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复习笔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865319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1.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学》复习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古代文学》复习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古代文学》复习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古代文学》复习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古代文学》复习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古代文学》复习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古代文学》复习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古代文学》复习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古代文学》复习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古代文学》复习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古代文学》复习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古代文学》复习笔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古代文学》复习笔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古代文学》复习笔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古代文学》复习笔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古代文学》复习笔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古代文学》复习笔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古代文学》复习笔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古代文学》复习笔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古代文学》复习笔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文学》复习笔记.docx

《《古代文学》复习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复习笔记.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文学》复习笔记.docx

《古代文学》复习笔记

《古代文学》(第二册)复习备考资料

湖北师范学院唐齐成

名词解释:

二谢:

指南朝宋谢灵运与南朝齐谢朓,两人均擅长山水诗。

太康文学:

指西晋晋武帝太康时期的文学,代表作家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当时西晋诗坛以这些诗人为代表讲究形式、趋于浮艳、诗尚雕琢、文崇骈俪、词采绮丽。

建安风骨:

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

当时有不少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

后人把建安诗歌的成就称为“建安风骨”。

建安七子:

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

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

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文心雕龙》:

古代文学理论著作。

刘勰撰。

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文学理论专著。

《诗品》:

南朝梁钟嵘撰,我国第一部评论诗歌的专著。

专论五言诗,分上、中、下三品,评论了自汉至梁的五言诗作者一百二十人,还写了很有分量的序言,在序言中还提出了他评诗的独特标准——滋味说。

《典论·论文》:

曹丕作。

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文学批评专论,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新时代的标志。

就文学的作用特性,文体的区分,文学评论的态度,当时各家的长短,都提出了十分有价值的见解。

抒情小赋:

初起于东汉,并逐渐发展成熟。

抒情小赋的特点是以抒情为主,篇幅短小,代表作为赵壹的《刺世疾邪赋》、张衡的《归田赋》。

志人小说:

记述人物的逸闻轶事,言谈举止的小说,从这种小说中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些面貌,它的兴盛与士族文人之间点评人物和崇尚清谈的风气有很大关系。

分为笑话,野史,逸闻轶事三类内容。

志怪小说:

记述神仙方术鬼魅妖怪,殊方异物,佛法灵异等的小说。

虽然许多作品中表现了宗庙迷信思想,但也保存了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民间故事和传说。

分地理博物、鬼神怪胎、佛法灵异三类内容。

《文选》:

南朝梁著名文学家萧统所主持编选。

萧统死后谥号昭明,故又称《昭明文选》。

《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共选录先秦至梁诗文七百余篇,分为三十七类各种文体,主要代表大致具备,是一部选集前文学著作的总集,对后世文学影响颇大。

竹林七贤:

指魏晋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

七位文士“相与友善,游于竹林”,故号“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分析:

《古诗十九首》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1)内容①生命的追问②从政的心理③思妇相思之苦,游子羁旅之愁④及时行乐思想,悲观厌世情绪

(2)艺术特色①委曲宛转(触物起意,因事命意)②物我互化③语浅情深

南朝民歌的特点:

1)体制小巧,大多为五言四句。

2)语言清新自然。

大量运用双关语

魏晋南北朝骈文的特点:

1形式上-语句对称:

骈文的写作,以对称骈偶的句子为主要形式,句中字词两两并列而成对偶。

最多的是四字和六字的句子相间使用,因此也称骈文为「四六文」。

2声音上-平仄相协:

平是平声,仄是上、去、入声。

骈文由于要使用对偶的语句形式,因此在语句上也同样要平仄相协调,造成声音铿锵,琅琅上口的效果。

3文字上-词藻华丽:

骈文以表现美感为主,因此篇中用词皆力求华美,铺排词藻,使人读来有典雅含蓄,天花乱坠的感觉。

4语意上-多用典故:

骈文好用典故,以表现作者的文学修养和博大见识,并为使文章委婉含蓄。

5内容上-许多是抒情之作,情感真切,但不少内容浮夸空洞。

举例说明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历史影响:

1自然的表现——自然,不仅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也是其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

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既无矫情也不矫饰。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由此可见他的创作态度。

2诗歌多用内省式的话语,坦诚记录内心细微的波澜,声吻、节奏,舒缓而沉稳,给人以蔼如之感。

如春雨一样慢慢地渗透到读者的心中。

作诗不求强烈刺激,无浓重的色彩、曲折的结构,纯是自然流露,一片神行。

但因其人格清高超逸,原原本本地写出来也有感染力。

3日常生活诗化——陶诗的另一大特点也是他的一种开创,就是将日常生活诗化,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重要的意义和久而弥淳的诗味。

4景、事、情、理的浑融。

写景物不求形似,叙事不求情节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

重在写心,写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

发乎情,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

理不是抽象的哲学说教,而是包含自我体验到的生活情趣。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这样既有情趣又有理趣的语言很多,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5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对象无非村舍,鸡犬、桑麻穷巷等平淡之景物,但一经作者笔触,往往出现警策。

少华丽辞藻、语言朴素“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秋菊有佳色”都明白如话,但平淡中也有绮丽。

语言平淡自然——陶渊明的语言不是未经锤炼的,只是不露痕迹,显得平淡自然。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

”三个动词都是常见的,看似平淡却很精彩,不可更易。

平淡自然是陶诗艺术总特征,但也往往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表现为后期作品《读山海经》、《咏荆轲》,这金刚怒目的一面是诗人性格和创作中不可分割的一面。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

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由于陶渊明的吟咏,酒和菊已有了文化象征的意味,影响了后世的无数文人。

譬如李白、辛弃疾、陆游、龚自珍等。

 

以《东门行》为例,说明汉乐府民歌的特点:

1广泛的社会性,《东门行》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残酷的剥削压迫下,贫富差距悬殊,人民忍无可忍的抗争。

具有着广泛的社会性。

2生动的叙事性,《东门行》叙述的是汉代城市贫民无以为生铤而走险的故事,故事简单,但在叙述的过程中,却是声情逼肖,极为生动。

3形式的多样性,《东门行》一诗采用了杂言的形式,通过多样化的形式,使得诗歌更加具有可读性,同时也增强了感情的书法。

4感情激烈直露,《东门行》的男主人公在作出最终抉择之后,不得不割弃夫妻之爱、儿女之情,夫妇二人的对话感人肺腑,完全是生离死别的场面。

5语言朴素自然,《东门行》一诗运用白描手法,“盎中无米斗储,还视架上无衣”简简单单几个字,表明了汉代人民生活的窘迫。

而最后的“咄,行!

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的口语更是表达了男主人公被迫抗争的无奈心理。

、简答题

1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怎样?

1)平淡自然但韵味醇厚。

其诗内容贴近生活,亲切淳真,所描绘的场景,所叙写的事情,为人们熟知习见,用朴素的,不假雕饰的语言,把生活的场景和对生活的感受原原本本地描述出来,形成了一种清新自然的特点。

2)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创造优美深远的意境。

诗歌中的形象极为生动,却常常只是淡淡几笔,诗人还善于用比兴的事物形象来塑造他的自我形象。

3)写景、抒情、谈理融为一体。

其诗歌情景交融,富于理趣,常从生活中总结出富有哲理的人生感受。

2简述唐代文学(主要是唐诗)所以繁荣的一般原因。

1) 政治、经济都有了空前的发展,包括政治、经济、用人制度的发展。

2) 开放的文化环境与唐代文学的繁荣

3) 佛、道、释三家对唐文学的影响

4) 漫游、入幕、读书山林之风、贬谪与唐文学

5) 唐代文学的繁荣,也是文学本身不断发展的结果。

唐代作家对文学遗产采取了批判继承、推陈出新的态度。

  第一章建安风骨

  名词解释:

建安风骨

  建安诗坛,指汉末魏初时期诗歌。

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

此时期作家众多,诗作丰富,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并形成了被成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简述曹操诗歌思想内容及创作成就。

  一、曹操诗歌创作的一大成就,是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造的全盛局面。

借古题写新事,如《薤露》、《蒿里》,乐府旧辞皆为挽歌,曹操却用悲凉苦恨之调。

  二、悲凉沉雄的独特艺术风格,他的诗特别能表现出他的个性,有政治领袖人物的宏大气魄,本色质朴大抒情浓郁,表现了他高远的志、坚定的信心、卓越的毅力和雄伟的气势,悲歌慷慨,气韵沉雄。

如《短歌行》写得高远阔大,有君临天下之气度,与坚若磐石的信心和意志,能激发起读者积极向上的奋进精神。

  简述曹丕诗歌的特点。

  一、语言绮丽工练,抒情深婉细腻,形成了便娟婉约的纤丽清新风格。

如《燕歌行》全诗清词丽句,情思婉转,缠绵动人,准确成功地表现了一个思妇在漫漫长夜中牵念夫君的无限情意。

  二、曹丕的抒怀之作,写得清俊悲凉,带有拟作性质,然更主要的是借以抒发战乱中的一种苍凉情怀。

  三、抒发志向记叙军旅的作品,如《黎阳作》气势高昂却亚于曹操。

  简述王粲诗歌艺术特点。

  一、王粲诗歌的艺术特点在于抒情深切,慷慨悲凉,文辞秀丽,局面阔大,抒情深切不但指情语凄婉动人,而且指诗中景物描写都笼罩渗透着诗人浓郁的感情色彩。

取景开阔宏大,具有豪放之美。

  试论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

  思想内容:

  曹操的诗歌创作分前后两个时期:

  一、前期多抒发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如《白马篇》通过一个青年英雄的机智勇敢英勇卫国的精神,来表现自己对壮烈事业和战斗生活的憧憬。

全诗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的爱国勇士形象,颂扬了他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也寄托了诗人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二、后期的作品多是表现自己壮志难酬,倍受压抑的郁愤心情。

典型代表是《赠白马王彪》,全诗充满了悲苦之辞、愤慨之音。

  艺术成就

  曹植的五言诗创作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和成就,是建安诗坛上最杰出的诗人。

  一、他的诗歌内容丰富充实。

举凡军旅政事,宴游送别,咏史游仙,抒情抒志,无不发之于诗。

曹植用他的笔描绘了广阔的社会人生,表达了自己丰富的思想感情。

  二、曹植的诗歌被誉为“骨气齐高,辞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就是说他的诗歌内容充实丰富,多慷慨悲愤之气,在艺术表现上又生动形象,注意辞藻华美、对仗工整和音韵流畅,达到了建安诗歌的最高峰。

  三、曹植诗歌语言华美主要表现在浓烈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声色。

如《盘石篇》生动再现了大海的宏阔气象。

曹植在文人有意为诗方面,有一个大跨度质的飞跃。

  四、注重对称回环之美,注意语言锤炼方面。

如《赠丁仪》均是对偶工整、声韵对称和谐的精工之句。

《赠徐干》“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写时光易逝。

他还善于起调,工于发端,往往在全篇之首用一警策之语,振起全诗。

如《野田黄雀行》开头用惊风险浪的情景和画面预示了环境的险恶,起到强烈的烘托作用。

  五、曹植的诗歌对后世影响很大,博得极高的评价,被谢灵运誉为“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

  试论五言《悲愤诗》内容及艺术特点。

  一、深刻真实地反映了汉末苦难动乱的年代,艺术再现了诗人惨痛的人生经历。

全诗长540字。

第一段写董卓之乱,诗人及难民被掳后的非人遭遇。

第二段主要写在匈奴时想念父母,被赎归时又不忍割舍孩子的肝肠寸断的巨大痛苦。

  二、蔡琰的五言《悲愤诗》在艺术上获得了极大成功。

首先,它是一位女诗人在亲身经历基础上创作的长篇叙事诗,其感情描写心理活动刻画真实细腻复杂微妙,在诗歌史上实属罕见。

其次,能够注意细节的描绘,气氛的渲染,对烘托主题起到了良好作用。

另外,全诗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有史诗般的效果。

试论阮籍《咏怀诗》的艺术成就。

  阮籍诗歌的成就主要在于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

它们非一时一地之作,既有统一的文学特征,每首又各具特点。

  一、《咏怀》诗有一种意蕴深沉之美。

作者把人生的悲哀挖掘得更全面深入,因而也就更沉痛。

在圣人有情无情的玄学命题争论中,显然阮籍是持圣人有请之论,从痛哭兵家少女,常作青白眼可看出,所以他认为明君圣人对面人世短促也无可如何。

  二、阮籍的诗还有一种清逸玄远之美。

被人称为“玄远”“响逸而调远”。

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一个清虚空灵的庄子式的理想世界。

  三、《咏怀》诗,融哲理、情思与意象为一炉,意蕴深沉,清逸玄远,不但成为正始时代诗歌的高峰,而且创造了抒情组诗的新形式。

  试论嵇康诗的特色。

  嵇康的文学成就主要在于散文。

  一、嵇康在他的诗中创造了一个诗化了的人生理想境界。

如《赠兄秀才入军》。

他追求一种自由自在,与自然相亲,心与道冥的理想人生。

嵇康第一个把庄子诗化了,使他的诗具有一种清远的境界。

  二、嵇康的部分诗歌中还有一种峻切之语。

对险恶的世道人心发出一种愤激的批判,锋芒犀利。

  三、嵇康在四言诗中另辟蹊经。

他的四言诗,继曹操之后为四言顶峰,情调高远,语言流畅,表现了作者很强的语言功力。

第四章杰出诗人陶渊明

  简述陶渊明的思想及人生境界。

  一、少年的陶渊明,好学不拘。

一方面“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一方面“学不称师,文取皆达。

  二、陶渊明达到了一种物我、心与道冥的人生境界。

  他领悟到大自然的不息生机是自己生命的最好安归之所,完全融入到自然中去。

没有用语言赞美自然,而自然的美去从心里流露出来。

面对人生的苦患,以老庄的无为的玄学人生观去对待,还靠儒家的思想力量。

陶渊明摆脱了人间世俗的烦恼,在精神上真正到达与自然合一的境界,由此而创造了格高千古的优秀诗篇。

  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贡献,就是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

  一、亲切自然地描绘出田园风光。

通过对草屋茅舍、榆柳桃李、远村炊烟等的白描,流露出对田园风物的由衷喜爱和深切依恋。

读者也可体味出诗人那纯净的心地和平静的心境,与简朴恬静的田园风光交融为一。

  二、真实地描写了自己的躬耕生活,对劳动的艰辛诗人却表现出平静乐观的心态,躬耕之志始终不渝。

如《庚戍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写出了诗人的人生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孰是都不管,而以求自安。

”在作者的笔下,劳动是艺术化了的很有诗意的行为。

如《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三、陶渊明的田园诗中还记叙了他与农夫野老、素心挚友的往还,如《移居》二首。

  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境界。

  一、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另一个贡献,就是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

平淡不是淡而无味,而是意味隽永。

平和淡泊的人生境界,自然流露于诗。

最能代表作者冲淡之美的诗,是《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二、形成陶渊明平淡自然之美的原因,一在诗人心境的平和散淡,二在于诗人语言的平易质朴。

  三、就诗歌语言而言,陶诗的特点是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纯净之美。

他不用夸张的铺排和绮丽的色彩,和的对仗、典故,他的诗句魅力,在于全是以他性情中自然流出的言语,在于内在感情力量。

如《闲情赋》写得多么绮丽多姿,说明他不是不会用华丽的辞藻,但他的审美趋向不在于此,而在于以自然语创造出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的艺术境界。

生梁栋间,云出窗户里。

试论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成就。

  谢灵运是诗歌史上第一位有成就的山水诗人。

  一、创造了一种山水诗的结构模式。

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先叙述登游缘起或路线,接着是具体描写局部景物,最后议论或感慨。

  二、局部景物描写中,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把握和非常具体的画面,表现出某一景观的情思韵味,朝着景物与情思交融的方向发展。

如《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传达出诗人心中一种难以言喻的对生命的惊喜。

  三、对山水景物的声、光、色都有生动的描绘,他能注意到诗中描写之画面的色彩和谐与明暗对比。

名词解释:

辋川集

  一、《辋川集二十首》,是盛唐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辋川别业写的一组小诗。

  二、诗人自甘寂寞的山水情怀表露得极为透彻,在明秀的诗境中,让人感受到一片完全摆脱尘世之累的宁静心境,似乎一切情绪的波动和思虑都被净化掉了,只有寂以通感的直觉印象,难以言说的自然之美。

  简述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点。

  盛唐诗人王维山水田园诗总的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一、将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作出如水月镜花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

  二、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在诗里表现出极丰富的色彩和层次感。

如《送妍桂洲》中“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试论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

  一、盛唐诗人孟浩然山水诗的主要风格特点是自然平淡。

  二、他的诗中也有刻画细致、用字精审的工整偶句,但并非有意模山范水,只是一时兴到之语。

如《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写自己春晓时的感觉,不经意的猜想中透露出明媚宜人的大好春光。

  三、诗境明秀,平淡清远而意兴无穷。

如《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四、诗多单行运笔,一气浑成,无刻画之迹,自然流走、冲淡闲远,不求工而自工。

  试论王维、孟浩然田园山水诗的不同特点。

  王维、孟浩然虽都盛唐田园山水诗的代表作家,但由于他们生活环境和性格气质的不同,在诗的写法和艺术风格方面是有区别的。

  一、王维山水田园诗具有空明的境界和宁静之美,诗歌宁静优美而神韵飘渺。

  二、净化了的情思,用提纯的景物表现,有种单纯明净的美。

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更贴近自己的生活,景物描写带有即兴而发、不假雕琢的特点,诗语自然纯净,似比王维的诗更显淳朴,诗歌呈现出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

如《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三、王维的山居歌咏擅长与表现空山的宁静之美,而孟浩然的乘舟行吟之作则表现了山水的纯净之美,语言清省。

第三章李白

  简述李白绝句佳作《独坐敬亭山》的创作特点。

  一、《独坐敬亭山》写独做时寂寞的心情与寂静的山景忽然冥会,人与自然相亲近,刹那间灵性相同,浑然一体。

描绘出片刻的超然意趣。

  二、诗人信口说出心领神会的感受,在相看两不厌的人与山的冥会中,似有未曾说出的无限情思,韵味无穷。

  简述李白绝句的艺术特色。

  自然明快:

  一、语言简洁明快而情思无尽,随口说出而趣味丛生,自然,含蓄,真实简练,蕴涵丰富。

如《独坐敬亭山》“众尿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二、李白的思想感情,洒脱气质,开朗率真的性格,全都通过绝句灵光一闪地反映出来,自然明快。

  清新俊逸:

  一、李白的绝句境界清新,具有飘逸潇洒的风格,反映了他爽朗的性格,自由自适的气质,就形成清新俊逸的情思韵味。

如《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二、多写兴到神会,一挥而就的自然天成之作,表现自然美和普通的人性、人性,平易真切,极富生活情趣,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之美。

  试述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

  一、李白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抒情方式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

如《宣洲谢眺楼饯别校叔叔云》。

  二、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有异乎寻常的衔接,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气魄宏大,想象力丰富,李白诗中颇多吞云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但也不乏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体现出丰富的艺术风格。

《金乡送韦八之西京》“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三、语言风格自然、飘逸,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诗歌词语的基本色调。

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雕饰的诗句,显出透明纯净而有绚丽夺目的光彩。

第四章杜甫

  简述杜甫以时事入诗的新题乐府《兵车行》的创作特点。

  盛唐著名诗人杜甫,字子美。

他的乐府古体诗,将“歌”与“行”在表现职能上分开来。

《兵车行》的创作特点:

  一、此诗讽刺唐玄宗不顾百姓死活穷兵黩武,标题不用《从军行》一类乐府旧题,而是自创新题,直接针砭时弊。

  二、在写法上,一开始记事,叙述送别悲惨情景,继之纪言,为征夫的诉苦,采用客观纪实描写手法。

  简述杜甫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

  沉郁顿挫是杜甫早年对自己创作风格的一种描述,出自他的《进雕赋表》。

主要表示自己学力深厚,写作技巧娴熟。

“沉郁顿挫”具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波澜老成的含义。

“沉郁顿挫”可以概括杜甫诗歌艺术的主体风格。

  一、忧愤深广的时代特征:

杜甫的代表作,反映的是一种时代加在无辜者身上的悲剧,笼罩着由于悲凉的气氛。

如《登楼》哀切之极,悲怆沉郁。

  二、潜气内转和波澜老成:

由于生活的折磨,使原本生气勃勃的诗人变得沉郁了。

但他是一个有骨气的人,起郁积心头的悲慨涌至口边时,往往又一口气强咽下去,心中的情感往复,流露不笔端的是潜气内转的起伏顿挫,给人以波澜老成之感。

杰出的代表作《秋兴八首》,一次一次的忆长安、感盛衰和伤沦落,沉郁回环,悲慨深沉,极顿挫之致。

以诗人身世飘零,忧念长安的悲怆心情作为基调,每一乐章从不同的角度共同表现基调的凝重感情。

  简述杜甫七律代表作《登高》的艺术特色。

  这是杜甫诗中最有名的一首七律。

《登高》的艺术特色有:

  一、此诗八句皆对,一气贯注,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深厚的感情和精严的诗律相融和。

  二、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飞动,悲怆而不消沉。

  三、风格深雄悲壮,慷慨激昂,此诗是杜诗中最有名的一首七律,被后人评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试述杜诗写实手法的表现。

(即写实手法的特点)

  杜甫以时事入诗,直面社会现实,确实是杜诗很突出的特点,在他创作的新题乐府和古体诗中体现得尤为充分。

写实手法的特点有:

  一、杜甫的诗歌主要反映社会人生,取材多是当代时事和自己经历。

以时事入诗而含热泪深情。

他的乐府古体诗,将“歌”与“行”在表现职能上分开来,一“行”诗写时事,自立新题,另外独创格调,如《兵车行》。

  二、写自己的真实见闻、感受,也就成为人民的代言人。

不管自己多苦,也踏踏实实地在忧国忧民,所以才会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正是由于有对乱离生活的切身体会,他才能含血泪写出《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生动描写现实生活画面的杰出诗篇。

  三、形象的画面中包含对祖国、人民、亲人深切的感情。

如《无家别》言“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民不聊生,则国将不国,他对于国家的命运的真挚关心,对于人民灾难的深切同情,全融入一幅幅活生生的历史画卷里,具有感人的力量。

  四、家事诗、自传诗和纪行诗里,观察仔细,能融入个人的生死之感,做到国事、家事、人事的融合。

杜诗以家庭细事和日常生活为题材“家事诗”,如《月夜》《月夜忆舍弟》里。

家愁与国恨互为因果,国恨而使家恨愈重,因家愁而将国恨具体化了。

纪行诗,如《旅夜书怀》里,使山水草木都充满着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和迟暮飘零之感。

  试述杜甫《秋兴八首》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一、这组诗共八首,是杜甫居夔洲时思念长安之作,以家事的兴衰为主题。

八首犹如一首,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内容在第一首的“从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句已概括了。

  二、杜甫有组诗中一次有一次忆长安,其盛衰之慨、沦落之哀回环往复。

诗即景抒情,直诉悲愤,皆古喻今,沉郁悲慨,极尽顿挫之致。

  三、这组诗以夔府的秋日萧瑟,诗人的身世飘零和暮年多病,特别上忧念长安的悲怆心情为基调,从不同角度表现其凝重感情,抑扬顿挫,如多重乐章组成的抒情曲。

  试论杜诗的集大成。

  一、杜甫“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戏为六绝句》所谓“亲风雅”,实际是重兴寄,表现为写时事的写实倾向,把文学从侧重抒发个人情怀引向写民生疾苦,开拓创作视野。

  二、在艺术上“转益多师”,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