直以来都是由他爷爷奶奶照看,我们也确实很少尽到父母的责任和义务,该不会是他现在怪罪我们而搞的一些恶作剧吧?

听妻子这么一说,老王感觉妻子的话似乎有些道理。

于是他顺手翻看了一下当天的日历,4月17日。

“不对呀,愚人节早都过了,儿子都这么大了,而且又是高等学府的一名高材生,他又怎么会跟我们玩这个呢?

如果真是这样,那他是不是显得有些过份了呢?

“那你说这是怎么回事?

”妻子问。

“唉,我也不清楚,明天还是去北京看看就一清二楚了。

”老王叹了口气道。

“那你现在就去呀!

”妻子说。

“不,呆会我再给小明打几个电话,看他有没有开机。

另一方面,我还要看那个陌生电话有没有消息。

“对对对,这样会比较好一些,免得花上一些冤枉钱。

可是令老王伤心的是,一天的等待都是徒劳的。

无论他怎么拨打,电话的两端总是重复着前面同样的话语。

第二天一大早,老王便乘车去了北京。

经过一日一夜的奔波,老王终于来到了儿子就读的那所学校。

当老王见到儿子时,儿子正和其他的同学在实验室研究着他们的最新课题。

儿子见到父亲后,一脸的欣喜,他似乎并没有察觉到父亲脸上所挂着的那一丝忧愁,他只是轻声地询问道:

“爸,你怎么来了?

“哦,我是专程来看你的。

对了,小明,你的手机怎么一直没开机呀?

”老王问。

为了不影响孩子的学习,他觉得也就只有这样问问了。

儿子笑了笑说:

“哦,我不小心把手机摔地上了,开不了机了,就拿到维修店修去了。

本想给您打个电话,可是最近忙于课题研究,一直没法抽出时间。

“王小明,我们这一组又有了新发现,你快过来看看。

”实验室的一位同学对他说道。

“哎,来了!

”接着儿子耸了耸肩说道,“没办法,每天都是这样。

爸,要不,你去我宿舍坐坐,中午我再过来看你。

“啊,不了,看到你平安我也就放心了,我还是先回去了。

坐在车上,老王那颗不安的心总算是平静了下来,可是一想起先前的一幕,他不免又有些后怕。

他不知道那一天如果真的出现的话,他该怎样面对,他只是在心里祈求这样的事以后再也不要发生。

因为上了年纪的人是最受不了这样一惊一吓的,所以他不免想起更多像他那样为了孩子而操了一辈子心的父母们!

他落泪了,而且是第一次在众人面前落泪。

顿时,车厢里几十双眼睛齐刷刷地望着他,然而没有一双眼睛能够看出他为什么落泪!

(选自《2014年短篇小篇精选》,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从小说中对老王“一丝忧愁”的神态描写和“手机怎么一直没开机呀”的语言描写表现了他对儿子小明担心和牵挂的心理特点。

B.“不,呆会我再给小明打几个电话,看他有没有开机。

另一方面,我还要看那个陌生电话有没有消息。

”老王反复拨打两部电话,主要是想确认儿子到底在哪里和陌生电话背后的绑匪究竟是些什么人。

C.小说设置了老王到北京后儿子小明在实验室忙于课题研究的情节,是为了舒缓老王接到陌生电话后紧张恐惧的心理,一张一弛,使小说更显得摇曳多姿。

D.文中“我还是先回去了”等语言描写表现了老王自己紧张害怕却又不敢声张的痛苦矛盾心理和处处为儿子着想的性格特点。

E.文末写老王落泪,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看到儿子安然无恙后的喜极而悲,也有委屈和后怕,更有为天下像自己这样为孩子操一辈子心的父母的感慨。

解析:

本题考查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B项,老王反复拨打两部电话,主要是为了确认陌生电话的真实性,这表现了他小心谨慎的性格特点;C项,小说设置小明忙于课题研究的情节,主要是为了说明他没有时间打电话向父母说明手机摔坏的事情,与前文老王拨打电话不通作注解;E项中“看到儿子安然无恙后的喜极而悲”与文中无据。

答案:

答A给3分,答D给2分,答E给1分,答B、C不给分。

(2)小说的开头写老王突然接到陌生电话,有什么作用?

(6分)

答: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作答本题,首先看所涉及情节所处的位置,再看它与上下文情节的联系,然后联系人物进行思考。

本题是一道综合题,要综合考虑小说的三要素来分析思考。

答案:

①点明事件发生的起因,渲染紧张的气氛;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写老王去北京探视儿子小明作铺垫;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6分,每点2分)

(3)分析概括小说中老王的人物形象。

(6分)

答: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作答时,要结合小说中有关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还要看其所处的环境,以及与周围人物的关系。

答案:

①处事周密。

接到陌生电话,不断提出自己的怀疑。

没有马上赶赴北京,而是不断打陌生人和儿子电话,然后作出选择。

②爱子情深。

怕孩子出事,第一表现就是“眼前一片黑暗,心里也陡然跳得厉害,似乎天很快就要蹋了下来”。

③体贴他人。

自己内心害怕,反而不断宽慰妻子。

④处事果断。

一旦联系不上儿子,立刻乘车去北京,看到儿子安然无恙,则马上返回。

⑤甘受委屈。

得不到儿子的安慰,内心感到说不出的委屈,但又不表现出来。

(6分,答出四点即可)

(4)对于小说开头的陌生电话内容“爸,我是小明,快来救我,我被绑架了”,后文并无任何交代。

有人认为这是作者有意为之,也有人认为这恰恰是小说的败笔,你如何看?

请联系文本说出理由。

(8分)

答: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探究小说情节的能力。

小说主要记叙了老王在接到儿子被绑架的电话后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和行为,展示了当代社会老年人的生活现状。

探究小说中的情节,要注意从人物、情节、技巧和主旨等方面综合进行考虑。

答案:

(示例一)作者有意为之。

①陌生电话在小说中只起到引子的作用,对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