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50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868716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99.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50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50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50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50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50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50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50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50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50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50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50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50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50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50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50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50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50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50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50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50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50篇.docx

《高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5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50篇.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50篇.docx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50篇

2020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50篇

一、高中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1956年元旦那场雪

徐剑

   1956年新年,并非中国农历的元春之始,天气很冷。

2012年夏,李旭阁①在北戴河海滨回忆起来,记忆难免有误,但他非常确定地对我说,那年元旦,北京城里落了一场大雪。

   雪是从1956年元旦凌晨下起来的,飞飞扬扬了一夜。

   第二天清晨,人们推门一看,雪拥长街,行人稀落,北京城郭上下一抹白,若从空中俯瞰,犹如一张巨大宣纸铺陈其上,而匆匆而过的行人,就像泼墨于宣纸上的一滴墨、一个点,一行雁痕鸿爪。

   天上一片雪,地下一世界。

李旭阁说,他记得昨天晚上离开中南海居仁堂时,天还晴得好。

   ①早已过了下班时间,黄昏泛起,1955年最后一抹夕阳照在中南海居仁堂红墙黄瓦的林苑里。

时任军委作战部特种兵处技术组参谋的李旭阁少校,将最后一页台历撕下来,然后,走到窗前,将目光透过古老花格窗的玻璃,投向红墙内外。

   一元复始春将至啊。

窗外,如火如荼的公私合营运动,遍及每个角隅,热火朝天的场面浮现于京畿的天空,新中国的青春之姿与萧索的北方冬季相峙。

   明天就是元旦,终于可以放松一下,带着孩子妻子出去走走了。

李旭阁将目光从窗外收回来,收拾了东西,正准备穿上呢军大衣离去时,特种兵处处长杨坤上校突然走了进来。

   “有要紧之事?

”李旭阁问。

   “是啊!

”杨坤扬了扬手中一张入场券说,“明天下午三点新街口排练场有场很重要的讲座,让你参加。

   “什么讲座?

   “我也不知道。

”杨坤处长颇有几分神秘地说,“作战部王尚荣部长点了你的名,据说,听讲座的都是驻京各大单位的上将、大将。

   “啊!

”李旭阁一脸骇然,规格这么高呀。

   “作战部就发了两张票,王部长和你一起参加,有困难吗?

   “没有!

”李旭阁摇了摇头。

   “好!

   ②暮霭落了下来,西天最后一抹紫阳被中南海冰湖的暮霭融尽。

   【A】李旭阁骑车从居仁堂出来,右拐,从六部口,绕着红墙北行,过毛家湾,从国管局门口向西,穿过红楼电影院,往武衣库总参作战部宿舍骑去。

这时,夜色如潮水泛起,街灯昏黄如豆,在薄暮中犹如一只只夏夜里的萤火虫,将北京的万家灯火引燃了,他的身前身后,便是一片灯河,一条人间天河。

北京城隅也渐次沉落于宁静之中。

   【B】从战争中走来的军人,最喜欢这种安详与静谧。

李旭阁喜欢这样的和平之夜。

多少年了,他蹚着战场的枪炮声、飞机的轰炸声,一路走来,此时的宁静,与他经历过的战斗生活,截然不同。

当然,最挥之不去的炮声,是解放兰州时马步芳军队的炮弹突然在身边爆炸,如同惊雷,战友横飞玉碎,他的耳朵也骤然失聪,好多个月叽叽乱叫;还有在朝鲜战场上,敌机的炮弹从天而降,掀翻了他与耿素墨新婚的小屋,一对新人埋在了瓦砾之中。

1953年夏天,抗美援朝战争在板门店画下了历史性的句号,李旭阁夫妇穿越刚熄灭的兵燹,回到了国内。

不久,他因为表现出色,被选调到了军委作战部。

   家门将近,北京的天空起风了。

   李旭阁说,他至今还清晰地记得,那天推门而进的时候,即将临盆的妻子耿素墨正腆着大

   肚子,一边照顾大女儿,一边做饭。

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授衔前,妻子由65军报社记者转业到煤炭工业部党委办公室,不久后大女儿呱呱落地。

   “旭阁,明天元旦放假,你陪我们娘儿俩去拍张照片?

   “明天还真不成。

”李旭阁答道。

   “有事?

   “有个讲座!

在新街口排练场。

   “不就是一堂文化补习课?

请个假。

   “岂止是文化补习课!

是一个很重要的讲座,作战部就我和部长两个人参加!

   “哦!

”妻子脸露讶异之色,哦了一下,便没有再多问。

她是个军人,知道丈夫调到作战部工作后,办公的地方就在中南海居仁堂,很明显,就是放在主席和总理身边工作,此乃中国的心脏。

对此,她深明大义,忙道:

“去吧,去吧,家里有我呢。

   ……大雪无声,不知不觉中,落了下来。

   丰年好大雪啊!

那天早晨,李旭阁推开武衣库小院里西厢房的门,只见一夜瑞雪落下,院子里飘雪成堆,侵至石阶间、窗台上,甚至拥门而伏。

③雪后一片天光,太阳不知什么时候升了起来。

晨曦初照,古老中国因了一群年轻的理想主义者,竟然老树新枝,犹如这朝阳,重曜东方。

   扫完了积雪,不知不觉已经中午了。

   李旭阁转身到长廊一侧去开自行车锁,然后,骑着车朝新街口排练场缓缓而去:

不是看演出,而是听一场涉密程度极高的学术讲座。

这场讲座的主角是谁,他不知道。

不该问的坚决不问,不该说的坚决不说,这是他必须坚持的一条铁律,但是对于今天这个讲座主讲人是谁,他还是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一条扫过雪后的街道,在他眼前不断延伸……

(选自长篇报告文学《大国重器——中国火箭军的前世今生》“引子”部分,有删改)

【注释】①李旭阁(1927.01—2012.10),1943年参加八路军,曾参加太原、兰州等战役。

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回国后他被选调到军委作战部,后官至第二炮兵司令员。

文中写的是他参加钱学森“导弹概述”讲座前的情景。

在后来的讲座上,钱学森说新中国完全有能力制造出自己的火箭,并建议中央军委成立一个新军种——火军,也即火箭军最初的称呼。

(1)结合耿素默与李旭阁对话的语言特点,分析耿素默当时的心理。

(2)分析文中三处画横线的句子的作用。

(3)联系全文,指出题目中“那场雪”的深层意蕴。

(4)根据画线的【A】【B】两段文字,试谈报告文学“真实性”“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

【答案】

(1)①多用问句(疑问句和反问句),表现其作为妻子对爱的渴望、家的重视及对丈夫淡淡的抱怨。

②语言简洁(单字、短句),如独字(哦)、反复(去吧,去吧),表现其作为军人,对丈夫工作的理解、支持。

(2)①第一处交代时间、地点;暗示李旭阁在忙碌加班;突出这一地这一天的特殊性。

②第二处点明夜将降临;为后文描写北京夜景作铺垫。

③第三处:

象征古老中国将重曜东方。

④三处前后照应,表明时间推移、事件推进;又形成一条线索,使行文思路更顺畅清晰。

(3)①象征新中国(或“新中国青年”)的青春之姿(新貌新颜)。

②凸显中国的安详、和平和丰收的愿景。

③暗示中国将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走出一条崭新的强军(火箭军)之路。

(4)①两段文字,一详细写李旭阁从居仁堂出发骑车回家的过程,一择要写李旭阁此前的战斗简历,前者地点明确,后者经历清楚,两者真实地体现了李旭阁当前生活的安详和战斗履历的丰富,也体现了报告文学的“真实性”②画波浪线的文字用比喻、拟人、夸张、想象、对比及富有表现力的动词等,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李旭阁所见夜景及其历经的战斗,让人如置其境,如历其事,体现了报告文学的“文学性”。

③报告文学中真实性是文学性的前提和基础,文学性是对真实性的生动和丰富,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缺了真实,文学成了空中楼阁;缺了文学,则真实所产生的感染力也大打折扣。

【解析】【分析】

(1)结合“旭阁,明天元旦放假,你陪我们娘儿俩去拍张照片?

”“有事?

”“不就是一堂文化补习课?

请个假。

”等分析可知,多用问句,写出了妻子渴望李旭阁的陪伴,从“不就是”可以看出妻子的淡淡抱怨等。

结合“‘哦!

’妻子脸露讶异之色,哦了一下,便没有再多问”“她是个军人,知道丈夫调到作战部工作后,办公的地方就在中南海居仁堂,很明显,就是放在主席和总理身边工作,此乃中国的心脏。

对此,她深明大义,忙道:

‘去吧,去吧,家里有我呢’”等分析可知,语言简洁,表现作为军人的耿素默,对丈夫工作的支持等。

(2)第一句,“黄昏泛起,1955年”“中南海居仁堂”等内容,交代了时间、地点,写出了李旭阁在忙碌加班。

结合后面内容“将最后一页台历撕下来”分析,也突出这一地这一天的特殊性。

第二句,抓住“暮霭落了下来”“西天最后一抹紫阳”“融尽”分析,点明夜将降临。

结合下文“李旭阁骑车从居仁堂出来,右拐,从六部口,绕着红墙北行,过毛家湾,从国管局门口向西,穿过红楼电影院,往武衣库总参作战部宿舍骑去。

这时,夜色如潮水泛起,街灯昏黄如豆,在薄暮中犹如一只只夏夜里的萤火虫,将北京的万家灯火引燃了,他的身前身后,便是一片灯河,一条人间天河。

北京城隅也渐次沉落于宁静之中”分析,为后文描写北京夜景作铺垫。

第三句,抓住“太阳不知什么时候升了起来”及后文内容“古老中国因了一群年轻的理想主义者,竟然老树新枝,犹如这朝阳,重曜东方”分析,象征古老中国将重耀东方。

三处前后照应,表明时间推移,使行文思路更顺畅清晰。

(3)“那场雪”,结合“晨曦初照,古老中国因了一群年轻的理想主义者,竟然老树新枝,犹如这朝阳,重耀东方”分析可知,象征新中国的青春之姿。

结合“扫完了积雪,不知不觉已经中午了。

李旭阁转身到长廊一侧去开自行车锁,然后,骑着车朝新街口排练场缓缓而去”“从战争中走来的军人,最喜欢这种安详与静谧。

李旭阁喜欢这样的和平之夜”等分析可知,凸显中国的安详、和平和丰收的愿景。

结合“一条扫过雪后的街道,在他眼前不断延伸……”及注释内容“文中写的是他参加钱学森‘导弹概述’讲座前的情景”等分析可知,暗示中国将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走出一条崭新的强军之路。

(4)分析两段内容,第一段主要讲“李旭阁骑车从居仁堂出来,右拐,从六部口,绕着红墙北行,过毛家湾,从国管局门口向西,穿过红楼电影院,往武衣库总参作战部宿舍骑去”,交代从居仁堂出发骑车回家的过程;第二段主要讲写李旭阁此前的一些战斗简历。

写出了当前生活的安详、静谧、和平等,以及战斗经历的丰富,体现“真实性”。

结合“夜色如潮水泛起,街灯昏黄如豆,在薄暮中犹如一只只夏夜里的萤火虫,将北京的万家灯火引燃了,他的身前身后,便是一片灯河,一条人间天河”“如同惊雷,战友横飞玉碎,他的耳朵也骤然失聪,好多个月叽叽乱叫”“敌机的炮弹从天而降,掀翻了他与耿素墨新婚的小屋,一对新人埋在了瓦砾之中”等分析,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李旭阁所见夜景及其历经的战斗,体现了报告文学的“文学性”。

两段文字,真实性和文学性相结合,既交代了生活中李旭阁从居仁堂出发骑车回家的过程和李旭阁此前的一些战斗经历等,也写出了李旭阁所见的北京夜景的美妙和在战斗中的顽强、爱国等精神。

真实性是文学性的前提和基础,文学性是对真实性的生动和丰富,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故答案为:

⑴①多用问句(疑问句和反问句),表现其作为妻子对爱的渴望、家的重视及对丈夫淡淡的抱怨。

②语言简洁(单字、短句),如独字(哦)、反复(去吧,去吧),表现其作为军人,对丈夫工作的理解、支持。

⑵①第一处交代时间、地点;暗示李旭阁在忙碌加班;突出这一地这一天的特殊性。

②第二处点明夜将降临;为后文描写北京夜景作铺垫。

③第三处:

象征古老中国将重曜东方。

④三处前后照应,表明时间推移、事件推进;又形成一条线索,使行文思路更顺畅清晰。

⑶①象征新中国(或“新中国青年”)的青春之姿(新貌新颜)。

②凸显中国的安详、和平和丰收的愿景。

③暗示中国将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走出一条崭新的强军(火箭军)之路。

⑷①两段文字,一详细写李旭阁从居仁堂出发骑车回家的过程,一择要写李旭阁此前的战斗简历,前者地点明确,后者经历清楚,两者真实地体现了李旭阁当前生活的安详和战斗履历的丰富,也体现了报告文学的“真实性”②画波浪线的文字用比喻、拟人、夸张、想象、对比及富有表现力的动词等,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李旭阁所见夜景及其历经的战斗,让人如置其境,如历其事,体现了报告文学的“文学性”。

③报告文学中真实性是文学性的前提和基础,文学性是对真实性的生动和丰富,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缺了真实,文学成了空中楼阁;缺了文学,则真实所产生的感染力也大打折扣。

【点评】

(1)本题考查的是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回答时要先通读全文,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根据题干要求对内容进行定位。

(2)本题考查的是体会重要语句丰富含义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首先概括该语句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还要注意结合语段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概括标题的能力。

标题的含义注意从两个层面进行分析,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由浅入深进行分析。

答题时要说明标题蕴含的深刻含义。

“那场雪”,结合“晨曦初照,古老中国因了一群年轻的理想主义者,竟然老树新枝,犹如这朝阳,重耀东方”分析可知,象征新中国的青春之姿。

(4)本题考查的是分析、鉴赏文本题材特征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结合日常积累,分析报告文学的艺术特点。

)答题时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根据画波浪线的两段文字,试谈报告文学‘真实性’‘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需要结合画线部分内容,分别分析如何体现“真实性”“文学性”相结合的。

报告文学有报告和文学两种功能。

报告是前提,是对即时或已经发生过的新闻、历史事件进行新闻性、传奇性、轰动性的再现或复活。

然而它又必须是文学性的叙事。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的创新需要创新性的文化作为必要条件。

但创新性的文化也是历史性生成的,并不具有自然的或天赋的性质。

创新性文化的生成既受客观的历史进程的制约,也与人们的主观自觉密切相关。

   一个民族的文化系统中是否蕴含文化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首先取决于一定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的性质。

处于农耕文明发展阶段上的民族较之处在工业文明发展阶段上的民族,就其一般性与总体性的文化性质而言,前者呈现出保守性,后者呈现出创新性。

中外不少从事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学者,常得出的结论是,西方文化比中国传统文化更富于张力,中国人看重的是知识的积累与文化的传承,西方人看重的是知识的批判与文化的创新。

这种看法如果仅就中西方文化国的近代史的比较而言,的确是有道理的,但若从全部中面文化史的比较而言,这种着法难以成立。

在西方近代以前的中世纪,以基督教文化为核心与代表的西方文化,不仅与中国的儒家文化一样,经历了一个长达千年的文化冰冻时期,而且在文化运行的方式上,儒学与基督教也遵循着相似的轨迹,尊经重典、信而好古、述而不作是其主要特征,学者的主要使命是对经典的诠释与论证。

   所有的农耕文明时代的文化都具有保守性,无论东西方,概无例外。

深刻的原因是,在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生产方式中,“原封不动地保持旧的生产方式,却是过去的一切工业阶级生存的首要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西方文化,尤其是自然科学在西方文艺复兴与18世纪工业革命后之所以发生了深刻性的质变,引发了中西文化的对立与冲突,以及中国在自然科学发展上的明显落后,根本性的原因在于,以机器为生产基础的商品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接方式取代了以手工工具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

在商品经济社会中,“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是其基本特征。

正是生产方式不断要求变革的驱动,才使得西方文化取得了自然科学的巨大发展。

   生产方式与交接方式是影响文化发展的基础性因素,但不是唯一性的因素。

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这样的现象,处在大致相同发展阶段与相同发展水平的民族,在文化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创新性的文化是生成的,它既受自发性因素的影响,但也需要人们自觉地倡导与培育。

首先是倡导,应在全社会的范围内营造一种文化创新的氛围,鼓励人们根据社会实践的需要,创造出与时俱进的新的文化内容与形式。

文化的创新是一项群众的事业,只有当全体国民都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才有可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创新。

其次创新性文化的形成也需要培育。

创新文化的培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只要我们放弃文化保守主义,持续不断地推进创新性文化的建设,我们就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再一次辉煌,再创造出一座新的文化高峰。

(节选自林剑《论文化创新与创新文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个民族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的性质,对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水平起着决定性作用。

B. 不少从事中西方文化研究的学者认为,中国人注重文化传承,西方人重视文化创新。

C. 在生产方式不断要求变革的驱动下,西方文化才得以从长达千年的文化冰冻期突围而出。

D. 如果我们拥有开放的心态,始终不移地建设创新性文化,定能为中华民族文化再谱新篇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文化创新与创新性文化的关系入手,重点阐述了创新性文化是如何生成的。

B. 文章从大历史观的角度论证了“西方文化比中国传统文化更富于张力”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C. 文章能够由表及里,从历史的文化现象的角度分析中西文化的对立与冲突形成的深层原因。

D. 文章先论述创新性文化的生成受客观因素驱动,再论述创新性文化与人们的主观自觉有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创新性的文化能孕育出文化创新,文化创新又会促进创新性的文化诞生,二者相辅相成。

B. 儒学与基督教尽管在文化运行的内容上各不相同,但就文化运行的方式来看是基本一致的。

C. 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生产方式,是导致农耕文明时代的文化具有保守性的根本原因。

D. 如果在全社会的范围营造出一种文化创新的氛围,全体国民就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

【答案】

(1)A

(2)C

(3)C

【解析】【分析】

(1)A项,“对文化发展水平起着决定性作用”错,依据文意“一个民族的文化系统中是否蕴含文化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首先取决于一定的生产方对与交换方式的性质”,应为“对文化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故选A。

(2)C项,深层原因并非“从历史的文化现象的角度分析”,原文末段“生产方式与交接方式是影响文化发展的基础性因素”,可见是从生产方式与交接方式的角度分析的。

故选C。

(3)A项,“文化创新又会促进创新性的文化诞生,二者相辅相成”属于无中生有;B项,原文指的是“在西方近代以前的中世纪”,而不是所有时期;D项,说法片面且绝对,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不是光靠营造氛围就能实现的,故选C。

故答案为:

⑴A;⑵C;⑶C

【点评】

(1)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

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2)此题考查把握文章论证思路和方法的能力。

这类题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文本,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内容,明确论证方法。

(3)此题考查学生运用文本知识进行推断的能力。

此类题这实际上是运用原文所提供的知识、结论,在原文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实践进行运用,推出原文没有直接表述的观点,或者得出原文所没有必要直接得出的结论,或者提出新的看法。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柴门里的岁月风尘

张瑞超

   ①一种思维,深入到曾经熟悉的时空,那里有一道朴实无华的柴门,一直静静地封存在心底。

   ②百年的民族屈辱,使得穷乡僻壤更加贫困。

村庄负重前行,沉闷喘息。

一道道简易的篱笆墙,一扇扇田园风格的柴门,在落魄的村庄,处处可见。

   ③柴门是父母无以言状的艰辛,是贫穷寒酸的代言人,然而在孩童的眼中,却包含了无忧的快乐童年,是一切幸福的源泉。

   ④柴门相伴的童年,从不设防。

父母亲从来不叮嘱我们,“出门注意安全。

”他们把我们扔在乡间的土地上,和遍地的小草、到处溜达的小狗一同随意生长。

   ⑤家家柴门夜不闭户,时常大敞四开,敞开胸怀接纳路人。

简陋的门,无需掩饰瑕疵,也无富足的金玉令他人牵挂,拥有的是农家人的仁厚和宽容。

数量庞大的贫穷,喂养一两户的富裕。

落魄的村庄中,也有朱门大户,端庄肃穆,时常紧闭。

偶尔经过,猛然响起几声犬吠,警示我们不要走近。

   ⑥敞开的门,无需透过柴门缝隙张望,就可瞅见院中家什,锃光瓦亮的铁锨等农具,堆砌的柴禾等,一览无余。

那时候,时常有衣衫褴褛的乞丐,迈着迟疑的步子,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握着破瓦碗,轻声走进院门,发出浑浊的声音,只是为的一口喘息的生命。

从寒舍中走出的农家人,往往塞给他们一口馍或者半拉窝头。

   ⑦栅栏围成的门,并不是一扇真正的门,它只是一个家完整的象征意义,是人的心理上安全屏障。

柴门上锁,阻碍的只是陌生人的脚步,是对自己领地的简单宣示。

却从来不对孩子们拒绝。

即使离家做农活的父母用一把铁锁锁住柴门,也锁不住我们那一颗不羁的心。

只要在门的低端,使劲推开一道斜缝,把头伸进去,用力一钻就过去了,小狗也尾随其后。

等我们钻过去之后,再把门拉上。

坏事做得天衣无缝,暗地里偷着乐。

   ⑧等我们一天天长大,单薄的柴门更加零落,轻轻挪开的时候,发出的声响也是有气无力,只是在坚硬的泥土地上留下一道道半圆的划痕,日久天长、水滴石穿,那划痕竟然变成浅浅的沟壑,如同奶奶额头上深深的纹络。

已经长成高大身形的我们,再也从门缝中钻不过去了。

偶尔放学回家,面对上锁的门,会采取攀爬的暴力手段,翻越院门。

柴门不堪重负,摇摇晃晃,几乎散架。

风风雨雨锤炼它的骨架,不起眼的小虫子侵蚀它的骨髓,岁月压弯了父亲挺拔的身姿,时光也将柴门打磨的光滑圆润,冲击成零散的零件,靠一条生锈的铁丝维系,稍稍用力,它就散做一堆木头。

   ⑨它老了,年轻的我们不忍再次攀登它的后背,它已经无力承受。

   ⑩柴门终将老去。

当城镇化的洪流淹没了贫穷,老屋被拆除,柴门就被还原成一堆废弃的木头。

哺育我成长的热土、供养我的村庄在一夜之间轰鸣倒塌,成为一座座废墟。

夏季的雨,淋湿了碎石瓦砾,成批的野草从夹缝中急剧生长,一个夏天,就疯狂成原始森林。

当我站在老屋原地,凝望眼前一人多高的野草,那种沉寂和陌生,来自远古的寂寥。

一时间恍惚,这到底是生我养我的土地,还是万年前的亘古。

无语,沉默。

   ⑪旧物旧情,始终要退出历史舞台,以新气象新感情代替。

谁也无法拒绝自然规律。

老屋已逝,柴门隐退,代之而起的是伸向天空的高楼大厦,是光鲜靓丽的社区,是厚重的绿漆铁门,是吃饱喝足的满足,是垂钓散步的闲适,是读书下棋的娱乐,是太平盛世的富足。

   ⑫历史,是记忆,是传承,是割不断的乡间浓情。

   ⑬在四川成都的浣花溪河畔,有一处自然人文景观“杜甫草堂”。

在草堂的中心,有一处用青花瓷镶嵌的两个大字“草堂”。

仅仅是普通的两个字,却传递了那种散淡、安逸的田居生活概念。

尤其是被现代人还原的杜甫家门,竟然与我家失传的柴门极为神似。

久违的亲切感,亲情、乡情的怀念一股脑的涌上心头。

“寂寞柴门不彻扃,槐花细细糁空庭。

”千年的历史风云,没有淹没淳朴的生活场景,纵然今天的居住富丽堂皇,因为曾经的足迹,即使柴门寒酸,依然让人心生怀念。

   ⑭也许向往朱门的高墙大院,但是高高的门槛和威严的石狮,让人心生怯意。

当林黛玉第一次踏入豪门世家贾府,“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被其宏伟富丽庄严肃穆所震慑,不由得谨小慎微、忐忑不安。

那里终究不是体弱多病的黛玉姑娘的生身之地,锦衣玉食也无法供奉内心对自由的渴望。

   ⑮柴门的岁月风尘中,简约的落寞,清新散淡的田居,默默守望着曾经的回忆。

(本文有删改)

(1)为什么“即使柴门寒酸,依然让人心生怀念”?

(2)文中两次写“朱门”,有什么不同?

(3)赏析第⑩段画线的句子。

(4)对“柴门终将老去”,作者做出了怎样的思考?

结合文意,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

(1)①柴门包含了无忧、自由的快乐童年;②柴门里的岁月,有温暖的亲情,仁厚宽容的乡情;③柴门传递了清新、散淡、安逸的田居生活概念。

(2)第五段从外形上写朱门“端庄肃穆,时常紧闭”,与柴门“敞开胸怀”对比,突出柴门拥有农家人的仁厚和宽容。

第十四段,从人的心理感受角度写朱门“让人心生怯意”“忐忑不安”,表明“锦衣玉食也无法供奉内心对自由的渴望”。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